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產成本 » 航空航天公司可以降低哪些成本
擴展閱讀
鑽石店工作怎麼做 2025-05-14 18:28:13

航空航天公司可以降低哪些成本

發布時間: 2022-10-10 17:22:39

① 航空公司 如何降低或者控製成本

1,在登機時,將飛機停在遠機位,比停在廊橋邊的收費要低很多。
2,機上要搞請清潔時,讓空乘人員自己搞,不要請清潔工人。
3,機上的食物飲料在保證供應充足的情況下份量盡量要少點。
4,機上餐具要輕薄。
5,少做廣告,要做就要做最好,最棒,最具創意,最吸引眼球的。
6,選擇耗油少的新型雙引擎飛機,例如空客350,波音787等,四引擎和舊客機的會很耗油的,還要盡快淘汰舊的,過時的客機。
7,使用新型燃油。例如紐西蘭航空的生物油,既環保又省錢。
8,在許可的情況下,減少乘客可免費攜帶或托運的行李額度。
9,使用節水航空馬桶。你知道嗎,馬桶沖一次水要耗費一升燃油。
10,客機上的個人娛樂系統的顯示屏要稍微小一點,燈光調暗些,或者裝少一些等,這樣都能節點。
11,客機上的飲料最好用大的瓶子或盒子裝,不要裝配小瓶的。就是說比如要供應可樂,就在飛機上配大號瓶的可樂,再用輕巧的紙杯裝配給乘客飲用。這樣能環保些,也能節約飲料費和燃油。
12,開發新的著陸方式。比如北歐航空。
13,機場外的辦公樓要選租金便宜的。
14,機場貴賓休息室不要轉配得太奢華。要樣子很華麗,成本很低廉。
15,盡量推廣電子登機牌,這樣能節省一筆不少的紙錢,又支持了環保。
16,機上的空乘人員不要太多了……
17,盡量提高飛機的利用率。
18,看情況,選擇租飛機還是買飛機。
19,如果飛國外的航線就斟酌一下,看看哪邊的燃油便宜些,看能不能順便帶些過去或回來,准備下次飛時再用了它。
20,選擇目的地時,應選擇客流量較大的,條件成熟的目的地。
21,盡量使用代碼共享,休息室共享。
22,如果是大中型航空公司,盡量加入一些合適自己的航空聯盟。

② 空間站是怎麼降低航天器研製成本的

我們知道,以往的載人航天器都是發射之前宇航員就要進入航天器艙內,並與航天器一起發射入軌。飛行任務完成後,航天器再載著宇航員返回地面。對於這類航天器的一個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必須具備很高的可靠性,以保證在發射和返回過程中宇航員的安全。同時,還要配備應急救生系統,以便在一旦發生不測時,攜帶航天員逃離危險區,然後安全著陸。宇航員救生系統,是一個結構相當復雜、試驗工作量很大、要求很高的分系統。對於載人航天器的高可靠性要求及宇航員救生系統的裝配,使整個航天器的設計、製造難度增大,造價增高。然而空間站在發射時不載人,而是在發射後在軌道上接納宇航員,同時它本身又是一種不返回的航天器。這樣一來就大大簡化了航天器的結構,減小了設計的難度和復雜程度,從而也就極大地降低了研製成本。

③ 多家航空公司將下調燃油附加費,燃油附加費的改動能拉動旅客的消費嗎

燃油附加費可以拉動旅客消費,畢竟燃油附加費降低對行業有利。這意味著航空公司的燃油成本下降了,以前因成本考慮而取消的航班現在可以飛了。對於乘客來說,可以直接降低出行成本,擁有更多出行選擇,激發出行意願。為了分擔航油等成本上漲的壓力,航空公司恢復了國內航線燃油附加費的徵收。在接下來的六個月里,燃油附加費的徵收標准已經上調了五次。燃油附加費的成本已經成為影響旅客出行的因素之一,燃油附加費調整,旅客購票最多可節省60元。

要知道燃油附加費的降低對整個行業都有好處。這意味著航空公司的燃油成本將會下降。之前因成本考慮而取消的航班現在可以運營。對於旅行者來說,它可以直接降低旅行成本,擁有更多的旅行選擇,激發旅行者的旅行意願。行業平均票價近期逐漸下降。8月5日燃油附加費下調後,兩種因素疊加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遊客的暑期出行。

④ 航空工業的規模成本與效益是什麼樣的

由於市場需求的減少,世界航空工業的總規模正在明顯減小。特別是在美國、俄羅斯、英國、法國、德國等航空工業強國,航空工業的從業人員直線下降,企業數量減少,許多航空工業企業關閉了一些生產工廠和試驗設施。航空工業外圍的轉包商數量也急劇減少。美國是世界航空工業的頭號大國,其航空航天工業的從業人員已從1989年高峰時的133萬減至1995年的78萬,而且今後還有可能繼續減少。據統計,從1990年到1993年,世界航空航天工業從業人數已減少17%,銷售額減少約10%。而間接從事航空工業轉包生產的從業人員減少的幅度更大。

各國在縮小航空工業的規模時都十分注意通過降低生產成本,加強現代化管理來提高效益,而且大幅度裁員本身也有利於提高效益。許多航空工業公司在壓縮規模時,都推行了以應用先進製造技術和現代化管理為主要內容,改革生產工藝和流程的新的工業工程方法,「精益求精」、「並行工程」、「適時生產」等新的方式正在被更多的航空工業企業所採用,並已取得了明顯的效果。

信息技術和製造技術的高度結合也帶動著航空工業的迅速發展,計算機集成製造(CIMS)技術正在逐步被航空工業企業採用,並正在縮短研製生產周期,提高產品水平方面發揮明顯的作用。美國的波音777新型客機的研製已實現了無紙設計。正如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等四家權威機構編寫的《21世紀的航空技術》報告中所描述的,「最佳製造企業的發展應在以下四個方面取得進展:有熟練技能的人、智能計算機系統、自動生產設備和全適應控制的精確生產加工方法。」不難想像,隨著高新技術和現代化管理方法的推廣,航空工業作為高技術產業的優勢將會更加突出。

⑤ spacex成功回收火箭能降低多少成本

美國SpaceX公司成功實現了火箭的回收著陸,這大大降低火箭的發射成本。但究竟能降低多少成本呢?
SpaceX的火箭回收為民營航天業節約了大量的成本。之前,火箭在用於發射任務後,一般會作為垃圾丟棄。這樣一來,太空公司的每一次發射任務,都需要花費數百萬美元生產全新火箭。SpaceX CEO伊隆·馬斯克(Elon Musk)表示,「獵鷹9號」火箭的製造成本高達6000萬美元,燃料成本僅為20萬美元。他認為,可重復利用火箭可以不斷降低這部分成本。從理論上講,只需要給一枚火箭重復灌入燃料,即可執行多次發射任務。
但是,實際上非如此。SpaceX需要確保它所回收的火箭仍然具備再次發射的條件。「獵鷹9號」在飛行時經歷了大幅的溫度變化,而且要承受極高的壓力和振動等環境中的諸多極端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都會對火箭本身造成磨損,所以,回收之後的火箭或許需要進行維修和更新,才能再次執行發射任務。翻修火箭引擎往往成本高昂。如果翻修時間太長,SpaceX就無法頻繁地發射。
翻修成本是是太空梭成本高昂的主要原因之一。太空梭使用巨大的一次性燃料箱和兩個可以重復使用的火箭助推器完成發射。一旦完成太空任務,太空梭可以像飛機一樣在返回地面。太空梭的可反復使用設計是為了節約資金,因為除了外部燃料箱外,其他的組件都可以反復使用。「可惜的是,並沒有達到預期效果。」美國宇航局委員會成員兼航前天飛機項目主管維恩·海勒(Wayne Hale)表示,「這是一台極其復雜的設備,需要進行大量翻修才能再次升空。」太空梭的主要引擎經過幾次發射之後必須更換。這種飛行器還需要在兩次任務之間展開許多檢修。另外,在從海洋中回收之後,其火箭助推器也需要不斷更新,而且每次都要使用新的外部燃料箱。總體而言,這將把每次發射任務的成本推升到4.5億至15億美元之間。
多數翻修工作都是專項檢修,並對某些部位進行細微調整,使得回收後的火箭能夠重新符合航天標准。這些成本應該不到50萬美元,遠低於一枚新火箭所需的6000萬美元成本。保盧斯說「這仍然可以大幅降低成本。」。

⑥ 低成本航空公司運用單一機型具體有哪些的好處

大致有下面幾個方面的好處
駕駛員培訓費用降低,
飛機維護費用降低;
地面支持費用降低;
統一機型意味著從同一飛機公司購買,購買成本或租賃成本頁能降低;

⑦ 為什麼航空公司願意以低於平均成本的價格賣票用經濟學原理分析

你好,原因是因為邊際成本低於平均成本。邊際成本指的是對行動計劃的微小增量調整

舉個例子,航空公司一個航班假設有200個座位,成本是10萬元,平均成本就是500元。如果航班沒有坐滿,而如果同時有新的乘客願意以300元的價格成交,這個價格明顯低於平均成本,那麼航空公司是否應該把票賣給他呢?

這個例子中,平均成本是500元沒有問題了,現在就是考慮邊際成本是多少。新的乘客願意以300元價格買到機票,如果航空公司不同意,航班當然要照飛,但是損失的是一個單位的平均成本;如果航空公司同意,那麼有可能損失的只是一份空中午餐或者幾杯飲料。

也就是說,航空公司低於平均成本出售機票的邊際成本是一份空中餐或者飲料,低於平均成本,所以應該出售這張機票!

提問者,沒有別的意思哈,我只是說明一下,我只是很努力地說得簡單易懂,但可能沒有過多的修飾語言,如果哪一句因為語法或者別的問題讓你感到依然困惑,希望你追問我,我會繼續解釋,呵呵。

⑧ 航空公司的運營成本包括哪些初期投入大概是多少

一、航班涉及的運行的成本: 具體到每一航班運行成本涉及的比較多,我將其分為2大部分, ①固定成本:主要包括如下部分, ⑴人力成本:主要包括飛行員,乘務員,機務等相關人員的工資以及福利成本。 ⑵飛機折舊:主要包括:航材消耗件攤銷,高價周轉件攤銷,飛發折舊,飛發大修理的分攤,就當前中國民航來說,這是所有民航企業中的成本核算的大頭。 ⑶餐食及機上供應品費用:飛機上餐食和飲料等機供品的費用 ⑷民航基礎建設基金:國家規定的用於民航基礎建設的費用 ⑸銷售費用:主要指代理人,為公司貢獻銷售後取得的提成。 ⑹財務費用:財務費用主要指公司與銀行或公司進行融資租賃時,產生的利息費用。 ⑺駐外機構費用:駐外機構的各種費用(包括人員薪資和設備等費用)的分攤。 ⑻管理費用:管理費用涉及的范圍比較廣泛,為保證公司正常運行的所涉及的所有費用都可以歸到這一費用中來,包括:公司管理人員的薪資、福利、各種設備等。 ⑼起降服務費:飛機在機場起落時,機場公司所收取的起降費用 ⑽外站航班代理費和航路費:主要指外站航班的航務代理費用和管制部門徵收的航路費。 ⑾其他雜項成本,如廣告費等 ②可變成本: 可變成本主要指飛機執行航班時,實際航段耗油所需的費用,由於實際的航段耗油與當日具體的客貨總重量(即業載),以及當天的天氣和飛機的性能衰減有關,通過AOC的sabre系統,一般在起飛前2——3小時內,可以具體的算出。 對於航班運行來說:在某個使用周期來說,其固定成本所包含的這些項目,對於固定的飛機執行相同的航段來說,其固定成本是可以固定和確定下來。 航空業的利潤是很大 但競爭是殘酷的 尤其是對民營企業 沒有ZF支持 那.........不多說 懂的 !

⑨ 天舟4號發射成功!「火箭回收」讓發射成本大降90%,啥時候能用

加油!5月10日01時56分,天舟四號貨運飛船在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升空,2點06分左右飛船與火箭分離,進入預定軌道;2時23分飛船上的太陽能帆板順利展開。8時54分,貨運飛船成功對接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後向埠,總計花費了6個多小時。

和網友想像的一樣,貨運飛船簡直是個龐然大物,長10.6米、直徑3.35米,裝載了200多件貨物,貨物總重量達5噸,這是即將發射的神舟十四號中三名航天員6個月的生活、科研物資!

執行此次發射任務的是長征七號遙五運載火箭,它可算是老熟人了!長征7號自2016年首飛以來先後發射了貨運1號、2號、3號飛船,這次是第四次發射貨運飛船了,成功率為100%。

很多網友將長征系列火箭與馬斯克的獵鷹九號做比較,整體來說兩個系列火箭各有優勢,但我國的長征系列卻有個顯著「不足」——尚未實現火箭回收。那麼問題來了,我國的火箭回收技術究竟發展到了什麼程度?什麼時候能與獵鷹九號掰一掰手腕呢?

大幅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是火箭回收技術的一大優勢。目前我國長征7號系列火箭成本大約在7000萬美元左右,每發射一次意味著幾千萬就消失不見,火箭回收技術可將發射成本降至現有的1/10,即大降90%,太有誘惑力了!要知道發射火箭的燃料不值錢,僅占成本的1%,最貴的還是「豎立的大塊頭」。

事實上,在馬斯克實施他的星鏈計劃之前,旗下spacex公司一門心思研究火箭回收技術,直至最後攻克,為何?星鏈衛星總計約4.2萬顆,按照一枚火箭攜帶50顆衛星計算,發射完畢所以衛星至少需要840枚火箭,這將是一筆巨大開支,誰能承受!

3 月中旬獵鷹 9 號在佛羅里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一次將53顆衛星送入太空,重點是這是一個「十二手」的老火箭,只能說「太省錢」!

對我國而言,掌握火箭回收技術也很緊迫。2020年9月我國向國際電聯提交了GW-A59 和 GW-2 的兩個寬頻 星座 申請,衛星總數為12992顆,預示著「中國版星鏈」正在加速!這種情況下,如果火箭不能回收,這些火箭發射升空不知道要到猴年馬月了,而且成本巨大!

2022年1月網上一段有關火箭的視頻在網上熱傳,視頻中的主角是「長征八號」,火箭從高空飛速下落,等靠近地面時火箭底部展開4個支架,穩穩降落在著陸台上。

這種火箭回收方案與馬斯克的獵鷹九號幾乎是一模一樣,所以網友推測我國也就採用這一方案。然而等到2月下旬,一篇名為《還能這樣回收?新一代載人火箭方案有新意!》的文章突然走紅,作者是中國航天 科技 集團,文章提出了一種新的回收方案——網系回收。

網系回收前半段和獵鷹九號類似,也是向著陸點降落,但在著陸點上我國設置一個支架和鋼絲繩組成的網系裝置,該裝置設有一個容納火箭的網口,關鍵是這個網口可以前後、作用移動!網口在火箭即將著陸時自動與火箭對接,火箭順勢進入網口內,網口將火箭頭部牢牢「束縛」,完成火箭回收!

其實,火箭回收技術除了上述兩個方案外,我國也嘗試過其他方案。比如在火箭子級上安裝大號降落傘,當子級完成任務在脫落途中,會被打開的降落傘緩慢帶到地面。這一方案相對來說技術難度小、成本較低,曾在我國長征三號乙火箭的助推器上試驗過,達到了預期效果。

再比如加裝柵格舵,我國曾在長征二號丙火箭安裝了柵格舵,利用它成功將火箭殘骸回收至預設地點,效果也算理想。

相比之下,我國採用火箭垂直回收和網系回收的可能性更大一些,而且從媒體所透露出的信息來看,這兩種方案可能是同時推進,均有了不小進展。

某藍航天是民間一家航天公司,2021年7月該公司完成了10米級垂直起飛和垂直降落自由飛行,因為高度較小,所以被業內叫作「蚱蜢跳」,但它幾乎是所有火箭垂直回收公司都要走的一步。

2022年5月6日該公司再次取得突破,火箭在升至1000米高度後,順利完成了縱向和橫行移動,並在著陸點平穩降落,距離靶心位置僅有0.5米的誤差。

長征八號作為「國家隊」的新一代火箭,2020年在文昌航天發射場試飛成功,據負責長征八號火箭的宋設計師介紹,長征八號在設計之初就確定採用「可重復使用技術」方案,目前在自主控制、著陸緩沖機構等做了大量試驗,現在正在主攻關鍵的回收技術。

網友可能疑惑,為何長征八號在火箭回收上還趕不上民企?其實不然,長征八號屬於可根據需求而設計的兩檔配置的智慧火箭,同時要滿足較大的推力和穩定性等不同需求,所以開發難度遠遠大於民企火箭。

不管是從發射成本,還是我國即將組建的中國版「星鏈」,都需要掌握火箭回收技術。當然,至於哪種回收方案更佳,需要針對不同的場合匹配。比如網系回收,成本小、技術門檻小,民企航天公司可以大規模使用。但若火箭在月球降落、發射、回收,那垂直回收無疑是最佳方案。

#天舟四號貨運飛船成功發射# #天舟四號成功對接天和核心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