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祭拜黄帝陵是每年都要举行吗有何意义
每年都要举行。帝陵祭祀是华夏子孙流行几千年的最严肃庄重的最大传统民俗及国家行为,黄帝陵祭典是在长期的实践中已形成一定的规模格式和祀典礼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自2004年开始,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新落成的黄帝陵祭祀广场举行,清明公祭黄帝陵活动无论从规模上、规格上,还是内容上、形式上都有了较大的提升。
意义:每年的清明公祭典礼,都有国家领导人和中央国家有关部委、兄弟省市区代表,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华人华侨代表万余人参加。
黄帝陵祭典活动实现了与对台工作相结合,与弘扬中华文化相结合,与团结、凝聚海外同胞相结合,突出了民族认同、国家统一、文明传承、自强创新的主题,昭示了中华民族同根共祖、复兴发展的理念。
(1)黄帝陵工具活动在什么时候举行扩展阅读:
“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古代中国人,认为只有祭祀和打仗是国家最重要的两件事。人们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功利性活动,都与当时的祭祀有密切的联系。《国语·鲁语上》“夫祀,国之大节也,而节,政之所成也,故慎制祀以为国典”。故而,慎终追远就成为是我们这个民族自古就有的传统。
祭天地,袛宗庙,祀祖先,拜鬼神,朝四方,各种祭祀,样式百般,并由此衍生蔚为大观的祭祀文化。而由祭祀文化又衍生出更为宏大的礼乐文明,也构成了中华文化的主干。
黄帝,带领华夏民族的先民们开辟洪荒,肇启鸿蒙,开启了中华民族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先河,成为中华文明的源头,是中华文明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更是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肇创者。
B. 什么时候祭黄帝陵
祭黄帝陵是在每年的清明节当天。
清明时节,在黄帝陵公祭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盛事,是中华儿女追本溯源、弘扬民族精神、矢志复兴中华之盛典。
黄帝姓公孙,名轩辕,是中华文明的奠基者和开拓者。“黄帝崩,葬桥山”。黄帝陵位于陕西省黄陵县桥山之巅,是中华儿女尊崇与景仰的民族圣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中华民族祭祀黄帝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从黄帝逝世起,华夏族就开始了祭祀黄帝的活动,而在历朝历代举行的郊祭、庙祭、陵祭等各种祭祀活动中,桥山黄帝陵的祭祀活动起源最为久远、最为重要。
C. 黄帝陵公祭活动在每年的什么时间举行
黄帝陵公祭活动在每年的清明节。
黄帝陵祭典活动分为公祭和民祭两部分,一次是清明节时的国家公祭,另一次是重阳节时的民间祭祖。
每年的清明公祭典礼,都有国家领导人、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华人华侨等万余人参加, 昭示了中华民族同根共祖、复兴发展的理念。
(3)黄帝陵工具活动在什么时候举行扩展阅读
保护措施
为了加大对黄帝陵的保护,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为“古墓葬第一号”,号称“天下第一陵”。2006年黄帝陵祭典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后又被确定为全国首批5A级旅游景区。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黄陵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黄陵县文化艺术中心)获得“黄帝陵祭典”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D. 我国祭祀黄帝陵的情况(时间,主体,规模,参加人员,规格,形式等等)
般是当年的清明节,“‘文革’后,都是9点50开始的。”黄帝陵基金会副会长66岁的韩伟说,“黄帝陵祭祀的这个开始时间是取‘九五之尊’之意,由此来体现该祭祀是天子级别的,这种祭祀等级在先前历代都是国家级别。” 一、祭祀必须是天子级别。韩伟说,民间祭祀很自由,三五成群就去了,没有规模,没有议程,显示不出等级气势,凝聚力不够。
二、展现民族文化优秀的一面。“把传统文化最好的一面给大家,比如说,要抛弃烧裱、烧纸,在大殿里烧烧烤烤太麻烦了,”韩伟说,“现在民间的祭祀乐舞主题大多是关于红白喜事,或者在祭祀时找当地戏班来唱折子戏,用那些筐子、篮子、案子做祭器……这些也要取消,某个方面来说,这不是文化范畴。”
三、保证整套礼仪的完整性。各个方面都要涉及到,对各套礼仪结合起来的整体效果进行控制,比如整个祭祀现场色彩等方面的控制等。“不控制的话,随便拉个广告气球、横幅什么的,商业广告就全上去了。”
鸣炮是外国人的传统
2003年7月,专家组的方案进入了北京专家评审阶段。初步拟定的祭奠程序为12项:全体肃立;鸣放礼炮;敬奏祭乐;主祭就位;参祭就位;上香奠酒;敬献花篮;恭读祭文;行鞠躬礼;乐舞告祭;典礼告成。评审的北京学者认为,鸣炮34响不妥,因为礼仪中的鸣炮源自西方传统?d?d?d过去,海洋国家的舰队在抵达其它国家港口前,先把炮膛里剩余的炮弹全部打掉,用轰轰作响来表示和平。随后,“鸣放礼炮”被改为“鸣钟击鼓”?d?d?d击鼓9下(9为中华礼数中最高位级的数);另外被取消的程序包括:上香、奠酒以及各方阵分别就位的程序。这样,祭祀程序变为7项:全体肃立;击鼓鸣钟;敬献花篮;恭读祭文;行三鞠躬;乐舞告祭;瞻仰圣殿。
再造青铜祭器
祭器是各个礼仪环节中被关注最多的,对于使用青铜的祭器,没有专家反对?d?d?d青铜器与文字、礼仪、城市被列为古代文明四大要素,负责祭器部分的陕西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吴镇烽说,“周代祭祀用青铜器,以后包括明清在内的历朝历代祭祀都用青铜,式样上都仿商周,最晚不迟于战国。唐宋时期文献记载,当时国家铸造工场专门仿造出土的商周青铜器,分发到全国各地祭祀场所。”
于是,疑问都集中到了复制哪种青铜器?天子级别的青铜器是什么规格的?
在前期的考察中,专家组发现各地的祭器体量小、色泽灰暗、组合混乱、质地不一,仪仗旗帜多使用明清戏剧道具,他们认为这“缺乏严肃性”。
吴镇烽介绍,这次在西安一家公司共铸造了55件青铜祭器,花费200万元。鼎、簋分别选取了“牛鼎”和西安出土的青铜簋,作为原形进行仿制。他说:“复制铸造时,只有一两个是在实物上丈量的,其它几乎都根据照片来制作,比如最漂亮的牛鼎,还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里,只能对比照片仿制。原物高度只有30多厘米,我们放大到了近两米高。”
吴镇烽说,“根据《周历?仪礼》记载,诸侯祭祀用七鼎六簋,大夫是五鼎四簋,士为三鼎两簋,只有国家最高等级、天子祭祀时才能用九鼎八簋。”本次祭祀,轩辕殿内、黄帝像的正前方放上了象征国土社稷的从小到大9个青铜鼎。
为了区别于其它祭器并凸显时代感,每个青铜祭器上都刻上了“赫赫吾祖,德惠永长,祚我中华,弥刚弥强,载宁九州,民富小康,鼎铸盛世,用祀永享。黄陵祭器,甲申年春”的类似文字,该铭文为吴镇烽所拟。
在这次为黄帝陵祭祀所制的青铜祭器中,曾侯乙编钟的复制品是其中的明星。“编钟是目前最好的,按原大复制,65件,花了200多万,”对于复制自战国时代的曾侯乙编钟,吴镇烽赞不绝口,“每个编钟上的铭文都是挫金的?d?d就是在制作过程中,钟上字的位置凹进去,然后浇铸上黄金,挫平?d?d光挫金就用了10多万元。”
曾侯乙编钟20多年前在湖北随州被发掘,是中国目前出土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编钟,重5吨,最大的钟高约1.5米,重202公斤。在黄帝陵祭祀的全套祭器中,被称为“最为宝贵”(与编钟相对的是32件仿江陵彩绘石编磬)。
编钟制作方、湖北博物馆的马业平介绍说,这是改写了世界音乐史的一套编钟,在之前的普遍认识中,中国古代音乐只有五声音阶,而制造于战国时代的这套编钟不但有六声七声,甚至还有十二半音,与国际通用的c大调同列。先前的乐器,每个振动基频只能产生一个音,战国时代的工匠通过编钟的合瓦形改变振动模式,让它产生出了不同的音。每个钟的各敲击点上都刻有音调的名称:宫、商、角、徵、羽、变徵、变宫等。
曾侯乙编钟上的纹饰相当复杂,完成翻模需要几十个步骤,主要程序是,硅橡胶模-蜡模-硅溶胶-灌铜:首先,用一种国产硅橡胶在曾侯乙编钟上翻模,这种材料是中性的,对金属没有任何腐蚀,并可以在最大限度上缩小翻模所带来的收缩比。然后将硅橡胶做成蜡模,用耐火材料把蜡化掉,留下空壳,再浇灌铜水进去……
“编钟上的某些纹饰比头发丝都要细,每个复制过程都将不可避免地使编钟塑形在细微处减弱一点点,”马业平说,“何况编钟不同于普通青铜器,除了复制外形,音色、音阶也必须相同。在形状全部复制完后,要根据青铜物理特性来细微调制,改变每个编钟的厚薄度,把音分的误差缩小到最低。”
马业平说,这次在复制的每个步骤中都加入了一些不便透露的新技术,最终的复制品相当棒?d?d?d编钟复制在形状上的误差允许范围是2%,这次被控制在了1%;大钟音色误差允许范围是正负12音分(非常专业的小提琴手对音乐的最高分辨率是5音分,这是普通人耳朵根本无法分辨出的差别),该复制品的误差最高为-4音分,小钟的音分误差甚至在正负1音分以内,80%的编钟误差指数都是0。
黄色佩巾:从汉代文化寻找灵感
围绕这次黄帝陵祭祀而设计的各个分方案中,服装设计众口难调。一开始有专家设计了仿汉代的主祭人袍服,但北京的专家评审认为袍服看上去有宗教化的感觉。另一个难题是,参加祭祀的共有3000多人,胖瘦、高矮不均,很难让每个人都能穿上合适大小的衣服。
数千个祭祀者的衣服必然会出现色彩差异及服饰造型的区别,为了能够达到整体划一的视觉效果并符合现场气氛需求,负责祭祀服装设计的西安美术学院服装系教授张莉设计了长为180cm的黄色佩巾?d?d?d它的好处在于,满足了视觉上的统一、佩戴方便、可留作纪念,并且不受季节气候、高矮胖瘦限制。
张莉说她这次的设计总体上是从汉代的文化中寻找灵感,并兼顾了地域特色,以汉代瓦当、画像砖等纹饰为点缀。她认为黄色是跟人最贴切的颜色,早在《周易》中便得到空前的推崇,在汉代开始受到青睐,从此成为中国皇室的专宠。黄色寓意传统文化,代表“阴”、“地”,与祭祀现场大片代表“阳”、“天”的红色正好搭配,何况是在陕西的“黄”土地上祭奠“黄”帝。
据韩伟介绍,有关部门在西安第三印染厂为这次活动共订制了4000套祭祀佩巾。
乐舞歌声
对于乐舞的方案,陕西省的评审会提出了“希望舞蹈表演人物规模应考虑礼制问题”。诸如此类的精巧设计在祭祀乐舞表演中随处可见:乐舞歌声来自120人合唱队,象征12亿中国人;古装舞蹈人员走12步一拜,象征一年12个月;演出人员总共365人,象征一年365天。
身着古装的表演人员来自陕西省歌舞剧院、西安音乐学院、第四军医大学以及黄陵县中学,或歌或舞的他们,让祭典的时空产生了错觉?d?d祭祀乐舞的总编导王宏说,上一次以这样的乐舞祭祀黄帝,还是在2000多年前。
《黄陵县志》上记载古代的祭祀,有歌词、曲谱,但乐舞这一祭祀程序很是少见,在民国时甚至不存在了,王宏说,当时祭祀只有奏乐,用日常流传的中国民乐,比如唢呐。
E. 请介绍轩辕庙每年什么时候祭奠黄帝
祭黄帝陵是在每年的清明节当天。
清明时节,在黄帝陵公祭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盛事,是中华儿女追本溯源、弘扬民族精神、矢志复兴中华之盛典。
黄帝姓公孙,名轩辕,是中华文明的奠基者和开拓者。“黄帝崩,葬桥山”。黄帝陵位于陕西省黄陵县桥山之巅,是中华儿女尊崇与景仰的民族圣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中华民族祭祀黄帝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从黄帝逝世起,华夏族就开始了祭祀黄帝的活动,而在历朝历代举行的郊祭、庙祭、陵祭等各种祭祀活动中,桥山黄帝陵的祭祀活动起源最为久远、最为重要。
黄帝陵祭祀之礼仪
《礼记•祭法》上说“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者也。心休而奉之以礼,是故唯贤者能尽祭之义。”大意是说,祭礼不是外在物化的表现形式,而是发自人的内心的产物。内心有思念之情产生,表现于外便是祭礼。所以,只有贤德之人,才能透彻地理解祭礼的真正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