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找有用的行情資料,學習更多百科知識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管理 » 海南的水资源是多少
扩展阅读
货车窗玻璃什么价格 2025-07-23 22:20:00

海南的水资源是多少

发布时间: 2022-06-18 19:00:28

1. 海南岛的资源

海南岛的资源

生物资源非常丰富。从沿海至高山,相继分布红树林—热带常绿季雨林和热带雨林—山地雨林—山地矮林。植物种类成分复杂,层次杂乱,乔木高大,板根和茎花现象普遍,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丰富,植物花期很长。全岛维管束植物4200余种(其中海南特有种约600种),乔木近千种。被列为稀有珍贵材种有花梨(降香黄檀)、坡垒、青梅、子京、母生、艮珠、苦梓、油楠、鸡占、胭脂和荔枝等。药用植物千种以上,如海南粗榧(红壳松)和嘉兰(秋水仙素)、海南轮环藤。纤维植物百余种,各种油料、橡胶、染料植物30多种,糖料和饮料植物10余种,饲料植物200多种,芳香植物70多种。果树资源142种,其中野生76种,栽培66种。此外林中富有天然野生种质资源和种质生态型资源,如野生稻、野生茶等。由于长期砍伐,原始森林已为再生林、人造防护林和热带经济作物所代替。橡胶、椰子、咖啡、油棕、香茅、槟榔等遍布。天然橡胶种植面积约30万公顷,占中国橡胶种植总面积的一半以上,产量占全国的80%。海南岛水果种类繁多,菠萝、芒果、菠萝蜜、荔枝最为着名。
岛上鸟类有344种,兽类77种,爬行类104种,两栖类37种。主要的动物有鹿、猿、猕猴、麝猫、棕狸、云豹、□、獾、水獭、野猪、毒蛇、大蟒蛇、山蚂蝗、蝙蝠等。其中稀有的坡鹿、黑冠长臂猿等被列为一类保护动物。在环岛的海域里,鱼、虾、 贝藻类多达800余种。其中经济价值较高者有40余种。西海岸的白马井、南海岸三亚和东海岸的清澜港是 3个重要渔港。浅海滩涂面积约2.53余万公顷,文昌至崖县东南沿岸的浅海养殖业发达。
矿产有50多种,有开采价值的达35种。主有矿产有铁、水晶石、钛、独居石等。莺歌海盛产海盐,是中国南方最大盐场。海南岛周围海域,特别是莺歌海盆地有丰富的天然气和石油资源。
岛的北部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全岛已建有大中小型水库2807座,有效库容42亿立方米,以儋县的松涛水库最大。

旅游资源:海南岛沿海有海口、三亚、八所、洋浦、清澜等港口。岛上风景绮丽,名胜古迹较多。海口市的五公祠、海瑞墓,陵水县的“猕猴天国”南湾半岛,三亚市的鹿回头和“天崖海角”等久已着名。

2. 海南有着怎样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

资源状况
土地资源
海南岛是我国最大的“热带宝地”,土地总面积344.2万公顷,占全国热带土地面积的约42.5%。可用于农、林、牧、渔的土地人均约 0.48公顷。由 于光、热、水等条件优越, 生物生长繁殖速率较温带和亚热带为优,农田终年可以种植,不少作物年可收获2至3次。按适宜性划分,海南岛的土地资源可分为7种类型:宜农地、宜胶地、宜热作地、宜林地、宜牧地、水面地和其它用地。目前, 海南岛已开发利用的土地约315.2万公顷,未被开发利用的土地约26万公顷,其中 可用于大农业开发利用的约占90%。海南土地后备资源较丰富,开发潜力较大。
作物资源
粮食作物是海南种植业中面积最大、分布最广、产值最高的作物, 主要有水稻、 旱稻、山兰坡稻、小麦,其次是番薯、木薯、芋头、玉米、高粱、粟、豆等。经济作物主要有甘蔗、麻类、花生、芝麻、茶等;水果种类繁多,栽 培和野生果类29科、53属,栽培形成商品的水果主要有菠萝、荔枝、龙眼、香蕉、 大蕉、柑桔、芒果、西瓜、杨桃、菠萝蜜等; 蔬菜有120多个品种。海南岛热带作物资源丰富,岛上原来生长有3000多种热带植物,建国后,从国外引进1000多 种,并从国外野生资源中发掘出1000多种有用植物进行栽培试验,均取得显着成 绩。目前,栽培面积较大、经济价值较高的热带作物主要有:橡胶、椰子、油棕、 槟榔、胡椒、剑麻、香茅、腰果、可可等。
植物资源
海南的植被生长快,植物繁多,是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的原生地。到目前为止,海南岛有维管束植物4000多种,约占全国总数的 1/7,其中600 多种为海南所特有。在4000多种植物资源中,药用植物2500多种;乔灌木2000多种,其中 800多种经济价值较高,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特产与珍稀树木20多种; 果树(包括野生果树)142种;芳香植物 70多种;热带观赏花卉及园林绿化美化 树木200多种。 植物资源的最大藏量在热带森林植物群落类型中, 热带森林植被 垂直分带明显, 且具有混交、多层、异龄、常绿、干高、冠宽等特点。 热带森林主要分布于五指山、尖峰岭、 霸王岭、 吊罗山、 黎母山等林区,其中五指山 属未开发的原始森林。热带森林以生产珍贵的热带木材而闻名全国,在1400多种 针阔叶树种中,乔木达800种,其中458种被列为国家的商品材,属于特类木材的有花梨木、坡垒、子京、荔枝、母生等5种,一类材34种,二类材48种,三类材119 种,适于造船和制造名贵家具的高级木材有85种,珍稀树种45种。
动物资源
海南陆生脊椎动物有500多种,其中,两栖类37种(11种仅见于海 南,8种列为国家特产动物);爬行类104种;鸟类344种;哺乳类82种(21种为海 南特有)。世界上罕见的珍贵动物有:世界四大类人猿之一的黑冠长臂猿和坡鹿。 水鹿、猕猴、云豹等亦很珍贵。
南药资源
海南动植物药材资源丰富,素有"天然药库"之称。4000多种 物中可入药的约有2000种,占全国的40%,药典收载的有500种,经过筛选的抗癌植物有137种、南药30多种,最着名的是4大南药:槟榔、益智、砂仁、巴戟。动物药材和海产药材资源有鹿茸、猴膏、牛黄、穿山甲、玳瑁、海龙、海马、海蛇、 琥珀、珍珠、海参、珊瑚、哈壳、牡蛎、石决明、鱼翅、海龟板等近50种。
水产资源
海南的海洋水产资源具有海洋渔场广、品种多、生长快和渔汛期长等特点,是中国发展热带海洋渔业的理想之地。全省海洋渔场面积近30万平方公里,可供养殖的沿海滩涂面积 2.57万公顷。海洋水产在 800种以上,鱼类就有600多种,主要的海洋经济鱼类 40多种。 许多珍贵的海特产品种已在浅海养殖,可供人工养殖的浅海滩涂约 2.5万多公顷,养殖的经济价值较高的鱼、 虾、 贝、澡类等20多种。海南岛的淡水鱼(不包括溯河性的鱼)有15科57属72种。
海盐资源
海南岛是我国理想的天然盐场,沿海港湾滩涂许多地方都可以晒盐,目前集中于三亚至东方沿海数百里的弧形地带上。已建有莺歌海、东方、榆亚等大型盐场,其中莺歌海盐场是我国南方少有的大盐场。
矿产资源
海南矿产资源种类较多。至1991年,全国已探明有工业储量的148种矿产中,海南已探明具有一定开发利用价值的矿产 57种(若按工业用途可分为65种);探明有各级储量规模的矿床 126个(含大型地下水源地6处),其中大型矿床31个,中型矿床31个,小型矿床 64个。在国内占有重要位置的优势矿产主要有玻璃石英砂、天然气、钛铁砂、锆英石、蓝宝石、水晶、三水型铝土、油页岩、化肥灰岩、沸石等10多种。其中,石碌铁矿的铁矿储量约占全国富铁矿储量的70%,品位居全国第一;钛矿储量占全国的70%;锆英石储量占全国的60%。
能源资源
经地质普查勘探证实海南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先后圈定了北部湾、莺歌海、琼东南3个大型沉积盆地,总面积约12万平方公里,其中,对油气勘探有利的远景面积约6万平方公里。水力资源:海南岛大小河流水能理论蕴藏量约100万千瓦,可供开发的约65万千瓦,年发电量约26亿度。地下水资源储量约75亿立方米,占总水资源的20%左右,其中理论可开发利用25.3亿立方米。目前尚未开发利用、潜力很大的能源资源还有海洋能、太阳能和生物能。
旅游资源
海南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极富特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海岸带景观:在海南长达1528公里的海岸线上,沙岸约占 50-60%,沙滩宽数百米至数千米不等,向海面坡度一般为5度,缓缓延伸;多数地方风平浪静,海水清澈,沙白如絮,清洁柔软;岸边绿树成荫,空气清新;海水温度一般为 18- 30℃,阳光充足明媚, 一年中多数时间可进行海浴、日光浴、沙浴和风浴。当今国际旅游者喜爱的阳光、海水、沙滩、绿色、空气这5个要素,海南环岛沿岸均兼而有之。 2、山岳、热带原始森林:海南岛有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81座,绵延起伏,山形奇特,气势雄伟。颇负盛名有的山顶部成锯齿状、形如五指的五指山,气势磅礴的鹦歌岭, 海南的山岳最具有特色的是密布着热带原始森林, 最着名的有乐东县尖峰岭、 昌江县霸王岭、陵水县吊罗山和琼中县五指山等4个热带原始森林区,其中以尖峰岭最为典型。 3、珍禽异兽:为了保护物种,海南已建立若干个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和驯养场,其中有昌江县霸王岭黑冠长臂猿保护区、 东方县大田坡鹿保护区、万宁市大洲岛(金丝燕)保护区、陵水县南湾半岛猕猴保护区等。 4、大河、瀑布、水库风光: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等河流,滩潭相间,蜿蜒有致,河水清澈,是旅游观景的好地方,尤以闻名全国的"万泉河风光"最佳。大山深处的小河或山间小溪,洄于深山密林之中,中间大石迭置,瀑布众多,尤其通什市的太平山瀑布、琼中县的百花岭瀑布、五指山瀑布等久负盛名。 5、火山、溶洞、温泉:历史上的火山喷发,在海南岛留下了许多死火山口。最为典型的一座是位于琼山市石山海拔200多米的双岭,岭上有2个火山口,中间连着一下凹的山脊,形似马鞍,又名马鞍岭。该岭附近的雷虎岭火山口,罗京盘火山口也保存得十分完整而奇妙。千姿百态的喀斯特溶洞也有不少,着名的有三亚市的落笔洞、保亭县的千龙洞、昌江县的皇帝洞等。岛上温泉分布广泛,多数温泉矿化度低、温度高、水量大、水质佳, 大多属于治疗性温泉,且温泉所在区域景色宜人。 6、沙滩、潜水、海鲜是三亚旅游度假的三大永恒主题。地处中国海南岛最南端的三亚,四季如夏,鲜花盛开,素有“东方夏威夷”之称,在三亚约两百公里的海岸线上,密布了亚龙湾、大东海、三亚湾等众多海湾,椰树成林;海上有东、西两岛为碧波万顷的海面增加层次,互掩其中。蜈支洲岛享有“中国第一潜水基地”美誉,有中国保护最完好的生态珊瑚礁。

3. 与我国北方季风气候区相比,海南岛水资源短缺的原因是什么

我国北方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量在400毫米到800毫米之间。由于年降水量不足,水资源不足。
海南岛位于热带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丰富。但是由于海南岛陆地面积比较小,缺乏大河,水资源不足。
世界上许多岛国尽管年降水量丰富,陆地面积小,水资源短缺,例如新加坡,马尔代夫、斯里兰卡等国。

4. 中国现在的水资源有多少

我国水资源分布现状:

我国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约6万亿立方米,其中约3.2万亿立方米左右通过土壤蒸发和植物散发又回到了大气中,余下的约有2.8万亿立方米形成了地表水和地下水。这就是我国拥有的淡水资源总量。

中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2.7万亿立方米,地下水0.83万亿立方米,由于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换、互为补给,扣除两者重复计算量0.73万亿立方米,与河川径流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量约为0.1万亿立方米。按照国际公认的标准,人均水资源低于3000立方米为轻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2000立方米为中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1000立方米为重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500立方米为极度缺水。中国目前有16个省(区、市)人均水资源量(不包括过境水)低于严重缺水线,有6个省、区(宁夏、河北、山东、河南、山西、江苏)人均水资源量低于500立方米,为极度缺水地区。

中国水资源分布的主要特点是:

总量并不丰富,人均占有量更低。中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人均占有量为224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的1/4,在世界银行连续统计的153个国家中居第88位。

地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不相匹配。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国土面积只占全国的36.5%,其水资源量占全国的81%;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的国土面积占全国的63.5%,其水资源量仅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9%。

年内年际分配不匀,旱涝灾害频繁。大部分地区年内连续四个月降水量占全年的70%以上,连续丰水或连续枯水较为常见。

5. 海南岛上的淡水怎么来

海南岛降雨量大,植被丰富。这些都为海南岛提供淡水。

海南岛众多大小河流,从中部山区或丘陵区向四周分流入海,构成放射状的海岛水系。 全岛独流入海的河流154条,平均每条河流的集水面积只有220平方公里。其中,集雨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有39条,占全岛面积的84.4%;集雨面积小于100平方公里的河流115条,只占全岛面积的15.6%。

全岛多年平均径流深为909毫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308亿立方米。地下水储量79亿立方米,其中53.5亿立方米为河川基流量(即重复计算量),则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333.5亿立方米。海南岛全岛多年平均降雨深1758毫米,降雨量为596.3亿立方米。

2018年,海南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超过98%,主要河流湖库、近岸海水水质优良率分别为94.4%、96.6%,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2.1%。

(5)海南的水资源是多少扩展阅读:

海南岛从平面上看,就像一个椭圆形雪梨,横卧在碧波万顷的南海之上。海南岛的长轴呈东北一西南向,长约300余公里,西北一东南向为短轴,长约180公里,面积约3.4万平方公里,是中国仅次于台湾岛的第二大岛。

海南岛北隔琼州海峡,与雷州半岛相望。琼州海峡宽约30公里,是海南岛和中国大陆间的海上“走廊”,又是北部湾和南海之间的海运通道。由于邻近大陆,加之岛内山势磅礴,五指山参天,因此每当天气晴朗、万里无云之时,站在雷州半岛的南部海岸遥望,海南岛便隐约可见。海南岛西北部有浮水洲岛,也称为夜莺岛。

海南岛是一个历史不长、但风景优美的沿海岛屿,为中国第二大岛。在地质时期,海南岛原与华夏大陆相联,后断陷形成的岛屿。

6. 中国水资源

我国是个缺水大国,水资源并不丰富,但用水浪费惊人,供求问题十分突出。这个结论,并非危言耸听。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1亿立方米,在世界上仅次于巴西、前苏联、加拿大、美国和印尼而居第6位。绝对量虽算丰富,但由于人口多,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却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仅列世界第88位,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日本的1/2;美国的1/5;印尼及前苏联的1/7;加拿大的1/50。每亩占有水量是巴西的16.8%;日本的21.3%;加拿大的37.7%;印尼的13.6%。中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广大的北方和沿海地区水资源严重不足。据统计,中国北方缺水区总面积达58万平方公里,包括京、津、冀、晋、鲁、豫北和辽中南等。这些地区的水资源开发程度已达70%。而且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人均水资源每年在递减。
中国身处亚洲,在太平洋之滨,有人认为中国水资源状况好,但实际上中国也是一个水资源匮乏的国家。华北,西北等地区更是重灾区---干旱,人们洗澡都要计算用水情况,以免浪费。不然我国为什么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南水北调工程,解决北方用水困难。如今,长江三峡水利站的建立,虽说是为国内提供电量与蓄水缓洪,但其中也有大部分的内容是为了输送水去北方,支援北方的淡水问题。

我国水资源还有几个特点:一是全国降水在空间和时间的分布上极不平衡,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差别悬殊,历史上水旱灾害极为频繁;二是北方有的地区人均占有水资源相当于世界上最干旱的国家,水丰富的南方却常常发生季节性干旱,使依赖水灌溉的主要农作物水稻及一些经济作物用水困难;三是污水排放量大处理率低,全国年排污水363亿吨,其中80%未经处理,使江河湖海和地下水严重污染,水质性缺水现象越来越严重;四是缺乏科学的用水定额和管理,生产耗水量大,水的浪费相当普遍,全国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仅有45%,万元工业产值耗水量远远高于工业友达国家,农业灌溉有效利用率一般只有25%至40%。所以,水的问题在我国是很严峻的。
中国517座城市中,有300多座城市缺水,每年缺水量达58亿立方米,日缺水量1600万吨。缺水城市主要集中在华北、沿海和省会和工业型城市。按目前的经济发展速度,如不及时兴建一批水源工程,每年缺水量将超过200亿立方米,将严重制约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居民用水需求。

7. 中国的水资源量有哪些

中国的水资源十分丰富,是河流与湖泊分布众多的国家之一。由于受地势影响,中国大多数河流都直接或间接向东、向南流入海洋,构成了约占全国面积三分之二的广大外流区域,其中多数属太平洋流域,少数属印度洋流域,只有位于新疆的额尔齐斯河向西流出国境,属北冰洋流域。

中国水资源量

1.降水量

2008年我国平均年降水量654.8毫米,折合降水总量为62000亿立方米,比常年值(多年平均值,下同)偏多1.9%。从水资源分区看,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西北诸河6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北方6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为322.6毫米,比常年值偏少1.7%;长江(含太湖)、东南诸河、珠江、西南诸河4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南方4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为1244.3毫米,比常年值偏多3.7%。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广东和海南偏多20%左右;17个省(自治区)的年降水量比常年值的偏少,其中宁夏和黑龙江的降水量偏少10%以上。

2.地表水资源量

2008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6377亿米,折合年径流深278.6毫米,比常年值偏少1.2%。从水资源分区看,北方6区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少16.0%,南方4区比常年值偏多1.7%。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比常年值偏多的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比常年值偏少的有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海南、天津、上海、广东、广西偏多程度在36%~20%之间,黑龙江、河北、山西、内蒙古、甘肃、宁夏偏少程度在50%~30%之间。

2008年,从国境外流入我国境内的水量为233亿立方米;从国内流出国境的水量为6057亿立方米,流入国际边界河流的水量为647亿立方米;全国入海水量为16101亿立方米。

3.地下水资源量

2008年全国矿化度小于等于2克/升地区的地下水资源量为8122亿立方米,其中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为1736亿立方米,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为6683亿立方米,平原区与山丘区之间的地下水资源重复计算量为297亿立方米。2008年全国平原区地下水总补给量为1806亿立方米,其中北方6区平原地下水总补给量为1473亿立方米,占全国总补给量的81.6%。北方平原区的降水入渗补给量占51.2%,地表水体入渗补给量占的比例是36.3%,山前侧渗补给量占7.9%,井灌回归补给量占4.6%。

4.水资源总量

2008年全国水资源总量为27434亿立方米,比常年值偏少1.0%。地下水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为1057亿m,占地下水资源量的13.0%,也就是说,地下水资源量的87.0%与地表水资源量重复。北方6区水资源总量4601亿立方米,比常年值偏少12.5%,占全国的16.8%;南方4区水资源总量为22834亿立方米,比常年值偏多1.7%,占全国的83.2%。全国水资源总量占降水总量的44.2%,平均每平方公里产水29.0万立方米。

8. 海口市的人均水资源年均是多少

2012年5月22日《海南特区报》A11版标题为《海口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64%》文中这样描述“海口人均水资源量1325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64%,是少见的热带沿海缺水城市”。

注:一般人均水资源量就是多年平均的人均水资源量。

9. 大家有木有海南省2000~2012年水资源公报呢~~跪谢。

‍2000年海南省水资源公报一、水资源量

(一)降水量

2000年全省降水量2170毫米,即736.84亿立方米,相应频率16%,属偏丰水年,比常年(多年平均,下同)多23.4%,比上年多18.6%。

各行政分区当年降水量的丰枯情况是:保亭、澄迈、琼海、屯昌、琼山、定安、临高、属丰水年,降水量比常年多3~5成;陵水、通什、乐东、白沙、海口、万宁、三亚、琼中、文昌属偏丰水年,降水量比常年多1~3成;儋州、昌江、东方属平水年。

南渡江流域片年降水量2280毫米,即331.12亿立方米,属偏丰水年,比常年多29.7%,比上年多32.8%;万泉河流域片年降水量2522毫米,即256.78亿立方米,属偏丰水年,比常年多25.5%,比上年多16.5%;昌化江流域片年降水量1611毫米,即148.43亿立方米,属偏丰水年,比常年多8.5%,比上年少1.8%。

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5~11月份,各代表站汛期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87~94%。

(二)地表水资源量

地表水资源量指地表水体的动态水量,即天然河川径流量。全省2000年地表水资源量443.30亿立方米,折合年径流深1306毫米,比常年多44.0%,比上年多35.8%。

各行政分区当年地表水资源量与常年比较,乐东、海口、万宁、三亚、文昌、琼中、琼海、保亭、临高、琼山、屯昌、澄迈、定安较常年多30.6~85.6%;白沙、儋州、通什较常年多6.7~29.2%;昌江、东方较常年少9.9~10.4%。

三大流域片地表水资源量情况是:南渡江流域片197.68亿立方米,折合年径流深1361毫米,比常年多63.3%,比上年多70.7%;万泉河流域片174.20亿立方米,折合年径流深1711毫米,比常年多42.3%,比上年多28.7%;昌化江流域片71.02亿立方米,折合年径流深771毫米,比常年多10.9%,比上年少5.3%。

全省入海水量为396.74亿立方米。其中,南渡江流域片170.19亿立方米,万泉河流域片168.69亿立方米,昌化江流域片57.46亿立方米。

三大江河控制站控制面积占全省面积的43.3%,实测年径流量199.47亿立方米,其中南渡江龙塘站91.65亿立方米、万泉河加积站73.56亿立方米、昌化江宝桥站34.26亿立方米;三大江河控制站天然年径流量227.15亿立方米,占地表水资源量的51.2%;三大江河控制站连续最大4个月实测径流量分别占年径流量的68.5%、58.5%、55.1%。

(三)地下水资源量

地下水资源量指源于当地降水和地表水体补给的动态水量。全省2000年地下水资源量99.18亿立方米,其中平原区32.31亿立方米,山丘区66.87亿立方米,比常年多25.2%,比上年多21.0%。

三大流域片地下水资源量情况是:南渡江流域片50.26亿立方米,其中琼北台地32.31亿立方米;万泉河流域片30.39亿立方米;昌化江流域片18.53亿立方米。

(四)水资源总量

水资源总量指当地降水形成的可供开发利用的地表、地下产水总量,不包括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化的重复水量。全省2000年地表水资源量443.30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99.18亿立方米,扣除重复计算量84.34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458.14亿立方米,比常年多43.2%,比上年多35.7%。全省平均产水系数0.62,平均产水模数134.9万立方米/平方公里。

三大流域片水资源总量情况是:南渡江流域片212.52亿立方米,万泉河流域片174.20亿立方米,昌化江流域片71.02亿立方米。

二、蓄水动态

(一)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

根据全省6座大型水库和67座中型水库统计,2000年末总蓄水量47.27亿立方米,比上年末增加12.05亿立方米。

大型水库当年末总蓄水量35.80亿立方米,比上年末增加10.79亿立方米,其中松涛水库增加4.00亿立方米,大广坝水库增加6.27亿立方米,牛路岭水库增加0.74亿立方米。中型水库当年末总蓄水量11.47亿立方米,比上年末增加1.26亿立方米。

按三大流域片进行统计:南渡江流域片大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32座,当年末总蓄水量22.60亿立方米,比上年末增加4.18亿立方米;万泉河流域片大型水库2座、中型水库23座,当年末总蓄水量16.71亿立方米,比上年末增加8.06亿立方米;昌化江流域片大型水库3座、中型水库12座,当年末总蓄水量7.96亿立方米,比上年末减少0.19亿立方米。

(二)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动态

根据地下水位动态监测及含水层岩性资料,对2000年琼北台地平原中1100平方公里区域(海口、琼山一带,包括澄迈县小部分,以下称海府平原区)的浅层地下水位变幅和蓄水变量进行了分析。

海府平原区地下水均为矿化度小于2g/l的淡水。

比较当年末、上年末浅层地下水埋深情况:今年海府平原没有下降区;美安镇、石山镇至老城地区为上升区(地下水位上升超过0.5米),上升区面积51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6.5%,平均水位变幅3.28米,上升区地下水蓄量增加0.924亿立方米;地下水位升降在0.5米以内的相对稳定区面积588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3.5%,平均水位变幅0.315米,相对稳定区地下水蓄量增加0.233亿立方米;当年末与上年末比较,海府平原区浅层地下水蓄量共增加1.16亿立方米。

(三)平原区地下水位降落漏斗

海口漏斗(第二层承压水漏斗) 2000年末面积为784平方公里,占海府平原区总面积的71.3%,漏斗面积比上年末增加16平方公里;海口漏斗中心位于海口市解放路至秀英间,其水位埋深19.59米,比上年末下降0.65米;漏斗中心水位比漏斗周边水位低24~30米;漏斗周边埋深15~90米左右,其中龙塘、石山、老城分别为15.39米、90.31米、18.23米。

三、供用水量

(一)供水量

供水量指各种水源工程为用户提供的包括输水损失在内的毛供水量。全省2000年总供水量44.612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40.654亿立方米,占总供水量的91.1%,地下水源供水量3.958亿立方米,占总供水量的8.9%。此外,海水利用量5.362亿立方米。

在地表水源供水量中,蓄水工程占71.5%,引水工程占21.1%,提水工程占7.4%。地下水源供水量中,浅层水占59.7%,深层水占40.3%。

三大流域片的供水量是:南渡江流域片23.707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占88.4%,地下水占11.6%;万泉河流域片11.203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占93.2%,地下水占6.8%;昌化江流域片9.702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占95.4%,地下水占4.6%。

(二)用水量

用水量指分配给用户的包括输水损失在内的毛用水量。全省2000年总用水量44.021亿立方米。

农业用水量35.437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80.5%,其中农田灌溉用水量30.662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69.7%;工业用水量3.708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8.4%,其中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量2.894亿立方米,规模以下工业用水量0.814亿立方米;生活用水量4.876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11.1%,其中城镇生活用水量2.196亿立方米,农村生活用水量2.680亿立方米。

按城乡进行划分:农村用水量38.931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88.4%;城镇用水量5.090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11.6%。

三大流域片的用水量是:南渡江流域片23.804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54.1%;万泉河流域片11.596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26.3%;昌化江流域片8.621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19.6%。

(三)重要城市城、近郊区供用水量

重要城市为海口市、三亚市。海口市统计范围为该市全部面积。

海口市地表水、地下水供水量合计2.032亿立方米,生活、工业及农业用水量合计2.029亿立方米。

三亚市城、近郊区地表水、地下水供水量合计0.304亿立方米,生活、工业及农业用水量合计0.303亿立方米。

(四)耗水量

耗水量指在输水、用水过程中通过土壤吸收、蒸腾蒸发、产品带走、居民和牲畜饮用等各种形式消耗掉而不能回归到地表水体或地下含水层的水量。全省2000年总耗水量22.806亿立方米,耗水量占用水量的百分比(简称耗水率,下同)为51.9%。其中,农业耗水量19.442亿立方米,占总耗水量85.2%,工业耗水量0.778亿立方米,占总耗水量3.4%,生活耗水量2.586亿立方米,占总耗水量11.4%。

各类用户的需水特性和用水方式不同,因而耗水率存在差别:农田灌溉耗水率为53.0%,农村生活耗水率为80.0%,林牧渔耗水率为66.7%,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耗水率为21.4%,规模以下工业和城镇生活耗水率均为20.0%。

三大流域片的耗水量情况是:南渡江流域片耗水量11.824亿立方米,占总耗水量的51.8%;万泉河流域片耗水量6.198亿立方米,占总耗水量的27.1%;昌化江流域片耗水量4.816亿立方米,占总耗水量的21.1%。由于各流域片的地理位置、气候因素、水源条件、用水组成及管理水平有所不同,故其综合耗水率有所差异:南渡江流域片为49.5%,万泉河流域片为53.3%,昌化江流域片为55.7%。

四、水资源利用分析

全省2000年降水总量736.84亿立方米。

地表水资源量443.30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99.18亿立方米,扣除重复计算量84.34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458.14亿立方米。

全省大中型水库当年末总蓄水量47.27亿立方米,比上年末增加12.05亿立方米。

全省总供水量44.612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40.654亿立方米,地下水源供水量3.958亿立方米。

全省总用水量44.021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量35.437亿立方米,工业用水量3.708亿立方米,生活用水量4.876亿立方米。

全省总耗水量22.806亿立方米,耗水率51.7%。其中,农业耗水量19.442亿立方米,工业耗水量0.778亿立方米,生活耗水量2.586亿立方米。

根据来水、用水和社经指标统计资料,对全省2000年的主要用水指标进行分析计算。

全省2000年人均拥有水资源量为6021立方米,人均用水量580立方米,水资源利用系数0.096。

万元GDP(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为845立方米;农业亩均用水量为:水田1003立方米,水浇地446立方米,林果灌溉150立方米,鱼塘补水710立方米;万元工业产值(不含水电)用水量为142立方米,其中,国有及规模以上一般工业为150立方米,规模以下工业为130立方米,火电为54立方米;人均生活用水量:城镇为310升/人·日,农村为129升/人·日(含牲畜用水)。

五、湖库水质调查评价

(一)废污水排放量

废污水指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对国有及规模以上一般工业废水和城镇生活污水进行统计,全省2000年废污水排放总量为3.982亿吨。其中,工业废水2.227亿吨,占排放总量的55.9%;生活污水1.755亿吨,占排放总量的44.1%。

海口市2000年废污水排放总量为1.374亿吨,其中,工业废水占56.7%,生活污水占43.3%。

三大流域片的废污水排放量情况是:南渡江流域片2.755亿吨,其中,工业废污水1.623亿吨,占55.9%,生活废污水1.132亿吨,占44.1%;万泉河流域片0.684亿吨,其中,工业废污水0.274亿吨,占40.1%,生活废污水0.410亿吨,占59.9%;昌化江流域片0.543亿吨,其中工业废污水0.330亿吨,占60.8%,生活废污水0.213亿吨,占39.2%。

(二)河流水质

根据2000年的水环境监测资料,对全省12条河流进行评价,按照《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8),分全年期、枯水期和丰水期水质进行分类评价,评价总河长1335公里。结果表明,全年期属Ⅰ类水的河长48公里,占评价总河长的3.6%,属Ⅱ类水的河长1061公里,占评价总河长79.5%,属Ⅲ类水的河长156公里,占评价总河长11.7%,污染河长(指Ⅳ类、Ⅴ类和超Ⅴ类,下同)70公里,占评价总河长5.2%;枯水期属Ⅰ类水的河长48公里,占评价总河长的3.6%,属Ⅱ类水的河长984公里,占评价总河长73.7%,Ⅲ类水河长238公里,占评价总河长17.8%,污染河长65公里,占评价总河长4.9%;丰水期属Ⅰ类水的河长48公里,占评价总河长的3.6%,属Ⅱ类水的河长962公里,占评价总河长72.1%,Ⅲ类水河长286公里,占评价总河长21.4%,污染河长39公里,占评价总河长2.9%,丰水期水质劣于枯水期水质。

南渡江下游儒房至出海口河段、支流海甸溪、文昌河水闸河段、北门江侨植河段、三亚河妙林河段水质较差,评价期水质均超Ⅳ类,主要污染物为高锰酸盐指数、氨氮、石油类。总体来看,2000年度我省河流水质保持良好态势,较上年水质有所上升。

三大河流的水质状况是:

南渡江评价河长334公里,全年期属Ⅰ类水的河长48公里,占评价总河长的14.4%,属Ⅱ类水的河长236公里,占评价总河长70.7%,Ⅲ类水河长36公里,占评价总河长10.8%,污染河长14公里,占评价总河长4.1%;丰水期水质劣于枯水期水质,总体上保持良好态势,与上年相比,水质有所上升。

万泉河评价河长156公里,全年期属Ⅱ类水的河长156公里,占评价总河长100%,水质良好,与上年相比,水质有所上升。

昌化江评价河长231公里,全年期属Ⅱ类水的河长200公里,占评价总河长86.6 %,Ⅲ类水河长16公里,占评价总河长6.9%,污染河长15公里,占评价总河长6.5%,与上年相比,水质基本持平。

(三)湖库水质

2000年度共收集了我省9座主要水库水质监测资料进行评价。松涛水库白沙库区、万宁水库、春江水库和高坡岭水库局部水体水质为Ⅲ类水标准外,其他水库水体水质均符合Ⅱ类水标准。除高坡岭水库为中富营养外,其他水库处于贫营养状况。海口市区的东、西湖污染严重,水质长期劣于Ⅴ类水,主要污染指标为:磷、氮营养盐和耗氧有机物。与去年相比,水质有所上升。

六、重要水事

2000年9、10月间,我省遭受第16号台风“悟空”和“2000.10”洪灾的袭击,损失惨重。

2000年9月9日11时30分,第16号台风“悟空”在我省陵水县黎安镇登陆,受台风影响,我省南半部陆地出现11~12级大风,其中陵水、三亚、保亭三个市县的风力达12级。通什、陵水、琼中、保亭、三亚、琼海、定安等市县出现暴雨、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陵水河、南圣河水位猛涨,洪峰水位超警戒水位,工农业生产遭受较大损失,尤其是树木、橡胶、香蕉等农作物损失惨重。这次台风全省16个市县223个乡镇238万人受灾,因灾死亡5人,倒塌房屋0.37万间,直接经济损失13.861亿元。

10月14日,受南海热带低压和冷空气的共同影响,全省大部分地区连降暴雨到大暴雨,东、北部地区降特大暴雨,日雨量超过200毫米的有海口、文昌、琼海、琼山、万宁、儋州、定安、屯昌8个市县。由于降雨时间长,强度大,覆盖面广,且降雨集中,受洪水影响,万泉河、南渡江的洪水位大大超过警戒水位。万泉河加积站洪峰水位10.4米,超警戒水位1.4米,洪峰流量为6900立米/秒;南渡江金江站洪峰水位29.6米, 超警戒水位2.1米,洪峰流量为5500立米/秒;三滩站洪峰水位31.49米,超警戒水位3.99米,洪峰流量4250立米/秒,达到70年一遇的洪水;定安站洪峰水位18.56米,洪峰流量为8750立米/秒,达到50年一遇的洪水,龙塘站洪峰水位15.98米,洪峰流量9300立米/秒,达到100年一遇的洪水,分别超过警戒水位3.56米和4.48米,是建国以来最高水位。全省有15个市县230个乡镇296.5万人受灾,有742个村庄21.6万人被洪水围困,因灾死亡10人,倒塌房屋4.09万间,直接经济损失39.144亿元。
今年台风洪涝灾害给我省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的损失。据统计,全省19个市县301个乡镇447.16万人受灾,倒塌房屋4.46万间,因灾死亡15人,直接经济损失58.18亿元,其中农林牧渔业40.417亿元,工业、交通运输业6.700亿元,水利设施5.06亿元。
资料来源: 海南省水务厅水资源水土保持处(因字数有限,网络有,你自己看)

10. 海南水资源区划保护

[编辑本段]世界水资源现状
地球表面的70%被水覆盖,但淡水资源仅占所有水资源的2.5%,近70%的淡水固定在南极和格陵兰的冰层中,其余多为土壤水分或深层地下水,不能被人类利用。地球上只有不到1%的淡水或约0.007%的水可为人类直接利用,而中国人均淡水资源只占世界人均淡水资源的四分之一。
地球的储水量是很丰富的,共有14.5亿立方千米之多。地球上的水,尽管数量巨大,而能直接被人们生产和生活利用的,却少得可怜。首先,海水又咸又苦,不能饮用,不能浇地,也难以用于工业。其次,地球的淡水资源仅占其总水量的2.5%,而在这极少的淡水资源中,又有70%以上被冻结在南极和北极的冰盖中,加上难以利用的高山冰川和永冻积雪,有87%的淡水资源难以利用。人类真正能够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江河湖泊和地下水中的一部分,约占地球总水量的0.26%。全球淡水资源不仅短缺而且地区分布极不平衡。按地区分布,巴西、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印度尼西亚、印度、哥伦比亚和刚果等9个国家的淡水资源占了世界淡水资源的60%。约占世界人口总数40%的80个国家和地区约15亿人口淡水不足,其中26个国家约3亿人极度缺水。更可怕的是,预计到2025年,世界上将会有30亿人面临缺水,40个国家和地区淡水严重不足。
[编辑本段]中国水资源现状
中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2.7万亿立方米,地下水0.83万亿立方米,由于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换、互为补给,扣除两者重复计算量0.73万亿立方米,与河川径流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量约为0.1万亿立方米。按照国际公认的标准,人均水资源低于3000立方米为轻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2000立方米为中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1000立方米为严重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500立方米为极度缺水。 中国目前有16个省(区、市)人均水资源量(不包括过境水)低于严重缺水线,有6个省、区(宁夏、河北、山东、河南、山西、江苏)人均水资源量低于500立方米。中国水资源总量并不算多,排在世界第6位,而人均占有量更少,2240立方米,在世界银行统计的153的国家中排在第88位。中国水资源地区分布也很不平衡,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国土面积只占全国的36.5%,其水资源量占全国的81%;其以北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63.5%,其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19%。
[编辑本段]怎样节约水资源
面临这严峻的水资源形势,我们是该做些什么了:
1、要有惜水意识,只有意识到“节约水光荣,浪费水可耻”,才能时时处处注意节水。
2、养成好习惯,比如说关上滴水的龙头等等。
3、使用节水器具,
4、查漏塞流, 就生产而言,特别对一些高消耗水的行业,我们要围绕如何优化水系统的运行,如何提高循环水的浓缩倍数,如何提高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等作为节水工作的重点,积极组织技术攻关,提高水的综合利用率;同时制定切实可行的操作制度,对产品水消耗实行定额管理,并作为一项技术经济指标进行考核,减少浪费现象。
许多人把地球想象为一个蔚蓝色的星球,其71%的表面积覆盖水。其实,地球上97.5%的水是咸水,只有2.5%是淡水。而在淡水中,将近70%冻结在南极和格陵兰水污染资料的冰盖中,其余的大部分是土壤中的水分或是深层地下水,难以开采供人类使用。江河、湖泊、水库及浅层地下水等来源的水较易于开采供人类直接使用,但其数量不足世界淡水的1%,约占地球上全部水的0.007%。全球每年水资料降落在大陆上的降水量约为110万亿立方米,扣除大气蒸发和被植物吸收的水量,世界上江河径流量约为42.7万亿立方米,按1995年的世界人口计算,每人每年可获得的平均水量为7300立方米。由于世界人口不断增加,这一平均数已较1970年下降了37%。
[编辑本段]中国水污染问题
如果还不珍惜,最后一滴水将与血液等价(大自然的悲愤呼喊)
海河、辽河、淮河、黄河、松花江、长江和珠江7大江河水系,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万里海疆形势也不容乐观,赤潮年年如期而至。在美丽的渤海湾,浊流迸溅,海面上漂浮的油污像一柄黑色火炬要烧毁海洋里的生命。
随着科学事业的逐渐发展,厂房高楼的逐渐增多,水短缺问题越来越严重。随着人类的破坏,原来的那个蔚蓝色的“水晶球”已经不再明澈,不再蔚蓝了,即将干枯。
虽然地球71%表面覆盖的是水,但是其实淡水资源只占了地球总水量的2%左右,而可被人类利用的淡水总量只占地球上总水量的十万分之三,占淡水总蓄量的0。34%。由此可见,地球上可被利用的水并没有人类想象的那么多,如果让它们继续遭到人类的摧残,早晚有一天,它会消失的。
首先,要树立惜水意识,开展水资源警示教育。长期以来,大多数人们普遍认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聚宝盆”,使用中挥霍浪费,不知道自觉珍惜。其实,地球上水资源并不是用之不尽的,尤其是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并不丰富,地区分布也不均匀,而且年内变化莫测,年际差别很大,再加上污染严重,造成水资源更加紧缺的状况,黄河水多处多次断流就是生动体现。国家启动“引黄工程”、“南水北调”等水资源利用课题,目的是解决部分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但更应引起我们深思:黄河水枯竭时到哪里“引黄”?南方水污染了如何“北调”?所以说,人们一定要建立起水资源危机意识,把节约水资源作为我们自觉的行为准则,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水资源警示教育。
其次,必须合理开发水资源,避免水资源破坏。水资源的开发包括地表水资源开发和地下水资源开发。水在开采地下水的时候,由于各含水层的水质差异较大,应当分层开采;对已受污染的潜水和承压水不得混合开采;对揭露和穿透水层的勘探工程,必须按照有关规定严格做好分层止水和封孔工作,有效防止水资源污染,保证水体自身持续发展。
现代水利工程,如防洪、发电、航运、灌溉、养殖供水等在发挥一种或多种经济效益的同时,对工程所在地、上下游、河口乃至整个流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都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也可能造成一定范围内水资源破坏。另外,一些采矿行业对水资源的破坏不容忽视,如煤炭开采中每采一吨煤要排漏0.88立方米水,按我省年采煤3亿吨计算,每年仅因采煤损失地下水资源高达2.5亿立方米,并对地下水体地质构造造成极大的破坏。又如,无限度的乱砍乱伐,造成植被严重破坏,对水土保湿及水资源的地表埋藏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第三,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少水资源浪费。有效节水的关键在于利用“中水”,实现水资源重复利用。另外,利用经济杠杆调节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由于水管理不到位,很多地方有长流水现象发生,而有些地方会“捧碗祈天”,因此,必须安装有效的水计量装置,执行多用水多计费的原则,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城市用水定额管理是国际上通行的办法,它是在科学核定用水量的前提下,坚持分类对待的原则,市民生活用水、工商企业用水、机关事业团体用水实行不同的水价,定额内平价,超额部分适当加价,以培养公民节约用水的习惯。
在节约用水资源的同时应避免无效浪费。北方的冬季,水管很容易冻裂,造成严重的漏水,应特别注意预防和检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为了缓解水资源紧张的情况,除了大力抓好节约和保护水资源工作外,跨流域调水已经成为我国北方城市的必然选择,跨流域调水必然带来水资源供需关系的变化,所以水权交易必在实行;由于我国一直实行“福利水”制度,水没有被当作一种经济商品对待,所以,在水资源的配制上,市场机制通常被管制方法所替代,当前应当转变观念,认识到水资源的自然属性和商品属性,遵循自然规律和价值规律,确实把水作为一种商品,合理应用市场机制配置水资源,减少资源浪费。
第四、进行水资源污染防治,实现水资源综合利用。水体污染包括地表水污染和地下水污染两部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工业废水、工业垃圾、工业废气、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都能通过不同渗透方式造成水资源的污染,长期以来,由于工业生产污水直接外排而引起的环境事件屡见不鲜,它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极坏影响,因此,应当对生产、生活污水进行有效防治。在城市可采取集中污水处理的途径;工业企业必须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生产污水据其性质不同采用相应的污水处理措施。总之,我们必须坚决执行水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制度,必须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严格执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度,促进企业污水治理工作开展,最终实现水资源综合利用。
水是地球生物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水资源是维系地球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因此,保护水资源是人类最伟大、最神圣的天职。
据统计,全国660座城市中有400多座城市缺水,三分之二的城市存在供水不足,全国城市年缺水量为60亿立方米左右,其中缺水比较严重的城市有110个。大量淡水资源集中在南方,北方淡水资源只有南方水资源的1/4。除了缺水,水污染问题也较突出。根据2001年对我国七大水系断面监测,达到三类水质可以进入自来水厂的最低要求的仅占29。5%,而劣五类水质却高达44%;另外,我国浅层地下水资源污染比较普遍,全国浅层地下水大约有50%的地区遭到一定程度的污染,约一半城市市区的地下水污染比较严重。由于工业废水的肆意排放,导致80%以上的地表水、地下水被污染。目前我国城市供水以地表水或地下水为主,或者两种水源混合使用,而我国一些地区长期透支地下水,导致出现区域地下水位下降,最终形成区域地下水位的降落漏斗。目前全国已形成区域地下水降落漏斗100多个,面积达15万平方千米,有的城市形成了几百平方公里的大漏斗,使海水倒灌数十公里。
1、大力发展绿化,增加森林面积涵养水源。森林有涵养水源、减少无效蒸发及调节小气候的作用,具有节流意义。林区和林区边缘有可能增加降水量,具有开源意义。
2、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在同一空间是有综合利用的特点。水库可以蓄洪,也可以养殖水生动植物,大的水面可以通航,有些水体还可开辟旅游。水力发电用过的水,可以用于灌溉。渠系和田间渗漏的水,可以地下抽出利用,从地下抽出的水,还可以灌区下游重复抽出,重复利用。新疆是干旱地区,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设法提高河流引水率,要排好上下游用水关系,等于开辟水源。
3、调水工程。由于地理、气候特点,地区间水的分配并不平衡。利用自然因素及人工改造,把丰水区的水调至缺水区,是解决水源不足,开辟新的经济区的有效手段。
4、水资源的保护。水资源被污染,使本来可以利用的水变为不能利用的水,实际上等于减少了水资源。目前世界上已有40%的河流发生不同程度的污染,且有上升的趋势。
5、城市开发利用污水资源,发展中水处理,污水回用技术。城市中部分工业生产和生活产生的优质杂排水经处理净化后,可以达到一定的水质标准,做为非饮用水使用在绿化、卫生用水等方面。
6、发展和推广节水器具。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有便器水箱近4000万套和大量的其它卫生器具,每年因马桶水箱漏水损失水量上亿立方米。
7、强化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法制建设和宣传工作,增强全民的节水意识,使人们自觉认识到水是珍贵的资源,摈弃“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陈腐观念,一个珍惜水资源、节约水资源和保护水资源的良好社会风尚开始形成。
保护水资源,首先要全社会动员起来,改变传统的用水观念。要使大家认识到水是宝贵的,每冲一次马桶所用的水,相当于有的发展中国家人均日用水量;夏天冲个凉水澡,使用的水相当于缺水国家几十个人的日用水量;水龙头没有拧紧,一个晚上流失的水则相当于非洲或亚洲缺水地区一个村庄的居民日饮用水总量 这绝不是耸人听闻,而是联合国有关机构多年调查得出的结果。因此,要在全社会呼吁节约用水,一水多用,充分利用循环水。
改革目前的用水制度,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加大治理污染和环境保护力度,是水资源保护利用的有效途径。目前,应当加大改革力度,打破行业垄断,健全组织机构,统一管理,在全国建立起一个自下而上的水督察体系。进一步改革水价,实行季节性水价,在水资源短缺地区征收比较高的消费税以限制用水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对环境保护和降低成本有益,才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发展有中国特色的水务市场,从而优化配置水资源,也是保护利用水资源的重要内容。21世纪被称为水的世纪。中国水务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据预测,中国水务行业应该有万亿元以上的空间,到2005年仅污水处理一项就有4000亿元的市场份额。多年来由于“水”带有浓重的社会福利色彩,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商品,水的价值和价格的背离,严重制约了水行业的发展,水资源因此得不到有效的保护。这种情况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应当得到转变。
中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据监测,目前全国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日趋严重的水污染不仅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对中国正在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带来了严重影响,而且还严重威胁到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