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產成本 » 進價比較固定用什麼算成本
擴展閱讀
怎麼下載一點石油公眾號 2025-05-16 11:05:20
石油和黃金油有什麼區別 2025-05-16 10:55:27

進價比較固定用什麼算成本

發布時間: 2022-09-05 06:06:35

㈠ 成本演算法是什麼

1.加權移動平均
核算成本單價=(不含稅庫存金額+不含稅入庫金額)/(庫存數量+入庫數量)
2.先進先出
按進貨時的單價及數量記錄序列,以日期升序提取進價作為銷售出庫成本單價,核算出庫成本金額。
3.後進先出
按進貨時的單價及數量記錄序列,以日期降序提取進價作為銷售出庫成本單價,核算出庫成本金額。
4.高進先出
按進貨時的單價及數量記錄序列,以單價降序提取進價作為銷售出庫成本單價,核算出庫成本金額。
5.低進先出
按進貨時的單價及數量記錄序列,以單價升序提取進價作為銷售出庫成本單價,核算出庫成本金額。
6.最高進價
在進貨時比較刷新最高進價記錄,以此進價作為銷售出庫成本單價,核算出庫成本金額。
7.最低進價
在進貨時比較刷新最低進價記錄,以此進價作為銷售出庫成本單價,核算出庫成本金額。
8.最後進價
在進貨時刷新最後進價記錄,以此進價作為銷售出庫成本單價,核算出庫成本金額。
9.個別計價
此核算方法與商品的批次號結合使用。在進貨時記錄商品各批次的進價,以此作為銷售出庫商品不同批次的成本單價。
10.固定成本
制定商品的成本單價,作為銷售成本單價核算商品出庫成本金額。
11.綜合毛利率
通過定義預期毛利率,在銷售時根據銷售單價計算出庫成本單價。
出庫成本金額=不含稅銷售額*(1-毛利率)

平衡公式:
采購金額=庫存金額+出庫成本
銷售金額=出庫成本+毛利
本期結存=
上期結轉+本期采購+本期外調入+內部調入+本期盤盈
-本期銷售-本期外調出-內部調出-本期盤虧

其他公式:
數量=包裝數量*計量規格+零散數量
金額=單價*數量*扣率
稅額=金額*稅率
含稅金額=(1+稅率%)*金額
零售金額=零售價*數量
帳格式:單據編號、日期、上期結存、進項、出項、結存、其它附屬信息
商品總帳:對商品的總庫存(所有庫房數值求和及業務集合)進行核算。
貨位商品帳:對商品在某庫房的庫存進行核算。
單位往來帳:對某單位的應收應付及實收實付款項進行登記。
財務帳簿:各類業務在會計科目中的登記。

㈡ 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計算公式是什麼

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計算公式是固定成本+可變成本=銷售收入。即,固定成本加單位可變成本乘產量等於單位售價乘產量。固定成本總額等於最高點業務量成本減單位變動成本乘最高點業務量或等於最低點業務量成本減單位變動成本乘最低點業務量。

變動成本的計算公式說明

產品成本等於直接材料成本加直接人工成本加變動製造費用,變動成本法把固定製造費用視同期間成本全額計入當期損益。在變動成本法下,利潤的計算通常採用貢獻式利潤表。該表一般應包括營業收入、變動成本、邊際貢獻、固定成本、利潤等項目。其中,變動成本包括變動生產成本和變動非生產成本兩部分,固定成本包括固定生產成本和固定非生產成本兩部分。

㈢ 有好幾種商品他們的進價多不同 怎麼來計算他們的成本

一)一般納稅人企業的會計核算

1.進貨的核算。某商業零售企業購進商品一批,對方出具的增值稅專用發票上註明價款100萬元,稅額17萬元。購進商品款項通過銀行支付。該批商品當月到達驗收入庫,進銷差價率為15%,適用增值稅稅率為17%。則:購進商品支付款項時:
借:商品采購100萬元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17萬元
貸:銀行存款117萬元

商品驗收入庫時:
借:庫存商品134.55萬元〔100×(1+15%)×(1+17%)〕
貸:商品采購100萬元
商品進銷差價15萬元(100×15%)
應抵稅金19.55萬元。

2.銷售收入的核算。若該企業本月實現銷售金額為93.60萬元(含向購買者收取的銷項稅額),收到的貨款已存入銀行。則:
借:銀行存款93.60萬元
貸:商品銷售收入80萬元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13.60萬元

3.結轉銷售成本、應抵稅金。在進行上述會計處理的同時,按商品不含稅的售價金額結轉商品銷售成本,按上筆分錄的銷項稅額(含稅售價金額與不含稅售價金額之差)沖轉「應抵稅金」科目。
借:商品銷售成本80萬元
應抵稅金13.60萬元
貸:庫存商品93.60萬元

4.結轉進銷差價。月末結轉進銷差價時,仍然採用《商品流通企業會計制度》規定的計算方法進行計算和分攤,但需注意的是,應將期末「庫存商品」科目余額部分調整為不含稅的余額來計算差價率,即:差價率=月末分攤前「商品進銷差價」科目余額÷〔本月「商品銷售收入」貸方發生額+月末「庫存商品」科目余額÷(1+適用增值稅稅率)〕×100%。本月已銷商品應分攤的進銷差價=本月「商品銷售收入」科目貸方發生額×差價率。

假設本題無期初余額,則:差價率=15÷〔80+(134.55-93.60)÷(1+17%)〕×100%=13.04%。本月銷售商品應分攤差價額=80×13.04%=10.43(萬元),會計分錄為:
借:商品進銷差價10.43萬元;
貸:商品銷售成本10.43萬元。

5.結轉利潤。將「商品銷售收入」、「商品銷售成本」科目余額分別轉入「本年利潤」科目的貸方和借方。
借:商品銷售收入80萬元
貸:本年利潤80萬元
借:本年利潤69.57萬元(80-10.43)
貸:商品銷售成本69.57萬元
6.在資產負債表上列示。編制資產負債表時,應將「庫存商品」科目借方余額抵減「商品進銷差價」科目貸方余額,同時扣除「應抵稅金」科目貸方余額,然後再與有關項目進行合並,將結果數填入該表的「存貨」項目。本例庫存商品進價成本為30.43萬元〔(134.55-93.60)-(15-10.43)-(19.55-13.60)〕。

二)小規模納稅人企業的會計核算
若上例中該企業是小規模納稅人(增值稅徵收率6%),則無需設置「應抵稅金」科目,其會計處理如下:
1.進貨的核算。購進商品時:
借:商品采購117萬元
貸:銀行存款117萬元

商品驗收入庫時:
借:庫存商品134.55萬元〔117×(1+15%)〕
貸:商品采購117萬元
商品進銷差價17.55萬元(117×15%)

2.銷售收入的核算。商品銷售收入=93.60÷(1+6%)=88.30(萬元),應交增值稅額=88.30×6%=5.30(萬元)。
借:銀行存款93.60萬元
貸:商品銷售收入88.30萬元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5.30萬元

3.結轉銷售成本:
借:商品銷售成本93.60萬元
貸:庫存商品93.60萬元

4.結轉進銷差價。差價率=17.55÷〔88.30+(134.55-93.60)÷(1+6%)〕×100%=13.83%。
本月銷售商品應分攤差價額=本月「商品銷售收入」貸方發生額×差價率=88.30×13.83%=12.21(萬元)。
借:商品進銷差價12.21萬元
貸:商品銷售成本12.21萬元

5.結轉利潤:
借:商品銷售收入88.30萬元
貸:本年利潤88.30萬元
借:本年利潤81.39萬元
貸:商品銷售成本81.39萬元(93.60-12.21)

㈣ 零售企業用進價核算商品成本的核算方法

摘要 即企業存貨入庫每次均要根據庫存存貨數量和總成本計算新的平均單位成本,並以新的平均單位成本確定領用或者發出存貨的計價方法

㈤ 有兩百多種貨,每種進價售價都不一樣怎麼算每天的成本呢,用什麼方法求救

每天成本的演算法:
把成本分解成兩部分組成。1)固定成本----把鋪面租金(固定資產折舊)、流動資金利息、管理費(水電費用、辦公費用、白領文員工資費用等)等等按日計算,攤入固定成本。原則上按進貨周期(或每月)不變。;
2)變動成本(按貨品進價計,累計每天銷售出去的貨品價格總和)。
把1)固定成本+2)變動成本=每天的成本。
本方法比較適合個體小型商貿企業。

㈥ 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計算公式是什麼

固定成本+可變成本=銷售收入。即固定成本+單位可變成本*產量=單位售價*產量。

固定成本總額=最高點業務量成本-單位變動成本×最高點業務量或 =最低點業務量成本-單位變動成本×最低點業務量。

相關信息:

企業管理當局在會計年度開始前,根據經營、財力等情況確定的計劃期間的預算額而形成的固定成本,如新產品開發費、廣告費、職工培訓費等。

由於這類成本的預算數只在預算期內有效,企業領導可以根據具體情況的變化,確定不同預算期的預算數,所以,也稱為自定性固定成本。這類成本的數額不具有約束性,可以斟酌不同的情況加以確定。

㈦ 商貿企業採用什麼計算成本

毛利率法:

毛利率法是根據本期銷售凈額乘以前期實際(或本月計劃)毛利率匡算本期銷售毛利,據此計算。

出存貨和期末存貨的一種方法。計算公式如下:

銷售凈額=商品銷售收入-銷售退回與折讓

毛利率=銷售毛利/銷售凈額*100%

銷售毛利=銷售凈額*毛利率

銷售成本=銷售凈額-銷售毛利=銷售凈額*(1-毛利率)

期末結存存貨成本=期初結存存貨成本+本期購貨成本-本期銷售成本。

通過成本核算,可以檢查、監督和考核預算和成本計劃的執行情況,反映成本水平,對成本控制的績效以及成本管理水平進行檢查和測量,評價成本管理體系的有效性,研究在何處可以降低成本,進行持續改進。

(7)進價比較固定用什麼算成本擴展閱讀:

計算成本應遵循的原則。主要包括:

1.合法性原則。指計入成本的費用都必須符合法律、法令、制度等的規定。不合規定的費用不能計入成本。

2.可靠性原則。包括真實性和可核實性。真實性就是所提供的成本信息與客觀的經濟事項相一致,不應摻假,或人為地提高、降低成本。可核實性指成本核算資料按一定的原則由不同的會計人 員加以核算,都能得到相同的結果。真實性和可核實性是為了保證成本核算信息的正確可靠。

3.相關性原則。包括成本信息的有用性和及時性。有用性是指成本核算要為管理當局提供有用的信息,為成本管理、預測、決策服務。及時性是強調信息取得的時間性。及時的信息反饋,可及時地採取措施,改進工作。而這時的信息往往成為徒勞無用的資料。

4.分期核算原則。企業為了取得一定期間所生產產品的成本,必須將川流不息的生產活動按一定階段(如月、季、年)劃分為各個時期,分別計算各期產品的成本。成本核算的分期,必須與會計年度的分月、分季、分年相一致,這樣可以便於利潤的計算。

㈧ 如何核算成本

一、移動加權平均法:
移動加權平均法下庫存商品的成本價格根據每次收入類單據自動加權平均;其計算方法是以各次收入數量和金額與各次收入前的數量和金額為基礎,計算出移動加權平均單價。其計算公式如下:
移動加權平均單價= 本次收入前結存商品金額+本次收入商品金額本次收入前結存商品數量+本次收入商品數量
移動加權平均法計算出來的商品成本比較均衡和准確,但計算起來的工作量大,一般適用於經營品種不多、或者前後購進商品的單價相差幅度較大的商品流通類企業;

以下以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
例1:貨品A,期初結存數量10,加權價10,金額為100,發生業務如下:
銷售11;
采購10,采購價格11;
成本計算過程如下:
銷售時,成本金額為11*10=110;銷售後結存數量:-1;加權價:10;結存金額:-10;
采購後,結存單價位:(-10+10*11)/(-1+10)=11.111111

二、個別指定法:
個別指定法又叫個別計價法,是指定每一件或每一批商品的實際進價,計算該件或該批商品銷售成本的一種方法。採用個別指定法計算商品成本,每一件或每一批商品按照批號來分別計算,計算出來的的商品成本最為准確,主要適用於能分清進貨件別獲批次的庫存商品的企業,比如醫葯銷售企業、食品銷售企業。

個別指定法的業務流程:
1、進倉類單據上面指定該批貨品的批號,該單據上的進倉價格就是該批貨品的成本價;
2、出倉類單據必須選擇貨品對應的批號,出倉成本就是該批貨品的成本;
3、對應的報表可查看「報表」菜單下的「批次報表」;

注意:
1、個別指定法的貨品每批的成本是按照進倉單確定的,它不會自動加權平均計算,所以查看個別指定法的貨品資料的加權價是沒有意義的;
2、個別指定法的貨品在做單據的時候必須有批號;
3、存貨調價、組裝拆卸、庫存變動三種單據不支持個別指定法貨品;
4、個別指定法貨品不支持零庫存出庫;

三、全月一次平均法:
全月一次平均法主要適用於生產企業的產成品、半成品的成本核算。原材料的成本核算,用戶可以自己選擇,比如移動加權平均法
由於各企業費用分攤所採用的方法不盡相同,因此,用戶可以手工進行計算,然後再將計算結果輸入到各個產品入庫單中。

㈨ 計算產品成本的方法

存貨的計價方法之一。是平均法下的另一種存貨計價方法。即企業存貨入庫每次均要根據庫存存貨數量和總成本計算新的平均單位成本,並以新的平均單位成本確定領用或者發出存貨的計價方法。單位成本=存貨成本/存貨數量移動加權平均法,是指以每次進貨的成本加上原有庫存存貨的成本,除以每次進貨數量與原有庫存存貨的數量之和,據以計算加權平均單位成本,以此為基礎計算當月發出存貨的成本和期末存貨的成本的一種方法.移動加權平均法是永續制下加權平均法的稱法。移動加權平均法:移動加權平均法下庫存商品的成本價格根據每次收入類單據自動加權平均;其計算方法是以各次收入數量和金額與各次收入前的數量和金額為基礎,計算出移動加權平均單價。其計算公式如下:移動加權平均單價= (本次收入前結存商品金額+本次收入商品金額)/(本次收入前結存商品數量+本次收入商品數量 )移動加權平均法計算出來的商品成本比較均衡和准確,但計算起來的工作量大,一般適用於經營品種不多、或者前後購進商品的單價相差幅度較大的商品流通類企業。

2)、全月平均

加權平均法,亦稱全月一次加權平均法,是指以當月全部進貨數量加上月初存貨數量作為權數,去除當月全部進貨成本加上月初存貨成本,計算出存貨的加權平均單位成本,以此為基礎計算當月發出存貨的成本和期末存貨的成本的一種方法。加權單價=(月初結存貨成本+本月購入存貨成本)/(月初結存存貨數量+本月購入存貨數量)註:差價計算模塊中原來就是按這種方法處理月綜合差價率=(期初差價+入庫差價)/(期初金額+入庫金額)差價=出庫金額*月綜合差價率

3)、先進先出

物料的最新發出(領用)以該物料(或該類物料)各批次入庫的時間先後決定其存貨發出計價基礎,越先入庫的越先發出。採用先進先出法時,期末結存存貨成本接近現行的市場價值。這種方法的優點是企業不能隨意挑選存貨的計價以調整當期利潤;缺點是工作量比較繁瑣,特別是對於存貨進出量頻繁的企業更是如此。同時,當物價上漲時,會高估企業當期利潤和庫存價值;反之,會低估企業存貨價值和當期利潤。

4)、後進先出

與先進先出發正好相反。在物價持續上漲時期,使當期成本升高,利潤降低,可以減少通貨膨脹對企業帶來的不利影響,這也是會計實務中實行穩健原則的方法之一

5)、個別計價法

個別計價法是指進行存貨管理時存貨以單個價格入帳

6)、計劃成本法

計劃成本法先要制定計劃價格,按計劃價格發出材料,然後分攤材料差異(成本會計,製造業)例:物品A,計劃成本120(暫估入賬),實際成本100,計劃和實際相差20(結轉材料成本差異)

7)、毛利率法

毛利率法是根據本期銷售凈額乘以前期實際(或本月計劃)毛利率匡算本期銷售毛利,並計算發出存貨成本的一種方法。計算公式如下:銷售凈額=商品銷售收入-銷售退回與折讓銷售毛利=銷售凈額×毛利率銷售成本=銷售凈額-銷售毛利 =銷售凈額×(1-毛利率)期末存貨成本=期初存貨成本+本期購貨成本-本期銷售成本

8)、零售價法

就是庫存商品按零售價核算,零售價和實際進價的差額計入進銷差價科目,月底分配;實行"售價金額核算"的企業,年度內各月可採用"綜合差價分攤法"或"分類(櫃、組)差價分攤法"計算本期營業成本,但在年終決算前,應對各種商品的進銷差價進行核實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