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產成本 » 為什麼我國製糖成本高
擴展閱讀
減肥產品投放平台哪個好 2025-07-29 04:26:57
石油大亨管道怎麼開 2025-07-29 04:26:54

為什麼我國製糖成本高

發布時間: 2022-09-14 03:39:13

A. 古代的糖很貴嗎為什麼都說貴

的確很貴,中國古代的糖來自甜菜產量極低,工藝也不行,但仍然精貴無比,當時是全球最熱門的貿易品,在那個年代都沒什麼有甜味的東西,吃都吃不飽,甜味食品就更珍貴了,以至於後來日本侵略琉球及南陽地區時,強制種植巨量甘蔗等甜味作物,才提高了產量。

B. 國產白糖廠商的成本是多少

白糖成本=原料成本+農副特產稅+價外補貼+運輸費+雜費+損耗+生產成本+管理成本+稅費 我國製糖成本高於國際水平 ,在同巴西糖較量中不具備有國際競爭力. 北方產糖區成本高於南方產糖區,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20%。 集體企業成本高於其它企業:集體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和私營企業的成本偏高,「三資」企業和有限責任公司白砂糖生產成本比平均水平低,國有企業製糖成本略高於全區平均水平。 小型企業成本高於大中型企業:從企業規模來看,規模越大,成本越低。大型企業白砂糖單位產品生產成本和含稅銷售成本分別比全區平均水平低100元/噸和150元/噸;小型企業分別比全區平均水平高100元/噸和500元/噸 食糖主要成本構成:原料成本占絕對大的比重:製糖原料甘蔗占噸糖含稅銷售成本的75%-80%,是成本的最主要組成部分;管理費用繁多,部分企業利息支出大. 製造費用企業間差異大:原料蔗價格基本相同前提下,不同企業製糖費用差異巨大。 例:廣西2000跨2001年榨季,白砂糖單位產品生產成本中:(1)燃料和動力平均為192.44元/噸,高的企業達到300-400元/噸,有的甚至達到600-700元/噸,低的僅為30-40元/噸,有的低到20元以下。(2)直接人工平均為104.78元/噸,高的企業達到200-300元/噸,低的僅為30-40元/噸。(3)製造費用平均為510.95元/噸,高的企業達到600多元/噸,低的僅為100元/噸。上述各項生產成本,企業高低相差達十倍左右,反映製糖企業在規模、管理水平、歷史和社會負擔等方面存在著巨大差異。

C. 為什麼中糧糖業的成本價變高中糧糖業2021年中報業績預告中糧糖業股份股票同花順

食糖在人體中屬於三大必需的養分之一,糖類提供了人體活動所需的70%能量。不過食堂行業的周期性比較強,所以投資起來比較困難。然而中糧糖業作為國內食糖企業中的佼佼者,目前在做全產業布局以及改良技術的工作,減少周期波動對其產生的影響,藉此達到實現平穩性長牛增長的目的。我們接下來為對中糧糖業進行一個深入剖析。


在開始分析中糧糖業前,我整理好的食糖行業龍頭股名單分享給大家,點擊就可以領取:寶藏資料!食糖行業龍頭股一覽表


一、公司角度


公司介紹:中糧糖業是中糧集團控股國內A股上市公司,是中糧集團食糖業務專業化公司,主營業務包括了下面這些:國內外製糖、食糖進口、港口煉糖、國內食糖銷售及貿易、番茄加工等,是中國規模第一的食糖生產企業和貿易企業,其次,它還是國內第一的番茄加工企業,同時位居世界第二。


簡單了解公司基礎概況後,下面要進一步研究的是公司擁有的特殊投資價值。


亮點一:全產業鏈布局,打造糖、番茄領域龍頭


中糧糖業在國內外建設了一條十分完整的食糖產業鏈,建立了從國內外製糖、進口及港口煉糖、國內貿易、倉儲物流的全產業鏈運營模式。另外還打造了供產銷高度配合的全產業鏈特色,把上游原材料供應、中游生產加工及下游市場營銷全部放進運營體系當中,構建了一個有機的整體,產業鏈各環節之間達成戰略性有機協同,價值鏈增值能力行業領先。


還有,中糧糖業(番茄業務)可以說是目前國內最大、世界第二的番茄加工企業,創辦了從種子、種植、初加工、深加工、銷售等為一體的番茄製品全產業鏈運營體系,在種子研發、種植管理、加工技術等方面均處於國內領先水平。


亮點二:人才儲備豐厚,助力公司做大做強


中糧糖業打造了一支專業度高、執行力強、經驗豐富、視野廣闊的核心管理和經營團隊,對中國食糖行業發展趨勢具有敏銳的理解力和洞察力,主要是參照市場趨勢變化、政策動向以及客戶需求,迅速的去調整經營策略,並積極與中糧海外團隊不斷合作溝通,不斷關注國際市場動態,非常珍惜市場機會。


況且,中糧集團的農業團隊經驗很足,利用產學研合作,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行業中的引領作用通過種業研發、機械化種植等方面進行體現,持續為公司做大做強提供幫助。


由於篇幅受限,更多關於中糧糖業的深度報告和風險提示,我整理在這篇研報當中,點擊即可查看:【深度研報】中糧糖業點評,建議收藏!


二、行業角度


食糖作為重要戰略物資,在國計民生中也具有重要地位,是食品加工行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原料。食糖供需被許多因素影響著,以下這些是主要的影響因素:天氣、原料種植、進口政策、國際糖價及金融市場等綜合因素影響,因此糖價走勢存在周期性變化,因此,對其進行投資,一定要把食糖行業的周期節奏把握好。


在中國糖業中,中糧糖業是領導企業,擁有深厚產業布局,在擴大精煉糖產能同時還不斷升級自產糖工藝,將食糖從周期品向消費品過渡,使得將來的糖價格周期不會對公司業績造成過多影響,獲得穩定提升,中糧糖業未來發展前景廣闊。但是文章具有一定的滯後性,如果想更准確地知道中糧糖業未來行情,直接點擊鏈接,有專業的投顧幫你診股,看下中糧糖業估值是高估還是低估:【免費】測一測中糧糖業現在是高估還是低估?


應答時間:2021-11-29,最新業務變化以文中鏈接內展示的數據為准,請點擊查看

D. 我國糖類作物發展概況

在我國種植的主要糖料作物是甘蔗和甜菜兩種。建國初期我國糖料總產量只有 283萬噸。其中甘蔗和甜菜產量分別為 264萬噸和19萬噸。到1998年全國糖料總產量達到9790萬噸,其中甘蔗和甜菜產量分別為8344萬噸和1446萬噸。分別比1949年增長33.6倍、30.6倍和75倍。從糖料生產歷史來看,明顯分為兩個時期。受「以糧為綱」政策的影響,在1978年以前,雖然糖料總產水平有所提高,但增長速度不快,到1978年我國糖料產量只有2382萬噸,僅比1949年增長7.4 倍,年均增長70萬噸。1978年以後,由於土地承包政策的不斷落實,農民有了充分種植自主權,我國糖料出現快速增長階段,據統計,從1978年到1998年的二十年裡全國糖料增加7400多萬噸,年均增加370萬噸,明顯快於前三十年,尤其甘蔗產量增長速度更快,甘蔗生產已成為糖料增長的主要因素。據測算,人均佔有糖料產量由1949年的5.2公斤,提高到1998年的78.8公斤。

E. 在古代吃現在很常見的糖,究竟有多奢侈

在古代,能吃上糖的基本上都是大戶人家,即便是普通的老百姓,他們得到一點糖也是用在過年的時候,平常的時候根本不可能拿出來。

01.在古代,糖是糧食做的,沒有幾個人捨得。

古代最早出現的糖是“麥芽糖“,不過那個時候的糖並不叫“糖“,而是叫“餳”。麥芽糖,麥芽,麥芽,從名字上我們就能看出來,它是從糧食中提取出來的糖類。在古代,糧食就等於老百姓的命(雖然現在也是),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他們每天想的就是怎麼填飽肚子。糧食這種東西本來就不夠吃,你還讓他們去把糧食做成不能填飽肚子的“糖“,除非他們腦子有坑,不然誰會願意!所以,在古代能吃上糖的,基本上就是那些家裡不愁吃的人才能做到的。

所以啊,在古代,糖這種東西就很玄乎了,最開始的時候成本太高吃不起,後來呢,普遍了,能吃了,沒過多久它的頭上就多了一個“貢品“的頭銜,又吃不起了。最後呢,普通百姓就能吃點糖葫蘆,白砂糖之類的,像現在這樣成塊的糖,就成了古代大戶人家才有的東西。

F. 白糖是怎麼提煉出來的

白糖是由甘蔗和甜菜經過製糖工藝提煉出來的。

甘蔗製糖工序包括:

①提汁。蔗莖在壓榨車間的運帶上被迅速回轉的刀群斬切,再經撕裂機破碎,然後連續經4~7台三輥壓榨機順次榨出蔗汁。由撕裂機和第一台壓榨機流出的蔗汁稱混合汁。

②清凈。混合汁中含有各種非糖分,須經清凈處理後才能進一步加工。應用較廣的方法有石灰法和亞硫酸清凈法。石灰法多用於製造甘蔗原糖。

③蒸發。經過清凈後的清汁經預熱後放入內裝加熱汽鼓的立筒式蒸發罐,通入熱蒸汽,使糖汁受熱而蒸發濃縮,成為可以煮糖結晶的糖漿。

④煮糖、助晶、分蜜。將糖漿抽入煮糖罐在真空下進一步加熱蒸發。待蒸發濃縮到一定的過飽和度後,即可投入糖粉起晶。隨

⑤原糖精煉。先在原糖汁中加入糖蜜進行洗滌後,由離心機再次分離,並將晶粒洗凈,再加少量石灰乳並用硅藻土過濾;然後通過脫色得精糖液。

甜菜製糖過程為:甜菜洗凈經切絲機切成角鐵形菜絲,連續進入滲出器後隨熱水逆向對流,使菜絲中的糖分和部分非糖擴散水中,得滲出汁。除渣、計重後,用雙碳酸法清凈處理,得到清汁後的工序與甘蔗製糖基本相同。

(6)為什麼我國製糖成本高擴展閱讀:

白糖是指以甜菜、甘蔗、粗糖為原料製成的白砂糖和綿白糖。白砂糖分精製、優級、一級、二級四個等級。

綿白糖外觀晶粒細小、均勻,顏色潔白,質地綿軟、細膩,可分為精製、優級、一級三個級別,其純度低於白砂糖的蔗糖量,不宜長期貯藏。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和世界衛生組織(WHO)曾召開咨詢研討會,組織有關專家探討了碳水化合物(包括食糖在內)的消化、吸收、新陳代謝及行為方面領域的最近科學發現,指出「多年的研究已反駁了各種誤解,並提供一貫的證據顯示日常的食糖是一種安全有價值的食物來源」。

G. 每噸白糖國內比國外1噸貴3000,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我國白糖國內價格比國外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涉及原料供應、市場供需、政策這幾個因素。

國內外政策也是影響白糖的重要因素。國外白糖的主要生產國有印度、巴西、美國等,各國都有相應政策干預白糖產量,進而維持白糖價格處於一個比國內低的水平,再加上美國等國有對白糖生產的補貼、支持措施,進一步降低了國際白糖價格。而國內白糖也是受宏觀調控的,國家發改委、商務部等政府部門會根據國內實際情況進行調整。為了維持白糖價格穩定,保護我國的蔗糖、甜菜生產者,保護白糖產業,將白糖價格控制在一個稍高的位置,可以避免國外資本的沖擊,是有利的。

H. 國產白糖廠商的成本是多少

白糖成本=原料成本+農副特產稅+價外補貼+運輸費+雜費+損耗+生產成本+管理成本+稅費

我國製糖成本高於國際水平 ,在同巴西糖較量中不具備有國際競爭力.

北方產糖區成本高於南方產糖區,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20%。

集體企業成本高於其它企業:集體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和私營企業的成本偏高,「三資」企業和有限責任公司白砂糖生產成本比平均水平低,國有企業製糖成本略高於全區平均水平。

小型企業成本高於大中型企業:從企業規模來看,規模越大,成本越低。大型企業白砂糖單位產品生產成本和含稅銷售成本分別比全區平均水平低100元/噸和150元/噸;小型企業分別比全區平均水平高100元/噸和500元/噸

食糖主要成本構成:原料成本占絕對大的比重:製糖原料甘蔗占噸糖含稅銷售成本的75%-80%,是成本的最主要組成部分;管理費用繁多,部分企業利息支出大.

製造費用企業間差異大:原料蔗價格基本相同前提下,不同企業製糖費用差異巨大。

例:廣西2000跨2001年榨季,白砂糖單位產品生產成本中:(1)燃料和動力平均為192.44元/噸,高的企業達到300-400元/噸,有的甚至達到600-700元/噸,低的僅為30-40元/噸,有的低到20元以下。(2)直接人工平均為104.78元/噸,高的企業達到200-300元/噸,低的僅為30-40元/噸。(3)製造費用平均為510.95元/噸,高的企業達到600多元/噸,低的僅為100元/噸。上述各項生產成本,企業高低相差達十倍左右,反映製糖企業在規模、管理水平、歷史和社會負擔等方面存在著巨大差異。

I. 白砂糖的工業用處

白砂糖的生產

我國是世界上用甘蔗製糖最早的國家之一,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白砂糖幾乎是由蔗糖這種單一成分組成的,白砂糖的蔗糖分含量一般在95%以上。凡含蔗糖成分較高的植物,均可成為製糖的原料。

目前世界上食糖的主要原料是甘蔗和甜菜。盡管製糖原料不同,但甘蔗糖和甜菜糖在品質上沒有差別,白砂糖國家標准對兩者同樣適用。

工廠利用甘蔗、甜菜榨取糖汁,經過沸騰濃縮,中心分離形成糖結晶,這種結晶稱為粗糖(或原糖),呈淺棕色。粗糖經過提煉後,成為日常消費的白砂糖。除糖料甘蔗、甜菜外,白砂糖也可由原糖、粗糖等其他含蔗糖分較高的食糖類加工而成。

國際上大多數發達國家製糖是採用原糖-精糖二步法的製糖生產方法,即「田間糖廠(產出半成品原糖)+精煉糖廠(產出精製糖)」生產方式,先是生產原糖,然後再回溶生產精煉糖。大部分的糖廠生產原糖,然後供給精煉糖廠進行精煉生產精煉糖,作為飲食用糖供應市場。「兩步法」有利於提高產業集中度,有利於實現產品合理化分工,提高專業化水平,最大優點是能實現製糖的均衡生產和均衡銜接市場,解決榨季集中上市導致過度競爭的矛盾。而我國糖廠全部採用一步法生產,生產的白糖大部分二氧化硫含量高,色值差,質量低。由於產品檔次總體較低,目前我國生產的糖還不能進入倫敦和紐約的期貨交易市場。只有極少數糖廠生產的白糖能夠滿足可口可樂、百事可樂等國際著名飲料的用糖標准。廣西貴糖在採用「兩步法」生產方式上走在前面,獲得了成功,噸糖耗蔗少0.55噸,水、電、汽消耗節省10%以上,田間糖廠直接創稅利增加,農民的收益提高。「兩步法」生產組織形式全國目前只有廣西在採用,廣西也處於起步階段,大面積推廣還需要時間做不少工作。

目前世界各國採用的製糖法或澄清法,主要有石灰法、亞硫酸法和碳酸法三大類。石灰法只能生產出顏色較深的粗糖,而用亞硫酸法卻能制出直接消費的白糖(生產的白砂糖稱硫化糖)。雖然用這種方法比用碳酸法生產的白糖在潔白度和產糖率等方面都要差,但由於亞硫酸法具有工藝流程較短,設備較少和澄清劑用量較省等優點,所以在國內大、中、小型甘蔗糖廠仍被廣泛採用。在國外,近十多年來,隨著對精煉糖消費量的增加,許多採用亞硫酸法的糖廠都先後改為石灰法,把生產的粗糖再回溶精製。但在廣大的發展中國家,亞硫酸法至今仍佔有重要地位。用石灰和二氧化碳作為澄清劑來澄清蔗汁的方法叫碳酸法(生產的食糖稱碳化糖)。碳酸法所除的非糖物比亞硫酸法多,總收回率也比較高,且所製得的成品糖的純度較高,色值較低,能久貯不致變色。但是,碳酸法也有一些缺點,如工藝流程比較復雜,需用機械設備較多;還要耗用大量石灰和二氧化碳,因而生產成本較高。特別是在糖廠離開石灰石產地較遠的地區,碳酸法的推廣受到一定的限制。

我國製糖期為10月至翌年9月,甘蔗糖榨季為11月至翌年的4月,甜菜糖榨季為10月至翌年2月。甘蔗糖廠每年11月陸續開榨,其中海南和廣東湛江開榨時間比較早,廣西糖廠在12月份陸續開榨,雲南省最晚,雲南的大部分糖廠在次年1月開榨,甘蔗榨季最遲結束時間為6月初。根據有關資料統計,2002/2003榨季歷時256天,2003/2004榨季歷時267天。

J. 我國該拿什麼推進「甜蜜的事業」

日前,從中國糖協第三次代表大會傳出消息:21世紀前5年,中國糖業實現年年贏利———5年的利潤總額超過了人民幣60億元、利稅總額超過了人民幣160億元,全行業不但扭虧為盈,而且消滅了歷年拖欠的糖料款,農民收入還實現了同步增長。

這是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因為上個世紀90年代末,中國糖業還連續4年巨虧,虧損金額高達124億元。從苦澀的虧損124億元到甜蜜的60億元,這是一個歷史的巨大跨越。
中國製糖業最大的企業集團———南寧糖業董事長熊可模認為,中國糖業是一個「無比甜蜜的事業」。
差距:國糖品質不容樂觀
今年第一季度,國家質檢總局對廣西、廣東等4個省、自治區61家企業的61種食糖產品實施了國家監督抽查,抽樣合格率達100%。這表明,近年來,隨著「以質取勝」意識的深入人心,中國糖業嚴格按照國家標准組織生產,實現了食糖質量的巨大進步。
然而最近,廣西有關部門對現行的白砂糖國家標准與六大國外組織的白砂糖標准進行了分析比較———這六大國外組織分別是:百事可樂、NSDA、可口可樂、聯合國糧農組織、國際食糖法典和歐共體,結果發現「現行國標與人家存在著明顯的差距。」
業內人士說,「國家標準的國際差距」反映出「國糖品質的國際差距」。事實上,「國糖的品質難敵洋糖」早就是不爭的事實。

據國家食糖質檢中心的專家說,按照國內的消費習慣,中國製糖企業基本上只生產色值180IU以下的一級白砂糖,2002年略作修改後把一級白砂糖色值標准調低為170IU以下,產品的色值指標平均在120IU左右;而國際上成品糖的消費,一般是色值小於45IU的精製糖或色值小於100IU的優級糖。

國際上通常認定白砂糖的質量指標,主要有色值、二氧化硫及電導灰分等5項。我國白砂糖的質量不敵「洋」糖,其差距就在這幾大指標上。例如:
色值———我國優級白砂糖小於80IU、一級白砂糖小於170IU,而國際的白砂糖普遍小於60IU。
二氧化硫———我國優級白砂糖小於20毫克/公斤、一級白砂糖小於40毫克/公斤,而國際上普遍小於15毫克/公斤(其中歐盟不允許該項指標含量存在)。
混濁度———我國優級白砂糖小於7、一級白砂糖小於9,而國際上均小於2.25(其中歐盟不允許該項指標含量存在)。
不溶於水雜質———我國優級白砂糖小於30毫克/公斤、一級白砂糖規定小於50毫克/公斤,而國際上普遍小於20毫克/公斤(其中歐盟不允許該項指標含量存在)。
電導灰分———我國優級白砂糖小於0.05%、一級白砂糖小於0.07%,而國際上普遍小於0.04%。

二氧化硫是甲醛次硫酸氫鈉(俗稱「吊白塊」)的主要成分,含量越高對人體的危害越大;色值直接反映白砂糖的外觀,色值越高表明白砂糖的質量越不穩定;電導灰分反映白砂糖的離子型非糖物含量,該指標含量越大表明白砂糖的質量越差;混濁度偏高,將會導致飲料中的顏色有異並產生混濁,甚至產生絮凝物;不溶於水的雜質越多,表明食糖產品的純度越低、質量越差。
瓶頸: 兩大因素制約糖質

有觀點認為,白砂糖國家標准要求過低是導致國糖質量存在國際差距的重要原因。但是這一觀點廣受爭議。因為制約國糖質量提升的原因,不少人認為除了標准因素之外,更為重要的是「工藝落後」和「規模不足」———這兩大因素成為制約國糖質量提升的兩大瓶頸。

中國糖業工藝落後表現在兩大方面:
一是生產工藝落後。全國絕大部分製糖企業採用「亞硫酸法」生產,採用「碳酸法」生產的企業極少。
二是生產規模不大,生產方式落後。全國絕大部分製糖企業採用「一步法」生產白砂糖,而採用「二步法」生產白砂糖的企業極少。

「亞硫酸法」主要採用二氧化硫脫色,易造成白砂糖返黃,影響了產品的質量等級;而用碳酸法生產的白砂糖,其色值、二氧化硫含量和不溶於水雜質等指標均比用亞硫酸法生產的低50%以上,而且產品質量穩定。

廣西90多家製糖企業中,目前僅有為數不多的幾家企業採用「碳酸法」生產白砂糖,其餘清一色按照傳統沿用「亞硫酸法」生產。廣西輕工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站最近對廣西生產的「碳酸法」一級白砂糖和「亞硫酸法」一級白砂糖進行檢測對比,發現前者的各項理化、衛生指標均優於後者。

專家指出,「一步法」製糖比較落後,「二步法」比較先進。但是我國目前採用後者生產的企業寥寥無幾。雖然採用「二步法」生產,可以解決上市集中、價格下跌和季產年銷問題,從而實現食糖按需生產、長年生產。但我國許多企業由於受資金的制約,最後只好採用一步法生產———因為採用「二步法」生產,會帶來成本高、現有條件要求高和佔用資金高等問題。

廣西一位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二步法」對企業的生產規模要求較大。對管理、質量控制要求較高,但由於所產原糖銷路受阻和佔用資金動輒幾千萬元、上億元乃至數億元,不像生產白砂糖立馬賣掉變成現款。

這位企業負責人無奈地說,如果生產原糖,誰來買?如果不能及時脫手,企業肯定會被「資金積壓」拖死!更何況「二步法」產出的精製糖成本較高———如精製糖賣到8元/公斤時,一級白砂糖才賣3元/公斤,在市場上價格有競爭力的常常是後者。因此,企業規模和資金要求制約著「二步法」生產的實際推廣。
壓力:艱難的消化過程

據了解,當前國際主要食糖出口國白砂糖的生產成本平均約為1900元/噸,中國的噸糖含稅成本平均仍高達2600元左右,廣西的製糖成本稍低,但噸糖含稅成本價平均也在2500元左右,而作為中國的鄰國,泰國的食糖含稅成本每噸比廣西便宜200到400元。

國糖的成本高,緣於我國製糖業普遍存在的「兩高一小」(即「成本高、稅費高、規模小)。相對之下,世界上絕大部分主產糖國家對本國的糖業普遍採取「補貼、進口限制」等多重保護,以致於這些國家國內的糖價遠遠高於國際糖價。國際糖價於是被嚴重扭曲,往往不能真正反映食糖產出國自身的國內價格———「這就是盡管我們食糖的生產成本高,但是食糖的銷售價格卻比人家『不高反低』的重要原因!」專家說,超低的國際糖價成了中國食糖的「觸電點」。

業內人士認為,中國糖業長期以來「自給自足、受國際糖市影響不大」的歷史即將結束。因為根據WTO進程協議,中國今年的食糖進口配額將達到194.5萬噸,進口配額關稅維持去年15%的水平、配額外的食糖關稅降到了現在的50%。隨著配額的增加以及關稅稅率的降低,將有越來越多的外國食糖進入我國市場。
分析家認為,巴西是世界第一大產糖國、世界第三大出口國,盡管生產成本較低,但距離中國太過遙遠,導致糖的到岸價比中國國內的糖價還要高;印度雖是世界上第二大產糖大國,但近年來非但沒有食糖出口,反而還要依賴進口;此外澳大利亞、美國等因為種種原因,對中國市場短期內預計影響不大。

亞洲最大的食糖出口國泰國的白砂糖質量不但相當於我們的優質糖,而且到岸價比我國糖價還要低。加上泰國盛產成本低廉的原糖,隨著廣東及廣西精煉糖企業的興起,國內企業會更加青睞這些物美價廉的進口原糖。另外,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東盟成員國的食糖關稅從去年開始削減,並將於明年實現零關稅。因此,除了泰國之外,包括越南等鄰國的食糖將大量湧入我國。

據中國糖協的消息說,2004/2005年榨季全國食糖總產量估計為920萬噸,比去年減產80萬噸。而在數日前,國家發改委經貿司副司長馬占平在雲南表示,今年國內的食糖消費總量預計為1100萬~1150萬噸,食糖的進口配額為194.5萬噸,國內總供求缺口尚有100萬噸。
對此,專家指出,中國食糖的進口壓力是明顯的,雖然國內今年的需求缺口是100萬噸,但這與食糖的實際進口量沒有必然的聯系。

有分析認為,中國糖業要抵禦進口糖的沖擊、守住國內市場,噸糖含稅成本必須降到2000元以下;而國產糖如要走出國門參與國際競爭,就必須把噸糖含稅成本降低至1800元———這個成本「跳水」,難度無疑是巨大的。

中國糖協秘書長焦念民認為,中國入世以來,在食糖的准入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讓步和犧牲,中國食糖對外開放的程度不僅高於一般的發展中國家,也高於幾乎所有的發達國家。中國糖業需要時間來消化這樣的讓步和犧牲。
未來:國內市場潛力巨大

解讀近日來自中國糖協的最新信息,人們發現中國糖業至少取得了五大進步:
一是地區布局更趨合理。一些不適合發展糖業的地區已從糖業退出,而一些優勢地區的產糖優勢更加明顯———廣西、雲南、廣東、新疆、海南5省區的產糖量佔全國產糖量的95%左右。
二是資本結構多元化。經過近年來的改制整合,我國製糖企業中私有、合資和股份制企業已佔主導地位。
三是企業綜合能力增強。全國糖廠已由幾年前的539家、廠均年產糖不足兩萬噸,降到了現在開工糖廠315家、廠均年產糖3萬噸以上。
四是科技種植增效明顯。2003/2004製糖期與1999/2000製糖期相比,甘蔗糖廠混合出糖率由10.44%提高到12.35%,甘蔗平均收購價格由150元/噸提高到172元/噸,而噸糖含稅卻下降了300多元。
五是科技興糖成風。中國製糖業全行業開始擯棄落後的生產觀念,紛紛開始利用高新技術和設備提升糖廠的生產技術水平。

最近,廣西農懇集團柳興公司年產30萬噸精製糖項目正式動工,並將於今年底投產。這是中國歷史上迄今最大的精製糖項目———另外,同為該集團下屬的防城港市防城製糖有限公司年產精製糖20萬噸的技改項目,也於最近正式上馬。

專家認為,中國最大精製糖項目的建設,意義遠遠超過了項目的本身:一是有利於提高產業集中度、實現產品合理化分工和提高專業化水平。二是能實現製糖的均衡生產和均衡銜接市場,解決榨季集中上市導致過度競爭的矛盾。三是能夠有效緩解國內對一流國際品質的精製糖緊張的供需局面,樹立中國糖業以質取勝的新標桿。四是中國糖業進軍國際市場,真正的「領軍人物」即將產生。

國家大型企業廣西貴糖股份公司則建立了「甘蔗壓榨過程全自動化控制系統」,使該廠的平均日榨量比改造前3年同期的平均日榨量提高655噸,壓榨收回率提高到96.07%,壓榨系統生產安全率提高,達到99.07%,該技術水平在行業內達到了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
廣西只不過是中國糖業「強身」的縮影。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國糖業市場的「蛋糕」會越來越大,誰的「刀子」不利,誰就妄想切到「蛋糕」。

統計資料顯示,世界食糖消費量多年來持續增長,中國近5年的食糖消費增長率更是高達7.6%!世界人均食糖消費量為21.66公斤,中國人均年消費食糖仍在6.6公斤以下,僅相當於中國台灣和香港地區人均食糖消費25公斤的1/4,不到世界人均消費水平的1/3,是世界消費食糖量最低的國家之一,市場潛力非常巨大。

中國糖協的最新預測更令人振奮:中國在繼去年食糖消費突破1080萬噸之後,今年將持續增長達到1150萬噸的水平,中國將成為世界上食糖消費增長最快和增量最多的國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