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管理 » 对资源枯竭城市如何转型
扩展阅读
百头猪成本多少 2025-05-14 21:28:55
ps3游戏资源怎么下载 2025-05-14 21:22:21

对资源枯竭城市如何转型

发布时间: 2022-05-25 23:03:36

Ⅰ 民生为先,资源枯竭型城市有哪些转型之路

鹤岗低价房的事情沸沸扬扬,但是,在低房价的背后是一个个资源枯竭的城市。大规模的资源开发利用促进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促进了许多煤炭城市,石油城市和其他不同类型的资源型城市的形成,为促进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随着资源的高强度开发,一些城市的资源已经用尽或几乎用尽。大量资源型企业难以维系。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受到束缚,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资源枯竭的城市正面临严峻的困难和挑战。

其次,任何城市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离不开科技人才。高科技人才是城市资源中最为珍贵的资源。资源枯竭型城市必须培育和改善创新发展环境,加强对各类高科技人才的培养。使得城市能培育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Ⅱ 资源型城市面临资源枯竭,要怎么办

资源枯竭型城市是指矿产资源开发进入衰退或枯竭过程的城市,所以也有专家称此类型之资源型城市为“资源衰退型城市”。

一般可使用累计采出储量已达当初测定总量之70%以上或以当前技术水平及开采能力仅能维持开采时间五年之城市就可将其称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当然此定义也可能在未来进行修正。

一旦被国务院发布确定为资源枯竭型城市,中央财政将给予这些城市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支持。

根据国务院的要求,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工作由省级人民政府负总责,省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对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工作的领导和支持。

国务院还要求资源枯竭城市要抓紧制定、完善转型规划,提出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工作的具体方案,进一步明确转型思路和发展重点,为全国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探出一条新路。

Ⅲ 矿产资源缺乏后城市发展如何转型地理

矿产资源缺乏后的城市的经济转型是个世界性的难题,资源枯竭型城市都面临着如何寻找新出路的问题。
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
禁止开发煤炭、石油,寻找绿色替代能源
坚持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
大力发展投资少、能耗低、污染小、效益高的产业

Ⅳ 资源型城市经济该如何转型

陕西省铜川市是一个因煤而兴、先矿后市的传统老工业基地,“先有矿山,后有铜川”。这里矿产资源丰富,有煤炭、水泥用灰岩,耐火粘土、陶瓷粘土、油页岩,其中煤炭矿产地已发现48处,含煤面积近1300平方公里,全市的1/3国土面积“脚下都是煤”。 有这么多的矿产,注定了铜川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这让人亦喜亦忧:一方面,资源就是财富;另一方面,经过几十年的大规模开发,铜川市的不少地方形成了滑坡、崩塌、采空、塌陷等地质灾害隐患。还有,煤炭、水泥等矿业生产带来的环境污染危害日益显现。“靠山吃山”终有资源枯竭的一天,铜川人认识到:资源型城市必须尽快走经济转型之路。 铜川市委、市政府从2003年开始把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作为推进铜川市可持续发展的头等大事,在深入调研后编制出《铜川市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总体规划》,它的内容被铜川人概括为“三、六、九”:着力实施项目带动、工业强市、可持续发展等“三大战略”;突出抓好资源综合利用,综合治理采空区等“六大重点”;加快建设包括铝电煤联产,旅游文化特色产业培育工程等“九大工程”。 对位列“九大工程”之首的“铝电煤联产工程”,市长冯新柱解释说:通过新建华能铜川电厂拉动煤炭生产,实施铝厂扩建工程,使铝锭生产能力提高到23万吨,形成铝电煤联产的新格局,进而发展铝业深加工,把铜川建设成为全国大型铝电煤联产基地。 “特色产业培育工程”的主旨是跳出单一依靠矿产资源发展经济的思维框架,按照“不求规模最大,只求特色鲜明”的思路着力拓展旅游、医药等新兴产业。 通过几年的探索,铜川市的经济转型的轨迹渐渐清晰,市委书记吴前进说:一方面是延长煤炭、水泥等传统优势资源的产业链,尽快发展后续产业,求得低能耗,高附加值;第二,是深入发掘药王孙思邈遗迹等本地区的“非矿产”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旅游等文化产业,也就是发展铜川的“新兴产业”;第三,在煤炭、水泥等行业开展低资源耗量,低环境破坏的矿产开发技术攻关,引进和推广共生资源综合开发、综合利用和矿山“三废”再生利用技术,尽可能地“亡羊补牢”;第四,就是“还历史欠帐”,加快对过去煤炭开发中形成的200多平方公里的采空塌陷区综合治理。 现在,这四个方面的工作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不久的将来,铜川将会让人刮目相看。

Ⅳ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与和谐矿区建设

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也是和谐矿区建设的重要内容。资源型城市是指以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类型。资源枯竭城市则是矿产资源开发进入后期、晚期或末期阶段,其累计采出储量已达到可采储量的七成以上的城市。

2007年12月24日,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2008年3月17日,国家发改委确定阜新等12个城市为国家首批资源枯竭城市。2009年3月、2011年11月,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财政部等部委分别界定了第二批和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截至目前,国家已分3批界定了全国69个资源枯竭城市,资源枯竭城市历史遗留问题严重,尚有近7000万平方米棚户区需要改造,约14万公顷沉陷区需要治理,失业矿工人数达60多万,城市低保人数超过180万。资源枯竭型城市面临经济衰退风险,群众生活水平下降,失业人口规模快速增长,社会不稳定性因素增加,大量人口流出,区域经济发展能力受到严重制约。

为了推进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国家确定了大小兴安岭区9个县级单位参考执行资源枯竭城市财政专项支付政策,中央财政累计下达转移支付资金303亿元。2013年,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的通知》,提出实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必须从根本上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体制性、机制性矛盾,统筹兼顾,改革创新,加快构建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要求建立开发秩序约束机制、产品价格形成机制、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利益分配共享机制、接续替代产业扶持机制五大机制,并将资源型城市划分为成长型、成熟型、衰退型和再生型四种类型,提出规范成长型城市有序发展、推动成熟型城市跨越发展、支持衰退型城市转型发展、引导再生型城市创新发展。

Ⅵ 资源枯竭城市的转型挑战

1资源型产业生产收益递减规律的存在导致城市发展失去资源收益的支撑
由于资源型企业的投入成本都是可变的,当面临资源减产后,不管投入如何增加,产量的绝对量是下降的,从而使企业的收益递减。由于资源开采一般遵循“先上后下,先易后难”的原则,随着资源开采深度的加大,开采成本也越来越大,也会造成收益的递减。 2大量沉淀成本的存在使资源型产业结构呈现刚性
在资源开采过程中,设备、钻井、洞室等资产约占固定资产总量的35%,资源性固定资产具有很高的技术利用锁定性,这部分资产不能完全回收利用,很少能转作它用,形成沉淀成本。沉淀成本的存在加大了企业退出枯竭资源行业的机会成本,也就缺少了进入其他行业和市场必要的固定资本的支撑,只能低效率地运营,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产业结构的刚性,使资源性产业的退出存在很大障碍。 3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间关联度较低
资源枯竭型城市三种产业结构的比例失调,第一产业基础薄弱,第二产业比重过分偏大,第三产业则发展缓慢、滞后。而且资源型产业都属于中间投入型产业,产业关联的特点是后向关联度低,前向关联度高,乘数效应小,难以带动下游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限制了资源型产业对地方经济的关联带动作用,使得城市经济过分依赖资源型产业,转产难度大,造成畸形的城市经济结构。

Ⅶ 贵州铜仁哪种矿产资源储量丰富外甥经验表明资源扩展性城市的转型之路有哪些

利用数字化、智能化手段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难点、痛点。
资源枯竭型城市在转型发展中首先要解决好民生问题、保障好困难群众生活。贵州铜仁市在城市转型过程中,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探索出一条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之路。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出发和落脚点,因煤矿而兴起的西露天矿等矿区,也没有因为资源枯竭而被放弃。根据铜仁市“产业+民生+生态”同步推进规划,西露天矿这个亚洲最大、最深处420米、长度近7公里、容积超过17亿立方的废弃大矿坑,未来将成为铜仁市的“城市绿肺”和文化旅游聚集区,并建成国家工业遗址公园和国家地质公园。

Ⅷ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是怎么样的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状况是积极的。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状况是积极的,特别是资源型城市是以本地区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的开采、加工业为主导产业的城市,往往也是因大规模开采自然资源而兴起的城市。

当累计采出储量达到可采储量的70%以上,或以当前技术水平及开采能力仅能维持开采五年时间的地方,就可以被划为资源枯竭型城市。

中国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又与计划经济、国企改制等特殊背景交织在一起。和军说,许多城市的兴衰系于单一资源产业,甚至全省系于单一产业,国企占比大,牵一发而动全身,国企改制困难可想而知。

中国资源枯竭型城市要实现产业转型,和军表示,强化地方的造血功能是关键。要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培育东北市场主体,尤其是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东北经济发展问题。

施新政认为,经济的转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技术的转型及落地速度。很多时候错过了一步,后面就很难再追上。得有经济模式的创新,另辟一个赛道,看未来技术的发展是什么方向,经济的发展是什么方向。

Ⅸ 分析归纳我国主要资源枯竭城市的经济转型之路

中国经济将连续5年实现10%以上的高增长,而且从目前的迹象来看,这种高增长还能持续一段时间,现在的经济增长方式似乎还有相当大的潜力。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讨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是杞人忧天,还是未雨绸缪?答案显而易见是后者,因为中国经济存在一些结构失衡,它们将制约经济增长的空间。

非常突出和紧迫的是需求结构失衡。需求结构由消费、投资和净出口组成,消费和投资是内需,而净出口是外需。目前的经济增长对外需的依赖越来越大,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在最近三年上升到25%以上,此前几年则是不到10%,也就是说,如果净出口恢复到此前几年的水平,那GDP的增长率会减少2个百分点以上,10%的高增长立刻不保。净出口增长的稳定性比较差,受国外经济波动的影响比较大,现在美国经济已经出现拐点;而且,外贸环境也随着中国贸易顺差的扩大而趋于恶化,因此,净出口的高增长将难以持续,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稳定性。降低需求结构中外需的比重,提高内需的比重,已经变得非常迫切。

在内需之中,消费需求的比重这些年一直在下降,2000年的时候最终消费率还在60%以上,这两年降到了50%上下;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已经只是略多于30%。消费需求增长较慢,是这几年外需比重越来越大的重要原因,国内需求不旺,企业会更倾向于出口。改变需求结构,需要从刺激消费入手。

产业结构与需求结构直接相关。在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的比重从2001年的45.2%增加到48%以上,而第三产业的比重增加比较少,甚至还有所减少;对GDP增长的贡献率,第二产业更是要高出第三产业10个百分点以上。第二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而第三产业的马力就不是那么足。这与需求结构有关,内需增长缓慢,服务业的市场难以迅速扩大;而出口主要是工业品,带动的是制造业,需求结构中外需比重越来越大的结果就是产业结构越来越偏向第二产业。

这样的产业结构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很大压力,粗放的工业需要大量的土地和劳动力,但现在这两种要素的供应趋紧,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都出现了"民工荒",而土地审批是越来越严格。粗放的工业占用大量土地,还危及农业生产的稳定,这是导致今年物价指数上涨的重要原因。产业结构在几年之内必须转型,不是主动转型就是被动转型,第三产业的比重提高,工业实现产业升级。

造成需求结构和产业结构失衡的原因,是分配结构的失衡。首先是国内生产总值在要素之间的分配偏向资本,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要占到40%左右,远远高于发达国家,而劳动者报酬的比例低于50%,比发达国家低好几个百分点。结果就是投资增长较快,而居民收入增长较慢,于是消费和内需的增长也较慢,投资倾向于出口和加工制造,而不是服务业或技术创新。劳动者报酬较低,也不利于人才的培养,产业升级缺乏所需的高素质人才。其次是不同人群之间的收入分配失衡,这也不利于消费和内需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