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宏观经济政策的政策工具
需求管理是指通过调节总需求来达到一定政策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它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需求管理政策是以凯恩斯的总需求分析理论为基础制定的,是凯恩斯主义所重视的政策工具。
需求管理是要通过对总需求的调节,实现总需求等与总供给,达到既无失业又无通货膨胀的目标。它的基本政策有实现充分就业政策和保证物价稳定政策两个方面。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也就是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时,政府应采取扩张性的政策措施,刺激总需求增长,克服经济萧条,实现充分就业;在有效需求过度增长的情况下,也就是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政府应采取紧缩性的政策措施,抑制总需求,以克服因需求过度扩张而造成的通货膨胀。 供给学派理论的核心是把注意力从需求转向供给。供给管理是通过对总供给的调节,来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在短期内影响供给的主要因素是生产成本,特别是生产成本中的工资成本。在长期内影响供给的主要因素是生产能力,即经济潜力的增长。供给管理政策具体包括控制工资与物价的收入政策、指数化政策、人力政策和经济增长政策。
1)收入政策。收入政策是指通过限制工资收入增长率从而限制物价上涨率的政策,因此,也叫工资和物价管理政策。之所以对收入进行管理,是因为通货膨胀有时由成本(工资)推进所造成的(参见成本推进的通胀)。收入政策的目的就是制止通货膨胀。它有以下三种形式:一是工资与物价指导线。根据劳动生产率和其他因素的变动,规定工资和物价上涨的限度,其中主要是规定工资增长率。企业和工会都要根据这一指导线来确定工资增长率,企业也必须据此确定产品的价格变动幅度,如果违反,则以税收形式以示惩戒。二是工资物价的冻结。即政府采用法律和行政手段禁止在一定时期内提高工资与物价,这些措施一般是在特殊时期采用,在严重通货膨胀时也被采用。三是税收刺激政策。即以税收来控制增长。
2)指数化政策。指数化政策是指定期地根据通货膨胀率来调整各种收入的名义价值,以使其实际价值保持不变。主要有:一是工资指数化。二是税收指数化。即根据物价指数自动调整个人收入调节税等。
3)人力政策又称就业政策。是一种旨在改善劳动市场结构,以减少失业的政策。主要有:一是人力资本投资。由政府或有关机构向劳动者投资,以提高劳动者的文化技术水平与身体素质,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二是完善劳动市场。政府应该不断完善和增加各类就业介绍机构,为劳动的供求双方提供迅速、准确而完全的信息,使劳动者找到满意的工作,企业也能得到其所需的员工。三是协助工人进行流动。劳动者在地区、行业和部门之间的流动,有利于劳动的合理配置与劳动者人尽其才,也能减少由于劳动力的地区结构和劳动力的流动困难等原因而造成的失业。对工人流动的协助包括提供充分的信息、必要的物质帮助与鼓励。
4)经济增长政策。主要有:一是增加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增加劳动力数量的方法包括提高人口出生率、鼓励移民入境等;提高劳动力质量的方法有增加人力资本投资。二是资本积累。资本的积累主要来源于储蓄,可以通过减少税收,提高利率等途径来鼓励人们储蓄。三是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在现代经济增长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促进技术进步成为各国经济政策的重点。四是计划化和平衡增长。现代经济中各部门之间协调的增长是经济本身所要求的,国家的计划与协调要通过间接的方式来实现。 一、判断宏观经济形势,不仅要看经济增长速度,还要看就业、通货膨胀、国际收支。要全面地看,不能片面地看,防止出现以偏概全;
二、判断经济形势特别是经济增长速度,不能停留在过去的条件和基础上,要看到多年来特别是过去四年来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带来的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要用发展的眼光看,不能静止地看;
三、判断经济形势,不能只看增速,还要看经济效益、经济结构和民生等方面的改善情况。要从综合的视角看,不能孤立地看。 名 称:2011年中国经济发展趋势与宏观经济政策(音像解读)作 者:中共中央党校 韩保江 谢鲁江 梁朋
单 位:套
类 别: 党群组织— 音像
出版单位:中央文献出版社
其它介绍:2010年12月/3盘DVD光盘/3讲/每讲时长约100分钟
定 价:480元 201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为2011年我国的经济发展提出了指导思想、总体要求、大政方针和主要任务。
为了配合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和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中央文献音像出版社邀请了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的专家、教授对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进行深度解析,并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融汇到讲座中,供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参考。 第一讲:深刻领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主讲人: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博导 韩保江
第二讲:2011年宏观经济走势及经济工作重点
主讲人: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授、博导 谢鲁江
第三讲:新形势下财政货币政策的基本取向
主讲人: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财政金融室主任、教授、博导 梁朋 韩保江 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重点课题的研究,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个人专着和编着20多部。对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收入分配、跨国公司、经济全球化等问题有独到研究。
谢鲁江 在中共中央党校长期从事有关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中国工业化道路及中国经济发展问题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着有多部学术着作。
梁 朋 国家税务总局特约研究员。在宏观经济、财政税收、货币政策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参与和主持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研究,发表论文100余篇,有多部个人学术专着。
⑵ 宏观经济政策的工具是什么
货币政策三大工具:
利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业务
财政政策主要是税收、和财政刺激
⑶ 宏观经济政策的工具
宏观经济政策的工具有需求管理、供给管理、国际经济政策
⑷ 宏观经济包括哪些方面
宏观经济包括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总量、国民经济构成、产业发展阶段与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程度等方面。宏观经济就是指宏观层面的国民经济,反映的是一国的经济总体在经济活动中的表现。像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变化,是会决定国家在相关政策上做出一定的调整。
宏观经济 指总量经济活动。是指整个国民经济或国民经济总体及其经济活动和运行状态,如总供给与总需求;国民经济的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国民经济中的主要比例关系;物价的总水平;劳动就业的总水平与失业率;货币发行的总规模与增长速度;进出口贸易的总规模及其变动等。
宏观经济
1、高的且不断增长的国民产出水平(即实际GDP)
2、高就业、低失业
3、稳定或温和上升的价格水平
政策工具是一种处于政府的控制之下,并能对一个或多个宏观经济目标施加影响的经济变量。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一国调控宏观经济的主要政策工具,两者充分搭配协调才能达到最佳宏观调控效果。据有关统计表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9.7%。在看似一路平稳递增的经济增长背后,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进行了三次较大的调整。
1997年下半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使中国的外贸出口受到很大的影响,而这些年来我国经济的增长有相当大的比重来之于外贸出口,进而也严重影响了中国的国民经济。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把宏观政策的定位转为扩大内需方面。国内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使本应再次回升的经济出现了新变化,经济存在振荡衰退、大幅下滑的危险。
上次调整的力度过大,虽然通货膨胀得到治理,实现了“软着陆”,但宏观调控的惯性下滑,加之外部的冲击,使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大幅度降低。
⑸ 经济学简答题: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及工具
一、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一般认为
,
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主要有以下四个。
(
一
)
持续均衡的经济增长
(
二
)
充分就业
(
三
)
物价水平稳定
(
四
)
国际收支平衡
二、宏观经济政策工具
常用的有需求管理政策、供给管理政策以及国际经济政策。
⑹ 宏观调控经济方面的工具
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分为: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你讲的计划手段包含在行政手段中. 经济手段有时是政府制定的经济政策; 法律手段有时是政府制定的经济法规; 行政手段则是政府发布的经济命令。 经济手段:这是指政府在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借助于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经济杠杆是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宏观调控的价值形式和价值工具,主要包括价格、税收、信贷、工资等。 法律手段:这是指政府依*法制力量,通过经济立法和司法,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以达到宏观调控目标的一种手段。通过法律手段可以有效地保护公有财产、个人财产,维护各种所有制经济、各个经济组织和社会成员个人的合法权益;调整各种经济组织之间横向和纵向的关系,保证经济运行的正常秩序。 法律手段的内容包括经济司法和经济立法两个方面。经济立法主要是由立法机关制定各种经济法规,保护市场主体权益;经济司法主要是由司法机关按照法律规定的制度、程序,对经济案件进行检察和审理的活动,维护市场秩序,惩罚和制裁经济犯罪。 行政手段:这是依*行政机构,采取强制性的命令、指示、规定等行政方式来调节经济活动,以达到宏观调控目标的一种手段。行政手段具有权威性、纵向性、无偿性及速效性等特点。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还不能放弃必要的行政手段。因为计划手段、经济手段的调节功能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如计划手段有相对稳定性,不能灵活地调节经济活动;经济手段具有短期性、滞后性和调节后果的不确定性。当计划、经济手段的调节都无效时,就只能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尤其当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失调或社会经济某一领域失控时,运用行政手段调节将能更迅速地扭转失控,更快地恢复正常的经济秩序。当然,行政手段是短期的非常规的手段,不可滥用,必须在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加以运用。
⑺ 经济工具是什么
宏观经济政策工具:
1。货币政策
目标;帮助经济达到无通货膨胀、充分就业条件下的总产出水平。
实现路径:中央银行通过调节商业银行持有的超额准备金规模,来改变商业银行体系的贷款能力,控制整个经济的货币供给量。
工具:公开市场业务,准备金率、贴现率。
政策类型:宽松货币政策、紧缩货币政策。
2。财政政策
酌情使用的财政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政府开支、减税);紧缩性财政政策(削减政府支出、加税)。
非酌情使用的财政政策:自动或内在稳定器。
⑻ 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工具有哪些
政府通过财政政策的工具:税收、政府购买、转移支付、公债,来调节社会总需求,使之社会总供给相均衡,从而使社会与经济既不发生经济萧条又无通货膨胀的稳定增长。财政政策有三种类型:扩张型、紧缩型、平衡型。 货币政策工具: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即商业银行每吸收一笔存款上缴到央行的那部分,占该笔存款的比例 2、再贴现率:即持票人将一张未到期的票据向商业银行请求变现,称为贴现;支付给银行的利息称为贴现率;商业银行将未到期的票据,向其他商业银行或央行请求变现,称为再贴现,所支付给他们的利息称为再贴现率 3、公开市场业务:即央行在证券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的行为,这是央行最常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