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生态环境包括哪些方面
生态环境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
1、水资源
水资源是指可资利用或有可能被利用的水源,这个水源应具有足够的数量和合适的质量,并满足某一地方在一段时间内具体利用的需求。
2、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是指已经被人类所利用和可预见的未来能被人类利用的土地。土地资源既包括自然范畴,即土地的自然属性,也包括经济范畴,即土地的社会属性,是人类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
3、生物资源
生物资源是自然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指生物圈中对人类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动物、植物、微生物有机体以及由它们所组成的生物群落。
4、气候资源
气候资源,通常是指光、热、水、风、大气成分等。作为人类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主要自然资源,可被人类直接或间接的利用,或在一定的技术和经济条件下为人类提供物质及能量。
② 地理环境包括
地理环境是指一定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地、河流、湖泊、山脉、矿藏以及动植物资源等。地理环境是能量的交错带,位于地球表层,即岩石圈、水圈、土壤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交错带上,其厚度约10—30千米。自然环境是由岩石、地貌、土壤、水、气候、生物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
同人类社会直接有关的地球自然环境部分。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之一。它既区别于作为地球存在条件的宇宙空间环境和地外环境,也区别于人们周围的社会环境和技术环境,而是指一定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这一位置上的地形、土壤、气候、水系、矿藏、动物、植物以及其他生态条件等等,是一种社会物质前提的因素。
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的和经常的物质条件,是人们活动的场所,它为社会物质生活提供必要的物质和能量资源,地理环境条件的优劣能够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但是,地理环境不能对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方向起决定作用。地理环境的变化极其缓慢,而社会的发展则比较迅速,对于极不相同的地理环境中同时存在着大体相同的社会制度,基本相同的地理环境中同时存在着很不相同的社会制度等现象,单从地理环境方面是无法说明的。把地理环境夸大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的地理环境决定论是错误的。
地理环境和人类社会是相互作用的。人类依赖于地理环境,同时又能动地改造它,使之成为人化自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以及人类征服自然的广度和深度的不断发展,地理环境的面貌也不断地发生变化。地理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相统一的基础,是社会实践,首先是生产实践。
整体性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是指全球大小不同的自然综合体内部的各要素和各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独立的、内部具有相对一致性、外部具有独特性的整体。地理环境中各要素和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地理环境中这一要素影响另外的要素,这一要素的变化影响到另外要素的变化。如副热带高气压带及信风带控制的大陆中心和大陆西岸,由于常年受到副高下沉气流及来自内陆的信风控制,因此,气候极其干燥。由于水分不足,地表径流浅或全无,物理风化强烈,风成作用盛行,形成大片沙漠、砾漠,植被稀疏,动物则因食物不足而相当贫乏。以上各要素之间是一环扣一环,一个要素影响另外的要素。当其中一个要素发生变化时,其它要素因受其影响,相应的也会发生变化。
其次,地理环境中,这一部分会影响到另外的部分,这一部分的变化,会影响到另外部分的变化。
再次,全球大小各级自然综合体内部,任何一个要素和部分的发展变化,都要受到整体的制约。自然综合体一经形成就具有稳定性,其内部各要素和各部分是整体不可分割的部分,要单独改变其中任一要素和部分是困难的。当然,在人类强有力的影响下,地理环境也会发生局部的变化,如由于人工灌溉、沙漠地区可以出现局部绿洲;由于人为滥伐,热带雨林可以局部出现草原及半荒漠景观,但一旦人类的影响停止,让其自然发展,只要大气环流形势不变,最终地理环境仍然要恢复它原来的面貌。这表明任何一个要素和部分的发展变化都要受到地理环境整体的制约。
③ 环境资源指的是什么
环境资源是指来源于环境的有社会价值的物料、服务或信息,包括人们在周围环境找到的任何有用的东西。来自于动植物的食物,用于烹饪、取暖和建筑用的木材以及金属、煤炭和石油等都是环境资源,即使是清洁的土地、空气和水也是环境资源,它们具有吸收社会废物的能力。太阳辐射的热量、湖泊、河流和海洋中的交通运输和娱乐、一种美的景致或一个新物种的发现均是环境资源。
④ 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包括哪些要素
自然地理环境由地球表层中无机和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所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的环境整体(系统)。
人文环境是人类的社会,文化和生产生活活动的地域组合, 包括人口,民族, 聚落,政治,社团, 经济, 交通, 军事, 社会行为等许多成分。
它们在地球表面构成的圈层, 称为人文圈或社会圈, 智慧圈, 技术圈。人文地理环境是指人类为求生存和发展而在地球表面上进行的各种活动的分布和组合,如疆域、政区、军事、人口、民族、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交通、文化等等。
环境人口容量
“环境人口容量”也有人简称为“人口容量”,这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下,该国家或地区能够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由此可见,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有:自然环境要素、技术水平、人类的消费水平和区域的开放程度等。
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自然环境因素有太阳、空气、淡水、土地、生物等,它们都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条件。但不同的资源对决定环境人口容量的意义不同。
⑤ 环境资源基本概念
(一)环境、资源及环境资源
环境与资源两个概念相互交叉,很难将两者截然分开。环境的概念更多强调的是整体性和生态联系性,环境是基础。资源的概念更多强调的是实用价值和可开发性,资源是财源。《辞海》中解释,“资源”即资财的来源。因此,环境、资源只不过是人们从不同角度提出的概念,环境资源也就是自然资源。
一般认为,资源是指对人有用或具有使用价值的某种东西。广义的资源包括自然资源、经济资源、人力资源等各种资源;狭义的资源则仅指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自然界形成的可供人类利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的总称[49]。对于自然资源(也称为环境资源)也有许多解释。《中国大网络全书·法学卷》中关于自然资源的表述是:“自然资源指能够为人们所利用作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自然要素,一般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旅游资源等。[50]”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的定义为:“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和。”自从地球上有人类活动以来,环境资源就一直为人类社会提供着功能服务。它包括[51]:
第一,它提供人类生产活动的原材料,如土地、空气、水、森林、矿藏。
第二,它提供人类的生存场所,即人类赖以生存和繁衍的栖息地。
第三,它对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具有扩散、贮存、同化的作用,即环境对污染物具有净化作用。
第四,它提供舒适性服务,如休闲场所和娱乐资源,为人类的精神生活和社会福利提供物质资源。
过去,人们对资源的定义偏重于它的经济价值,认为只有获得经济开发利益尤其是当前开发利益的自然因素才是资源,忽视自然因素对人类生存的生态价值和未来价值[52]。如人们只认为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等是自然资源,因为它们可作为生产要素使用。而大气、旅游景观等环境要素不直接进入生产过程,所以不是资源。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意识到这类环境要素也同样为人类提供了服务。这样就扩大了资源的范围。清新的空气、优美的景观,可以使人心情舒畅,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所以,把所有的环境要素都纳入自然资源的范畴是合理的,也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二)环境资源的分类
按照环境资源(自然资源)的分布量和被人类使用时间的长短,自然资源可分为有限资源和无限资源两大类。有限资源又分为可更新资源和不可更新资源。可更新资源是可以更新再被利用的资源,如动物、植物、土壤、森林等。人类利用可更新资源的数量和速度,不能超过资源本身的更新速度,否则会造成资源的枯竭而不能永续利用。不可更新资源是指数量有限又不可再生,是一种耗竭性资源,如矿产资源。人类对这类不可再生资源,必须十分珍惜,尽可能综合利用,减少耗损和浪费。无限资源是指用之不竭的资源,如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53]。目前,人们还没有把无限资源纳入到环境资源立法的保护对象,但是人类活动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它们。
⑥ 自然环境包括哪些
自然环境包括人类生活的一定的生态环境、生物环境和地下资源环境.比如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
⑦ 环境要素有哪些
环境是人们所在的周围地方以及有关事物,一般分为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构成环境的各个部分统称为环境要素。环境要素一般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社会环境要素两大类。我们通常所说的环境要素是指自然环境要素。环境要素包括水、大气、岩石、生物、阳光和土壤等。
如水组成水体,全部水体总称为水圈;大气组成大气层,全部大气层总称为大气圈;由土壤构成农田、草地和林地等;由岩石构成岩体,全部岩石和土壤构成的固体壳层称为岩石圈;由生物体组成生物群落,全部生物群落总称为生物圈。
各个环境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主要动力是依靠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蜕变所产生的内生能和以太阳辐射能为主的外来能。
⑧ 自然环境资源包括什么
自然环境资源又称地理环境资源,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城市和乡村,是围绕人类的空气、陆地、水、能量和生命系统等资源的总和。与自然资源比较,特点相同,但范围较宽。1989年2月,中国国务院从对环境资源的保护角度出发,确定将环境资源按类分别地由各部和国务院直属局分工合作负责保护,并明确要求将环境资源的使用、管理和保护结合起来。
⑨ 地理环境包括哪些方面
地理环境是指一定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地、河流、湖泊、山脉、矿藏以及动植物资源等。
地理环境分两大类: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矿产资源等;
社会环境包括:市场、交通、政策、政治因素、人口、技术等。
地理环境是能量的交错带,位于地球表层,即岩石圈、水圈、土壤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交错带上,其厚度约10—30千米。自然环境是由岩石、地貌、土壤、水、气候、生物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
⑩ 环境包括哪些方面
环境具有三个最基本的特征:整体性、区域性、变动性。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矿产资源等;社会环境包括:市场、交通、政策、政治因素、人口、技术等。具体如下:
1、整体性:指环境的各个组成部分和要素之间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2、环境的区域性:在于各个不同层次或不同空间的地域,其结构方式、组成程序、能量物质流动规模和途径、稳定程度等都具有相对的特殊性,从而显示出区域的特征。
3、环境的变动性:是指在自然和人类社会行为的共同作用下,环境的内部结构和外在状态始终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