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管理 » 中牟县有哪些植物资源
扩展阅读

中牟县有哪些植物资源

发布时间: 2022-06-02 16:36:35

‘壹’  生态资源及其动态变化分析

1.河南省植被群落

河南省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之交,植物资源丰富,仅高等植物(维管束植物)即有231(或247)科,1210属,4195余种。其中,草本植物占三分之二,木本植物占三分之一。从伏牛山南坡坡麓(标高500 m)至淮河干流一线是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以北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以南为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林带。

(1)暖温带山地丘陵区植被垂直分带

海拔500~600 m以下基带

该地带为小麦、玉米一年两作或烟草、红薯、谷子一年一作的栽培植被;以苹果为主的果园;野皂荚、胡枝子、酸枣、荆条、白羊草、黄背草灌草丛植被;其间有少量侧柏林与竹林。

海拔1000 m以下为低山区

该区以栓皮栎林为主,间有油松林或栓皮栎、油松混交林;沟谷区多为坡耕地、苹果园与灌草丛。

海拔1000~1500 m为中山区

该区为栓皮栎、短柄枹林、油松林或其混交林;太行山区分布有少量辽东栎、蒙古栎林。

海拔1500~1800 m以上为高中山区

该区为锐齿栎-短柄枹林,间有少量华山松、铁杉林;1800 m以上的亚高山区主要为华山松林及少量太白冷杉、云杉。

海拔2000~2200 m以上为亚高山区

该区分布有华西银腊梅、黄花柳、绣线菊、天目琼花、太白杜鹃、河南杜鹃等灌草丛。

(2)暖温带平原地区植被

暖温带平原区以栽培植被为主。草本植被以小麦、玉米、油菜、大豆、棉花、烟草、红薯等一年二作或二年三作植被为主。沿黄河地带有小麦-水稻一年两作或一年一作植被。沙土分布区有以花生为主的一年一作或二年三作植被。河滩及沙丘区有假拂子茅、沙蓬、虫实、白茅、狗牙根草甸草丛,在少量盐碱荒地生长有灰藜、隐花草、猪毛菜等耐盐植被。木本植被以村镇杂木林、桐粮间作、枣粮间作、柿粮间作植被为主。主要木本树种为刺槐、杨树、柳树、泡桐等落叶阔叶树及枣、苹果、柿、桃、梨、葡萄等果树;沙丘地带有旱柳、白蜡条、桑树等构成的农田林网。

(3)凉亚热带山地丘陵区植被垂直分带

因海拔较低,省内凉亚热带山地植被垂直分带不如暖温带明显。

海拔200~500 m的丘陵区

该区分布有栓皮栎-麻栎林、栓皮栎-枫香林,暖性针叶林(马尾松、杉木),针阔混交林;各种林中多混有常绿青冈、苦储栲等乔木。谷地多植水稻,谷坡有茶、油茶、板栗、油桐、柑橘、桂竹等经济林;荒坡为含常绿成分的马桑、胡枝子、连翘、盐肤木灌丛或龙须草、芒草、白羊草、黄背草草丛。

海拔500 m以上的低山区

该区以含常绿青冈的栓皮栎-短柄枹林、杉木林、毛竹林和含映山红、白鹃梅等常绿成分的灌草丛为主。

海拔700 m以上的低中山

该区为栓皮栎-短柄枹林及少量黄山松林。

海拔1300 m以上的山地

该区为山地矮林与灌草丛,仅见于商城金刚台。

(4)凉亚热带平原植被

凉亚热带的草本栽培植被在大别山北麓岗地与洪涝平原上以一年两作水稻为主,混有桂竹林及马尾松、杉木林;南阳盆地则以小麦秋杂与经济作物一年两作植被为主,水稻比例较小。

(5)湿地水生植被群落

河南省湿地植被主要分布于池沼、湖库与河流、滩地等处。沼泽植被以芦苇为主。黄河滩地有小香蒲植被;淮南洼地有薰草、水藜、水蜈蚣、牛毛毡植被;水生植被以莲藕为主(栽培),亦有野菱、狐尾藻、眼子草、茨菜等。

河南省植被与土地被覆类型详见表10.4.1。

2.河南省的绿地与生态用地

(1)绿地资源

绿地资源包括林地(郁闭度≥0.2)、疏林地(郁闭度0.1~0.2)、灌木林地(盖度≥0.3)、发育良好的草地(盖度≥0.3)与湿地、园艺用地(花圃、苗圃)。绿地资源具水土保持、水源涵养、调节气候、防风固沙、固定二氧化碳、生氧、空气与水体净化等重要功能,对保护人类生存环境至关重要。依1998年第四次林业资源清查,全省有林地2090100 hm2,占全省面积的12.52%;灌木林地577800 hm2,占全省3.46%;四旁树折合637800 hm2,占3.85%。全省森林面积3311000 hm2,全省森林覆盖率为19.83%。如果再加上疏林地134000hm2,未成林地65000 hm2,苗圃地11000 hm2,则全省林地总面积达3520000 hm2。我省森林覆盖率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6.55%),但距国际公认和我国森林法规定的保持良好生态环境所需的30%覆盖率相差还甚远。

表10.4.1河南省植被与土地被覆类型表

续表

(2)林地资源

林地依林种划分为用材林、防护林、特种林、薪炭林、经济林和竹林。用材林面积为1004000 hm2,占48%;防护林面积为358000 hm2,占17.6%;特种林面积为39000 hm2,占1.8%;薪炭林面积为87000 hm2,占4.2%;经济林面积为573000 hm2,占27.4%;竹林面积为19000 hm2,占1%。全省活立木总蓄积13167.55×104 m3,其中林地蓄积52585000 m3,占39.9%;疏林蓄积1021000 m3,占0.8%;散生林蓄积3420000 m3,占2.6%;四旁树蓄积74649000 m3,占56.7%。

(3)草场资源

全省草场资源达4400000 hm2,但其中相当大一部分与林地重合。非林地山地草场有1200000 hm2,平原边角荒地有400000 hm2,但这些草场多为覆盖度与产草量均为低(亩产鲜草量小于200 kg)的劣质草地,只有人工草地(147000 hm2)与河湖滩涂的湿地草甸、苇丛等55000 hm2)可计入绿地资源。由此计算,我省绿地资源总量为3723000 hm2,占用土地面积的22.39%,若依1998年以前口径计算,应为21%左右。

(4)湿地资源

依1996年土地变更调查资料,省内水域面积为1209000 hm2,占地面积7.3%,尚有7005 hm2沼泽未计入在内。而依1996年湿地调查资料,湿地资料总量1109000hm2,占国土总面积的6.64%,扣除稻田则余665000 hm2,占国土总面积的3.98%。

(5)生态用地总面积

省内生态用地约6106000 hm2,占国土总面积36.56%,其中绿地3723000 hm2,水域与湿地665000 hm2,荒山荒地1773000 hm2。全省耕地、建设用地与生态用地之比为0.486:0.149:0.365。若仅从森林覆盖率看,商城、新县、西峡、内乡、南召、卢氏、栾川、嵩县、鲁山9县达30%以上,属绿化较好县;安阳、鹤壁、焦作、新乡、许昌、漯河、开封、驻马店8市森林覆盖率小于11%,属绿化较差市。

3.河南省绿地与生态用地变化趋势

(1)森林覆盖率

对比1949、1963、1976、1980、1988、1993、1998年7次全国林业清查或计算面积,我省林地变化有以下特点。

A.林地的消长与国家经济及农业政策密切相关

受国家经济及农业政策影响全省森林资源呈波浪上升趋势。1993年比1949年森林覆盖率增加5.38个百分点,活立木总蓄积量增长96.9%(表10.4.2)。但大跃进与三年困难时期和改革开放初期均出现过林地面积大幅度下降。如1963年比1949年有林地面积下降了1个百分点;1980年比1976年有林地面积下降了2.2个百分点。原洛阳地区1958年至80年代初森林面积由80000 hm2降至40000 hm2;森林覆盖率由30%降至13%。除毁林开荒外,矿业发展也是毁林的重要因素,如小秦岭、熊耳山金矿区与豫中铝土矿区破坏尤为严重。

表10.4.2河南省林分各龄组面积蓄积及比重情况表

B.成熟林比例下降,可采资源贫乏

成熟林比例下降,幼龄林比例增加,林分生产力下降,可采资源贫乏。1949年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的面积比为48.52%:42.28%:9.20%(表10.4.3);1993年该比例变为67.65%∶25.60%∶6.75%;幼龄林所占面积比增加19.07%。1949年幼龄林、中龄林与成熟林木材蓄积比为19.17%:52.83%:28.45%;1993年该比例变为45.01%:41.07%:13.92%;中龄林与成熟林蓄积所占比例下降25.84%。林分单位面积蓄积量由1949年的37.3 m3/hm2降至1998的35.1 m3/hm2。成熟林蓄积量仅9390000 m3,人均0.1 m3。在山区,因生态保护需要,实际上已无木材可伐。

表10.4.3河南省1949~1998年各时期森林资源消长变化情况表

C.近年来农田林网破坏严重

森林覆盖率的提高主要得益于平原区农田林网的建设,但近年农田林网破坏严重,应引起重视。全省四旁树折合的覆盖率由1949年的0.95%提高至1993年的4.75%,占同期森林覆盖率提高值的71%,活立木蓄积量已占全面总蓄积量的56.7%,这得益于40余年不懈的农田林网建设。但80年代后期以来有些地方错误理解国家土地政策,大搞平地造田,将大面积黄泛区沙丘沙地的林地破坏,26800 hm2的防风固沙林被毁,活动性沙地由1988年的3600 hm2增至1995年的40900 hm2。中牟县林木覆盖率已由1988年的23.1%下降至1 1.6%,开封县沙区木林也遭严重破坏,沙丘地表土风蚀达30 cm。

D.高度警惕毁林现象

1988年至1998年内全省共毁林140000 hm2。从林业清查资料对比,1998年四旁树折合覆盖率比1976年下降2.75个百分点。应引起高度警惕。林业清查1998年森林覆盖率比1993年提高2.48个百分点,此数据应慎重看待。1998年林业清查时因统计所依据的重要标准林木郁闭度有较大变化(有林地由0.3降至0.2,疏林地由0.2降至0.1,灌木林由0.4降至0.3),因此所计算出的森林覆盖率与前几次清查数据是不可比的。1998年有林地和疏林地面积和比1993年下降27500 hm2,灌木林则猛增393800 hm2。这说明山地的森林覆盖率的提高主要因计算标准变化所致,而平原四旁树覆盖率还下降了近1个百分点。因此,1998年的实际森林覆盖率比1993年并无明显提高。而1998年以后国家实行“退耕还林”政策和贯彻16字方针,林地面积才扼止住下降趋势。这就是我省林业的实际形势。本次遥感解译1:250000森林动态变化趋势图,1997年判读林地面积比1984年增长2.82个百分点,比1993年清查数据增长1.16个百分点,应较符合实际情况。

(2)生态用地

对比20世纪50年代初、80年代初、90年代初和90年代末四个时期耕地、建设用地、绿地、水域和湿地与未利用荒山荒地所占比例变化情况(表10.4.5),可看出以下规律:A.新中国成立50年耕地面积持续下降

从1954年历史耕地面积的最大值9060000 hm2下降至1999年的8080000 hm2;占全省土地比例从50年代初的58%降至90年代末的48%;耕地面积年平均减少30000 hm2,改革开放以来20年间年平均减少40000 hm2。耕地减少的主要因素是建设占地。如据遥感监测1991~1997年六年中全省县以上城市面积扩大16%,占用耕地27000 hm2,占扩大面积的93%。全省建设用地比例从50年代初的6%上升至90年代末的15%。与全国情况相比,我省耕地减幅与建设用地增幅均要大得多。

B.绿地面积如前所述是波浪状上升

1949年至1976年28年内绿地面积增加近6个百分点。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绿地增长呈停滞状态,1976年至1998年22年间绿地面积增加不到2个百分点。山区林地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破坏严重,经小流域治理等措施后渐有恢复,至90年代末基本与1976年持平,而苹果、板栗、油桐、茶等经济园林面积增长较大。平原农田林网几经破坏,至今未恢复至1976年水平,但苹果、枣、葡萄、花卉等经济园林面积有所增长。

C.水域与湿地面积持续下降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因众多水库的建设,下降趋势尚不明显。80年代以来因持续干旱与抽取过量地下水,加上湿地围垦等因素,平原水域与湿地面积急剧下降,世纪末比建国初所占比例下降5个百分点。降幅远大于全国平均水平(表10.4.4)。

表10.4.4河南省生态用地情况表(1998)

D.未利用荒山荒地面积先降后升

20世纪的50年代至70年代是绿化荒山荒地成果显着的年代,尤以黄河冲积平原沙碱荒地绿化成绩斐然。20世纪80年代以来因平原农田林网的破坏(尤其是沙区林网的破坏)、山区伐林与毁林造田抛荒、平原区水域湿地的萎缩、建设工程(城市、村镇、交通、矿山、工厂、开发区、砖瓦厂)对耕地或林地的破坏和建设占地后长期不开发而抛荒等因系,全省荒山荒地面积有所增加。1991~1996年全省清查出闲置土地1.11万宗,总面积2000 hm2。其中,有800 hm2是废耕地,占总面积的39.7%。推算目前我省城市闲置地占土地面积5%,总面积达5000 hm2

E.总的趋势

河南省生态用地与非生态用地总比例大体保持均衡,而地类结构发生重大变化。非生态用地中以牺牲耕地为代价换取了众多建设项目的实施。生态用地中绿地稍有增加,水域湿地大幅度萎缩,仍有大面积荒山荒地可用于生态建设(表10.4.5,表10.4.6,表10.4.7)。

表10.4.5全国与河南省建国以来生态用地比例变化对比表(%)

表10.4.6河南省典型市、县1976~1993年林木覆盖率变化简表

表10.4.7林业清查与遥感动态监测森林资源变化对比表

‘贰’ 河南各地的特产

黄河澄泥砚】民间工艺品。是以黄河沉积泥土为原料,经多种名贵草药熏蒸后人工雕刻而成。其质地坚硬细腻,含津益墨,色彩纷呈,是一种融保健、实用、鉴赏于一体的新型砚台。近年来制作的“寿星”、“龙凤”、“黄河少女”、“祖国风光”等套砚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新窑玉雕】民间工艺品。产于新密市。密玉号称“河南翡翠”,玉色翠绿,质地坚细,色泽鲜透,历来被行家评为上乘之品。玉雕艺术在新密市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唐代曾被列为贡品。近年来,新密玉雕产品先后获得国家和省、部级优质奖,品种已扩展到翠、木边石、独玉、秀玉等数十种,畅销东南亚、西欧、北美等几十个国家和地?。

【黄河鲤鱼】产于黄河郑州地段。这里地势平坦,水流舒缓,河槽宽阔,沉积物质丰富,适宜鲤鱼生长。黄河鲤鱼肉质细腻鲜嫩,营养丰富,风味独特,为郑州一?。

【郑州西瓜】郑州是全国西瓜主要产?,以产量高、品种优良畅销各地。其中“郑州三号”曾以肉质酥脆爽口,汁多味甜,纤维少,含糖量高而驰名中外。1991年,郑州果树研究所培育的“郑州8902”、“郑州8901”“郑州8903”优良品种在全国首届西瓜评选活动中分别获得第一、二、三名。

【新郑大枣】产于新郑市,以质脆味甜、核小色鲜、不污汤、耐贮运而着称。现有20多个品种,其中灰枣果实中大,果面橙红,汁多肉厚,含糖量达30%左右,易于贮运加工。鸡心枣枣小皮薄,果肉丰厚,质细味甜,具有养血、活血、强心、健胃、舒肝之功能,是新郑主要出口外销品种。

【荥阳柿饼】柿饼是荥阳的传统名产,素以霜白、无核、质软、味甜、耐贮运而着称。其营养价值极高,每100克含维生素C16毫克,碳水化合物11克,蛋白质0.7克。柿霜亦可入药。目前荥阳柿饼已进入东南亚、日本等国际市场。

【河阴石榴】产于荥阳市,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果实大多为圆形,单果重400~500克,籽粒呈紫红色,晶莹艳丽,酸甜适度,汁多渣细,含汁量高于一般石榴。河阴石榴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糖、蛋白质、铁、维生素C、维生素E等,皮、花、根等均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其皮可止痢疾,其花瓣可止血,根可驱除绛虫。河阴石榴名贵品种主要有铜皮、软籽、铁皮、大红甜4种。

【密县金银花】产于新密市,为名贵中药材。其根、茎、叶可入药,以花最为珍贵,有清热解毒的作用。1980年在国家医药总局召开的全国金银花评比会上,密银花以花条长、骨茬硬、色泽佳、质纯净、味浓清香,为全国同类之冠,被定为特级银花。

【宋城大蒜】俗称中牟大蒜,产于中牟县。自西元前113年开始种植,至今已发展到30多个品种。中牟大蒜以个?大、蒜瓣多、表皮洁白、肉质细嫩、味道鲜美醇正而驰名中外。1983年首次进入香港,被抢购一空,现已远销东南亚各国。
西华县逍遥镇的胡辣汤, 滑县道口烧鸡, 寺河山的苹果 洛宁的老家豆腐禹州的粉条, 汝南的咸菜圪塔正阳的香醋, 原阳的黄河大米栾川玉米糁, 信阳黑龙潭的毛尖南湾湖的鱼, 卢氏的野木耳泌阳县的大香菇, 鸡公山的板栗内黄县的大红枣, 驿城的桃园中牟的西瓜, 新郑的红枣干渑池的杏, 商丘鸭梨满肚子的水,
柴火炖熟的固始鸡 双汇的火腿思念的饺, 洛阳水席郑州的烩面, 上蔡扁豆做的粉浆面, 辉县市的皮扎饸饹饭。 洛阳的牡丹开封的菊 另外 像 南阳黄牛 沁阳驴 新郑的鸡心枣 驻马店的芝麻 临颍县的大蒜 你可以去查河南风物志

‘叁’ 郑州公园里主要适合的植物有哪些

乔木:法桐、柳树、榆树、杨树、樱花、栾树、银杏、广玉兰、碧桃、国槐、黄花槐、龙爪槐、雪松、塔柏、龙柏、红叶李、华山松、马尾松、侧柏、油松、红枫、红叶。
灌木:金叶女贞、红继木、红叶小波、小叶黄杨、侧柏(灌木)、孔雀柏、海桐、月季等等。
根据场地、环境来选择植物。植物注意高低、颜色、花期、季节变化的搭配。

‘肆’ 河南特色农产品有哪些

1、开封西瓜

西峡猕猴桃,河南省西峡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西峡猕猴桃口感好,维生素C含量高。西峡地处温带和亚热带交界区,是中国开展猕猴桃人工栽培最早的地区,也是可利用野生猕猴桃资源最多的地区,独特的气候条件,使西峡所产猕猴桃内在品质优良,西峡猕猴桃产品荣获“中国优质农产品金奖”;中国猕猴桃优良品种奖;中国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金奖等荣誉,产品也通过多项国际及中国国内的认证。

(4)中牟县有哪些植物资源扩展阅读:

河南省,简称豫,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郑州,位于中国中部,河南界于北纬31°23'-36°22',东经110°21'-116°39'之间,东接安徽、山东,北界河北、山西,西连陕西,南临湖北,河南省总面积16.7万平方公里。

河南地势呈望北向南、承东启西之势,地势西高东低,由平原和盆地、山地、丘陵、水面构成;地跨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四大水系。河南地处沿海开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结合部,是中国经济由东向西梯次推进发展的中间地带。

参考资料:网络-河南

‘伍’ 中牟属于郑州吗

中牟县位于河南省中部,东接古都开封,西邻省会郑州。全县总面积1393平平方千米,总人口68万人(2002年)。 [编辑本段]基本概况中牟位于河南省中部,隶属省会郑州市,东接古都开封,西邻省会郑州,土地总面积1416.6平方公里,总人口68万人,辖11镇6乡,431个行政村。2005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90亿元,同比增长19.1%,增速为1998年以来最高。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完成23.3亿元、43.2亿元、23.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3%、30.8%、10%。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63亿元,同比增长32.2%,按可比口径增长48.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3.1亿元,同比增长7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2.1亿元,同比增长19.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000元,同比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91元,同比增长16.9%。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37.82亿元,同比增长17%。其中城乡居民储蓄余额31.5亿元,同比增长14.8%;各项贷款余额达到18.33亿元,同比增长3%。“十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14%和27.7%,分别比“九五”时期提高3个和7.6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从“九五”末的29.2:36.3:34.5调整到25.9:48.0:26.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107亿元,比“九五”时期净增58.3亿元,年均增长34.9%。“十五”末,全县城乡居民储蓄余额比“九五”末净增16.6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比“九五”末净增2535元和1472元,年均分别增长9.4%和9.3%。五年共引进项目258个,实际到位资金33.5亿元,其中实际利用外资1480万美元。中牟县是郑州近郊卫星城,是以汽车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住宅产业为主的生态园林城市,规划2020年,县城人口规模为22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26平方公里。目前,中牟已形成了以郑州日产、红宇机械、康立制药等为龙头的一大批工业群体,中牟工业正向科技型、外向型、集团化方向发展。
区位优越,交通便捷。中牟交通四通八达,铁路、公路、航空优势集于一体,地理位置极其优越。连霍高速公路、G220线、陇海铁路、S102线自北而南梯次排开、横贯东西,S223线、万三公路纵穿南北。西连京广铁路、G107线,东接京九铁路、G106线。县城北距连霍高速11公里,南距郑州国际机场28公里,京珠高速、郑州绕城高速、机场高速在县域西南部交汇,郑汴城市快速通道正在加紧建设,年底即可通车,航海东路即将动工,交通十分顺畅便捷。
气候条件良好,生态环境优良。中牟县属典型的中纬度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热同期。年平均日照2366小时,日时数多,总辐射量大,年平均气温14.2℃。全年农耕期为309天,作物活跃生长期为217天,无霜期为240天,有利于多种植物生长和农作物复种。中牟县水资源比较丰富,年平均可利用总量5.5亿立方米,全县年均降水量616毫米。县境内大小河流40余条,年均引黄水量3.01亿立方米。县域水资源利用保护情况良好,水质优良。全县林木覆盖率达到19.55%。中牟滩涂资源丰富,且为典型的黄河自然湿地,生物多样性特征突出,生态功能和环境气候优良。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城乡面貌显着改变。在1997年实现村村通油路的基础上,继续推进公路建设和升级改造,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520公里,“四纵六横”的路网格局初步形成,通行能力不断提高。相继实施农村和城市电网改造工程,天然气管网基本覆盖新老城区,能源保障能力不断增强。连续15年夺取河南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红旗渠精神杯”,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坚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综合功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县城东区升级改造和县城西区开发建设稳步推进,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15.67平方公里,人口近10万人,城市道路43公里,人均绿地面积3平方米。先后建成新世纪广场、翠鸣园景区和11个街心花园,框架拉大,布局科学,功能完善,树立了良好形象。梯次推进小城镇建设,白沙镇、雁鸣湖乡被列为省级重点镇,白沙镇通过省级文明镇和市级绿色城镇验收,郑庵镇通过省级卫生镇验收,城关镇被国家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镇”称号。
农业产业基础雄厚。中牟县是典型的农业大县,主要农业经济指标多年稳居郑州市第一位,位于全省前列。先后被评定为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县、园艺产品出口创汇基地县、平原绿化高级达标先进县、北京市“场地挂钩”蔬菜生产基地县和河南省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农业“十强县”之一。“县南林果牧、县中瓜蒜菜、县北水面种植和水产养殖”的产业布局已经形成,设施农业、精品农业、标准化农业、无公害农业、生态农业相继形成规模效应。种植业以培育特色产业为重点,24万亩蔬菜、12万亩西瓜、10万亩水稻、30万亩花生等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日益巩固,农作物复种指数达到258%。4个高效农业示范园带动1万座日光温室生产的反季节蔬菜丰富了北方大中城市居民冬春季餐桌。4万亩日光温室早熟西瓜和9万亩露地西瓜基本保障了省会郑州及周边大中城市的市场供应。全县的28万亩大蒜,曾获马来西亚博览会金奖,被评为“河南省名牌农产品”,其产品及加工产品保持着农业出口创汇的龙头地位,2005年,中牟大蒜被评为国家“三绿”工程蔬菜类十大畅销品牌之一。畜牧业以建设黄河滩区绿色奶业示范带为契机,以河南省畜禽良种繁育中心、山东横店草业集团等龙头企业为依托,大力发展畜牧养殖和奶业生产,建成9个高标准规模化奶牛养殖小区,成为郑州最大的奶源基地。全县大牲畜常年存栏11万头、山绵羊35万只、生猪39万头、家禽376万只。林业生产在实施防沙治沙、绿色通道和平原绿化等生态骨干工程的同时,大力发展苗木繁育、名优林果业等效益多元型林业。在发展水产养殖业过程中,积极引进推广南美白对虾、大闸蟹等名优新品种,培育出了享誉省内外的知名品牌——“雁鸣湖大闸蟹”,“牟红牌”黄河鲤鱼被评为省级名牌农产品。在农产品基地建设日趋完善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业和以冷藏保鲜为主的物流业,拉长农业产业结构链条,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形成了以喜万年食品、帅龙红枣、盛源食品为代表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群体。目前,冷库库容已突破20万吨。
工业经济总量稳步增长。近年来,中牟县高扬工业兴县主旋律,抓住国家西部开发战略、河南省东引西进战略实施的有利时机,发挥综合比较优势,强力扩大对外开放,狠抓招商引资工作,工业经济迅猛发展,初步形成了汽车、医药、建材、棉纺、机械制造等产业群体。主动与汽车产业配套衔接,河南省6家汽车制造企业中,已有郑州日产汽车有限公司、郑州轻型汽车制造厂、郑州红宇专用汽车有限公司3家落户中牟。郑州日产汽车有限公司的主导产品有尼桑皮卡及其改装车、运动型多功能车等60多个品种。其中尼桑D22皮卡车在高档皮卡车市场占有率已达54%;运动型多功能车(SUV)——帕拉丁2003年初下线后迅速引领国内市场。公司积极从日本日产公司引进莫纳诺、托瑞米诺两种新款车型,进一步扩大产品系列。2004年,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收购了中信集团公司持有的郑州日产股权,成为郑州日产的控股股东,日本日产汽车公司对在华业务进行了战略整合,东风股份进入中原腹地,将实现快速扩张。郑州红宇专用汽车有限责任公司是年产3000多辆、180余种车型、销售收入近3亿元的专用汽车生产科研基地,保温车、冷藏车销量分别居全国第一和第三位,市场占有率均达25%以上。在汽车产业的辐射带动下,泰新内饰、国基贸易等一大批汽车配件企业纷纷跟进。为构筑招商载体,打造招商平台,在完善原有的6个乡镇工业园区功能的同时,我们规划筹建了县级工业基地和汽车配套工业园区。郑州热电联产、天瑞水泥、中威高科、思维集团、河南美邦美家、省高等专科学校等一批大个头项目相继入驻。2005年,新引进项目86个,其中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15个。合同利用域外境内资金51.95亿元,实际到位资金21.11亿元。合同利用境外资金307万美元,同比增长116.2%。实际利用境外资金570万美元,同比增长1483.3%。实现外贸出口总额2658万美元,同比增长190.8%。实际利用域外境内资金、实际利用外资和外贸出口增幅三项指标均居全市第一。全县工业增加值实现37亿元,同比增长35%。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9.5亿元,同比增长35.4%,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1.7%;实现销售产值70.4亿元,同比增长23.7%。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达到22049个,实现增加值49.5亿元,同比增长22.5%,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5%。全县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03家,比上年增加16家。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达到10家,比上年增加5家。
新兴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在巩固餐饮、商贸、运输等传统服务业基础上,主动把握假日经济全面升温的大好机遇,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优势和优越的交通区位优势,审时度势,果断决策,以雁鸣湖森林公园生态风景区、东湖庄园开发建设为龙头,发展壮大特色旅游产业。连续4年成功举办“雁鸣湖大闸蟹美食节”,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中牟人民在邀请北京大学对雁鸣湖生态风景区核心区进行规划的基础上,又邀请华南理工大学对景区进行了总体规划,景区控制面积达到34平方公里,优化构建了“一廊、一核、十区”有机结合的功能布局。与此配套的基础设施服务项目6家,协议投资达5.2亿元。东湖庄园地处中牟与开封交界处,占地2400亩,总投资1亿多元,仿古庭院、欧式别墅、农家大院、人民公社食堂、垂钓园、温泉洗浴等集人文、生态景观为一体,是区域性生态休闲旅游、娱乐度假中心。雁鸣湖生态风景区、东湖庄园、森林公园、三花村、官渡古战场、潘安故里等景区串点成线,初步奠定了独具特色的旅游产业基础。 2005年,全年共接待游客12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5亿元,同比增长27.7%。目前,国际航空货运中心、现代物流等一批大型物流项目正在加紧规划建设。人民文化广场、水岸鑫城、紫藤嘉园、新鑫花园等房地产开发项目相继开工。静泊园一期工程、牟山宾馆等高品位接待场所相继建成并试营业。金如意影视有限公司雁鸣湖基地主体工程完工,已具备开机条件。同时,信息、中介、公益、社区等新兴服务业发展迅速,金融、运输、邮政、通讯等产业保持较快增长势头。
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县委、县政府积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经济社会得到持续、协调、快速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重点对农业经济内部结构进行了调整,大力发展大蒜、西瓜、花生等经济作物。目前种植业粮经比例达到3:7。八十年代后期,积极发展日光温室等“一优双高”农业,大力发展畜牧业、林果业、水产业,推动向农业经济向多元结构转型。九十年代以前,农业一直占据着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进入九十年代,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到一定层次后,县委、县政府针对工业经济基础薄弱的实际情况,决定实施对外开放、招商引资战略。1992年,首批5家外商投资企业落户中牟,工业经济逐步发展,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业经济主导国民经济增长的格局被打破。到1996年,基本形成了三次产业三分天下的格局。特别是2000年以来,县委、县政府确立了大举招商引资、强力推进工业化的主导发展战略,以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业,国民经济整体提速,迅速形成了以工业经济高速增长引领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区域经济增长格局。当年,地方财政收入首次突破亿元。2002年,全县生产总值首次突破50亿元。2003年,县委、县政府明确了实现“三大跨越”的发展目标和“两年打基础,三年上台阶,五年大跨越”的总体思路,即:实现工业小县向工业大县跨越、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跨越、财政穷县向财政富县跨越。到2007年,全县生产总值突破100亿元,财政收入突破4亿元。2004年,省委、省政府又把加快中牟发展作为启动豫东平原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战略选择,并将加大对该县的支持力度,省委、省政府要求我县尽快进入全省前10强,成为豫东平原粮食主产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桥头堡。2005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90亿元,“十五”时期年均增长14%;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3万元,比“九五”末高7400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63亿元,比“九五”末净增1.62亿元,年均增长19.4%。我们正根据 “十一五规划”,抢抓机遇,科学布局,分步实施,加快推进。
明确三步走发展战略。按照稳中求快、有序推进、全面发展的原则,力争用8年时间、分三步实施,进入全省前10强。具体部署为:第一步,夯实基础。到2007年,全县生产总值实现110亿元,财政收入突破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00元,城镇化率达到32%。第二步,加快发展。到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实现200亿元,财政收入突破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元,城镇化率达到40%。第三步,全面提升。到2012年,全县生产总值实现273亿元,财政收入突破1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500元,城镇化率达到48%,综合实力跨入全省前10强。
着力打造产业集群。加快中牟发展,重点在工业,难点在农业,增长点在服务业,必须统筹发展、协调推进。按照产业聚集、突出特色、形成优势的要求,加快空间布局调整,实现产业集聚。抓好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营造产业集聚的平台,使全县工业化发展实现从无序到有序、从分散到集中、从低层次到高层次三大转变。利用延伸后的金水东路、航海东路的优势,构建“三线六区”工业布局的结构框架,主动融入大郑州建设和郑汴一体化发展。“北线”沿郑汴城市快速通道,依托郑东新区大学城,在西部建设刘集高新技术产业区;依托开封杏花营产业组团,在东部建设官渡农产品加工产业区。“中线”沿国道220线,依拖郑州日产、红宇机械、郑州轻汽,在县城建设中牟汽车产业区;依托郑东新区,在西部建设白沙物流及加工产业区。“南线”沿航海东路,依托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郑州汽车及装备制造业产业区;依托新郑国际机场,建设张庄食品加工和航空物流产业区。以“一线四带”为重点,大力发展城郊型现代农业。沿省道223线,建设四个现代农业示范带。县南部的黄店、八岗、三官、刁家等乡镇,建设林果牧产业示范带;县中部的大孟、官渡、韩寺、姚家等乡镇,建设无公害高效种植业示范带;县北部的雁鸣湖、万滩、狼城岗等乡镇,建设无公害水产养殖和水面种植示范带;充分利用20万亩黄河滩地资源,建设黄河滩区绿色奶业示范带。以“两个组团”为重点,加快发展特色服务业。以雁鸣湖生态自然风景区为核心,以东湖度假村、省高新农业示范园的提档升级为辅助,大力发展特色生态旅游业;以县城西区开发和郑州市区东扩为契机,瞄准城市居民居住、商务和物流需求,大力发展高中档住宅、商务和物流产业。
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全面实施,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步伐的明显加快,郑汴一体化发展的全面启动,特别是郑东新区建设及郑汴城市快速通道、航海东路和新107国道等重大项目的规划建设,中牟的区位交通优势和土地、水、劳动力等资源优势更加突出,中牟加快发展的基础更为坚实。

‘陆’ 中国盛产草莓的地方

我国最好吃的20大草莓产地:建德草莓、黄川草莓、丹东草莓、昌平草莓、双流草莓、安丘草莓、砖端口草莓、满城草莓、成安草莓、乳山草莓、范台草莓、上海赵屯镇草莓、长丰草莓、句容草莓、常州罗溪草莓、奉化尚田草莓、楚雄永仁县草莓、郑州市中牟县草莓、晋州东赵村镇草莓、昌乐镇崔家庄镇草莓。
1.建德草莓
杭州建德草莓主要集中在风景秀丽、水质优良的新安江畔,受新安江冬暖夏凉江水的影响和山区特定的小气候环境优势,该市的草莓具有草莓立体栽培等特点。其特点是开花结果早、上市早、果实大、外观美、甜度高、污染少、果实鲜红、明丽悦目、柔嫩多汁、酸。甜适口、浓郁芬芳。
建德盛产的草莓大部分为红颜草莓,红颜草莓11月第一茬,第一茬草莓俗称草莓的"头果",生长期较慢的一批,而且产量很少。品质属于特佳时期。是“草莓控”的小伙伴们千万别错过头果哦!
2.黄川草莓
黄川草莓,江苏省东海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黄川草莓果形端正、饱满,果面光泽亮丽,果实肉质细软致密,鲜嫩多汁,香甜可口。黄川镇,以草莓种植而闻名,1980~1991年开始种植草莓,先后成立了草莓生产合作社、草莓种苗繁育中心等组织,已总结出一套比较成熟的草莓温室栽培技术,草莓种植区农民收入大部分来自于草莓的生产,2007年元旦,温家宝总理视察黄川草莓,给予了充分的肯定。2007年,研发出草莓保鲜液,生产216吨保鲜草莓成功出口泰国,黄川保鲜草莓打入国际市场。2007年,“黄川”牌还先后获得江苏省“名牌产品”和国家级“绿色食品”,并被连云港市工商局认定为知名商标。黄川镇草莓合作社还连续三年被省评为“全省50家优秀合作社”,被省、市、县授予“先进合作社”和“优质服务单位”称号。
3.丹东草莓
丹东草莓,辽宁省丹东市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丹东地区是辽东山地丘陵的一部分,属长白山脉向西南延伸的支脉或余脉,有丰富的水资源,气候湿润,降水充沛,光照有余,适合草莓生长,丹东草莓果实呈圆锥形或长圆锥形、椭圆形等,外形美观、色泽亮丽,芳香浓郁,酸甜适口。2018年,丹东市合作社种植草莓面积将超过1万亩,每天销售红颜草莓鲜果将超10万斤。
精选个大新鲜的丹东久久草莓,49.9元/2斤,还有10元优惠券,实在是太划算了,数量有限,先下手为强!
4.昌平草莓
昌平草莓,北京市昌平区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昌平草莓生长在燕山脚下的山前暖带,独特的气候条件和纯净无污染的自然环境使其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味和口感。昌平区位于国际公认的草莓最佳生产带,生产条件优越,产品质量突出,在周边省区享有盛誉,并远销香港、新加坡等地。昌平草莓果形端正、饱满,果面光泽亮丽,瘦果分布均匀,果肉质地细腻,口感纯正、香味浓郁,果实硬度较大,耐贮运。昌平草莓香甜型品种可溶性固形物≥9.0%,总酸≤1.0%;酸甜型品种可溶性固形物≥6.0%,总酸≤1.3%。昌平草莓的种植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主要分布在昌平区兴寿、崔村、南邵等镇。2017年,昌平区草莓总产量达到625万千克,栽培面积达到5200亩,实现总产值3.3亿元。2009年3月,昌平区承办“第四届中国草莓文化节”,全国12个省、市、自治区的33个草莓品种的775个样品参加比赛,昌平草莓以色彩鲜艳、果型整齐、口感香甜等优势,获得奖牌82枚,占大会奖牌总数的58.6%。
华北地区的超市里大部分都采购这种昌平草莓,不妨品尝一下。
5.双流冬草莓
双流冬草莓,四川省双流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双流冬草莓,以春节前上市而得名。双流地区呈现冬夏季长、春秋季短的特点。年平均气温16.2度,降雨921毫米,气候温和,适宜多种动植物生长。特别是冬无严寒的特征,为冬草莓的培育与生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双流冬草莓以其含糖量高、成熟期提前、采摘期长等特点,饮誉北方市场,成为知名的农产品品牌。
现在正是吃草莓的好季节,赶紧品尝一下吧双流冬草莓。
6.安丘草莓
安丘市石端口子镇冢头村地处潍坊安丘市最南端,位于安丘、诸城、沂水三县市交界处,南临渠河,是"中国草莓之乡"-石端口子草莓种植发源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石端口子镇冢头村从泰安林校引进草莓优良品种开始种植。从此,草莓在石端口子镇生根开花,大面积、区域性发展起来。全镇50个村,已有35个村种草莓,面积达到1.5万亩。品种有丰香、全明星、格雷拉、宝交早生、美国3号等20多个。石端口子草莓果大、果红、酸甜适度,芳香可口,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是城乡居民的上佳食品。1996年石端口子镇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草莓之乡”,1997年在国家工商局注册了“石端口子牌”草莓商标,2001年石端口子草莓又被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评为“名牌产品”,2003年又获首届中国林产品交易会金奖。
7.砖端口草莓
砖端口草莓,山东临沂市沂南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沂南县土壤类型为河潮土,土壤的pH值在6.5-7.1之间,呈微酸性,适宜种植草莓。沂南县砖端口镇种植草莓有近20年的历史。砖端口草莓果实色泽均匀,美观艳丽,圆锥形,大小一致,平均单果重≥31.5克,最大单果重50克,种子稍凹于果面,果肉橙红,酸甜爽口。
8.满城草莓
满城草莓,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区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区草莓始种于1953年,是全国最大的草莓生产基地,被誉为"草莓之乡"。截止到2018年,满城草莓种植面积2.87万亩,总产5.37万吨,年产值4.8亿元,草莓种植户年增收1400余元。满城区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热同期。年平均气温12.9℃,日照2412.7小时,无霜期190天,平均降水量546.5毫米,独特的气候造就了满城草莓的品质。满城草莓外观呈心形,鲜美红嫩,果肉多汁,酸甜可口,香味浓郁。
9.成安草莓
成安草莓,河北省邯郸市成安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成安草莓产地位于河北省邯郸市成安县,自1983年开始种植。成安草莓果实心形,色泽鲜红,香味浓郁、口感细软、酸甜可口,产量高,品质优,不仅销往往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还远销美国、澳大利亚和欧洲各国。截止到2017年底,县内常年种植面积达3万亩,年产鲜草莓7万余吨,年产值达6亿元。2018年9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正式批准对“成安草莓”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10.乳山草莓
乳山草莓,山东省威海市乳山市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乳山市属胶东半岛低山丘陵区,北部和东、西两侧多低山,中、南部多丘陵,有山地、丘陵、平原三种地貌类型。地势呈簸箕状由北向南台阶式下降。乳山境内土壤肥沃,水利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适宜草莓的生长。乳山草莓果个大,形端正饱满、色泽鲜艳粉红、光泽亮丽,瘦果分布均匀,果肉多汁、质地细腻,口感纯正、香味浓郁,果实硬度较大,耐贮运,果实着色度≥90%,大果型品种单果重≥25克,中小果型单果重≥15克 。
11.范台草莓
范台草莓是河北省石家庄市栾城县柳林屯乡的特产,栾城范台草莓品种有红颜、玫瑰香、大赛等10余个优良品种,种植技术先进,营养价值丰富,酸甜可口,既美观又美味,令人回味无穷。
12.上海赵屯镇草莓
上海市青浦区赵屯镇草莓种植历史悠久,产量高、品种全、个头大、风味甜美。1999年,青浦区赵屯镇被国家特色经济作物推荐组委会评为“中国草莓之乡”。上海市青浦区赵屯镇地区自1983年引进栽培草莓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种植和科研历史,目前栽培面积稳定在1.2万亩, 占上海市草莓栽培面积的四分之一以上,草莓鲜果供应期长达半年,年总产量1.8万余吨,总产值1亿余元,荣获“中国草莓之乡”、“草莓名牌产 品”、“上海市着名商标”等殊荣。
13.安徽长丰草莓
长丰草莓是安徽省特色水果,长丰县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北部,属于合肥市五县之一,是国家无公害草莓生产示范基地,素有“中国草莓之乡”的美誉,作为安徽省特产水果之一,长丰草莓起源于1983年,其生产规模已经从原先安徽省之首跃居为全国草莓第一大县。长丰县草莓种植规模大,官方统计草莓种植面积15万亩左右,其中以大棚草莓种植为主,草莓品种包括日本的“丰香”和“女峰”及“红颜”等,果实色泽鲜艳,体大而多汁。草莓是长丰县最具特色、最成规模、最有影响、最受关注、最聚人气的特色农业。
14.句容草莓
句容种植草莓在国内时间最早,发展规模以及产业化开发水平在国内乃至东南亚享有较高知名度,八十年代即被誉为“中国草莓第一乡”,目前,已形成草莓科研、草莓品种选育、种苗繁殖、草莓生产、加工、出口创汇链式产业开发,成为全市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柱产业,总面积已达4万亩,其中大棚草莓1万亩,年产草莓2.5万吨,产值1.15亿元,从业人数1.2万人,农民人均纯增加收入1680万元,草莓亩均效益超过4万元。2003年4月被中国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委会授予“中国草莓之乡”称号。凭借上市早、果香浓、果形美、风味优等优良品质,句容草莓通过互联网,远销全国30多个省份和城市,最远可达新疆和西藏。草莓冻干、草莓脆、草莓果酒等草莓加工、文创产品在市场上也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15.常州罗溪草莓
罗溪镇是江苏省常州市的一个镇,它的气候和环境适合种植草莓,而且罗溪镇的草莓种植效益非常高,到现在种植草莓的历史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了,由于种植草莓带来的高收益,当地种植草莓的人非常多。目前罗溪镇的种植草莓的农户已经有两千多户了,种植草莓的面积也达到了4500亩,占常州市产出草莓的70%。
16.奉化尚田草莓
尚田草莓是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市尚田镇的特产。奉化尚田镇是中国草莓之乡,拥有万亩草莓基地,草莓个大味甜、色泽红艳、营养丰富,深受广大游客喜爱。尚田镇东南部盛产稻谷和草莓、西瓜、蔬菜等经济作物,有“中国草莓第一镇”“浙江草莓之乡”美誉。尤以冷西村的5000亩大棚草莓最为突出。尚田草莓在优越的地理环境条件下,通过绿色标准化栽培管理,盛产的草莓果大质优,形美味甜,芳香醇厚,营养丰富,含有人体所必需的维生素A、B、C和氨基酸。根据国家农业部绿色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鲜草莓“丰香”品种的可溶性同形物>8%,含糖量>10度,优质大果形品种“红颊”和“章姬”的含糖量>12度,最高达到14.5度,品味酸甜可口,各项产品质量和农残指标都符合国家绿色食品要求,属绿色水果之精品。
17.永仁草莓
在云南省楚雄永仁县莲池乡羊子文草莓种植地里,一颗颗诱人的红草莓新鲜的让人垂涎欲滴,不时还有一阵阵草莓清香迎面袭来。莲池乡种植草莓3500亩,现在正是草莓成熟上市的季节,因为上市早,价格也不错,卖到二十元一公斤。
18.中牟草莓
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不止西瓜、大蒜很有名,草莓也非常有名。“说起中牟草莓,不得不提春峰牌”。春峰牌草莓2012年通过绿色食品基地和绿色食品认证,是河南省首家拿到草莓绿色食品证书的品牌。春峰草莓起源的中牟县姚家镇西春岗村以前名不见经传,1999年中牟县春峰果蔬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峰从浙江省农科院以3.5元/棵的价格引进草莓苗100棵,经过繁育,育成4000棵苗,种了4分地,亩均纯效益达6000元,是种植小麦的10倍还多,十分可观。致富不能忘了乡亲。草莓易种好管,李峰积极向村民推广,群众无处买苗,他主动拿出自己的生产用苗无偿提供给村民;群众不懂技术,他手把手传授。经过几年的努力,村子里的草莓越来越多,村民的收入也跟草莓绑在了一起。现在因种植优质反季节草莓而闻名。如今村子里家家建大棚,户户种草莓,已经成为中牟县最大的草莓种植基地。
19.晋州草莓
河北省石家庄晋州市东赵村镇也是草莓主产区,这里家家户户都种植草莓,是农民发家致富的第一选择。
20.昌乐草莓
潍坊市昌乐镇崔家庄镇也是有名的草莓产地之一,目前,全镇的草莓种植面积已发展到2.5万余亩,产值达9000多万元。
除了这些地方,您还知道哪里盛产草莓?欢迎朋友们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我是凡慕来美食烘焙,美食领域创作者,原创首发,侵权必究。

‘柒’ 中国有十大草莓基地.都在哪个城市

中国十大草莓基地

1、辽宁省丹东市

2、 安徽省长丰县

3、江苏省句容市

4、江苏省常州市罗溪

5、浙江省奉化市尚田镇

6、云南省永仁县

7、上海市青浦区赵屯镇

8、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

9、山西省晋州市东赵村镇

10、山东省潍坊市昌乐镇崔家庄镇

扩展内容

草莓的维生素C含量相当丰富(约是苹果的十倍),还有丰富的有机酸,不但能够增强孩子的抵抗力,还可以预防感冒、防止牙龈出血、预防泌尿道感染。

草莓营养丰富,含有果糖、蔗糖、柠檬酸、苹果酸、水杨酸、胺基酸以及钙、磷、铁等矿物质。此外,还有多种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C)。

草莓营养成分中,富含维他命C,有帮助消化的功效。草莓营养丰富,富含多种有效成分,每百克鲜果肉中涵维生素C60毫克,比苹果、葡萄含量还要更高。草莓果肉中含有大量的糖类、蛋白质、有机酸、果胶等等营养物质。此外,草莓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B2、C、PP以及钙、钾、磷、铁、锌、铬等人体必需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草莓是人体必需的纤维素以及矿物质和黄酮类等成分的重要来源。





‘捌’ 中牟雁鸣湖生态风景区门票多少

中牟雁鸣湖生态风景区门票100元/人。景区现有森林9960亩,养殖水面3500余亩,蒲花荡600余亩,周围还有4000余亩的垂钓场和6000余亩的莲池。78种水鸟在这里生存,是蒲苇的故乡、鸟类的天堂。雁鸣湖水清、草茂、林幽、空气清新、生态环境优美,有“天然氧吧”之美称,田园风光十分秀美。

雁鸣湖景区原是黄河引水工程的沉沙池,小浪底水库建成后,雁鸣湖水利灌溉和沉沙功能逐步衰退,因低地积沙逐渐形成湿地性湖泊。大面积芦苇的生长,吸引了大雁栖息,后命名为雁鸣湖,目前是郑州东部面积最大的水域和湿地,整个湖区由东湖、中湖、西湖三部分构成。

雁鸣湖景区总面积约32平方公里,地跨雁鸣湖、大孟、万滩三乡镇,雁鸣湖生态风景区水林交融,农产、水产丰富,具有独特的田园风光魅力,更符合城市游客追求返璞归真的心理,迎合了当前旅游发展的新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