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具五金 » 舂是什么工具
扩展阅读
虚拟网店成本一般多少钱 2025-05-14 11:12:53
利用社会资源做什么好 2025-05-14 10:45:20

舂是什么工具

发布时间: 2022-05-03 14:22:38

⑴ 古代怎么碾米

1.古代人碾米叫做舂米。

2.舂米就是把打下的谷子去壳的过程,舂出来的壳就是米糠,剩下的米粒就是吃的白米,舂米的工具有点像捣药罐,有一个棒槌、一个盛器。用棒槌砸谷子,把米糠砸掉。

舂米chōng mǐ

词义:

例如:舂药

翻开《潮汕歌谣》,里面有不少关于挨砻、挨磨、舂米等民俗事务。反映了旧时代人民生活的痛苦,寄托改变悲惨生活的愿望。如:共嫂挨砻共嫂舂,给嫂掖糠满头湮。

共嫂挨砻共嫂筛,给嫂掖糠满头台。

后台亦有深河水,跳落河水哭哀哀。

挨呀挨,挨米来饲鸡……饲猪还人债,饲牛拖犁耙。

(1)舂是什么工具扩展阅读:

舂米,谈不上什么工艺,过程也并不复杂,但绝对是个力气活。一口臼,用一块大整石慢慢凿成。它形同一只巨大的酒盅,臼口的直径不小于 70 ~ 80 公分。一只大的石臼,一般要四个人才能抬得动它。臼内凿有锣纹,臼的身子须埋在地下,臼口露出地面,四周用破陶瓷缸片贴平,以便于清扫。

在臼的上面,架着用一棵大树段做成的“碓身”,“碓”的头部下面有杆杵,杵的嘴子上按了铁牙。

“碓”肚的中部,两边有支撑翘动的横杆,就像玩杂技的“翘翘板”中间支撑那儿,“碓”尾部的地下挖一个深坑,当把重心移到“碓”尾并将其向坑去,“碓”头即抬了起来,然后舂下去,抬起来,再舂下去,就这样机械地重复,便是舂米。

⑵ 舂怎么读

舂,读音[ chōng ] ,声母ch,韵母ong,声调1。

释义: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去皮壳或捣碎:舂米。

舂相关组词:

1、舂塘[ chōng táng ]

旧时我国南方舂谷的木槽。亦用作葬具。

2、碓舂[ ì chōng ]

用杵臼舂米或捣物。

3、机舂[ jī chōng ]

水碓。利用水力舂米的工具。

4、刑舂[ xíng chōng ]

古代对妇女犯罪施用的五刑之一。

5、下舂[ xià chōng ]

称日落之时。

⑶ 舂的读音是什么

舂是一个汉字,读音为chōng,上下结构,部首为臼,总笔画数为11。意思是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使破碎或去皮壳。

⑷ 打糍粑的那个工具叫什么

打糍粑的那个工具是:石臼和舂。
1、石臼:是人类以各种石材制造的,用以砸、捣,研磨药材食品等的生产工具。在电气化生产以前,人类的谷物粮食主要是以这种生产工具加工成食品。可以说,石臼是古代人类生活的必需品,石臼和水井是人类定居点的标志。在人类进入电气化时代以后,石臼逐渐被淘汰,只在一些没有电气化设备的边远地区仍旧被使用。
在中国的许多乡村,被淘汰使用的石臼仍旧被完好保存着,成为许多人怀旧的对象。
2、舂:意思是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使破碎或去皮壳。

⑸ 舂米的工具叫什么

打糍粑的工具叫“石臼和舂”。

石臼是人类以各种石材制造的,用以砸、捣,研磨药材食品等的生产工具。石臼,是舂米用的器具,四方的,上宽下窄,安在土里,只把臼口露出地面。随着木碓一上一下的磕碰,稻谷,也便在石臼里脱了壳,蜕了皮,露出了暗红的雪白的米粒儿。小的石臼可用于砸、捣、研、磨药材。

“舂”字,大多数用于“舂米”。而“舂”的单独解释是打碎之类的意思。英文解释为“pound, pestle, beat”。“舂米”就是把打下的谷子,将其去掉壳的过程称作舂米。壳即为米糠,而去掉壳的谷子便是小米。

(5)舂是什么工具扩展阅读:

打糍粑,中国节日风俗。流行于中国南方地区。主要是在重阳节的时候,作为节日食品供客人品尝。糍粑是以糯米,薯仔为主料,清浸泡后搁蒸笼里蒸熟,再迅速放在石舀里舂至绵软柔韧,趁热将饭泥制作成可大可小的团状。

搁芝麻炒香磨粉拌白砂糖(或是黄豆炒香磨粉拌白砂糖)的盘里滚动,即可取食。口感香甜。现街头商贩多用脚踩三轮车叫卖,饭泥用保温性能好的特制铁桶装放,摇动把手,饭泥从圆孔钻出。大凡有喜事,当地人都要做红糖拌糍粑招待客人,以表吉利。

⑹ 舂指是什么意思呢

舂的意思又叫舂米”。而“舂”的单独解释是打碎之类的意思。“舂米”就是把打下的谷子,将其去掉壳的过程称作舂米。壳即为米糠,而去掉壳的谷子便是小米。

舂墙是民间人家建房子的一种建筑方法,即用土来舂砌墙壁。过去莆仙人家建房屋就采用舂墙方式。舂墙是在基础砌好后,在基础之上舂墙成屋。其使用工具比较简单,一副“墙合”用木板做成,大约8厘米厚,长2米,高70厘米。

云南人吃舂菜的习俗

云南人吃舂菜,相传是因为老人上了年纪,牙口不好,不方便吃东西,为了孝敬老人,让他们也能吃上美味的肉、菜,于是就用“舂”的方式,把肉和菜捣碎之后才给老人吃。

由于舂过的菜软烂入味,不但适合老年人食用,也深得年轻人的喜爱,这样就慢慢有了吃舂菜的习惯,舂菜也因此成为了云南一种极具特色的美食。

⑺ 古代是怎么将稻谷变成米的,用的是什么工具

古代的很多工具都是用石器做成的,没有电,没有机器的情况下,聪明的人们是用舂把稻谷变成米的。即使在现在,一些偏远地区也还在使用这个原始办法。

民以食为天,我国古代一直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所以我国古代的农业是非常发达的,在当时排名世界前列。我国的农业工具如此发达也是因为农业的发展促进的。历代王朝都对农业十分的重视,采用大量的物资人力去发展农业,为了满足农业的发展,所以农业工具也是发展迅速。但是不管是古代的农民和现在的农民,他们都非常的辛苦。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辛勤付出,我们才有米饭吃,所以我们要好好珍惜粮食。


⑻ 古时候充米的工具叫什么

舂米要两样工具,一个叫槌,就是椭圆形石头钻个孔装个木柄。一个叫臼,就是一个圆柱形石头一端凿个半圆形窝。

⑼ “舂臼”是什么.

没有人知道舂臼的年轮,但晓得“古有掘地为臼,其后穿木石”的传说,我们家乡的舂臼,有不同的模式,不同的经历,也有不同的故事。不知何时起,家乡人掌握了凿石工艺,把那么一个粗厚坚硬丑陋的花岗岩石凿成不足车胎大但和车轮一样圆的、能“坐”在地上不足膝高的横截面,且外凸内凹凹成圆滑均匀的锥度,中间有个窝,便是臼了,家乡人习惯叫做“舂臼”。别看此臼似盘非盘,粗粗糙糙奇形怪状,它的功能,它的作用,它的价值可是金玉也不能比呢。

舂臼是舂米的主要工具,有了舂臼还要有“舂手”,舂手有“断木为杵”,也有用木削成的丁字锤。有了舂臼、舂手还要有一个用土木用竹制的粗制的粗陋笨重的“米砻”,米砻把谷子碾成带糠的米后,每次将四、五斗(约二三十杯)糠米淘进臼内,靠有毅力、有耐性、有舂米本领的人双手紧握舂手,高高地轮起并要稳、准、狠地对准臼心你上我下、上上下下来来回回反反复复地舂,靠舂的作用,米糠自然脱落,成为又鲜又白的好米了,老人常说“好米好酒要有好舂臼”确有道理。可见,一个家庭除了碗盆锅瓢锄头畚箕外,舂臼是举足轻重非有不可的。

舂臼,不但能解决最起码的吃饭问题,还能使生活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起来。平时,家家户户总是要备好一些糯米,风雨天、节假日、休闲时或者是至爱朋远道而来,好久没见,他们便搬出那套艰难而独特的款待方式———舂出形式多样芳香可口的什么鸡尿藤粿、木茨粿等一些甜粑咸粿等食物来增加吃的乐趣,充实友情气氛,加深生活意义。即说年糕甜粑吧,春节将临,全村人总是忙着提前几天把糯米舂好,又将糯米放在水中浸泡饱肿晾得半干后放在臼中舂细,然后加糖加姜加香料加味精再放在粑筐里经一天一夜匀火蒸熟又蒸干,最后蒸成了“年粑”。春节过后,初三是“开粑筐日”,意即开田犁园庆贺新一年开始,又是迎接亲人登门拜年的最好礼物。要出门上山去岭了,他们便割下若干份拿上山当“干粮”,所以,十天半月不需烟火也可在山上砍柴砍桁、垦荒劳作,好似在那“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年代里,有了这样的甜粑,工作虽是艰难辛苦,但内心也是甜滋滋的。可见,农人不但以此来丰富自己的生活,提升生活的品位,纪念自己的节日,还以此对下代启示舂臼在生活中的实用意义呢。

⑽ 舂叫什么

舂舂 [chōng](音同“冲”) 古文形体
[ㄔㄨㄥˉ] 1. 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皮壳或捣碎:~米。~药。 2. 郑码:CONB,U:8202,GBK:F4A9 3. 笔画数:11,部首:臼,笔顺编号:11134321511 4组词:舂米、舂药。 意思: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使破碎或去皮壳。 “舂”字,大多数用于“舂米”。而“舂”的单独解释是打碎之类的意思。英文解释为“pound, pestle, beat”。“舂米”就是把打下的谷 舂米工具
子,将其去掉壳的过程称作舂米。壳即为米糠,而去掉壳的谷子便是大米。 出处:先秦指事舂米的女奴。秦汉以来沿袭转为刑罚之称。女犯服四岁劳役的刑名。臣僚犯罪,其妻女没官为奴,多任舂、僖之事。《墨子.天志下》:“妇人以为舂、酋。”《周礼.秋官.司厉》:“其奴,男子入于罪隶,女子入于舂槁。”郑玄注引郑司农曰:“谓坐为盗贼而为奴者输于罪隶、舂人、槁人之官也。由是观之,今之为奴婢,古之罪人也。”《云梦秦简释文.司空》:“在旦舂衣赤衣,冒赤幢,枸椟檩杖之。”《汉书.惠帝纪》:“上造及内外公孙耳孙有罪当刑及不灵城旦舂者,皆耐为鬼薪白粲。”颜师古注引应劭曰:“城旦者,旦起治城;舂者,妇人不豫外徭,但舂作米。” 舂chōng 心跳兴奋的样子。如:心舂:“姊何心舂乃尔耶?”清·沈复——《浮生六记之闺房记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