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舂米的工具叫什么
打糍粑的工具叫“石臼和舂”。
石臼是人类以各种石材制造的,用以砸、捣,研磨药材食品等的生产工具。石臼,是舂米用的器具,四方的,上宽下窄,安在土里,只把臼口露出地面。随着木碓一上一下的磕碰,稻谷,也便在石臼里脱了壳,蜕了皮,露出了暗红的雪白的米粒儿。小的石臼可用于砸、捣、研、磨药材。
“舂”字,大多数用于“舂米”。而“舂”的单独解释是打碎之类的意思。英文解释为“pound, pestle, beat”。“舂米”就是把打下的谷子,将其去掉壳的过程称作舂米。壳即为米糠,而去掉壳的谷子便是小米。
(1)做糍粑的工具叫什么扩展阅读:
打糍粑,中国节日风俗。流行于中国南方地区。主要是在重阳节的时候,作为节日食品供客人品尝。糍粑是以糯米,薯仔为主料,清浸泡后搁蒸笼里蒸熟,再迅速放在石舀里舂至绵软柔韧,趁热将饭泥制作成可大可小的团状。
搁芝麻炒香磨粉拌白砂糖(或是黄豆炒香磨粉拌白砂糖)的盘里滚动,即可取食。口感香甜。现街头商贩多用脚踩三轮车叫卖,饭泥用保温性能好的特制铁桶装放,摇动把手,饭泥从圆孔钻出。大凡有喜事,当地人都要做红糖拌糍粑招待客人,以表吉利。
B. 打糍粑机叫什么名字
打糍粑机叫法和用途不一样 有的打糍粑机是用绞拢式的把糯米饭挤压搅碎,还有一种就是模仿我们老式的一锤一锤的上下捶打式的,论口感还是上下捶打式的要好很多。之前我们邻居就买过一种这机器你看下面的视频是不是你想的那种
C. 这个叫什么是怎么做的
这个是糍粑。
糍粑
糍粑(拼音:cí bā 英文名:cooked glutinous rice pounded into paste;glutinous rice cake)用糯米蒸熟捣烂后所制成的一种食品。糍粑是用熟糯米饭放到石槽里用石锤或者芦竹(因地方差异,有的也用竹来代替)捣成泥状制作而成,一般此类型的食物都可以叫做糍粑。系南方各族小吃,是中国南方一些地区流行的美食。
糍粑,是南北方各族的小吃,流行于中国南北方地区。
中文名
糍粑
英文名
glutinous rice cake
主要食材
糯米,芝麻,黄豆粉,花生
分 类
小吃,糕点,点心
口 味
香、甜、黏
注 音
[cí bā]
味 道
清幽淡雅、甘甜爽口
菜品特色
糍粑,南方各族小吃,
流行于中国南方地区。贵州、重庆、四川、江西、湖南、福建、湖北、广西、陕西等省市都有,又以江西九江、福建武夷山地区最为盛行,其中又以广西梧州的做法最为特别。安徽南部也有,主要是在重阳节的时候,作为节日食品供客人品尝。糍粑[1] 是以糯米、薯仔为主料,清浸泡后搁蒸笼里蒸熟,再迅速放在石舀里舂至绵软柔韧,趁热将饭泥制作成可大可小的团状,搁芝麻炒香磨粉拌白砂糖(或是黄豆炒香磨粉拌白砂糖)的盘里滚动,即可取食。口感香甜。现街头商贩多用脚踩三轮车叫卖,饭泥用保温性能好的特制铁桶装放,摇动把手,饭泥从圆孔钻出。大凡有喜事,当地人都要做红糖拌糍粑招待客人,以表吉利。
做法
重庆做糍粑的风俗:通常在中秋节,把蒸熟的糯米导入石舀里,用芦竹把糯米捣碎,再撒上黄豆粉、白糖。
糯米具体做法:糯米浸泡一天以上,滤干水,置木甑里蒸熟。尔后倒入石臼舂烂至胶状,在干净的器皿上洒些糯米粉,将舂烂的糯米加馅置其上揉搓,捏成小团或饼状,还可以用特制的模具印成各种图案,置通风干燥处阴干。阴干后可浸泡在水中,能长时期保存。如果将舂烂至胶状的糍粑趁热压成大的圆饼,就要在冷却后不久,用锋利的菜刀将大圆饼切成小块(2cm*6cm*10cm左右)。因为未完全冷却切时粘刀,冷却太久过于坚硬,切时就很费力。如在寒冷的冬天,晚上压圆饼,第二天早晨就可以切了。食用方法很多,可油煎,可水煮,可火烤,可以同甜酒一起煮沸加糖。
薯仔具体做法:薯仔刮皮,清洗干净后,用蒸笼大火蒸煮熟烂后,放置阴凉通风处让其余温和水蒸气散发后,再快速倒入特制的石槽里,人工用木质的锤子捣至细腻均匀,有很多气泡产生,最后用铲子盛到盆里,依据不同地区的饮食口味可放入白糖,芝麻(南方),陕西陕南一些地方会勾兑浇洒一些汤汁(北方),口味爽滑,细腻,相对于糯米较易消化吸收,还可以吸脂减肥,可谓是人间美味。
湖南糍粑:首先,将糯米淘洗干净。原先,要将米挑到很远的井里去淘洗,因家里没有这么多的水来洗。后来,家里都打了井,也就省了这份挑米的力气。但我发现,老家一些有力气的人仍然舍近求远,宁愿挑着米去离村很远的一口瀑水井淘洗。可能是那里水质好,淘洗起来更方便的缘故吧! 将洗好的糯米沥干水后,在一口大铁锅上置一木甑,待锅里的水烧开后,再将米舀进热气腾腾的木甑中用旺火蒸煮。待糯米快蒸熟时,用文火再蒸煮一段时间,然后就准备打糍粑了。 打糍粑是个力气活,一人一根木槌,开始,两人握住木槌使暗劲将石碓里的米饭捱烂。然后扬起木槌对打,你一下我一下,此起彼伏。打的过程要趁热打粑,越快越好,如时间久了,米饭冷了不仅难以打烂,而且手捏糍粑时也捏不动。同时,打糍粑还得有技巧,要不时用木槌将糍粑撬起翻动,否则,有些没打着的仍是饭粒,吃的时候就咯嘴了。 还有,打糍粑时要有眼色,把握好节奏,不然,就会将木槌砸在对方的木槌上或石碓上,不仅虎口震痛,木槌也易被砸烂。因此,并不是每个有力气的男子汉就会打糍粑的。我成年刚学打糍粑时,不是将木槌打在对方的木槌上,就砸在石碓上。一场糍粑打下来气喘如牛,手臂酸痛,虎口发麻。 经过一阵“嘭咚、嘭咚”的砸打后,将打烂的糯米饭从石碓里抠出来,女人们立即围着方桌,一人扯一绺糍粑捏起来。捏糍粑当然也有技术,熟练的但见两手翻动,右手指配合左手大拇指和食指,几捏几捏,然后右手一拧,一个又圆又白、冒着热气的糯米团摆在了桌上。如果不熟练,不但捏不圆,而且半天捏不成一个。捏糍粑中要不时在手上搽些黄油和蛋黄,这样不会粘手。 待糍粑捏好后,然后将另外一张四方桌翻过来压在上面,这个时候是小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刻,纷纷爬到桌子上去踩压蹦跳。待大人将桌子抬开后,一个个薄薄的圆形状糍粑呈现在面前。然后,小孩子争着用萝卜刻成的五角星或囍字印章,粘上红色汁水盖在糍粑上。这时,糍粑就算做成了。 当然,打糍粑时让孩子们开心的是,还能不时吃上一坨糯米饭,当大人们将打出来的糯米饭倒入石碓之际,这时,贪吃的孩子们便会蹿过来抓一把在手,然后跑到一边津津有味地吃起来。有时,也会乘大人们不注意,偷吃刚打好还温热柔软的糍粑。 打糍粑、捏糍粑是一个需要多人配合的工作,一般都是几家人凑在一起打,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笑语喧哗,更加衬托出过年的喜庆气氛。小孩子们尤喜欢这种场面,你追我赶,你叫我嚷,有吃有玩,好不快活。吃糯米饭、上桌压糍粑、给糍粑盖红印戳,都是小时候过年有味的事。
营养价值
多数地区的人习惯于在腊月打糍粑;在梅州客家地区每逢传统节日或家庭喜庆;四川地区的人在中秋节前制作,象征丰收、喜庆和团圆,是中秋节和月饼齐名的必备佳品。在四川民间一些地方,在糍粑中加入桂花捣制成月桂糍粑,蘸上炒黄豆面和白糖吃,味道清幽淡雅、甘甜爽口,别具一番风味。另一些地方在热糍粑中裹入熟红豆等豆制品、加入适量食盐,切成椭圆状片块放到熟菜油中油炸,作出的红豆油糍粑,色、香、味俱佳。湖北地区的人们也习惯在腊月里打糍粑,将糍粑切成长条状保存,待吃时再切成片状。
客家
在广东梅州、福建龙岩、福建三明等客家地区,每逢传统节日或家庭喜庆,都有做糍粑的习俗。糍粑的制法是:取上等糯谷,最好是壳薄质软的红谷糯,经加工成白净的糯米。用清水把糯米浸透,放进木甑里蒸糯米饭,放进石臼里,用杵槌舂制而成。因此,客家人叫“打糍粑”。舂糍粑的杵槌,要用光滑的木杵,糯米饭粒便粘不住。经过用力舂捣,使之成羹状,然后做成如鸡蛋般大小的糍粑。蘸上炒米、花生、芝麻、黄糖等配制的佐料粉,吃起来柔韧鲜滑,香甜可口。客家农村有句俗话:“十月朝,糍粑粄子碌碌烧。”说的是每逢农历十月初一,家家户户做的糍粑热气腾腾[2] 。
闽清
在清代古民居荟萃的福州闽清坂东镇,糍粑,是当地人用当地优质糯米经水泡后,放进饭甑蒸熟后倒进石臼,一人用木杵舂,一人翻动,一下一下,直舂到米饭粘稠如泥状,挑起不断为止,民间俗称“打糍”。然后装进盆里,加香油点润,用手搓成块,搓成丸,放进装有炒熟磨细的芝麻、花生、豆、糖的碗中滚过沾满后即可食用。味道清香,甜润可口,舒气和胃,多吃不腻。考究的吃法是将糍粑搓成丸子,和肉片、菜梗、香菇、墨鱼、大蒜、辣椒等一起拌炒,香辣可口,是餐桌上的一道好菜。
从前,福州闽清乡下家家户户都备有木杵、石臼等打糍粑的工具,逢年过节,每家都会打糍粑。这时,孩子们欢天喜地围看大人们打糍粑,直看到大人把打好的糍粑放在盆里,搓成丸子,香喷喷的金黄透亮的糍粑真馋人,恨不得马上吃到口。做好的糍粑要先拿来奉祖宗,并且烧上根香,等香燃完了,大家才能开始吃糍粑。吃糍粑真得费一番工夫,糍粑又粘又稠,没法掰开吃,偏偏乡下人喜欢大块吃肉,大口喝酒,自然也喜欢把糍粑丸子搓成巨型,吃起来才有味道,这苦了温文尔雅的城里人,面对这巨型糍粑丸子,真是又想吃又怕粘,更怕吃相不雅被人笑。不过厨师想到了这点,把传统的糍粑硕丸细化,做成苹果大小的小丸,但还是能掰开吃,仍不失原来特色。不过,要想品出吃粘糍粑味,最好是试试吃大糍粑丸,佐以大块猪肉,大碗的烧酒,体验农家生活,别有情趣。
信阳
信阳糍粑,为信阳传统名吃,主要产地有商城、新县、潢川、光山等地。“杀年猪,做米酒,打糍粑,腌腊肉!”打糍粑是信阳流行的年俗。 对于信阳人而言,打糍粑的象征意义甚于物质
意义。打糍粑往往与杀年猪“两盘同开”。吃着新鲜的猪肉,就着新鲜的糍粑,那份新鲜劲把整个一年都能照亮。如今信阳的传统年俗正在流失。
打糍粑是江淮一带的旧俗。糍粑曾是信阳老百姓过年家家户户必备的食品之一。年前,家家户户打糍粑,亲戚邻居都来帮忙。在打糍粑之前,先将糯米淘净浸泡两三天后,放入木质蒸笼大火蒸熟。“为防止蒸锅水烧干,要不时地沿锅边向蒸笼里加水”。
将蒸熟的糯米拿出来放到“地窝子”里,“地窝子”是用红石头做的,有80厘米见方,中间掏成半圆,男人们用枣木棒不停地捣地窝子里的糯米,糯米太黏捣着费劲,往往是一群男人,一边转圈捣一边唱号子歌。等到糯米全变成面团没有米粒而且很黏时,就打好了。刚打好的糍粑,冒着热气、闻着清香、摸着柔软、看着洁白、吃着滑嫩。
将整团的糍粑都拿起来放在一张大门板上,平整成大约5厘米高的样子,等糍粑慢慢变冷变硬后,用刀切成块,用瓦缸或桶装新鲜的冷水浸泡。春节时可以将糍粑油炸、火烤、打汤等,来招呼客人或自己食用。
糍粑可烤,可煮,可煎,可炸,尤其是春节期间,亲朋好友来访,最好的见面礼便是煮上一碗荷包蛋糍粑。若将糍粑包上各种馅料,油炸烤煎,风味更加独特鲜美。包馅的糍粑不宜久存,切成块状的糍粑久放干裂,可用清水泡之,勤换其水,可保存3个月以上。
桂林
糍粑制作工艺精细。把上好糯米蒸熟后,用力杵打,直到糯米饭全融,像棉团状,然后再取出糯浆做成圆团,放入蒸笼蒸熟而成。水糍粑多放内馅,如豆蓉、莲蓉、芝麻桂花糖等,质地细腻柔韧、 洁白晶美,如趁出笼时热气腾腾,再裹上点白糖或熟豆粉,更是色美味鲜,口感细滑沁甜。为桂林名小吃之一。
贵州
纳灰村,位于贵州黔西南州兴义市郊万峰林风景区下五屯,是一个布依族聚居的村寨。纳灰村的游客不多,随意去村里任何一家都可以学习到打糍粑。当地人说如果要做糍粑,头天就要把精选的糯米用清水泡在桶里,等完全泡涨了,就装到专用的蒸饭器具——甑里去蒸。甑是用厚厚的木片箍成,直径通常在半米左右,上宽下窄,下部置一竹篾片编成尖顶斗笠形的隔板,既可以使米不沾上锅里的水,又方便蒸汽进入。
浓浓的米香已经开始不断地从厨房溢出,蒸到九分熟的时候,起锅,将蒸好的糯米饭倒进石臼里。打糍粑看起来容易,打起来还真不简单。一般初学者的木棍不是一会被糯米黏住,提不起来,就是一会相互“打架”,没多久就会感到手臂软绵绵地没有力气。当地村民结实说打糍粑其实是个技术活,讲究快、准、稳、狠,这样糯米才能打得均匀,打得瓷实,黏糊糊的有韧性。
湖南
用当本特产的大型香叶包糍粑
1、用糯米蒸成米饭,
2、用石器将糯米饭打成粘状。
3、从山上采来当地特产的一种大型叶类植物的叶子, 双手掌大小
4、将叶子洗净, 把粘状糯米包成单手掌大小, 糍粑做成。
制作糍粑
5、放置阴凉处, 可保存15天到30天左右。 可能与叶子的特殊作用有关。
6、吃的时候, 将粑浸水片刻,再埋到灰火堆里,10分钟取出。
此时将外面的叶子撕掉, 糍粑松软,香气扑鼻。 与叶子的香味有关。
湖南紫鹊界——水车打糍粑逢春节来临,农历腊月末,家家都要打糯米糍粑。据乡土志书记载:“糯米饭就石槽中杵如泥,压成团形,形如满月。大者直径1尺5,寻常者约4寸许,3至8分厚不等。”
糯米晒干了,洗净了,放进木甑,上了气蒸。蒸到九分熟的时候,起锅,两个人提了甑把,疾步走进院落,兜头倒进一个巨大的石臼里。两条粗壮汉子举起手腕粗的枣木大棍,呼儿嘿哟地打起来。这打糍粑很有讲究,追求“快、准、稳、狠”四个字。两个人围了石臼,各站一方,手中的木棍下去要快,收起也要快,糯米粘性太强,免得棍子和米粘在一起;准头要足,两根木棍此起彼伏,都要打在同一个地方,这样糯米才能打得均匀,打得瓷实;稳说的是握棍的手要紧,用力要均匀,不能前面噼里啪啦赛疾风骤雨,后面力气用尽了,软绵绵的跟不上趟,那这臼糯米就算废了;狠不用说,当然是手腕子、臂膀的力气要绷得足,散得畅……如此这般,汉子们一身汗,那臼糯米被打成了粘乎乎得一个团,两支木棍架起来,搁上撒面粉的案板,分成大小不一的小团,塞进刻花的木模,那糍粑就成形了。
刚做好的糍粑是软的,从木模里拿出来后,手腕一抖,糍粑在空中转上几个圈,圆圆地落在晒席上,再盖上被单,温度降下来后就好了。做糍粑很讲究,手粘蜂蜡或茶油,先搓坨,后用手或木板压,做得光滑,美观。小糍粑做完后,由心灵手巧最会做糍粑的妇女,再做几个大糍粑,小则三五斤,大则十多斤。这叫“破笼粑”,象征“五谷丰登”,又显示农家人大方。
湘西土家
土家人素有“二十八,打粑粑”的说法。打糯米糍粑是一项劳动强度较大的体力活,一般都是后生男子汉打,两个人对站,先揉后打,即使冰雪天也要出一身汗。做糍粑也很讲究,手粘蜂蜡或茶油,先搓坨,后用手或木板压,要做得光滑,美观。
糍粑,湘西一般在的冬日里才能吃到,吃它的方法很多。最过瘾的吃法,就是烤糍粑,冬日的湘西阴寒潮湿,为了作热取暖,一般人家都会燃起火炉火桶。糍粑便是放在其中的火盆木炭上烤炙的,火盆通常有铁架,没有我们就用火钳作支架。似乎有倔性的糍粑,让它软化可不容易。烤糍粑的过程,最考验人的性情,性急的人是吃不上的。糍粑得放在微微明灭的炭火上慢慢烘烤,火气不能太大,要不然外皮烤焦,内里却是生硬的。而且要不停的翻边倒面,使它两面均匀受热。受热后的糍粑可不是好对付的,炽热的高温黏着你的手指烫,烫得人几乎断了想吃的念头。但一想入口绵软香甜,又不得不就范。糍粑在火气下催的渐渐鼓胀,表皮微微隆起,像一个大包子似的糍粑就大功告成了。此时将表皮弄破,会有一股白气升腾,可见内里雪白,拿在手里软乎乎的,心里升腾起一股征服的快感。此时可就别太心急,以免烫了口舌。
具体做法
糯米洗净蒸熟。
茶油中放入黄色的蜂蜡,加热融化,涂抹在桌面、门板、石臼、木槌等用具的表面。
糍粑做法
把糯米放进石臼中,用丁字型的大木槌用力捶捣。糯米粘性很强,一般是两个强壮的男人来,一上一下地“打”。大冬天的,光着膀子还要流汗。
糯米捣成泥以后,取出放在桌子上,乘热揪出拳头大的米团,压扁成饼,再用门板加重物压住,等糯米凉了就成型了。
糍粑可以存放很长时间,如果放在大水缸里,用水浸泡,定时换水,可以吃到六七月份。
烤好的糍粑可粘糖,或将糖灌入糍粑中,等其中的热度将糖溶成糖水,此时糍粑入口甜香无比。糖是常见的白砂糖,如有土制的红糖片,那就更好。也可将糍粑中裹入豆腐乳(湘西叫霉豆腐),薄薄的铺上一层,如有厨房设备,糍粑亦可用油煎熟吃, 切块用甜酒煮熟吃,各有风味。
四川--打糍粑一般都是中秋节,四川凉糍粑色香味俱佳,糯软醇甜,入口凉爽,沁人心脾。
把蒸熟的糯米导入石舀里,用芦竹把糯米捣碎,再撒上少量糯米粉,趁热压成大的圆饼。其中农村多用火烤,俗称烧糍粑,非常香脆。
剩下的多余糍粑可以留到日后加鸡蛋或者醪糟(也叫甜酒,是用糯米做成的米酒)煮来吃,比较甜。
制作方法:
1、把糯米淘洗干净,用温水泡二三个小时,控干水后装入饭甑内,用旺火蒸熟,然后,将熟米饭放入石礁窝内。舂茸成糍粑,用热的帕子搭盖。
2、把芝麻粉、蜜桂花、白糖、食用桃红色素拌匀,制成芝麻糖。再把黄豆炒熟,磨成粉待用。
3、糍粑放在案板上晾凉后,分成两半,一半放在撒有黄豆粉的案板上,摊开压平成片,将“洗沙”均匀地抹上。将另一半糍粑成大小、厚薄差不多的片,盖在其上,再把芝麻糖撒在面上,切成块就可以了。
云南
糍粑稍大,直径20cm左右,可任意切成小块,用炭火加热,之后蘸蜂蜜或把蜂蜜放入糍粑,也可以用红糖白糖代替蜂蜜,ps:要吃快一点,蜂蜜会从固体变成液体,糍粑会从烫手变成硬块。
D. 做糯米兹粑的机器及价格。
做糯米兹粑,很多传统家庭都是手工制作,因为这样的制作过程,即享受了慢/漫时光的乐趣,还能够将糯米兹粑做的地道、劲道,有情怀,有味道。
如果工厂要是成批制作,一类是:无馅糍粑机,另一类是:全自动糍粑机,糯米糍粑机,还有一类是:打糍粑机,手动糍粑机,自熟糍粑机,家用糍粑机,香甜糍粑机
如果自家有滚揉机,也可以使用它代替一下。
兹粑机有2千,三千左右,也有上万的。
E. 春糍粑用的棒子叫什么
糍粑,有些地方也叫年糕、粑糍。用糯米制作而成,是我国南方一些地区流行的美食,在南方许多地区,人们习惯于在春节前制作,春节期间和春节之后食用。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臣子伍子胥为报父仇投奔了吴国,想从吴国借兵讨伐楚国。他来到吴国帮助吴王阖闾坐稳了江山,成了吴国的有功之臣。不久,他实现了自己的宏愿,率领吴兵攻破了楚国京都郢都,掘楚王墓鞭尸以报仇雪恨。此后,伍子胥受封申地。有一次吴王令他率人修建了着名的“阖闾大城”,以防侵略。
城建成后,吴王大喜。惟有伍子胥闷闷不乐。他自知自己结怨甚多,恐日后有人难以容他。回营后,便对自己的亲信说,“大王喜而忘忧,不会有好下场。我死后,如国家有难,百姓受饥,在相门(苏州八个城门之一)城下掘地三尺,便可找到充饥的食物也。”阖闾的儿子夫差继位后,多次拒绝伍子胥的忠告,竟听信谗言,令伍子胥自刎身亡。不出伍子胥所料,他去世后不久,越国勾践乘机举兵伐吴,将吴国都城团团围住。当时正值年关,天寒地冻,城内民众断食,饿殍遍野,国家和人民果然遭到危难。
在此危难之际,人们想起了伍子胥生前的嘱咐,便暗中拆城墙挖地,人们惊奇地发现,城基都是用熟糯米压制成的砖石。原来,这是伍子胥在建城时将大批糯米蒸熟压成砖块放凉后,作为城墙的基石储备下来的备荒粮。人们不禁感叹道,伍子胥真有先见之明!大家将糯米砖石拙起,敲碎,重新蒸煮,分而食之。
后来,在楚天一带,人们每到丰年年底,便要用糯米制成像当年“城砖”一样的糍粑,以此来祭奠伍子胥。至今,糍粑仍是南方各地人民每年春节前必做的美食。有的地方将糍粑制作成圆形,有大有小,象征着丰收、喜庆和团圆。有的地方又称为年糕,这一名称也是寓意吉祥如意,人们常说:“年糕,年糕,年丰寿高”。
年糕以苏州观前街的稻香村年糕为最佳品。这儿有猪油年糕和果仁红、白糖年糕。做年糕所用的糯米粉细而甜,色泽白亮,制成的年糕蒸煮煎都可,吃起来又香又甜。猪油年糕又有玫瑰、桂花、枣泥等四个品种,其共同特点是色泽鲜亮,肥润香糯,久吃不厌。我国人民吃的年糕有南式、北式之分,苏州年糕是南式年糕中很受欢迎的名特产品。
F. 打糍粑蒸饭的木器具叫什么
石臼和摏 chong,或者.蒸好的糯米饭放搅拌机里把米搅烂。这步可以基本把米搅烂,但还是有些半颗的米粒。然后把米糊糊放抹有薄薄一层色拉油的塑料带里,用捶肉的工具,捶吧,捶到米粒几乎消失就好了。
G. 打糍粑的工具叫什么
是石臼。
石臼,是舂米用的器具,四方的,上宽下窄,安在土里,只把臼口露出地面。随着木碓一上一下的磕碰,稻谷,也便在石臼里脱了壳,蜕了皮,露出了暗红的雪白的米粒儿。小的石臼可用于砸、捣、研、磨药材。
糍粑也称年糕,在过年的时候制作食用,过年前制作糍粑是农村上千年流传下来的习俗。具有浓厚的乡村风味,打糍粑活动成为大家过年前的一项重要准备活动。糍粑由糯米蒸熟再通过特质石材凹槽冲打而成,手工打糍粑很费力,但是做出来的糍粑柔软细腻,味道极佳。
糍粑介绍:
糍粑,流行于中国南方地区。贵州、重庆、四川、江西、湖南、福建、湖北、广东、广西、陕西等省市都有,又以河南潢川、江西九江、福建南平最为盛行,其中又以广西梧州的做法最为特别。
安徽南部也有,主要是在重阳节的时候,作为节日食品供客人品尝。糍粑是以糯米、薯仔为主料,清水浸泡后搁蒸笼里蒸熟,再迅速放在石臼里舂至绵软柔韧,趁热将饭泥制作成可大可小的团状,搁芝麻炒香磨粉拌白砂糖(或是黄豆炒香磨粉拌白砂糖)的盘里滚动,即可取食。口感香甜。
H. 老家打慈粑是多久啊
老家打糍粑的方法:一般都是把蒸熟的糯米倒放在一个石臼,老家人的土话叫做石“对窝”里擂打,舂打(先是擂打,最后才是舂打)。石臼不是每家每户都有,一个弯子只有个几个。虽然归属是某几家主人,但大家都在相互的使用,借用,几乎没有分彼此。石臼上大下小,有圆形的,也有方形的。有一些石臼打制得很精致艺术。里面也很质感细腻,平整光滑。外面同里面一样,而且还錾刻着各种字体,各种花纹图案。那样的石臼,都老祖宗流传下来,乱说都有好几十年,或者上百年的历史。里面都有它们自己的故事。那样的石臼,都是当时老家着名的打石头方面的能工巧匠,用今天的话叫专家打制而成。如今,莫要说那样的石臼,就一般的石臼都快要绝迹了。所以,那样的石臼,绝对也可以说是越来越珍贵的文物了。擂打,舂打糍粑的工具一般是木杵,老家人土话叫做“对窝”棒。木杵两头是两个大碗口粗,长条形冬瓜状的木锤,被中间一根长一米七左右的木杵把“挑”着。一个石臼一般准备两根木杵,一般两个人打就够了(我说的一般是两个人,当然也有一个,三个不等进行打的),或者进行轮换。多了也没有多少用。打的人多了,反而碍手碍脚碍事,施展不开,使劲不起来。
打糍粑是个相当费劲体力的劳动活。因为糍粑在石臼里要用力反复的,翻来翻去长久地擂打,擂打,擂打……最后又不停地舂打,舂打,舂打。蒸熟的糯米才能打细腻,打黏稠糍实。打得越细腻,越黏稠糍实越好。打不了多久,就是在最寒冷的冬天,就是身强体壮的大男人,很快都会大汗淋漓,气喘吁吁。所以打糍粑,一般都是两个身强体壮的大男人对打。打糍粑的时候,一般不很需要女人,老人的——没有劳力的家庭例外。女人,老人只是在石臼旁边打杂:要么给石臼的里添加一点水,要么端着盆子准备接住打好了的,撬起来糍粑。至于我们小孩们围着石臼,既不是来帮忙打杂的,也不是来助威的,我们目不转睛的盯着糍粑,流吞着清口水,除了想吃,还是想吃。其它的,好像就再也没有什么了。
打糍粑,相当费劲体力的同时,也需要技巧。打糍粑时,打糍粑的人是需要相互秩序,有机的配合协调的。打糍粑的人,双手前后一定距离,紧握木杵三分之二那个地方,以四十五度角倾斜对着石臼里,热气腾腾蒸熟的糯米。你一下,我一下,此起彼伏:你木杵抽拉起来,我木杵擂打下去。我木杵擂打下去,你木杵抽拉起来。一上一下,一进一出,匀称地,均匀地,不快不慢,不慌不忙,一前一后,围绕着石臼一边不停的擂打,一边不停地来回转圈。最后,要把蒸熟的糯米,每个地方,每粒糯米都要擂打,舂打到,而且还要舂打细腻,黏稠糍实。不能毫无章法地乱来,乱打。如果毫无章法乱来,东一杵,西一杵。既费时,费劲,费力,还不讨好地:打出来的糍粑,粗细不均匀。一些地方粗糙,一些地方细腻,还不黏稠糍实。
I. 打糍粑的那个工具叫什么
是石臼。
石臼,是舂米用的器具,四方的,上宽下窄,安在土里,只把臼口露出地面。随着木碓一上一下的磕碰,稻谷,也便在石臼里脱了壳,蜕了皮,露出了暗红的雪白的米粒儿。小的石臼可用于砸、捣、研、磨药材。
据考证,大约在三千年前,中国人开始食用稻谷。从那时候起,就开始了石质、木质舂米,直到20世纪中叶发明碾米机,石臼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9)做糍粑的工具叫什么扩展阅读:
糍粑以糯米、薯仔为主料,清浸泡后搁蒸笼里蒸熟,再迅速放在石舀里舂至绵软柔韧,趁热将饭泥制作成可大可小的团状,搁芝麻炒香磨粉拌白砂糖(或是黄豆炒香磨粉拌白砂糖)的盘里滚动,即可取食。
口感香,。现街头商贩多用脚踩三轮车叫卖,饭泥用保温性能好的特制铁桶装放,摇动把手,饭泥从圆孔钻出。但凡有喜事,当地人都要做红糖拌糍粑招待客人,以表吉利。
J. 打糍粑的工具
打糍粑的那个工具是:石臼和舂。
1、石臼:是人类以各种石材制造的,用以砸、捣,研磨药材食品等的生产工具。在电气化生产以前,人类的谷物粮食主要是以这种生产工具加工成食品。可以说,石臼是古代人类生活的必需品,石臼和水井是人类定居点的标志。在人类进入电气化时代以后,石臼逐渐被淘汰,只在一些没有电气化设备的边远地区仍旧被使用。在中国的许多乡村,被淘汰使用的石臼仍旧被完好保存着,成为许多人怀旧的对象。
2、舂:意思是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使破碎或去皮壳。
有一些地方打糍粑是用木锤不停捶打,而我们这地方则是用木棍不停的揉挤捣碎。这个木棍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基本上就是原来农村里犁田工具上面的木把。木犁废弃之后,将犁把卸下来,用做捣糍粑是最好不过的选择。
将蒸好的糯米倒到一个特制的木桶里面,两个人扶住木桶的边缘,将其固定住。一个人拿着犁把不停的捣挤,一层一层一圈一圈,这是一个体力活,时间上来看至少要20分钟到半个小时。所以一般情况下,都是几个人轮换着来。
当糯米捣碎揉成一团,看不出米粒之后,就算打好了。将其放到事先准备好的竹编之中,竹编里有用石磨磨好的黄豆沫子或者是芝麻粉,用手将其拍平,然后切成一块一块的就变成了糍粑,大家可以趁热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