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提高大客戶的轉移成本
在與企業的交往中,大客戶通常會發現:如果想要更換品牌或供應商,會受到轉移成本和只能從現在的供方獲得的延遲利益的限制。
這種現象在軟體工業中更為明顯,各公司竟相向客戶提供免費網路軟體,引導其使用他們所提供的軟體。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倘若換軟體,客戶學習新軟體所花的時間就會成為一種轉移成本,這樣,如果新品牌沒有顯著的優越性時,客戶便自願重復使用老牌子。
所以,企業構建轉移壁壘,使大客戶在更換品牌和供應商時感到轉移成本太高,原來所獲得的利益會因為轉換品牌或供應商而流失。這是一個加強大客戶忠誠度的好辦法。那麼,具體該怎麼操作呢?
具體說來,常用的方法有:
(1)利用契約關系鎖定客戶。很多公司使用契約,客戶與公司之間的結構性聯系使客戶很難改變供應商。客戶之所以被鎖定,是因為如果打破這種狀態,成本將得不到補償。
比如,銀行向客戶提供一定期限的住房抵押貸款,規定在到期之前如果客戶要作出更改,就要繳納罰金,這樣就建立了一種結構性的壁壘。
(2)頻數營銷。緊緊拉住客戶,鼓勵客戶的重復購買行為。
比如,只要客戶不斷重復購買或只和這一家公司來往,客戶就可以得到獎賞,包括優惠、額外產品和服務等。
(3)捆綁式銷售。客戶在一家供應商購買所有的產品,可以享受整體費用優惠,實現買賣雙方的效益雙贏。
比如,中國電信集團公司和其他電信運營商都採用了捆綁式銷售。聯通將行動電話與固定通信產品進行捆綁,宣傳其全業務的優勢;中國電信集團公司對市話和長話業務的捆綁銷售等。這些捆綁銷售起到了穩定客戶的作用,它不但可以使客戶實現一站式購齊,而且捆綁式服務所產生的費用一般相對便宜,能為客戶省錢。
——引自延邊人民出版社《大客戶銷售24大妙招》
⑵ 電子商務中的2B和2C是什麼意思
1、2B意思是:是商家對商家的意思,在英文中的2的發音同to一樣,Business to Business 縮寫為(B2B),商業對商業(B2B)兩家公司進行的交易,而不是一家公司與個別消費者之間的交易。
2、2C意思是:是商家對顧客的意思,在英文中的2的發音同to一樣,Business-to-Customer是商家對顧客的意思,縮寫為B2C,而其中文簡稱為「商對客」。「商對客」是電子商務的一種模式,也就是通常說的商業零售,直接面向消費者銷售產品和服務。
(2)什麼產品用戶遷移成本特別高擴展閱讀:
按照參加交易的主體不同,電子商務可以分為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電子商務(B2C)、企業與企業之間的電子商務(B2B)、企業與政府之間的電子商務(B2G)、消費者與消費者之間的電子商務(C2C)、消費者與政府之間的電子商務(C2G)。
電子商務發展到目前為止,以B2B為代表的傳統電子商務做的都是物質商品貿易,由B2B衍生出來的B2C、C2C等各種形式的電子商務做的都是產品交易。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高速突破、整個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以及社會對品牌文化這種無形資產的進一步認可與依賴,
局限於物質商品貿易的電子商務已經無法滿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品牌B2B」就是在這種背景下誕生的。
⑶ 新浪微博是怎麼一步步衰退的
1.新浪缺乏公司遠景,這是公司治理的問題。
相對於其他互聯網公司,新浪很獨特,是一個沒有大股東(佔大額股份)的公司,曹國偉只是個小股東,整個管理層掌握著少量碎片的股份,如果說阿里巴巴屬於馬雲、網路屬於李彥宏、搜狐屬於張朝陽、網易屬於丁磊,那麼新浪屬於誰?誰來為公司的未來心急火燎?管理層的MBO、微博從新浪的剝離、高層的權力爭奪、阿里的收購、微博的商業化,都說明了,管理層把新浪當成了逐利的平台,微博,不是他們撫養的娃,而是飼養的豬,等著合適的時機變現。大眾點評、豆瓣、知乎等這些慢公司,創業者對產品有著深厚的感情,他們能耐得住多年的寂寞,經受住商業化的誘惑,放棄短期利益。總得說來,微博這個產品的初心錯了,結果也就好不到哪兒去。
2.戰略層面的失策以及執行不力
產品矩陣沒有協同作戰。騰訊微博是防禦型產品,用來阻擊新浪微博的過快發展;對於微信,新浪其實也有對應的防禦型產品——微友,用來干擾微信的過快發展。但在執行層面,騰訊微博火力全開,匹配了過硬的資源和能力,而微友,只是簡單外包給了一個創業團隊。騰訊微博的態度是「媽的,我跟你拼了」,而微友的態度是「不要了啦」,結果也可想而知。
產品形態的方向搖擺不定。是要重媒體,還是重社交?如果結合微博這個產品形態以及新浪的資源和能力,加強媒體屬性是沒有錯的。但是,做成twitter的市值,要遠遠低於做成facebook,這對管理層來說,是個巨大的誘惑,所以有一陣子,微博想往社交上轉,記的2012年的時候,微博客戶端的首頁有個入口,裡面是一些興趣組,什麼電視劇歌曲等等,目的是創造UGC的場景促進更多的UGC,但深層的原因,應該是想基於興趣圖譜建立社交圈。所以,這還是初心的問題,想把豬肉買更多的錢,豬肉就變成了注水豬肉。
3.戰術層面的應對失誤
過濾和凈化系統出現故障。微博這個生態系統的運轉需要兩塊最重要的模塊支持,一個是UGC,需要源源不斷得給生態注入信息資源供生態居民享用,這可以通過提升發微博的體驗、創建發微博的場景、讓其他粉絲盡可能多的反饋、官方運營大號自主灌入海量信息補充等方式促進UGC,這是生態發動機;另一個是傳遞能量的電氣系統,它讓信息資源在生態里快速周轉,這取決於平均粉絲數、用戶活躍度等因素,所以只要想法讓生態的整張社交網路更密集,這個生態就更有生命力。這個電氣系統就是「評論/轉發」,非常巧妙的是,它還是一個篩選和過濾系統,每個生態居民都自發的去篩選和過濾,所以,質量越好的微博曝光的概率越高,越差的微博越不容易被發現。同時,「關注/取消關注」也承擔了這樣的作用。但是,這個天才的系統竟然出現了故障,而微博的團隊沒有有效地維護,在各方逐利的心態下,生態里到處是垃圾,微博沒有拿出像微信一樣的決心去解決信噪問題。孩子病了,家長會不顧一切:「醫生,再想想辦法吧,求求你了,多少錢都行」;豬病了,趕緊出手吧!初心的問題。
成也蕭何敗蕭何的明星運營。在產品發展早期,這種通過明星效應拉動普通網民的運營戰術確實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建立了競爭優勢,讓其他競爭對手無法追趕。但是到了產品的中後期,產品已經普及,微博沒有轉變思路,還是大量的大V掌握了話語權和影響力,沒有回歸草根,草根們在微博里沒有存在感,活在大V的陰影下,逐漸失去了興趣。後來微博認識到了這個問題,幫助草根發展粉絲,但為時已晚。
面對用戶需求的變化,沒有與時俱進地改進產品迎合變化的需求。先說獲取資訊的需求,如果永遠是心靈雞湯,時間長了也會膩,而且重復率越來越高,有的都在轉1年前的段子。當有更多體驗優秀的深度閱讀產品(搜狐新聞、新聞頭條等)出現時,這種快消式的資訊產品就顯露了不足。再說發微博的需求。用戶為什麼發微博?自拍的,去哪吃了,吃了什麼,去哪玩了,買了什麼,以及無病呻吟顯露文采和內涵的,從用戶心理的層面來解釋為什麼?產品經理會說,抓住了人虛榮愛顯擺的本性。那人為什麼要顯擺?從本質上說,我們每個人一生都在不自覺的去建立和維護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形象,有的人希望別人認為自己是漂亮的,有的人希望別人認為自己是有錢的,有品位的,有地位的,或者有才華的,於是,就通過微博去建設自己的這個形象,比如發個美圖秀秀美化了N遍的自拍,然後焦急地等別人的評論,如果有人說「啊,你好漂亮啊」,她就暗自竊喜,這次建設目的達到效果了。人就是這么不斷地去建設自己的形象。但是,問題是,這些「導演」的才華有限,他們無法不斷豐富和完善自己的表演手段,時間長了,也就停止了,吃飯不想再拍美食了。另外,這些「導演」的潛在觀眾在哪裡?現在看來,微信朋友圈更精準。至於其他非核心的需求,如陌生人交友的需求、大V實現自我價值的需求,並沒有衍生的產品去更好的對接。
沒有有效鞏固自己的城牆。其實微博的城牆足夠厚,用戶的使用習慣,在微博上沉澱了大量的網路資產(好友關系,發的微博),以及消耗的時間和精力成本,這些都建立了很厚重的退出成本,用戶遷移的成本很高,除非有另一個產品幫用戶把創建的好友關系遷移過去,並且該產品很好的滿足了用戶的需求。這也是易信和來往做不起來的主要原因,除非能把用戶微信里的好友關系快速的重建起來。但微信做到了,當建立完畢用戶的好友關系,通過差異化的產品形態(公共號和朋友圈),快速瓦解了微博的城牆。
~~~~~~~~~~~~~~~~~~~~~~~~~~~~~~~~~~~~~~~~
另外,有人提到了其他的原因,我不敢苟同:
1.有人說因為百花齊放的產品不斷出現搶奪了用戶時間。其實微博衰退的時候仍然在享受移動互聯網的人口紅利,而且移動的使用習慣在不斷加強中,這會緩沖用戶時間的爭奪。另外,我們說的產品成功,是指相對於行業競爭對手的成功,像這種外部環境的問題,對所有的產品都是一視同仁的,不應該作為自身衰退的理由,看看自己的競品微信,用戶使用時長是不斷提升的,就不該抱怨這個了,只能說自己沒有像微信那樣把產品做好。
2.有人說劣幣驅逐良幣導致用戶流失。我相信新浪的產品經理應該做過調查,清楚用戶流失的原因。可以肯定,因為受到攻擊而放棄微博的用戶只是極少部分,不應該當成主要原因來分析。而且微博不像論壇,它不需要人工去維護,它有自身的修復和過濾機能,通過「評論/轉發/關注「把發優質內容的良幣暴露在前面而把劣幣沉到底下。
3.有人說微博越做越重功能太復雜。其實微博的核心功能還是非常簡單的,比如微博客戶端的首頁,絕大部分用戶只使用首頁就夠了,其他次級功能還是收斂起來的,並不幹擾用戶。另外,大量的第三方微博客戶端就是做得極簡,喜歡極簡的是有很多的選擇。微博和微信一樣,作為普及的產品,老用戶較多,較高的退出成本,沒有其他替代產品,是有條件豐富功能的,其他產品就不要學了。
⑷ 什麼是顧客轉移成本它對於保留顧客有何影響
顧客轉移成本就是客戶放棄你的產品而選用其他人的產品所要付出的代價。
有非常大的影響,成本越高意味著顧客放棄你而選用別人產品的代價越大,那他就會衡量有沒有必要選擇別人的了。
比如說積分制,有個顧客在A公司已經積累了大量的積分,就算是產品次一點,他也不會購買B公司的產品。
⑸ 2B(企業用戶)和2C(個人用戶)產品有什麼區別
區別 :
1. 逼格上的迷茫。
在互聯網2C產品大火的今天,2B PD的成就感被無情碾壓,自己也曾一度迷茫,思考是否要轉型。 直到後來,我悟出了這句話:
你用2C改變世界,我用2B幫人改變世界。
而且,意識到「間接改變」和「直接改變」在量級上的差別後,我心裡還是釋然了不少。
2. 2C產品更更多的是信息孤島, 2B產品必須要和其它企業應用打通。
一個C可以選擇各種App和軟體,每個滿足不同場景需要,互不影響也互不通信(某些流氓軟體除外)。而2B的產品,必須融入B的業務體系與流程內,同其它應用互聯互通,才能在企業IT生態內,發揮更大的價值。
3. 2C產品可以黑盒封閉,2B產品必須開放透明。
這是第二點的延伸。 C用戶不需要知道產品內部模塊之間的交互,也不需要產品開放介面給其它App/軟體使用。 而B類產品的架構、模塊分布、交互流程都是和業務息息相關的,B用戶(至少是關鍵人物)需要了解這些信息。 同時2B產品一般都要開發API,和其它產品交互完成端到端業務流程,或用於後續業務擴展。
4. 2C產品客戶需求是隱藏的,2B產品的有著明確的需求來源
2C需要通過市場調研、運營反饋、行業分析以及PD自己的嗅覺來發現、整理產品需求。2B類既有明確的需求,又有隱藏需求。 產品化程度較高的2B PD,同樣需要2C類獲取隱藏需求的能力。
5. 2C的需求調研是無偏見、無誘導形式的, 2B的需求調研一般帶有強烈的誘導性。
2C類需要獲取的是一個群體的需求,並把群體需求反饋到產品功能上。 2B一般是基於已有產品,從工期、成本等角度綜合考慮,誘導客戶使用既有產品功能,減少定製化以降低成本。
6. 2C容易出現贏家通吃局面,2B類一般是幾強並立的格局。
2C類用戶考慮到潮流、社交推動和使用成本,容易出現贏家通吃的產品格局(尤其是互聯網產品)。 2B類產品,企業客戶有一定議價權,從平衡供應商角度考慮,一般都不會出現一家獨大的局面。
7. 2C產品用戶忠誠度較低,2B產品用戶忠誠度較高
這個是由心理規律和經濟規律決定的。 2C類產品一般用戶投入成本小、遷移成本低、影響面小,存在競爭產品時,用戶忠誠度會降低。2B類產品用戶考慮到成本投入、遷移成本、時間成本、培訓成本、采購機制和業務風險,更換產品會比較謹慎。
8. 最重要的一點, 2C類以用戶價值為中心, 2B類以業務價值為中心。
2C類產品雖然也肩負公司的業務使命,但是是基於為用戶創造價值的前提下,沒有價值的產品用戶不會使用。 2B類產品自始至終都是業務的支撐和延伸,脫離了公司或客戶的業務,就沒有存在價值。
⑹ 什麼是產品轉移成本
產品轉移成本是:「會令用戶變更產品或供應商的行為變得困難或付出更大代價的所有因素」,注意是所有因素。
具體到比如網站、手機等等科技產品的時候,就是會包含「用戶在從一個網站轉換到另一個網站的過程中感知的貨幣成本和感知的時間、精力的損失以及心理上的障礙等非貨幣成本」
這么說很抽象,用樓上的例子來舉例順便做一些誇張的假設,iPhone和Nokia,作為一個Nokia用戶,可能盡管我覺得Nokia體驗極差除了砸核桃沒有其他用處,但我之前被Apple面試拒了,所以我對apple存在極大的偏見,立下毒誓此生不再使用apple的產品。
當然,上面的例子只是為了方便理解。回到定義上來,根據國內外對轉移成本的定義,多數情況下轉移成本會包含以下的三類:程序型、財務型和關系型。
首先,程序型的轉移成本最典型的的比如注冊、填表等諸如此類的paper work,書面意思為:「當顧客要獲得一項產品或服務時,他們必須付出一定的時間和精力,這就使得顧客在購買過程中進行更多地投入」。
用校內和微博舉例,我的校內用的好好的,現在讓我去開一個微博,但是注冊的時候一會兒要填身份證、一會兒要填手機號、密碼必須有大小寫數字和符號……這些都增加了微博的轉移成本,亦即要從校內轉移到微博上的成本較高。
其次,財務型轉移成本,我在網吧A充了200塊的會員,網吧B說我這里上網比網吧A便宜五毛錢,對於多數的用戶,是不會放棄網吧A的200塊的,至少是在花完之前。
最後是關系型,這一點其實屬於心理層面的東西。社交網路是個很好的樣本。QQ上有我多數的好友,而微信和QQ關聯之後,只要QQ好友有微信我便可以在微信上找到他,那麼我從QQ轉移到微信的「成本」是很低的。
而如果我這時候去用人人網,可能我剛開始的一段時間一個好友都沒有,那這里損失掉聯系的好友就會很多;當然這個例子有一個硬傷,就是我可以兩個都用。
更直觀的例子是某一個原料換供應商、換采購商的時候,之前合作的越久的供應商和采購商,其關系型的轉移成本就越高,因為如果轉移新的合作夥伴,就需要重新去建立接觸、洽談、信任、默契等等。當然如果通過某些方法比較之後發現盈利會大於這些轉移成本,那也是有可能發生轉移的。
⑺ 搜索引擎的黏度是什麼意思
黏度同粘度、粘著度、黏著度。廣義的黏度指的是用戶對網站的重復使用度(依賴度、忠誠度),和用戶遷移成本基本成正比。通常黏度越高的網站越體現價值,因此如何提高用戶的遷移成本也是各網站運營的首要任務之一。但在我看來黏度這個概念還是過於寬泛了,以用戶遷移成本來源的不同可以將黏度分為3種類型,以下一一分析:
1、技術黏度:這個最好理解,哪個網站速度最快、服務最穩定、價格最低、功能最強用戶就選擇哪個,比的完全是技術定量數據。最明顯的例子應該算是用戶關於Email服務商的選擇,當年誰家新推出一個更大容量的郵箱就會拉走一大批用戶,誰家對垃圾郵件的處理更好就又拉過去一大批,用戶在遷移時對前一家服務商幾乎沒有留戀。因此技術黏度對服務商的要求非常高同時用戶忠誠度是最低的,要保持技術領先還要保證服務穩定,隨便在哪一點上有競爭對手超過了你都有可能造成用戶的大面積流失。當然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不管你的競爭對手是苦心經營多少年的老字型大小,只要你在技術定量數據上超過了它,都可以從它那裡迅速搶走大量用戶,甚至可能一舉擊潰它。這在前些日子迅雷華軍案中可見一斑。
所以單純以技術黏度為方向的網站有幾個特點:用戶遷移成本低、用戶忠誠度低、技術創新意識強、覆蓋面廣、發展速度高。典型代表:Google。
2、社交黏度:我們常說的社區就是靠這種黏度維系的,我個人之前文章中談到的黏度也特指這種黏度,我稱其為狹義黏度。在「社區研究之SNS和燒湯」一文中我對社交黏度做了一個基本的闡述:黏度是指個體用戶對於社區內某個或某些特定的人的交互的依賴性,而不是對某個社區產品或者功能應用的依賴性。同時也做出了幾個判斷:1、以強化社交黏度為目標的才是社區;2、社交黏度的基礎是固定的ID(變相實名制);3、做社區就是做SNS(廣義SNS)。
正因為社交黏度是建立在人與人之間的關繫上的,所以相互的了解和信任需要時間來培養。反過來看,一旦了解和信任得以建立,也就不會輕易喪失。從用戶遷移成本的角度看,有了社交黏度後遷移成本明顯提高,因為此時用戶不是自己換個地盤就可以,而是要帶著他的人際關系一起走,否則他就必須重新花時間在新的地盤與新的對象培養相互的了解和信任,這個成本是相當大的,也是關鍵的。
所以單純以社交黏度為方向的網站有幾個特點:用戶遷移成本高、用戶忠誠度高、技術創新意識弱、覆蓋面窄、發展速度慢。典型代表:QQ。
3、資料庫黏度:這可以算是一種新的黏度,實踐還不多,成功案例幾乎沒有,但個人認為是未來網路的一大發展方向。資料庫黏度建立在對個體用戶的數據跟蹤分析上,並比照該個體用戶與其他用戶的異同,綜合分析其中的關聯,最終推薦提交給個體用戶一套個性化的解決方案。這種黏度的基礎是積累了大量的個體用戶數據,同時還須掌握科學有效的比照分析方法。雖然現在還很不成熟,但可以肯定的是,當資料庫黏度發生作用時,個體用戶的遷移成本必然會越來越高。
目前在資料庫黏度初露端倪的實踐應該是豆瓣,豆瓣有一個功能是「豆瓣猜你會喜歡」,說心裡話這是我最喜歡也最看好的豆瓣功能,雖然現在這個功能還很弱,推薦也不算準確。這個功能是完全個性化的,其後台是個體用戶提交的數據與其他用戶提交的龐大資料庫之間的比照分析,再反饋給個體用戶一個獨一無二的、只適合於你的推薦。可以想像隨著豆瓣資料庫越來越龐大,演算法越來越精妙,最終的結果也會越來越准確。但目前豆瓣的數據還是割裂的,它不能從我喜歡的電影推測出我喜歡哪些書和音樂,而在我的想像之中,未來會有網站可以從我喜歡的音樂准確地推薦給我一輛適合我的汽車或者新到貨的服裝。
所以單純以資料庫黏度為方向的網站特點現在還不好說,只能推斷:用戶遷移成本高(資料庫導出成本高)、用戶忠誠度高(數據跟蹤終身化)、創新意識強(演算法不斷***或優化)、覆蓋面廣、發展速度慢。典型代表:目前沒有。
⑻ 百度的護城河是什麼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讓我們討論一下為什麼護城河產品對網路來說非常致命:搜索是網路的基礎,但是搜索是網路服務的最低遷移成本。你沒有任何關系和內容,完全由品牌支撐。
想像一下,如果網路沒有一個品牌,用戶只能通過在瀏覽器中鍵入另一個網址來遷移到另一個搜索平台。像QQ,你有朋友,你的郵箱號碼…這種遷移的成本相對較高。因此,網路和谷歌等搜索引擎需要建立長期的護城河的產品同時提升自己的品牌價值,或增加他們的遷移成本。
綜上所述,網路在中國普通用戶的使用場景仍然是具有非常強大的競爭力的,長長的護城河產品線圈住了網路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