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產成本 » 作業成本庫怎麼建立
擴展閱讀
南寧哪裡可以鑲鑽石 2025-05-15 15:14:07
彩霞拍攝用什麼工具 2025-05-15 15:11:52
招銷售員如何控製成本 2025-05-15 15:11:12

作業成本庫怎麼建立

發布時間: 2022-08-30 23:08:28

A. 作業成本

作業成本法也稱ABC法,是一種新的產品成本計算方法,主要是對間接計入費用的分配實現了突破,它按作業歸集並分配產品成本。適用於下面兩種情況:
(1)當非產量相關製造費用比重加大時;
(2)產品多樣性程度提高時,因為如果繼續使用傳統意義上的分配標准,必然難以使成本信息趨於真實。

作業成本法作為新興的成本計算方法,主要分為兩步:
(一) 第一步:歸屬成本
★ 作業成本法第一步要求建立間接成本歸集庫,這些成本在庫內性質應該是同一的。所謂「同一」是指歸集在相同成本庫的的不同成本是由相同的成本動因引起的。在選擇成本歸集庫時需確認引起間接計入成本的主要作業,所以,確認與生產後援助功能有關的所有作業是這項工作的起點。
★ 在實際生產中可能出現的作業類型一般有:起動准備、購貨訂單、設備維修、材料處理、材料采購、質量監督、生產計劃、工程設計變更、動力消耗、機器小時、存貨移動、裝運發貨、行駛里程、空間佔用等。
★ 在一個組織機構內部,其作業數量的多少取決於其經營的復雜程度。有必要對這些作業量作必要的篩選,確保最後可設計出特定而有效的信息系統。為了有效篩選,必須了解:(1)每項作業的有關成本的重要性,以便評價它們是否值得單獨列示為一獨立的成本歸集庫;(2)影響每項作業成本的因素(成本動因),以便評價個別作業的成本性態是否同質,從而考慮它們是否可能被合並為一個成本歸集庫。
(二) 第二步:分配成本
★ 如何為不同的成本庫選取相對應的成本動因,在選擇成本動因時,首先要考慮如下兩方面的因素:
(1) 獲取信息的成本。在一個同質成本歸集庫提供了一系列可能的成本動因的情況下,要選擇信息容易獲得的成本動因,以降低獲取信息的成本。
(2) 成本動因和實際的成本消耗之間的關聯程度。在不歪曲反映各成本庫信息性質的情況下,為降低取得成本動因所需的成本,可以用與成本的實際消耗並非直接關聯的成本動因代替那些與成本的實際消耗直接關聯的成本動因。在用與成本的實際消耗非直接關聯的成本動因代替那些直接關聯的成本動因時,對各產品而言,每一作業所消耗的作業量是穩定的,只有在這個前提下,所替換的成本動因與成本的實際消耗之間才有較高的關聯度,這種代替才不致喪失成本計算的精確性。
★ 在決定選用多種成本動因之前,還應評價是否會帶來成本信息失實,這就需要考慮下列因素:
(1) 產品的多樣性。如果產品高度多樣化,那麼將成本歸集庫合並以減少成本動因後,將會在一定程度上失去成本信息的精確性。
(2) 匯總作業的相對成本。每項歸集作業成本庫的成本大小,即它相對總歸集成本的重要性,影響著成本信息的精確性。
(3) 數量多樣性。即產品生產的批別大小不同也會對成本信息造成影響。因為對作業的需求,由此而帶來的間接計入成本與批別大小,並不與產出的數量相關。這樣,如果一種產品按不同的批別生產卻不相應地改變其成本動因,則會造成成本分配的歪曲。
★ 為了完成成本計算過程,還必須建立:
(1) 定期收集選定成本動因的數量資料;
(2) 專門認定在企業各最終產出期間,各成本動因的數量是如何分解的。作業成本法認為引起成本產生的原因不是產品產量,而是企業在生產經營所消耗的各種作業。
【意義】
1 作業成本法增加了歸集間接計入成本的成本庫數量。成本庫的增加,一方面使 成本歸集渠道多樣化,另一方面有利於成本分配的精確。
2 作業成本法改變了將間接計入成本分配到各種產品或產品線中去的標准。以
導致成本產生的成本動因作為間接計入費用的分配標准,可以說是作業成本法區別於
現行方法的一大特點。
3 作業成本法改變了許多間接計入費用的性質。從某種程度上講,作業成本法
使間接計入費用直接化了,即通過一一對應的成本動因這種直接方式將某些原來意義
上的間接計入成本直接歸屬到產品中去,從而可免去成本再分配。

B. 在高級管理會計中,如何使用作業成本法

首先需要分析企業生產經營過程,劃分作業點設立成本庫,歸集作業的成本。並為每一個成本酷選擇其最恰當的成本動因。然後確定成本動因數量。從而計算出每個成本庫的成本動因費率。按各產品消耗成本動因的數量將成本庫的成本分配到產品中去。最後將成本庫分攤的成本與產品消耗的直接費用匯總得出作業成本法下的產品成本。

C. 如何建立完善的作業成本法核算體系

轉載 僅供參考
作業成本法有較好的應用前景。在一般應用中,應先分析作業成本法應考慮的問題,為順利實施准備充分的條件,堅持作業成本法與目標成本、改進成本、生命周期成本、限制理論等其它管理會計方法結合。在具體運用中,除了在製造業應用外,亦可在服務業上進行嘗試。作業成本法在銀行應用可分為戰略成本管理、產品成本核算、顧客水平盈利分析和日常成本管理等幾個方面。

D. 試論述作業成本計算的基本程序。

作業成本的計算程序
傳統成本制度認為:企業所有產品都根據其產量均衡地消耗企業所有
費用的作業,進一步說,現時的產出引發現時的費用成本,因而所有成本都
分配到產品中去,重新布置廠房用於生產新產品與更新有關老產品的設計
所發生的支出也計入費用。所以賬面費用沒有一種能夠代表生產產品所實
際發生的費用,我們可以作這樣一個比喻:傳統的成本信息就是暗藏著許多
危險礁石的大海,表面上看風平浪靜,既不顯示有任何非盈利產品或非盈利
顧客,也未曾揭示企業生產經營中有什麼浪費。所以傳統成本制度的基本
觀念是:相對於全部成本而言,成本計算的不準確性是無關緊要的,並且由
此引起的對邊際信息的誤報也是無關緊要的。
傳統成本制度的基本程序如圖所示。
圖傳統成本計算的兩階段程序
與傳統成本制度不同的是,作業成本管理則要確認費用單位從事了什
么作業,計算每種作業所發生的成本,然後以產品對這些作業的需求為基
礎,經過原材料、燃料和人力資源轉換為產成品的過程,將成本追蹤到產品,
而作業成本管理採用的分配基礎是作業的數量化,是成本動因,分配的基礎
不僅發生了質變而且發生了量變,作業成本核算的分配基礎有很多,它不再
---------------------------------------1004
第五編財務控制
局限於傳統會計成本的財務變數,而是集財務變數與非財務變數為一體,並
且特別強調非財務變數。
作業基礎成本制的程序如圖所示。
圖以作業為基礎的兩階段成本計算程序
從以上兩種成本計算程序可以看出,作業成本管理程序與傳統成本程
序的根本差異表現在兩個方面:成本庫是作業而不是產品成本中心;將
作業成本分配到產品中去的基礎是成本動因。這一點傳統成本制度中是沒
有的,或者說,傳統成本制度沒有定義過作業和成本動因。
具體地說作業成本計演算法下的成本核算程序分為三個步驟:
第一步:確認和計量各類資源耗費,將資源耗費價值歸集到各資源庫。
這一步驟只是價值歸集過程,資源被耗費後,直接將耗費價值計入各作
業既無必要也無可能。因此,資源耗費價值總是在一個比作業大的范圍內
按資源種類歸集的。價值歸集范圍一般視企業規模和作業組合狀況而定。
對小規模企業,若不分設製造中心,也不設作業中心,則直接在整個企業范
圍內按類別歸集資源耗費。若不分設製造中心而設立作業中心,則應分別
不同作業中心,以作業中心為范圍歸集資源耗費。對大規模製造企業,一般
既設製造中心,又設作業中心,此時,可將各製造中心視同為小規模企業,在
製造中心內分別以不同作業中心為范圍收集資源耗費。另外,如果某企業
設立作業中心,一般總將其行政管理部門單設為作業中心。這樣處理的目
的是方便按作業中心或製造中心考核責任,也有利於計算出滿足多層次需
要的產品或勞務成本。
第二步:確認作業,將特定范圍內務資源匯集價值分解分配到各作業成
本庫中。
作業確認後,一般不得輕易變動。這樣,在對資源庫價值進行分配時,
面臨的已是確定的作業,該步驟成本計算就演化為如何將資源庫價值結轉
---------------------------------------1005
第二章成本控制
到各作業成本庫這一具體分配問題。解決這一分配問題要貫徹作業成本計
算的基本規則;作業量的多少決定著資源的耗用量,資源耗用量的高低與最
終的產出量沒有直接關系。這種資源耗用量與作業量的關系一般被描述為
資源動因。所謂資源動因,是指資源被各作業消耗的方式和原因。資源動
因反映了作業對資源的消耗狀況,因而是把資源庫價值分解到各作業庫的
依據。
確立資源動因的原則是:
某一項資源耗費以直觀地確定其為某一特定產品所消耗,則直接計
入該特定產品成本,此時資源動因也是作業動因,該動因可以認為是「終結
耗費」,材料費用往往適用於該原則。
如果某項資源耗費可以從發生領域上區劃為各作業所耗,則可以直
接計入各作業成本庫,此時資源動因可以認為是「作業專屬耗費」,各作業各
自發生的辦公費一般適用這種原因,各作業按實付工資額核定應負擔工資
費時,也適用這一原則。
如果某項資源氂費從最初消耗上呈混合耗費形態,則需要選擇合適
的量化依據將資源耗費分解分配到各作業,這個量化依據就是資源動因,如
動力費一般按各作業實用電力度數分配等等。
在成本計算過程中,各資源庫價值應根據資源動因一項一項分配到特
定范圍內各作業成本庫中去,將每個作業成本庫中轉入的各項資源階值相
加就形成了作業成本庫價值。

E. 如何使用作業成本法原理提升學習(或課程)成績+借鑒作業成本法的思路,如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1-26

F. 作業成本法的內容

作業成本法 一般認為,作業成本法是一個以作業為基礎的管理信息系統。它以作業為中心,作業的劃分從產品設計開始,到物料供應;從工藝流程的各個環節、總裝、質檢到發運銷售全過程,通過對作業及作業成本的確認計量,最終計算出相對准確的產品成本。同時,經過對所有與產品相關聯作用的跟蹤,為消除不增值作業,優化作業鏈和價值鏈,增加需求者價值,提供有用信息,促進最大限度的節約,提高決策、計劃、控制能力,以最終達到提高企業競爭力和獲利能力,增加企業價值的目的。
在作業成本法下,成本計算程序分為兩大階段六個步驟。第一階段是將製造費用分配到同質的作業成本庫(同一成本),並計算每一個成本庫的分配率;第二階段是利用作業成本庫分配率,把製造費用分攤給產品,計算產品成本。其實際操作步驟如下:
1.定義、識別和選擇主要作業;
2.歸集資源費用到同質成本庫。這些資源通常可以從企業的總分類帳中得到,但總分類帳並無執行各項作業所消耗資源的成本;
3.選擇成本動因,計算成本庫分配率。從中選擇一個成本動因作為計算成本分配率的基準。成本計量要考慮成本動因材料是否易於獲得;成本動因和消耗資源之間相關程度越高,現有的成本被歪曲的可能性就會越小;
4.計算成本庫分配率;
5.把作業庫中的費用分配到產品上去;某產品某成本動因成本=某成本庫分配率X成本動因數量
6.計算產品成本。作業成本計算的目標最終要計算出產品的成本。直接成本可單獨作為一個作業成本庫處理。將產品分攤的製造費用,加上產品直接成本,為產品成本。某產品成本=∑成本動因成本+直接成本
作業成本法產生的基礎,以及它的促進成本分配的精確化、所能提供成本信息的決策相關性、提供有意義的非財務信息、拓展成本服務的范圍等特點,表明與現代企業相適應的成本控制制度,應是建立在作業管理基礎上的;它將形成產品的各項作業作為責任和控制中心,從成本發生的根源上展開分析,區分增值作業和非增值作業,建立最優的動態的增值標准,從財務和經營兩個方面對作業業績進行評價,不斷改變作業方式,從而達到持續降低成本的目標。為此,作業成本法有較好的應用前景。在一般應用中,應先分析作業成本法應考慮的問題,為順利實施准備充分的條件,堅持作業成本法與目標成本、改進成本、生命周期成本、限制理論等其它管理會計方法結合。在具體運用中,除了在製造業應用外,亦可在服務業上進行嘗試。如作業成本法運用於銀行業在國際金融界已有不少成功案例,它在銀行業的應用有重要意義。作業成本法在銀行應用可分為戰略成本管理、產品成本核算、顧客水平盈利分析和日常成本管理等幾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