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工業資源配置怎麼樣
擴展閱讀

工業資源配置怎麼樣

發布時間: 2024-04-23 22:14:09

Ⅰ 關於科學合理配置資源的幾點認識

一、資源(本文主要指土地資源、礦產資源)作為生產資料是生產力的重要組成要素,是生產力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資源配置方式影響生產力發展方式,資源配置方式隨著生產力發展而變化

在目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新的歷史階段,綜合國力大幅提升,經濟實力顯著增強;但生產力水平總體不高,結構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長方式尚未根本改變,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代價太大,造成這一突出問題的深層次原因之一是資源配置的問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個重要任務是科學合理配置資源。

二、在我國全面推進小康社會建設進程中,科學合理配置資源,要處理好保障發展與保護資源的關系

目前對這個問題的認識尚不統一。中央和地方、政府和企業、東部和西部等,由於所處的社會地位、所承擔的社會義務的不同而對這一關系的理解上不盡一致,在行動上不盡統一,需要從理論上正本清源,在實踐中統一步調。

——資源配置的目的是為了發展,保障發展。推動社會進步的根本動力是生產力發展。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就要堅持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資源是生產力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資源配置的目的和首要任務就是保障發展。

——資源配置要符合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保障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要堅持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經濟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使人民在良好的生態環境中生產生活,實現經濟社會永續發展。過渡開發資源造成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生態破壞,不可能全面、協調的發展,也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從總體上講是沒有保障發展。

——資源配置方式隨著生產力發展而變化。人類開發自然資源,促進了經濟增長,推動了生產力發展;同時,開發自然資源是一種反自然活動,造成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目前,全球氣候變化,極端氣候頻發,自然災害驟增,生態環境惡化,物種逐年減少,人類共同的家園面臨資源和環境的挑戰。自然發展史,人類文明史是一部教科書。300多萬年的人類進化史,5000多年的人類文明史,200多年的工業化史,我國30多年的改革開放史的歷史結論是:人類社會的「生存型」,「掠奪式」發展(人類掠奪自然,人類互相掠奪)已經到了極限。人類已經在處理各國間關系的同時,開始共同研究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在推進發展中如何保護資源,保護環境,以求得和諧發展,持續發展,已成為人類共同的課題。我國在當前推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過程中,面對開發資源造成環境破壞,經濟發展帶來環境污染和生態惡化,要著力研究制定資源配置中保障發展與保護資源和保護環境最佳結合點,研究建立開發與補償的雙向機制,研究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建設生態文明戰略措施,進而實現「補償型」、「循環型」、「和諧的」、「可持續」的發展。

——科學合理配置資源,要在生產力發展的一定階段,確定不同類型、不同用途自然資源開發的限度,要使社會物質生產與自然物質生產協調發展。在人類社會發展的任何一個水平上,物質生產都包括社會物質生產和自然物質生產。但人們很容易忽略甚至不承認自然物質生產,常常以損害自然物質生產的形式進行社會物質生產,造成社會物質生產與自然物質生產的尖銳矛盾。然而,整個社會物質生產是以自然物質生產為基礎的。我們不僅要承認社會物質生產,還要承認自然物質生產,不能以損害自然物質生產的形式進行社會物質生產,必須把人類活動控制在生態系統允許的范圍內。因此,在生產力發展的一定階段,對自然資源的開發要有限度,要確定不同類型、不同用途自然資源開發的限度,同時,在每一次開發、利用自然資源過程中,社會必須投入保護資源的資金進行補償,以維持自然資源利用和保護之間的平衡,防止生態潛力的根本喪失。從這個意義上講,保護資源是從根本上保障發展。只有克服「一時發展,長久停滯」、「局部發展,整體後退」短視行為,才能保持可持續發展。

——科學合理配置資源的理論基礎是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理論。在人與自然關系發展的歷史長河中,產生過的相關理論,曾經對資源配置產生過積極的指導作用。由於歷史局限性,並沒有完全反映客觀規律,在新的歷史時期需要用批判性思維反思、總結。地理環境決定論曾經產生過重大影響,人定勝天論也在實踐中產生過巨大作用,但都具有一定片面性。我們不完全贊成地理環境決定論,也不完全贊同人定勝天論,我們主張人與自然協調發展論。

實踐反復證明,如果違反自然規律,過度開發資源,必然遭到自然報復;而人類不去利用自然,只是保持原生的自然平衡,是自然主義價值觀,同樣是不可取的,而且自然生態系統對人而言不一定是最理想的。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保護資源、保護生態環境關系,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協調發展,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三者統一,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客觀規律,是科學合理配置資源的出發點和歸宿。遵循自然規律,有限度開發利用,建立補償機制,形成持續發展的生態系統,改變大自然舊有的平衡,建設一種螺旋式發展的大自然的動態平衡,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統一,這既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也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任務。

三、科學合理配置資源要統籌兼顧,處理好人與自然、中央與地方、經濟與社會、區域之間、國內與國外、當前和長遠的關系

當前需要從科學合理配置資源角度統籌解決的幾個突出問題,一是統籌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目前,經濟與社會的發展不平衡,片面追求經濟發展(追求GDP),其結果是:一方面,資源環境代價太大,社會發展滯後;另一方面,醫療衛生、教育、社保等公益事業發展緩慢,影響民生,影響文明建設,影響社會穩定。二是統籌區域、城鄉協調發展。目前,區域發展不平衡、城鄉二元結構,影響經濟發展,社會和諧。我國國土遼闊,資源分布不均一,區域發展不均衡,需要實施差別化政策。三是統籌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在經濟全球化格局中,如何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也是當前科學合理配置資源要統籌解決的重要問題。

四、健全法規,完善政策,創新制度、加強監管,保障科學合理配置資源

——實施資源配置開源節流、集約節約戰略。現階段,土地資源開源主要是土地整理與復墾,節流主要是用途管理與提高利用率;礦產資源開源主要是改革完善體制、機制,加大投入,加強地質勘查工作,節流主要是限量開采,提高礦產資源利用率。

——實施區域非均衡發展的差別化政策。在國家規劃的不同功能區,分別確定不同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指標,在城市和農村分別確定不同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指標,分別確定不同的資源開發與補償保護的指標體系。

——實施經濟政策調節,建立科學有效的利益分配機制。改革完善有關資源配置的體制、政策,協調中央、地方和企業的利益關系。當前要解決的重要問題,在礦產資源配置方面,協調處理好礦產資源國家所有、中央地方財政分灶吃飯關系,界定集中統一管理與分類分級管理的事權,明確中央、地方、企業和當地民眾在礦產資源開發中的責權利;在土地資源配置方面,堅持城鄉土地一個市場,嚴格區分公益性用地徵收和經營性用地征購,解決土地收益在國家、集體、個人之間合理分配。

——充分發揮市場在礦產資源和土地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推進資源價格形成的市場化進程。明確政府角色定位,一方面強化其公共服務者和市場監督者的職能,另一方面弱化、淡化直至取消政府作為資源直接經營者、交易者的角色。改變目前政府既是土地資源和礦產資源市場管理者,又是市場中利益相關人的狀況。

——對土地、礦產逐步實行資源、資產、資本三位一體管理。當前,土地資源管理重點和難點是集體土地產權問題,礦產資源管理重點和難點是完善礦業權管理問題。

——建立環境產權制度,形成生態補償和環境付費機制,調整利益分配格局,逐步使資源型企業合理負擔其資源開發過程中實際發生的各種成本,形成資源「完全成本價格」。

——推進科技創新,開發新資源,發現新用途,提高資源利用率,潛力很大、前景廣闊,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科學合理配置資源的重要任務。要加大約束和激勵力度,提高資源利用的科技含量。

——建立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和評價標准,健全完善幹部考核體系和評價標准,形成落實科學發展觀在新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導向和幹部從政作為的價值取向。

五、把完善科學合理配置資源的體制、機製作為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

科學發展觀核心是以人為本,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核心是轉變政府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強化服務,管理方式從以堵為主轉變為疏堵結合。把行使政府職責的「服務中管理,管理中服務」的運行機制體現在資源配置中的「保障中保護,保護中保障」。運用法律法規、經濟政策、區域差別化管理、發展階段動態調整等綜合手段,力求做到中央和地方,政府和企業,東部和西部等基本做到認識一致,行動一致,實施科學合理的資源配置,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資源保障。

(原載《國土資源部咨詢研究中心專家建議》2008年6月13日)

Ⅱ 卡奧斯正在重塑工業生態,如何實現資源的最優化配置

我們都知道一切事情都在不斷的發生變化,這也就是變化是絕對的,不變只是相對的,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我國工業發展已經到達一個程度了,也有些企業遇到了一些工業上的瓶頸,需要去突破,所以我國很多企業都在變化過程中不斷的成長和發展。現在工業生態是備受國家和企業所要關注的,也是倡導企業的工業生態要勇於創新等,卡奧斯是主要是運營和推廣工業互聯網平台的,所以卡奧斯正在重塑工業生態,利用工業互聯網平台實現資源的最優化配置。

卡奧斯在重塑工業生態具有很大的貢獻價值,不僅為各大企業解決了傳統工業上的難題,也給國家的工業科技帶來卓越成效。

Ⅲ 資源配置與資源利用有何區別

資源配置與資源利用的區別如下:

一、經濟學方面的不同

資源利用的經濟學定義在現實社會中,勞動者失業、生產設備和自然資源閑置等是經常存在的狀態。這說明,生產可能性邊界所標定的產量只是充分就業的或者說潛在的國民收入,而實際的國民收入往往小於它。

資源配置中的資源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基本物質條件。在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定階段上,相對於人們的需求而言,資源總是表現出相對的稀缺性,從而要求人們對有限的、相對稀缺的資源進行合理配置,以便用最少的資源耗費,生產出最適用的商品和勞務,獲取最佳的效益。

二、兩者的本質不同

資源利用致力於推動可再生能源領域技術進步和先進技術的推廣, 加強可再生能源行業與政府部門的溝通,促進國際間交流,加強企業間的聯系。建立資源利用與環境整治規劃體系。資源與環境建設涉及面廣,是一項跨區域、跨部門的系統工程。

資源配置是指資源的稀缺性決定了任何一個社會都必須通過一定的方式把有限的資源合理分配到社會的各個領域中去,以實現資源的最佳利用,即用最少的資源耗費,生產出最適用的商品和勞務,獲取最佳的效益。

三、二者的影響不同

生態資源的利用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和工業化進程的不斷深入,生態工業和循環經濟成為綜合解決資源、環境和經濟發展的一條有效途徑。從區域范圍應用生態學和系統工程原理仿照自然界生態過程物質循環的方式對企業生產的原料、產品和廢物進行統籌考慮,通過企業間的物質循環、能量利用和信息共享,使得現代工業實現可持續發展。

資源配置市場調節的積極作用提高推動科學技術和經營管理的進步,促進勞動效率提高。企業要使產品價格具有競爭力和實現利潤最大化,必須使自己生產商品的個別勞動時間即個別價值低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即社會價值。在競爭的作用下,勞動生產率較高、個別價值較低的企業,在競爭中處於主動地位,能夠以高於個別價值的價格出售產品,以此獲得較高的收入。

Ⅳ 我國礦產資源配置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發展,我國礦產資源配置方式及手段也發生了深刻變化,單一的行政計劃配置方式已被突破,市場機制逐漸在配置礦產資源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然而,與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相比,相對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體制的需要而言,尤其是面對「可持續發展」這一時代呼喚的要求,我國礦產資源配置仍然存在許多問題和缺陷。礦產資源配置中存在的問題,主要與其特點有關,即國家所有,因此,其進入市場,通過市場配置,必須實行所有權與使用權分離。因為市場配置是以產權分散為前提的,即每個市場主體,都要有充分的自主權,可以支配自己所掌管的資源,只有這樣,市場信號才能起作用;如果所有權是一家,使用權也是一家,高度壟斷,市場就根本無法調節。因此,礦產資源要進入市場,發揮市場配置的基礎性作用,就必須實行所有權和使用權分離。這種分離是通過設置探礦權和采礦權實現的。但礦產資源所有者從探礦權和采礦權那裡獲得的不是資源所有權的補償,這一點與土地使用費根本不同。因為受讓主體獲得探礦權和采礦權之後,在開發出售礦產品時,還要繳納礦產資源補償費,而正是這個資源補償費體現了資源所有者和使用者之間的經濟關系。實際上,探礦權和采礦權主體從礦產資源所有者那裡獲得的僅僅是探礦和采礦使用權。

這種區別主要是由於礦產資源自身的特點所決定的,即大多數埋藏在地下,不經過勘查就無法確定其是否存在,無法確定其數量、質量、產狀、位置。對這樣的資源的所有者,不可能像土地資源所有者那樣,一開始就出讓使用權,而是首先要千方百計吸引勘查者,藉助勘查者的技術和資金實現所有者的權益,即找到了才存在歸誰所有的問題。所以,市場經濟國家通常把礦產資源所有權的受益權放在礦產資源開發之後才去實現,而不是一開始就收取使用費。同時承諾勘查主體投入形成的探礦權和采礦權是法人財產權,誰投資,誰受益;如果沒有這個承諾,有誰還會冒巨大風險去找礦呢?

礦產資源在兩權分離的資源配置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

(1)資源利用的指導思想過於單一。在強調資源配置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忽視了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的社會、環境和資源的負面效應,致使我國的經濟發展過分地依賴於大量的資源消▓和投入,經濟發展的粗放性十分明顯;同時開發利用中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十分嚴重。

(2)宏觀配置上的失調與不足。一方面,長期單一行政計劃手段和其他不適當的行政配置方式,嚴重地阻礙了礦產資源產權制度的建立和資源市場的發育;另一方面,資源「條塊分割」的配置體制,導致了礦產資源宏觀規劃之間的沖突與不協調。此外,礦產資源宏觀配置缺乏足夠的信息作為決策支撐,尤其是缺乏一些公共綜合信息作支撐。國家對礦產資源統一規劃協調力度顯得不夠。

(3)礦產資源市場配置機制薄弱。相對於其他商品市場和要素市場而言,我國的礦產資源市場化程度較低,資源市場配置機制相對滯後,資源價格嚴重扭曲和不合理。所有這些都造成了礦產資源無價或低價,以及礦產資源需求的失真,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難以發揮。

(4)礦產資源代際間配置失調。我國目前正處在工業化的中期階段,對礦產資源的需求正處於高峰時期。但是,由於可持續發展意識的薄弱和法制建設的滯後,長遠利益與近期利益關系處理不當,一方面,竭澤而漁式的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狀況仍未有根本性的好轉;另一方面,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現狀與資源存量之間嚴重失衡,資源勘查薄弱、保證程度較低問題也嚴重存在。

(5)礦產資源區域配置的特色不明顯。改革開放以來,各地區都進行了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規劃等一系列國土資源的區域配置。但絕大多數地區是在追求「大而全,小而全」的目標下開展此項工作的,資源的區域間優勢互補、合理流動的配置方案少,產業結構趨同,區域經濟發展的資源特色不明顯。

除了上述問題外,還有些需要商榷,比如,能不能把土地資源的兩級市場套用在礦產資源上?如果套用,在實踐中會出現什麼問題?是否值得關注?

(1)礦產資源的所有權,大多數是在經過勘查之後才能確定下來,沒有經過勘查是無法形成所有權的。所以探礦權是形成礦產資源所有權的第一個門檻。不通過這道門檻,所謂國家所有權是空的,因此,多數國家把這個門檻設置得比較低,以便投資者容易進入,即通常用勘查登記的辦法准入,只收取少量的按面積計算的區塊使用費。《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也是這樣規定的,近年的實踐也是這樣做的。現在的問題是能不能把這個勘查登記的准入當成一級市場?或者按照市場配置資源的原則改成一級市場?由向政府登記改成由政府拍賣?這是需要認真探討的。如果這個問題解決不好,很可能影響投資者進入,進而也將影響礦業權的增加和國內資源量的增加,進一步加劇礦產資源供需矛盾。

(2)作為礦產資源勘查和開發主體的我國礦山企業和地勘單位,存在著許多先天不足,給礦業權市場的形成和發展帶來許多困難。一般說,礦業權市場是由礦產品市場拉動的,而我國的礦產品市場近年發展迅速,但對礦業權市場拉動無力,探采失調。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筆者認為:①現在國有礦山生產的礦產品,其礦業權是無償取得的,加之企業領導的任期制,所以他們可以大量地產出礦產品,而不管以後如何;②國有礦山在無償取得礦業權情況下,也無須提取礦業權的折耗,因而企業沒有形成積累,無錢搞勘查投入。③直接進口礦產品,無須國內的礦業權。再從地勘單位看,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它們只是從事礦產勘查技術勞務的打工者,如今讓它們成為礦產勘查的投資主體,根本就缺乏投入資本。

(3)我國礦產勘查當前存在的問題,還表現在礦產資源通過市場調節之後,開始暴露出許多礦產自然豐度差,沒有競爭力,有的品位低、成分復雜,有的地理位置不好,有的地質工作研究程度很高,找礦難度大等問題。加之,原有的地勘單位實行事業管理,隊伍臃腫,負擔過重,所以勘查成本很高。這種情況,過去在政府財政投入時,因有無限承擔風險的能力,所以被掩蓋起來了;如今一踏入市場,面對國際競爭便暴露無遺。

(4)礦業權市場不發育,至今尚未形成統一、有序的礦業權交易場所,出讓礦業權主體和購買礦業權主體之間缺少信息溝通,行業壟斷、地區封銷還時有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