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產成本 » 養螃蟹如何降低成本
擴展閱讀
方太灶具是哪裡的產品 2025-05-14 23:45:59
化工產品屬於哪個類目 2025-05-14 23:26:59

養螃蟹如何降低成本

發布時間: 2022-10-08 17:34:58

⑴ 螃蟹養殖技術

(一)扣蟹培育
為了提高幼蟹的成活痃,增加經濟效益,首先要培育扣蟹。為了把當年的大眼幼體達到商品蟹,目前大多採用塑料大棚暫養技術。選擇水質良好,水源充足;注、排水方便,不漏水、不滲水、淤泥少的池塘,面積不宜太大,水深不超過1.2米,池形東西向為好,陽光充足,大棚建設可參照農業蔬菜大棚建設方法。
在放蟹苗前15—20天,每畝用75公斤生石灰潑灑消毒,待葯性消失後,用80目的濾網進水,培育基礎餌料,移植水草(必須嚴格消毒),並設立必要的防逃設施。蟹苗入池時可適當淺些。有利於提高水溫和水中藻類、水草的生長。每天投喂餌料2—3次,投喂豆漿、魚、蝦糜等,投喂進應多投在周邊淺地區,投餌料按體重的4%計算,並隨時注意天氣、水制裁、個體生長,爭餌生物的多寡而定。隨著幼蟹的生長也應增加一些植物性餌料,如:浮萍等優質水草,在日常管理中注意水質調節,要掌握水質肥而爽,換水時要勤換少換,不要引起水溫和水位的劇烈變化。經過2個月左右的培育可達到扣蟹。

(二)成蟹養殖
成蟹喜歡水質清凈、透明度較大的水體環境,水草叢生,餌料豐富,河蟹生長最適宜,目前大多採用池塘、湖泊、河盪和稻田養殖。現以池塘為主作簡單介紹:

1、池塘條件
水源充足,進排水方便,水質良好污染,選擇粘土、沙土或亞沙土,通氣性好,有利於水草和底棲昆蟲、螺蚌、水蚯蚓等生長繁殖,老池塘要徹底清淤,淤泥不超過 20cm為好,池塘面積不宜太小。池塘水深常年保持在0.6—1.5米左右,各處水深不一,最淺處10cm,池中可造數個略高出水面的土墩,即蟹島,島上可移植水生植物,池塘不要太陡,坡比一般在1:1.5以下,否則,河蟹易掘穴,且不利於晚間爬出水面活動。也可建造人工洞穴。

2、移植水草
河蟹天然產量的高低,主要取決於水域內水草和底棲生物(餌料生物)的多少。在養殖過程中種好水草是一項不可缺少的技術措施。種水草除供蟹攝食補充維生素旬,還可以養活相互格鬥、隱蔽的作用,是提高各期間河蟹成活率的一項有力措施,另外還能吸收池中有害氨態氮、二氧化碳、有機物質、釋放氧氣、穩定水質的作用。群眾也常說「蟹大小、看水草」。因此,對於池塘養殖河蟹來說必須下大力氣種好水草,水草的咱類主要有浮萍、滿江紅、水葫蘆、水浮蓮、輪葉黑藻、金魚藻、苦草、水花生等,移植時注意消毒防害。

3、防逃設施
防逃設施多採用塑料薄膜,也有用水泥板,視各自的情況而定。

4、清塘消毒
一般在放苗前半具月用生石灰清塘消毒,用量每畝75公斤。一方面可殺滅敵害生物,另一方面可改良池底,增加水體中鈣離子的含量,促進河蟹蛻殼生長。納水後要及時施肥,培育藻類和基礎餌料,透明度一般保持在40—50cm為宜,如果發現有蝌蚪或蛙卵要及時清除,以免爭食,為害幼蟹。

5、放苗
苗種選購,以長江水系生產的蟹苗為佳,要求規格整齊,步足齊全,體質健壯,爬行活躍,無傷無病。
放苗及密度,放苗時要注意溫差。從外地購回的苗種不能直接放入池中,應先在水中浸泡2—3分鍾,取出入置10分鍾,如此重復2—3次,待幼蟹逐步吸足水分和適應水溫後,放入池中,可以提高成活率。
密度:目前大多以混養為主,特別是魚蝦蟹混養,經濟效益會更高。密度可控制在1500隻/畝以內,規格120—150隻/kg的扣蟹。如果條件較差或以養蝦為主可適當減少放苗量。

6、日常管理
(1)投餌:池塘精養的整個過程,主要靠人工投喂飼料,因此飼料的種類、優劣和多少對河蟹的生長發育有很大的影響,投餌時應堅持精、青、粗合理搭配的原則,動物性精料佔40%,水草佔35%,其他植物飼料佔25%,飼料的種類主要有三大類(一)全價性河蟹專用配合飼料;(二)動物性:海、淡水小雜魚,各動物屍體、螺類、蚌類、畜禽血、魚粉、蠶蛹等;(三)植物性:水草類、浮萍、水花生、苦草、輪葉黑藻等,商品飼料類:山芋、馬玲薯、谷類、麩皮、料糠等。

河蟹的投喂方法象池塘養魚那樣,做到「四看四定」,即盾季節、看天氣、看水質、看蟹的活動情況,定時、定點、定質、定量。
看季節:春季幼蟹要投喂一些活口的動物飼料,河蟹生長中期特別是5—8月份,要適當加大動物性飼料投喂量,但以植物性飼料為主,後期河蟹需要大量營養,以滿足性腺發育,應多投喂動物性飼料,這樣河蟹體重加大,肉味鮮美,飼料的投喂按季節分配一般為3—6月40%,7—10月份60%,水溫10攝氏度以下,蟹的活動量少,攝食量不大,可少喂,隔日投喂一次,當水溫3—5攝氏度,可以不投喂。
看天氣:天氣晴朗時要多投喂,陰雨天要少喂,悶熱天氣,無風下陣雨前,可以停止投喂,霧天,等霧收後再投喂。
看水質:水質清,可正常投餌,水質濃,適當減少投喂,及時換水。
看蟹的活動情況:一般投喂後的第二天早晨吃光,投餌量適當,吃不光,說明河蟹食慾不旺或數量過多,應及時分析原因,減少投喂量,蟹在蛻殼期間要適當增加投喂量。

定時:河蟹有晝伏夜出的習慣,夜晚外出覓食,投喂分上午8、9點鍾和下午傍晚兩次進行,傍晚的投喂量整天喂量的60—70%。
定點:投喂的飼料要有固定的食物,飼料撒在飼料台或選擇在接近水位線淺水處的斜坡上,以便觀察河蟹吃食,活動情況,隨時增減飼料。河蟹有較強的爭食性,因此要多設點,使河蟹吃得均勻,避免一部分個全小或體質弱的爭不到飼料而造成相互殘殺。
定質:河蟹對香、甜、苦、咸、臭等味道敏感,所投喂的飼料必須具備新鮮適口和含有豐富的蛋白質。
定量:「魚一天不吃,三天不長」,河蟹也同樣,這就要求根據河蟹大小、密度、不同季節、天氣、活動情況來確定投喂量,一般日投喂量為存塘蟹體重的8—10%,投喂量少只能維持生命,超過適時范圍也影響生長,還增加餌料系數。

投餌時應做到動物性、植物性飼料相搭配,如上午喂草料、谷類,下午投喂蚌肉、螺類、蠶蛹

⑵ 螃蟹的養殖技術

為了提高幼蟹的成活率,增加經濟效益,首先要培育扣蟹。為了把當年的大眼幼體達到商品蟹,大多採用塑料大棚暫養技術。選擇水質良好,水源充足;注、排水方便,不漏水、不滲水、淤泥少的池塘,面積不宜太大,水深不超過1.2米,池形東西向為好,陽光充足,大棚建設可參照農業蔬菜大棚建設方法。
在放蟹苗前 15~20 天,每畝用 75 公斤生石灰潑灑消毒,待葯性消失後,用 80 目的濾網進水,培育基礎餌料,移植水草(必須嚴格消毒),並設立必要的防逃設施。蟹苗入池時可適當淺些。有利於提高水溫和水中藻類、水草的生長。每天投喂餌料 2~3 次,投喂豆漿、魚、蝦糜等,投喂進應多投在周邊淺地區,投餌料按體重的 4% 計算,並隨時注意天氣、水制裁、個體生長,爭餌生物的多寡而定。隨著幼蟹的生長也應增加一些植物性餌料,如:浮萍等優質水草,在日常管理中注意水質調節,要掌握水質肥而爽,換水時要勤換少換,不要引起水溫和水位的劇烈變化。經過 2 個月左右的培育可達到扣蟹。 成蟹喜歡水質清凈、透明度較大的水體環境,水草叢生,餌料豐富,河蟹生長最適宜,大多採用池塘、湖泊、河盪和稻田養殖。現以池塘為主作簡單介紹:
1.池塘條件
水源充足,進排水方便,水質良好無污染,選擇粘土、沙土或亞沙土,通氣性好,有利於水草和底棲昆蟲、螺蚌、水蚯蚓等生長繁殖,老池塘要徹底清淤,最淺處 10cm,池中可造數個略高出水面的土墩,即蟹島,島上可移植水生植物,池塘不要太陡,坡比一般在 1:1.5 以下,否則,河蟹易掘穴,且不利於晚間爬出水面活動。也可建造人工洞穴。
2.移植水草
河蟹天然產量的高低,主要取決於水域內水草和底棲生物(餌料生物)的多少。在養殖過程中種好水草是一項不可缺少的技術措施。種水草除供蟹攝食補充維生素外,群眾也常說「蟹大小、看水草」。因此,對於池塘養殖河蟹來說必須下大力氣種好水草,水草的種類主要有浮萍、滿江紅、水葫蘆、水浮蓮、輪葉黑藻、金魚藻、苦草、水花生等,移植時注意消毒防害。
3.防逃設施
防逃設施多採用塑料薄膜,也有用水泥板,視各自的情況而定。
4.清塘消毒
一般在放苗前半月用生石灰清塘消毒,用量每畝 75 公斤。一方面可殺滅敵害生物,另一方面可改良池底,增加水體中鈣離子的含量,促進河蟹蛻殼生長。納水後要及時施肥,培育藻類和基礎餌料,透明度一般保持在 40~50cm 為宜,如果發現有蝌蚪或蛙卵要及時清除,以免爭食,為害幼蟹。
5.放苗
苗種選購,以長江水系生產的蟹苗為佳,要求規格整齊,步足齊全,體質健壯,爬行活躍,無傷無病。
放苗及密度,放苗時要注意溫差。從外地購回的苗種不能直接放入池中,應先在水中浸泡 2~3 分鍾,取出入置 10 分鍾,如此重復 2~3 次,待幼蟹逐步吸足水分和適應水溫後,放入池中,可以提高成活率。
密度:大多以混養為主,特別是魚蝦蟹混養,經濟效益會更高。密度可控制在 1500 只/畝以內,規格 120~150 只/kg的扣蟹。如果條件較差或以養蝦為主可適當減少放苗量。
6.日常管理
(1)投餌:
池塘精養的整個過程,主要靠人工投喂飼料,其他植物飼料占 25%,飼料的種類主要有三大類
(一)全價性河蟹專用配合飼料;
(二)動物性:海、淡水小雜魚,各動物屍體、螺類、蚌類、畜禽血、魚粉、蠶蛹等;
(三)植物性:水草類、浮萍、水花生、苦草、輪葉黑藻等,商品飼料類:山芋、馬鈴薯、谷類、麩皮、料糠等。河蟹的投喂方法像池塘養魚那樣,做到「四看四定」,即看季節、看天氣、看水質、看蟹的活動情況,定時、定點、定質、定量。
(2)看季節:
春季幼蟹要投喂一些活口的動物飼料,河蟹生長中期特別是 5~8 月份,要適當加大動物性飼料投喂量,應多投喂動物性飼料,這樣河蟹體重加大,肉味鮮美,飼料的投喂按季節分配一般為 3~6 月 40%,7~10 月份 60%,水溫 10℃ 以下,蟹的活動量少,攝食量不大,可少喂,隔日投喂一次,當水溫 3~5℃,可以不投喂。
(3)看天氣:天氣晴朗時要多投喂,陰雨天要少喂,悶熱天氣,無風下陣雨前,可以停止投喂,霧天,等霧收後再投喂。
(4)看水質:水質清,可正常投餌,水質濃,適當減少投喂,及時換水。
(5)看蟹的活動情況:一般投喂後的第二天早晨吃光,投餌量適當,吃不光,說明河蟹食慾不旺或數量過多,應及時分析原因,減少投喂量,蟹在蛻殼期間要適當增加投喂量。
(6)定時:河蟹有晝伏夜出的習慣,夜晚外出覓食,投喂分上午八九點鍾和下午傍晚兩次進行,傍晚的投喂量整天喂量的 60~70%。
(7)定點:投喂的飼料要有固定的食物,飼料撒在飼料台或選擇在接近水位線淺水處的斜坡上,以便觀察河蟹吃食,活動情況,隨時增減飼料。河蟹有較強的爭食性,因此要多設點,使河蟹吃得均勻,避免一部分個全小或體質弱的爭不到飼料而造成相互殘殺。
(8)定質:河蟹對香、甜、苦、咸、臭等味道敏感,所投喂的飼料必須具備新鮮適口和含有豐富的蛋白質。
(9)定量:「魚一天不吃,三天不長」,河蟹也同樣,這就要求根據河蟹大小、密度、不同季節、天氣、活動情況來確定投喂量,一般日投喂量為存塘蟹體重的 8~10%,投喂量少只能維持生命,超過適時范圍也影響生長,還增加餌料系數。
注意:投餌時應做到動物性、植物性飼料相搭配,如上午喂草料、谷類,下午投喂蚌肉、螺類、蠶蛹等。避免長時間喂單一飼料,否則造成厭食,飼料利用率低,影響生長,出塘規格小。 一是水質改善。秋季水質管理尤為重要,應及時使用生物制劑調節水質,並避開蛻殼期。一方面補施生石灰,一般 20~30 天每畝每米水深用 10kg,全池均勻潑灑;另一方面補施磷酸二氫鈣,每畝每米水深用 2~3kg 一次,促進水體物質微循環良性轉化和河蟹蛻殼必須物磷、鈣的吸收利用。
二是水位調節。當蟹池水溫逐漸下降並穩定在 28℃ 以下時,及時調整水位,平均水深掌握在 1~1.2m。注排水應比夏季增強,一般 3~5 天注排水一次。
三是餌料投喂。應根據氣溫變化和河蟹長勢適時投喂動物性餌料,既不能過早開葷,又不能延誤時機。過早則易性早熟,部分蟹最後一次蛻殼結束後規格小,甚至少部分在 10 月發生死亡。同時溫度過高,易腐壞水質,而影響正常生長和誘發疾病。過晚則可能僅蛻殼一次,造成上市規格受限,而且增重量有所下降。

⑶ 怎麼養殖螃蟹,成本和利潤多少 螃蟹要怎麼養殖,成本和利潤多少

螃蟹養殖投資明細:

一、放養規格:投放規格3~4克/尾河蟹苗;

二、放養數量:600隻/畝;

三、養殖面積:20畝;

四、飼料成本:養殖過程共投喂飼料3.2噸,共計2萬;

五、苗種成本:0.96萬;

六、蟹葯和電費:0.3萬;

七、水草和螺螄:1.4萬;

八、塘租:2.4萬;

九、總成本:7.418萬。

螃蟹養殖利潤情況:

一、螃蟹規格:分為三個主要規格,分別20斤/畝,60斤/畝,110斤/畝;

二、螃蟹銷售額:20斤/畝,平均售價65元,銷售額2.6萬,60斤/畝,平均售價30元,銷售額3.6萬,110斤/畝,平均售價51,銷售額11.22萬,共計17.42萬;

三:實際利潤:10萬。

螃蟹養殖效益綜述:

螃蟹養殖總體情況好,平均畝產190斤以上,母蟹2.8兩/只、公蟹2.45兩/只以上,總銷售額17.42萬,畝利潤5000元。

螃蟹(páng xiè):動物界,節肢動物門,甲殼亞門,軟甲綱,真軟甲亞綱,十足目,腹胚亞目,短尾下目。是甲殼類動物(crustacean),身體被硬殼保護著,靠鰓呼吸。在生物分類學上,它與蝦、龍蝦、寄居蟹是同類動物。

絕大多數種類的螃蟹生活在海里或近海區,也有一些棲於淡水或陸地。它們靠母蟹來生小螃蟹,每次母蟹都會產很多的卵,數量可達數百萬粒以上。螃蟹是依靠地磁場來判斷方向的。這類生物遺傳物質數目復雜且有著很大的差異性,常多達 100 多對。常見的螃蟹有大閘蟹(河蟹、毛蟹、清水蟹)、梭子蟹等。我國螃蟹的資源十分豐富,其中以長江下游的固城湖大閘蟹、太湖大閘蟹、高郵湖大閘蟹、陽澄湖大閘蟹、蟹樓大閘蟹、興化大閘蟹、洪澤湖大閘蟹出產的大閘蟹為上品。

⑷ 養殖梭子蟹有風險,怎樣降低養殖梭子蟹風險

近年來,隨著游蟹養殖規模的不斷擴大,苗種的生產具有廣闊的前景。一些育苗場紛紛引進游蟹,進行苗種生產。在春季的蟹苗繁育過程中,經常出現大量的死亡現象,嚴重影響了蟹苗的產量,增加了育苗成本,降低了經濟效益。研究梭子蟹親本春季死亡的原因,並進行有效預防,是許多苗圃的普遍願望。現根據我的生產實踐,談點體會,希望對廣大育苗者有所幫助。


如何預防和控制密度增加給螃蟹養殖帶來的風險?增加密度對螃蟹養殖的風險有哪些? 養殖初期,環狀溝渠的水環境問題增多,如螃蟹多、活動多、吃的多、餌料和糞便多。環狀溝渠的水容易變渾濁,水草粘稠,不長。養殖初期:在環狀溝內,螃蟹密度大,成活率和生長受限,螃蟹是環境動物,水質不新鮮,蛻皮翻倍小;水草弱,吃人多。




如何預防和控制密度增大帶來的養蟹風險?游泳蟹的收獲時間是在秋末,游泳蟹的重量增加後就不能再收獲了,應根據游泳蟹的價格、天氣情況決定捕撈,陰雨天氣一般不捕撈。捕捉注意事項:捕捉到游蟹後,應將兩只龜腳用橡皮筋綁好,防止游蟹在籃子或桶里相互咬傷或逃跑。綜上所述,關於游泳蟹的養殖管理方法的介紹就到這里。要想把游泳蟹養殖好,必須做好科學管理的工作。

⑸ 淡水螃蟹養殖方法有哪些

螃蟹養殖技術 一般來投資少、效益高,是一條致富的好途徑。下面是我為大家帶來的淡水螃蟹養殖 方法 ,歡迎閱讀。

淡水螃蟹養殖方法:質量要優良

1正確識別性早熟蟹種,提高蟹種成活率

性早熟蟹種是指當年的蟹苗,在培育成當年的蟹種後,個體不大,通常在20克左右,性腺卻已發育成熟的蟹。用這種蟹種翌年進行商品河蟹生產,絕大部分因蛻殼困難而死亡,從而給河蟹生產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正確識別性早熟蟹種的方法為四看:

(1)看蟹種的腹部。如雌蟹腹部已變為近似圓形,即已呈團臍,臍周圍長有絨毛,腹甲第四、五節變寬,則表明該此蟹已性早熟;雄蟹腹甲內的交接器若已發育成白色堅硬骨質化的管狀物,則表明該雄蟹已性成熟。

(2)看蟹種的螯足、步足內側掌節部有沒有絨毛,若有,也不為連續細而短的絨毛;性早熟的蟹種螯足或步足絨毛稠而密長,顏色較深。

(3)看頭胸甲的顏色及蟹紋。正常蟹種頭胸甲背部顏色為淡黃色,而性成熟的蟹種背甲為墨綠色或青色;正常蟹種背部比較平坦,起伏不明顯,而性成熟個體背部都為凹凸不平狀。

(4)看蟹種的性腺發育狀況。打開頭胸甲,若在肝上看到有二條紫色條狀物,甚至有卵粒,則為性成熟卵巢;有二條白色的條狀物,則為成熟的精巢。若只看到枯黃色的肝臟,則表明性腺未成熟。

淡水螃蟹養殖方法:有條件的最好自育蟹種

自育蟹種成活率高,抗病力強,生長速度快,質量明顯好於外購蟹種。

淡水螃蟹養殖方法:.蟹池清淤消毒

河蟹喜歡棲居在江河、湖泊的泥岸或灘塗洞穴里,或隱匿在石礫、水草叢中。在人工養殖中,可以改變其穴居的特性。根據調查觀察,養殖池成蟹穴居比率是比較低的,而且雌性多於雄性。絕大部分河蟹掩埋於底泥中,只露出口器以上的眼和觸角,維持呼吸。我們認為,底泥的質量要求也是大規模蟹生產的關鍵因素之一。目前看來,河蟹發病因素的重點之一即在於底質的清潔與否。在生產中,我們可以採取以下 措施 來改良、改善底質,以滿足河蟹生活生長的需要。

1所有塘在每年年底前後大多通過干塘清淤(底泥不超過15Cm)、暴曬後,再用100—100Kg/畝生石灰清塘。

2可以通過採用水下吸泥機等手段徹底清淤。

3流水增氧或使用增氧機增氧,確保水中溶氧不低於5mg/L。

4努力推廣使用、投喂光合細菌等微生物,可有效吸收水中、水底有毒物質。其作用如下:

(1)凈化水質,明顯改善水環境(可吸收硫化氫、氨鹽等有毒物質),降低它們在水體中的濃度;

(2)可有效提高溶氧,穩定水環境PH值;

(3)光合細菌本身為高蛋白質(含量高達65%),可明顯提高河蟹產量;

(4)可有效提高河蟹機體免疫力;

(5)可降低生產成本;

(6)可生產綠色產品、無污染產品。

淡水螃蟹養殖方法:調整放養模式

1適當的密度。

改密養為稀放,一般放養500—600隻/畝,這樣,河蟹有一個充裕的生活、生長空間。

2適中的規格。

一般為100—200隻/kg,這樣才能確保成蟹上市規格。

3適時放養。

改冬放為春放,一般在2月底至3月初,水溫在8—12℃的時候。

4先暫養後放養。

“暫養”是蟹種放養前必須的過渡階段。蟹種經過暫養後放養,可大大提高下塘成活率。注意暫養時間的長短,要視水溫和池水中水草生長情況而定。

淡水螃蟹養殖方法: 種植 水草

種植水草是當今生態養蟹中大力提倡的一種非常行之有效的手段。俗話說得好:“蟹大小,看水草”。

1種植水草的主要目的

起分散作用,可充分利用水體,利用河蟹的立體良性分布,即上、中、下水體分布適宜。

2草品種

可以選擇伊樂藻、苦草、輪葉黑藻等,但以伊樂藻為最佳,其營養價值較高,且生命力特強,一年四季均可生長。

3種草面積

一般控制在水面的60%左右,若過密,要每隔10—15m開一寬為3—5m的通道,以確保池底有足夠的光線。

4種草時間

一般選擇在 清明 前後,不宜過早過晚。

5種植方法

⑹ 養蟹的技術方法

蟹在養殖的時候也是有很多地方需要注意的,養蟹有什麼技術和 方法 呢?那麼下面一起來看看我為大家精心推薦的養蟹的技術方法,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養蟹的技術方法
1、池塘條件

水源充足,進排水方便,水質良好污染,選擇粘土、沙土或亞沙土,通氣性好,有利於水草和底棲昆蟲、螺蚌、水蚯蚓等生長繁殖,老池塘要徹底清淤,淤泥不超過 20cm為好,池塘面積不宜太小。池塘水深常年保持在0.6—1.5米左右,各處水深不一,最淺處10cm,池中可造數個略高出水面的土墩,即蟹島,島上可移植水生植物,池塘不要太陡,坡比一般在1:1.5以下,否則,河蟹易掘穴,且不利於晚間爬出水面活動。也可建造人工洞穴。

2、移植水草

河蟹天然產量的高低,主要取決於水域內水草和底棲生物(餌料生物)的多少。在養殖過程中種好水草是一項不可缺少的技術 措施 。種水草除供蟹攝食補充維生素旬,還可以養活相互格鬥、隱蔽的作用,是提高各期間河蟹成活率的一項有力措施,另外還能吸收池中有害氨態氮、二氧化碳、有機物質、釋放氧氣、穩定水質的作用。群眾也常說“蟹大小、看水草”。因此,對於池塘養殖河蟹來說必須下大力氣種好水草,水草的咱類主要有浮萍、滿江紅、水葫蘆、水浮蓮、輪葉黑藻、金魚藻、苦草、水花生等,移植時注意消毒防害。

3、防逃設施

防逃設施多採用塑料薄膜,也有用水泥板,視各自的情況而定。

4、清塘消毒

一般在放苗前半具月用生石灰清塘消毒,用量每畝75公斤。一方面可殺滅敵害生物,另一方面可改良池底,增加水體中鈣離子的含量,促進河蟹蛻殼生長。納水後要及時施肥,培育藻類和基礎餌料,透明度一般保持在40—50cm為宜,如果發現有蝌蚪或蛙卵要及時清除,以免爭食,為害幼蟹。

5、放苗

苗種選購,以長江水系生產的蟹苗為佳,要求規格整齊,步足齊全,體質健壯,爬行活躍,無傷無病。

放苗及密度,放苗時要注意溫差。從外地購回的苗種不能直接放入池中,應先在水中浸泡2—3分鍾,取出入置10分鍾,如此重復2—3次,待幼蟹逐步吸足水分和適應水溫後,放入池中,可以提高成活率。

密度:目前大多以混養為主,特別是魚蝦蟹混養,經濟效益會更高。密度可控制在1500隻/畝以內,規格120—150隻/kg的扣蟹。如果條件較差或以養蝦為主可適當減少放苗量。

6、日常管理

(1)投餌:池塘精養的整個過程,主要靠人工投喂飼料,因此飼料的種類、優劣和多少對河蟹的生長發育有很大的影響,投餌時應堅持精、青、粗合理搭配的原則,動物性精料佔40%,水草佔35%,其他植物飼料佔25%,飼料的種類主要有三大類(一)全價性河蟹專用配合飼料;(二)動物性:海、淡水小雜魚,各動物屍體、螺類、蚌類、畜禽血、魚粉、蠶蛹等;(三)植物性:水草類、浮萍、水花生、苦草、輪葉黑藻等,商品飼料類:山芋、馬玲薯、谷類、麩皮、料糠等。
蟹的 飼養 要點
一、選擇越冬池 蟹種越冬池要環境安靜,背風向陽,保水性能好,池深1.5至2米,面積2至4畝。使用前每畝用生石灰100千克清塘消毒。

二、選擇蟹種 越冬蟹種要體質健壯,規格均勻,肢體完整,無病無傷,無附著物。每畝放養蟹種75至100千克。

三、水質管理 池水水質要清新,溶氧高。水深保持25米以上,以維護較高水溫。水位過淺,須及時補水;防止蟹種被凍傷、凍死。水質過肥,應及時更換新水,防止蟹種窒息死亡。

四、適當投餌 越冬期間如天氣晴暖,水溫在4℃以上,蟹種會少量攝食,可投喂少量切碎的小雜魚、蝦、動物血塊等餌料,以補充營養。

五、預防疾病 蟹種放養前用20PPM呋喃唑酮溶液浸洗5分鍾殺菌。越冬期間,每隔20天每畝用生石灰15千克,化漿後全池潑灑,清毒水體,預防蟹病。
池塘養蟹的注意事項
水花生又名喜早蓮子草,是畜、禽、魚優良的水生青飼料。在新塘內 種植 水花生,其面積不能超過新塘面積的20%,並要在新塘中成塊成片地種植,全部漂浮在新塘的水面上。

新塘內種植水花生後,蟹就能經常攝食水花生的根須和部分葉片,以及附在水花生上的絲狀藻、硅藻等藻類和鍾形蟲、聚縮蟲、輪蟲等小動物。同時,水花生能引誘水絲蝴蚓、小魚、小蝦及水生昆蟲等。這樣,豐富了蟹的飼料,可減少飼喂成本。

新塘種植水花生,還能起到吸肥的作用,使新塘中的水質變瘦而凈化,從而,克服因蟹排泄大量廢物使新塘水質變肥的弊病,減少蟹病的發生,有利於蟹的正常生長。

施足基肥,巧施追肥

施入足量的基肥可以提高池塘水體的肥度,促進浮游生物的繁殖,為蟹苗提供充足的天然餌料;肥度提高還可滿足水草的生長,為蟹苗提供良好的棲息環境。基肥應以雞、牛等禽畜糞肥為主,使用前經15天的堆埋發酵,在消毒前數天施足,每畝基肥用量300公斤。蟹種除了投喂足夠的飼料外仍需經常施肥,使池塘水體中的浮游生物量增多。根據天氣、水質、水溫等具體情況靈活掌握施肥量,使池水呈茶褐色或油綠色或醬紅色,透明度保持在30-40厘米,整個養殖過程,水質始終保持肥、活、嫩、爽。

清塘消毒,改良底質

基肥施好後及時用生石灰對池塘進行徹底消毒,很多養殖戶認為是新塘而省略消毒。筆者認為,即使是新塘也可能含有一些病菌,使用生石灰消毒可以起到改良底質,補充鈣質滿足蟹種生長所需。一般採取干塘潑灑生石灰消毒,每畝用量75公斤。

栽種水草,嚴格管護

由於新池中沒有陳年水草根莖,全部需外界移栽,為了確保養殖中後期保持一池好的水草,採取種植方式,提高水草生長和繁殖速度,種植時行距控制在1.5米,株距保持在0.7米,每株種植用量為1公斤,種好後蓋上泥土,防止進水後由於水的浮力而使水花生漂浮,栽種法可以節省水草用量還可確保水草數量。
幼蟹飼養要點
一、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首先,培育池面積5-10畝左右,既有利於均勻投餌及水質調控等各項管理,又便於一次性清池捕撈銷售;其次,做好清塘、防逃工作,以防蛇、青蛙、野雜魚等敵害入池;第三,保持培育池適度肥水。可採用生物制劑肥水,既可為大眼幼體提供豐富的天然餌料,又能有效防止青苔大量繁殖,中後期維護水質穩定;第四,保持適宜密度的水草。幼蟹培育以選用水花生為宜,應根據不同的季節及幼蟹的不同發育階段使培育池各階段保持最佳的水花生分布密度;第五,適時調整水位,維護良好的水質,同時促進幼蟹蛻殼。

二、優質大眼幼體適時下塘。適時下塘是指大眼幼體的質量符合淡水培育,培育池水體的理化和生物指標符合幼蟹培育的最佳要求。首先,大眼幼體的質量良好;其次,培育池水質肥度適宜,富含大眼幼體喜食的天然活餌料;第三,在未來3天維持晴好天氣;第四,大眼幼體下塘時先進行水體濕潤適應,溫差控制在3℃以內。

三、科學投喂優質配合飼料。首先,不要投喂魚糜、蛋黃、豆漿、魚漿等利用率極低、適口性差的飼料原料。這些原料不僅大小不均,導致採食不均,不利於大眼幼體同步變態和仔蟹均衡發育,而且這些飼料易腐敗,易導致水質惡化,不利於防病。生產中大眼幼體應肥水下塘,以捕食天然餌料為主;其次,要根據仔蟹在池中分布情況確定投餌重點區和非重點區,重點區應加大投喂量,可有效減輕仔蟹採食不均的程度,並且遵循“多次多投”的原則,可降低仔蟹的規格差異;第三,9月份以後應正常投喂,此時若仍有較多個體較小的仔蟹應及時採取以優質小顆粒飼料為主的投喂措施,促進小仔蟹足量採食,這對於控制次年春季幼蟹發病及促進早蛻殼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四、加強病害防控。幼蟹培育過程中比較常見的疾病是仔蟹上岸症、爛肢腐殼病、纖毛蟲病及老鼠、蛇、蛙、魚等敵害。大眼幼體下塘前用生物肥水辦法肥水,全池足量使用微生態制劑調節水質,仔蟹每蛻殼1次後及時用甲殼凈殺1次纖毛蟲,之後進行全池消毒,對於仔蟹上岸效果顯著。定期在飼料中加入微生態制劑,有利於促進仔蟹生長和提高抗病力,並且用微生物定期改水。防止水質惡化、藻類死亡等水質突變事件發生,切實做好水質維護工作,注意防止缺氧。做好對池水定期消毒工作,發現病情及時採取應對措施。

⑺ 養殖江蟹的人越來越多,養殖江蟹如何提高經濟效益

選址,螃蟹養殖需要充足的水源,所以地址選擇上一定是要防旱防澇的。螃蟹對水質的要求也挺高,所以最好足選擇沒有污染的地方。增加經濟效益,首先要培育扣蟹。為了達到商品蟹,大多採用塑料大棚暫養技術。選擇水質良好,水源充足的池塘,面積不宜太大,水深不超過1.2米,池形東西向為好,陽光充足。


⑻ 稻田養殖蝦蟹可以節約成本,稻田養殖蝦蟹如何過冬

過去幾年,許多農民在水產養殖過程中利用稻田養殖蝦和蟹。現在是冬天。冬天天氣寒冷。如果不加強管理,蝦和蟹就會死亡。那麼,稻田蝦和蟹如何在冬天生存呢?下面的文章詳細介紹了稻田蝦蟹越冬的方法如下:

以上就是小編結合了資料所整理出來的內容,僅供大家參考,如果還有什麼遺漏,歡迎大家來下方的評論區進行留言討論。

⑼ 對於螃蟹的養殖方法,我們都需要注意什麼呢

如果你對養螃蟹一無所知,你可以試試。不試怎麼會知道呢?首先是愛,愛做的事情是比較容易的,對於螃蟹養殖來說,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養殖技術已經比較完善,養殖過程也比較容易。養殖螃蟹對於初學者來說,不能把面積搞得太大,螃蟹產量不高,同時不同規格的價格會相差很遠,一個規格的價格相差很遠,高規格的螃蟹才能賣個好價錢。養殖是從種苗開始的,一般來說,對於螃蟹的養殖,種苗的主要來源來自於上海、江蘇、安徽等省市,對於種苗的選擇,這是非常深的,最好是找懂行的人一起控制。

蟹苗入池後,水要淺,以提高水溫,促進水中藻類和水生植物的生長。每天投喂2-3次豆漿、魚、蝦等,並隨時注意天氣、水質、蟹苗生長情況,視餌料生物的數量而定。同時,應在幼蟹生長過程中添加一些植物餌料,如浮萍等優質水生植物。在日常管理中要注意水質調節,掌握好水質和降溫,勤換水、少換水,不要造成水溫和水位的劇烈變化,2個月左右就可以達到養蟹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