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中出现的水上交通工具是指什么
孤舟。
2. 古代木制交通工具信息(历史、用处、特点、材料)
第一,舟、车、路的出现。远古人类从事狩猎、采集活动,以及频繁的 迁徙活动,都是凭借人的体力。古代人们大都是沿河而居的。随着火和石斧 的应用,适应捕鱼和渡河的需要,便创造出最早的水上交通工具——独木舟。 有了独木舟,人们的活动范围扩大了,从此可以跨越水域,开拓新的天地, 促进生产进一步发展。人类早期在运输方面的另一件大事是懂得驯养牛、马、 骆驼和大象等动物,并用它们代替人力运送货物,还供人骑乘。商周时期甲 骨文、青铜器铭文中已有表示车的象形字,说明车早已出现,并反映出当时 的车已有辕和可供乘坐的车厢,人们已掌握了“驾马服牛”的技术。车出现 后,为了加快运送速度和提高负荷量,便有了修筑道路的要求。在春秋战国 时期,诸侯各国为争夺中原霸权,纷纷修筑能够通行战车的道路。秦始皇统 一六国后,更是大修驰道,“车同轨”,兴路政,使车辆直达全国各地。汉 朝时期张骞、班超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方的“丝绸之路”。
第二,造船和航运的兴起。我国在商朝就能制造木船,在周朝,黄河、 长江和珠江领域已有较大规模的内河船。人类在利用天然的内河、湖、海航 运的同时,很早就懂得挖掘人工运河,接通天然河道,扩大航运范围。我国 早在春秋时期就开凿了胥河、邗沟和其他一些运河。秦朝的人工运河灵渠在 我国和世界航运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它的总体布局和具体设计都是很科学 的。汉代已有了比较完整的水军体制,发展了用途不同、类型多样的船舰。 汉代楼船的出现是我国古代造船技术初步成熟的标志。汉代船舶技术的进步 还表现在橹、舵和布帆等的发明和应用上。我国古代的造船和航运,长期在 世界上保持着领先地位。
第三,机动运输工具的传入。18 世纪下半叶蒸汽机的发明,导致了产业
革命。从 19 世纪初开始,蒸汽机相继应用于船舶和在铁路运行的车辆上,于 是机动船和机车问世了。从此,开辟了近代运输的新纪元。1840 年鸦片战争 以后,帝国主义把铁路等新型运输方式作为侵略工具传入了中国。19 世纪 30 年代,中国的海上运输中出现了由英国制造的蒸汽机船。1872 年,李鸿章筹 办招商局,中国才自置蒸汽机船,且开始航行于海上和内河航线。中国第一 条铁路是英国商人 1876 年修筑的淞沪铁路。1881 年中国修建了唐胥铁路。 完全由中国人自己筹办的第一条干线铁路,是杰出的工程师詹天佑主持设计 和施工,并于 1909 年建成通车的京张铁路。在中国,汽车初见于上海,是在
1902 年从国外运进的。汽车运输要求修筑路面坚硬的公路。中国的公路始于
1908 年修筑的广西省龙州到那堪之间的公路,但没能全线通车。航空运输出 现比较晚。着名飞行家冯如 1909 年制成了我国的第一架飞机。20 年代初, 北京和天津之间,开始了正式载运旅客的航空运输。
第四,邮政、电信的诞生和发展。人类社会很早就出现了传递信息的活 动。古代邮驿就是适应这种需要而产生的。在古代,主要利用人力或畜力传 输政令或军令。直到 1896 年,我国才正式建立起近代邮政。中国的电信业, 也是帝国主义控制和掠夺的目标之一。1871 年,丹麦大北电报公司私自在我 国沿海铺设海底电缆,并在上海租界设立电报局,开办电报业务。电话在 1881 年首先出现于上海英租界,属英商瑞记洋行经营,显然是为帝国主义的侵略 政策服务的。在帝国主义在华经营电信业的同时,我国也在清朝末年开始自 办起电报、电话和无线电通信业务。
以上对我国古代交通史的概况从两个角度和侧面进行了简略的交叉分
析。先总述,后分述。在初步了解古代交通历史线索的基础上,我们将把古 代交通方式和工具划分成九个专题,在后面逐一加以介绍。
3. 古代水上交通工具及用途
船是主要的水路交通工具。古代的船也是多种多样。远的不必说,
(1)明代有黄船(御用)、马船(由川滇转送马匹专用,永乐迁都北京后,专用运送官物)、快船(水军征战用)、海运船(备使西洋诸国)、供应船(为皇室捕渔用)、后湖船(在南京后湖,为楼座船,供游览用)、战船(征战用)、粮船(又分遮洋船和浅船二种,均用于漕运)等等名目。
(2)清代则有粮船(漕运用)、战船(又有外海与内河战船的区分)、水驿船(用于水路驿站)、应差船(又有沙船、便民船、黄快船、楼唬船、宣楼船、大江差船等细目,备官府随时差遣)、救生船(专于江河激流险滩处备抢险救生用)、浮梁渡船(借以渡河用)等等类分。
(3)但是,在北京地区能见到的,仅黄船、粮船、水驿船、浮梁渡船等而已。黄船,在上面的《御用交通工具》部分,曾谈到龙舟,就属黄船之类。《明会典》载:“国初造黄船,制有大小,以备御用。
粮船,是专门用于漕运的船。
海运粮船叫遮洋船,河运粮船叫浅船或剥船。北京作为金、元、明、清的帝都,它的粮食供应和财源完全仰赖于东南。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没有大规模的漕运,就没有北京作为千年帝都历史地位。正因为如此,当年北京的粮船是很多的。永乐初,无论是海道运输的遮洋船,还是运河运输的浅船,都能由直沽(今天津)溯白河而至通州。后来只有蓟州军饷用遮洋船海运,北京和通州国库里的粮食,全由浅船运输。
水驿船是水路驿站专用的船只。样式不见记载。明代于通州设有水驿,必定有水驿船无疑。
浮梁渡船,是以船作桥渡河涉江的交通方式。据《清会典事例》卷939记载:康熙十八年(1679年),“将顺天(府)通州额设桥船五十内,拨给三河县泃河六船。”这样以来,通州的桥船尚余44只。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又“拆造通州桥船二十二,作为定额。”此后,通州则有22只桥船。雍正元年(1723年),“古北口滦河设渡船四,交与汛官管理。”干隆五年(1740年)题准,“直隶省古北口渡船朽坏,别设渡船二,增设桥船十四。”作为浮梁渡船,需要的是坚固耐用,无需精雕细饰,所以这种船如同运货的马车、骡车、大车一样,样式简单,制作省力。
总之,无论黄船、粮船、水驿船和浮梁渡船等,除顺水时可借助水力、顺风时可借助风力之外,主要还是船夫的纤拉和撑划。也就是说,仍是一种以人力为主的水上交通工具。
4. 水路交通工具都有哪些发明
长期与自然界的抗争不断增添了人们的智慧,自然现象的反复出现也给人以一定的启迪。古人终于认识到某些物体具有浮性,自然漂浮物成为人们创造舟船工具的最早诱因。
从独木舟到木板船是我国古代造船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在此基础上,此后的各种弘舸巨舰、楼船方舟也陆续产生。
我国古人对单根竹木浮力的认识是逐步加深的。由于单根竹木浮在水中易滚动而且面积窄小,运载力有限,于是,古人就将数根并扎,以利于平稳漂浮和运载量的增加,这样可载物又可载人。
古人创制的最早的水上交通工具筏子,是一种用树干或竹子并排扎在一起的扁平状物体。筏子,古时也称为“桴”、“泭”,或“箄”。
继编木为筏之后,《周易·系辞》中说“刳木为舟”。“刳”是割开、挖空的意思,“舟”是指古代船舶的直系祖先独木舟。
有了舟,人们尚不能在水中随意行驶,还必须有推动独木舟行进的工具。《周易·系辞》中说“剡木为楫”,即是指古人制桨的方法,“剡”的意思是削。削木头做成桨,以推进舟的行驶。人们才可较随意地在水面上活动。
独木舟具体出现的时代尚不能断定。
1977年在浙江省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出土一柄用整木“剡”成的木桨,表明至迟在大约7000年前,我国已开始使用独木舟。同时也说明,我国发明和使用舟船的历史较之车马出现的时代要早数千年之久。
我国古代独木舟的形制,大致有3种:一种头尾均呈方形,不起翘,接近平底;一种呈头尖尾方形,舟头起翘;一种头尾均呈尖形,两头起翘。
独木舟的优点就在于一个“独”字,舟身浑然一体,严整无缝,不易漏水,不会松散,而且制作工艺简单,所以沿用的历史很长。直至今日,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独木舟还被用作渡河工具。
筏子与独木舟的相继出现,是人类开拓水域交通迈出的第一步。有了它们,人类的活动范围便从陆地扩大到水上,人类从此可以跨江渡河,大大缩短了地域上的阻隔。
在独木舟的基础上,人们开始直接用木板造船,创制出新型的船,这就是木板船。
早期的木板船是由一块底板和两块板组成的最简单的“三板船”。全船仅由3块板构成,底板两端经火烘烤向上翘起,两侧舷板合入底板,然后用铁钉连接,板缝用刨出的竹纤维堵塞,最后涂以油漆。
舟船的出现原本是人类为了满足载货、运输和生产的需要,但在奴隶制社会的夏、商、周时期,舟船和马车一样,也成为战争的工具。
战舰是从民用船只发展起来的,但由于战舰既要装备进攻武器,又要防御敌舰攻击,所以其结构和性能均比民用船只要优越得多。因此可以说,战舰是当时造船技术水平的最高体现。
秦汉时期的船只类型多,规模大,而且行船的动力系统、系泊设施基本完备。
从文献记载看,当时水军的战舰种类繁多,有“艅艎”、“三翼”、“突冒”、“戈船”等。
“艅艎”又称“余皇”,船头装饰鹢首,专供国君乘坐,因此又称“王舟”。战时则作为指挥旗舰。“三翼”指大翼、中翼、小翼,即3种同类型轻捷战舰的合称。“突冒”是一种冲突敌阵的小型战船。“戈船”是一种船上安有戈矛的战船。
魏晋南北朝时期至隋唐五代,我国船舶制造有两个方面值得提出来,一是沙船的出现;二是设置水密舱。
沙船是我国古代四大航海船型之一。它是在古代平底船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船型。据专家考证,沙船始造于唐代的崇明岛,首尾俱方,又增强了抗纵摇的阻力。成为唐宋元明清各代内河、近海、远洋船舶中的主要船型之一。
将船舱用隔舱板隔成数间,并予以密封,这种被隔开的舱称为“水密舱”。
水密舱的出现也是我国对世界造船技术的一大贡献。世界其他国家直至18世纪末,才吸收了我国这一先进技术,开始在船上设置水密舱。
宋元时期的造船较之前代又有改进,更为完善。海船在中部两舷侧悬置竹梱,称“竹橐”。其作用是消浪和减缓船只左右摇摆,以增强航行的稳定性。同时它也是吃水限度的标志。
大船都有大小两个主舵,舵可升降,根据水的深浅交替使用。这种平衡舵的舵面呈扁阔状,以增大舵面面积,提高舵控制航向的能力。而且又因一部分舵面积分布在舵柱的前方,可以缩短舵压力中心对舵轴的距离,减少转舵力矩,操纵更加灵便。
船上已装备,经常测量水深,可防船只搁浅。另外,还可以用测深砣测知海底的情况,确定船舶所处场所能否停泊,以及辨别船舶所处的方位。
宋元时已开始使用仪器导航。此外,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导航标志,以指示船舶安全进港。
明代是我国造船史上的第三次高峰,最能反映明代造船技术水平和能力的,当属郑和所乘坐的宝船。大型宝船长约150米,阔约60米。
据推测,郑和每次出洋的船舶数量当在100艘以上,其中大型宝船在40多艘至60多艘之间,另外还有马船、粮船、坐船、战船等大小辅助船只。
明代造船不仅数量多、规模大,而且船舶的种类也很多。有运输船、海船、战船等。如此种类众多的船舶,其船型除沙船和福船船型以外,还有广船与鸟船船型。
5.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中出现的水上交通工具是指什么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中出现的水上交通工具是指 船。
句子释义:茫茫白雪几乎没有任何生命的地方,一个穿着蓑衣、戴着笠帽的老渔翁,乘着一叶孤舟,在寒江上独自垂钓。
句子出处:《江雪》 作者: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反映了柳宗元在长期流放过程中交替出现的两种心境。他有时不甘屈服,力图有所作为;有时又悲观愤懑,寻求精神上的解脱.。《江雪》中的渔翁,特立独行,凌寒傲雪,独钓于众人不钓之时,正是前一种心情的写照。
所以这句话中出现的交通工具是船。
6. 黄河上最古老的交通工具“羊皮筏子”,为何成为当地的致富工具
夏秋两季生意最旺时,坐羊皮筏子的人会在黄河边上排起长队,时常还有一些外国游客。" 一年下来,可挣上七八万元人民币。" 童进定说。
" 九曲黄河十八弯,筏子起身闯河关。" 随着陆路交通的快速发展,羊皮筏子快速退出历史舞台。" 原以为我们家就会从此告别羊皮筏,没想到 20 多年后,羊皮筏子成了我们家的致富工具。" 望着旧得发黄的羊皮筏子,想着日渐红火的生活,童进定感慨万千。
他说,明年开春再投入几只羊皮筏子,把经营规模扩大。" 我要把羊皮筏这种古老的水上工具作为一种黄河文化,世代传承下去。"
7. 古代水上交通工具有哪些
一、独木舟
是一种用单根树干挖成的小舟,需要借助桨驱动。独木舟的优点在于由一根树干制成,制作简单,不易有漏水,散架的风险。它可以说是人类最古老的水域交通工具之一。
二、楼船
楼船,中国古代战船,因船高首宽,外观似楼,而得名。因其船大楼高,远攻近战皆合宜,故为古代水战之主力。
三、筏
用竹、木等平摆着编扎成的水上交通工具。筏,具有取材容易,制造简单,稳性好,装载面积大,能穿过急流浅滩等优点。
四、乌篷船
乌篷船,是江南地区的独特水上交通工具,因竹篾篷被漆涂成黑色而得名。船身狭小,船篷低矮。船板上辅以草席,可坐可卧,但因船篷低矮和船身狭小,故乘客不方便直立,否则有失去平衡而翻覆的危险。
五、羊皮筏子
古代劳动人民“缝革为囊”,充入空气,泅渡用。唐代以前,这种工具被称为“革囊”,到了宋代,皮囊是宰杀牛、羊后掏空内脏的完整皮张,不再是缝合而成,故改名为“浑脱”。
浑做“全”解,脱即剥皮。人们最初是用单个的革囊或浑脱泅渡,后来为了安全和增大载重量,而将若干个浑脱相拼,上架木排,再绑以小绳,成为一个整体,即“皮筏”。
8. 谁知道竹筏的故事或者由来
中国汉族民间水上交通工具。又称竹排、竹箅。流行于江南广大地区,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用真竹配加刺竹捆扎而成,小筏用5~8根竹,大筏用11~16 根 。一般长约 3 丈,宽数尺。竹子粗端 做筏头高高 翘起 ,细端做筏尾平铺水面。制作时,先用刀削去竹子的表皮。将粗的一端放在火上烤软,按一定尺寸将其弄弯,呈弧形,以做筏头。然后涂上防腐汁液,干燥后再涂上多层桐油或沥青以防腐。组搭时,先搞好支架,在上面排好竹材,一人在上一人在下用藤条绑紧扎牢即可。竹筏浮力强,吃水量少,水上行驶平稳安全,无论大筏小筏均由一名梢工点篙撑驾。又具有就地取材,制作简便的优点。故历来是江南水上的重要运输工具。同时,古朴原始的小竹筏也构成江南水乡独具特色的景致。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浙江、福建、广西旅游系统相继启用竹筏,在风景如画的江面上开展漂流旅游。同期,中国传统的竹筏传到中美洲,在牙买加的安东尼奥港也开展起乘竹筏游览的活动。
9. 人类最早发明的水上交通工具是什么
人类最早发明的水上交通工具是独木舟。
独木舟又称划艇是一种用单根树干挖成的小舟,需要借助桨驱动。独木舟的优点在于由一根树干制成,制作简单,不易有漏水,散架的风险。它可以说是人类最古老的水域交通工具之一。
原始的独木舟几乎在全世界都有发现,在英国约克郡一个沼泽里,发掘出了一支公元前7500年的木桨。这支桨一定是用来划一种中间掏空的独木舟的。在荷兰发现了一只这样的独木舟,其年代约为公元前6300年。
(9)木质水上交通工具的典故有哪些扩展阅读:
独木舟中,船头的划手的主要作用是用力划船,同时也操纵一点方向,而船尾的划船者则主要任务是操纵方向,用力不是太多,所以,技巧比较熟练的划船者一般都坐在船尾。
向前划桨是标准的动力划桨,这种划桨方式是一种本能的方式,很多人觉得这没什么好讨论的,你只要把船桨放进水里,然后往后拉就可以了,但事实上,这种划桨方式可研究的地方很多,姿势合不合适效果非常不同。
最关键的地方就在于一定要利用躯干上结实的肌肉,而不是只要胳膊用力就可以了。向前划桨时离船身要近一些,桨柄要与水面垂直。
10. “水上轻功”独竹漂,究竟是一项怎样神奇的民间绝技
独竹漂发源地是赤水流域。这是一种非常独特非常厉害的民间绝技。会这种民间绝技独竹漂的高手,可以在水面上面脚踩着一根楠竹然后在水上自由滑动。而且这一种绝技还被列入少数民族体育运动的运动项目,在贵州等地方都可以看到。
独竹漂的用途。一种是作为交通工具。古时候居住在赤水河两边的居民为了方便,就常常使用这种方法进行交通往来。这样就不用在陆路上面绕远路浪费时间,而使用这种方法又省时间又方便。一种则是运动表演。独竹漂在七十年代的时候就作为体育活动列入必须表演的项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