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找有用的行情資料,學習更多百科知識
當前位置:首頁 » 生產成本 » 無伺服器計算如何節省時間和成本
擴展閱讀
減肥產品投放平台哪個好 2025-07-29 04:26:57
石油大亨管道怎麼開 2025-07-29 04:26:54

無伺服器計算如何節省時間和成本

發布時間: 2022-10-20 03:15:56

Ⅰ 雲計算主機關閉/開啟如何實現節能

A.能耗的根源
雲計算系統有幾個不可或缺的部分。首先,它需要大量的硬體設備來存儲並處理數據。這些硬體設備包括放置在機櫃內的計算和存儲伺服器,以及處理器、內存、硬碟等伺服器組件。其次,在伺服器之間,伺服器與用戶之間需要連接,所以網路也必不可少,它是連接用戶與計算、存儲等雲資源的橋梁。此外,數據中心還需要專門的軟體來監控和管理雲計算的基礎設施,這些軟體就是雲管理系統(簡稱CMS)。最後,雲服務商還需要安裝合適的應用軟體,幫助用戶使用雲服務。
這幾個部分都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也都會損失和浪費很多能源,比如在夜間溫度較低時,散熱系統仍在全速運行,或者系統在運行,卻沒有為用戶提供服務。2003年,單機櫃伺服器的功率密度在0.25千瓦到1.5千瓦之間,而到了2014年,這個數字上升至10千瓦,預計到2020年會上升至30千瓦。而且,大多數伺服器空載時的功率超過峰值功率的50%,伺服器的平均利用率一般只有10%到50%。因此,一部只以20%性能運行的伺服器的能耗,可能相當於它滿載時能耗的80%。考慮到僅在2013年最後一個季度,新伺服器的出貨量就超過250萬台,提高伺服器的能效就成為第一要務。
而在網路環節,主要有3個地方會消耗能源:數據中心內部的連接、不同數據中心間的網路連接,以及讓外部用戶訪問的固定網路和無線網路。在目前的數據中心,網路成本占所有運營費用的10%,這個數字還可能隨著互聯網流量的增加上漲到50%。
如果伺服器空載,就會耗費大量能源。如果網路架構不適合雲應用,信息的傳輸途徑也會發生改變,網路的某些部分就無法得到充分利用,能源浪費就會加劇。
由於信息技術的能耗越來越高,在數據中心的設備中,監控和管理雲計算的基礎設施就變得很重要,雲管理系統的作用就是提高數據中心的能效。如果使用不當,雲管理系統本身也會浪費能源。應用設備(如Java虛擬機)的運行通常都會產生日常能源消耗,如果應用設備性能不佳,就需要更多伺服器,消耗更多的能源。
B.硬體優化之路
提高能效的第一步是升級網路設備,增加節能模式,減少網路設施在未被充分使用時的耗電量。如果能把未使用的埠、連接和交換機完全關閉,它們就不會因為空轉而耗能了。
升級後,設備的熱載荷也會下降,這又會降低散熱系統的能耗,提升系統的穩定性。不過,只調整網路設備是不夠的,因為當網路連通性降低時,系統性能也會下降。所以,還需要調整網路結構,讓網路流量可以沿著多個路徑傳播,或只通過少數幾個高能耗的關鍵路徑發送,而網路中的其他部分則進入低能耗模式。這種方案還可用於數據中心間的網路,充分挖掘網路帶寬,因為批量傳輸所需的成本比單獨傳輸要低。
除了降低數據傳輸的能耗,優化網路結構還可以降低基站的發射功率——基站是雲端與終端之間傳輸信息的橋梁。連接手機的大型基站覆蓋面積較大,基站和手機間的距離通常也很遠,所以需要相當大的發射功率,才能保證大范圍內的手機通信,但這樣一來,能耗無疑很高。為了降低能耗,我們可以充分利用與用戶更近的小型基站。現有的研究表明,在城市地區使用小型基站,可以使空載模式下的能耗降低至原來的1/46。
伺服器和網路設備相似,如果可以根據負載自動調節功率和性能,就能降低能耗。今天的CPU、內存和硬碟都可以選擇負載和空載兩種模式,並相應調節電壓和頻率以降低能耗。為了延長硬碟空載時間,CPU會優先從緩存中讀取信息,只有在緩存中找不到數據時,伺服器才會訪問硬碟。緩存本身也能優化甚至關掉部分未用緩存。最終,新的低功耗緩存技術可以和現有技術相結合,在保持性能的同時降低能耗。
伺服器機櫃的設計也會影響散熱和供電的能效。研究人員發現,與使用機房空調相比,能對特定組件進行局部散熱的伺服器機櫃有更好的節能效果。比如,通過一些特殊的冷卻技術,可消除由處理器產生的熱量。此外,還可以通過調節組件本身(比如調節內存數據吞吐量),避免熱損失的發生。從供電環節開始限制能量輸入,或對數據中心的能耗設置一個上限,也可以降低單一組件或整個伺服器機架的能耗。最後,使用緊湊的伺服器配置,直接去掉未使用的組件,也是減少能量損失的好辦法。
C.雲管的秘密
使用雲管理系統的主要目的,是對基礎設施(包括伺服器、虛擬機和應用程序)進行調度以實現負載平衡。虛擬機是體現雲服務優越性的最佳範例,它藉助軟體模擬出計算機系統,具有硬體功能,可以在完全隔離的環境中運行。有幾種虛擬機的使用方法能提高雲計算的能效。首先,可以讓虛擬機根據負載情況重新調配資源;其次,可以為虛擬機的布置選擇能效最高的物理機;最後,可以將未充分利用的虛擬機遷移至數量更少的主機上,並把一直未使用的虛擬機關閉。
不過,這些步驟需要CPU軟體功耗模式來實現。該模式下,軟體和硬體彼此協調以共同調整能耗。而且,伺服器本身也可以通過調整實際負載來降低能耗。研究表明,即便使用簡單的試探法(比如在伺服器持續空載一段時間後關閉伺服器),也能節約大量能源。
下一步措施是在更宏觀的范圍內實施管理措施,比如合並多個數據中心。但是,這會增加虛擬機遷移所需的開銷,在輸入輸出兩端都要消耗能量。為了弄清楚合並數據中心能否提高能效,我們可以藉助一些模擬工具,如CloudSim,它可以評估雲計算管理系統消耗和節約的電量,並進一步比較服務質量的變化。顯然,如果既能降低能耗,又不會影響用戶使用雲服務,這種合並就有利於降低雲計算的能耗。雲管理系統不僅可以控制伺服器,還可以控制網路系統,甚至控制散熱和供電,因為雲管理系統「知道」 需要哪些資源,不需要哪些資源,因此可以選擇合適的虛擬技術,並在伺服器空載時關閉散熱設備。
雲管理系統的建立方式也很重要,採用模塊化方式來建立雲管理系統就很有優勢,因為這允許技術人員在實際需要某個模塊時載入相應模塊。比如,在需要監控某些特定組件時,技術人員可以在原有系統中添加某些插件;而在不需要監控這些組件時,技術人員也可以終止運行這些插件。
同時,研究人員也在開發高能效的軟體,降低應用程序在空載狀態下的能耗。比如,限制用戶遠程喚醒伺服器可以延長空載狀態時間,盡量向用戶發送消息而非讓用戶或客戶端向雲伺服器主動發起請求,可以讓軟體在真正需要其運行之前保持休眠,對資源(如磁碟)的批量訪問也可以減少不必要的喚醒。
不在現實世界部署高能效方案並沒有看上去那麼簡單。伺服器組件的低能耗模式只有在伺服器長期空載的情況下才有益處,而這種情況在實際使用中並不常見。而且,盡管伺服器在執行輕量級任務時的使用率很低,但為了滿足訪問高峰時的需求,仍有必要保持適當的「彈性」。因此,可自我擴展的伺服器組件必須與軟體組件相關聯,否則調節CPU模式的技術會被錯誤應用,導致CPU運行頻率過低,應用程序的運行時間變長,最終導致CPU的整體能耗上升。另一個目標是讓空載組件的能耗接近於零,這可以通過合並未充分利用的伺服器來實現。
D.治標又治本——整體解決方案
為雲計算提供支持的數據中心是一套高度耦合的系統,幾乎可以視作一台大型計算機。因此,除了從數據中心的每個部分著手,降低能耗之外,還得把整個數據中心視作一個整體,分析各個基礎設施之間的相關性,進而尋找節能方案。
應用設備是雲計算中可管理的最小單位,但它們的性能可以影響所需伺服器的數量,從而產生多米諾效應,進一步影響網路規模和支持性的設備——比如散熱和供電設備的數量。因此,為目標應用程序選擇適當的硬體資源,可能會對數據中心的總體能耗產生重大影響。這里的實例包括,用GPU而不是CPU運行可以高度並行的應用程序(有些程序可以在成千上萬個處理器上同時運行,節省運算時間)。和CPU相比,GPU上的計算單元非常密集,可以同時執行很多任務,更適合並行計算,同時能耗更低。
但是,使用新的硬體需要對應用程序進行更深的研究和更細致的分級,在特定的應用程序和潛在的硬體資源之間建立聯系。雲計算的實現需要多種基礎設施的協同,這又需要建立一個靈活、全面、監控能力出色的雲管理系統。作為最基本的要求,雲管理系統必須要監測數據中心中正在運行的進程、硬體性能、運行狀態、數據規模等多種信息。管理系統還要對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數據系統進行優化,讓不同的雲設施合並。這些方法既需要單個數據中心中的軟體和硬體實現良好的交互,也需要讓全球各地的數據中心互換信息、負載和數據。
要實現這些目標還是要依靠網路,利用網路可以把計算資源和數據存儲資源放在可以利用可再生能源或涼爽的地方,降低散熱產生的能耗。當然,優化網路設備的同時也需要改進其他設備和組件。比如,數據和處理器距離用戶很遠且分布不均,會導致雲服務的性能大打折扣,而採用好的設備和雲管理系統能降低網路流量,也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除了改進數據中心,將數據中心整合到雲計算概念里能在更大規模上提升能效。

Ⅱ 未來已來:從信通院 Serverless 標准,看無伺服器發展趨勢

無伺服器架構(Serverless)是一種將應用與基礎設施徹底分離的架構理念,開發人員無需關心基礎設施的運維工作,只需專注於應用邏輯的開發,真正實現了彈性伸縮與按需付費。當前各大雲服務商和頭部互聯網企業的內部業務 Serverless 化升級改造已經開始小范圍試水;中小企業基於 Serverless 的業務應用也初見端倪,已然可見初具規模的企業級應用,未來可期。Serverless 生態已初具規模,可以預見,Serverless 將成為下一代雲計算服務形態的趨勢。

在此背景下, 雲函數(SCF)、彈性微服務(TEM)和彈性容器服務(EKS)聯合其他相關產品,在 2021 年 Serverless 平台技術能力評估中,共同獲得國內首批 Serverless 平台技術能力最高先進級認證。

今年 7 月,在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國通信標准化協會聯合主辦的 「2021 可信雲大會」 上, 騰訊雲拿下了 5 項大獎和 10 項可信雲認證,在雲存儲、Serverless 等各細分領域評測中,獲得 54 項可信雲認證,數量位居中國雲廠商第一 。騰訊雲雲函數(SCF)、彈性微服務(TEM)和彈性容器服務(EKS)深度參與了此次 Serverless 標准制定和實施過程,騰訊雲的 Serverless 產品矩陣所提供的平台技術能力也得到了同行的一致認可。

通過本次 Serverless 標准,為大家帶來以下幾方面關於 Serverless 發展趨勢的解讀:

當我們把 Serverless 理念和這些產品結合時,Serverless 化的文件系統(CFS)、資料庫(TDSQL-C)、網關(API Gatgeway)和中間件(TDMQ)等可大幅度降低 Serverless 應用的開發和運維成本,讓開發者真正聚焦於業務的核心能力,把核心的研發力量和IT投資最大化企業的核心差異化競爭力。通過最終的需求驅動,我們可以預見到,各個雲服務產品的 Serverless 化或許是未來雲計算發展的必經之路。

過去場景化的 FaaS 是 Serverless 較為主流的應用形態,落地案例也以輕量級的站點、SSR 和雲上「雲上粘合劑」居多。在本次 Serverless 標准制定過程中,對於如何評估企業實際的 Serverless 落地形式大家展開了豐富的討論和交流。我們認為 Serverless 的應用形態可以是 FaaS、微服務甚至是單體應用;運行環境可以是原生的運行時,也可以是容器鏡像;具體落地時,可以用來對外提供 API 介面,也可以用來運行 音視頻轉碼、直播推流 等計算任務,還可以用來完成 站點壓測、AI 推理 等任務。

但是現有存量系統的 Serverless 化無法一蹴而就,這是一個不斷設計和矯正的過程,應用 Serverless 化也需要經歷遷移、優化和雲原生架構改造的幾個階段,不同階段之間需要有一個較為平滑的切換過程,藉助於雲函數的 Web Function 的功能可以讓遷移過程更加平滑,只有實際負載運行在 Serverless 上之後,才能基於生產環境的實際運行結果、採集定量的指標持續進行 Serverless 應用的優化和雲原生改造,進一步發揮出 Serverless 的價值。

當構建應用所依賴的服務逐漸向雲上遷移的時候,開發環境也進一步「雲」化,和本地開發相比也面臨一些新的挑戰,比如代碼生效時間、本地測試、遠程調試和離線開發等等,這些都是影響開發者效率的關鍵環節。在本次的 「Serverless 平台技術能力」標准中,單獨把對於工具鏈的支持作為衡量 Serverless 平台技術能力的重要維度之一。一個成熟的 Serverless 開發者平台需要能夠提供比較友好的IDE支持,讓開發者使用熟悉的開發工具進行 Serverless 應用的開發,降低開發者的切換成本;除此之外從本地或者遠程測試的時候,需要有良好的工具支持,可以方便地發起調用,觸發應用執行並快速返回結果,當結果不符合預期的時候也需要有一系列監控、日誌等排障手段幫助開發者快速定位問題。

作為 Serverless 社區最流行的一站式開發者工具, Serverless Framework 擁有百萬級別的活躍應用程序以及 50000+ 的日下載量。Serverless Framework 早在 2019 年就已經和騰訊達成了大中華區獨家的戰略合作,和騰訊雲的雲函數等 Serverless 產品深度集成,同時社區也有大量開箱即用的插件和模板,幫助開發者快速上手 Serverless 應用開發。除此之外,雲開發也是國內最大的微信小程序應用開發平台, 四川天府 健康 通、深圳機場智慧航旅服務等小程序應用都是運行在騰訊雲的 Serverless 平台之上。

雲函數(Serverless Cloud Function,SCF)是騰訊雲為企業和開發者們提供的無伺服器執行環境,幫助您在無需購買和管理伺服器的情況下運行代碼。只需編寫核心代碼並設置代碼運行的條件,即可在騰訊雲基礎設施上彈性、安全地運行代碼。

只需簡單修改監聽埠,即可將目前流行的 Node.js 框架直接部署上雲,享受 Serverless 技術帶來的免運維、低成本、按需擴縮容的眾多優勢。

突破傳統 FaaS 形態產品的執行時長的限制, 首家支持運行長達 24 小時的長時任務的 FaaS 產品 ,支持體積較大的音視頻文件處理、直播推流、數據分析等多種場景。

業界首發支持分配 120GB(122,880MB) 大內存環境,可以更加輕松地處理具有更高內存或更密集計算需求的工作負載,如音視頻處理、大數據分析等。

通過 Web Function、容器化鏡像等方式平滑把應用遷移至雲函數之上,支持託管 H5 頁面、API、SSR 應用、小程序等多種形態的應用形式,縮短研發周期,快速收集市場反饋從而加速產品迭代。

無需運維虛擬機或者其他計算集群,利用雲函數提供的極致彈性、按量計費等特性,高效、低成本地進行音視頻的錄制、轉碼、混流、剪輯和推流等操作,讓企業聚焦於音視頻處理邏輯本身,從而不斷提升內容質量,優化視聽體驗。

可以通過觸發器連接其他的雲服務,如對象存儲(COS)、日誌服務(CLS)等其他服務,當上游的數據發送變化的時候自動觸發函數執行計算邏輯,典型的使用場景包括:CDN 刷新和預熱、中間件消息轉存、文件備份等。

支持定時、消息隊列等多種形式觸發函數執行輸出處理邏輯,進行數據採集、數據清洗、ETL 等數據處理操作,處理之後的數據可以直接存儲至下游的數據倉庫、業務資料庫或者 BI 分析系統等。

騰訊雲彈性微服務 (Tencent Cloud Elastic Microservice, TEM) 是面向微服務應用的 Serverless PaaS 平台,實現 Serverless 與微服務的完美結合,應用零改造上雲,按量付費,免運維,提供開箱即用的微服務應用託管服務。

彈性微服務擁抱開源,支持 Spring Cloud 等微服務應用零改造上雲,提供應用運行託管、服務注冊發現、微服務治理、多維度監控等能力,滿足 Consul、Eureka 等多種注冊中心需求。彈性微服務幫助您創建和管理雲資源,並提供秒級彈性伸縮,您可按需使用、按量付費,極大降低資源和運維成本,讓您充分聚焦企業核心業務邏輯,助力業務成功。

彈性微服務通過應用託管、服務注冊與發現、服務治理、調用鏈與多維度監控等功能力,為客戶提供開箱即用的微服務解決方案。幫助企業用戶快速構建微服務應用,大幅提升運維效率,降低服務治理的復雜度與技術門檻,讓企業聚焦核心業務本身,助力客戶成功。

在業務呈現潮汐特性、突發流量等場景下,容易出現訪問響應超時、錯誤率提升等問題。騰訊雲彈性微服務提供秒級彈性伸縮能力,幫助企業客戶輕松應對流量高峰。

騰訊雲彈性微服務幫助客戶持續集成與交付,實現微服務應用快速迭代。從代碼開發到應用交付,彈性微服務提供 IDE 插件、灰度發布等多發布策略的能力,助力企業客戶快速驗證業務價值。

彈性容器服務 EKS(Elastic Kubernetes Service)是騰訊雲容器團隊的推出的 Serverless 化 Kubernetes 服務 ,無須用戶購買節點,直接部署工作負載。其完全兼容原生 Kubernetes,支持使用原生方式購買及管理資源,按照容器真實使用的資源量計費。

無論是自建 K8s 集群,還是騰訊雲 TKE 託管集群,只要網路互通,即可通過部署 EKS 虛擬節點的方式,幾乎無成本擴展集群資源池。在擴容 Pod 時可自動或手動快速將 Pod 調度到「虛擬節點」對應的騰訊雲公有雲資源上。

相比傳統的通過擴縮伺服器去調度資源(流程重,耗時久),虛擬節點提供一種直接調度 Pod 的能力,可以更快、更高效的彈性。

使用彈性容器服務 EKS 來運行微服務,免除用戶對計算節點的運維工作。服務可根據負載情況自動伸縮,使用最合理的資源量來承載應用,降低資源使用成本。

使用彈性容器服務 EKS 運行離線計算任務,只需准備容器鏡像,即可快速部署任務負載。另外,彈性容器服務 EKS 僅收取任務真實運行時間所使用算力的費用,任務結束 Pod 自動釋放即結束計費。

彈性容器服務 EKS 支持使用 CPU、GPU 以及 vGPU 來運行在線推理服務,豐富的資源規格和彈性伸縮的負載,使運行服務更高效、更經濟。

立即體驗騰訊雲 Serverless Demo,領取 Serverless 新用戶禮包 騰訊雲 Serverless 新手體驗

Ⅲ 「節約成本」的雲計算將成為企業不能承受的負擔

前言:本文翻譯自A16Z,作者為 Sarah Wang 和 Martin Casado。本文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觀點,即 「盡管雲計算明顯能夠在公司的早期發展中實現其(節約成本的)承諾,但隨著公司規模的擴大和增長的放緩,它對利潤率造成的壓力可能會開始超過收益。雲計算龐大的開銷將會逐漸成為公司的負擔,成為公司決策層不得不考慮的一個問題。


實際上,在國內這樣的話題也開始逐漸討論起來了,對於創業公司而言,在基礎雲方面的開支還稍微可以承受,但越來越多的 PaaS 和 SaaS 服務的開支已經成為一個問題,當雲的開支逐漸超過公司利潤所能承受的階段,就會發現企業這時候已經進退為難,已經陷入雲計算的泥潭而無法自拔了。


本文也給出了一些建議,在企業上雲的時候就考慮到雲遣返的問題,也就是給自己留一條後路,而且將雲計算的支出列為重要的KPI考核指標,公司的CEO-CFO-CTO要綜合考慮在All-in雲計算的同時保留著清醒的頭腦。


當然不同的企業有不同的目標,雲計算無論如何都是不可阻擋的趨勢,那麼譯者有個問題,當成本逐漸成為雲計算時代的痛點時,這只是計算時代不可避免的陣痛,還是雲計算本身就存在的弱點?

毫無疑問,雲計算是計算平台 歷史 上最重要的轉變之一。雖然還處在起步階段,雲計算已經影響了數千億美元的企業 IT 支出,並且公共雲的支出還在以每年超過 1000 億美元的速度上快速增長。這種轉變是由一個非常強大的價值觀念驅動的——即基礎設施即買即用,正好符合業務大規模發展的需要——提高了企業運營和經濟方面的效率。另外雲計算還有助於培養創新,因為公司可以釋放資源專注於新產品和增長,而無需在IT設施和技術投入上投入太多精力。

然而,隨著雲計算行業經驗的成熟,以及我們從公司的經濟狀況中看到更全面的雲計算生命周期,越來越明顯的是, 盡管雲計算明顯能夠在公司的早期發展中實現其(節約成本的)承諾,但隨著公司規模的擴大和增長的放緩,它對利潤率造成的壓力可能會開始超過收益。 由於這種轉變發生在公司發展的後期,因此很難逆轉,因為這是多年來專注於新功能開發的結果,而不是基礎設施的優化。因此,為了顯著提高效率而進行的重寫或重大重組可能需要數年時間,而且通常被認為是不可能的。

現在,人們越來越意識到雲計算的長期成本影響。隨著雲計算的成本的增加,總收入成本 (COR) 或銷售商品成本 (COGS) 也很明顯地開始增加,一些公司採取了「戲劇性」的選擇,「遣返(repatriating)」大部分工作量 (例如 Dropbox) ,把本來部署在雲上的負載回歸到本地,或者在某種情況下採用混合雲 (例如 CrowdStrike 和 Zscaler)。 那些已經這樣做的公司在財報里發布了很明顯的成本節約報告 : 2017 年,Dropbox 在其 S-1 文件中詳細說明,由於其基礎設施的優化改造,在上市前的兩年中,累計節省了 7500 萬美元的巨額資金,其中大部分需要從公共雲中調回工作負載。

然而,考慮到此類行為的工作量規模之大,以及「雲計算很棒(Cloud is great.)」這一佔主導地位、有些獨特的行業主流說法,大多數公司發現很難證明將工作負載從雲上轉移出去是合理的。(的確如此,但我們還需要考慮更廣泛的影響。)因為當相對於潛在失去的市場資本的規模進行評估時——我們在這篇文章中提出——計算方法會發生變化。 收入增長(通常)隨著規模的增長而放緩,短期效率越來越成為公開市場價值的關鍵決定因素。 隨著規模的增長(通常)放緩,近期效率成為公開市場價值的一個越來越關鍵的決定因素。雲計算的超額成本通過壓低利潤率,嚴重影響了市值。

盡管如此,這篇文章的意義並不是要討論遣返問題,這是一個非常復雜的決定,而且因公司而異,並影響廣泛。相反,我們首先要了解雲計算壓低了多少市值,這樣我們才能隨著公司規模的擴大的同時,幫助制定決策框架,管理基礎設施。

我們的分析強調了通過雲優化可以獲得多少價值——無論是通過系統設計和實現、重新架構、第三方雲效率解決方案,還是將工作負載轉移到專用硬體。這是一個非常違反直覺的假設,在這個行業中給出了流行的關於雲PK本地部署的說法。然而,很明顯,除了短期的節省,當你考慮到對市值的影響時,規模公司可以證明幾乎任何水平的工作都可以幫助保持雲成本較低。

當 Dropbox 在 2016 年啟動其基礎設施優化計劃時,他們在兩年時間里節省了近 7500 萬美元,他們通過將大部分工作負載從公共雲轉移到直接由 Dropbox 租賃和運營的「低成本、定製基礎設施」 (「lower cost, custom-built infrastructure in co-location facilities」) ,而且。Dropbox 的毛利率從 2015 年的 33%增長到了 2017 年的 67%,他們指出,這「主要是由於我們的基礎設施優化和營收的增加。」 (「primarily e to our Infrastructure Optimization and an… increase in our revenue ring the period.」)

但這只是 Dropbox。因此,為了將雲遣返的潛在節約推廣到更廣泛的公司,雲計算優化公司 Optimyze 的前 Google 工程師、聯合創始人托馬斯·杜林 (Thomas Dullien) 說,據估計,每年可以遣返 1 億美元的公共雲支出,相當於每年總擁有成本 (total cost of ownership, TCO) 的一半左右,包括伺服器機架、房地產和冷卻,以及網路和工程成本。


確切的節省數字顯然各不相同,但我們采訪的幾位專家都認同這個「公式」: 遣返結果是在雲中運行等效工作負載的成本的三分之一到一半。 此外,一家大型消費互聯網公司的工程總監發現,公共雲列表的價格可能是運營自己數據中心成本的 10 到 12 倍。由使用承諾和數量驅動的折扣在行業中很常見,並且可以將這個倍數降低到個位數,因為雲計算通常會在承諾使用時下降 30-50% 。但是 AWS 的運營成本仍然是這些折扣的 30% 左右的混合營運利潤率,以及激進的研發預算, 這意味著由於資金迴流,潛在的公司節省成本更大。管理自己的硬體帶來的性能提升可能會帶來更大的收益。

在我們所有與不同從業者的談話中,這種模式非常一致: 如果你在規模上運營,雲的成本至少可以讓你的基礎設施成本翻一番。

考慮到雲計算花費在總收入成本 (total cost of revenue, COR) 中所佔的百分比,雲計算帶來的 50% 的節省是非常有意義的。基於對公共軟體公司 (那些公開其雲基礎設施支出的公司) 的基準測試,我們發現合同承諾的支出平均占 COR 的 50% 。

實際支出占 COR 的百分比通常甚至高於承諾支出: 一家價值 10 億美元的私營軟體公司告訴我們,他們的公共雲支出占 COR 的 81% ,「雲支出占收入成本的 75% 至 80% 在軟體公司中很常見」。杜林(從他在 Google 和現在的 Optimyze 工作時就注意到) , 公司在估算雲計算規模時往往比較保守,因為擔心花費過多, 所以他們只承諾基線負載。因此,根據經驗法則,承諾的支出通常比實際支出低 20% ... ... 彈性是雙向的。 我們采訪過的一些公司報告說,他們的雲支出超出了承諾的預測至少 2 倍。

如果我們將這些基準外推到更廣泛的使用公共雲來進行基礎設施建設的軟體公司中,我們粗略估計,50 家頂級上市軟體公司的雲賬單總計達到 80 億美元 (這在它們的年度文件中顯示了一定程度的雲支出)。雖然其中一些公司採取混合雲方式ーー公共雲和本地部署(這意味著相對於我們的基準,雲支出在 COR 中所佔的比例可能更低)ーー但我們的分析平衡了這一點,假設承諾的支出等於全面的實際支出。 根據我們與專家們的交談,我們假設雲遣返可以減少 50% 的雲支出,從而節省 40 億美元的回收利潤。 對於使用雲基礎設施的大規模公共軟體和消費互聯網公司來說,這個數字可能要高得多。


雖然 40 億美元的預計凈節省額本身就是驚人的,但是如果換算成解鎖的市值,這個數字就更讓人大開眼界了。由於所有公司在概念上都是以其未來現金流的現值來估值的,因此實現這些年度總體凈儲蓄可以創造遠遠超過 40 億美元的市值。

還有多少?一個粗略的指標是,看看公開市場對額外毛利潤的估值: 仍在燒錢的高增長軟體公司,往往是按照毛利倍數來估值的,這反映了對公司長期增長和盈利邊際結構的假設。(通常所參考的收入倍數也反映了公司的長期利潤率,這就是為什麼即使在經過增長率調整的基礎上,毛利率較高的業務,收入倍數也往往會增加)。然而,這兩種資本化倍數都可以作為一種啟發式方法,用於估計公司未來現金流的市場貼現。

在我們分析的 50 家上市軟體公司中,企業總價值到 2021 年毛利潤的平均倍數 (基於 CapIQ 發布時的資料) 是 24-25X。 換句話說:每節省一美元的毛利潤,市值平均就會增加 24-25 倍的凈成本。(假設節省的資金是扣除增加的資本支出所產生的折舊成本(如果相關的話))。

這意味著,僅在這 50 家公司中,估計額外 40 億美元的毛利潤就能產生額外 1000 億美元的市值。此外,由於使用毛利潤倍數(相對於自由現金流倍數)假定增加的毛利潤也與某些增加的經營支出相關,這種方法可能低估了每年 40 億美元凈節省對市值的影響。

對於一家特定的公司,其影響可能會更高,這取決於它的具體估值。要說明這種現象,我們以服務公司 Datadog 的基礎設施監控為例。該公司在發布財報時的交易價格接近 2021 年 40 倍的預估毛利潤,並在其 S-1 中披露了對亞馬遜雲服務的總計三年 2.25 億美元的消費承諾。如果我們每年承諾的亞馬遜雲服務支出達到 7500 萬美元---- 並假設其中 50% 或 3750 萬美元可以通過雲遣返收回---- 這意味著僅在承諾的削減支出上,該公司每年就可獲得約 150 億美元的市值!

雖然這些粗略的分析從來都不是十全十美的, 但方向性的趨勢很清晰: 規模較大的上市軟體公司的市場資本化受到雲計算成本和數千億美元的拖累。 如果我們擴展到更廣泛的企業軟體和消費互聯網公司領域,這個數字可能超過 5000 億美元——假設總體雲支出的50%是由規模技術公司消費的,這些公司有望從雲遣返中獲益。


對於商業領袖、行業分析師和建築商來說,在做出長期甚至短期的基礎設施建設決策時,忽視對市值的影響實在代價太過昂貴。

我們接下來該怎麼辦?一方面,開始將工作負載從雲中移除是一個重大決定。對於那些沒有提前計劃的人來說,必要的重寫看起來是不切實際的,因此是不可能的。任何這樣的工作都需要一個強大的基礎設施團隊,而這個團隊可能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所有這一切都需要建立一個超越自身核心體系以外的專業知識能力,這不僅會分散注意力,也會降低增長的速度。況且雲計算也保留了許多優勢,比如隨需應變的能力,以及支持創新項目和新地理區域的大量現有服務。

但另一方面,我們在這篇文章中概述了一種現象,即雲計算的成本在某個時刻「佔了上風」,鎖定了數千億美元的市值,而這些市值現在陷入了這種悖論: 如果你還沒開始用雲計算,你就是瘋了;如果你還在繼續使用雲計算,你就是瘋了 (You』re crazy if you don』t start in the cloud; you』re crazy if you stay on it.)

那麼,公司能做些什麼才能擺脫這種悖論呢?正如前面所提到的,我們並不是在為雲遣返提供任何理由,相反,我們指出基礎設施支出應該是一個一流的衡量標准。這是什麼意思? 公司需要盡早、經常、有時甚至是在雲之外進行優化。

雖然在思維方式的轉變和最佳實踐方面還有很多要說的ーー尤其是最近才出現了全貌ーー但這里有一些因素可能有助於企業應對雲計算成本不斷上升的問題。

把雲花費作為 KPI。 讓基礎設施成為一流衡量標準的一部分,就是確保它成為企業的 KPI 指標。以 Spotify 的 Cost Insights 為例,這是一個自己開發追蹤雲支出的工具。通過追蹤雲支出,該公司的工程師能夠獲得雲支出的所有許可權,而不僅僅是財務團隊的專利。Ben Schaechter 曾在 Digital Ocean 工作,現在是 Vantage 的聯合創始人和首席執行官,他觀察到,他們不僅看到整個行業的公司在業務生命周期的早期將雲成本指標與核心性能和可靠性指標放在一起,同時, 「那些意外被雲計算賬單困擾的開發人員變得越來越精明,並期望他們的團隊在雲計算支出方面更加嚴格。」

激勵正確的行為。 用基礎設施的 KPI 數據賦予工程師權力,這樣的激勵因素可以幫助團隊提高意識,但不會考慮改變工作方式。一位著名的行業首席技術官告訴我們,在他的一家公司,他們提供類似於銷售(SPIFFs)的短期激勵措施, 這樣,任何通過優化或關閉工作負載從而節省出一定數量雲開支的工程師都會得到一筆現金 (雖然節省出來的資金不斷出現,但是公司的投資回報率仍然很高)。 他補充說,這種方法——基本上是「將製造出問題的人與能夠解決問題的人聯系起來」——實際上成本更低,因為它能夠為整個公司帶來 10% 的回報,並在短短 6 個月內將總支出減少了 300 萬美元。值得注意的是,公司 CFO 是支持這種非傳統模式的關鍵人物。

優化,優化,優化。 在評估任何企業的價值時,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所售商品的成本或銷貨成本——企業每賺一美元,交付的成本是多少?客戶數據平台公司 Segment 最近分享了他們如何通過增量優化基礎設施決策,將基礎設施成本降低了30% (同時在同一時期內增加了 25% 的流量)。有許多第三方優化工具可以為現有系統提供快速增益,根據我們的經驗,范圍在 10-40% 不等。

考慮一下提前遣返。 雲在公司發展的早期更便宜更好,而在後期更昂貴,這條雲悖論的存在並不意味著公司必須被動地接受它而不做計劃。 確保您的系統架構師及早意識到遣返的可能性,因為到雲成本開始趕上甚至超過收入增長的時候,就太晚了。 即使在早期進行適度的或更模塊化的架構投資——包括能夠將工作負載轉移到最佳位置而不被鎖定的架構——也會減少將來將工作負載遷移回來所需的工作。Kubernetes 的流行和使工作負載更便攜的軟體容器化,在一定程度上是對公司不希望被鎖定在特定的雲的反應。

增量遣返。 也沒有理由不能以增量的方式、混合雲的方式進行遣返 (如果對於您的業務是正確的選擇)。在這里,我們需要更多的細微差別,而不是非分之想:例如,遣返可能只對最資源密集的工作負載的子集有意義。它不需要是全部上雲或者全部遣返。事實上,在我們采訪過的許多公司中,即使是最激進的收回工作量的公司,仍有 10% 到 30% 甚至更多是在雲計算中。

雖然這些建議主要針對 SaaS 公司,但人們還可以做其他事情,例如,如果你是一個基礎設施供應商,你可能想要考慮傳遞成本的選項——比如使用客戶的雲積分——這樣成本就不會出現在你的賬上。整個生態系統都需要考慮雲計算的成本。

* * *

這個行業是如何走到這一步的很容易理解:雲是優化創新、敏捷性和增長的完美平台。而在一個由私人資本推動的行業,利潤率往往是次要的問題。 這就是為什麼新的項目傾向於在雲中開始,因為公司優先考慮特性開發的速度而不是效率。

但現在,我們知道了。長期的影響還沒有被很好地理解——這是具有諷刺意味的,因為超過 60% 的公司把節省成本作為遷移到雲計算的首要原因!對於一個新的初創公司或一個新的項目,雲是顯而易見的選擇。當然,為雲提供的靈活性支付哪怕是適度的「靈活性稅」也是值得的。

問題是,大公司——包括創業時達到一定的規模規模的公司——已經深陷入雲中無法自拔(以及陷入泥潭後解救自己的能力)。有趣的是,早期移動雲計算最常被引用的原因之一——一大筆預付資本支出 (CapEx)——不再需要匯回國內。在過去幾年中,公共雲基礎設施的替代方案有了顯著的發展,可以完全通過運營費用(OpEx)而不是資本支出來構建、部署和管理。

請注意,盡管我們在這里分享的一些數字似乎很大,但我們的假設實際上是保守的。實際支出往往高於承諾支出,我們沒有考慮基於時間的彈性定價。對整個行業市值的實際拖累可能遠高於預期。

雲服務提供商目前享有的 30% 的利潤最終會通過競爭而改變問題的嚴重性嗎?不太可能,因為目前大部分的雲計算支出都被三家公司壟斷了。這里有一個戲劇性的諷刺:亞馬遜、谷歌和微軟,他們代表了這個行業 5 萬億美元的龐大市場,在競爭中受到沖擊的是, 它們的高利潤率在一定程度上是由運營自己的基礎設施驅動的,這使得它們能夠對產品和人才進行更大的再投資,同時支撐自己的股價。

因此,在數千億美元的平衡下,這個悖論可能會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解決:公共雲要麼開始放棄利潤,要麼開始放棄工作量。無論如何,也許目前基礎設施中最大的機會就在雲硬體和運行在雲硬體上的未優化代碼之間。

Ⅳ 未來web開發的趨勢是什麼

現在,Web開發世界在不斷變化,趨勢也在不斷變化。有時,這些趨勢的變化速度遠遠快於它們的使用速度。要保持領先,就必須關注最新的流行趨勢、更新、技術和方法。此外,了解趨勢並隨時了解周圍發生的事情對於web開發是非常必要的。

Ⅳ 無代碼與低代碼開發平台的區別主要是什麼呢

無代碼和低代碼開發平台的主要區別如下:
1、對於編碼能力的要求不同
低代碼開發和無代碼開發最明顯的一個區別就是在代碼量上,低代碼開發依然需要程序員具有一定的代碼編寫能力,只不過代碼量會有大幅度的下降。無代碼開發目前也並不是完全無代碼,通常也需要完成一部分特定代碼的編寫,但是在編碼量上會非常少,很多編碼也有比較固定的模式,可以通過查閱「編程手冊」的方式來完成程序編寫。
2、資源整合的方式不同
無代碼開發完全需要藉助於平台來進行資源整合,自身並沒有整合資源的能力,所以在擴展性上會有一定的欠缺,而低代碼開發在擴展性上會有一定的提升。低代碼開發雖然在擴展性上也會受到一定的限制,但是相對來說,很多資源整合過程是可以通過定製化代碼完成的,資源整合邊界也會有所擴展。
3、應用場景不同
無代碼開發通常對於應用場景有比較嚴格的要求,往往只能在固定的容器內使用,比如在游戲開發領域,就有很多無代碼開發工具。相對於無代碼開發來說,低代碼開發的應用場景會有一定的拓展,在當前的雲計算平台(PaaS)支撐下,低代碼開發的應用場景會逐漸得到拓展。靈活性更強!如果大家想更深入的了解和體驗低代碼或無代碼開發平台,我推薦織信,高度自定義的智能信息管理平台,它能夠根據企業及團隊的需求,低成本高效率地幫助管理者搭建一站式的企業管理軟體(OA辦公系統、CRM客戶管理系統、BPM業務流程、運營管理、項目管理等等均可搭建),成為企業開啟數字化轉型的重要引擎。

Ⅵ 選擇雲計算伺服器需要考慮哪些因素

性價比:相同配置的伺服器,大家肯定希望買到便宜的伺服器。有很多初次購買伺服器的小夥伴很難買到好的伺服器,這與很多客戶不知道如何購買有一定的關系。大家要學會比對,看看cpu、硬碟、內存、帶寬、支持多少ip等等。

伺服器穩定性:伺服器的穩定性與伺服器的硬體及軟體都有一定的關系,硬體優秀的伺服器不容易出現假死的情況,也不容易出現物理故障。軟體也是一個方面,如果你用的盜版window軟體,很容易出現被駭客入侵的情況發生。

雲計算伺服器注意事項

對於大多數用戶而言,在大多數情況下,很難區分在雲伺服器上運行的應用程序(procere)和在具有相同規格的物理伺服器上運行相同應用程序之間的區別。當然,前提是兩者都配置正確。但是,一旦深入研究(research)並開始查看磁碟IO和低級別CPU基準等指標,物理和虛擬硬體之間的根本區別就會變得更加明顯。

正是出於這個原因,許多用戶更願意使用(use)物理伺服器和固態硬碟(簡稱:HDD)來搭載性能(xìngnéng)密集型應用程序(procere)。雖然這並不意味著雲伺服器一律較慢或物理伺服器一定更快。特別是雲伺服器,有許多因素會影響其他方面相同的虛擬硬體的性能。

Ⅶ 什麼是DevOps

什麼是DevOps?

DevOps 是一套實踐、工具和文化理念,可以實現軟體開發團隊和 IT 團隊之間的流程自動化和集成。它強調團隊賦能、跨團隊溝通和協作以及技術自動化。

DevOps 運動始於 2007 年左右,當時軟體開發和 IT 運營社區開始擔憂傳統的軟體開發模式。在此模式下,編寫代碼的開發人員與部署和支持代碼的運營人員會獨立工作。DevOps 這一術語由「開發」和「運營」兩個詞構成,它反映了將這些領域整合為一個持續流程的過程。

DevOps 如何運作?

DevOps 團隊包括開發人員和 IT 運營人員,他們在整個產品生命周期中進行協作,以提高軟體部署的速度和質量。這是一種全新的工作方式,也是一種文化轉型,對團隊及其工作的組織具有重大影響。

在 DevOps 模式下,開發和運營團隊不再是「孤立」的。有時,這兩個團隊會合並為一個團隊,合並後工程師會參與整個應用生命周期中的工作(從開發和測試到部署和運營),並具備多學科的技能。

DevOps 團隊使用工具實現流程自動化,並加速流程,這有助於提高可靠性。DevOps 工具鏈可幫助團隊處理重要的 DevOps 基礎事項,包括持續集成、持續交付、自動化和協作。

DevOps 的價值有時也會應用於開發團隊以外的團隊。當安全團隊採用 DevOps 方法時,安全性則成為開發過程中一個活躍的組成部分。這就是所謂的 DevSecOps。

DevOps 生命周期

由於 DevOps 的連續性,從業人員使用無限循環來展示 DevOps 生命周期各個階段之間的相互關系。盡管看似是按順序進行的,但此循環實際表示需要在整個生命周期進行持續協作和迭代改進。

DevOps 生命周期由六個階段組成,它們分別代表開發(循環的左半部分)和運營(循環的右半部分)所需的流程、功能和工具。團隊會在每個階段進行協作和溝通,以保持一致性、速度和質量。

規劃

DevOps 團隊應採用敏捷開發實踐來提高速度和質量。敏捷開發是一種用於項目管理和軟體開發的迭代方法,可幫助團隊將工作分解成更小的部分,從而提供增量價值。

構建

Git 是一個免費的開源版本控制系統。Git 可為分支、合並和重寫存儲庫歷史記錄提供出色的支持,而這已為開發構建流程帶來了眾多極具創新且功能強大的工作流和工具。

持續集成和交付

CI/CD可讓團隊頻繁且可預測地發布高品質產品,其范圍涵蓋從源代碼存儲庫到使用自動化工作流的生產環節。團隊可以頻繁地合並代碼變更、部署功能標記以及集成端到端測試。

監控和警報

快速識別並解決影響產品正常運行時間、速度和功能的事務。自動通知您團隊有關變更、高風險操作或故障的信息,以便保持服務的運行。

運維

管理面向客戶的端到端 IT 服務交付。這包括設計、實施、配置、部署和維護支持組織服務的所有 IT 基礎架構過程中涉及的實踐。

持續反饋

DevOps 團隊應對每個版本進行評估,並生成報告以改進未來版本。通過收集持續反饋,團隊可以改進其流程,並採納客戶反饋以改進下一個版本。

DevOps 工具

DevOps 工具可應對 DevOps 生命周期的關鍵階段。它們通過幫助改進協作、減少上下文切換、引入自動化以及實現可觀察性和監控功能來支持 DevOps 實踐。

DevOps 工具鏈通常遵循兩種方法:一體化或開放式工具鏈。一體化工具鏈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通常不會與其他第三方工具集成。開放式工具鏈則允許使用不同工具進行自定義。這兩種方法各有優缺點。

DevOps 有哪些優勢?

有「2020 年 DevOps 趨勢調查」表明,99% 的調查對象表示 DevOps 對他們的組織產生了積極影響。DevOps 的優勢包括更快且更輕松的發布、團隊效率、更高的安全性、更高品質的產品,以及更高的團隊和客戶滿意度。

速度

更頻繁地實踐 DevOps 發布可交付成果的團隊具有更高的品質和穩定性。事實上,DORA 2019 年 DevOps 狀況報告發現,精英團隊的部署頻率和速度分別比表現不佳的團隊高出 208 倍和 106 倍。持續交付使得團隊可以使用自動化工具來構建、測試和交付軟體。

改進協作

DevOps 的基礎是開發人員和運營團隊之間的協作文化,他們會分擔責任,協調工作。此舉可以提高團隊的效率,並省去工作交接和編寫專為其運行環境而設計的代碼的時間。

快速部署

通過提高發布的頻率和速度,DevOps 團隊可以快速地改進產品。快速發布新功能和修復缺陷有助於獲得競爭優勢。

質量和可靠性

持續集成和持續交付等實踐可確保變更正常運行且安全無誤,從而提高軟體產品的質量。監控則有助於團隊實時了解性能。

安全性

通過將安全性集成到持續集成、持續交付和持續部署管道中,DevSecOps 成為開發過程中一個活躍的組成部分。通過將主動安全審計和安全測試集成到敏捷開發和 DevOps 工作流中,可將安全性植入產品內。

採用 DevOps 會面臨哪些挑戰?

原有的習慣很難改變。深陷孤立工作方式的團隊可能會難以應對,甚至抗拒徹底改變團隊結構以採用 DevOps 實踐。某些團隊可能會錯誤地認為有了新工具就足以採用 DevOps。但是,DevOps 是人員、工具和文化的結合。DevOps 團隊的每一個人都必須了解整個價值流,從構思、開發到最終用戶體驗。它要求打破孤島,以便在整個產品生命周期中進行協作。

Devops 不是任何一個個人的工作,而是每個人的工作。

從傳統的基礎架構轉向使用基礎架構即代碼 (IaC) 和微服務可以加快開發和創新速度,但增加的運營工作量可能極具挑戰性。最好為自動化、配置管理和持續交付實踐奠定堅實的基礎,以幫助減負。

過度依賴工具會使團隊偏離 DevOps 的必要基礎:團隊和組織結構。一旦建立了結構,就應該建立流程和團隊,然後確定工具。

如何採用 DevOps?

首先,採用 DevOps 需要致力於評估且可能更改或刪除組織當前所用的所有團隊、工具或流程。這表示需要構建必要的基礎架構,以便團隊能夠自主構建、部署和管理其產品,而不必過分依賴於外部團隊。

DevOps 文化

DevOps 文化是指團隊採用新工作方式(包括加強合作和溝通)的環境。這是人員、流程和工具的協調一致,以實現更加統一的客戶導向服務。多學科團隊負責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

持續學習

在 DevOps 方面表現良好的組織鼓勵進行實驗和一定程度的冒險。在這些組織中,跳出固有思維模式是常態,而失敗則被理解為學習和進步的自然組成部分。

敏捷

敏捷開發方法在軟體行業中非常受歡迎,因為它們賦予了團隊內在的靈活性、出色的有序性以及響應變化的能力。DevOps 是一種文化轉型,可促進軟體構建和維護人員之間的協作。搭配使用敏捷開發和 DevOps 時,可提高效率和可靠性。

DevOps 實踐

持續集成

持續集成是將代碼更改自動集成到軟體項目中的實踐。它允許開發人員頻繁地將代碼更改合並到執行構建和測試的中央存儲庫中。這有助於 DevOps 團隊更快速地修復缺陷、提高軟體質量以及縮短驗證和發布新軟體更新所需的時間。

持續交付

持續交付通過自動將代碼更改部署到測試/生產環境中來擴展持續集成。它會沿著持續交付管道推進。而在此管道內,自動化構建、測試和部署會被編排為一個發布工作流。

情境意識

對於組織中的每個成員來說,能夠訪問他們需要的數據以盡可能高效和快速地完成他們的工作可謂至關重要。團隊成員需收到部署管道中的故障警報(無論是系統性故障還是由於測試失敗引起的故障),並及時收到在生產中所運行應用的運行狀況和性能的最新信息。指標、日誌、跟蹤、監控和警報都是團隊了解其工作進展所需的重要反饋來源。

自動化

自動化是其中一個最重要的 DevOps 實踐,因為它能讓團隊更快速地完成高品質軟體的開發和部署流程。利用自動化,將代碼變更推送到源代碼存儲庫的一個簡單操作便可觸發構建、測試和部署流程,從而大大減少這些步驟所花的時間。

基礎架構即代碼

無論您的組織是擁有本地數據中心,還是完全託管在雲中,能快速、一致地調配、配置和管理基礎架構是成功採用 DevOps 的關鍵。基礎架構即代碼 (IaC) 不僅僅是編寫基礎架構配置腳本,它還將基礎架構定義視為實際代碼:使用源控制、代碼審查、測試等。

微服務

微服務是一種架構技術。在此技術中,應用被構建為一系列可以相互獨立部署和運行的小型服務。每個服務都有其自己的流程,並通過介面與其他服務通信。這種關注點分離和剝離的獨立功能支持 DevOps 實踐,例如:持續交付和持續集成。

監控

DevOps 團隊監控從規劃、開發、集成和測試、部署到運營的整個開發生命周期。如此一來,團隊就能迅速、自動地對客戶體驗中的任何降級做出響應。更重要的是,它允許團隊「左移」至開發的早期階段,並最大程度地減少具有破壞性的生產變更。

開始使用 DevOps

開始使用 DevOps 的最簡方法就是識別小型價值流(例如:小型支持應用或服務),然後開始嘗試一些 DevOps 實踐。與軟體開發一樣,與一小群利益相關者一起轉換單個數據流比嘗試在組織內一次性過渡至全新的工作方式要容易得多。

Ⅷ 大家知道雲計算嗎雲計算對我們以後的生活有什麼影響

狹義雲計算指IT基礎設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過網路以按需、易擴展的方式獲得所需資源;廣義雲計算指服務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過網路以按需、易擴展的方式獲得所需服務。
雲計算的特點是:
首先,雲計算提供了最可靠、最安全的數據存儲中心,用戶不用再擔心數據丟失、病毒入侵等麻煩。
其次,雲計算對用戶端的設備要求最低,使用起來也最方便。
此外,雲計算可以輕松實現不同設備間的數據與應用共享。
最後,雲計算為我們使用網路提供了幾乎無限多的可能。
有了雲計算,我們就不需要投入很多錢用在硬體和軟體上,只需要從雲計算中心按照需要來申請服務,按需使用,而不需要再花錢去買伺服器、買軟體,資源在雲計算中心誰都可以用。
雲計算和每個人都會有切身關系。隨著智能手機、智能電視、平板電腦的發展,大家將來隨處可以申請雲計算服務。比如說,在雲計算時代,大家不用去看病就可以通過醫療網路知道自己的健康狀況;醫生可以根據這些情況給出正確的指導,避免不必要的危險,還能節省時間,從而以很低的成本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在雲計算時代,個人電腦等終端將不再需要很高的配置,大量的數據處理功能將交給雲計算中心的超級計算機,電腦等終端的價格也會降低。

Ⅸ 關於雲計算

雲計算的基本原理是,通過使計算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計算機上,而非本地計算機或遠程伺服器中,企業數據中心的運行將更與互聯網相似。這使得企業能夠將資源切換到需要的應用上,根據需求訪問計算機和存儲系統。
雲計算是下一件大事。大多數大型廠商都以某種方式介入了這個領域。谷歌就是介入這個領域的最明顯的競爭者。谷歌聲稱它的任務是編輯全球的信息,讓這些信息在全球的任何地方都能訪問和使用。

介入雲計算領域的其它廠商還有IBM、惠普、Sun、戴爾和亞馬遜。Red Hat將推出測試版本的基於RHEL和JBoss的解決方案。這個解決方案將由亞馬遜在惠普硬體上運行。甚至微軟也在進入雲計算領域,希望自己不要落後。但是,雖然雲計算也許是下一件大事,可是雲計算的定義仍然含糊不清和朦朧的。

按照運計算的最普通的和最雄心勃勃的解釋,它的目標是把一切都拿到網路上。雲就是網路。網路就是計算機。

當如此眾多的機構分布在全國各地和世界各地的時候,當如此眾多的人在移動中或者在家裡工作的時候,為什麼不把你的一些數據和處理需求交給第三方,使用手機、移動電腦或者其它設備訪問在整個網路上的一切東西呢?你的數據將由口令保護,就像在本地網路上一樣並且能夠在整個網路上加密。這個處理任務能夠讓第三方虛擬化計算機農場完成,最大限度地使用處理器的能力,大量減少機構和更廣泛的團體的碳排放量。

雲計算是使用與日益增長的Linux、高性能計算和虛擬化等有關的技術實現的一個領域。對於IBM和惠普等公司來說,大型計算機的復甦和刀片式伺服器的發展(這兩者都要歸功於Linux的應用)以及數據中心在能力、數據和處理器利用率方面的效率已經使雲計算成為現實。

魔毯

這是一個迷人的想法。在雲中或者在整個網路上的計算能夠帶來許多理論上和實踐上的優勢。數據中心耗費資金可以分別用於企業的其它部門。資金不僅要用於硬體上,而且還要用於系統維護、待機時間、沒有使用的處理和存儲容量、安全的擔心、能源賬單、升級和人員開支。甚至這個機構的每一個員工的辦公桌上的每一個台式電腦都會對這個機構的現金流量產生不成比例的影響,不僅是最初的硬體投資,而且還有軟體許可證開支和升級硬體以便適應軟體要求的開支。跟蹤隨機存儲在機構內部的某一台電腦上的數據也是很困難的,而且這種數據也許會永遠從公司的知識庫中消失。每一台這種台式電腦都消耗一定比例的能源。

雲計算是過去幾年裡許多其它舒適的和愚蠢的概念的合乎邏輯的結論。所有這些概念都是旨在為這個機構的數據的組織帶來一些條理性,如隨需應變的信息、軟體服務、虛擬化、Web服務、瘦客戶機、SOA和Web 2.0。所有這些概念在某種程度上都能夠由雲計算管理。對於雲計算的推廣者來說,雲計算可能是一種魔毯,讓你坐在上面到達一個永遠也無法企及的地方。在那裡,客戶機方面的所有問題都能夠通過瀏覽器解決。

你的數據、你的應用程序和你的處理過程將保留在所有的地方,並且根據需要進行訪問。這個事情能夠在個人或者企業級別上實現。Google Mail、Google Docs和Facebook等應用都展示了這個功能是如何實現的。但是,所有常用的企業應用程序都可以通過這種相同的方式訪問。網路已經從數據中心轉移到了雲計算。每一個用戶的手頭上都有一台潛在的超級計算機。

只要你能夠訪問網路並且有一台連接到網路的設備,你就不需要大型硬體。你能夠在任何時間從任何地點訪問你的數據。你的成本將下降。你只要支付你需要的東西的費用。你的數據保存在一個地方,是密封和安全的。你不必再負責它的安全。你的碳排放量和對於社區的影響將大幅度減少。你的數據、你的應用程序和你的伺服器在你需要的時候都可以使用,沒有基礎設施或者資本開支的限制。雲計算能夠使用其它方法無法獲得的計算能力。
雲計算中的村

谷歌和互聯網已經顯示了這種方法。全世界的數據都能夠或多或少地不斷地在網路上訪問。網路已經成為虛擬實現的Marshall McLuhan所說的地球村。他在60年代寫道:「後文藝時代的人的電子媒介將把世界變成一個村或者部落。在那裡,每一件事情對於每一個人都是同時發生的。每一個人都知道發生的事情,因此將參與這個事情,每一件事情都在它發生的時刻發生。電視把事件同時傳輸到地球村。」

McLuhan受到他所在的時代的限制。他的觀察是提前的,但是,沒有預測到數字計算機和互聯網的興起。但是,他把電子時代的世界看作是地球村的概念仍是對互聯網已經變成的這個樣子的一個有先見之明的預測。互聯網已經變成了一個無以倫比的信息庫 (准確的和不準確的信息都有,關於一切事情的和關於任何事情的信息),能夠隨意和隨時訪問,是你手頭的網路全書。不過,如果我們訪問的信息並不總是可以信賴的,它怎麼能發展成這個樣子?

電子的地球村是谷歌為我們提供數據服務的更廣泛的野心的更廣泛的背景,是雲計算還沒有利用的潛力。當一個用戶訪問雲計算中的數據時,他或者她需要一種合成的數據格式。這種數據經過處理可以回答具體的要求和優先選擇,就像谷歌處理的互聯網上的信息滿足我們的查詢請求一樣。這將為合並、共享和發布存儲在雲中的信息提供許多機會。

不必說,現實與這個更大的目標還有一些差距。但是,在現實世界中還有一些實際的例子。銀行已經建立了用於識別信用卡的全球網路。在這個網路中,信息必須要共享,安全是有保證的。航空公司訂票系統以同樣的方式運行,用網路訪問中央存儲系統。大多數擁有廣域網的任何規模的機構都能夠在移動中訪問信息。雲計算把這種應用提高到了另一個水平。

作為一個概念證明,位於英國布里斯托市的惠普實驗室早在2004年就發起了一個SE3D計劃。這個計劃允許12個小組的英國動畫製作者自由訪問惠普實驗室的「Maya Rendering Service」(瑪雅繪圖服務),製作3D短片。參加者獲得了Maya許可證和研討會、公共會議和行業指導的時間表。這項服務提供在整個網路上的公用計算,這是把動畫製作作為一項服務提供的原型。對於商業電影公司來說,動畫製作是需要很高成本的。

目前正在使用的最著名的雲計算的例子是亞馬遜的EC2網格。《紐約時報》最近租用了這個網格創建了數據容量達4TB的PDF文件庫,包含了從1851年至1920年之間紐約時報發表的1100萬篇文章。據《紐約時報》的Derek Gottfrid說,他使用了100個亞馬遜的EC2實例和一個Hadoop應用程序在不到24個小時的時間里就編排完成了全部的1100萬篇文章,並且生成了另外1.5TB數據,累計用了240美元,即使雲計算沒有作為一項主流的服務應用,它能提供這種難得的處理能力也是一種可行的選擇。

一線希望

同計算中的許多技術創新一樣,雲計算的應用遇到了傳統的系統和設想的阻礙。盡管雲計算能夠提供節省成本的好處,但是,「新興市場」的應用將超過在歐洲或者美洲的應用。

這有許多原因。在所謂的發達國家,大多數企業已經擁有依賴於傳統的硬體、軟體和常規的工作方式的基礎設施。在東南亞、印度、中國或者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中小企業很少擁有復雜的客戶機-伺服器基礎設施。政府和研究機構很希望鼓勵應用價格便宜的技術。

IBM已經在中國、南非和越南等國家建立了雲計算中心。那裡的個人、團體和企業能夠立即訪問以前無法接觸到的應用程序。

同雲計算、網路計算和/或者公用計算的其它實例一樣,這些中心以運行在大型計算機或者刀片式伺服器上的虛擬化的Linux實例為基礎,能夠極大地促進這些中心所在地的本地的經濟。

消除自己的困惑

雲計算的概念也許對於IT經理是有魅力的,但是,像許多顛覆當前做事方法的想法一樣,雲計算也存在一些阻力。

你不必因為個人和業務的理由把你的數據放在那裡。你的個人信息、隱私和安全也許會脫離你的控制。你的個人台式電腦給予你控制權利。伴隨者微軟Windows操作系統軟體、病毒漏洞、反垃圾郵件郵箱和「不公開即安全」等成長的用戶幾乎都不相信網路安全。由於所有這些原因,企業要擁有自己的數據,並且經常有充分的理由。

還有許多許可證和應用程序目前可用的問題,還有隱私和控制的問題。我們生活在一個這樣一個世界裡,數據的數量越搜集越多,而管理數據的人越來越少。谷歌也許不願意共享你的數據,但是,政府機構能夠超越法律訪問他們要訪問的東西。政府和企業正在日益為收集有關我們的信息所困擾。在這種環境下,誰願意採用雲計算?這個事情不會發生,或者邏輯就是如此。「老大哥」正在雲中注視著你呢。但是,這種假設的觀點也許假設的集中化和控製程度都遠遠超過了實際的情況。

在當前的氣候中應用雲計算的最誘人的理由是它有可能大幅度減少能源消耗和浪費。耗費能源和浪費正是當前數據中心的特點。

雲計算的價值在於它使我們回到了大型計算機的世界。這個區別是我們使用移動電腦或者掌上電腦放在我們手上的大型計算機比三十或者四十年前像一個倉庫那樣大的大型計算機的計算能力更強大。

企業接受雲計算服務

半年前,電子設備製造商Sanmina-SCI只有很少員工使用Google的雲計算服務Google Apps,Google該服務中包括電子郵件、文檔編輯及日程表等。而目前該公司使用Google Apps的員工已經超過1000人。

該公司首席信息官Manesh Patel表示:「我們的項目組位於全球各地,使用Google Apps能幫助他們有效的合作。」他預計,該公司未來三年Google Apps的用戶數將增加至10000人,占員工總數的25%。

Sanmina和Google是最早在軟體和計算方式上做出改變的公司。目前,亞馬遜、Salesforce、IBM、甲骨文和微軟都開始為企業用戶提供網路存儲和軟體等服務,幫助它們進行客戶關系管理。這種遠程提供的計算服務被稱作「雲計算」。

雲計算實際上包含多種技術,例如軟體即服務(SaaS)和硬體即服務(HaaS)。軟體即服務是Salesforce十年前提出的一種發布軟體的新方式,而硬體即服務則是亞馬遜和其他公司推出的通過網路提供存儲和計算能力的新方式。

雲計算市場將快速增長

一些分析師認為,雲計算代表了企業計算方式的改變。美林預計,未來5年中,雲計算在全球的市場總額將超過950億美元,全球軟體市場的12%將轉向雲計算。

IBM、戴爾和惠普等相關廠商也已經開始轉移自己的產品線,適應雲計算服務的需求。IBM於8月1日宣布,將花費3.6億美元新建一處雲計算數據中心,這使得該公司全球數據中心數達到9處。戴爾則為許多雲計算服務商和Web2.0企業提供設備,包括Facebook、微軟、亞馬遜和雅虎等。

鮑爾默近日的一份備忘錄顯示,微軟也已將雲計算列為09財年的五大工作重點之一。微軟將允許客戶在傳統軟體和軟體服務之間進行選擇。鮑爾默透露,微軟下一代的Live服務和網路技術中將加入更多雲計算功能。高盛一項調查顯示,大約9%的IT經理表示,他們計劃今年開始使用微軟的軟體服務。

可靠性和安全性問題

不過,許多企業首席信息官仍對雲計算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存有疑慮。7月20日,亞馬遜S3服務斷網6小時,這加劇了企業的擔憂。咨詢機構Gartner副總裁Daryl Plummer表示:「企業很難在短時間內大規模轉向雲計算。」他指出,企業高科技支出中的80%用戶系統維護,而不是創新。

企業轉向雲計算的速度之慢也引起了業內的擔憂。Google企業服務副總裁Dave Girouard表示:「這樣下去市場將會枯竭。」他透露,目前有50萬機構使用Google Apps,但是超過50%用戶使用的是免費版。

企業正在探索能夠使用雲計算技術的新領域,例如人力資源管理等。Sanmina公司的Patel目前在考慮使用雲計算來進行考勤和費用報告。他同時非常關注亞馬遜提供的網路服務。他表示:「從企業角度來說,很明顯我們只能逐漸起步。我們將首先在低優先順序工作中測試雲計算平台的能力。」

首席信息官擔憂的另一個問題在於雲計算是否符合法律規范,包括《薩班斯法案》和《美國健康保險條例》等。歐洲一家雲計算服務提供商ITricity此前未能使自己的服務滿足這些法律或規定。

尋求折中方案

過去6個半月中,ITricity投入77.9萬美元,將自己的服務升級至IBM的最新技術。IBM技術使ITricity的服務有更大的靈活性。ITricity表示,以往如果用戶希望提升雲計算能力,那麼需等上一周時間。而IBM的新技術可以使這一時間縮短至1小時,甚至更短。

由於很多公司在現有設備上投資很大,因此許多人認為可以採用混合模式來引入雲計算,即在公司內部,或稱為「私有雲」中完成一部分計算需要。

Google預計越來越多的企業將使用雲計算。Google的目標是讓更多人和公司適應Google Apps,並已經向一些大學免費提供Googl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