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管理 » 北海油气资源储量有多少
扩展阅读
长沙哪里可以买到钻石卡 2025-05-14 05:54:02
钻石小程序在哪里 2025-05-14 05:48:25

北海油气资源储量有多少

发布时间: 2022-05-28 12:19:36

㈠ 海底石油储量是怎样的

据地质专家研究表明,海洋中的大陆架和大陆坡蕴藏着全球3000亿吨石油的一半以上。海底石油将显示出越来越广阔的应用前景。1960年全世界近海石油产量占石油总产量的10%左右;1970年,产量占总产量的16.8%;1980年海上石油产量占世界总产量21.8%;1985年海上石油占总产量的26.74%,2000年,已超过世界石油产量的一半以上。

煤、石油、天然气是工业化社会一刻也离不了的动力源泉。现代化的交通多数离不开石油、天然气和煤。20世纪以来,传统的燃料,煤和木材逐步让位于石油和天然气。以1950~1970年为例,短短20年间,世界石油消费量提高了三倍,天然气消费量提高了四倍。在世界各种能源消费结构中,油气所占比重达到了64%。而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其比重高达75%以上,多数工业发达国家都靠进口石油来满足本国需要。西欧各国所消费的石油96%依靠进口,开采石油量占世界石油总量1/3的美国,也要进口40%的石油才能满足本国石油需求量。日本进口的石油量占世界石油耗量的17%。这一趋势有增无减。

能源短缺,早已成为全球人类关注的焦点,因此开发海上天然气和石油,已成为各工业国家的共同行动。1907年美国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圣巴巴腊海峡,用栈桥式井架,在水深仅有几米的海底,首次采出石油。1924年前后委内瑞拉的马拉开波湖和前苏联里海的浅滩上也先后建起了海上石油钻井架,进行石油开采。这些石油井架都用栈桥同陆地相连。直到1946年,美国建造的海上钻井平台首次打出了世界上第一口海底油井。

据科学家研究报道,海底石油和天然气遍及世界各大洲的大陆架,石油储量最多的首推波斯湾。其中有六个产油量超1000万吨,储量在10亿吨以上的特大油田。其次是委内瑞拉的马拉开波湖油田。在海底天然气储量方面,波斯湾仍居第一,北海居第二,墨西哥湾第三。

中国浅海大陆架面积近285万平方千米,其中200米水深范围内的大陆架面积共130万平方公里。经勘探研究表明,我国沿海主要有渤海、黄海、东海、台湾浅滩、珠江口、莺歌海、北部湾等七个含油盆地,总面积约为100万平方千米,现已查明有17个新生代沉积为主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估计有很多的油气资源量,大约达100亿~130亿吨,构成了环太平洋区含油气带的主体部分,是中国油气资源的重要后备基地。

位于英国北海的巨大的海上石油钻井平台20世纪50年代海上勘探油气的国家仅六个,而现在已达100多个。海上油气钻井数,1961年为726口,而到1995年达2663口,其中美国海上油气钻井数最多。海洋石油的产量,1950年仅0.3亿吨,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5.5%;1960年为1亿吨,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9.20%;1995年为9.65亿吨,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30.08%。海洋天然气的发展速度不如石油,1980年的产量为2903.11亿立方米,1995年为4421.00亿立方米。

从1980年开始中法、中日先后在渤海中部、西部和南部进行联合勘探开发。1981年在中日合作区打了第一口预深井,日产原油近1000吨,天然气约60万立方米。同年10月又打出了一口井,日产原油270吨,天然气3.3万立方米。1982年4月,中日合作打出第一口深井,日产原油390吨,天然气7万立方米。

早期的海上钻探,通常采用固定式或活动式平台进行几十米,甚至几百米的水深作业。固定式平台既可用于钻探,也可用于石油生产。

位于英国北海的巨大的 海上石油钻井平台

活动式钻井装置具有既保证钻井时的平稳性,又有易于活动和适应多种水深的特点。

采油是海上石油开采的最后一道工序。固定式生产平台是目前最常用,最主要的是采油平台,它有钢管架桩基平台、钢筋混凝土重力式平台、张力腿平台、绷绳塔平台。建一座固定平台,其投资量非常巨大,必须要有大面积的采油要求条件,才是可行的。

浮式生产系统有半潜式和油轮式两种,半潜式适用于900~1500米的深海区或边际小油田开采油气。油轮式的最大作业水深可达1800米。有的国家采用向海中填石砂、泥土和废料等建造人造岛来进行石油开采。

㈡ 在海洋中有多少吨石油

海底蕴藏了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在世界油气勘探开发中,许多国家和地区海上都有新发现和新油气田投产。海洋的油气储量和产量都显示出愈来愈重要的作用。据统计,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海洋石油储量占世界石油储量的20%至22%,石油产量占总产量的25%至26%,海洋的天然气储量和产量占世界天然气储量和产量的15%至16%左右。据1995年的估计,世界浅海已探明的石油资源储量为379亿吨,天然气的储量为39万亿立方米。据不完全统计,海底蕴藏的油气资源储量约占全球油气储量的三分之一。许多国家的专家预测,如果今后海上年产油量增大率以3.5%至6%往上升,海上年产气量增长率以1.5%至3%往上涨,不久的将来年产油气量,路上和海上可能平分秋色,各占一半,预计世界未来的油气储量和产量将主要来源于海洋。总之,海上油气有很大的潜力,后备资源充足。我国陆架区海域辽阔,面积达200万平方千米,其中沉积盆地面积近90万平方千米,共有大、中型的中、新生代含油盆地20多个,估计浅海石油总资源量约240亿吨,天然气资源量可达14万亿立方米。我国发现了渤海、南黄海、东海东部、东海西部、珠江口、北部湾、莺歌海等7个大型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和90多个含油气构造,现已勘探证实具有工业价值的油气田40多个。全世界大陆架面积约为3000万平方米,占世界海洋面积的8%。关于海洋石油的储藏量,由于勘探资料和计算方法的限制,得出的结论也各不相同。法国石油研究机构的一项估计是:全球石油资源的极限储量为1万亿吨,可采储量为3000亿吨。其中海洋石油储量约占45%,即可采储量为1350亿吨。中东地区的波斯湾、美国、墨西哥之间的墨西哥湾、英国、挪威之间的北海、中国近海,包括南沙群岛海底,都是世界公认的海洋石油最丰富的区域。

㈢ 世界石油资源储量为多少

人类经济、生活的现代化,对石油的需求日益增多。在当代,石油在能源中发挥第一位的作用。但是,由于比较容易开采的陆地上的一些大油田,有的业已告罄,有的濒于枯竭。为此,近20~30年来,世界上不少国家正在花大力气来发展海洋石油工业。

探测结果表明,世界石油资源储量为10000亿吨,可开采量约3000亿吨,其中海底储量为1300亿吨。中国有浅海大陆架近200万平方千米。通过海底油田地质调查,先后发现了渤海、南黄海、东海、珠江口、北部湾、莺歌海以及台湾浅滩等7个大型盆地。其中东海海底蕴藏量之丰富,堪与欧洲的北海油田相媲美。

东海平湖油气田是中国东海发现的第一个中型油气田,位于上海东南420千米处。它是以天然气为主的中型油气田,深2000~3000米。据有关专家估计,天燃气储量为260亿立方米,凝析油474万吨,轻质原油874万吨。

㈣ 北海油田的气候及储量

北海 是大西洋的边缘海,在大不列颠岛和欧洲大陆之间,面积约50多万平方千米,绝大部分位于大陆架上 。北海油气资源丰富,海底石油藏量仅次于波斯湾和马拉开波湾而居世界第三位。这对于贫油的西欧来说具有 重大的意义。所以尽管北海地区气候条件十分恶劣,全年2/3以上的时间是阴雨天,风大浪高,但沿岸国家仍下 决心开采。在北海大陆架大量开采的油气主要集中在英国和挪威所属海域。英国勘探北海油气始于60年代,1975年开始产油,1984年产量突破亿吨;挪威90年代起产量超过英国,成为一个新兴的油气生产国。北海 油田生产的油、气,除满足英、挪两国自身消费外,还大量出口。在北海主要油田的集中海域,新建了许多新的输油管道、石油终点站和油港。

㈤ 北海的油气开采历史是什么

精确划分沿岸国家海域的界线是有秩序地开发海洋及其资源的关键。北海周围的国家有英国、挪威、丹麦、荷兰、德国、比利时和法国,这些国家之间的海上距离往往不足400海里,北海海域需要在它们之间进行分割。根据1958年《大陆架公约》,相邻国家之间主要按照等距原则来确定各国之间的边界。从l964年开始,北海沿岸国家协商签订了一系列的双边协定。北海水域较浅,整个海床除挪威海槽外,均由水深不超过200米的大陆架构成。挪威海槽是一条深度在200~1650米的水带,它位于挪威南部和西南部海岸的边缘,平均宽度为80~100千米。北海大陆架的绝大部分现已为英国和某些东侧国家,即挪威、丹麦和荷兰所缔结的一系列协定划定疆界。这三起疆界划分是通过划出所谓的“中间线”而实现的。出于目前的目的,这些中间线可被看成是“相向”国家间所划定的大陆架疆界。该疆界在这些国家间平均分配了这些介入空间。这些界线连同一条类似的界线一起展示在图上,这条界线也是通过协定在挪威和丹麦的大陆架区域间划出的。
经过一系列协商,英国获得大部分北海大陆架。英国北海海域包括三大沉积盆地,含油气层厚2500~3500米。南部盆地在北纬54°以南,已发现20多个气田,储气层为二叠纪砂岩;该盆地开发最早,是目前英国天然气的主要产区,中部盆地位于北纬55.5°~58.8°,已发现约30个油气田,其中福蒂斯油田为北海三大油田之一,目前产量最大,主要含油气层是古近—新近纪砂岩和白垩纪灰岩。北部盆地又称设得兰盆地,位于北纬59°~61°,这里油气蕴藏量是北海最大的,主要储油层是侏罗纪砂岩,发展潜力巨大,布伦特是北部着名油田。勘探表明,在英国北海海域,石油蕴藏量达30亿吨以上,已探明有开采价值的油田约有80多个。在1964年和1965年,联邦德国与荷兰、丹麦按等距原则划分出两条各长26海里的邻近海岸地区的大陆架边界。后来联邦德国提出扇形区理论,把德国的大陆架地区插在荷兰和丹麦两国海域中间,力求把它的大陆架扩展到油气储量相当可观的北海中部。不久联邦德国、丹麦和荷兰进一步谈判,进而在1971年取消了丹麦和荷兰之间1966年的大陆架划界协议,并缔结了以下新协议:联邦德国—丹麦、联邦德国—荷兰、联邦德国—英国、丹麦—英国四个大陆架划界协议,以及英国和荷兰签订的修正1965年大陆架划界协定的议定书,德国由此获得了较为有利的疆界,其大陆架区域扩展到北海中部地区,一般认为在那里找到具有商业开发价值油田的可能性较大。
北海油气勘探开发从20世纪60年代起步。1963年丹麦首先颁发了开放北海大陆架海域的第一批勘探许可证。1964年德国也相继颁发了北海所属海域油气勘探许可证,并于1965年首先发展钻探,发现了一个无开采价值的气藏。随后,英国石油公司在北海南部区发现了第一个商业性油田——埃科菲斯克。到70年代,随着海洋钻井装置建造业的迅速发展,北海油田的勘探活动进入高潮。相继进入北海进行油气钻探的公司有几十家。从1970年开始,不断有新的重大发现。尤其是从1975年开始,是北海历年来油气勘探成功率最高的一年,共发现油气田20多个。至1982年底,北海证实可采石油储量约为46亿吨,潜在的可采储量估计有66亿~100亿吨。目前,北海共发现了100多个油气田。北海作为一个新兴的大型海上含油气盆地早已为世界石油所瞩目,但其石油勘探和开发历史是十分曲折的,概括起来可划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一、1959年以前
北海周边陆地上的勘查活动始于1859年,当时在德国北部汉诺威附近发现了维策油田。通过对类似的盐丘和伴生的背斜的系统勘查,发现了约70个油田,年产石油300万桶(50万立方米),大部分产自下白垩统和侏罗系储层。1910年在汉堡附近的一口水井中偶然发现天然气,以后在一些地区的二叠系蔡希斯坦统白云岩中也发现少量天然气。
荷兰的勘查始于1935年,在1943年发现下白垩统绍内比克(Schooncbcck)油田。1948—1953年在荷兰东北部发现一些小气田,并在西部进行小规模石油生产。
英国的勘查活动可追溯到1938年,当时英国石油公司(BP)在埃斯克代尔(Eskdalc)背斜上钻探,发现了蔡希斯坦统白云岩中的天然气。1939年进一步在伊克林(Eakfing)背斜勘探,在纳谬尔阶和威斯特伐利亚阶中发现具商业价值的低硫蜡质原油,在迪克斯伍德·凯勒姆希尔和考通地区进行的地震折射测量发现了其他含油构造,使得东米德兰石油总日产量达2500桶(400立方米)。第二个勘查高潮在1953—1961年,发现了盖恩斯伯勒油田及10个小油田。
二、1959—1964年时期
1959年在荷兰发现了格罗宁根大气田,增强了部分石油公司勘查海域的意向。最终刺激了工业界进入北海工作,对格罗宁根资料的区域地质对比表明,二叠系含气砂岩储层很可能从荷兰的北海下面延展到英国东部,而物探资料已经说明,与德国和荷兰陆地上类似的盐丘构造在海域也存在。1962—1964年,一些公司集团进行了踏勘性海上地震测量,再加上航空磁测,第一次较准确地勾画出了北海的地质格架,同时,早从1961年开始,就从荷兰陆地油气田区向海域甩开钻探,打了少量海上钻井。
三、1964—1970年时期
虽然在北海中央高地英国海域打的第一口井没有见到油气,但1965年在与格罗宁格相类似的二叠系赤底统储层中发现了工业天然气,这就是莱曼大气田。同时,在德国海域打的干井,使人们认识到这套含油组合的地理分布有限,即赤底统砂岩向北过渡为页岩和蒸发岩。钻探表明,赤底统砂岩的上覆层是一套厚的陆架碳酸盐岩,后者向北变薄进入盆地相。
到1968年已经清楚地认识到,在砂柑带内的构造上钻探不一定成功。例如48/13-1井,见到当时最厚的砂岩,致密胶结,含气层有数百英尺。但进一步钻探和详细的岩石学研究表明,该沙丘带某些地区在中生代被埋藏程度深,次生氧化硅和自生伊利石的生长使砂岩孔隙度遭到破坏。这一盆地区的回返发生在白垩纪末期和古近—新近纪中期,结果形成一些宽广的构造高地。业已证明,其他高地也是不含气的,赤底统砂岩的有工业价值范围是在二叠纪南部盆地的南半部,构成一条较狭窄的东西走向的岩带。
人们发现,储集性能极佳的三叠系本特阶砂岩,分布范围要广泛得多,而且,它们受下伏二叠系盐层广泛的构造影响,但对本特阶砂岩抱很大期望的时间很短。这是因为,在大部分地区,二叠系蒸发岩是天然气从石炭系母岩中运移的障碍,这些圈闭或是完全含水,或是只有部分被天然气充填。罕见的例外只是当断层或盐层变薄而破坏这种封闭的地带,直接有工业价值的三叠系气田是1966年发现的休伊特气田和1967年发现的多提气田。
根据德国和荷兰的早期经验,认为二叠系蔡希斯坦统碳酸盐岩是第二个天然气目的层,在钻探更深的赤底统目的层时,在许多情况下发现它是含气的。可是迄今没有一个海域钻井证明它有多大规模,或者证明其有足够的流量可维持工业开发。
尽管蔡希斯坦统和三叠系两个储层可开发的天然气很少,但却获得了丰富的地层信息。业已发现,德国海域以西很远,各种碳酸盐岩、砂体和蒸发岩的岩性地层关系出奇地准确。在海域获得的新证据也为英国二叠纪和三叠纪盆地边缘沉积与陆地同类地层相联系提供了线索。
在北海中央高地以北,勘查兴趣集中在古近系,在这里,根据地震资料,存在类似生长断层的特征。这种生长断层表明可能有三角洲滚动构造,但1967—1969年钻探结果没有重要的发现。大约在同一时期,在挪威水域上白垩统白垩层中发现大的含气油流,油柱高700英尺(213米),而在丹麦水域内,1966年发现非工业油气流,从而证明这套白垩层是有远景的储层。1969年发现了特大型的白垩系中的埃科菲斯克油田石油储量13亿桶,该油田的发现被认为是北海石油勘查工作中一个最重要的里程碑,从而终止了十年来以勘查非伴生气为主的工作,真正开始北海北部的找油阶段。
1970年在英国水域有两处重要发现,一处是福蒂斯油田,在古近系砂岩中揭露118米(386英尺)油层。日产原油750立方米(4720桶);另一处是奥克油田,从二叠纪坍塌角砾化和多孔白云岩中,流出轻质低硫原油,日产量940立方米(5920桶),白云岩下伏着450米以上的赤底统含水砂岩。这些发现有力地证明这样一种假说:在中央地堑内的中生代或古近—新近系源岩中有希望生成石油。1970年第三口井揭示了新的有意义的石油前景,即中央地堑内更深的前中生代砂岩希望很大,从白垩层之下的砂岩中首次试出了石油,日流量128立方米(800桶),产自3600米深度以下的薄层砂岩中。只是因为石油产量中等和储层较薄,当时并不具有巨大的工业价值。
四、1971—1976年时期
埃科菲斯克油田的发现,导致在南部的挪威和丹麦水域的中央地堑的白垩储层中发现一系列油田。英国水域石油勘查更加积极,在设得兰台地以南地区,以及福蒂斯油田与苏格兰海岸之间地区大力进行地震勘探,发现了多种多样的构造单元,一些在早白垩世以前出现的埋藏“地貌”,提供了大量很有远景的靶区。最大的埋藏高地在北海北部显示很清楚,在该构造上打的第二口井即发现了布伦特油田,产层为侏罗系三角洲砂岩,日产原油1040立方米(6500桶),该油田可采石油储量2.8亿立方米。布伦特大油田的发现对北海北部的石油勘查有重大影响,导致了一系列类似油田的发现。在随后的四年中,在布伦特型埋藏高地上找到9个大油田(东设得兰盆地),在挪威海域发现斯莱普那气田,其天然气储量0.2万亿立方米,凝析油4.09亿桶(6500万立方米),与此同时,钻探工作也提供了大量的有关侏罗纪岩系的新的区域资料。
侏罗系作为新的勘查目标早在1972年就已知道,上侏罗统(牛津阶)是一套引人注目的含油的海岸砂岩。1974年克莱莫尔油田的发现进一步证实了其石油潜力,更北部发现的马格努斯油田中,石油砂岩是启奠里支阶的螺水相,但这种地层单元现普遍认为具源岩特征,而不是重要的储层。1975年,在维金地堑发现上侏罗统的布雷油田,储层是一套很厚的砾岩和砂岩层系,最大厚度450米。同年,在挪威水域的中央地堑东侧侏罗系浅海砂岩中发现尤拉油田,石油储量2亿桶(3100万立方米)。天然气20亿立方米。70年代中期在中侏罗统海退砂岩中没有突破,所以对上侏罗统兴趣增加。
这一时期,也大量积累了古近—新近系的新资料,许多钻井把侏罗系和古近—新近系作为目的层。1971年发现弗里格大气田(南维金地堑),储层是始新统浊积砂岩,在古近—新近系中也发现规模小于侏罗系的油田。
这些年代,有一种主导思想,即在北海中部和北部,唯一重要的生油岩是上侏罗统启奠里支阶黏土层。根据这种概念,马里湾(Inner Moray Firth)大部分地区是无前景的,因为源岩被认为对石油生成作用是不成熟的。然而,1976年比阿特拉斯油田的发现却表明,勘查人员对其他可能性也要保持思想开放。该油田可采储量约1.62亿桶(2500万立方米),属于中侏罗统储集岩。1976年,还发现了泥盆纪老红砂岩中的巴肯油田,虽然孔隙度低、渗透率低,但因强烈裂隙化而有可观的流量(日产30000桶)。
五、1977—1985年时期
自1977年来,北海中部和北部的油气勘查工作很活跃,勘查的主要目标是上侏罗统,而其他目标,如古生界、下白垩统、古新统和始新统也不断引起人们注意。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开展对日益困难的对象的勘查。在上侏罗统中的圈闭和储层产地的地震显示的解释,要比早期对中侏罗统地垒和倾斜断块,或者大型底辟构造和盐丘等主要对象的地震解释困难得多。然而,随着对以白垩系为基底的小型闭合构造上较弱地震指示的识别和钻探经验的积累,在北海北部和中部发现了一些油气田。
在维金地堑南部,继布雷油田之后,又发现了托尼/塞尔马(1976)和蒂法尼(1979)油田;在北海中部,在上侏罗统和下白垩统中继续有发现。在北海南部英国水域,自1982年以后,勘查工作有所加强。在挪威水域,1978年发现古尔法克斯大油田,可采石油储量达13亿桶(2060亿立方米),天然气5000亿立方英尺(140亿立方米)。而挪威水域发现的特罗尔(Trol1)特大型油气田(1979年),更是北海油气勘查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该年还发现另一个大型油气田——诺尔斯克·奥锡堡油气田,估计石油储量10亿桶(1.6亿立方米),并含天然气2.4万亿立方英尺(670亿立方米)。
在丹麦水域,发现5个油气田,总的石油储量约3亿桶(4600万立方米),天然气3.9万亿立方英尺(1100亿立方米)。
六、1985年以后的勘探概况
1985年以来,勘探开发活动仍然很活跃,在北海北部地区的主要勘探目标仍然是上侏罗统,但对其他的目的层,如古生界、白垩系、古新统和始新统,仍有一定的兴趣,因而,在某些地区仍取得了可观的勘探效果。但经过一段高峰大型油气田集中发现期以后,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发现相对较小。
这一阶段的另一特点是勘探开发工作更加困难。上侏罗纪圈闭的地震显示已不那么明显。大的地垒、上覆构造和盐刺穿经前期勘探,已有许多发现,剩下的更加不明显。自此期间维京地堑南部以上侏罗统不莱油田类型具远景目标而富有成效的,有托尼(Toni)油田、蒂法尼(Tiffany)油田。更重要的发现是在挪威海域,发现了上侏罗纪的特罗尔(Troll)大油气田、中侏罗纪的古尔法克斯(Gullfaks)和奥塞贝格(Oseberg)及斯诺里(Snorre)等大油田。这也许与挪威发出招标区块较晚有关。
在中央地堑的阿盖尔(Argyll)油田附近,Homilfon公司成功地圈定了一批小断层圈闭,在侏罗系砂岩中于1981年发现了都坎(Duncan)和东都坎(East Duncan)油田。另外,在默里湾有限的区域内,证实了下白垩统砂岩沉积中亦含有烃类聚集,如1980年发现的北克莱莫尔油田。
古近—新近系的开发集中在设得兰高地的边缘,在那里原油的密度大于英国北海的其他地区的原油密度。在中央地堑也有若干古近—新近系的油层发现,菲利浦公司发现的Joanue就是其中之一。

㈥ 油气分布

( 一) 世界的油气资源

世界石油的剩余探明储量,1980 年为880 ×108t,到 2000 年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到1408. 9 × 108t ( 表 8 - 4) ,这是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主要表现在: 油气地质理论的提高,地震、测井、钻井等勘探方法的进步,高采收率等开发技术的应用,老油田储量的增加以及新大油田的发现。

表 8 -4 世界油气探明储量

石油和天然气的可采储量超过6850×104t和850×108m3的大油气田,对世界油气资源有着巨大的影响。目前世界上共有509个大油气田,虽然它们仅占世界油气田总数的1.7%,但其油气可采储量却占世界总可采储量的70%(Brooks,1990)。其中,可采储量超过6.85×108t的巨型油田有42个,却占世界石油总可采储量的40%(法国石油研究院,1993)。尽管目前对大油气田的划分标准还未完全一致,但无论以什么储量级别或不同时期所做的统计结果,都不会改变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世界上绝大多数的油气储存在少数大油气田中(表8-5和表8-6)。

通过对大油气田的统计和分析,可以反馈很多有关大油气田形成的地质信息。

1)烃源岩:页岩(泥岩)占65%,微晶灰岩占21%,泥灰岩占11%,煤小于2%;按烃源岩类型统计,海相大油气田占大油气田总储量的 95% ,陆相大油气田占 5% 。

2) 储集岩: 按岩性统计,砂岩储集层约占大油气田储量的 60% ,碳酸盐岩储集层约占 40% ; 按时代统计,中新生代地层中大油气田储量占大油气田总储量的 89% ,古生代地层中的占 11% 。

3) 盖岩: 与页岩盖层有关的大油气田占大油气田总储量的 65% ,与蒸发岩盖层有关的占 33% ,与碳酸盐岩盖层有关的占 2% 。

4) 圈闭: 背斜圈闭约占大油田总数的 61% ,占大油田总储量的 73. 9% ; 地层和岩性圈闭约占总数的 6. 8% ,占总储量的 4. 4% ; 复合圈闭约占总数的 32. 2% ,占总储量的 21. 7% 。

表 8 -5 世界 10 大油田

表 8 -6 世界 10 大气田

5) 埋深: 埋深 1220m 以上大油田所占大油田总储量的 5. 1% ,大气田所占大气田总储量的 25. 7% ; 埋深 1220 ~ 3050m 的大油田占总储量的 79% ,大气田占总储量的46.1%;埋深3050~3665m的大油田占总储量的8.1%,大气田占总储量的25%;埋深3665~4270m的大油田占总储量的7.6%,大气田占总储量的1.9%;埋深4270m以下大油田占总储量的0.2%,大气田占总储量的1.3%。

(二)油气资源的空间分布

虽然地壳上油气资源的分布非常普遍,目前除南极洲外,在各大洲的110个国家和256个盆地中均发现有油气田,但油气资源的分布极不均匀。全世界1000km2以上的陆上盆地有964个,海上盆地有451个,共计1415个,其中已发现油气田的盆地有256个,含有巨型油气田的盆地73个,它们占有世界油气总储量的80%(张亮成,1986)。其中的波斯湾、西西伯利亚和墨西哥湾这3个盆地就占有世界油气总储量的60%,仅波斯湾一个盆地就占有世界油储量的40%,而西西伯利亚一个盆地就占有世界天然气储量的40%。即使在同一个含油气盆地中,不同部位的油气丰度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例如:蕴藏石油最多的波斯湾盆地面积为230×104km2,油气田集中分布在其东北边缘大约60×104km2的面积内,占有该盆地总可采储量的95%以上油气资源;蕴藏天然气最多的西西伯利亚盆地面积为280×104km2,油气田集中分布在鄂毕河的中下游地区,不超过其总面积的30%(甘克文,2002)。上述事实充分说明地壳上油气资源在空间上分布具不均匀性。

油气主要产在沉积盆地之中,油气资源丰度的不均性与盆地的类型密切有关。Price(1994)在原有盆地分类的基础上,将含油气盆地归纳为8类,并研究了其与含油气丰度之间的关系(表8-7)。

表8-7 各类盆地的含油气丰度

Price认为,克拉通盆地是体面比(沉积物体积与沉积物分布面积之比)低、地温梯度低、构造形变小、断裂活动少的盆地,因而油气储量和丰度均最低;前陆-褶皱带是极不对称的大型盆地,巨厚的沉积位于盆地活动翼一侧且构造活动十分强烈,有穿过盆地深部的高角度和低角度的逆断层,稳定翼一侧构造活动大大减弱,大油气田多分布在此稳定的陆棚区,例如属此类型的波斯湾盆地拥有105个大油气田,伏尔加-乌拉尔盆地拥有12 个大油气田,阿尔伯达盆地拥有 10 个大油气田等,是油气储量最多、丰度中等的盆地类型。裂谷和萎缩裂谷盆地在地堑中有巨厚的沉积,地温梯度高,常在 4 ~5℃ /100m,深大断裂发育,油气以垂向运移为主,油气田多分布在邻近深地堑的断块隆起上,例如属此类型的北海盆地拥有 26 个大油气田,二叠盆地拥有 19 个大油气田,西西伯利亚盆地拥有67 个大油气田等,是油气储量仅次于前陆盆地而丰度高于前者的盆地类型。由海洋扩张中心隔开的海盆,构造活动十分强烈,地温梯度高,深大断裂活动频繁,例如属此类型的大墨西哥湾盆地拥有 27 个大油气田,是油气储量和丰度都比较高的盆地类型。扭动盆地被不同学者称为俯冲盆地、后缝合线盆地或张性盆地,这类盆地具有很高的体面比、地温梯度极高、张性构造活动为油气提供了良好的垂向运移通道,油气田大多分布在成盆主断层的上升盘或其附近,目前世界上 3 个含油气丰度最高的洛杉矶、中苏门答腊和马拉开波盆地均属此类,其中马拉开波盆地拥有 8 个大油气田,是油气储量较高而丰度最高的盆地类型。

尽管 Price 的盆地分类只是众多分类中的一种,很多盆地的归属也不尽相同,但他明确指出沉积巨厚、体面比高、地温梯度高、构造活动较强烈、有深大断裂穿过成熟烃源岩的盆地,其含油气丰度最高,而油气储量也不低。因此 Price 的研究至少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盆地类型与油气资源丰度不均匀性之间的关系,从而为油气勘探和评价提供了一种依据和思路。

此外,许多研究者把一个海相沉积盆地划分为陆棚、枢纽带、深坳陷、活动边缘 4 个部分。陆棚位于盆地一侧的浅海地区; 枢纽带是从陆棚向盆地深坳陷中延伸,坡度发生激剧变化的地带; 活动边缘是盆地另一翼,为激剧隆升与褶皱山联结的地带。陆棚和枢纽带合在一起称为盆地的稳定翼或陆棚区,深坳陷与活动边缘合在一起称为活动翼。通过研究发现,沉积盆地中大油气田主要分布在稳定翼一侧,特别是更多地集中在枢纽带上。例如在 245 个大油气田中,陆棚占有 25. 4% 的储量,有 183 个大油气田; 枢纽带占有 53. 6%的储量,有 33 个大油气田; 深坳陷占有 19. 5% 的储量,有 17 个大油气田; 活动边缘占有 1. 5% 的储量,有 12 个大油气田。整个稳定翼共占有 79% 的储量,约是活动翼的 4 倍。可见,在一个沉积盆地中油气资源的分布也是极不均匀的。这一事实为海相盆地中的油气勘探指出了有利地带,也为陆相盆地中的油气勘探提供了借鉴。

( 三) 油气资源的时代分布

油气资源在时代上的分布也是极不均匀的,Klemme 和 Ulmishek ( 1991) 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 1987 年的统计数据,分析了在全世界常规油气可采储量 3100 × 108t ( 油当量)中各地质时代所占的百分比 ( 表 8 -8) 。虽然看似每个地质时代都有烃源岩,但实际上主要发育有 6 套烃源岩,它们占有世界总储量的 91. 5% 。新元古代和下古生代的烃源岩主要发育在志留系,约占总储量的 9% ,其油源通过垂向运移主要聚集在上二叠统 - 中侏罗统的储集层中; 上古生代的烃源岩主要发育在上泥盆统、上石炭统和下二叠统中,约占总储量的 16% ,其油源通过垂向运移主要聚集在本层系的储集层中; 中生代的烃源岩主要发育在上侏罗统和中上白垩统中,约占总储量的 54% ,其油源通过垂向运移主要聚集在本层系和新生界的储集层中; 新生代的烃源岩主要发育在渐新统,约占储量的 12. 5% ,其油源通过垂向运移主要聚集在新生界中 ( 图 8 -30) 。

表 8 -8 全球常规油气可采储量中各时代所占比率

图 8 -30 6套主要烃源岩的油源通过垂向运移聚集所占世界可采储量的比率( 据 Klemme 和 Ulmishek,1991)

从油气资源在时间上的分布可以明显地看出,石油的储量和油田的数量随着地质时代的变新而急剧下降,Miller 等 ( 1992) 认为这是油田在地史过程中不断遭到破坏的结果。虽然也受到烃源岩分布和成熟时期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充其量也是第二位的,因为早古生代发育的烃源岩实际上比中生代更为广泛 ( Klemme 和 UImishek,1991) 。对此不少学者提出,许多原先存在的油田已在全球范围的石炭 - 二叠纪构造运动中遭到了破坏。Miller ( 1992) 提出石油资源随时间呈指数衰减的模式。认为石油在不断生成,又在不断遭到破坏,任何时刻所存在的石油数量就是那时全球的石油资源量,在所讨论的系统处于稳定和平衡的条件下,全球石油资源与流量 ( 充注或漏失) 以及年龄之间有如下关系式:

半衰期 × 系统流量 = ln2 × 系统规模

图 8 -31 世界 350 个大油气田的储量与石油聚集定位年龄的关系( 据 Macgregor,1996)

该式既可应用于全球所有的石油资源,也适用于油田中的石油资源。据Miller的计算:全球石油储量的半衰期约为29Ma(也可理解为中值年龄),全球石油圈闭的漏失速率约为每年80×104bbl(≈11.4×104t)。Macgregor(1996)根据大油田的时代分布认为:占世界80%以上的石油资源在距今75Ma时就已成藏到位(图8-31),其中值年龄为35Ma(与Miller所提29Ma大体相当),这表明世界现有大油田的一半是在35Ma(渐新世)之后形成的;并具体计算了世界上350个大油田的漏失速率为每年10×104~40×104bbl(≈(1.43~5.7)×104t),由此可见大油田的地质储量有可能在18~27Ma内漏失殆尽。这里虽然不包括天然气资源,但天然气的散失更为广泛,天然气藏的中值年龄可能更短。总之,通过上述的统计分析和计算,更确切地说明了油气资源得以延续至今保存条件最为重要。这也是本书所强调的“生烃是基础、圈闭是条件、保存则是关键”的重要依据。

(四)中国的油气资源

目前中国的石油总资源量按第二次全国油气资源评价结果约为940×108t,天然气的总资源量约为38×1012m3。与世界的油气资源一样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都是极不均匀的 ( 表 8 -9 和表 8 -10) 。中国的石油资源在空间上主要分布在东部、西部和海域地区,而中国的天然气资源主要分布在中部、西部和海域地区 ( 沈平平等,1999) 。中国的油气资源在时间上主要分布在新生代 ( 第三纪) ,这一点与世界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中生代有所不同。而中国天然气资源的时代分布除新生代( 第三纪) 最多外,其他各时代看起来似乎差不多,但若进一步划分时代则发现在中生代中有将近 50% 的天然气资源集中在三叠纪,上古生代全部集中在石炭 - 二叠纪,下古生代几乎全部集中在奥陶纪,其分布也是很不均匀的 ( 据窦立荣等,2002) 。

表 8 -9 中国油气资源的空间分布

表 8 -10 中国油气资源的时代分布

此外,从中国大油气田的分布位置也可以看出中国油气资源在时、空上分布的不均性( 表 8 - 11 和表 8 - 12) 。从表中可知: 我国大油田在空间上主要分布在东部和海域,在时代上主要集中在第三纪和白垩纪,12 个大油田的探明储量约占石油总探明储量的 50% ;而我国大气田在空间上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在时代上主要集中在石炭 - 二叠纪和第三纪,10 个大气田的探明储量约占天然气总探明储量的 40% 。尽管表中数值不一定十分准确,但大油气田在我国油气储量中所占比重是举足轻重的。

总之,深刻地认识油气资源在沉积盆地中时空上分布的不均匀性,可以客观地判断和评价世界和我国油气资源的潜力,为制定我国的能源政策和安全战略提供切实的依据。进一步了解不同盆地类型以及盆地中不同部位的油气分布和丰度上的差异,可以优选不同的盆地、含油气系统和区带首先进行勘探,以达到减少勘探风险、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表 8 -11 中国 12 大油田

表 8 -12 中国 10 大气田

㈦ 世界海洋油气储量多少

如图2-2所示,海底可划分为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基,海洋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大陆架,约占全球海洋油气资源的60%,其面积仅占整个海底面积的7.49%。大陆坡的深水、超深水域的油气资源潜力可观,约占30%。在全球海洋油气探明储量中,目前浅海仍占主导地位,但随着石油勘探技术的进步,将逐渐进军深海。水深小于500米为浅海,大于500米为深海,1500米以上为超深海。2000—2005年,全球新增油气探明储量164亿吨油当量,其中深海占41%,浅海占31%,陆上占28%。

图2-2海洋水深分类示意图及比例图

从区域看,海上石油勘探开发形成“三湾、两海、两湖”的格局。“三湾”即波斯湾、墨西哥湾和几内亚湾;“两海”即北海和南海;“两湖”即里海和马拉开波湖。其中,波斯湾的沙特阿拉伯、卡塔尔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里海沿岸的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和伊朗,北海沿岸的英国和挪威,还有美国、墨西哥、委内瑞拉、尼日尔爾利亚等,都是世界重要的海上油气勘探开发国。目前世界最着名的海上产油区有波斯湾、委内瑞拉的马拉开波湖、欧洲的北海和美洲的墨西哥湾,称为四大海洋石油区;海上天然气的储量以波斯湾为第一,北海第二,墨西哥湾第三。

地球上海洋油气资源总量极其丰富。海洋的石油资源量大概占了全球石油总量的34%,但还处于勘探开发的早期阶段。据统计,全球石油探明储量为1757亿吨,天然气的探明储量为173万亿立方米。全球海洋石油资源量约1350亿吨,探明约380亿吨;海洋天然气资源约140万亿立方米,探明储量约40万亿立方米。

巴西近海、美国墨西哥湾、安哥拉和尼日尔爾利亚近海是备受关注的世界四大深海油区,几乎集中了世界全部深海探井和新发现储量。据2003年底的统计,在已发现的深海储量中巴西有146亿桶,其中的5大发现就超过100亿桶;墨西哥湾有140个发现,储量达115亿桶;安哥拉近海有41个发现,储量95亿桶;尼日尔爾利亚的25个近海油田,储量达83亿桶。

2004年深水石油产量约占全球5%,2010年占世界的9%。在“金三角”区深水石油累计产量达6亿吨,其中巴西占57%,墨西哥湾占39%,西非占4%。按已发现的油气田估计,金三角深水石油的产量可望达到3亿吨左右。

2010年,全球深水油气储量达到40亿吨左右,其中墨西哥湾约10亿吨,西非海域22亿吨,巴西海域8亿吨。

与大西洋盆地相比,东南亚的深海油气活动规模较小,对大型跨国公司的诱惑力不及西非、巴西和墨西哥湾,但东南亚未来的潜在利益为寻找深海区块的石油公司提供了机遇。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未来将成为亚洲深海油气活动的主要地区。

㈧ 世界上的四大海洋是哪几个

世界上的四大海洋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1、太平洋

太平洋是世界上最大、最深、边缘海和岛屿最多的大洋。位于亚洲、大洋洲、南极洲和南北美洲之间。南北最长约15900千米,东西最宽约19000千米,总面积为18134.4万平方公里,平均深度3957米,最大深度11034米。

2、大西洋

世界第二大洋,占地球表面积的近20%,原面积9165.5万平方千米,在南冰洋成立后,面积调整为7676.2万平方千米,平均深度3627米,最深处波多黎各海沟深达9219米。大西洋呈“S”型,以赤道为界被划分成北大西洋和南大西洋。

3、印度洋

世界的第三大洋。位于亚洲、大洋洲、非洲和南极洲之间。印度洋的面积为7056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19.5%;体积为264,000万立方千米,约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19.8%。

4、北冰洋

是世界最小最浅又最冷的大洋。大致以北极圈为中心,位于地球最北端,被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环抱着,有狭窄的白令海峡与太平洋相通;通过格陵兰海和许多海峡与大西洋相连。面积仅为1475万平方千米,不到太平洋的10%。它的深度为1097米,最深为5527米。

(8)北海油气资源储量有多少扩展阅读

四大海洋名称由来:

1、太平洋

太平洋一词最早出现于16世纪20年代,由大航海家麦哲伦及其船队首先命名的。1520年,麦哲伦在环球航行途中,进入麦哲伦海峡,惊涛骇浪,走出峡谷时风平浪静,于是称这个水域为太平洋。

2、大西洋

1845年,伦敦地理学会统一定名南、北美洲和欧洲、非洲、南极洲之间水域为大西洋。

3、印度洋

印度洋在古代称为“厄立特里亚海”,出现于古希腊地理学家希罗多德所着《历史》一书及其编绘的世界地图中。

1497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绕道非洲好望角,向东寻找印度大陆,将所经过的洋面称为印度洋。

1570年的世界地图集正式将此水域命名为印度洋。

4、北冰洋

北冰洋位于北极,终年冰封,故名北冰洋。1845年在伦敦地理学会上正式命名。

㈨ 北海的油气状况怎么样

北海油田是20世纪60年代发现的,参与开发的有英国、挪威、荷兰等国家。北海油气田是欧洲重要石油、天然气产区。位于英国和欧洲大陆之间海域,大部分是英国和挪威的专属经济区,东南部为丹麦、德国和荷兰专属经济区。由于周围陆地均为基岩出露,加上海洋条件恶劣,所以长时期没有被油气勘探工作者注意,直到1959年在荷兰沿海发现格罗宁根大气田以后才被重视,1965年首先在北海南部发现气田群,1969年在中部的中央地堑区发现埃科菲斯克大油田,1971年在北部的维京地堑发现布伦特大油田,从此出现了勘探开发北海油气田群的高潮,现已成为世界大油气产区之一。如图7-2所示,北海油区是指中部和北部以地堑构造为基础的油气田群,已知石油储量约47亿吨,天然气储量约1.5万亿立方米。

表7-3北海油气剩余可采储量

从上述表中可看出,英国在北海油田初始开发之际产量增长很快,进入21世纪后,产量递减明显增大,其后续的发展石油比不上挪威,天然气比不上挪威和荷兰。而挪威和荷兰有望在以后发挥更大的能源供给的作用。

北海油田一直以来都是欧洲能源的主要来源地之一,但目前储量已临近枯竭。1999年油田的开采量达到峰值,之后产量和储量都在逐年下降。地质学家Colin Campbell博士认为北海油田到2020年将完全枯竭。20世纪70年代初专家曾预测,北海油田到2000年将会“寿终正寝”。相信“石油峰值理论”的人们持悲观态度,认为全世界不会再发现多少新的油田,而所剩资源将无法承受人类生存的重荷。但目前一部分专家学者却持乐观态度,认为油田寿命会比预期长。“随着技术的进步,北海油田的开采期限可以延长一倍。”美国埃克森石油新闻及信息处处长Karl-Heinz Schult-Bornemann先生如是说。而石油采收率不再只是35%,有些油井可以达到70%。

2009年英国在北海原油的开采量降低了12%至8300吨,挪威也减少了8%至1.36亿吨。而挪威同期石油储量下降了8.3%为10.4亿吨,英国下降了11.8%为5.38亿吨。从储量上看,北海油田寿命已长于原来预期值。德国康拉德-阿登纳基金会(Konrad-Adenauer-Stiftung)所做的一个分析报告显示:“欧洲对原油和天然气进口需求将在中长期内大幅增长。”到2020年,欧洲原油用量的90%和天然气用量的70%都将依靠进口。

北海油气资源开发延续了近代以来欧洲建构的以海洋为中心的世界秩序,在北海开发过程中,那种国家的、封闭的、有疆界的空间观念进一步得到改变。人们在重视能源安全、经济安全的同时,开始从传统的控制海洋通道逐渐转向海洋资源占有与开发,甚至开始把海洋作为基点来从海洋看陆地。在北海油气资源开发的过程中,保护海洋环境的观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仅在北海拆除石油钻井平台就是一项劳力费财的活动,据预测,今后15~20年北海有450个平台要拆除。更不用说北海开发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环境问题和不时发生的环境灾难。在北海油气开发高峰过后,一些石油公司相继撤出北海,转向其他地方淘金,这是它们在国际化进程上迈出的重要一步,同时促进了全球其他地方油气资源的开发。

就目前而言,北海所有较大的油田都已经被发现,因此,进一步勘查和开发的对象主要是较小型的油田,即可采储量5000万~1亿桶(800万~1600万立方米)的油田。从这类较小型油田采收每桶石油的单位成本,要比从前较大油田中开采石油高3~4倍。然而,新的技术和技术改进将有助于维持这类新油田有关的费用。

能源问题是当今国际社会面临的一大难题,有些区域有些能源已经出现相对枯竭,位于其他区域的资源开发已经成为人们觊觎的目标,人类希望充分利用大自然为自己服务。石油、天然气被称为“工业的血液”,这两种重要能源对北海周边国家来说更是如此。海洋本来使人完全受大自然的支配,成为大自然的奴隶,但欧洲人最初利用海洋作为舟楫之便,在近代构建以海洋为中心的世界秩序。这其中起到不可或缺作用的就是那西欧的加油站——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