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生态系统具有哪些特征
生态系统具有六大特征,包括组成特征、开放特征、时间特征、功能特征、空间特征和可持续性特征。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环境共同组成的动态平衡系统。
(1)组成特征,生态系统包括有生命成分和无生命成分(无机环境)。
(2)开放特征,各类生态系统都是不同程度的开放系统,需要不断地从外界环境输入能量和物质,经过系统内的加工、转换再向环境输出。
(3)时间特征,组成生态系统的生物随着时间推移而生长、发育、繁殖和死亡。
(4)功能特征,生态系统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其功能特征主要体现为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5)空间特征,生态系统通常与特定的空间相联系,是生物体与环境在特定空间的组成,从而具有较强的区域性特点。
(6)可持续性特征,可持续发展观要求人们转变思想,对生态系统加强管理,保持生态系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特性,在时间空间上实现全面发展。
B. 生态系统有什么特性
生态系统与其他系统不同,它既包含了生物系统又包含了环境系统。一般说,生态系统是指一定范围内的生物与环境的总和。
广义地讲,由三要素组成,用公式表示为:
生态系统=人类系统+生物系统+环境系统
狭义地讲,由二要素组成,用公式表示为:
生态系统=生物系统+环境系统
其中:
生物系统=动物系统+植物系统+微生物系统
环境系统=光+热+水+气+土+……
但环境系统是相对于生物系统划分的,当研究特定的生物系统时,也将其他生物系统划入环境系统。所以环境系统可由非生物要素组成,也可由生物要素与非生物要素混合组成。
生态系统具有平衡态、非平衡态,非平衡稳恒态(定态)、稳定态与非稳定态的基本特性
具体内容比较复杂,可查询生物系统的基本特性和环境系统的基本特性,综合起来就是生态系统的基本特性
C. 什么是生态学特征
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物的生存、活动、繁殖需要一定的空间、物质与能量。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对周围环境某些物理条件和化学成分,如空气、光照、水分、热量和无机盐类等的特殊需要。各种生物所需要的物质、能量以及它们所适应的理化条件是不同的,这种特性称为物种的生态特性。 任何生物的生存都不是孤立的:同种个体之间有互助有竞争;植物、动物、微生物之间也存在复杂的相生相克关系。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不断改造环境,环境反过来又影响人类。 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与多样化,人类与环境的关系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近代生态学研究的范围,除生物个体、种群和生物群落外,已扩大到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多种类型生态系统的复合系统。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等几大问题都是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二,生态学的基本内容 按所研究的生物类别分,有微生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人类生态学等;还可细分,如昆虫生态学、鱼类生态学等。 按生物系统的结构层次分,有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等。 按生物栖居的环境类别分,有陆地生态学和水域生态学;前者又可分为森林生态学、草原生态学、荒漠生态学等,后者可分为海洋生态学、湖沼生态学、河流生态学等;还有更细的划分,如植物根际生态学、肠道生态学等。 生态学与非生命科学相结合的,有数学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物理生态学、地理生态学、经济生态学等;与生命科学其他分支相结合的有生理生态学、行为生态学、遗传生态学、进化生态学古生态学等。 应用性分支学科有:农业生态学、医学生态学、工业资源生态学、环境保护生态学、城市生态学等。 生态学的一般规律大致可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人与环境的关系四个方面说明。 在环境无明显变化的条件下,种群数量有保持稳定的趋势。一个种群所栖环境的空间和资源是有限的,只能承载一定数量的生物,承载量接近饱和时,如果种群数量(密度)再增加,增长率则会下降乃至出现负值,使种群数量减少;而当种群数量(密度)减少到一定限度时,增长率会再度上升,最终使种群数量达到该环境允许的稳定水平。对种群自然调节规律的研究可以指导生产实践。例如,制定合理的渔业捕捞量和林业采伐量,可保证在不伤及生物资源再生能力的前提下取得最佳产量。 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任何物种都与其他物种存在着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常见的有: 食物链,居于相邻环节的两物种的数量比例有保持相对稳定的趋势。如捕食者的生存依赖于被捕食者,其数量也受被捕食者的制约;而被捕食者的生存和数量也同样受捕食者的制约。两者间的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竞争,物种间常因利用同一资源而发生竞争:如植物间争光、争空间、争水、争土壤养分;动物间争食物、争栖居地等。在长期进化中、竞争促进了物种的生态特性的分化,结果使竞争关系得到缓和,并使生物群落产生出一定的结构。例如森林中既有高大喜阳的乔木,又有矮小耐阴的灌木,各得其所;林中动物或有昼出夜出之分,或有食性差异,互不相扰; 互利共生。如地衣中菌藻相依为生,大型草食动物依赖胃肠道中寄生的微生物帮助消化,以及蚁和蚜虫的共生关系等,都表现了物种间的相互依赖的关系。以上几种关系使生物群落表现出复杂而稳定的结构,即生态平衡,平衡的破坏常可能导致某种生物资源的永久性丧失。 生态系统的代谢功能就是保持生命所需的物质不断地循环再生。阳光提供的能量驱动着物质在生态系统中不停地循环流动,既包括环境中的物质循环、生物间的营养传递和生物与环境间的物质交换,也包括生命物质的合成与分解等物质形式的转换。 物质循环的正常运行,要求一定的生态系统结构。随着生物的进化和扩散,环境中大量无机物质被合成为生命物质形成了广袤的森林、草原以及生息其中的飞禽走兽。一般说,发展中的生物群落的物质代谢是进多出少,而当群落成熟后代谢趋于平衡,进出大致相当。 人们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须注意到物质代谢的规律。一方面,在生产中只能因势利导,合理开发生物资源,而不可只顾一时,竭泽而渔。目前世界上已有大面积农田因肥力减退未得到及时补偿而减产。另一方面,还应控制环境污染,由于大量有毒的工业废物进入环境,超越了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的降解和自净能力,因而造成毒物积累,损害了人类与其他生物的生活环境。 生物进化就是生物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生物在生活过程中不断地由环境输入并向其输出物质,而被生物改变的物质环境反过来又影响或选择生物,二者总是朝着相互适应的协同方向发展,即通常所说的正常的自然演替。随着人类活动领域的扩展,对环境的影响也越加明显。 在改造自然的话动中,人类自觉或不自觉地做了不少违背自然规律的事,损害了自身利益。如对某些自然资源的长期滥伐、滥捕、滥采造成资源短缺和枯竭,从而不能满足人类自身需要;大量的工业污染直接危害人类自身健康等,这些都是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是大自然受破坏后所产生的一种反作用。 三,分支学科 ①按所研究的生物类别分,有微生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人类生态学等;还可细分,如昆虫生态学、鱼类生态学等。②按生物系统的结构层次分,有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等。③按生物栖居的环境类别分,有陆地生态学和水域生态学;前者又可分为森林生态学、草原生态学、荒漠生态学等,后者可分为海洋生态学、湖沼生态学、河流生态学等;还有更细的划分,如植物根际生态学、肠道生态学等。④生态学与非生命科学相结合的,有数学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物理生态学、地理生态学、经济生态学等;与生命科学其他分支相结合的有生理生态学、行为生态学、遗传生态学、进化生态学、古生态学等。⑤应用性分支学科有:农业生态学、医学生态学、工业资源生态学、污染生态学(环境保护生态学)、城市生态学。
D. 生态资源的主要特征
如今,人类迈开了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步伐,开始进入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过渡期。在我国,生态文明已经成为在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领域内具有共同指导作用的一个重要的治国理念。认识和分析生态文明的主要特点和基本内容,对于在过渡期内顺利实现生态文明所要求的目标,使人类文明朝着生态文明的方向更好更快发展;对于逐步纠正一切不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思想观念和政策制度,促进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政策不断出台,并有效地贯彻落实,具有重要意义。
一、生态文明的主要特征
1.生态文明的自然性与自律性
生态文明具有自然性。与以往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一样,生态文明也主张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物质生产力,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区别在于,生态文明突出自然生态的重要,强调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和爱护自然,而不能随心所欲,盲目蛮干,为所欲为。
生态文明又强调人的自律性。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在于人类真正做到用文明的方式对待生态。追求生态文明的过程是人类不断认识自然、适应自然的过程,也是人类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改善与自然的关系和完善自然的过程。人类应该认真定位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生态问题的根源在于人类自身,在于人类的活动与发展。解决生态安全问题归根到底须检讨人类自身的行为方式、节制人类自身的欲望。要认识到,人类既不是自然界的主宰,也不是自然界的奴隶,而是不能脱离自然界而独立存在的自然界的一部分,只有尊重自然、爱护生态环境、遵循自然发展规律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
2.生态文明的和谐性与公平性
生态文明是社会和谐和自然和谐相统一的文明,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文化伦理形态,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生态的稳定与和谐是自然环境的福祉,更是人类自己的福祉。
生态文明是充分体现公平与效率统一、代内公平与代际公平统一、社会公平与生态公平统一的文明。与工业文明相比,生态文明所体现的是一种更广泛更具有深远意义的公平,它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公平、当代人之间的公平、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公平。当代人不能肆意挥霍资源、践踏环境,必须留给子孙后代一个生态良好、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与地球。把生态文明纳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之中,就显示出中国共产党人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反映出为中华民族子孙后代着想的意愿。
3.生态文明的基础性与可持续性
生态文明关系到人类的繁衍生息,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它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起,关系到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和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事业的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作为对工业文明的超越,生态文明代表了一种更为高级的人类文明形态,代表了一种更为美好的社会和谐理想。生态文明应该成为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基础,人民享受幸福的基本条件。
作为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建设生态文明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只有追求生态文明,才能使人口环境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保证一代一代永续发展。生态文明是保障发展可持续性的关键,没有可持续的生态环境就没有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就是保护可持续发展能力,改善生态就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只有坚持搞好生态文明建设,才能有效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新挑战,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生态文明的整体性与多样性
生态文明具有系统性、整体性,要从整体上去把握生态文明,把自然界看成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把人类看作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自然界蕴有万物,万物各有自己的运演规律,万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地球生态是一个有机系统,其中的有机物、无机物、气候、生产者、消费者之间时时刻刻都存在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每种成分、过程的变化都会影响到其它成分和过程的变化。一般说来,生态问题是全球性的,生态文明要求我们具有全球眼光,从整体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例如,保护大气层、保护海洋、保护生物多样性、稳定气候、防止毁灭性战争和环境污染等,必须依靠全球协作。另外,生态文明对现有其它文明具有整合与重塑作用,社会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等都与生态文明密不可分,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强调尊重和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强调人、自然、社会的多样性存在,强调人与自然公平,物种间的公平,承认地球上每个物种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多样性是自然生态系统内在丰富性的外在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一定要承认并尊重、保护生态的多样性。建设生态文明,要始终以一种宽阔的胸怀和眼光关怀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切忌为了眼前的、局部的利益而牺牲自然界本身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5.生态文明的开放性与循环性
自然界既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又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循环系统。开放性意味着此事物与众多彼事物的联系性,具有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关系。开放性、循环性是自然生态系统客观的存在方式,这就要求人们在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把自然界作为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努力认识和把握能量的进出、交换和循环规律。人在从自然界中摄取能量时,一定要考虑其承受力,保证自然生态循环系统的顺利进行。
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大规模开发和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实现对自然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需要逐步形成以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再利用为特点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要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建立起一种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经济发展方式,使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能够在一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6.生态文明的伦理性与文化性
生态文明是生态危机催生的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更进步、更高级的文化伦理形态。化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首先应该实现伦理价值观的转变,以生态文明的伦理观代替工业文明的伦理观。传统哲学认为,只有人是主体,自然界是人的对象,因而只有人有价值,其他生命和自然界没有价值,只能对人讲道德,无需对其他生命和自然界讲道德。这是工业文明人统治自然的基础。生态文明认为,人不是万物的尺度,人类和地球上的其他生物种类一样,都是组成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个要素。不仅人是主体,自然也是主体;不仅人有价值,自然也有价值;不仅人有主动性,自然也有主动性;不仅人依靠自然,所有生命都依靠自然。因而人类要尊重生命和自然界,承认自然界的权利,对生命和自然界给予道德关注,承认对自然负有道德义务。只有当人类把道德义务扩展到整个自然共同体中的时候,人类的道德才是完整的。
生态文明的文化性,是指一切文化活动包括指导我们进行生态环境创造的一切思想、方法、组织、规划等意识和行为都必须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培育和发展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应该围绕发展先进文化,加强生态文化理论研究,大力推进生态文化建设,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形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良好文化氛围,建立有利于环境保护、生态发展的文化体系,充分发挥文化对人们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E. 自然生态系统的特征是什么
由于地球表面生态环境极为复杂,具有不同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等,因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生态环境。根据植被类型和地貌的不同,陆地生态系统又可分为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等。水生生态系统按水体理化性质不同可以分为淡水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具有如下一些基本特征:
1.开放性。生态系统是一个不断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开放系统。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是单向流动,即从绿色植物接收太阳光开始,到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各种形式的热能消耗、散失为止,不能再被利用形成循环。维持生命活动所需的各种物质,如碳、氧、氮、磷等元素,以矿物形式先进入植物体内,然后以有机物的形式从一个营养级传递到另一个营养级,最后有机物经微生物分解为矿物元素而重新释放到环境中,并被生物的再次循环利用。生态系统的有序性和特定功能的产生,是与这种开放性分不开的。
2.运动性。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统一体,总是处于不断运动之中。在相互适应调节状态下,生态系统呈现出一种有节奏的相对稳定状态,并对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表现出一定的弹性。这种稳定状态,即是生态的平衡。在相对稳定阶段,生态系统中的运动(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对其性质不会发生影响。因此,所谓平衡实际是动态平衡,也就是这种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变化而呈现出的一种富有弹性的相对稳定的运动过程。
3.自我调节性。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不断与外界进行能量和物质交换过程中,通过自身的运动而不断调整其内在的组成和结构,并表现出一种自我调节的能力,以不断增强对外界条件变化的适应性、忍耐性,从而维持系统的动态平衡。当外界条件变化太大或系统内部结构发生严重破损时,生态系统的这种自我调节功能才会下降或丧失,以致造成生态平衡的破坏。当前,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就在于破坏了全球或区域生态系统的这种自我适应、自我调节功能。
4.相关性与演化性。任何一个生态系统,虽然有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但又与周围的其他生态系统有着广泛的联系和交流,很难截然分开,由此表现出一种系统间的相关性。对于一个具体的生态系统而言,总是随着一定的内外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地自我更新、发展和演化,表现出一种产生、发展、消亡的历史过程,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
F. 生态系统的特点有哪些
生态系统的特点是范围可大可小,相互交错。
生态系统,简称ECO,是ecosystem的缩写,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生态系统的范围可大可小,相互交错,太阳系就是一个生态系统,太阳就像一台发动机,源源不断给太阳系提供能量。
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指的是一定范围内动物、植物、微生物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这种多样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与变异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不同生境、生物群体以及生物圈生态过程的总和。它表现为生态系统结构多样性以及生态过程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尤为重要,因为无论是物种多样性还是遗传多样性.都是寓于生态系统多样性之中,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直接影响物种多样性及其基因多样牲。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生态系统
G. 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和特点
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分别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1、能量流动有两大特点分别是能量流动是单向的和能量逐级递减。
2、物质循环是指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推动着各种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循环。这里的物质包括组成生物体的基础元素:碳、氮、硫、磷,以及以DDT为代表的,能长时间稳定存在的有毒物质
3、信息传递是指物理信息(physical information)指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它可以来自无机环境/也可以来自生物群落,主要有:声、光、温度、湿度、磁力、机械振动等。
(7)生态资源的特性包括哪些方面扩展阅读:
一、生态价值
1、潜在价值
潜在价值指的是人类尚不清楚的价值。
2、直接价值
直接价值包括对人类的医药、仿生、文艺、旅游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
3、间接价值
间接价值亦称“生态功能”,指的是对生态环境起稳定调节作用的功能,常见的有:湿地生态系统的蓄洪防旱功能、森林和草原防止水土流失的功能。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远大于直接价值。(稳态与环境125~126)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其中生产者为主要成分。不同的生态系统有: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分为湖泊生态系统、池塘生态系统、河流生态系统等)、农田生态系统、冻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
其中,无机环境是一个生态系统的基础,其条件的好坏直接决定生态系统的复杂程度和其中生物群落的丰富度。
生物群落反作用于无机环境,生物群落在生态系统中既在适应环境,也在改变着周边环境的面貌,各种基础物质将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
而生物群落的初生演替甚至可以把一片荒凉的裸地变为水草丰美的绿洲。生态系统各个成分的紧密联系,这使生态系统成为具有一定功能的有机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