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邊際成本是什麼為什麼價格等於邊際成本的產量是利潤最大化
邊際成本指的是每一單位新增生產的產品(或者購買的產品)帶來的總成本的增量。 這個概念表明每一單位的產品的成本與總產品量有關。
因為當增加一個單位產量所增加的收入(單位產量售價)高於邊際成本時,是劃算的;反之,就是不合算的。
所以,任何增加一個單位產量的收入不能低於邊際成本,否則必然會出現虧損;只要增加一個產量的收入能高於邊際成本,即使高於總的平均單位成本,也會增加利潤或減少虧損。
(1)邊際成本為負怎麼辦擴展閱讀:
而邊際成本遞增的根本原因就是邊際產品的遞減原則。邊際成本是指在一定產量水平下,增加或減少一個單位產量所引起成本總額的變動數。通常只按變動成本計算。邊際成本用以判斷增減產量在經濟上是否合算。
邊際成本的變動規律與平均成本的變動規律相似,也先隨產量增加而降低,達到一定規模後開始增加。只不過它達到最低時的產量比平均總成本及平均變動成本的較小,在平均總成本與平均變動成本達到最低點時,邊際成本等於平均成本。
B. 請高人解答微觀經濟學中的邊際成本和收益的計算方法
首先,所謂邊際的,就是額外增加的,簡單地說,邊際利潤就等於邊際收益減去邊際成本。
具體點說,邊際收益就是額外增加產量的銷售額,邊際成本就是為了增加產量而支付的所有成本,包括廠房、設備、庫存等資本品投入,額外僱傭的工人薪水,取得銀行貸款所支付的所有利息,以及支付給國家的稅收等等。
根據經濟學的理論,廠家會增加產量直到邊際利潤為零,原因是在那之前,繼續投入可以獲得更高的總利潤,在那之後投入會減少總利潤。
根據你的案例來說,330萬台產量的總利潤是已知的,那麼,其實,依我看來,很簡單,如果300萬台的總利潤小於1億美元,那麼這額外的30萬台就是增加了邊際利潤,就是值得投入的,如果等於或者大於1億美元,就是不值得的。
樓主如果覺得我的回答過於簡單,那麼在我看來,問題在於,樓主把最復雜的問題設為已知了。在現實中,擴產後的總利潤是最難估算的,原因如下:
1 各項成本的累加。一個如案例所說的大型企業,增加產量往往會使成本不是簡單的相加,而是被更多的放大,規模經濟當然是存在的,但也不是沒有限度的。
2 如果是一個對市場有影響的大企業,產量的增加,也就是整個市場在假設需求不變的情況下供給明顯增加,會使產品的總體價格下降,導致總收益下降,從而減少總利潤,這也是為何很多時候邊際利潤為負的主要原因:增加產量獲得的額外利潤,被所有產品因為價格下降而導致的利潤減少所抵消了。
3 在現代社會,根據商業周期,經濟在供不應求時,廠家會擴大產能來滿足需求,但是資本品等的投入需要時間,如果周期過短,等到產能擴大了,銷量未必能達到之前預估的水平。所以,應該通過對產能實際增加後的時間上的市場情況來決定現在是否擴大生產。
另外,還有貨幣政策導致的利息,也就是投資成本變化,以及對外貿易(如果有的話)的影響,等等。我不是高手,囫圇吞棗看來的東西,希望對樓主有所幫助,呵呵。
C. 如果出現企業生產的邊際收益小於邊際成本的狀況,企業應該如何操作
企業都是需要盈利的,如果企業或者是一家公司的盈利出現的問題,那麼就說明了這個公司的經營模式有問題,所以公司都不希望看到這種情況。如果出現企業生產的邊際收益小於邊際成本的狀況,企業應該怎麼操作呢?
三、結語
企業其實也是需要獲得收益的,如果企業的經營沒有辦法獲得利潤,那麼這家企業就無法在市場上運行下去。因此,企業的經營必須要掌握市場規律。
D. 什麼是負的外部性,負外部性導致什麼後果政府解決這一問題的對策有哪些舉例
負外部性,也稱外部成本或外部不經濟,是指一個人的行為或企業的行為影響了其他人或企業,使之支付了額外的成本費用,但後者又無法獲得相應補償的現象。或是對交易雙方之外的第三者所帶來的未在價格中得以反映的成本費用。
解決負外部性的根本途徑只有一條,就是統一公共資源的用途和使用方式。具體來說有三種方法。
第一、在多種用途和使用方式的情況下,使用雙方相互妥協直至達到能夠相互接受對方的最低程度。但這種方法的前提是二者的用途和使用方式能夠兼容。比如在同一空間內有人放音樂有人想看書。
若二者可以妥協,放音樂的人可以把音量調低,或者放讀書的人能夠接受的音樂,二者就能夠共存。但這種解決方案只能是在成員只有少量的情況下才能夠進行,若成員很多,相互之間的交易成本將會很大。
第二、置換主體。當有多個同等條件的公共資源時,可以把相同使用方式的各方置於同一公共資源下,或者說在專用的場所內用途和使用方式只有一種,並不能用來做他用。拿排污和養魚的例子來說。可以規定某個專用的池塘用來養魚,另一個專門用來排污。這不完全等於產權的私有化。
第三、規定一定條件下規定用途和使用方式。即把該公共資源的用途和使用方式做出規定,某種條件下只能有一種用途。比如在道路擁擠地段汽車按牌號的單雙分時段行駛。
但該方法的缺點是所有的用途都會帶來負外部性,倘若有一種不能帶來負外部性,就會給另一種帶來不公平。放音樂和看書就是如此。看書不礙放音樂的人事,但放音樂會對看書的人產生影響。
(4)邊際成本為負怎麼辦擴展閱讀
1、對街頭的種種不文明現象,根據各個區域的不同情況、成因及特點,採取有針對性的措施,細化管理,確實是一個值得期待的治理思路。另一方面也要靠廣大市民自覺,靠市民自己嚴格控制行為的「負外部性」。
所謂「外部性」,即指行為主體的活動對他人和社會所產生的影響。對他人和社會產生積極影響,稱之為「正外部性」,反之則為「負外部性」。比如,不加約束地遛狗,在草地上留下狗屎等,就是「負外部性」。
自覺嚴控行為的「負外部性」,這就要求廣大市民在方便自己、實現自身利益的同時,也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行為可能給他人和社會帶來不利影響,並設法把這種影響降到最低。
比如遛狗時,作為文明的市民,就應當給狗套上繩子,戴上嘴套,並攜帶工具收集可能產生的糞便;擺攤時,就應當按照有關的規劃和要求進行;吐痰、扔垃圾時,也要待找到垃圾桶後再吐、再扔……這樣,在滿足自身的利益和所需時,才不至於損害他人的合法權益。
汽車廢氣有負外部性,因為它產生了其他人不得不吸入的煙霧。政府努力通過規定汽車的排放廢氣標准來解決這個問題,政府還對汽油征稅,以減少人們開車的次數。
狂吠的狗引起負外部性,因為鄰居受到噪音干擾。狗的主人並不承擔噪音的全部成本,因此很少謹慎地防止自己的狗狂吠。地方政府通過規定「干擾平靜「為非法來解決這個問題
總之,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我們希望越來越多的市民都能自覺控制行為的「負外部性」——盡管,這樣良好習慣的養成,還需要一定程度的外部規制。但只要我們在細化管理、嚴格執法的同時,也能切實加強相關的教育和引導,市民是能夠理解的。更何況,正如恩格斯所說,「只有維護公共秩序、公共安全、公共利益,才能有自己的利益。」
2、外部效應是指私人的邊際效益和邊際成本與社會的邊際效益和邊際成本發生偏離。負外部性是指影響了他人或企業,使之提供了額外的成本,卻無法使後者得到相應的補償。這樣造成的是負外部性沒能最終體現在廠商的決策中,從而最終商品不能反映其真實成本,造成市場失靈。由於公共資源沒有排他性卻有競爭性,使之成為了負外部性的多發地帶,直至造成「公地悲劇」。
E. 邊際成本小於平均成本時,是否應該提高產量
邊際利潤=(邊際收入 - 邊際成本)
總利潤=(單位產品收入 - 單位成本)X 產品數量
1. 假設每件產品的價格不變,即邊際收入不變。可以知道,邊際成本低於平均成本,表明每多生產一個產品,由這件產品所帶來的利潤大於之前每個產品的利潤。也就是說單位產品的利潤率上升了。
2. 但是,此時並不知道邊際利潤是正還是負,如果是負的,只能表明每件產品比原來虧損的少了,但從總利潤看,做得越多虧得越多;如果邊際利潤是正的,說明每生產一件產品比原來盈利多了,那麼做得越多盈利越多。
至於是不是擴大生產,考慮由邊際成本所產生的邊際利潤的變化是有意義的,一般來說邊際利潤為負是不值得做的,但是如果負得越來越少、邊際利潤雖為負,但可預見在上升,能預期未來邊際利潤不斷上升,變為正,且總利潤也能隨著邊際利潤的增加,由負變正,可能就值得做。這就是所說的先期投入的問題。
一般來說,邊際利潤為正是值得做的,但是需要考慮投入產出比是否劃算,如機會收入(投資到別的行業)是不是比這個行業收益高,是不是值得做等等。
如我們的前提,單位價格是否不變,別做得越多,價格降得越多。再有就是可以把產品賣出去,產品積壓不會帶來預期的利潤。在這個前提下,上述的分析是成立的。
F. 生產成本為負數,應該怎麼處理
這個問題在於產成品入庫時生產成本的組成。在你生產領料時的生產成本只有材料的費用,但是在你產成品入庫時的生產成本已經包括了人工費用和製造費用,而不僅僅是材料費用,所以產品入庫金額肯定會領料金額大。
如果你把生產領用憑證記作
借:
生產成本
貸:
原材料
把產品入庫記作
借:
庫存商品
貸:
生產成本
那最後生產成本的余額肯定是負的。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將生產領用記作
借:
生產成本-直接材料
貸:
原材料
將產品入庫記為
借:
庫存商品
貸:
生產成本-直接材料
生產成本-直接人工費用
生產成本-製造費用
再將相應的人工費用和製造費用轉到生產成本中的對應科目下。
按照這樣,在K3中生成產品入庫憑證時要安上述手動修改貸方科目和金額,並在業務憑證完成後要在總賬系統中作自動轉賬將人工和製造費用轉到生產成本中。
G. 邊際成本邊際收益有什麼意義
邊際收益是指增加一單位產品的銷售所增加的收益,即最後一單位產品的售出所取得的收益。它可以是正值或負值。邊際收益是廠商分析中的重要概念。利潤最大化的一個必要條件是邊際收益等於邊際成本。
在完全競爭條件下,任何廠商的產量變化都不會影響價格水平,需求彈性對個別廠商來說是無限的,總收益隨銷售量增加同比例增加,邊際收益等於平均收益,等於價格。在非完全競爭(壟斷競爭)條件下,廠商的銷售量同價格成反比。如果需求彈性大於1,即售量的增加的百分比,快於價格降低的百分比,總收益隨銷售量增加而增加,盡管不是同比例增加,平均收益下降,邊際收益為零;如果需求彈性小於1,這時總收益隨銷售量增加而減少,平均收益更快下降,邊際收益為負數。 :邊際成本邊際成本(Marginal cost)實際上是在任何產量水平上,增加一個單位產量所需要增加的工人工資、原材料和燃料等變動成本。
理論上來講:邊際成本表示當產量增加1個單位時,總成本增加多少。一般而言,隨著產量的增加,總成本遞減的增加,從而邊際成本下降,也就是說的是規模效應。
邊際成本是指在一定產量水平下,增加或減少一個單位產量所引起成本總額的變動數。通常只按變動成本計算。邊際成本用以判斷增減產量在經濟上是否合算。它是在管理會計和經營決策中常用的名詞。例如,生產某種產品 100個單位時,總成本為5 000元,單位產品成本為 50元。若生產 101個時,其總成本5 040元,則所增加一個產品的成本為 40元,即邊際成本為40元。當實際產量未達到一定限度時,邊際成本隨產量的擴大而遞減;當產量超過一定限度時,邊際成本隨產量的擴大而遞增。因為,當產量超過一定限度時,總固定成本就會遞增。由此可見影響邊際成本的重要因素就是產量超過一定限度(生產能力)後的不斷擴大所導致的總固定費用的階段性增加。
當增加一個單位產量所增加的收入(單位產量售價)高於邊際成本時,是合算的;反之,就是不合算的。所以,任何增加一個單位產量的收入不能低於邊際成本,否則必然會出現虧損;只要增加一個產量的收入能高於邊際成本,即使低於總的平均單位成本,也會增加利潤或減少虧損。因此計算邊際成本對制訂產品決策具有重要的作用。微觀經濟學理論認為,當產量增至邊際成本等於邊際收入時,為獲得其最大利潤的產量。
邊際成本的作用:
邊際成本作用就是研究成本變化規律,配合邊際收入,計算邊際利潤。
當邊際收入-邊際成本=邊際利潤>0時,方案可行。
當邊際收入-邊際成本=邊際利潤<0時,方案不可行。
但教材沒有涉及邊際收入、邊際利潤,這是其不足之處。
邊際成本的計算:
邊際成本計算方法很多,教材所承的方法並不是最好的方法,而且與概念不一致。但從應試角度,還應按其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