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水路交通工具都有哪些发明
长期与自然界的抗争不断增添了人们的智慧,自然现象的反复出现也给人以一定的启迪。古人终于认识到某些物体具有浮性,自然漂浮物成为人们创造舟船工具的最早诱因。
从独木舟到木板船是我国古代造船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在此基础上,此后的各种弘舸巨舰、楼船方舟也陆续产生。
我国古人对单根竹木浮力的认识是逐步加深的。由于单根竹木浮在水中易滚动而且面积窄小,运载力有限,于是,古人就将数根并扎,以利于平稳漂浮和运载量的增加,这样可载物又可载人。
古人创制的最早的水上交通工具筏子,是一种用树干或竹子并排扎在一起的扁平状物体。筏子,古时也称为“桴”、“泭”,或“箄”。
继编木为筏之后,《周易·系辞》中说“刳木为舟”。“刳”是割开、挖空的意思,“舟”是指古代船舶的直系祖先独木舟。
有了舟,人们尚不能在水中随意行驶,还必须有推动独木舟行进的工具。《周易·系辞》中说“剡木为楫”,即是指古人制桨的方法,“剡”的意思是削。削木头做成桨,以推进舟的行驶。人们才可较随意地在水面上活动。
独木舟具体出现的时代尚不能断定。
1977年在浙江省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出土一柄用整木“剡”成的木桨,表明至迟在大约7000年前,我国已开始使用独木舟。同时也说明,我国发明和使用舟船的历史较之车马出现的时代要早数千年之久。
我国古代独木舟的形制,大致有3种:一种头尾均呈方形,不起翘,接近平底;一种呈头尖尾方形,舟头起翘;一种头尾均呈尖形,两头起翘。
独木舟的优点就在于一个“独”字,舟身浑然一体,严整无缝,不易漏水,不会松散,而且制作工艺简单,所以沿用的历史很长。直至今日,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独木舟还被用作渡河工具。
筏子与独木舟的相继出现,是人类开拓水域交通迈出的第一步。有了它们,人类的活动范围便从陆地扩大到水上,人类从此可以跨江渡河,大大缩短了地域上的阻隔。
在独木舟的基础上,人们开始直接用木板造船,创制出新型的船,这就是木板船。
早期的木板船是由一块底板和两块板组成的最简单的“三板船”。全船仅由3块板构成,底板两端经火烘烤向上翘起,两侧舷板合入底板,然后用铁钉连接,板缝用刨出的竹纤维堵塞,最后涂以油漆。
舟船的出现原本是人类为了满足载货、运输和生产的需要,但在奴隶制社会的夏、商、周时期,舟船和马车一样,也成为战争的工具。
战舰是从民用船只发展起来的,但由于战舰既要装备进攻武器,又要防御敌舰攻击,所以其结构和性能均比民用船只要优越得多。因此可以说,战舰是当时造船技术水平的最高体现。
秦汉时期的船只类型多,规模大,而且行船的动力系统、系泊设施基本完备。
从文献记载看,当时水军的战舰种类繁多,有“艅艎”、“三翼”、“突冒”、“戈船”等。
“艅艎”又称“余皇”,船头装饰鹢首,专供国君乘坐,因此又称“王舟”。战时则作为指挥旗舰。“三翼”指大翼、中翼、小翼,即3种同类型轻捷战舰的合称。“突冒”是一种冲突敌阵的小型战船。“戈船”是一种船上安有戈矛的战船。
魏晋南北朝时期至隋唐五代,我国船舶制造有两个方面值得提出来,一是沙船的出现;二是设置水密舱。
沙船是我国古代四大航海船型之一。它是在古代平底船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船型。据专家考证,沙船始造于唐代的崇明岛,首尾俱方,又增强了抗纵摇的阻力。成为唐宋元明清各代内河、近海、远洋船舶中的主要船型之一。
将船舱用隔舱板隔成数间,并予以密封,这种被隔开的舱称为“水密舱”。
水密舱的出现也是我国对世界造船技术的一大贡献。世界其他国家直至18世纪末,才吸收了我国这一先进技术,开始在船上设置水密舱。
宋元时期的造船较之前代又有改进,更为完善。海船在中部两舷侧悬置竹梱,称“竹橐”。其作用是消浪和减缓船只左右摇摆,以增强航行的稳定性。同时它也是吃水限度的标志。
大船都有大小两个主舵,舵可升降,根据水的深浅交替使用。这种平衡舵的舵面呈扁阔状,以增大舵面面积,提高舵控制航向的能力。而且又因一部分舵面积分布在舵柱的前方,可以缩短舵压力中心对舵轴的距离,减少转舵力矩,操纵更加灵便。
船上已装备,经常测量水深,可防船只搁浅。另外,还可以用测深砣测知海底的情况,确定船舶所处场所能否停泊,以及辨别船舶所处的方位。
宋元时已开始使用仪器导航。此外,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导航标志,以指示船舶安全进港。
明代是我国造船史上的第三次高峰,最能反映明代造船技术水平和能力的,当属郑和所乘坐的宝船。大型宝船长约150米,阔约60米。
据推测,郑和每次出洋的船舶数量当在100艘以上,其中大型宝船在40多艘至60多艘之间,另外还有马船、粮船、坐船、战船等大小辅助船只。
明代造船不仅数量多、规模大,而且船舶的种类也很多。有运输船、海船、战船等。如此种类众多的船舶,其船型除沙船和福船船型以外,还有广船与鸟船船型。
㈡ 水上运输工具有哪些
游轮给人的,货轮是运货的,小船是旅游景点用的,当然还有帆船,摩托艇,游艇等。
对了,记得给悬赏分啊,我们可是无利益回答啊
㈢ 人类最早发明的水上交通工具是什么
人类最早发明的水上交通工具是独木舟。
独木舟又称划艇是一种用单根树干挖成的小舟,需要借助桨驱动。独木舟的优点在于由一根树干制成,制作简单,不易有漏水,散架的风险。它可以说是人类最古老的水域交通工具之一。
原始的独木舟几乎在全世界都有发现,在英国约克郡一个沼泽里,发掘出了一支公元前7500年的木桨。这支桨一定是用来划一种中间掏空的独木舟的。在荷兰发现了一只这样的独木舟,其年代约为公元前6300年。
(3)水上的工具有哪些扩展阅读:
独木舟中,船头的划手的主要作用是用力划船,同时也操纵一点方向,而船尾的划船者则主要任务是操纵方向,用力不是太多,所以,技巧比较熟练的划船者一般都坐在船尾。
向前划桨是标准的动力划桨,这种划桨方式是一种本能的方式,很多人觉得这没什么好讨论的,你只要把船桨放进水里,然后往后拉就可以了,但事实上,这种划桨方式可研究的地方很多,姿势合不合适效果非常不同。
最关键的地方就在于一定要利用躯干上结实的肌肉,而不是只要胳膊用力就可以了。向前划桨时离船身要近一些,桨柄要与水面垂直。
㈣ 水上救生工具有哪些
1.救援救生衣
救援救生衣是水域救援队员们自保的重要装备之一,它可以大大减轻救援人员的负担,因为救援中体力是一个制约救援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而救援救生衣可以大大节省救援人员的体力,起到关键性的辅助。
2.救援头盔
头盔也是水域救援队自保装备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为在救援中会遇到各种恶劣的环境,而且在水中救援人员的行动能力大大的受到限制,这时头部作为人体重要部位,必须受到安全保护。
3.救援靴
水下的情况是我们所无法预知和不可见的,所以救援人员的脚也是需要一款结实耐磨的转为救援人员设计的救援靴。
4.救援手套
同样救援人员的手是救援时所用最平凡的部位,但在紧急情况下很难顾忌太多,所以如不保护起来很容易受伤,所以手部同样需要一款专业救援手套。
5.牛尾绳
牛尾绳也称牵引绳,救援人员在救援时,如遇恶劣水域,这时需要在岸边固定位置,然后使用牛尾绳将其卡在岸边的某个位置,保证救援人员下水不会受到恶劣水域的威胁,并且如遇不可控因素导致救援人员被绳索卡住,也可以及时解脱牛尾绳的固定,从而让救生人员脱离危险,牛尾绳的弹性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救生员在下水时提供了缓冲。
6.抛绳包
抛绳包分为桶式抛绳包和腰挂式抛绳包,救援队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配备相应的抛绳包,同样抛绳包主要用于湍急的水域救援,这时救生员下水很容易同样陷入危险,所以这时可以利用抛绳包,将绳索抛给水域中需要救援的人,或者救援人员可以利用抛绳包下水,一人在岸上拉着抛绳包一头,这样可以根据情况随时接应救援人员。
注:当然救援队标准配备还不止这些,比如:对讲机、口哨、救援刀、潜水服、皮划艇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