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什麼很多大病治療費用都要幾十萬是什麼東西價值那麼貴很多家庭都拿不出來因此社會來捐款,醫院就不
郭德綱說過:人就是人,別把自己當畜生,你跟醫生護士較什麼勁,你有本事得病別找醫生,你有本事也別得病。茅台一瓶成本50賣2000你樂意喝!香煙一盒成本10塊賣1000你樂意抽!20塊錢的神仙水賣幾百你樂意!住賓館幾百元你不嫌貴你願意!有護理,量體溫,測血壓,查房日夜守候你,住一天院床位費30元你嫌貴!你腦子沒病才怪呢!火葬場燒你你不嫌貴,那麼個小匣成千上萬你不嫌貴。你跟醫生護士較勁,你什麼東西!一盒巧克力上百元,一盒葯賣50受不了!停個車起價10元樂意,掛個副教授號5元嫌貴! 給狗做個結扎都5000塊了,給人開顱救命5000塊錢你嫌貴!
不喜勿噴
Ⅱ 為什麼中國醫療費這么貴,隨便上千。感覺嚇人
主要是一些基本的加成制度給折騰的。
外面葯店一盒幾塊錢的葯,到了說不定可以漲到十塊。還有一些別的,我們不知道的加成,那就更貴了。。。
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在今年國慶節期間到醫院檢查,然後醫生給我開了一盒7.5元的葯(酒石酸美托洛爾片)。我前兩天在葯店看到了一模一樣的,標價5.3元,會員還可以打折扣,也就4塊多。這么便宜的葯,都加價了差不多50%,更別說那些價格高一些的葯了。。
Ⅲ 為什麼醫葯費那麼高
1、老齡化
近些年政府鼓勵民營資本進入醫療服務行業,興建大量醫院擴大了醫保使用范圍,也必然推高醫保的使用個醫療總費用的上漲。
Ⅳ 為什麼國內的居民普遍覺得的看病貴
因為醫療本身就應該是貴的。隨便一個檢查,隨便一款葯,背後都有上萬上億的研發成本。為你檢查、看病的醫生,最起碼都是碩士起步。你修一次車要多少錢?你看一次病才話多少錢?是車寶貴還是人命寶貴?所以你說看病應不應該貴?
要是你說國外看病便宜,那是純扯淡。但凡留學的都知道,往往連體檢都巴不得回國做。若是沒有高稅收以及強制性的購買高額醫療保險,國外看病比國內貴起碼數十倍
Ⅳ 為什麼中國醫療這么昂貴真的是成本高嗎還是程序繁瑣的原因或者是什麼原因收費莫名其妙,不是本人
最主要原因是中國人多,醫院在中國大部分是公立醫院,屬於國家的,負擔重,國家擔不起讓自負盈虧,然後你懂的。然後醫院整體向錢看,後來國家就慢慢整治了,比如葯品零差價,醫保全覆蓋,提高基葯比例等等,國家在改善醫療條件,但這些負擔實在太重,要知道現在好多人流如織的醫院都是借錢開職工工資的,倒閉破產也不是少數,一病返貧的現象哪國都有的
Ⅵ 如何運用均衡原理解決「看病貴」
這個問題本質是中國優質資源供給量與巨大人口數量之間矛盾問題,但如果放到辯論的立場上恐怕就成為了政治經濟學裡面的左派注重公平和右派注重效率之爭,所以這個問題的答案要看我們從哪方面看
先說結論,在中國這個巨大人口的特殊國情下,醫療成本住房成本都高的很,教育要看從哪個方面看
先說醫療,嚴謹說是大病在中國負擔水平不亞於住房,要遠高於世界平均水平,有人說中國有醫保政策竟然你能夠說出來這種話?問題出在哪?中國醫保政策制度上,中國醫保政策對於老人和孩子這種最需要醫保人群並不友好,這類人群在中國需要走的是全民參保而不是在職工的社保,這種醫保是有條件限制的,只能住院費用報銷,非住院費用只能社區醫院報,並且住院報銷比例只有50%,且報銷費用有上限值而且不能跨區域,這樣如果您的孩子只是小感冒看不出來,如果是寶媽最擔心的肺炎呢?有人會說,你非去三甲二甲,去小區旁菜市場醫院給報了不就解決了,並不是非要去,而是稍微嚴重的幼兒疾病社區醫院就無法醫治好,我想只要各位是為人父母的就不會拿自己的孩子不當回事吧,而治療肺炎的費用在一二線城市基本都是在3000,您覺得便宜嗎?只看數字當然感覺不到,對於收入呢?再說老人,更加嚴重,由於中國的全民參保的醫保是不能跨城市的,導致如果你是落後地區,恐怕看個大病去發達地區要傾家盪產,即便在發達地區,由於報銷比例是50%(實際報銷大多數是40%,因為有大量非醫保費用在),並且有上限報銷費用,導致老人得病一般都是大病的費用也是極高,再說在職工,這部分人的醫保相對友好,住院報銷比例可以到80%,這個賬面的數據是很好看的,但實際個人支付的費用一般能達到40%,因為住院看病有大量非醫保費用,尤其是大病就更多
再說住房,中國現在住房成本高並只是存在於一線城市,不論在一二三四線城市分別對應當地的收入,收入房價比都超過了國際的平均值,當然有人會說,你非要擠破頭去一二三線大城市怪誰,有大把房價白菜價的大西北你不去啊,這么說確實有其道理,但是人都是趨利的,我想沒有人不願意讓生活水平更加提高,所以本質上還是中國巨大人口規模導致了優質資源競爭太過激烈,使得稍微大點城市,住房成本都很高的原因
再說教育,其實在中國的教育成本很復雜,中國特點是高等教育世界良心,中小學分情況,幼兒園極高,先說幼兒園費用,有人說大城市裡國辦幼兒園簡直是良心價,你竟然是幼兒園費用極高?問題又出在哪?一方面國辦幼兒園是需要戶口的,而中國的戶籍又和房子掛鉤,說白了是住房貴導致費用貴,這不是重要原因,重要原因是國辦幼兒園能夠承受適齡幼兒數量遠遠小於總數,秒殺一詞我們在雙十一聽過,報幼兒園同樣也聽過吧,由此我們就感覺到國辦幼兒園報名的競爭激烈,因此導致其實大部分一二線城市裡的孩子都是私立幼兒園,而私立幼兒園的費用在一線5000一個月起,頂尖國際幼兒園一萬一個月起,二線3000一個月起,頂尖7000一個月起,對應於收入您覺得不貴嗎?再說中小學,這個情況就更加復雜了,現在中國多年素質教育普及和課本改革導致公立教育的嚴重下降化,課本改革與考試內容的不相符,這樣會加劇學區房隱形成本和大量課外輔導費用,當然這時又有人會說,你幹嘛去買學區?去小區旁邊的菜市場中小學不行嘛?幹嘛非要參加高額的輔導班,只憑自己努力不就完了,說的並不是沒道理,如果您的孩子有能力在很差的學校氛圍下只憑借自己碾壓99%分母沒問題,如果您的孩子不幸落入了99%這個失敗人群的區間呢?這里就涉及一個環境很差的小學初中只憑自己的努力在如今素質教育情況下如何逆襲到重點名牌高中的概率有多大?然而從一二線大城市看,當地重點名牌高中或者本省的名牌高中被大量優質初中生源占據,所以中小學教育投資成本貴不貴其實是你是不是要求能夠上更好的學校而實現自己人生逆襲的問題,這個問題在知乎這個社區很突出是因為知乎都是精英出身的,他們本身就踏著大量已被淘汰的分母屍體勝出才能夠得到這個錯覺,然而我們不能無視分母這個事實
Ⅶ 如何看待中國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
看病難看病貴,主要是中國的人口基數大。而醫院數量有限,所以看病難,看病貴就是現實問題。加之市場經濟看病貴是葯價高,國家也茌調整。
Ⅷ 在中國看病到底是「難」還是「貴」
在今天的中國,普通人看病的困局實際在哪?
一、看病一定要貴嗎?
沒錢,可能只是最基礎也是最糾結的痛。知乎上,曾有過這樣的一個問題「中國真的有很多窮人嗎?」,在眾多回答中,獲贊最多的就是一個小康家庭因病致貧的例子,表面安穩光鮮的日子,隨著岳父患癌發生了變化,夫妻二人傾盡全力,用過百萬的治療費,維持了岳父18個月的生命。
這筆錢想必對普通家庭來說,是筆巨額支出,賣房舉債,耗盡積蓄或許才能勉強負荷,但換做是你,在錢與生命之間,你也許也會做同樣的選擇。
下面是中國醫療保險研究會公布的數據,從2012年城鎮職工的住院費用可以看出,除去醫保報銷的部分,每次住院最低的個人平均支出也要921元。如果不幸遭遇大病,個人花費更高達5位數。如果是需要多次住院的嚴重慢性疾病(例如癌症),負擔將更高。和大多數普通二三線城市脆弱的人均收入比起來,看病確實不便宜。
生活中也不乏感冒就醫,花費七八百的例子,但看病貴,只有在中國才有嗎?確實並非如此,在全球看病都不便宜。
在世界銀行給出的全球衛生支出數據中,2014年中國的人均醫療衛生支出為419.73美元,美國為9402.53美元,世界上最幸福的國家丹麥,人均也需要約6463美元,就連全民醫保的日本,這個數字也為3702.95美元。我們必須承認中國與上述國家醫療水平的差異,但也不得不承認,無論在什麼樣的國家,醫療始終是「貴」的。
說到這里也許會有人以中國與發達國家收入存在差異,提出質疑。這個方面,知乎上一位頗具名氣的醫生,曾按照購買力平價的原理,將中日的醫療價格進行對比。最後得出的結論是,即使扣除收入水平差距,粗略的比較,日本的醫療費用仍然是中國的5~10倍。
醫療費用是貴,但並不代表沒人看得起病,因為每個國家都有各自的醫療制度,這個制度決定了一個國家究竟有多少人,可以真正在需要時得到救治。
在這個大而復雜的醫療制度中,雖然可以感受到政府的善意,更大的報銷范圍正在惠及更多人,但還是抵不住大家普遍覺得看病貴的事實,造成這樣現象的原因,包括了以下幾點:
a. 醫療本身屬於高度嚴謹的行為,國內多採用「防禦性治療」的方式,以周全的檢查來確診結果,也許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患者的經濟負擔。由於醫生是按程序收費,也不排除這樣的制度一定程度上「鼓勵」了醫生給病人多檢查的情況。
b. 醫療費用受政府調控,保證了就診的低價,人人看得起專家號。但政府給到醫院的財政補貼不足,使得醫院也可能存在依賴葯品加成、醫療服務維持醫院運營的現象,也就是常說到的以葯養醫。
除此之外,不得不提到的一點是,普通人為專業的醫療服務買單的意願仍然偏低。過去習慣了在城鎮診所、衛生室就醫,偏低的價格,使人對醫療成本的認識產生了偏差。當我們遇到大病,需要更專業和高水平的治療時,過去的消費習慣,讓不少人覺得現在看病還是太貴了。
我們必須要承認在醫改的路上,政府和企業做的還可以更多,現行的醫保制度可以更加完善,但醫保的改進,最大程度上也只能解決錢的問題,有了錢,看病就不會難了嗎?在追求公平,人人看得起病的現在,錢是不是就是唯一問題呢?
這個答案是否定的,因為比起「錢」來說,還有讓我們更無能為力的問題。
二、有錢怎麼能治好?
如果說錢的問題,我們可以通過自身努力、財富積累以及醫保的報銷,來得到解決,那醫療資源的問題卻讓很多人有心無力。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更青睞去大醫院,追求更優質的就醫條件和醫療資源。「病有所醫」已經不能完全滿足我們,人們由過去主要抱怨「看病貴」,如今重點吐槽「看病難」。
1.排隊久,掛號難
排隊是中國人的家常便飯,但醫院的排隊確實讓人等到望穿秋水,從掛號到就診,最少都要等到2~3 個小時,這還不包括熟人看病、加號等情況。
在集中了優質醫療資源的北京,想要排隊掛號,就說明你要做好高價找黃牛或者自己通宵排隊的准備。專家號一號難求,網上約號,一般都不會放出專家號的資源,即使有也是幾個月之後,零星的一兩個,你也永遠搶不到。黃牛號,根據科目和專家級別價錢也是天差地別,從幾百到幾千價格不等。患者的經濟能力,可能在還沒見到醫生前,就輸在了掛號上。
2.治療過程短,就醫體驗差
「排隊3小時,看病5分鍾」,曾經是央視一檔經濟節目的標題,雖然不少醫務工作者出來澄清,但不得不承認的是,這是中國大醫院里很多患者的切身體會。看病時間短,態度差,讓不少人對醫生產生了質疑,也讓醫患關系顯得更加緊張。
排隊的漫長和艱辛,與看病時的快速相比,患者們覺得尷尬而惱火。當然看病的時間,取決於個人情況,是不是患者診斷幾分鍾就已經足夠,我們無從一概而論。
但「患多醫少」的情況下,問題可能並不在於醫生或者醫院,而是在於過於集中、分布不均的醫療資源。
在2013年的衛生統計年鑒中,全國共23170家醫院,受大家青睞的三甲醫院只有989家,而東部地區就有438家,接近總數的5成。醫療資源分配上的嚴重不均衡,中西部優質資源稀缺,城鄉的醫療水平差異大。於是,更多人選擇異地就醫、進城看病,讓為數不多的「大醫院」遠超醫院所能負荷的人數。
根據衛計委2015年的統計公報,只佔全國醫院數量7.7%的三級醫院,承擔了接近全國一半數量的患者就醫的工作。大醫院的醫療資源不夠用,那可以平均分到每個人身上的就會少之又少,但即使是這樣的現狀,仍然不能阻止全國的患者從各個地方,前赴後繼的奔向北上廣的三甲醫院。
這樣一來,三級醫院人滿為患,就醫體驗由於患者的不斷增多、超負荷的運作,短期內也並不會有太大提升。即使經濟水平的提高,醫保的完善,會一定程度上幫助我們解決費用問題,但是有了錢之後,看病難的問題依然是橫在普通人面前的攔路虎。
縱觀全國,如果按人均來講,國內其實並不缺少醫療資源。2015年我國每千人口執業醫師數量達到2.21個,和其他國家相比,差距並不大。但優質的醫療資源確實不多,專家號少、大醫院過於集中,無奈的是,這是我們憑個體力量難以改善的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