Ⅰ 加工型企業的成本核算
產品是小批量的,品種比較多,應該採用什麼成本核算方法好?
成本核算方法主要有兩種,一是逐步結轉法(按生產工序逐級累加形成最終成本),另是平行結轉法(所有生產單位成本歸集總部核算與結轉)。如果企業生產車間較少,工藝不太復雜,且多品種小批量的情況下,使用平行結轉法較好,生產單位直接把原始憑證(領用單、入庫單等)交到總部財務,月末,財務根據原始單據和本期發生費用結轉成本。
沒有數字可提供,這樣應該怎樣進行成本核算?
「實作工時」是製造費用分配比較科學合理的依據,如果沒有這方面的記錄,可採用「按材料消耗數量或總成本或產品產量」分配製造費用。
例如,A產品生產100件,B成品生產50件,C產品生產30件,本月製造費用合計3000元
製造費用分攤:
A
產品應分攤的製造費用
=
100
/
(100+50+30)×
3000元
=
1666.67(元)
B
產品應分攤的製造費用
=
50
/
(100+50+30)×
3000元
=
833.33(元)
C
產品應分攤的製造費用
=
30
/
(100+50+30)×
3000元
=
500(元)
分錄
借:生產成本—基本生產成本—A
產品
1666.67
生產成本—基本生產成本—B
產品
833.33
生產成本—基本生產成本—C
產品
500.00
貸:製造費用
3000.00
也可使用材料消耗作為分攤製造費用的依據,計算同理。
個車間都有好幾個批次的產品在生產,無法確定每種產品的直接人工,這樣應樣分配人工?
無法確定人工成本的可將人工成本記入製造費用再分攤,因為製造費用就是專門用於歸集那些沒有特定對象的成本的,分配完後沒有餘額。
也可將人工成本按轉入「生產成本」的總額分攤,月末生產成本科目轉庫存商品的金額是完工入庫的,留下的是在產品的,這樣分攤歸集的人工成本可兼顧到產成品和在產品。
具體分配方法和計算同上,可計算出各產品的分配率,再用各產品分配率乘以「生產成本」總額,分別得出某產品的人工成本。
總之,成本核算的主要目的是為企業提供真實的成本資料,提供計劃、分析、考核等依據,所以歸集某產品的成本費用只要合理就行了。
僅此建議。
Ⅱ 代加工產品成本應如何核算
1、收到對方加工材料 單獨設置備查賬簿和有關的明細賬,核算其收發結存數額,按接受加工的物資應設置表外科目核算。可以設置「代管材料物資」、「受託加工物資」兩個表外科目。
借:代管材料物資
貸:受託加工物資
2、加工生產
借:生產成本---受託加工
貸:原材料
貸:應付工資等
3、加工完工產品
借:受託加工物資
貸:代管材料物資
4、結算收取加工費
借:銀行存款(應收賬款)
貸:主營業務收入
貸: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
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實現的確定
企業主營業務收入是指銷售產品(商品)所取得的收入,包括商業、農業企業的主營業務收入;商業等企業的代購代銷收入;工業企業的銷售產成品、自製半成品收入,提供工業性勞務收入;房地產開發企業的土地轉讓收入,商品房及配套設施銷售收入等。
企業銷售收入的確定,應遵循權責發生制的原則,企業應當在發生商品、提供勞務,同時收訖價款或取得索取價款的憑據時,確認銷售收入的實現。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主營業務收入
Ⅲ 關於委外加工費的核算方式
2.我覺得把加工費直接轉為應付賬款有點不合適。
答:加工費直接轉為應付賬款符合會計准則處理.加工費如同貨款,貨款入賬自然是以交貨(收到發票)時入應付賬款.並無不妥.
1.把加工費科目放在加工物資里,這樣做合理么?
答:你公司的做法是正確的,委託加工物資的加工費是計入"委託加工物資"科目.符合會計准則的規定.
(1)發出委託加工商品時,
借:委託加工物資
貸:庫存商品
(2)發生加工費時,
借:委託加工物資
貸:應付賬款
(3)驗收入庫
借:庫存商品
貸:委託加工物資
Ⅳ 外協加工成本如何核算
你好,下面這張圖是外協加工成本核算表,你按照這個表格來填寫就好了。
外協加工的含義:
外協加工是指本單位因為設備或技術上的不足,獨立完成某項整體製造加工任務有困難,或者達到相同質量要求所需費用更高,為了確保任務按時完成,及降低成本,充分利用社會存量資源,向外地或外單位訂購或訂作部分零部件或半成品。如某機床廠生產某種精密機床,本廠對其中有一種精密齒輪的設備和技術還達不到國內先進水平,為了保證機床產品的質量,只好到外地一廠家訂貨加工,以滿足需求。這種方式稱為外協加工。
Ⅳ 來料加工如何核算成本急急急!!!
來料加工企業的主要原材料,大部分輔料,一般都是由外商提供的,對於這部分資產不必進行會計核算,只要按時間先後登記進出口數量和結餘量,作為備查賬即可。因此,來料加工企業會計核算相對比較簡單,只要把相關的費用,公繳費收入往來款等內容搞清楚就可以了。
企業對外進來料加工裝配業務而收到的原材料零件的應單獨設置「受託加工來料」備查科目和有關的材料明細賬,核算其收發放結存數額。至於發生的加工裝配費用支出的核算,制度無明確規定,企業可自行增設有關科目進行核算,如可設「來料加工裝備費用」科目,用以核算對來料進行加工,裝配所發生的有關費用支出。
(一)收入的核算
首先,根據財政部1998年頒布的收入確認原則,來料加工企業在報關出口後就應確認收入。因為此時商品所有權的主要風險和報酬已經轉移給外方,加工企業對商品已不擁有與所有權相聯系的繼續管理權,不再對已出口的商品實施控制,同時與交易相關的加工費收入已轉入企業,相關的收入和成本已能夠可靠地計量。
其次,對內外加工業務收入應分別核算。目前,企業為了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往往採取多種經營方式,可能既做進出口貿易,又做生產、加工業務。這就要求企業要分清業務的主次,主營業務在「營業收入」中核算,而兼營業務則在「其他業務收入」中核算。來料加工企業也有類似問題,比如來料加工企業為了充分利用現有設備,既從事對外加工業務,又搞國內加工,這時就應分別核算對內、對外加工業務。外加工費收入免徵增值稅,而內加工費收入則要征稅,如果劃分不清,就不能享受免稅待遇。另外,企業出售廢料的收入,應在「營業外收入」中核算,因為它與生產經營無直接關系。
第三,境外委託方代支的費用應如實計入收入。目前,國內來料加工企業加工費收入定得普遍較低,境外委託方往往與國內來料加工企業簽訂某些協議,代支部分費用(如廠租、報關費等大額支出),例如某制衣廠,1997、1998年兩年虧損總額高達899萬元,其中1998年的加工費收入為72萬元,費用成本總額為445萬元,收入僅占費用的16%,而僅工資一項開支就達312萬元。該廠付出312萬元的工資卻只取得72萬元的收入,且該廠成立10年來,一直處於這種狀況,卻能經營下去。究其原因,原來境外委託方經常付給該廠現金(是人民幣而非外匯)以供日常開支,這部分現金則掛在「其他應付款」賬上,而不在收入科目中反映,這就變相轉移了企業加工費收入,從而轉移利潤,減少應納稅所得額,同時由於加工費收入過低,也減少了國家外匯收入。對於外商代支的此類費用可理解為價外補貼收入,應並入應納稅所得額計算繳納企業所得稅。
(二)費用的核算
首先,費用核算應細化。一般地,大的來料加工企業可將費用分為「製造費用」和「管理費用」,用於生產方面的費用計入「製造費用」,用於辦公管理方面的費用計入「管理費用」,而對於小的來料加工企業來講,也可將所有費用都計入「管理費用」。對於出口方面的費用,如監管費、商檢費、衛檢費、打單費、場檢費、招待費、補助費等,大部分企業都把它們放入「報關費」。其實,這樣做不利於企業進行財務分析,最好的辦法是分項單列。比如說,有的來料加工企業每月報關費有幾十萬元,但具體是什麼開支卻不清楚,而分開列記就不存在上述問題。同時,衛檢費、場檢費等是按車次收取的,監管費、商檢費是按材料價值來計算的,如果實際支出金額偏差較大,就可檢查是否有不正常開支,從而促進企業做好財務分析。
其次,購進原材料和輔料的進項稅額不能抵扣,而應單獨核算並計入成本費用。來料加工企業主要原材料和大部分輔料是通過海關進口的,也有小部分輔料是從國內采購的。在國內采購的材料,即使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其進項稅額也不能抵扣,而只能計入成本費用。這是因為,按照現行稅收政策,來料加工復出口的貨物,一律實行「出口免稅」管理辦法,即進項稅額(包括進口料件和國產料件的進項稅額)不予抵扣,最後生產加工環節不征稅,出口也不退稅。這與進料加工貿易不同,進料加工企業使用的國產料件可辦理出口退稅(必須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因此,對從事來料加工復出口業務的出口企業,為生產或加工復出口的免稅貨物而購進的已稅原材料、輔料等,其進項稅額不能抵扣和辦理退稅,而應單獨核算並轉入來料加工經營成本中。若不能單獨核算應稅和非應稅項目的進項稅額的,按銷售比例分攤其耗用原材料的進項稅額。
【拓展資料】
來料加工企業的稅收優惠
根據《出口貨物退(免)稅管理辦法》的規定,出口企業以「來料加工」貿易方式免稅進口原材料、零部件後,憑海關核簽的來料加工進口貨物報關單和來料加工登記手冊向主管其出口退稅的稅務機關辦理「來料加工免稅證明」,持此證明向主管其征稅的稅務機關申報辦理免徵其加工或委託加工貨物及其工繳費的增值稅、消費稅。貨物出口後,出口企業應憑來料加工出口報關單和海關已核銷的來料加工登記手冊、收匯憑證向主管出口退稅的稅務機關辦理核銷手續,對逾期未核銷的,主管出口退稅的稅務機關將會同海關和主管征稅的稅務機關及時予以補稅和處罰。
從以上規定我們知道,承接來料加工業務的出口企業在料件進口後,可憑海關核簽的來料加工進口報關單和來料加工登記手冊向主管其出口退稅的稅務機關辦理「來料加工免稅證明」,而無須等來料加工手冊核銷後再辦理「來料加工免稅證明」。
來料加工企業辦理免稅證明須報送的資料有:加工貿易業務合同批准證、對外加工裝配合同、進口料件申請備案清單、出口成品申請備案清單、出口製成品及對應進口料消耗備案清單、合同基本情況(含封面)、稅務登記副本復印件、申請免稅報告、上一批貨物的合同銷案申請表。
Ⅵ 加工成本如何計算
可以從幾個方面來考慮
1.原材料費用包括(外購零件 ,采購材料下料自製零件),前提是要做好基礎工作。
2.加工費 (全部工序外發加工費,部分工序外發加工)
3.共同費用的分攤(工資 折舊 機物料)等,可以用工時法分攤,如實在不好分可以用產值法。
4.其他費用均攤。
做好生產核算成本基礎工作比如
1.每個零件或按圖號的原料成本核算,從下料開始算,要分攤損耗,像鋼板,鋼管等
2.外發加工費的核算,核算到每個零件,
3.共同費用的分攤,工資等就是按這個零件加工的小時分攤。前提是當月各零件或按圖號工時單要齊全和正確,
上面就是成本核算需要提供的資料,這些就是要做好的基礎工作。這要專門的成本會計核算,光靠主辦會計核算是來不及做的。當然產量很少的話就比較好計算的。
如果公司有多種原材料和配件,生產的型號尺寸都不一樣,按每個產品名稱哪或是按圖號來計算成本,從采購進來的原材料到零件,都要寫上材質號,從 生產單號到每一張領料單都要寫上產品名稱或圖號和生產批次,就是每個生產步驟都能看出生產哪個產品和那個批次的產品,包括外發加工件。按技術部門的工序步驟設計成本核算單,比如說用什麼材質的哪個規格的哪幾種原材料下料,都要知道的一清二楚,需要哪幾道工序外發加工以及加工成本等等
Ⅶ 外協加工成本如何核算
外協加工成本核算表
外協加工成本核算表日期
零件名稱
請購日期
訂購單號
料號
驗收日期
驗收單號
製造數量
工程圖號
單位
材
料
成
本
名稱
用量
單價
金額
工
資
費
用
類別
工時
單價
金額
單位成本
成
本
匯
總
類別
材料
工資
其他
合計
合計
單位成本
成本承製廠商
審核
會計
采購主管
采購員
Ⅷ 受託外加工如何核算成本
委外加工就當作自製產品一樣核算成本,加工費跟材料費合計
Ⅸ 外包加工的成本如何核算
其實二種在成本上是一樣理解的. 一種委外加工,是加工費用+材料成本. 一種製程外包,同樣也是要付加工費的,這個加工費是掛在工單上,工單算成本,同樣也包括物料以 及人工,機器成本,還有費用分攤,再加上製程外包的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