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具五金 » 古代计时工具叫什么
扩展阅读
物流企业成本构成有哪些 2025-05-18 04:16:36
直接人工费用怎么分配 2025-05-18 04:12:06

古代计时工具叫什么

发布时间: 2022-05-09 17:05:01

Ⅰ 中国古代的计时器叫什么名字

1、日晷。

圭表中的“表”是一根垂直立在地面的标竿或石柱;“圭”是从表的跟脚上以水平位置伸向北方的一条石板。每当太阳转到正南方向的时候,表影就落在圭面上。

量出表影的长度,就可以推算出冬至、夏至等各节气的时刻。表影最长的时候,冬至到了;表影最短的时候,夏至来临了。它是我国创制最古老、使用最熟悉的一种天文仪器。

2、刻漏

又称漏刻、漏壶。漏壶主要有泄水型和受水型两类。早期的刻漏多为泄水型。水从漏壶底部侧面流泄,格叉和关舌又上升,使浮在漏壶水面上的漏箭随水面下降,由漏箭上的刻度指示时间。

后来创造出受水型,水从漏壶以恒定的流量注入受水壶,浮在受水壶水面上的漏箭随水面上升指示时间,提高了计时精度。

3、沙漏

因刻漏冬天水易结冰,故有改用流沙驱动的。《明史·天文志》载明初詹希元创造了“五轮沙漏”。后来周述学加大了流沙孔,以防堵塞,改用六个轮子。

宋濂(1310~1381)着《宋学士文集》记载了沙漏结构,有零件尺寸和减速齿轮各轮齿数,并说第五轮的轴梢没有齿,而装有指示时间的测景盘。

4、水运仪象台

为北宋元祐三年(1088)苏颂、韩公廉等人所制。他们于绍圣(1094~1097)初年着《新仪象法要》,载有总图和部件图多幅。这台水运仪象台高三丈五尺余, 宽二丈一尺,是一座上狭下广的木建筑。

台的下层有提水装置,由人力推动河车,带动升水上轮和下轮(筒车),将水提到天河(受水槽),注入天池(蓄水池)。

台中平水壶保持水位恒定,并通过一定截面的水管向枢轮(水轮)上的受水壶流泄恒定流量的水,推动枢轮。枢轮通过传动齿轮带动昼夜机轮、浑象和浑仪。

5、大明灯漏

1276年,中国元代的郭守敬制成大明灯漏。它是利用水力驱动,通过齿轮系及相当复杂的凸轮机构,带动木偶进行“一刻鸣钟、二刻鼓、三钲、四铙”的自动报时。

6、水运浑天仪

水运浑天仪是一具依靠水力而使其运转,能模仿天体运行的仪器,并可以测定时间。这个浑天仪改进了汉代科学家张衡的设计,注水激轮,令其自转,昼夜一周,除了表现星宿的运动以外,还能表现日升月落,当然比张衡的水运浑象仪更加精巧、复杂了。

所以,当水运浑天仪造成之后,置于武成殿前,文武百僚观看后,无不为其制作精妙,测定朔望、报告时辰准确而叹服,共称其妙。

Ⅱ 古代的计时工具是什么

古代的计时工具是苏颂水运仪象台。

宋元祐年间(公元1088年),吏部倘书苏颂观察太史局与翰林两天文台不同构造之天文观测仪器后,兼探自汉唐以来诸家对于浑仪、浑象、激水运输之说法,将此三者合而为一,仪象装置分别置于-台中之上下隔,而枢机轮轴等隐藏于木台中。

古代计时工具详细介绍

司辰、击鼓、摇铪、执牌等的报时设备连于输轴之上且出没于五层木阁内,以水力激输的方式使仪象运作。袭成中国唯一有说明的自 动水运天仪象及自动报时天文台,名为水运仪象台。

由此可知,水运仪象台是由三部分所构成,最上面的浑仪、然后是浑象,接着是推动运作的水力轮轴装置,并且在木阁内的轮轴.上也连有报时的设备。

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天文观测与计时报时装置,其构造之精巧细织使得在修复水运仪象台时遭到不少困难,而其发明用来控制运转稳定的擒纵器更比现代钟锒内的卡子早一千年,宝马中国天文方面的重大成就。

Ⅲ 古代的计时工具有哪些

日晷 本义是指太阳的影子,后来则指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又称“日规”。其原理就是利用太阳的投影方向来测定并划分时刻,通常由晷针和晷面组成。利用日晷计时的方法是人类在天文计时领域的重大发明,这项发明被人类沿用达几千年之久。现在,我们到北京故宫、沈阳故宫、承德避暑山庄等地旅游参观时,还可以看到日晷的身影。

圭表

圭表 是我国最古老的一种计时器,古代典籍《周礼》中就有关于使用土圭的记载,可见圭表的历史相当久远。作为度量日影长度的一种天文仪器,圭表由“圭”和“表”两个部件组成。直立于平地上测日影的标杆和石柱,叫作表;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叫作圭。圭表测定正午的日影长度以定节令,定回归年或阳历年。

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中国所测定的回归年数值的准确度斗居世界第一。通过进一步研究计算,古代汉族学者还掌握了二十四节气的圭表日影长度。这样,圭表不仅可以用来制定节令,而且还可以用来在历书中排出未来的阳历年以及二十四个节令的日期,作为指导汉族劳动人民农事活动的重要依据。《汉书》《元史》中都对圭表的形制、构造、材质做了详尽的记述。

漏刻

漏刻 日晷和圭表都是用太阳的影子计算时间的,一旦遇到阴雨天或黑夜便失去作用了,于是一种白天黑夜都能计时的水钟便应运而生,这就是漏刻。漏,是指漏壶;刻,是指刻箭。箭,则是标有时间刻度的标尺。漏刻是以壶盛水,利用水均衡滴漏原理,观测壶中刻箭上显示的数据来计算时间。作为计时器,漏刻的使用比日晷更为普遍。

我国古代诸多文人骚客留下了许多有关漏刻的富有诗情画意的章句。如唐代诗人李贺诗曰:“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宋代苏轼也写有“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的佳句。在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之前,漏刻是我国使用最普遍的一种计时器。中国古代从周代起,官方就已经开始懂得用漏刻来计时了,为此朝廷还专门设有计时的专职机构。秦朝时就设有“太子率更令”,专门负责管理漏刻,然后为皇家报时服务。西汉时,漏刻甚至上升为一种天文计时仪器,由太史待诏掌管。东汉时,朝廷设有“郎官”一职,也是负责管理漏刻的。

香篆钟

香篆钟 这种古代计时器鲜为人知。据宋代学者薛季宣着书记载,香篆钟是一种于12世纪中叶在中国流行的古代计时器。《狄仁杰断案传奇》中,也记述了唐代宫廷内用香篆钟计时的情形:香篆钟为梅花形黄铜盘子,盘内有梅花五瓣,每瓣梅花各缭绕一圈盘香,焚熏后,根据盘香的烧没程度来计时,时人谓之“五孕祥云”。

大明灯漏

大明殿灯漏 1276年,元代着名科学家郭守敬创制了大明灯漏。它是利用水力驱动,通过齿轮系及相当复杂的凸轮机构,带动木偶进行“一刻鸣钟、二刻鼓、三钲、四铙”的自动报时器。因其造型似宫灯,又放置于皇宫的大明殿,所以称为大明殿灯漏。

五轮沙漏

五轮沙漏 沙漏因漏刻冬天水易结冰,所以明代时发明了“五轮沙漏”,用流沙驱动漏刻。同时加大了流沙孔,以防堵塞,改用六个轮子。宋濂所着《宋学士文集》中记载了沙漏结构,有零件尺寸和减速齿轮各轮齿数,并说第五轮的轴梢没有齿,而装有指示时间的测景盘。

Ⅳ 古代,人们常用什么工具来计时

古代的计时工具有圭表、各种日晷、以滴水多
寡来计时的各种水钟,还有沙钟、火钟、蜡烛钟、辊弹漏刻千章铜漏、延佑滴漏、龙舟香漏、火龙出水、赤道式日晷、赤道经纬仪、浑仪等。
日 晷
日晷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又一种计时仪器。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铜制的指针叫做“晷针”, 石制的圆盘叫做“晷面”。使用时,观察日影投在盘上的位置,就能分辨出不同的时间。日晷的计时精度能准确到刻(15分钟)。

水 钟
水钟在中国又叫做“刻漏”,“漏壶”。根据等时性原理,滴水记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利用特殊容器记录把水漏完的时间(泄水型),另一种是底部不开口的容
器,另一种是底部不开口的容器,记录它用多少时间把水装满(受水型)。中国的水钟,最先是泄水型,后来泄水型与受水型同时并用或两者合一。自公元85年左右,浮子上装有漏箭的受水型漏壶逐渐流行,甚至到处使用。

沙 钟
沙漏也叫做沙钟,是一种测量时间的装置。西方沙漏由两个玻璃球和一个狭窄的连接管道组成的。通过充满了上面的玻璃球的沙子穿过狭窄的管道流入底部玻璃球所需要的时间来对时间进行测量。一旦所有的沙子都已流到的底部玻璃球,该沙漏可以被颠倒以测量
时间了,一般的沙漏有一个名义上的运行时间1小时。

火 钟
火钟是利用燃烧预定的燃料的速度来计时的,预定的燃料一样
多,燃烧的速度一样快,所用的时间就一样长。 有一种火钟叫“定时蜡”,蜡烛本身的“燃料”数量已经确定,在燃烧时,只要周围环境变化不大,蜡烛燃烧的速度也就基本相同,那么烧完一支蜡烛的时间也就大体一样。如在蜡烛上刻上相应的记号,就可以用它来计量时间间隔了。

赤道经纬仪
地平经仪在康熙八年开始制造,历经四年于康熙十二年完成,由子午圈、赤道圈、赤经圈等组成。主要用来侦测太阳时和天体的赤经、赤纬。
蜡烛钟
蜡烛钟是根据蜡烛燃烧长度记时的。

Ⅳ 古代有什么计时工具

图七,挂表,小时候家家都有着种表,不过现在好多人家都换上了电子表。

Ⅵ 古人的计时工具有哪些

中国古代的计时工具:

1、圭表:圭表中的“表”是一根垂直立在地面的标竿或石柱;“圭”是从表的跟脚上以水平位置伸向北方的一条石板。每当太阳转到正南方向的时候,表影就落在圭面上。量出表影的长度,就可以推算出冬至、夏至等各节气的时刻。表影最长的时候,冬至到了;表影最短的时候,夏至来临了。它是我国创制最古老、使用最熟悉的一种天文仪器。

2、刻漏:又称漏刻、漏壶。漏壶主要有泄水型和受水型两类。早期的刻漏多为泄水型。水从漏壶底部侧面流泄,格叉和关舌又上升,使浮在漏壶水面上的漏箭随水面下降,由漏箭上的刻度指示时间。后来创造出受水型,水从漏壶以恒定的流量注入受水壶,浮在受水壶水面上的漏箭随水面上升指示时间,提高了计时精度。

3、沙漏:宋濂(1310~1381)着《宋学士文集》记载了沙漏结构,有零件尺寸和减速齿轮各轮齿数,并说第五轮的轴梢没有齿,而装有指示时间的测景盘。

4、水运浑天仪:《新唐书·天文志》对唐开元十三年(725)僧一行和梁令瓒设计的浑天仪有较详细的记述。仪器上分别装有日、月两个轮环,用水轮驱动浑象。浑象每天转一周,日环转1/365周,仪器还装有两个木偶,分别击鼓报刻,是一座上狭下广的木建筑。

(6)古代计时工具叫什么扩展阅读

人类最早的计时器是公元前20000年,史前人类以在木棍和骨头上刻标记的方式来计时。

中国古代计时器的创始时间不晚于战国时代(公元前476~前222)。应用机械原理设计的计时器主要有两大类,一类利用流体力学计时,有刻漏和后来出现的沙漏;一类采用机械传动结构计时,有浑天仪、水运仪象台等。此外,还有应用天文原理(大都根据日影方向测定时间)计时的日晷,它也是中国最古老的计时器之一。

Ⅶ 古人没有钟表,他们是如何计时的使用的计时工具是什么

我们现代人用钟表来计时。现代意义上的时钟是西方发明的,引进于17世纪明末清初。那么我们的祖先在早期指望什么呢?人们最初使用一种叫做“GNOMON”的计时器,它是一种计算一天中阴影时间长度的工具。所谓的“侏儒”由两部分组成:直立在地面上的柱子或柱子叫做侏儒,而放置侏儒的南北块叫做侏儒。

在宋代,苏宋张衡发明了水运浑球仪,在改造完成的水运仪平台的基础上,可以准确报告水运时间,并显示12小时。此外,还有香封、油灯钟、蜡烛钟、沙钟等计时工具。17世纪以后,西方引进了更加精密的钟表,人们逐渐放弃了原来的计时工具。在计时法上,古人采用百刻法,即一昼夜分百刻,四分之一等于14左右。四点。十二小时计时法发明于隋唐时期。西方钟表传入中国后,为适应24小时制,100小时制改为96小时制;1小时2小时,1小时4刻。

Ⅷ 古人的计时工具是什么

在古代是没有时钟的,他们是用什么计时的呢?古代的计时工具主要有下面几种:

圭表:我国最古老的计时器,利用太阳射影的长短来判断时间。它由两部分组成:直立于平地上测日影的标杆或石柱,叫做表;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叫做圭。

日晷:又称“日规”,也是通过观测日影计时的仪器,通常由铜制的晷针和石制的晷盘组成。晷面平行于天赤道面,这样,晷针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极,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极。在晷面的正反两面刻画出12个大格,每个大格代表两个小时。当太阳光照在日晷上时,移动着的晷针影子好像是现代钟表的指针,以此来显示时刻。

漏刻:阴雨天或黑夜无法使用圭表或日晷,于是白天黑夜都能计时的水钟便应运而生,这就是漏刻。漏,是指漏壶;刻,是指刻箭。箭,则是标有时间刻度的标尺。以壶盛水,利用水均衡滴漏原理,观测壶中刻箭上显示的数据来计算时间。

沙漏:沙漏又称“沙钟”,由两个封闭的玻璃球组成,中间腰部狭窄,很像一个哑铃。在其中一个玻璃球中置入一定数量的干沙,然后将这一头朝上,沙子即慢慢泻下。沙子流入下面玻璃球中需要半小时,然后倒置,又是半个小时。有些沙漏用水或水银代替沙子。

香钟:以特制的模子制成盘香,盘香粗细均匀,燃烧时间越长,剩余的盘香就越少,在盘香上记上刻度,就可知道时辰。还有具有闹钟作用的香钟,当香火烧到一固定刻度时,上挂之重物就落下撞击金属器皿,发出响声。香钟因为价格便宜,方便实用,古代非常流行。

Ⅸ 中国古代四种计时的仪器和工具

1、圭表

又称,日晷,日规。圭表中的“表”是一根垂直立在地面的标竿或石柱;“圭”是从表的跟脚上以水平位置伸向北方的一条石板。每当太阳转到正南方向的时候,表影就落在圭面上。

量出表影的长度,就可以推算出冬至、夏至等各节气的时刻。表影最长的时候,冬至到了;表影最短的时候,夏至来临了。它是我国创制最古老、使用最熟悉的一种天文仪器。

Ⅹ 古代,人们常用什么工具来计时

古代的计时工具有圭表、各种日晷、以滴水多
寡来计时的各种水钟,还有沙钟、火钟、蜡烛钟、辊弹漏刻千章铜漏、延佑滴漏、龙舟香漏、火龙出水、赤道式日晷、赤道经纬仪、浑仪等。


日晷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又一种计时仪器。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铜制的指针叫做“晷针”,
石制的圆盘叫做“晷面”。使用时,观察日影投在盘上的位置,就能分辨出不同的时间。日晷的计时精度能准确到刻(15分钟)。


水钟在中国又叫做“刻漏”,“漏壶”。根据等时性原理,滴水记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利用特殊容器记录把水漏完的时间(泄水型),另一种是底部不开口的容
器,另一种是底部不开口的容器,记录它用多少时间把水装满(受水型)。中国的水钟,最先是泄水型,后来泄水型与受水型同时并用或两者合一。自公元85年左右,浮子上装有漏箭的受水型漏壶逐渐流行,甚至到处使用。


沙漏也叫做沙钟,是一种测量时间的装置。西方沙漏由两个玻璃球和一个狭窄的连接管道组成的。通过充满了上面的玻璃球的沙子穿过狭窄的管道流入底部玻璃球所需要的时间来对时间进行测量。一旦所有的沙子都已流到的底部玻璃球,该沙漏可以被颠倒以测量
时间了,一般的沙漏有一个名义上的运行时间1小时。


火钟是利用燃烧预定的燃料的速度来计时的,预定的燃料一样
多,燃烧的速度一样快,所用的时间就一样长。
有一种火钟叫“定时蜡”,蜡烛本身的“燃料”数量已经确定,在燃烧时,只要周围环境变化不大,蜡烛燃烧的速度也就基本相同,那么烧完一支蜡烛的时间也就大体一样。如在蜡烛上刻上相应的记号,就可以用它来计量时间间隔了。
赤道经纬仪
地平经仪在康熙八年开始制造,历经四年于康熙十二年完成,由子午圈、赤道圈、赤经圈等组成。主要用来侦测太阳时和天体的赤经、赤纬。
蜡烛钟
蜡烛钟是根据蜡烛燃烧长度记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