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廉價勞動力優勢多還是劣勢多
劣勢多,可替代性太強,在中國這樣的人口大國就是劣勢了,要是在歐洲等國,那就是優勢了。(我是站在勞動者的位置考慮得出的答案)
2. 經濟學里資本和勞動之比K/L和w/r有什麼區別和聯系
k是資本投入,r是對應的價格所以k/l指一個地區的資本總量。同理w/r指勞動總量。
K/L表示一個勞動力需要的資本配置,可以衡量企業是哪種性質的公司。例如,這個比值小,那就是勞動密集企業,或者比值大,就是資本密集企業。
w代表勞動者收入,或者說勞動價格;r代表利率,w/r顯示勞動力的時間成本,按照當期利率計算,付給工人的工資,是資金時間成本的幾倍。過高的工資將導致資金成本非常大,比如借入10萬元一年,給工人發工資,利息r=10%,那麼w/r=100倍。
(2)勞動力和資本成本哪個便宜擴展閱讀
經濟學核心規律
是由經濟活動中最深層次的本質展開來的經濟活動的內在必然聯系,決定支配經濟活動中其他層次的規律。經濟發展是價值的發展不是金錢的增長。
經濟是價值的創造、轉化與實現;人類經濟活動就是創造、轉化、實現價值,滿足人類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動,價值規律而非價格規律是經濟學的核心規律。
經濟是價值的創造、轉化與實現;人類經濟活動就是創造、轉化、實現價值,滿足人類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動,價值規律而非價格規律是經濟學的核心規律。
以經濟為中心是以再生生產力為中心而非以錢為中心,經濟發展是價值的發展、生產力的發展、再生生產力的發展、中國人民創新能力的發展而非GDP數字增長。
從現象看經濟發展是社會財富快速增加;從本質看經濟發展是先進生產力快速發展。社會財富快速增加不僅是高樓林立,先進生產力快速發展應落實為社會資源可再生能力、社會可持續發展能力提高與人民生活狀況確實改善。
改革開放發展的根本目標,就是提高、進一步提高、再進一步提高「先進生產力」——再生生產力
3. 為什麼資本租用成本減少會導致資本更加密集,資本-產出比增加
資本租用成本減少,使資本要素相對於勞動力要素的價格變得便宜,使資本要素更多地替代勞動力要素,資本/勞動力的比率增加,所以資本更加密集,另一方面由於邊際要素產出遞減,所以資本-產出比必然增加。
4. 中國的勞動力價格為何這么便宜
很多人認為中國經濟的競爭力,包括很多歐美的研究機構都認為中國唯一的武器就是廉價的勞動力。這個論據有一定的道理,軟體行業的工程師的市場價格和發達國家比,大概是三分之一,我們的農民工的工資比例拉的還要大。所以我們的勞動力從普通的民工到有技術含量的工程師、管理人員,我們普遍工價比發達國家低,這當然是中國的競爭優勢,但是光看這個變數不夠,因為中國在改革開放開始的時候,我們的工價還要低啊,那個時候就沒有看到中國有什麼國際競爭力的東西。那個時候一個中國的工人是美國工人的工價的百分之一。
為什麼更便宜的時候沒有競爭力。要理解中國在世界上有一席之地,要加兩個變數。一個就是勞動力是一個要素,要素不能直接變成產品的,尤其不能直接變成有競爭力的產品,要讓勞動力變成產品,就要組織起來,這個組織的成本非常之高。改革開放開始的時候,我們的組織成本非常昂貴,因為我們選擇了錯誤的體制,內部的信息損耗非常大,人們沒有動力好好工作,勞動力是很便宜,但是把勞動力組織起來的生產方式,交易方式非常落後。
5. 為什麼說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工資在本質上不是勞動的價值或價格,而是勞動力的價值或價格呢
勞動力存在市場,如果某個崗位某類技能緊缺,則該類型的勞動力價格(薪水)上漲,如果某些崗位技能的人才很多,則可能價格(薪水)下降。很多大學生找不到工作,就是典型的例子。
勞動的價值應該是勞動產出結果的價值(減去原料、設備、廠房等成本)。這是馬克思的分析,分析認為資本家付出的薪水是勞動價值的一部分,剩餘價值被資本家佔有。
資本家認為,資本也有產出,沒有資本,工人勞動的機會都沒有。剩餘價值實際上是資本的產出。
6. 人力資本與人工成本的區別
1、人力資本(Human capital)是指勞動者受到教育、培訓、實踐經驗、遷移、保健等方面的投資而獲得的知識和技能的積累,亦稱「非物力資本」。由於這種知識與技能可以為其所有者帶來工資等收益,因而形成了一種特定的資本--------------人力資本。
2、人工成本是指僱主在僱傭勞動力時產生的全部費用。人工成本包括:職工工資總額,社會保險費,職工福利費,職工教育費,勞動保護費、職工住房費用和其他人工成本費用等7大項。
從定義不難看出,人力資本是一種為自身以後的發展而進行的投入。而人工成本是向他人支出的費用
7. 人力資本和勞動力資源之間的區別是什麼
你好,人力資本是屬於高級核心人才,而勞力資源是指普通的白領藍領階層。其最重要的區別就是資本是企業的核心,很難找到,而且普通的勞動力資源就很好找到。千軍易得一將難求這句話就充分的說明了這一點。
8. 「資本勞動比」是指什麼
資本勞動比率簡稱「勞動資本比率」。資本對勞動的比率。它反映了一個國家、地區或經濟部門中資本和勞動的構成,以及資本和勞動的強度。這里的勞動力數量是用勞動力數量來表示的。在一個國家的經濟中,有些部門資本大而勞動力少,即勞動資本比率高,而有些部門的情況正好相反,即勞動資本比率低。勞動資本比率高的產業一般稱為資本密集型產業,勞動資本比率低的產業一般稱為勞動密集型產業。
1. 在世界經濟中,有的國家資本充裕,勞動力貧乏;而有的國家恰恰相反,資本短缺,勞動力豐富。前者勞動資本比率高,被稱為資本密集型國家;後者勞動資本比率較低,被稱為勞動密集型國家。一般來說,發展資本密集型產業的生產成本要低於勞動密集型產業。而低勞動比產業生產的是勞動密集型產品,其成本低於高勞動比產業。因此,資本密集型國家通常專門生產資本密集型產品,如汽車和電視。相反,勞動密集型國家主要生產服裝、手錶等勞動密集型商品。這一問題在勞動經濟學中已經討論過,勞動經濟學中主要通過勞動的邊際替代率來討論。
2. 生產中應該使用各種生產要素或投入。這些生產要素或投入的不同組合就是各種生產方式或技術。在生產中,勞動和資本總是以一定的比例合作。在某些情況下,勞動和資本的比例是固定的,勞動和資本不能相互替代。例如,如果一個勞動單位與幾個固定的資本單位相匹配,如果勞動不增加而資本增加,產出就不能增加。這是固定比例的生產函數。
3. 但在大多數情況下,兩個投入的不同比例可以實現相同的產出。勞動力和資本可以相互替代。這就是生產要素的替代。例如,為了生產50個單位的產品,生產者可以使用更多的勞動力和更少的資本,或更少的勞動力和更多的資本。前者可以看成是勞動力對資本的替代,後者可以看成是資本對勞動力的替代。邊際(技術)替代率的概念可以從兩者之間的相互替代關系中得到。 在保持產出水平不變的情況下,增加一單位的投入量而減少另一要素的投入量稱為邊際替代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