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饮酒是否有益于健康呢
那些每天喝两杯酒,每周三四次的人,患上心脏病的几率会更低。研究者目前猜测这可能是因为酒精饮料对血液中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一种有益的胆固醇)、血红蛋白的A1c值(即糖化血红蛋白含量,监测糖尿病的一项重要指标),和纤维蛋白原(血液中一种具有凝血止血功能的物质)的含量具有有益的调节作用,这三项指标在引发代谢综合征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它们出现异常时往往会引发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有一些研究已经发现了一些线索,即酒精饮料往往会调节这些参数使它们向着好的水平发展,这正是有节制饮酒有益身体健康的一种可能机制。其他研究也同样发现了酒精摄入量和缺血性中风之间的U形关系。但是在你急着下楼买几瓶酒然后打算开始每周喝几瓶之前,我建议你应该继续往下读读。那么戒酒的人的患病死亡概率是不是就真的就要比每天没事喝一两杯酒的人高呢?答案并不像看起来那么简单。
Ⅱ 一个星期最多能喝多少酒
1升。
每天饮一定程度的酒(主要指低浓度的酒,如啤酒等),对身体健康有好处。科学统计发现,要想长寿,每天适当地摄取部分酒是必须的。
随着现在观念的改变,我们发现,大量喝啤酒会容易发福。啤酒等酒里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喝多了容易营养过剩。
白酒和红酒成了很多人的交流“工具”。医学发现,如果以纯酒精做计算,人的摄取量不能超过500G。也就是说,喝白酒(50度)最好不不要超过两斤。
Ⅲ 中国成年男性和女性过量饮酒的定义分别是什么
成年的男性和女性过量饮酒是说失去了自理的能力 喝大酒酗酒已经没有清晰辨别的理智能力 。
Ⅳ 老喝酒,不吃饭对身体有什么危害
1、损害肝功能
专家指出,适量的饮用啤酒可以起到促进消化的作用,同时还具有一定的美容功效,但如果你经常毫无节制的滥饮啤酒的话,其危害是非常大的。过量的饮用啤酒会损坏肝功能,同时还会加重肾脏的负担,如果心肌组织长期受到酒精的浸泡,就会出现脂肪细胞浸润,使心肌功能减弱,并且还会导致出现心跳过速的情况。加上过量液体使血循环量增多而增加心脏负担,同时还会出现心肌肥厚、心室体积扩大,甚至有的人还会形成“啤酒心”。
2、啤酒肚
这是由于长期大量的饮用啤酒会导致的产物。啤酒中的营养非常的丰富,而且其中所含有的热量也非常的大,如果长期大量的饮用的话就会造成体内脂肪堆积,从而导致出现大腹便便,形成“啤酒肚”。其危害还不仅仅只有这些,长期过量的饮啤酒还会导致血脂、血压升高,如果出现并发症的话影响会更大。
3、结石和痛风
有调查研究发现。萎缩性胃炎、泌尿系统结石等病症与经常性大量的喝啤酒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而且本身就患有这些病症的患者,如果经常过量喝啤酒的话还会导致旧病复发或加重病情。这是由于啤酒在酿制的过程中会掺入大麦芽汁,而其中所含有的钙、草酸、乌核苷酸和嘌呤核苷酸等物质会相互作用,从而导致人体中尿酸的含量增加有一倍之多,不但促进胆肾结石形成,而且可诱发痛风症。
4、胃肠炎
喝啤酒的坏处非常多,研究发现,大部分患有肠胃炎的患者与经常大量喝啤酒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是由于在大量喝啤酒的过程中,会导致胃黏膜遭到损坏,从而导致出现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患有胃肠炎的患者经常会出现上腹不适、食欲不振、腹胀和泛酸等症状。
Ⅳ 适量饮酒是否有益健康
这个答案只说说饮酒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关系,因为在外应酬,遇到劝酒的理由除了各种感情套路以外,还有一股清流就是以“喝酒有益健康”为由劝酒的朋友了——“喝一点我们自己酿的果酒,可以软化血管的”、“尝尝这种红酒,可以降血压、预防心脏病呢”……那么,喝酒和心血管疾病的关系是什么呢?应不应该通过喝酒来预防心血管疾病呢?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选择了一些重要的荟萃分析的结果(荟萃分析是指收集关于某个特定主题的所有文献,然后按照统一的标准对其结果进行再次整理、解释,从而得出一个全景式解释的过程)。需要指出的是,为了统一研究标准,涉及饮酒与健康关系的文章都会把不同种类的酒折换成所含的酒精量进行统计,如每天喝2两50度的白酒则饮酒量为50g/天,每天喝1升4度的啤酒则饮酒量为40g/天,下文中的饮酒量均按此方法计算。
一、少量饮酒确实能降低冠心病、心衰和中风的风险,但无论饮酒多少均增加房颤风险
2016年发表在《营养学(Nutrition)》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总结了18个前瞻性研究的结果,总共纳入包括7756名冠心病患者的21万个对象,结果显示,与不饮酒者相比,饮酒者的冠心病风险要低17%~31%,而在每天饮酒量为12~135g酒精时,其风险降低最显着的是每日饮酒36g,而降幅最小的是饮酒量最多的每日135g[1]。
饮酒量与心衰风险的关系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2015年刊登于《欧洲心力衰竭杂志(European Journal of Heart Failure)》上的一篇荟萃分析纳入了8个前瞻性研究(包括6211名心衰患者的20万人),结果显示,对于每日饮酒量相当于36g~168g酒精者,心衰风险是不饮酒者的83%~90%,而饮酒量增加到252g/天时,心衰风险是不饮酒者的107%[2](图1)。
图2. 中风患病率与饮酒量(左图)、中风死亡率与饮酒量(右图)的关系,横坐标为每日摄入的酒精量
二、如何理解上述结果,该常规喝酒来预防心脏病吗?
我们该如何理解上述结果呢?是不是为了预防心脏病本来不喝酒的人也该每天整两盅呢?笔者认为这种行为并不可取,主要基于下列几点原因:
1. 从上面列出的文献不难看出,少量饮酒虽然有利于减少冠心病、心衰、中风的风险,但也会增加房颤风险,说明其对心血管病的保护作用并不是“全方位覆盖”的,很有可能利弊相抵甚至弊大于利。
2. 更重要的是,少量饮酒的有益作用只体现在部分心血管疾病中,而在内分泌疾病、肝脏疾病和肿瘤方面的研究中,无论量多少,饮酒都是彻头彻尾的有害因素。因此,即使对心血管有一定保护作用,饮酒都会对其他器官造成损害。
3.饮酒量很难控制在所谓的“有益范围”内,对于喜欢消费高度白酒的中国人尤为如此,基本上高兴一点多喝两杯就超限了,“适当饮酒可以预防心血管病”多数时候不过是自我安慰的借口。
总之,虽然有证据显示少量饮酒可以降低部分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但从整体健康的角度来说,一方面要建议饮酒者限量饮酒,另一方面则不建议原来不喝酒的人为了预防疾病而开始饮酒。
参考文献:
1. Yang, Y., et al., Alcohol consumption and risk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 dose-response meta-analysis of prospective studies. Nutrition, 2016.32(6): p. 637-44.
2. Larsson, S.C., N. Orsini, and A. Wolk, Alcohol consumption and risk of heart failure: a dose-response meta-analysis of prospective studies. Eur J Heart Fail, 2015.17(4): p. 367-73.
3. Larsson, S.C., N. Drca, and A. Wolk, Alcohol consumption and risk of atrial fibrillation: a prospective study and dose-response meta-analysis. J Am Coll Cardiol, 2014.64(3): p. 281-9.
4. Zhang, C., et al., Alcohol intake and risk of stroke: a dose-response meta-analysis of prospective studies. Int J Cardiol, 2014.174(3): p. 669-77.
Ⅵ 适量饮酒真的有益健康吗
“适量饮酒有益健康”这个说法不仅仅在酒类营销中经常强调,许多医学、营养和科普界人士也经常提到——而且,他们还真能摆出许多科学研究文献来支持这种说法。有着许多“科学研究表明”,这种说法真的靠谱吗?
这个说法大致起源于1991年。在美国的一个电视节目中,有人提出了一个“法国悖论”——法国人的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并没有多健康,他们的心血管发病率却不高。节目中给了一个解释:法国人喝葡萄酒多,葡萄酒可能有利于心血管健康。
这个猜想很有“养生大师范”,不过推理不靠谱只能说明它的理由不充分,却并不能否定它。为了解释“法国悖论”,各国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研究,总共调查过的人数加起来超过百万,时间长的可达一二十年。在流行病学调查领域,这可以算得上数据最丰富的研究之一。
结果显示这种猜想还真不离谱。在这些研究中,科学家们把心血管疾病发生率以及它导致的死亡率与喝酒的量对比,发现“适量饮酒”的人群中二者都比完全不喝酒的人群要低。当然,喝酒比较多的人群中,这二者又升高了。而且,不仅仅是葡萄酒,啤酒和白酒也有类似的结果。
当然,作为流行病学调查,往往会受到其他“混杂因素”的影响。比如,经常喝葡萄酒的人,收入往往比较高,因而医疗条件等也要好一些。而是否喝酒可能还伴随着其他的生活方式,比如蔬菜、水果、锻炼身体等等。在大型调查中,可以用统计工具剔除这些因素的影响,而尽可能得到“适量饮酒”对心血管健康的影响。
一般的结论是,在剔除了科学家们能够想到的混杂因素之后,“适量饮酒”对心血管健康的积极作用减小了,但并没有完全消失。也就是说,比起不喝酒的人,每天喝一点酒的人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以及它导致的死亡率依然要低一些。
为了解释这一现象,有学者提出了一些假说。比较有名的一个是葡萄酒中的抗氧化剂比如白藜芦醇。不过,动物试验又发现,要通过喝葡萄酒来达到白藜芦醇起作用的剂量,人会先被撑死。另一种着名的假说是酒精有助于增加血液中的“好胆固醇”,而好胆固醇的增加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有一些试验证据似乎支持这种假说,“适量饮酒有益心血管健康”也就得到了比较多的认同。
但是,心血管疾病并非危害健康的唯一因素,“适量饮酒”会不会对于其他的健康因素也有影响呢?
对其他方面的影响也有过许多研究。虽然不象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那么深入,但汇总起来也不少。2004年,意大利学者发表了一项荟萃分析,汇总了过去三十多年中发表的喝酒与肿瘤等14种疾病以及受伤情况的流行病学调查。
这项荟萃分析在科学文献数据中找到了几百项研究,其中有156项质量较高,被汇总起来进行统计分析,涉及到的总人数超过了11.6万人。
在这些研究中,饮酒量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与通常的结果很一致:与不喝酒的人相比,每天喝20克酒精的人冠心病的发生率低大约20%。
但这是“适当饮酒”唯一降低的疾病发生率。在其他疾病中,即使是每天喝25克酒精这个“适量”,也会导致多种疾病的风险明显增加,比如口腔癌和咽癌的风险增加82%,食道癌增加39%,喉癌增加43%,乳腺癌增加25%,原发性高血压增加43%,肝硬化增加1.9倍,慢性胰腺炎增加34%。其他的结肠癌、直肠癌、肝癌也有小幅增加。
如果饮酒更多的话,那么这些疾病的风险就大大增加。比如,如果每天喝50克酒精(大致相当于2两50度的白酒),那么口腔癌和咽癌的风险将增加2.1倍,食道癌、喉癌和原发性高血压的风险都会增加一倍左右,乳腺癌增加55%,肝硬化增加6.1倍,慢性胰腺炎增加78%,出血性中风增加82%,而肝癌的增加也有40%。
与饮酒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研究相比,饮酒与其他疾病风险的研究还比较有限。虽然这项荟萃分析中涉及到的人数超过了11万,但具体到许多疾病上,研究数与涉及的人数也都不算多。这就使得结论的代表性比较有限,有很多调查甚至可能只对具体的地区与人群有效。
但是,这项荟萃研究给了我们两点很重要的信息:第一,饮酒对健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应该仅仅考虑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虽然酒类营销很喜欢这样宣传;第二,饮酒对癌症风险的影响,没有发现“安全阈值”的存在——也就是说,只要喝了,就会增加风险。
Ⅶ 古人喝酒爱用酒令,古代酒令有什么讲究
中国酒令名目繁杂,无法精确统计到底有多少种类。据清代俞敦培着<酒令丛钞>记载,大体分为四大类,即:古令、雅令、通令、筹令。<中国酒令大观>(麻国钧 麻叔云编着)则分为:覆射猜拳类68种;口头文字类348种;骰子类128种;骨(牙)牌类38种;筹子类78种;杂类56种等六大类,计726种。现分别举例概述如下。
1、雅令和通令
我国的酒令五花八门,大致分雅令和通令两大类。见于史籍的雅令有四书令,花枝令、诗令、谜语令、改字令、典故令、牙牌令、人名令、快乐令、对字令、筹令、彩云令等。
酒令雅令的行令方法是:先推一人为令官,或出诗句,或出对子,其他人按首令之意续令,所续必在内容与形式上相符,不然则被罚饮酒。行雅令时,必须引经据典,分韵联吟,当席构思,即席应对,这就要求行酒令者既有文采和才华,又要敏捷和机智,所以它是酒令中最能展示饮者才思的项目。例如,唐朝使节出使高丽,宴饮中,高丽一人行酒令,唐使即应对曰:“许由与晁错争一瓢,由曰:‘油葫芦’,错曰:‘醋葫芦’”。名对名,物对物,唐使臣应对得体,同时也可以看出高丽人熟识中国文化。《红楼梦》第四十回写到鸳鸯作令官,喝酒行令的情景,描写的是清代上层社会喝酒行雅令的风貌。
唐代传奇《申屠澄》记载了一则关于雅令的动人故事。布衣秀才申屠澄赴任县尉,风雪阻途,夜投茅屋。好客的主人烫酒备席,围炉飨客。风流才子申屠澄举杯行令:"厌厌夜饮,不醉不归",引用《诗经》句行雅令。不料话音刚落,坐在对面的主人之女就咯咯笑了起来,说:"这样的风雪之夜,你还能到哪里去呢》"说完,少女多情地看了申屠澄一眼,脱口出令:"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申屠澄听后,惊叹万分。他知道少女是用《诗经· 郑风· 风雨》里的诗句,隐去"既见君子,云胡不喜?"后两句,说明少女已含蓄而巧妙地向他表达了爱慕之意。于是,申屠澄向少女的父母求婚,喜结良缘。
四书令,是以《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的句子组合而成的一种酒令,在明清两代的文人宴上,四书令大行其时,用以检测文人的学识与机敏程度。
花枝令,是一种击鼓传花或彩球等物行令饮酒的方式。唐白居易的《就花枝》诗曰:“就花枝,移酒海,令朝不醉明朝悔。且算欢娱逐来,任他容鬓随年改。”徐某《抛球乐辞》:“……灼灼传花枝,纷纷度画旗。不知红烛下,照见彩球飞。”可见唐人饮酒击鼓传花递球的场面何等热闹。《红楼梦》七十五回就有一段“花枝令”的描写。
筹令,是唐代一种筹令饮酒的方式,如“论语筹令”、“安雅堂酒令”等。后者有五十种酒令筹,上面各写不同的劝酒、酌酒、饮酒方式,并与古代文人的典故相吻合,既活跃酒席气氛,又使人掌握许多典故。“如孔雀开樽第一”;“孔融诚好事,其性更宽容”。座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得此不饮,但遍酌侍客,各饮一杯。至于“牙牌令”,是唐代筹令的一种变异形式,它与安雅堂酒令相似,也盛行于明清。《红楼梦》四十四对牙牌令作了精彩细致的描写。
通令的行令方法主要掷骰、抽签、划拳、猜数等。通令很容易造成酒宴中热闹的气氛,因此较流行。但通令掳拳奋臂,叫号喧争,有失风度,显得粗俗、单调、嘈杂。
通令的行令方法主要掷骰、抽签、划拳、猜数等。通令很容易造成酒宴中热闹的气氛,因此较流行。但通令掳拳奋臂,叫号喧争,有失风度,显得粗俗、单调、嘈杂。
民间流行的"划拳",唐代人称为"拇战"、"招手令"、"打令"等。即用手指中的若干个手指的手姿代表某个数,两人出手后,相加后必等于某数,出手的同时,每人报一个数字,如果甲所说的数正好与加数之和相同,则算赢家,输者就得喝酒。如果两人说的数相同,则不计胜负,重新再来一次。划拳中拆字、联诗较少,说吉庆语言较多。如"一定恭喜,二相好,三星高照,四喜、五金魁,六六顺,七七巧,八仙过海"、"快得利"、"满堂红"(或"金来到")等等。这些酒令词都有讨吉利的涵义。由于猜拳之戏形式简单,通俗易学,又带有很强的刺激性,因此深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中国古代一些较为普通的民间家宴中,用得最多的也就是这种酒令方式。
2、覆射猜拳类
流水席
这里又分两类,即覆射和猜拳。覆射令是由汉代的"藏钩"游戏发展而来。藏钩到了唐代分二途发展,一为博戏,一为酒令。其基本方法都是藏起某物,令对方猜射;或一人说出一字,以该字隐某物,令对方也以一字射此物。如<红楼梦>第六十二回,探春以覆了一个"人"字和"窗"字,令宝钗射一物。宝钗知道探春用了"鸡窗"、"鸡人"的典故,故射"鸡",宝钗算射中了。这叫"双覆一射"。
又如猜子令,即一人手握一枚爪子,左右手一实一空,令对方猜瓜子在哪只手中。猜不中罚酒;猜中则由覆者罚酒。也可用三枚瓜子、两故花生,叫"三红两白",分别握右两手中,随意出一拳让对方猜。先猜单双,后猜几枚,再猜红白,叫作"五子三猜,两手不空"。猜不中罚酒,猜中,则由出拳者饮酒。春节将临,此令不妨可在亲友酒席上施行。
划拳,它是唐代"手势令"的后裔。划拳又作"豁拳"、"豁指头",它又有"拇战"、"拇阵"的雅称。明代李日华的<六研斋笔记>、清代郎廷极丽<胜饮篇>均有记述。它也是在现代酒桌上常用的一种酒令。
3、 口头文字类
这一类酒令没有其他行令工具,而只以口头吟诗、作对、唱曲(现代可唱卡拉ok)、猜谜等行令,故名。它发端甚早,春秋时代的"当筵歌诗"、"投壶赋诗"、"即席作歌",己开后代此令的先河。明请以后,这类酒令发展较快,各种名目层出不穷。清代佚名<新刻时尚华筵趣禾谈笑酒令>、张潮<下酒物>,均是此类酒令的专着。
女儿令,是这类酒令的代表。<红楼梦>第二十八回,宝玉、薛蟠、蒋玉函在冯紫英家中吃酒时行的" 女儿乐、喜、悲、愁" 的令便是。
下面再举个"一物双说令"的例子。
一物双说令也是口头文字类酒令。它的行令方法是:每人说出一物,再接两句话,要求这两句话音同而义反。合席轮说,不成则罚酒一怀。如:" 风中腊烛,流半边,留半边。" 梦里拾珠,拾一颗,失一颗。" 这流、留和拾、失就是音同义反的字,符合此令的规则。
4、骰子类
骰子类的酒令以骰子为行令工具,故名。此令为唐代酒令中比较普遍的一种,常见于唐代诗人的诗句中。张祜、杜牧<骰子赌酒>联句:<骰子逡巡里手拈,无因得见玉纤纤。" 元稹<赠崔元儒>诗:"今日头盘三两掷,翠娥潜笑白髭须。"即是描写掷骰赌酒的情景。
骰子类酒令在明清两代得极大的发展,人们依握骰子六面采点的象征,编制了大量的酒令。小型酒令层出不穷,大型酒令用多枚骰子排列组合函二百余采,如"绘芳园酒令",甚至终席不能行毕一令。还有将骰子与其他游具结合,形成一种综合性的骰子令,如"月夜钟声图令"等。
<金瓶梅>第六十回中有"花名贯<四书>顶针令"、"区禽、果名贯骨牌、官名令" 及第六十七回"雪字掷骰令"便是骰子令。
<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在群芳夜宴开始前,宝玉因说:" 咱们也该行个令才好。" 麝月便提议:" 拿骰子咱行抢红吧。"
抢红令,色是属于骰子类的酒令,工具是六枚骰子。这一种酒令不拘人数,不须要有什么文化程度,即使文盲也可以参加的饮酒游戏。
它的行令方法是:不论人数,用六枚骰子掷,每人掷一次,每次若得"红四",则取出,直至六枚"红四"取完为止。每掷一次无"红四"者,罚酒一杯。就这么简单!现在节假日或亲朋好友间聚会的宴席上,酒到兴浓时,不妨可以玩一下这种抢红的酒令,能使大家掀起哄笑呼喊的喝酒高潮。
这酒令出自清代人莲海居士所撰的<红楼梦觥史>。初一见这书名,还以为是专门记述<红楼梦>中的有关喝酒、酒令的专着呢。但一查内容却不然。如<飞花令>、<阑干令>、<掷红绿令>等等,<红楼梦>就没育;而<红楼梦>中有的如<女儿令>、<牙牌令>、<占花名令>等觥史中却没有。莫非莲海居士另有红楼之梦乎?
5、牌类
牌类的酒令,起初是纸牌,称作"叶子",又叫"叶子酒牌"。这类叶子牌,唐时作酒令牌时亦称作"彩笺"(刘禹锡诗:"杯停新令举,诗动彩笺忙")。明清时叫"马吊"(现在苏北一带农村中尚有人会玩)也有用铜铸成铜钱形,上刻王母,琴仙、诗仙等人物形象,背面刻铸五言绝诗一首(<酒令大观>中有一套八枚的图,可惜无法翻拍)。大概至明清时,牌类酒令的牌具用上了骨牌。《红楼梦》第四十回"金鸳鸯三宣牙牌令" 便是用骨牌(我们称为"牌九")行的酒令。此令名为"骨牌离合令",令官取三张牌,先分别报牌名,受令者须念一句与牌名有联系的诗,然后三张合起来宣牌的名目,受令者亦须念一句相关联的诗,否则罚酒。此令的详细施行情况,请参阅《红楼梦》四十回文本。
有趣的是,由于这骨牌令是由鸳鸯当令官的,此后便有人称此令为"鸳鸯令",清代始宁竹秋氏《红闺春梦》第四十八回的回目为"沐皇恩双开孔雀屏,联夜宴小试鸳鸯令"。更有趣的是,自此以后出现了许多以红楼为名的酒令,如:"<红楼>人镜令"、"十二金钗令"、"<红楼梦>觥史令"、"春满<红楼>令"、"<红楼>芳会令"等等。由此也可见<红楼梦>的影响之大了。
6、筹子类
筹子类酒令,是因行令时须用筹子作为令具而命名的。根据1982年在江苏丹徒县丁卯村出土的,唐代的酒令筹子的器形是:长方形,切角边,下端收拢为细柄状;筹长20.4厘米,宽1.4厘米,厚0.05厘米。古时的筹子一般用竹、木或象牙制成,高档的也有用金银制成的。正面刻令词(四书诗词一句,或花名)反面刻酒约。
筹子类酒令,大都是行的与花有关联的酒令。如:“二十四花风令”、“散花令”、“寻花令”、“司花令”、“花名贯人名令”及其他“访莺莺令”、“名士美人令”等等。《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贾宝玉和众姐妹行的酒令便是以骰子、筹子为令具的“占花名令”(详情我将在另帖《红楼梦》中的酒令介绍)。筹子类酒令都比较繁杂,这里我介绍一种较为简单的“散花令”:
选一年四季之花十二种,如春花:迎春、春兰、蕙兰;夏花:牡丹、芍药、建兰;秋花:荷花、秋菊、桂花;冬花:墨兰、水仙、梅花等分刻十二根筹子上,合席以十三人以下为宜,先拈阄定出“寻花客”。行令方法:席间诸人,每人掣一根筹,不可示人,“寻花客”开始寻花。即猜某人是什么花,猜中则持该花筹者饮一杯;猜不中,“寻花者”与持该花筹者猜拳,负者饮酒。
7、杂类
除上述各令因令具不同分类以外的酒令,均归入杂类。如"曲水流觞令"、"击鼓传花令"、"投壶令"、"棋子令"等等。在杂类的酒令中,再奇突的要算"鞋杯令"了。它是以妓女的鞋纤的酒令,即,将酒杯置于鞋中而饮,故名。
鞋杯令,叉名"双凫杯令","金莲杯令"、"妓鞋行酒令"。宋元时开始流行,至明清时大盛。元明间人如杨维祯,明代何元朗、冯维敏、王世贞等皆好于此。这类酒令有"贯月查令"、"摘星贯月令"、"拈月不如令"等。令中的"月"即指鞋杯。
这是一种性变态(缠足便是男人性变态的表现)的心理现象和社会现象。它的行令过程较为繁琐笼杂,而对现今也无甚现实意义,倒是有些文人写的有关"鞋杯"的诗词,将这一陋习写得诗意盎然,趣味横生。
Ⅷ 吸烟,喝酒会早死吗
一根香烟折寿11分钟
根据一项新的研究,抽一根香烟会使人折寿十一分钟,如果一天抽上二十根的一包香烟,则可能约当使人减少三小时又四十分钟的生命。这项估计是以十七岁开始抽烟,在七十一岁的平均龄里死亡的男人为依据,假定他和一般的英国瘾君子一样,一天抽烟十五根,他的一生将消耗三十一万一千六百八十八根香烟。抽烟者平均将比不抽烟的人早死六年半。
在几十年前所作的一次类似研究所得结论是,每抽一根香烟会使人减寿五分钟。不过,此后由于不抽烟的人显然更享长寿,因此香烟对寿命的危害也就相对增加了。
英国目前约有三分之一的人抽烟,一年约有十二万人死于和抽烟有关的疾病,其中三分之二是癌症和心脏病。研究人员希望这个新的研究可以促使更多人在新世纪来临之时下定决心戒烟。
一个戒烟行动团体的主持人说,这个数字显示如果一个人一天抽二十枝香烟,那便表示在他抽烟的每一个星期里会减寿一天;如果这还不够坏的话,他提醒说,抽烟还可能使人死的痛苦,或者更常卧病在床
烟草的烟雾中至少含有三种危险的化学物质:焦油,尼古丁和一氧化碳,焦油是由好几种物质混合成的物质,在肺中会浓缩成一种粘性物质。尼古丁是一种会使人成瘾的药物,由肺部吸收,主要是对神经系统发生作用。一氧化碳能减低红血球将氧输送到全身去能力。
一个每天吸15到20支香烟的人,其易患肺癌,口腔癌或喉癌致死的机率,要比不吸烟的人大14倍;其易患食道癌致死的机纺比不吸烟的人大4倍;死于膀胱癌的机率要大两倍;死于心脏病的机率也要大两倍。吸香烟是导致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的主要原因,而慢性肺部疾病本身,也增加了得肺炎及心脏病的危险,并且吸烟也增加了高血压的危险
吸烟损害你的健康 众所周知,我国有着几千年的酒文化,适度饮酒可以增添喜庆气氛,但过度饮酒不仅伤身害命,还贻害家庭以及社会。酒精依赖及其相关问题是仅次于心血管疾病、肿瘤的第三大公共卫生问题。酒精依赖患者其临床表现为神经系统并发症、消化系统并发症、心血管并发症等。另外,过度饮酒对生殖及内分泌系统也产生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据统计,40岁左右的男性“酒鬼”最多,一些人戒酒浇愁,引发酒后滋事、打架斗殴、酒后架车肇事等违法犯罪案件。仅交通部门一项统计:近年来因酒后架车引起的交通事故占所有交通事故的80%,酒精已经越来越严重的威胁到了我们的健康。
1、间脑综合症
2、酒相关性片段性遗忘
3、威尼克脑病
4、柯萨科夫综合症
5、酒相关性痴呆
6、脑损伤
7、酒相关性小脑变性
8、酒相关性多发性神经病
9、植物神经系统病变
10、酒相关性癫痫发作
11、酒相关性人格改变
12、酒滥用导致精神障碍
约15年前,科学家对丹麦酒厂的工人进行调查,这些工人每天可免费饮用4品脱(约2升)的啤酒,这超过了丹麦男性的平均饮酒量。与普通人群相比较,结果是酿酒厂工人的食管癌、喉癌、肺癌预感癌的发病率均高出许多倍,其中食管癌是普通人群的25倍,喉癌是普通人群的10倍。相反,有些宗教禁止饮酒,他们极少发生口腔癌和头颈部癌。
在我国,烈性旧的高校非地区也是胃癌高发地区。我国科学家研究,酒精是肝癌等的辅致癌物,它能增强其它致癌物的致癌作用。酒精作为一种溶剂,使其它致癌物更易被组织细胞所吸收。在制造酒的过程中,如果原料诱发霉变质,使用的水和工具、容器被污染,酿造出来的酒往往污染有致癌物,其中主要的有亚硝基二甲胺、黄曲霉素、石棉砷、镍等,此外酒中还有可疑致癌作用的色素和香精。一个人如兼有吸烟和嗜酒的习惯,烟酒的协同作用增加患癌的可能性,尤其是头颈部肿瘤。既吸烟又喝酒的人患癌症的风险比人群平均发病率高15倍。饮酒与乳腺癌的发生也有一定关系。
所以看吸烟喝酒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