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管理 » 蔬菜作物种质资源圃有多少个
扩展阅读
企业赔偿费用属于什么 2025-05-15 04:36:41
抖音哪个工具可以写字 2025-05-15 04:19:39

蔬菜作物种质资源圃有多少个

发布时间: 2022-05-23 14:51:21

A. 怎样进行蔬菜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与利用

在广泛收集保存种质资源的基础上,各有关研究单位陆续开展了蔬菜种质资源的评价和利用工作。“七五”(1986—1990)、“八五”(1991—1995)期间,“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被正式列入国家科技重点攻关项目,其中包括蔬菜种质资源的收集、整理、繁种、入库、编目和几种主要蔬菜的抗病性鉴定及品质分析,这10年对蔬菜种质资源开始了系统的评价和利用工作(戚春章等,1995)。

对蔬菜种质资源的评价主要内容有植物学和农艺性状的鉴定,包括根、茎、叶、花、果、种子等的形状、大小、颜色、有无刺或茸毛等植物学特征和熟性、产量、抗病性、产品品质等农艺性状。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组织全国28个省(区、市)(西藏自治区、台湾省未包括在内)的专家共同制定了《蔬菜品种调查观察记载项目及描述标准说明》和81种以种子繁殖为主要方式的《主要蔬菜地方品种目录调查表》。由此,蔬菜种质资源的系统评价工作开始起步。“七五”期间,对菜豆、大白菜、黄瓜、辣椒4种蔬菜共5000余份种质资源的11种病害(如炭疽、枯萎、病毒、霜霉、白粉等)和7种营养成分(如粗纤维、粗蛋白、醣、辣椒素、维生素C、茄红素等)进行了鉴定。并在鉴定的基础上进行了系统的评价。与此同时,还编辑出版了中国第一部《中国蔬菜品种资源目录》。“八五”期间,又增加了茄子、豇豆、萝卜等蔬菜的鉴定(李佩华等,1998)。

“九五”(1996—2000)期间,继续开展了“蔬菜优良种质评价与利用”、“蔬菜优良种质评价与利用数据库”和“蔬菜种质资源繁种入库”等研究项目,完成了1000份普通白菜种质对TuMV的抗性、1174份豇豆种质对豇豆锈病的抗性和1059份菜豆种质对菜豆锈病的抗性鉴定;完成了514份大白菜种质的田间自然和室内控温耐热性鉴定;完成了556份普通白菜种质的耐抽薹性鉴定;完成了230份胡萝卜的耐贮性鉴定。总计完成各类鉴定6535份次。完成了305份胡萝卜种质的干物质、总糖、胡萝卜素、维生素C的测定;完成了542份长豇豆种质的干物质、粗蛋白、可溶性糖和粗纤维含量的分析。为了确保各项鉴定数据的可靠性、可比性和有效性,在进行各项鉴定之前,研究确立了相应的统一、规范的鉴定方法、指标和标准。同时,对“八五”初评的35份菜豆、70份大白菜、70份辣椒、120份萝卜、70份豇豆和35份水生蔬菜种质进行了多年多点综合评价,提出了300份有特点的优良种质资源。获得遗传性稳定、有利用价值和效果的优异种质资源16份,其中大白菜抗病的3份,菜豆抗病的2份,辣椒抗病毒的3份,萝卜抗病毒的3份,豇豆抗病的3份,水生蔬菜优质种质2份。

“十五”(2001—2005)期间,在国家基础性工作项目、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农业部资源保护项目、省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的大力支持下,开展了蔬菜作物种质资源描述标准和规范的制定研究、标准化整理整合与共享试点建设,无性繁殖及多年生蔬菜作物种质资源标准化整理、整合及共享试点等工作。有力地促进了蔬菜种质资源评价工作向更加深入、更加规范的方向持续发展。已制定了30余种蔬菜种质资源的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鉴定了225份白菜种质发芽期耐盐性和122份白菜种质苗期耐盐性。鉴定了189份萝卜种质和300份白菜种质的耐抽薹性。完成了对106份番茄种质苗期抗细菌性斑点病,冬瓜、南瓜、瓠瓜、丝瓜等7种瓜类蔬菜124份种质抗根结线虫,112份黄瓜种质抗灰霉病和菌核病,120份黄瓜种质抗南方根结线虫,107份莴笋种质抗菌核病和160份莴笋种质抗霜霉病等的鉴定。同时,对268份白菜种质种质进行了对小菜蛾的抗性鉴定。

20年多来,累计对18种蔬菜进行了45204份次种质资源的抗病(虫)、抗逆鉴定和质量分析,共筛选出各种优良和优异种质2500多份。

在全国性蔬菜种质资源的繁种更新和鉴定评价的基础上,仅国家蔬菜种质资源中期库和无性繁殖蔬菜种质资源圃,作为一个集资源保护、科学研究、社会教育与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国家蔬菜多样性保护、研究与示范推广中心”,每年接待国内外参观访问者数百人次。在满足种质资源更新和研究用种需要之外,自初建以来,累计向国内外科研和生产单位分发蔬菜种质资源377批次,涉及75种(变种)蔬菜,16591份次。仅“十五”期间就向种质资源协作单位提供更新用种11608份,向国内外118个研究和生产单位分发46种蔬菜种质资源154批次,计5806份。促使优异基因渗透到全国各地育成的主要蔬菜新品种中,并推动了全国蔬菜产业的发展。目前,还有不少优异的种质材料被直接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其中茄果类蔬菜中以辣椒的地方品种利用最多。如河南省永城辣椒、云南省邱北小辣椒、河北省望都大羊角椒、福建省宁化牛角椒等干制的优良品种。其特点是色泽鲜艳、水分少、油性大、味芳香,其加工产品不仅内销,还外销到东南亚各地。瓜类中利用最多的是黄瓜,如长春密刺,因其具有早熟、丰产的特点,在保护地栽培中被广泛应用。加工黄瓜品种如扬州乳黄瓜、锦州小黄瓜等则已成为加工的良种。中国豆类蔬菜的品种数量位居蔬菜种质资源中的首位,其中尤以东北的菜豆种质资源最为丰富,被推广利用的品种也较多,如家雀蛋、大花皮、白羊角等品种,其品质优良,适于炒食或速冻加工。此外,还有江西省上饶菜豆,云南省大理、保山的荷包豆等名优品种。根菜类的萝卜,生食品种心里美因其味甜、质脆、色美而着称国内外,在华北、东北有栽培外,并被引至欧美各国。加工品种有浙江省萧山萝卜、江苏省如皋60天萝卜、如皋小圆萝卜等,用其加工而成的萧山萝卜干、如皋萝卜条等在国内享有盛誉,还远销海外。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利用茎用芥菜生产榨菜的国家,其中又以四川省栽培历史最为悠久,浙江省生产量最多。芥菜类中的茎用芥菜品种如四川省涪陵的枇杷叶、鹅公包、三转子以及浙江省海宁的半碎叶、全碎叶等都是加工榨菜的优良品种,已在生产上广泛推广利用。姜和葱蒜类蔬菜中的大葱是中国特有的调味品,其中山东省莱芜片姜和大姜两个类型是山东省的主要特产蔬菜;大葱又以山东省章丘大葱最为有名,主要品种有大梧桐葱、气煞风等,这些品种已被有关产区大量引种。被各地引种的优良品种还有大蒜中的山东省苍山大蒜、蒲棵蒜、糙蒜、高脚子以及江苏省太仓白蒜、徐州丰县白蒜等;韭菜中的汉中冬韭、寿光马蔺韭等。水生蔬菜中的莲、菱、茭白、水芹、蒲菜、水蕹菜等,均原产于中国。其中藕莲品种中,着名的有江苏省宝应贡藕,明朝以藕粉进贡而得名,目前仍被广为栽培。另外还有浙江省江湖州的双塘雷藕,其孔眼小、肉质细腻。湖南省湘潭的寸三莲,是白莲中的优良品种。茭白又以江苏太湖的鲜茭最为有名,其加工品远销日本等地,它们都已成为当地的主栽品种。多年生蔬菜中被广泛推广应用的,黄花菜有山西省大同黄花菜、湖南省祁东的长咀子、河南省淮阳金针、江苏省宿迁大鸟嘴等优质名产品种;百合有甘肃省兰州百合、江苏省宜兴百合、浙江省湖州百合、江西省万载百合等优良名产品种,不仅内销,还远销东南亚和我国港澳等地(王素、胡是林,1995)。

此外,在进行全国性的蔬菜良种的搜集过程中,使一些已经丢失的地方良种失而复得,为进一步利用创造了条件,如在新疆自治区找到了已丢失的早熟、丰产的江苏省南京市地方品种苜蓿园黄瓜和极早熟徐州叶儿三南瓜;又如重新发现了上海市杨行黄瓜、盘香豇豆、安徽省的泥里埋四叶椒等等。同时,还进一步发现了一批地方良种和特产品种,可直接扩大栽培或供有关省(区)市间引种利用。如四川省发现有坐果率很高,嫩荚重达20g的重庆乌荚菜豆;单株重达2.5kg的达县双尖莴笋;可于11月份收获的南江冬豇豆;高抗病毒病且高产的珙县90天和110天白萝卜;以在短缩茎上丛生的膨大侧芽供鲜食、深受当地群众喜爱的芥菜新变种抱儿菜以及以叶柄供食的涪陵榨菜等。还有江西省吉安产长苦瓜,单瓜长可达1m,重750~1250g,肉厚、质佳、丰产,是其他地区所少见的品种。此外,还发现一些野生蔬菜和稀有蔬菜,可供进一步开发,如皖南山区特有野菜朱藤花,用其花蕾作汤用,味道鲜美;云南省北部山区栽培的小雀瓜,采食其嫩瓜作蔬菜用;云南省腾冲的野生红茄,抗枯萎病,是茄子砧木的好材料;云南省北部山区栽培的黒籽南瓜是黄瓜砧木最好材料,这一发现完全改变了由日本进口黑籽南瓜的局面(戚春章,1985)。

B. 世界上已收集保存了多少份胡萝卜种质资源

全世界已收集保存6000份胡萝卜种质资源(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 1996),其中俄罗斯保存有1000多份。美国农业部收集保存了大约800份,95%是野胡萝卜种(Daucus carota L.)。英国收集的野生胡萝卜资源种类最为丰富。我国已收集编目保存的地方品种有389份,来自于27个不同省、直辖市、自治区,种子保存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国家蔬菜种质资源中期库中。

C. 我国共采集和搜集的饲用作物种质资源有多少

在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面地和有计划地开展了饲用作物种质资源基础性工作和基础性研究。在全国征集工作的基础上,开展了饲用作物种质资源的搜集、保存、研究、创新和利用等工作。在全国草地及饲用植物资源考察基础上,以种子遗传材料为主,通过对国产野生饲用植物种子的采集和栽培饲用植物种质资源的搜集,以及对国外饲用作物遗传材料的交换和引进,到20世纪末,共采集和搜集到饲用作物种质资源共29科、204属、771种,总计8981份。其中,国产的29科、184属、567种,共4888份;从国外31个国家引进的21科、123属、306种,共4093份。在从国外引进的资源中,有20属和204种的起源地或原产地在国外,是中国所不产的。其中豆科有9属和69种。如柱花草属的圭亚那柱花草、合轴柱花草、粗糙柱花草等,大翼豆属的大翼豆等,小冠花属的多变小冠花、小冠花等,距瓣豆属的距瓣豆,毛蔓豆属的毛蔓豆等属和种。禾本科有7属,103种,如地毯草属的地毯草、类地毯草,糖蜜草属的糖蜜草,大米草属的大米草,黑麦属的小黑麦,玉蜀黍属、百喜草、象草、非洲狗尾草、苏丹草等。其他科有4属,32种,如菊科松香草属的松香草,藜科甜菜属的饲用甜菜,紫草科聚合草属,旋花科的甘薯)等。同时,也开展了饲用作物种质资源保存技术研究和保存工作。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建成了牧草基因库,在不同气候带建立了多年生牧草资源圃,并与国家作物基因库形成了全国饲用作物种质资源保存、繁殖和供种体系。对各单位采集和搜集到的遗传材料,经过试种、初步鉴定和繁殖,入基因库保存的饲用植物种质资源有7科、129属、420种,3142份。其中,禾本科61属、254种,1563份。主要有冰草属28种,214份;黑麦草属5种,126份;雀麦属18种,121份。豆科48属、131种,1520份,主要有苜蓿属12种,790份;野豌豆属10种,99份;三叶草属7种,94份。其他5科、20属、35种,59份。此外,还重点开展了饲用作物种质资源的评价、研究和利用。以田间试验和观察为主,开展了以植物学特征和农艺性状为主的鉴定和评价;以田间试验观察为主,与实验室测试相结合,对饲用作物的抗寒、抗旱、耐盐碱、抗热、耐涝、抗病虫等抗逆性进行鉴定和评价;筛选和发现了一批优异的饲用作物种质资源,为直接利用和育种提供了有利用价值的遗传材料。

D. 各国的蔬菜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存方法是什么

蔬菜种质资源搜集与保存是整个蔬菜种质资源工作的基础,只有通过广泛的收集与科学的保存,拥有相当数量的种质资源,才能更好地开展种质资源的评价和利用。

蔬菜种质资源的搜集方式主要有:一是通过国家行政部门或主管科研单位组织相对应的地方部门或种质资源研究单位,采用行政的(政府部门有组织的)手段对各地的蔬菜主产区、育种中心地区,进行广泛的收集;二是通过科研协作的形式,根据征集的目的和要求,进行经常性的征集;三是有关部门或单位组织人员对蔬菜作物起源中心地区、沙漠和沿海等边远地区,进行野生、野生近缘种质资源的考察和搜集;四是通过各种方式的国际交流,进行国外引种工作。在上述种质资源的征集过程中,对征集工作有统一的要求,对征集来的种质资源填写统一的表格,并将征集到的种子(苗)上交主管单位(方智远、李锡香,2004)。

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蔬菜种质资源的考察搜集工作。1920年始,苏联植物分类家瓦维洛夫(Н.И.Вавилов)组织考察队到60多个国家,进行了近200次考察,搜集到包括蔬菜在内的各种栽培植物15万份。由他创建的全苏植物栽培研究所到1985年共搜集保存农作物种质材料35万份左右,其中蔬菜(包括瓜、豆、块根类)种质材料6万份以上。美国从建国开始,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已经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种质资源收集、研究、保存、利用的体制、机构和管理制度。美国原有的农作物种质资源贫乏,19世纪中叶开始组织出国考察搜集栽培植物种质材料,现已拥有世界各地栽培植物种质材料43万份以上,其中包括马铃薯、菜豆、豌豆等多种蔬菜作物。日本原有的蔬菜资源有限,许多蔬菜从古代起陆续由中国等国家和地区传入,近代则进一步搜集了世界各蔬菜起源地区的种质材料。除上述国家外,1974年成立的国际植物遗传资源委员会在促进世界各国考察搜集和保存栽培植物种质材料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1974—1984年10年间建立并推动世界栽培植物种质搜集网搜集了各种栽培植物种质材料10万份以上(刘红,1990)。

目前,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蔬菜种质资源的收集和保存。

表1-4列出了世界各国代表性蔬菜种质资源搜集份数(含重复),包括长期保存和未获长期保存的种质。

表1-5列出了美国种质信息网络(GRIN)中常见的蔬菜种质份数(方智远、李锡香,2004)。

表1-6列出俄罗斯的情况。

表1-4 全世界代表性蔬菜的种资源质搜集份数

表1-5 美国GRIN数据库中主要蔬菜种质份数

表1-6 俄罗斯VIR收集保存的蔬菜种质资源

总的来说,俄罗斯收集和保存的豆类作物种质资源约有42000余份,包括15个属,160种。蔬菜和瓜类作物种质资源49000余份,包括282种。

中国对蔬菜种质资源的搜集保存工作十分重视。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开展了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蔬菜地方品种的调查搜集工作。据1965年的不完全统计,共搜集到88种蔬菜1.73万份种子,但因“文化大革命”而几乎全部丢失。1979年,农业部和国家科委联合发出《关于开展农作物品种资源补充征集的通知》,1980年开始再次进行补充调查征集,至1985年底,全国已征集蔬菜地方品种125种,16187份。并从1982年开始,由当时的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牵头,组织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编写《全国蔬菜地方品种资源目录》。在全国蔬菜品种资源调查、征集基础上,吉林、天津、安徽、山东、江苏、四川、河南、陕西等省(市)先后编制了本省(市)蔬菜品种资源目录。甘肃、吉林、江西、四川、湖南等省编写出本省蔬菜品种志。1986年开始,国家把种质资源工作列入国家重点科研计划,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组织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蔬菜科研单位进一步进行了蔬菜种质资源的全面搜集、整理。并对云南省、西藏自治区、湖北神农架地区和海南省等地进行了蔬菜种质资源考察搜集,首次发现了一些有开发利用价值的蔬菜植物新变种、新类型和野生近缘种。如1979—1980年对云南省13个地(州、市)的31个市、县进行了考察,共收集种质材料400余份,制蜡叶标本100余份。鉴定出国内外尚无报道的苦茄、西双版纳黄瓜、涮辣、大树辣、辣椒瓜和红茄等。考察查明了云南省辣椒、黄瓜和瓜类的种类、类型、品种及其分布地区、不同海拔高度和生态环境。1981—1984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参加了由该院品种资源研究所和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主持组织的西藏作物品种考察队蔬菜考察组。共考察访问了39个县、市,搜集蔬菜种质材料655份,蔬菜种子285份(含根茎类),分属栽培蔬菜20个科60多个种,野生蔬菜种质资源23个科32个种,基本摸清了西藏自治区蔬菜种质资源的家底。其后,又于1986—1990年进行了神农架地区蔬菜种质资源考察,涉及鄂西和川东地区22个县(市、林区),收集蔬菜种质资源3497份,分属38个科159个种、亚种或变种。并对葱、蒜、菜豆、胡萝卜、辣椒、菠菜等蔬菜进行了重点考察,尤其对多种野生蔬菜进行了收集和研究(杜武峰、刘富中等,1991)。此后,在“九五”期间,四川、重庆等省(市)的蔬菜科研单位,还进行了三峡库区的蔬菜种质资源考察,收集到蔬菜种质资源959份,鉴定编目710份,初步筛选出25份优异种质资源(滕有德等,2002)。在此期间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继续组织全国有关科研单位收集保存主要蔬菜地方品种、国外种质和野生蔬菜种质,共计达2005份。“十五”期间,依托国家基础性工作项目“蔬菜种质资源的收集和保存”,国家基础性工作项目“无性繁殖蔬菜种质资源的收集整理与利用”等,繁殖入库有性繁殖蔬菜种质538份,无性繁殖和多年生蔬菜种质资源计70种776份。

国外引种也是搜集种质资源的一种重要途径。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落实和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通过多种途径由国外引进了大批蔬菜种质资源,据不完全统计迄今总计已引入20000余份。在引入的种质资源中,如芦笋、青花菜、结球莴苣、黄秋葵、菜蓟、辣根等,作为新、特、稀蔬菜已在生产上推广应用,有效地丰富了国内栽培的蔬菜种类。又如番茄品种强力米寿、特罗皮克,西芹品种冬芹、夏芹,菜豆品种供给者、优胜者等从国外引入试种后表现优良,已直接用于生产;在直接引入的种质资源中,有的则是重要的育种材料,如抗烟草花叶病毒的番茄材料玛纳佩尔Tm-2,已用作亲本并育成了中蔬4号、西粉3号、苏抗9号等多个番茄优良新品种或一代杂种,成为生产上的主栽品种之一(尚庆茂等,1999)。

到目前为止,中国已收集的蔬菜种质资源共35580份,涉及214个种(包括变种,除去库圃重复收集的种类)。进入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保存的计31417份,涉及21个科70属132个种(变种)。其中以菜豆、豇豆、辣椒、番茄、茄子、萝卜、大白菜、白菜、叶用芥菜、黄瓜、南瓜居多。无性繁殖的水生蔬菜计1538份,分属11个科12个属28个种和3个变种。其他以营养器官繁殖的蔬菜如葱蒜类、薯芋类和多年生蔬菜种质资源776份,分属70个种(李锡香,2006)。

表1-7 中国入库保存的蔬菜种类和种质份数

表1-7 中国入库保存的蔬菜种类和种质份数(续)-1

入圃水生蔬菜

入圃水生蔬菜(续)-1

如上所述,经过广大蔬菜种质资源工作者几十年的努力,基本上已把全国各地现存的较易收集保存的蔬菜种质进行了整理、繁殖入库和入圃。

关于种质资源的保护工作,国内外都十分重视。目前,国际上植物种质资源保护的方式有以下几种:一是原地保存,就是在自然生态环境下,就地保存野生植物群落或农田中的栽培植物居群,任其自我繁殖更新,如森林、草原、荒漠、湿地等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美国建立的黄石公园。近年来,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很快,日本天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有700多个,总面积560万km以上,占国土面积的15%以上,为亚洲第一;美国的天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占国土面积的10%左右;中国至1982年底已建立自然保护区106个,面积390万km2,占国土面积的0.4%,保护了大量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李锡香,2004)。二是异地保存,是指将种子或植物体保存于该植物原产地以外的地方,主要形式有植物园、种质圃、种质库及试管苗库,还有超低温保存的营养体、花粉、细胞等等形式。

中国对蔬菜种质资源的保存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低温种子库保存。国家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品种资源研究所建立了温度在-18℃的国家低温长期种子保存库和青海省的复份库,进行种子的长期保存,蔬菜种子也入库保存;在国家级的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建立了温度在0℃左右的中期库,进行蔬菜种子的中期保存,并供国内外交流应用,在北京、上海、广东等地有条件的蔬菜(园艺)研究所(中心)也建有中期库。二是种质圃。主要保存不能用种子繁殖方式保存的水生蔬菜、营养繁殖蔬菜等。在水生蔬菜的保存方面,中国“国家种质武汉水生蔬菜资源圃”在湖北省武汉市蔬菜研究所建成,保存了来自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区)百余县的水生蔬菜种质资源1700余份(含重复),它们分属于14个科30个种或变种(孔庆东,2005)。在河北省廊坊市中国农业科学院国际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建立了保存葱蒜类蔬菜、薯蓣类蔬菜、野生蔬菜和多年生蔬菜种质的“无性繁殖蔬菜种质资源圃”已保存了70余种蔬菜700余份种质。三是离体保存。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新建了一个25m的组培操作间及培养室,2个约30m的离体保存库,库温分别为1~3℃和16~18℃。对收集的大蒜、生姜、百合等种质进行了复份保存。还探讨了大蒜和百合种质资源的超低温保存技术,并获得了成功。大蒜茎尖液氮冻存后最高成活率可达100%,再生植株遗传性稳定。不同基因型大蒜种质茎尖的冻存后成活率有一定差异。大蒜分化芽冻存后最高成活率为50%。百合组培苗茎尖液氮冻存后最高成活率可达52.6%。相关技术已经用于有关种质的保存实践(张玉芹等,2004;王艳军等,2005;李锡香等,2006)。

E. 中国的苦瓜种质资源有多少份

中国苦瓜种质资源较为丰富,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大部分省份、市陆续编写、出版了蔬菜地方品种志,各地均介绍了当地的主要苦瓜品种及其特征特性。其中尤以湖南省苦瓜地方品种资源最为丰富,并有不少名优品种陆续在全国各地大面积推广种植,如株州长白苦瓜20世纪70年代初便在湖南省各城市郊区栽培,现已推广至四川、湖北、江西、贵州、福建、北京及天津等地。蓝山大白苦瓜自20 世纪80年代初开始推广以来,已遍及湖南、湖北、四川、江西、贵州等地。薛大煜等(1994)对湖南省现有的35份苦瓜地方品种的调查显示,它们分布于全省各地,其中以湘中地区最多,占总数的31.4%;其次是湘南地区,占22.9%。湖南省是白色及绿白色苦瓜品种最集中的地区。

“七五”、“八五”(1986—1995)期间,中国先后从17个省份市收集了182份苦瓜种质资源,其种子分别保存在国家种质资源长期库和蔬菜种质资源中期库,其主要农艺性状被分别列入《中国蔬菜品种目录》第一册)1992)和《中国蔬菜品种目录》第二册,(1998)。其中在四川省收集了33份地方品种,贵州省收集了25份,湖北省21份,广西自治区2份。在2001年出版的《中国蔬菜品种志》中,共收录了中国18个省(份)的50份苦瓜地方品种和1份尚待鉴定的野苦瓜材料。至2006年底,共已收集的苦瓜种质资源202份,来源于全国18个省(份)市,其中有3份为国外种质,分别引自前苏联、泰国和菲律宾。

F. 菜薹的种质资源有哪些

《中国蔬菜品种资源目录》(第一册,1991;第二册,1998)收录了211份菜薹品种,其主要来源地见表7-1。

表7-1 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保存的菜薹种质资源

《中国蔬菜品种志》(上卷)(2001)录入了菜薹全国各地代表性的地方品种36份,就来源地而言,可分为广东13份、广西8份、湖北2份、湖南3份、福建1份、江西1份、江苏1份、四川5份、浙江1份、上海3份。

目前,征集保存的菜薹种质资源包括紫菜薹和绿菜薹类型。绿菜薹种质资源主要分布在华南和华东地区。紫菜薹种质资源主要集中在华中地区,尤其是湘、鄂、川三省;湖南省的地方品种主要分布于长沙、湘潭以及湘中、湘西部分县市。在湖北省,绝大部分为武汉市地方品种,其他地方都从武汉引种。四川省主要集中于四川盆地的西半部,如成都、宜宾、自贡市等地。江西,河南、北京、上海等省(市)的紫菜薹品种都是从湘、鄂、川三省引种,其中个别地方通过引种和多年的选择,已形成对当地环境条件适应的品种,例如,河南省信阳紫菜薹虽来源于武汉,但经过20 多年选择形成了能在3~4 月上市的春紫菜薹品种,可以适应冬季气温低的条件生长。

总体来看,中国菜薹种质资源的征集保存范围尚很窄。菜薹种质资源评价工作主要在广东和湖北两省进行,评价内容主要为植物学特征特性、农艺学性状、营养品质性状等。

G. 国家级种质资源圃有哪些

我国共有15个国家种质资源圃(见表1)。从1979年开始,以农业部与地方(省、自治区、市)投资合办的方式筹建,经过10余年的努力,于1989年通过了国家验收,共计保存了苹果、梨柑桔、葡萄、桃、李、杏、柿、枣、栗、核桃、龙眼、枇杷、香蕉、荔枝、草莓16个主要树种,及云南物有果树砧木资源,新疆名特果树、寒果树,涉及31个科,58个属果树种质资源1万余份,圃地面积120多公顷,拥有实验室5700平方米以及果树种质资源研究的科技人员110余人。
表1
中国国家果树处质资源圃概况圃 名园 址保 存 单 位保存份数园地面积(公顷)兴城梨、苹果圃辽宁兴城中国农科院落果树研究所731+72721.1郑州葡萄、桃圃河南郑州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所960+3708.7重庆柑桔圃四川重庆中国农科院柑桔所119014.0北京桃、草莓圃北京北京林果所245+2102.1福州龙眼、枇杷园福建福州福建果树所215+2184.9熊岳核桃、杏圃辽宁熊岳辽宁果树所432+4669.5泰安核桃、板栗圃山东泰安山东省果z树所97+904.9南京桃、草莓圃江苏南京江苏园艺所454+1504.1太谷枣、葡萄圃山西太谷山西省果树所404+3737.4武汉沙梨圃湖北武昌湖北果茶所4353.3广州香蕉荔枝圃广东广州广东果树所170+896.8云南特有果树砧木圃云南昆明云南园艺所4027.2公主岭寒地果树圃吉林公主岭吉林果树所6556.9新疆名特果树圃新疆轮台机关报疆园艺所19818.0眉县柿圃陕西眉县陕西省果树所6173.4国家果树种质资源圃的使命:一是收集和保存国内外果植物的栽培品种、砧木以及具有潜在利用价值的各种果树种类;二是掌握和交流国际、国内果树种质资源试材;三是观察和评价种质,为果树生产和育种提供良种、资料和试材,四是研究改进保存技术。

H. 中国蔬菜种质资源的特点有哪些

中国幅员辽阔,地跨温带、亚热带、热带,地形复杂多样,具不同的海拔高度,形成了平原、丘陵和高原;由于不同温、光、水、气条件和各种地形的交互,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气候类型,再通过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各种蔬菜作物的滋生、繁衍,劳动者的辛勤耕耘以及自然和人为的选择,逐渐形成了中国蔬菜种质资源的特点:一是种类繁多。在目前征集进入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长期库(圃)的30727份蔬菜种质资源中,以种子繁殖的种质29189份,以无性繁殖的水生蔬菜种质资源1538份,上述蔬菜的种类涉及21科67属132个种或变种(方智远、李锡香,2004)。尽管这一组资料没包括尚未收集的许多边远地区的蔬菜品种及蔬菜野生种和野生近缘种,但已可以看出中国蔬菜种质资源的种类之多在世界上是屈指可数的。二是起源于中国的蔬菜种质资源多。正如瓦维洛夫(Н.И.Вавилов)在其《主要栽培植物的世界起源中心》(1928)一书中将“中国起源中心”列为世界上植物种类最多,范围最广的一个独立的世界农业发源地和栽培植物的起源中心。中国中心包括中国的中部和西部山区及低地,是许多温带、亚热带作物的起源地。主要有大豆、竹子、山药、甘露子、东亚大型萝卜、根芥菜、牛蒡、荸荠、莲藕、茭白、慈姑、菱、百合、白菜、大白菜、芥蓝、乌塌菜、芥菜、黄花菜、苋菜、韭、葱、薤、莴笋、茼蒿、食用菊花、紫苏等。本中心还是豇豆、甜瓜、南瓜等蔬菜的次生中心(刘红,1990)。三是种质资源的品种和类型多。如上所述由于中国气候类型多样和栽培历史悠久,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种质资源类型。在中国现已收集到并已入库的3万余份蔬菜种质资源中,90%为地方品种。其中,有许多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变种和类型,如仅芥菜就有大头芥、笋子芥、茎瘤芥、抱子芥、大叶芥、小叶芥、白花芥、花叶芥、长柄芥、凤尾芥、叶瘤芥、宽柄芥、卷心芥、结球芥、分蘖芥、薹芥16个变种,莴苣中的茎用莴苣、豇豆的长豇豆均为中国特有;许多是具有优良性状的种质,如抗霜霉病、枯萎病等的黄瓜种质,耐抽薹、抗病虫的白菜种质,抗青枯病、单性结实的茄子种质等等。这些种质有助于进行各种目的的新品种选育以及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

I. 种质资源库的分类

贮藏环境(主要指温度和湿度)对种子的寿命影响很大。根据库内温、湿度环境的不同,种子贮藏建筑可分为5类:①超长期贮藏库,温度-18℃,相对湿度40%左右,贮藏期为50年。②长期贮藏库,温度-10℃以下,相对湿度30~40%,贮藏期为30年以上;③中期贮藏库,温度0~5℃,相对湿度30~40%,贮藏期为15年左右;④短期贮藏库,温度10~15℃,相对湿度50~60%,贮藏期为1~3年;⑤普通种子库,采用自然或机械通风调节库内温度,种子贮藏期为3~6个月。超长期贮藏库、长期贮藏库、中期贮藏库和短期贮藏库都需配备制冷除湿设备。
中国的农作物种质资源材料分两级保存。长期保存的材料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的长期库贮存。中期保存的材料由各地方农业科学院(所)或中国农业科学院有关研究所的中期库保存。长期库向各中期库提供更新用种;各中期库除向长期库提供贮存种子外,还向育种者提供研究材料。短期库可作为各省市种子公司用以保存优良种子的库房。普通种子库为保存第二年生产用种的库房。

J. 蔬菜种质资源研究具有怎样的前景

中国蔬菜种质资源因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悠久的人文历史而极其丰富,这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栽培植物重要的起源中心和次生起源中心之一。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50多年中,中国的蔬菜种质资源工作,虽然历经了风风雨雨,但在收集、保存和评价、利用等方面取得了显着的成绩,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利用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还跟不上国民经济和科技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日益增长对蔬菜消费需求所提出的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进一步加强蔬菜种质资源的基础性工作和研究利用是十分必要的,也是一项关系到蔬菜学长远发展的系统工程。

(一)进一步加强有关蔬菜种质资源的基础性工作,搭建种质资源共享平台

发达国家的种质资源收集更注重种及种以上水平的多样性,如美国收集的4522份芸薹属种质资源就有85种之多。而中国收集的种质资源则以栽培种的地方品种为主,以芸薹属为例,包括变种仅30余种。因此,今后应以现有国家蔬菜种质资源保护体系为基础,重点开展蔬菜野生种质资源、稀特种质资源和国外种质资源的考察收集,进一步拓宽现有基因库;继续进行和完善蔬菜种质资源中期库配套设施建设,加强无性繁殖蔬菜种质资源圃的建设,保障保存种质资源的安全性;大力加强种质资源的规范化整理和鉴定评价,提高种质资源及其相关信息的有效性;建立并完善蔬菜种质资源信息和实物共享体系,促进种质资源更为广泛的分发和交换。

(二)进一步开展种质资源的保存研究

中国种质资源库(圃)保存的蔬菜种质资源无论是国家长期库(圃)还是中期库,都是1979年农业部和国家科委联合发出《关于开展农作物品种资源补充征集的通知》后进行的,而此前从新中国建国后至1965年征集的88种蔬菜1.7万份种质资源,均因“文化大革命”而全部丢失,有些特异种质资源丢失后已经难于再次收集到了。种质资源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它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因此,保护种质资源尤其是对已收集到的种质资源的妥善保存,其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其中,用中期库保存的蔬菜种子一般10~20年需要种植更新一次,低温长期库保存的种子50~100年更新一次,还有如水生蔬菜、葱蒜类蔬菜、薯芋类蔬菜和多年生蔬菜是种植在自然条件下进行保存的,需要根据上述不同情况,有计划地更新和妥善保管。同时,要广泛开展低成本、低能耗的种质保存技术研究,如种质的原生境保护技术、种子的超干燥、超低温保存技术、DNA库保存技术等,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国的蔬菜种质资源保护体系(李锡香,2002)。

(三)深入开展蔬菜种质资源的评价、优异基因源的挖掘和利用研究

过去中国蔬菜种质资源工作的重点主要集中在收集和保存,蔬菜遗传育种研究在国家重点科技项目上也是集中在大白菜、甘蓝等几种作物上,加上国家和地方支持的其他项目,研究所及的也不过只有10余种蔬菜作物。而对人们的生活而言,则需要种类、品种供应的多样性。加之,起源于中国的蔬菜就有数十种,同时又是多种重要蔬菜如甜瓜、黄瓜、豇豆等的次生起源中心。为此,对进一步开展种质资源的全面评价、优异基因源的挖掘和利用研究,将会是今后蔬菜种质资源工作的重点之一。在鉴定方法上,常规的方法如植物学性状、农艺性状中的一些主要性状鉴定——产量比较、组合力测定、抗病性和抗逆性鉴定、质量检测等比较实用的方面,尤其是以显性单基因控制的质量性状的检测方面将会继续得到深入的研究和应用。近年来由于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对许多重要的数量性状如产量、品质、抗逆性等,采用分子标记方法,可以使复杂的数量性状分解,找出主效基因,然后像研究质量性状的基因一样,分别进行研究。同时,以分子标记为基础的连锁图为人们提供了在分子水平上鉴定种质资源的有力工具(董玉琛,2001),因此与蔬菜种质资源工作有关的分子标记技术的研究将进一步受到人们的重视。从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和遗传多样性的分析入手,开展可共享基础研究材料的构建和优异基因源的挖掘;研究有效的构建核心种质的策略与方法,整合分散在育种家手中的种质资源,构建主要蔬菜核心种质;通过对核心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全面掌握主要蔬菜种质资源的遗传背景,明确其遗传多样性的分布规律及特点;基于核心种质通过自交或小孢子培养,构建遗传多样性固定基础群体,解决因种质群体内杂合态或单株杂合态给种质资源的研究和利用带来的巨大困难,构建可共享的各种遗传研究工具群体;基于基因组学和功能基因组学技术开展原创性研究,从已有自然变异中发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的抗病虫、抗逆境和优质基因。

(四)全面开展蔬菜种质资源的创新利用研究

随着蔬菜产业的不断发展,今后需要有更多优异性状聚合的蔬菜种质不断投放生产,以满足生产和市场日益增长的需求。目前,未经“加工”的原始种质资源大多不可能达到育种可利用的程度,加之种质创新不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骨干”基因或优异种质缺乏。因此,以常规技术为基础,综合利用远缘杂交、细胞工程、分子标记技术、转基因技术等,利用挖掘出的重要优异基因源,针对当前育种和生产中的重大问题和需求,有重点地开展种质资源的创新研究,创制优异性状突出或优异性状聚合的、可利用程度不同的中间种质或优异种质,将成为今后蔬菜种质资源研究的重中之重。

(五)加强国际合作交流,积极开展引种工作

众所周知人们日常生活中食用的不少蔬菜是由国外引进、逐步驯化而推广应用的,如甘蓝、花椰菜、青花菜、马铃薯、番茄、辣椒、胡萝卜、西葫芦、芹菜、菠菜等等;近代引进的还有许多过去较少种植的稀有蔬菜如芦笋、结球莴苣、球茎茴香、菊苣等等。上述蔬菜的引进,大大丰富了国内的市场供应。近年来还引进了一大批良种如樱桃番茄、彩色甜椒、少刺黄瓜以及保护地专用品种和加工番茄等生食、加工专用型品种,大大提高了国内市场蔬菜供应的质量;而科研上急需的抗源材料、雄性不育系、耐热、耐低温、耐弱光材料以及抗病性鉴定的鉴别材料、具有特殊性状的近等基因系等珍贵材料的引进,对于提高中国蔬菜种质资源创新和遗传育种的科研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现代蔬菜遗传育种的发展过程,与引进、消化、吸收国外的方法、技术、种质材料密不可分,而目前中国与先进国家相比,无论是在蔬菜产业发展水平,还是科研创新能力方面,都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因此,今后进一步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更广泛地、更系统地引进蔬菜种质资源十分必要。在引进蔬菜种质资源时,既要注意从西欧、北美等发达国家引进优良的品种、优良的一代杂种及其亲本材料、不育系、近等基因系等遗传育种和分子研究材料,也要注意从中东地区、地中海沿岸、中南美洲等国家、重要的起源中心引进地方良种、野生近缘种、野生种等资源材料。在有条件时,应针对某些重要蔬菜种类的起源地有目的地进行考察与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