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长城的地理位置,
中国北方在中国北方,东起河北省渤海湾的山海关,西至内陆地区甘肃省的嘉峪关。
长城(The Great Wall),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是一道高大、坚固而连绵不断的长垣,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长城不是一道单纯孤立的城墙,而是以城墙为主体,同大量的城、障、亭、标相结合的防御体系。
长城资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南、青海、宁夏、新疆等15个省区市。其中陕西省是中国长城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境内长城长度达1838千米。
根据文物和测绘部门的全国性长城资源调查结果,明长城总长度为8851.8千米,秦汉及早期长城超过1万千米,总长超过2.1万千米。
(1)长城资源主要分布在哪些省市扩展阅读:
以北京地区为核心修筑长城的历史,可以从西周初期分封到北京地区的燕国开始说起。商朝灭亡后,西周的宗室召公奭的儿子克被分封到当时遥远寒冷的北京小平原,建立了燕国,作为周朝北方的屏藩,抵御东北方向商朝同姓国孤竹国和山戎部落的进攻。
不过,因为地处偏远,直到春秋时代,有关燕国的历史记载并不多。这一时期的燕国为了防御,是否曾在燕山修筑过烽燧或是边墙,现在还不清楚。
到战国初期,燕国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较强的国家,位列七雄之一。燕昭王时,燕国达到了鼎盛时代,这一时期,燕国征发百姓修筑了燕北长城。
燕北长城西起造阳,一种说法就是今天河北省张家口市北部,向东经过今河北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交界一带,延伸到了襄平,即今辽宁辽阳,再向东一直跨过鸭绿江,到达今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清川江畔。这道长城远在燕山山脉的外围。
㈡ 万里长城的位置在哪儿
万里长城在中国北方,从河北省渤海湾的山海关起,至内陆地区甘肃省的嘉峪关。长城资源主要分布在15个省市,陕西省是万里长城资源最丰富的省份,长城在陕西省省内长度达到1838千米。
万里长城的位置在哪儿?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秦汉和早期长城的长度超过1万千米,总长度超过2.1万千米。
而在两千多年来,中国各朝代在对长城的修缮和记载时,使用的名称也多有不同。
万里长城也是中国以及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和工程最浩大的古代防御工程,连续不断修整了2000多年。
㈢ 中国万里长城贯穿哪几个省
分别为:河北、北京、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甘肃。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今陕西西安)的着名的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
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此时修筑。
长城资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南、青海、宁夏、新疆等15个省区市。其中陕西省是中国长城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境内长城长度达1838千米。
根据文物和测绘部门的全国性长城资源调查结果,明长城总长度为8851.8千米,秦汉及早期长城超过1万千米,总长超过2.1万千米。
(3)长城资源主要分布在哪些省市扩展阅读
春秋战国时期,燕赵国诸侯为了防御别国入侵。修筑烽火台,并用城墙连接起来,形成了最早的长城。以后历代君王几乎都加固增修长城。它因长达21196.18里,故又称作“万里长城”。今天所指的万里长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长城,它东起鸭绿江,西至内陆地区甘肃省的嘉峪关。
有人用两句话来概括长城:“上下两千多年,纵横十万余里。”意思是说,从一开始修长城到最后停止修长城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时间,而这两千多年里修的长城全部加在一起,长度超过十万里。
两千多年来,在长城的脚下上演过一幕幕威武雄壮的历史剧。其间,既有生死搏杀的战争,也有和睦相处的安宁。
㈣ 中国长城在哪里
长城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南、青海、宁夏、新疆这15个省区市。其中河北省境内长度2000多千米,陕西省境内长度1838千米。明长城总长度为8851.8千米,秦汉及早期长城超过1万千米,总长超过2.1万千米。
据历史文献记载,有20多个诸侯国家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若把各个时代修筑的长城加起来,有10万里以上,其中秦、汉、明三个朝代所修长城的长度都超过了1万里。
长城的结构
长城并不只是一道单独的城墙,而是由城墙、敌楼、关城、墩堡、营城、卫所、镇城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所组成的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体系。这一防御工程体系,由各级军事指挥系统层层指挥、节节控制。
墙身是城墙的主要部分,平均高度为7.8米,有些地段高达14米。凡是山岗陡峭的地方构筑的比较低,平坦的地方构筑得比较高;紧要的地方比较高,一般的地方比较低。
墙身是防御敌人的主要部分,其总厚度较宽,基础宽度均有6.5米,墙上地坪宽度平均也有5.8米,保证两辆辎重马车并行。墙身由外檐墙和内檐墙构成,内填泥土碎石。
㈤ 中国万里长城贯穿哪几个省
长城资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南、青海、宁夏、新疆这15个省区市。其中河北省境内长度2000多千米,陕西省境内长度1838千米。根据文物和测绘部门的全国性长城资源调查结果,明长城总长度为8851.8千米,秦汉及早期长城超过1万千米,总长超过2.1万千米。
㈥ 长城横跨哪几个省
长城资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南、青海、宁夏、新疆等15个省区市。
其中河北省境内长度2000多千米,陕西省境内长度1838千米。根据文物和测绘部门的全国性长城资源调查结果,明长城总长度为8851.8千米,秦汉及早期长城超过1万千米,总长超过2.1万千米。
(6)长城资源主要分布在哪些省市扩展阅读
首个长城修复中心将设立
北京市将设立全国首个集研究、修缮、保护、展示、开放于一体的机构,由考古专家、设计师和匠人对箭扣长城进行“会诊”,总体负责修缮工程。该模式将使长城的保护更细致,最大程度保留文物的历史信息。
箭扣长城全长7952米,因形如“满弓扣箭”而得名。2016年起,箭扣长城启动修缮,目前已完成天梯至鹰飞倒仰段共1003米的工程。
今年2月,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复箭扣长城东段和南段修缮方案。怀柔区文物所负责人张彤介绍,在今后的修缮中,本市将设立长城修复中心,并组建专业的修缮匠人团队,对箭扣长城开展研究性保护。这也是全国首个集研究、修缮、保护、展示、开放于一体的长城科研机构。
“在研究性保护的新模式下,考古学者、设计师和匠人们将会一边研究、一边制定方案并开工修缮。由于打通了研究、设计、施工、开放开发等多个环节,使其不会相互脱节。”张彤说,这样一来,文物保护将会更加细致,还将为今后的旅游开发打下基础。
试水这种全新的保护模式,是因为文物的发掘和保护具有不可预见性。“就拿长城来说,天长日久,很多城墙马道上覆盖着厚厚的植被、土层,难以看清地面结构。”
张彤说,事先制定的修缮方案很难做到尽善尽美,往往是在扫开土层、看清结构之后,发现既定方案不合适,再紧急进行修改。而长城修复中心就好像把内科、外科医生集中在一起,对长城进行定期会诊,共同制定治疗方案。
作为专门的长城科研机构,长城修复中心将有专业的考古、科研人员常驻,以严格的历史信息作为修缮依据,对长城进行科学保护。整个修缮过程也将进行全方位、科学的记录,为今后的文物保护工作提供详细资料。
此外,长城修复中心还将为长城提供长期体检,开展预防性保护。“对长城来说,主动预防损害比被动抢险要重要得多。”
长期从事文物修复的设计师赵鹏说,由于缺乏定期的细致管护,部分长城的城墙、敌楼已经碎裂坍塌,隐患重重。在他看来,把预防损害、挖掘历史放在了修缮工程之前,恰恰是“回归了长城修复的初心。”
㈦ 中国长城有几个分别在什么地方
长城资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南、青海、宁夏、新疆等15个省区市。期中陕西省是中国长城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境内长城长度达1838千米 。根据文物和测绘部门的全国性长城资源调查结果,明长城总长度为8851.8千米,秦汉及早期长城超过1万千米,总长超过2.1万千米。
长城关口有:
嘉峪关、山海关、居庸关、玉门关、井陉关、娘子关、雁门关、偏头关、平型关、古北口、喜峰口、榆林塞、黄崖关、瓦桥关、虎山长城、鸦鹘关、牛庄城、分水关、宁远城、阳关、平定堡城、清阳关、新安关、镇远关、锦州城、马水口、倒马关、九门口、老龙头、董家口、刘家口、马兰关、新开口、插箭岭关、金山岭、独石口、张家口、马市口、羊房堡关;
水口关、紫荆关、宣化城、三屯营、三道关、大毛山关、义院口、界岭口、重峪口、徐流口、冷口关、白洋峪关、青山关、铁门关、潘家口、龙井关、洪山口、上关、常峪口、狼窝沟口、新河口、白石口关、浮图峪关、乌龙沟关、飞狐口、寡妇楼、司马台、慕田峪关、沿河城、将军关、白马关、鹿皮关、河防口、莲花池关、黄花城关、撞道口关、九孔楼、四海冶口、居延塞故城、鸡鹿塞、高阙塞;
大同城、杀虎口、威鲁堡口、金锁关、黄泽关、黄榆关、北楼口、宁武关、利民堡口、得胜口、镇宏堡口、平远堡、新平堡口、保平堡口、桦门堡、瓦窑口堡、镇宁堡口、镇口堡、守口堡口、镇边堡、镇川堡、宏赐堡口、镇羌堡口、拒墙堡口、拒门堡口、助马堡口、破鲁堡口、保安堡口、宁鲁堡口;
破虎堡口、残虎堡口、马堡口、云石堡口、少家堡口、大河堡口、败虎堡口、迎恩堡口、阻虎堡口、将军会堡、丫角山、老营堡、红门口、老牛湾堡、阳方口、白草关口、广武城、北楼口、狼牙口、龙泉关、固关、鹤度岭口、马岭关、支锅岭口、峻极关、吴旗秦长城等。
(7)长城资源主要分布在哪些省市扩展阅读
自秦汉至明清,长城沿线的许多关口成为农、牧两大经济、文化系统民族交易的场所或中心,有的逐渐发展成为长城沿线的重要城镇。长城既保证了农业经济、文化与畜牧业经济、文化的正常发展,又为二者的交流和相互补充提供了场所和方便;
又起着调解两种经济,使农、牧业经济朝着主辅相互配合的方向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长城不单纯是曾起过将两种经济、文化分割开来的作用,还曾担负着将两种经济、文化紧紧系在一起的重任。
秦汉之时,累计投入的兵民有近千万之众。秦始皇在修筑长城的同时,即着手加强边境地区的开发建设,揭开了屯田戍边、开发边区的序幕。汉代由于修筑长城的时间较长,曾有多人提出移民实边的建议,这些建议先后被汉政府采纳接受并组织实施。
移民和戍守长城的军人一起,开垦荒地进行农耕,不但加速了边区的经济开发,节省了政府的大量军费开支,而且大大减少了长途运输之苦,并将华夏文化远播四方。
㈧ 长城经过我国的那些省市
长城资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南、青海、宁夏、新疆等15个省区市。其中陕西省是中国长城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境内长城长度达1838千米。
根据文物和测绘部门的全国性长城资源调查结果,明长城总长度为8851.8千米,秦汉及早期长城超过1万千米,总长超过2.1万千米。
(8)长城资源主要分布在哪些省市扩展阅读;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周王朝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俨狁的袭击,曾筑连续排列的城堡“列城”以作防御。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为了争霸,互相防守,根据各自的防守需要在边境上修筑起长城,最早建筑的是公元前7世纪的“楚方城”,其后齐、韩、魏、赵、燕、秦、中山等大小诸侯国家都相继修筑了“诸侯互防长城”,用以自卫。
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此时修筑。
根据文物和测绘部门的全国性长城资源调查结果,明长城总长度为8851.8千米,秦汉及早期长城超过1万千米,总长超过2.1万千米。
㈨ 长城经过了哪些省市
长城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南、青海、宁夏、新疆等15个省区市。
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自西周时期开始,延续不断修筑了2000多年,分布于中国北部和中部的广大土地上,总计长度达5万多千米。
自秦始皇以后,凡是统治着中原地区的朝代,几乎都要修筑长城。汉、晋、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宋、辽、金、元、明、清等十多个朝代,都不同规模地修筑过长城。从修筑长城的统治民族看,除汉族之外,许多少数民族统治中国的朝代也修长城,而且比汉族统治的朝代为多。
清康熙时期,虽然停止了大规模的长城修筑,但后来也曾在个别地方修筑了长城,可以说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到清代的2000多年一直没有停止过修筑。
(9)长城资源主要分布在哪些省市扩展阅读
明长城
明代在军事上抵御少数民族的侵扰,在经济上促进了边疆经济开发,政治上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修筑明长城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防御北方蒙古游牧民族统治者的骚扰。明朝自始至终对北方防务的建设非常重视。长城、关隘、墩堡的修筑工程,在明朝的 270多年中几乎没有中断过,逐步形成了“九边”分区防守,分段管理和修筑长城的制度。
在防务布局上采取列镇屯兵,分区防守。在修筑工程上采取分区、分片、分段包修。如1952年在居庸关、八达岭城墙上发现的明万历十年(1582)的石碑上就记载着长城的包修办法。
明长城的九镇(九边) 明朝为了便于对长城全线的防务管理和修筑,将全线分为九镇。委派总兵(亦称镇守)官统辖,亦称之为九边重镇。明代九边防务就是个筛子,防守兵力过于分散,女真或蒙古入寇只要上万规模,就没啥用处了。到了嘉靖时期只剩下烧荒捣巢赶马与防明人的用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