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浅谈如何进行小学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链接: https://pan..com/s/1tjR3R8TjmG1rmHLSZuaINw
㈡ 学校有什么项目可以做的呢
可以帮高中生补习,还可以洗衣服。
当今校园洗衣的市场需求很大,手洗、自助洗衣机等校园里的传统洗衣模式,已渐渐无法满足各方的需求了。
对学生来说,平时面临没时间洗衣、不会洗衣、排队洗衣、衣物混洗不卫生、衣物晾晒不干等诸多问题,他们需要一种服务更全面的洗衣模式,帮助解决校园洗衣中存在的问题,以节省更多时间精力,感受更加美好的校园生活。
选择适合大学生特点:
1、选择个人有兴趣或擅长的项目;
2、选择市场消耗比较频繁或购买频率比较高的项目;
3、选择投资成本较低的项目;
4、选择风险较小的项目;
5、选择客户认知度较高的项目。
㈢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什么
在不同教育情境下的课程资源状况可能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别,课程资源的分布情况,特别是在需要较大经济投入的课程资源方面,往往很不平衡。
从目前我国中小学的一般情况来看,经济发达的东南部地区课程资源的状况比中西部地区优越,城市比农村优越,重点中小学比一般中小学优越。
大致说来,广大贫困地区和薄弱学校,经济条件相对落后,在需要较大经济投入的课程资源方面显然没有优势。但从作为课程要素来源的课程资源方面看,即使是贫困地区和薄弱学校,其课程资源也是丰富多彩的,但缺乏的是对于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和运用的意识与能力。
相关信息
当务之急,一个重要的课题是加强对于课程资源问题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澄清课程资源的概念,强化课程资源意识,提高对于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对于贫困地区和薄弱学校来说,尤其如此。
㈣ 小学语文教学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有哪些
教材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打开校门,走进社会,拓宽领域,开阔视野,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语文课程资源是极为丰富多彩的。学生自身的直接体验、经验以及间接的认识(来自社会生活的各种媒体)也都应成为语文课程资源加以开发、利用。这种资源往往比教材更真实,更丰富,更具情境性。下面案例不难看出学生对“动物尾巴”和“蔬菜”的认识是较为丰富、真切的。更为可贵的是,学生在获取课程资源的过程中,求知的欲望受到一次呼唤,主动的意识和进取的精神得到一次培植。
《菜园里》教学案例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都看到了,这些蔬菜的大小、形状、颜色各不相同,我们看看书本上是怎么写的。读一读,想一想,儿歌告诉我们什么?找一找,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读的时候要求要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学生自学儿歌)
师:下面就请你们在小组内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小组交流。学生无拘无束,畅所欲言讨论着)
师:谁来说说通过自学和小组讨论,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黄瓜的外皮是绿色的。
生 2:我知道豆角的颜色是青青的,样子细细长长的。
生3:我知道了辣椒的样子有一端是尖尖的。
生4:我读懂了“茄子高高打灯笼”。就是茄子结在枝上,就像灯笼高高挂着一样,整个向下垂。
师:你真棒。(出示挂图引导学生图文对照)大家看茄子结在哪里呢?它挂在枝上的样子像不像灯笼?
生:我读懂了“萝卜地下捉迷藏”。就是说萝卜长在地里,我们只能看到它的叶子,看不到萝卜,好像故意躲起来跟我们玩捉迷藏。
师:可以看出,昨天到学校劳动基地里去,大家观察得真仔细。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课前老师带学生参观学校劳动基地里的蔬菜,其中就有萝卜)
生:有。我还看到很多萝卜露出头来。有的是白色的,有的是红色的,还有的是紫色的。我觉得很奇怪,萝卜怎么有紫色的呢?就问管理菜园的伯伯,他告诉我这种叫胡萝卜。
师:同学们懂得真不少。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生:南瓜越老皮越黄是什么意思?
师:这个问题谁来解决?
生:我知道。就是南瓜刚长出来的时候是绿色的,慢慢地长、慢慢地变,到了成熟就成了黄色。就像芒果一样,刚开始是绿色的,到成熟了就成黄色的。
师:说得好,还能用我们经常看到的水果来说明。
生:老师,我有个问题,我从图片上和书本上看到的南瓜都是黄色,样子是圆圆的。可我昨天和我妈妈到菜市场,看到的南瓜全部是青色的,样子都是长长的,和今天我们放在桌子上的一样,怎么也找不到黄色圆圆的南瓜。
生:我知道。昨天我去买南瓜时也一直找不到我想要的那种。后来妈妈告诉我黄色圆圆的南瓜一般在夏天才有。这种椭圆形、青青的南瓜是新品种,南瓜还有一种样子像电话,大家都叫电话瓜。
【评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课例从课前教师带领学生参观学校劳动基地里的蔬菜,让家长带孩子走访菜市场,与孩子一起收集有关的图片资料,初步了解和感知蔬菜的有关知识,引导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汇报读书情况的环节,进行课程资源调查情况交流,培养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也是本课例的特点之一。学习儿歌时,教师采用了自学——交流——质疑——学生释疑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习儿歌的过程中,学会了阅读方法,并通过质疑解难,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中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㈤ 能为学校提供什么资源是指哪些
学习资源,包括范围很广,有人力资源方面的教师、同学、校友,有教室、图书馆、阅览室、体育场、实验室、各种试验设备等资产资源,有教材体系资源,有学校的名气、行业背景资源,有学生社团活动资源等。
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在学校中实施的教育。特点:有固定的场所、专门的教师和一定数量的学生,有一定的培养目标、管理制度和规定的教学内容。学校的产生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出现了社会分工和剩余产品,文字发展比较成熟之后。
通常认为,产生于奴隶社会初期,由非专门教育机构逐渐演变为培养人的主要场所。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学校教育得以逐步完善。学校按水平可分为初等学校、中等学校、高等学校,按性质可分为普通学校、职业学校和各种专门学校。
㈥ 中小学德育教育工作中,班主任老师可以挖掘利用的资源和载体有哪些
如果说想找教育资源的话可以上学习口袋网。
网站拥有丰富的试题、课件、教案等初中教学资源,而且所有的资源均可免费下载。
分享下免费的初中在线教育资源:网络网盘链接: https://pan..com/s/1V5gDa-VsrKWmb0DX36KO_A
㈦ 如何开发与利用小学体育课程资源
《08小学体育》网络网盘资源免费下载
链接:https://pan..com/s/1KB7Z7O-hFQj-9mICo9woJQ
08 小学体育|小学体育教案|国家级优秀教案|第四届全国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教案集|2015年江苏省小学体育优秀课比赛教案|体育课晋级课教案 篮球胸前传接球.doc|五年级|四年级|三年级|六年级|二年级|颜小琴.doc|王宇.doc|王东.doc|汤晓滢.doc
㈧ 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开发与利用87
一、 立足课本, 挖掘语文教材资源
教材资源包括教科书、 教学参考书、 配套读本、 教学挂图、 工具书以及教师的教案和学生的学案等丰富的内容资源。可以说, 教材资源本身丰富的内容为教学的成功实施和有序展开提供了很好的资源平台。教科书一直是学校语文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 面对这一最要紧的课程资源, 我们也应与时俱进, 改变简单“教教材” 的局面, 而是 “用教材教” 。 在发挥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的同时, 立足学生的身心特点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应努力做到以下两方面:l.科学把握教材, 利用课本资源。 教材是教师传授知识实施课堂教学的最基本依据, 对教材的整体理解和把握是上好课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以往的课程学习中,学习者注重的仅仅是教材中的知识点, 忽视了教材作者或编者在教材中贯彻的教学思想。对于语文学习和教学来说, 由于教学思想的转变, 教材的编写思路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我们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 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文教学活动, 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2.尊重学生的想象世界, 充实教材资源。语文教材中的资源开发和利用不能仅仅局限于语文学科知识, 应该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主动地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小学生敢想、 敢说、 敢做, 他们富有个性化的奇异多彩的想法、 出人意料的操作探索, 往往超出教师预先的设计。面对学生的“标新立异” 、 “异想天开” , 教师应努力使自己所掌握的课程资源与学生所提供的充满个性化的课程资源共融, 努力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资源共享, 努力将学生所掌握的信息转化为课堂教学的现实资源。
二、 联系生活, 创建环境资源
美国教育家华特曾经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 的确, 课堂并非孤立于现实之外的学习空间, 教师应该将课堂融入真实的生活之中。只有挖掘生活中的语文资源, 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像生活一样不断掀开新的一页, 才会充满不朽的生命力。1.创设生活化的课堂环境。传统的课堂环境, 洁白的墙、 固定的黑板、 秧田形的桌椅、 严肃的老师、 恭敬的同学……这样的环境过于强调学习的功能, 而缺乏温馨的乐学环境、 良好的心理环境以及有利的认知环境。创设生活化的课堂环境, 要求我们在强调学习氛围的同时, 更应使环境温馨、 舒适、 富有生活气息, 让学生在无拘无束、 轻松愉快的生活场景中交流思想、 表达感情。 我们可以根据各年级学生的主导活动, 找准小学生生活的热点、 焦点, 创设一定的生活情景, 精心设计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堂环境。2.追求生活化的语文教学内容。现在使用的教科书贴近学生生活,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 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必须注意挖掘课文中生活化的课程资源。(1)把课堂融入社会。 与大自然相比, 社会要更丰富、更复杂、 更生动。 社会生活是写作的更重要的源泉。 我们虽然无法把社会搬进课堂, 40分钟也很难再现丰富的生活画卷, 但我们可以把课堂融入社会。有人说课堂是个小社会, 这个小社会虽然只有四五十个成员, 但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一滴水可以照出整个太阳, 一个班级也可以折射出整个社会。问题是要寻找出有效的融入渠道。我认为可以采用以下三条渠道。一是想象式。 想象式可由老师或学生提供一个情景或事情的开端, 由大家来设想发生了什么事情, 以及事情的经过和结果。二是辩论式。 可以提出一个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或疑难问题展开辩论或讨论。 如对 “上网的利与弊” 、 “自由与纪律” 等展开辩论, 会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意见, 这正反映了社会上不同人群的不同认识。三是实用式。丰富的社会生活对作文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提出的要求,也是课堂作文融入社会的一个渠道。(2)让艺术再现生活。艺术来源于生活, 但它比生活要更集中, 更典型, 也更生动。 在语文课堂上用艺术来再现生活情景, 是课堂语文生活化的一条捷径。在40分钟的课堂上, 我们可以唱一支歌、看一幅画、 演一场戏或欣赏一个电视片段, 启发引导学生, 激起学习语文的欲望,创造新的作品。3.创设多彩的有利于语文学习的校园环境。校园是学生学习、 生活的主要场所, 合理地利用校园、 教室等场地, 创设多彩的校园文化, 将这些设施赋以生命的活力, 将这样的环境作为语文课程资源之一, 以熏陶学生的情感, 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
三、 加强渗透, 整合学科资源
过去的语文教学视教材为圣书, 关注书本, 忽视人本, 强调独立, 缺乏合作, 每个人都是封闭的个体, 使学生的作文思路变得越来越狭隘。 新课程淡化了学科的界限, 强调语文学习应开放, 处处留心皆语文, 强调学科的交叉渗透, 强调学科的整合。如何把学生的课本世界融会贯通, 建立广泛的知识联系, 成了我们课程资源开发的又一个切
㈨ 如何开发和利用小学科学教学资源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其一,是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多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将学生的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其二,是课程必须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经验背景的学生学习科学的需要。为了更好地贯彻和落实新课程这一基本理念,开发与利用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重要性便愈显突出,在实施过程中,如果教师们对学校、家乡的资源利用得当,会易于培养学生爱科学、爱学校、爱家乡和爱祖国的情感,进而形成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的价值观。可见,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提高科学学科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中的作用就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
科学课程改革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以培养他们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逐步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去看问题、想问题。在科学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开发与利用好科学课程资源是一个关键环节。《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在阐述科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以及提出课程实施的建议时便多次强调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为了使学生的科学学习具有共获得智力背景,科学教育不能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必须利用与开发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科学教育的课程资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要充分调动教师、学生、家长和其他社区成员的积极性,并根据农村和城市学校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以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开发与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共同促进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与发展。其实“课程资源”并不是一个完全陌生的新生事物,很多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已经自觉、不自觉地利用了很多类型的课程资源,如教材、实验室、图书馆、网络、软件等。针对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特点,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课程资源对小学科学课程的实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其开发与利用的科学性首先应该体现在有一定的目标性,要为实现一定的目标服务,要有利于达到小学科学教学目标,有利于丰富小学科学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质量。
根据小学科学课程目标和新课程理念,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应具有以下特性:(1)生活性,即课程资源内容的选择应与小学生现实生活密切联系,且能引起学生强烈兴趣和需要、唤起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探究欲望。(2)探究性,即课程资源的开发要能够支持学生的探究活动,有利于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能通过多种渠道收集证据、进行实验等探究,从而解决问题。(3)开放性,即课程资源的开发不仅体现在内容上,而且应能拓展学生的学习时空,学生探究学习可以在课内或课外,探究场所可以是学校、家庭或社区,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目前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教育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进入学校,步入课堂。它的许多优点在很多学科早已得到了充分体现,诸如,模拟性强、可操作性强、能提供海量的网络资源、具有先进的智能性等等。这些优越性,也为科学学科搭建了宽广的教学平台,每一位优秀的现代教育者,都不会轻易放弃这种现代化教育技术。所以,在《科学》日常教学中,我们可将常规媒体与电教媒体有机的结合起来,合理利用,以达到优化科学课堂的目的。
1.现有资源的有效使用。
新教材的每一册科学教师用书都配了一张光盘,里面有很多有价值的资源。以科学三年级上册为例,这一册的光盘里有水稻的生长过程及大米的生产过程,蝗虫的身体构造及活动,天气单元中的各种各样的云和各种各样的天气,古代的纸和书,古代的造纸过程,现代的造纸过程等等。在教学完《米饭的观察》一课时,可让学生观看水稻的生长过程及大米的生产过程,不仅能使学生了解这些知识,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观看水稻的生长过程及大米的生产过程后,明白大米的来之不易,从而教育学生爱惜粮食。教学《我来造一张纸》时,让学生观看古代的造纸过程,现代的造纸过程,既可让学生了解造纸技术,扩大他们的视野,体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巨大作用,同时又可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节约能源的思想教育。其它各册都可根据具体内容有选择性的使用。
2.通过课件或视频资料变静为动。
科学教学中的有些内容是无法让学生观察到的。如:种子发芽的过程、植物开花、结果的过程,虽然学生亲自种植了,但实际上他们观察到的仍是一个静态的、不连续的过程。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积极性,本人在教学这些内容时,利用网上下载的资料制成录象和视频教材,让学生观看,使学生清晰地看到了他们无法观察到的种子发芽生长、花蕾绽放的过程及情景。在教学《形形色色的动物》、《形形色色的植物》时,本人也采用这一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因为教材上所谓的形形色色数量的确是非常有限。而且有些动物我们的学生很难见到。在教学《运动和力》时,我将滑动摩擦实验通过特写镜头摄制下来,把接触面的高低凹凸不平呈现在学生面前,物体相对运动时的接触面摩擦过程就看得一清二楚,从而达到了化抽象为具体的目的。再如:像《日食和月食》制成课件,帮助学生理解日食和月食的成因。科学教材上有很多这样需要开发的教学资源,当然这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既需要老师的文化素质,更需要老师的牺牲精神。
3.科学学习网站的开发、利用
专题学习网站是近些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而应运而生的一种教学资源。将科学教学中一些不便于直接观察与研究的内容,或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探究能力的内容等,分成一个一个专题,并以网站的形式提供给学生学习或作为教学媒体与资源用于课堂进行教学,是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和作用,进一步拓展科学教学资源的又一新的重要途径。
如在教学《我们知道的太阳》、《爱护珍惜动物和植物》、《保护野生动植物及栖息地》等内容时,我们可以将事先在网上收集的相关资料,按知识天地、学习方法导引、问题探究、学习效果评价、互动交流等类似模块制作成学习网站,让学生自主探究与学习。通过这种方式可较好地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协作交流等多种意识,从而达到更好地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应该积极开发与利用小学科学课程中的学生和教师资源。
多种多样的资源为我们因地制宜地开发与利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进行科学教育教学活动所必须的时间、场地、物质和设备等资源为条件性资源;作用于科学课程,并且能够成为科学课程的素材或来源,如科学教师、学科专家、学生、家长、社会人士,以及各种各样的教学材料等为素材性课程资源。条件性课程资源是科学课程实施的前提条件,没有这些条件保证,就谈不上科学课程实施的问题。与条件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相比,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创造空间。其中,兼具条件性与素材性课程资源两种性质的学生和教师在整个课程资源,特别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起着主导和决定性的作用。
1.努力开发与利用教师中的课程资源
教师是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科学教师的素质水平决定着科学课程实施的程度。
小学科学课程单从知识体系上讲,包括了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三大标准领域,并强调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反映科学技术最新发展,涉猎的知识面相当宽广;小学科学课程对教师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教学手段及教学能力等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小学科学课程赋予了教师课程设计的权利和任务,加大了教师的创造空间。在知识结构上,要求教师要审视和了解各个学科和各个领域;在教学手段上,要能利用包括网络系统在内的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在教学功能上,要具有驾驭多种教学方式的能力等等。小学科学课程承担着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重任,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科学教师的科学素养决定了科学课程资源的识别能力、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提高科学教师的素质与水平就显得非常紧迫。所以实施小学科学课程,必须要有一支高水平的专业教师队伍。
对照这些标准和要求,许多科学教师的素质与之相差甚远,特别是现阶段小学科学教师队伍并不理想,专职教师有限,兼职教师居多,不具备相应的学科背景,很难胜任科学教师的角色。因此,在课程资源建设的过程中,要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首位,通过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的突破来带动其他课程资源的优化发展。加强小学科学教师的职前与职后培训,提升科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理论水平,这是科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首要任务。
2.努力开发与利用学生中的课程资源
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重要资源。
建构理论认为:知识是靠建构而不是传递的。教学并不是简单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帮助学习者从他们自己的经验中去建构自己。因为知识建构是从活动中产生,所以知识是嵌入于活动中,我们无法将知识从经验中予以分开,知识是在自己先前经验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学生的经验实际上就是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和社会阅历等,这是教学的起点,因为新知识的获取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从而把学生的经验与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统整起来。
兴趣是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者爱好某种活动的一种强烈的倾向。他表现为个体对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人的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在活动中发生、发展起来的,需要的对象也就是兴趣的对象。兴趣是引起和保持注意的重要因素,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是集中注意,愉快地、主动地去探究它。可见,兴趣是获取知识的前提,是学习的源动力,是发挥潜质的诱因,是创造的先导。要想教学取得理想的效果,就必须把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兴趣结合起来。
学生的经验和兴趣构成课程资源的有机成分,且学生作为课程资源具有不同于其他资源的特点——内生性,即可以使各种课程资源能动地产生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教育价值。所以要充分研究和把握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学习特点、学习需要、已有的经验、心理认知结构和兴趣,发挥学生作为课程资源的最大优势。
综上所述,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日趋进步,教育本身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新课程和新形势对我们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树立新的课程思想和观念,加强课程建设,在实施小学科学课程之际,加强对于课程资源问题的理论研究,强化课程资源意识,提高对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小学科学课程资源,是非常有意义的。科学教学资源是十分丰富的、随手可得的,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勤于动手、勇于探索和创新,我们就一定能够寻求到科学教学资源开发的更多、更好的途径,同时也一定能更充分的利用好各种丰富的科学教学资源。
㈩ 谈一谈学校周边有哪些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
充分利用学校的课程资源
学校提供的课程资源在各种课程资源中是占首位的。就中学生物课程而言,除各学科通用的课程资源外,还应当配备生物实验室及相应仪器设备、生物学教学、生物类图书及报刊、生物学教学挂图、投影片、音像资料等,有条件的学校还应建设生物园。此外,校园网上的有关信息以及校园中的生物也是应当充分利用的课程资源。
教师在利用学校的课程资源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向学校领导宣讲《标准》的要求和生物课的特点,努力争取校领导的理解和支持,丰富学校的生物课程资源。比如,留意教学仪器研究所颁发的生物学教学仪器设备目录,以及生物学教学挂图、投影片和音像资料的宣传征订材料,根据教学需要向学校申请购置。
第二,如果学校拥有较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师应当注意进行适当整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对课程资源的需求可能会有较大的差异。比如,关于生物体的结构,如根尖的结构,花的结构,心脏的结构等,实物或模型具有真实感和立体感,可以作为首选的课程资源;挂图或投影片具有图像清晰、各种结构名称有明确标注等优点,可以在观察实物或模型后用来进一步观察和识别;用课件来演示亦无不可,但有大材小用之嫌;放录像片(展示结构时配以背景音乐)则显得喧宾夺主了。关于动态过程的内容,如动物的胚胎发育,细胞分裂等,用静态图解表示则有较大局限性,用动画录像片或多媒体课件教学,则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因此,对各种课程资源的选择和整合,是合理利用课程资源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
第三,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活生生的生物,学校校园中的生物及用学校经费购买的生物材料,都是学校提供的重要课程资源。这些课程资源具有其他课程资源难以替代的价值。《标准》十分重视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观察,触摸乃至操作活的生物体,与面对模型、标本、挂图甚至观看录像片相比,学生的情感体验要丰富、鲜明而深刻得多。因此,不能只盯着仪器设备而忽视生物性的课程资源。有的教师用录像片播放实验内容,以此来代替学生亲自参与的实验活动,如果用于个别材料难找或因为其他困难难以完成的实验尚可,作为一种先进的做法推而广之就有失偏颇了。实际上,学校的生物园是学生探究和实践的最重要的资源之一,这一资源的完备不能完全依赖学校,应当让学生成为生物园的主人,在使用这一课程资源的同时,也参与这一课程资源的建设和管理。
第四,学校的课程资源并不只是为教ψ急傅模渲胁簧僮试从Φ庇糜谘淖灾餮啊⒅鞫骄俊8荨痘〗逃纬谈母锔僖ㄊ孕校返木窈汀渡锟纬瘫曜肌返睦砟睿獯慰纬谈母锏闹氐隳勘曛痪褪谴俳胺绞降淖洌继骄啃匝啊R迪终庵直涓铮隹恳槐窘炭剖槭遣还坏模靠翁蒙系?5分钟也是不够的。学校图书馆或资料室、生物园、生物实验室等,都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所需要的,应当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资料,查阅书籍,做探究性实验,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这样的机会,学校应当为此提供条件。
第五,学校的某些课程资源可以校际共享,在有些城市已经出现这样的做法:有的学校专门培养草履虫,有的专门培养果蝇,有的学校则专门养花,通过校际共享,这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这种做法值得借鉴。
(自《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