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產成本 » 機會成本怎麼消除
擴展閱讀
廠家一萬塊產品要多少稅 2025-07-29 01:27:50
資源丹霞溫泉哪裡好 2025-07-29 01:14:57

機會成本怎麼消除

發布時間: 2022-09-11 09:51:28

1. 消費者消費一單位商品的機會成本是什麼意思

機會成本的定義是:為了得到某些東西,而放棄的其他價值(如錢和時間)

消費單一商品的機會成本就是 因為你的消費集中於一中商品,你無法擁有其他的商品,獲得更多種類的東西。

希望能幫到你。祝你快樂。

2. 經濟成本,會計成本,固定成本,沉沒成本之間的關系

呵呵 大可不必把經濟學搞得過分嚴肅 經濟學本來就是個非常有趣的東西嘛
我先給你講個故事哈
從前 劉備做廚師 每個月工資100塊
後來 劉備感覺上班太郁悶了 於是賦閑在家 打算在淘寶開個網店賣西瓜
劉備就去咨詢張飛 問曰 飛飛 我可以問你一個問題么
張飛答曰 不可以 問問題要先給我100塊
劉備給了張飛100塊 問曰 你說在網上賣西瓜好賺么
張飛答曰 不知道 然後就光速遁走了
劉備很抓狂 但他還是決定開網店賣西瓜
於是 劉備用100塊錢買了一個西瓜機
西瓜機是個很先進的機器 每放一個1塊錢硬幣進去 就會馬上長出來一個西瓜
換言之 當買家每下訂單買一個西瓜 劉備就用1塊錢生產一個西瓜
終於 劉備在淘寶的西瓜店開業了 生意紅紅火火
在麥當勞做服務生的曹操羨慕得口水都流了 他也打算辭職回家開個網店賣西瓜
一年後 劉備成了富豪 准備移民到模里西斯 也不打算賣西瓜了
於是他把西瓜機賣給了曹操
但是 西瓜機用了1年 有折舊 曹操不願意給劉備100塊 只給了他80塊
最後 劉備移民了 曹操開始在淘寶賣西瓜

故事講完了 忽略掉其它因素 我們來看看故事裡的各種成本
1. 會計成本=顯性成本=在劉備的會計賬本上實實在在看得到的成本=在劉備的錢包里掏出來實實在在摸得著的成本=西瓜機的成本100塊+生產西瓜的成本1塊/個
2. 經濟成本=機會成本=顯性成本(即會計成本)+隱性成本(即劉備覺得他做廚師本來可以獲得的工資100塊/月 相當具有YY的味道 所以我也叫它YY成本)=固定成本(即西瓜機的成本100塊 這是和西瓜產量沒有關系的成本 無論劉備一個月賣出1個西瓜還是1萬個西瓜 西瓜機的成本都是100塊)+可變成本(即生產西瓜的成本 這是和西瓜產量相關的成本 賣出一個西瓜就1塊錢成本 賣出1萬個西瓜就1萬塊錢成本)
3. 固定成本 是在短期內不可回收的 例如西瓜機的成本100塊 但一年後(長期)劉備把西瓜機賣給曹操 就可以回收固定成本了 但劉備只回收了80塊錢 另外20塊錢已經作為折舊費被曹操扣除了 於是又引出了沉沒成本的概念
4. 沉沒成本 如果是一次性沉沒的 例如劉備給了張飛的100塊咨詢費 無論劉備決定開店還是不開店 都收不回了 因為張飛已經游泳偷渡到爪哇了 所以沉沒成本不計入固定成本 和生產決策沒有關系 如果是分期沉沒的 例如劉備把西瓜機賣個曹操時所扣除掉的折舊費20塊 就可以計入固定成本 注意哦 是"可以" 這是為了方便計算所以計入固定成本 而不是"必須"哦

所以 回答樓主的問題如下:
問題1 狹義上對 廣義上不對
經濟學概念上的成本就是機會成本 所以經濟成本恆等於機會成本 會計成本是會計學上的概念 如果沒有特別說明 在經濟學中看到的"成本"二字 一律理解為機會成本 即經濟成本 但在狹義上 機會成本可以特指隱性成本
問題2 對
按照期限和成本與產量的關系 成本就劃分為固定成本和可變成本兩大塊 沒有任何第三塊東西存在 而成本 就是機會成本 就是經濟成本
問題3 看情況
看什麼情況呢 看究竟是一次性沉沒抑或是分期沉沒 本質上 兩種沉沒模式的沉沒成本都與固定成本無關 它們是兩個獨立的概念 但在分期沉沒模式下 把沉沒成本歸入固定成本便於理解和計算

補充說明:
1. 在廣義上 經濟學上的"成本""經濟成本"都是指"機會成本" 在狹義上 "機會成本"可以特指"隱性成本" 所以問題1在狹義上可以是對的
2. 因為經濟成本等於機會成本 而沉沒成本因其"無可他用" 所以機會成本為零 因此不屬於經濟成本
3. 只有當沉沒成本以分期沉沒的模式出現而歸入到固定成本的時候 經濟成本才等於會計成本+隱性成本 在這種模式下 沉沒成本之所以歸入到固定成本 本來就是一個會計學上的技術問題 是為了能夠更容易地記錄和測算 在實際會計操作中就是以成本分攤的形式處理的
4. 在一次性沉沒模式下 經濟成本=會計成本+隱性成本-沉沒成本
5. 在會計學上 一次性沉沒成本是決策非相關性成本 分期沉沒成本按照分期分攤原則處理所以是決策相關性成本 也正因如此 往往導致決策的非最優解
6. 在經濟學上 無論一次性沉沒還是分期沉沒 理論上都處理成決策非相關性成本 然而 這種理論上的"高難度"處理 是不是恰恰揭露出新古典經濟學有著與生俱來的弱點呢
7. 是的 新古典經濟學是建立在"理性無窮大"和"交易成本為零"這兩個基本假設之上的 然而 真實世界卻遠非如此 於是 制度經濟學的誕生也就順理成章
8. 關於以"有限理性"和"交易成本為正"為特徵的制度經濟學 可以參考科斯和威廉姆森的理論

3. 為什麼消費公共物品的機會成本為零啊從要收費的公共物品分析,而不是免費的那種。

消費收費的公共物品機會成本不為零。

機會成本,指的是當你選擇消費這個公共產品的時候,就必須放棄將這筆錢用於別的地方(最簡單的就是用來儲蓄)的收益,所以,當你消費需要收費的公共產品的時候,你就必須放棄將這筆錢儲蓄起來得到的利息,這就是你的機會成本。

4. 機會成本和消費者偏好之間的關系

機會成本是指為了得到某種東西而所要放棄另一些東西的最大價值;也可以理解為在面臨多方案擇一決策時,被舍棄的選項中的最高價值者是本次決策的機會成本;還指廠商把相同的生產要素投入到其他行業當中去可以獲得的最高收益。
消費者的偏好取決於收入和物品的價格以及是否屬於稀缺性。
稀缺性是指相對於人類無限增長的需求而言,在一定時間與空間范圍內資源總是有限的,相對不足的資源與人類絕對增長的需求相比造成了資源的稀缺性。
關系:
機會成本的存在必須建立在機會的稀缺性,如果不存在稀缺性,那麼機會成本也就存在,因此可以看到稀缺性是機會成本的前提。
供參考。

5. 為什麼說消費者對公共物品的機會成本為零

機會成本
是,你為了得到一件東西所必須放棄的東西。
機會成本是,你為了得到一件東西所必須放棄的東西。
因為公共物品是免費的,得到公共物品,不需要你任何的付出,也就是說不需要你放棄任何東西,所以公共物品的機會成本為零。

6. 經濟成本,會計成本,固定成本和沉沒成本之間的關系

1在我們經濟學中,會計成本是看做一種顯性成本,機會成本看做隱成本的一部分,比如說廠商使用自己的資本,土地來進行投資,所算入的隱成本是利息和租金,而不是所謂的機會成本,只不過是類似於機會成本的角度來得出的成本,兩者是不能等同的,而經濟成本是顯性成本與隱性成本二者之和。因而經濟成本不能用這樣簡單的式子來劃分。2經濟成本並不是嚴格等於固定成本+可變成本的,簡單的說吧,長期生產是不存在可變成本和固定成本的劃分的,但是依然存在經濟成本。3至於沉沒成本,它既可以是固定成本,也可以是可變成本,比如說企業在撤消某個部門或是停止某種產品生產時,沉沒成本中通常既包括機器設備等固定成本,也包括原材料、零部件等變動成本,所以說沉沒成本並不計入固定成本。

7. 談談機會成本吧~~

機會成本(或備擇成本)的概念表述了稀缺與選擇二者之間的基本關系.對任何人來說,如果有價值的實物或活動並不稀缺,那麼,所有人在任何時期的所有需求都能得到滿足.這就沒有必要去從價值各不相同的備擇方案中進行選擇,實際上也就沒有必要去進行決定哪種需求優先的社會協調過程.在這沒有稀缺的幻想環境中,不存在錯過,放棄或損失機會取捨的問題.
一旦稀缺被引入,需求就不能都得到滿足.除非存在著能夠預先決定有價值最終產品分配的"自然"約束(比如,2月份蘇格蘭的陽光),否則,稀缺既直接地在備擇的最終產品中引起對必需品的選擇,又間接地在公共機構或在為社會相互作用,並產生最終產品選擇的程序安排中引起對必需品的選擇.
選擇暗含著拒絕和挑選備擇品.機會成本就是特指拒絕備擇品或機會的最高價值的估價.它是為了獲取已挑選的具體實物中具有更高價值的選擇物而放棄或損失的價值.
機會成本與選擇 如果做出不同的選擇,機會成本不是"某一種可能是"的預期價值.注意,它不是那種沒有有效地參照選擇的"某種一定是"的價值.在缺乏選擇的情況下,有時候討論預計要發生但沒有發生事件的價值是有意義的,但是,既然可供選擇的方案並不代表一種丟失或已損失的機會,因而把這些價值定義為機會成本是無意義的.一旦選擇與機會成本之間的基本關系被承認就會得出幾種含意.
第一,如果選擇是在不同的價值選擇物中進行,一些人不一定會進行選擇.這不是說,一個作出決定的人必然成為選擇者.由此得出第二種含義.沒有選中的選擇方案的價值,即機會成本,一定是存在於參與選擇的個人頭腦中的價值,而不是其他.因此,成本必定完全由選擇者來決定,而不能由其他人決定.第三個必然結論是,機會成本必定是主觀事物.它存在於選擇者頭腦中,並且能由居於選擇者之外的其他人去具體化或進行測量.同時,不能輕易地被轉化為一種資源,商品或貨幣信度.第四,機會成本人是存在於作出選擇決定的時刻.在此以後它立即消失.因此,這種成本從未被實現,這種被拒絕的選擇物從不能被享有.
在選擇和機會成本二者關系中最重要的結論是,這里,成本必須具有超前或向前看特徵.機會成本,即選擇者所拒絕的選擇方案的價值,是選擇的障礙;但是,在選擇者選擇到更喜愛的選擇物之前,它必須被考慮,估價,直到被拒絕.當然,在任何具體的選擇中的機會成本,會被以前進行過的選擇所影響,但是相對於選擇本身來說,機會成本影響著選擇(Choice-influencing),而是被選擇所影響(Choice-influenced).
成本的其他概念 機會成本與成本的其他概念之間的區別,最好按照影響選擇或被選擇所影響這兩類來解釋.事實上,一旦做了選擇,出現後果,結果很可能包含著效用損失,不論對於最初作出選擇的人或是其他都是如此.在某種意義上,把這些損失(不論估計的學是實現的)稱為成本是意義的,但必須認識到,這些通過選擇決定的成本,由自身定義可知,不能影響選擇本身.
我們可以用一個簡單的例子說明這一點.一人願意採用期限三年的分期付款計劃購買一部汽車.形成並影響選擇的機會成本是購買者對所拒絕購買的備擇品的估價.在上述情況下是該貨款所能夠支付的購買物的估計值.在考慮了備擇物的潛在價值,並決定購買汽車之後,須要履行償債計劃.每月必須支付,通常把這些支付稱為汽車的"成本".只要貸款到期並必須按時支付,這個人將非常清楚,他正蒙受效用損失.然而,作為影響選擇的要求,這些"成本"是不相乾的.從效用維度看,選擇後果不能資本化這是造成混淆的一個重要原因.
經濟學家們在某種意義上認識到這里產生的區別.他們常常用"旁置成本不再相關"的論調表明,選擇的後果不能影響選擇自身.另一方面,通過建立形式化的成本表和成本函數(它們必定隱含著成本的可測量性和可具體化性),經濟學家們把成本從選擇過程中分離出來.
會計師們也基本持有同一觀點,他們通常嚴格按事後或受選擇影響的方式估計成本.這些由會計師估計的"成本",不能准確地反映損失值或失去的機會.在決策之前,可以把數量估計引入備擇行動工作計劃.但這種對機會成本的估計是會計對沒有進行的項目的估計,而不是對已擇項目定值的估計.
正如前面所言,只有選擇才會影響選擇的機會成本.由定義成本不能"溢出"到其他人中.當然,也可能某人的選擇會使其他人蒙受損失,把這些損失稱為"外在成本"有時是有益的.我們必須強調,這些外在成本是選擇的障礙,它衡量了失去的機會,如果人們願意考慮這些外在成本,並按自己估計的效用值對其進行計算的話.
機會成本和福利准則 在分析和應用機會成本理論時,混亂的主要根源在於,將理想人的市場反應的結果推廣到為非市場環境的決策者定義規則或准則.在市場充分均衡時,大量買方和賣方分別選擇,產生了可以用價格與成本之間的關系進行正式描述的那種結果.在特定條件下,通過競爭過程的作用,價格等於邊際成本.此外,上述等式描述的一般均衡狀態滿足某些特定效率准則.
價格可被觀測,客觀上是可度量的.市場均衡的一個條件是,任何一種商品的所有單位的所有相應交換價格都相等.根據這種相等關系,可以看出,由於交易者的均衡條件要求邊際成本等於價格,邊際成本在客觀上也是可度量的.由上面討論可推知,如果邊際成本可以測度,通過迫使決策者使價格等於邊際成本的機制的作用,就可以實現獨立於與競爭過程本身的資源"有效"利用.
上述整個邏輯來源於對機會成本的誤解所引起的一系列混亂.每個交易者按照適當的數量關系進行調整,使他的邊際機會成本等於價格.所有交易者邊際機會成本均等於適當的,統一的價格這一事實表明,直到上述條件滿足為止,所有交易者都具有調整商品數量的能力.它並不意味著在客觀意義上邊際機會成本與價格相等可以獨立於數量調節過程.
考慮一個理想市場.市場中存在種商品,其統一的交易價格為每單位1美元.交易者預期的機會損失值為1美元.在客觀決定的價格下,只有調整商品數量,交易者才能使其主觀經驗與預期的效用損失相等.在採取活動過程中所放棄的預期比活動過程中的預期值更不具體,更難以度量.選擇雙方在各方面都是平等的.
除市場選擇,沒有其他辦法能使邊際機會成本等於價格.因此,任何指導"管理者"在非市場環境中用成本作為確定價格基礎的"規則",必定是沒意義的.然而,由機會成本定價確定的福利准則還受到另外一個重要的批評,它與可度量問題相去甚遠.即使我們忽視第一種批評,並且假定邊際成本可按某種方式度量,指導"管理者"用成本確定價格的原則也必須依賴於"管理者"個人行為,這種行為更像機器人,而不是理性的效用最大化的個人.為什麼"管理者"會遵循這一規則 他不能使他的邊際成本等於選擇的預期收益值嗎 他不能使他的邊際本等於選擇的預期收益值嗎 "管理者"生活在非市場環境中,這一事實保證了他沒有義務承擔選擇所產生的效用增減.然而,從個人的意義上來說,他自己的收益或損失,不論在選擇之前還是在選擇之後進行估計,都與在選擇前本金的估計值完全不同,並由選擇後的本金承擔.
機會成本與制度選擇 如上所述,在缺乏預先配置的"自然"約束條件下,存在稀缺必然存在選擇,不論直接從最終"商品"中做選擇,還是間接地從最終配置決定的規則,制度和程序中進行選擇.上述第二類選擇中的機會成本須進一步考察.在某種意義上用制度化程序分配稀缺資源會消除上述意義上的"選擇",在這方面它近似於上面提到的"自然"約束.分配結果可從某些制度過程操作中得到,沒有任何個人或團體從最終備擇狀態中選擇,因而沒有任何主觀上經歷的機會成本.然而,盡管在成本和選擇之間缺乏這種一般意義上的重要橋梁,我們仍然可以估計不同的配置情況下"可能出現"的選擇值.在一系列制度決定的配置中,這些預期值損失的形式會歸入理性選擇計算,這種計算包括各種備擇制度程序中較高水平的選擇.在這種高水平的選擇中,即使"選擇"這個詞的標准用法沒有包含在資源配置中,它只單獨使用,機會成本也為選擇的負方出現.
考慮一個極端例子.一座樓房有兩套互相分開的恆溫器裝置(高溫和低溫恆溫器);規則是每天用一個均勻的硬幣在兩套裝置中"選擇"高溫或低溫調節.即使個人沒有單獨地,或做為集體中的一員做出選擇,如果恆溫裝置是高溫而不是低溫的,他研究可預期的潛在價值也是有意義的.投擲硬幣"選擇"的溫度設施對個人效用具有影響,其影響可以在實際"選擇"之前預估.然而,只要常規程序實際上持續不變,在任一天,使用某一恆溫裝置而不是另外那種恆溫裝置的損失的預期值不能代表機會成本.
為代替均勻,等重的硬幣,假定現行制度允許樓房中所有投票表決,每天早晨由大多數人"選擇"的結果確定該日的恆溫器裝置.再假定表決團體的人數很多,一個人對預期的多數派結果的影響很小.需要強調的是,在這一程序中,正如投擲硬幣一樣,沒有人真正在備擇物的最終狀態之間選擇.每一投票都面臨十分不同的"贊成"高溫或贊成低溫的制度內選擇,眾所周知,任何人對結局的影響都很小.在他所面臨的選擇中,在這個術語的任何完全的價值意義上,每個表決者既不能為自己也不能為他人合理地考慮最終備擇狀態的預期損失.假如對個人來說低溫恆溫裝置的預期損失為1000美元,如果他認為自己只對表決的結果有1‰的影響.則損失的預期效用值按交換標准僅為1美元.這1美元代表贊成高溫調節的機會成本的交換標準的值.
既然同一結果(數值可能不同)對所有的投票者都成立,則沒有人按收益和損失充分估值進行"選擇"."選擇"來自於個人和群體都未充分考慮效益——成本的制度程序.在相關機會成本意義上,有效選擇成為各種制度的選擇.當然,在很長時期內(在上述溫度選擇例子中為多日),一個制度中做出的"選擇"的結果可能成為其他制度做出選擇進行比較的資料.當個人面臨各種制度中的一種選擇時,只要他知道他對選擇負有個人責任.那麼全部機會成本邏輯就與制度或體系選擇水平相宜.然而,只有當每個人在有關的團體中確實成為各式各樣制度規則的選擇者時,這種結果才得以實現.只有威克塞爾(Wicksell)一致性規則在制度體系選擇的某些最高水平上生效時,從而任何人都具有潛在的抉擇權力,才能預期選擇的備擇機會成本進入並形成個人決策.
總結 機會成本是經濟理論中的一個基本概念.從它的基本定義(即稀缺存在時因選擇而失去的機會值)上看,這一概念簡單,直截了當,易於理解.在分析買賣雙方在市場上做出的選擇時,在概念的嚴格定義中出現的復雜性質相對而言並不重要.但是,當我們想讓機會成本邏輯擴展到市場環境中時,不論在指導決策的規范確定上,還是在制度內部或制度之間的選擇的應用上,所出現的模糊和混淆表明,就連這樣一個基本的概念也需要予以分析和澄清.(詹姆士.M.布坎南(James M. Buchnam) 著)

8. 為什麼消費者和商家都要考慮機會成本

因為每個人的時間都是有限的,每個人都需要在自我管理的前提下決定應該怎麼利用好自己的時間。
機會成本,就是因為時間的有限和效益的獲取要求使得不得不考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