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本土文化的分类
台湾在前几年就乡土教材问题进行过一番研究,应该对我们认识本土文化资源有积极的启示作用。屏东师范学院的陈朝平把乡土美劳教材分为四类:
1.风土民情类——特殊的自然景观、名胜、公园、游乐场所、重要建筑、市场、田园、工厂、交通等。
2.生活应用类——校园美化设计、造景、立体模型设计与制作。
3.传统民俗类——帮助儿童认识社区传统艺术生活必需品的题材。这类题材以民俗艺术为主。居民宗族、祖籍、宗教的不同,如高山族的山胞、客家、闽南、佛教、道教、回教、基督教、天主教等,而有较大的差异,与地区关系较小。寺庙、教堂建筑、装饰及礼器、古迹、旧建筑物,以及传统农、工具、家具等。
4.当代艺术类——帮助儿童认识艺术对社区生活之贡献的题材,这类教材以当前社区的纯艺术及应用艺术为主。社区的当代艺术家及其作品,社区人士收藏的艺术品,公共场所的雕像、壁画、具特色的建筑、牌楼、纪念碑,游息场所、商店、百货公司的橱窗、招牌、商品陈列及包装、灯光设备等。
人物资源很重要,许多人谈起文化资源总是忘掉人。其实,人是文化中最重要的因素,没有人也就没有了文化,文化是人创造的,本土文化中要突出人。古代人谈起浙江时,总是说“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他们就是把天地与人联系起来看问题。像乌镇是一个有名的旅游点,那里出了作家茅盾,附近还有丰子凯。说起绍兴,自然首当其冲的要说鲁迅、秋瑾、徐青藤等人。在名人资源里,特别要关照民间艺人,他们是一笔特别的文化财富,当地的文化与他们密不可分。我们要了解这些名人的创作环境,了解他们是如何走上艺术道路的,如果有条件最好了解他们的人生经历。
❷ 珠海金湾区平沙镇有什么好玩的
平沙没什么好玩的,要玩就去珠海长隆,高栏港荷包岛,飞沙滩,银沙滩等等
❸ 社会工作在中国本土化过程中可利用的本土文化资源有哪些
远古以来的民俗民风.民歌民谣.传说故事,生老病死.婚丧嫁娶农耕牧织仪式.节日及庆典,各种忌禁,吉祥物.镇邪物,巫术,宗教等 这些已经遗忘的文化遗产蕴含着我们古老民族安生立命的朴实的唯物主义方法,反而是宗教的参与使之复杂化了,但千百年来宗教也成为了我们民族记忆的一部分,这些都是完整社会不可缺失的!要利用需要社会.历史心理工作者进行筛选甄别同时加以改造!工作量好大好大的~没有政府何者其它团体的组织与支持以个人的力量实在是难以完成~
❹ 本土资源包括哪些内容
本土资源包括有地域特色的自然景观、文物名迹、民间艺术、名俗风情、名人轶事、语言文化、经济特色等内容。包括自然地理资源、人文历史资源和社会发展资源等方面。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创设自主学习的环境园。开发利用本土资源是新课标的要求,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等。
❺ 本土文化范围包括哪些
是相对外来文化而言的
一般包括本宗教、风土民情、众生群像、民间俚曲、礼俗好尚等
❻ 珠海历史文化遗址有哪些
你好。你说的范围比较广,不过我帮你找了一下,符合你要求的挺多的,尤其是在史前遗址和夏商周遗址上:
珠海史前时期遗址:
淇澳后沙湾遗址
三灶草堂湾遗址
唐家大坞环遗址
香洲蛇洲岛遗址
拱北西瓜铺遗址
横琴赤沙湾遗址
三灶英表山遗址
南水大基湾遗址
高栏宝镜湾遗址
珠海夏商周时期遗址:
横琴红旗村遗址
三灶洲仔遗址
平沙北水村遗址
荷包锁匙湾遗址
南水挪家咀遗址
北水营地山遗址
前山南沙湾遗址
前山烂塘遗址
香洲棱角咀遗址
湾口缯船埔沙丘遗址
官田坑沙丘遗址
马山沙丘遗址
湾口沙场沙丘遗址
连湾大老勾遗址
淇澳亚婆湾遗址
淇澳东澳湾遗址
淇澳南芒湾遗址
三灶青湾遗址
金鼎染布沟遗址
唐家后门涌遗址
前山沙口围遗址
前山水涌遗址
南屏白沙坑遗址
横琴南环遗址
东澳岛南沙湾遗址
小万山铲湾遗址
南水菠萝山遗址
金鼎白沙遗址
连湾长江咀遗址
南新棠下环遗址
金鼎外沙遗址
唐家鸡山遗址
香洲华子石遗址
前山婆石围遗址
前山横坑仔遗址
前山猫地遗址
南屏烟墩环遗址
南屏蟹地脚遗址
南屏沙煲地遗址
桂山十五湾遗址
淇澳双尾草埔遗物点
淇澳金星门遗物点
香洲神前遗物点
拱北中学山岗遗物点
南屏梅花山遗物点
南屏北山遗物点
南屏南山林遗物点
南屏鸡爪地遗物点
湾仔中学山岗遗物点
三灶榄坑遗物点
高栏飞沙遗物点
荷包大树挖遗物点
平沙下连湾遗物点
❼ 介绍家乡的文化资源包括哪些内容
一、传统风俗
二、文化遗产
三、风土人情
四、名人文化
五、土特产
六、饮食文化
七、宗教信仰
八、庭院住所
地方特色主要体现在:衣,食,住,行。
1。饮食文化;
2。过年过节,婚丧嫁娶的传统习俗。
3。信仰
民风习俗 饮食、生活习惯、语言、节日、
传统习俗,地方特色服饰,信仰,传统物质遗产…
当地文化包括很多个方面,比如春节、元宵、端午、七夕、中秋等节日风俗;饮食文化;着装文化;婚庆文化;丧葬文化;等等。可以从家乡文化中选择与众不同的、本地独有的一种文化,全面介绍下。
❽ 珠海平沙镇周边有什么好玩的
旅游
平沙镇依山傍海,环境优美,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目前已拥有海泉湾度假区、武林源主题公园和世外桃源等着名旅游景点,周边15公里范围还有金湾高尔夫球场、飞沙滩、荷包岛、金海滩等休闲娱乐好去处,是珠海市推行“温泉、海岛、高尔夫”旅游特色的典范地区。
平沙旅游的龙头,当属海泉湾度假区,这个由香港中旅集团投资70亿元(首期投资23亿元)打造的旅游“航空母舰”,以其磅礴的气势和浪漫的地中海风情受到海内外游客的瞩目,开业一年多就接待游客400多万人次。
武林源,这个中国第一个武术文化主题公园于2006年底开业,以其独具特色的《武林传奇》吸引了八方宾客;而最具平沙特色的休闲农庄“世外桃源”在试业期间便引起各旅游团体的关注。
随着海泉湾项目的伸展,其他旅游项目也纷至沓来,南国游艇俱乐部、马术俱乐部等项目也纷纷落户平沙。目前,平沙正计划引来投资,将孖髻山和大虎山打造成旅游风景区。
作为旅游的配套,酒店业在平沙也日渐兴旺,目前镇内已新建了福泉大酒店、高登酒店和同力旅业等准三星级酒店,而投资6000万元的四星级富丽达酒店以及投资8000万元的爱琴海精致商务会馆即将动工兴建。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平沙将成为广大旅游爱好者趋之若鹜的胜地。
文化
平沙的文化底蕴十分深厚,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大虎水井口出土的一批新石器时代及宋元时期文物,在平沙的文化史上留下深刻的历史烙印。如今这批共250多件珍贵的文物还珍藏在珠海博物馆里,成为平沙人传承历史文化的珍品。
今日的平沙已沧海变桑田,走进平沙,你除了惊叹平沙城镇面貌的日新月异,经济发展的突飞猛进,你同样也会为平沙绚丽多姿的文化所吸引。
进入二十一世纪,平沙镇领导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加大文化资金投入,建成了功能设施齐全的省特级文化站,内有藏书3万多册的图书馆等十多个功能室,可容纳5000名观众的露天剧场经常吸引高水平的文艺团体前来献艺。而位于镇中心的美平文化广场和“5.13”纪念广场,更成为平沙群众从事文化艺术和娱乐休闲活动的理想场所。矗立在“5.13”广场上的城雕“雁落平沙”更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默默地向南来北往的宾客述说着勤劳勇敢的平沙人披荆斩棘、围海造田的英雄业绩。
❾ 广东本土文化有哪些
广州话、凉茶、烧鹅、牛杂、饮早茶、北京路、莲香楼、陶陶居、古老西关大屋……
世界上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广东人.
还有这个是粘来的,你也可以了解一下!加分哈!
“滚地金龙”始创于南宋。明嘉靖年间,黄氏光昭公一支从福建漳州移居广东陆丰南溪村,并带来“滚地金龙演史传”。南溪村“滚地金龙”演出时由二人进入“龙身被套”,一人舞龙头,一人舞龙尾。整个表演分为开场见礼、打围巡洞、游潭戏水、伸筋洗鳞、伏蛰闻雷、迎雷起舞、驾云飞腾、收场还礼八个舞段,整个过程模仿龙的旋舞飞腾、戏水嬉耍、沉思奋醒、柔静盘曲、勇猛奋进等精彩动作;用威武雄壮,嘹亮开阔的海陆丰正字戏的“牌子大锣鼓” 伴奏,大唢呐按不同的情节表演而吹奏不同的曲调。“滚地金龙”曾多次参加省及国家级比赛,获得荣誉。
钱鼓舞,俗称踏钱鼓,有钱鼓“迎春”之说。流传于汕尾市,由闽南传入,距今750年历史。
钱鼓舞有“双人舞”、“四人舞”、“群舞”,载歌载舞,有人物、情节,动作优美、音乐典雅。唱腔衬词用“啰哩𪡏”,是一种古老的梵曲。舞蹈动作有二套:一套属钱鼓的舞蹈动作,如击鼓、摇鼓、打鼓、抖鼓、抛鼓、接鼓等;另一套属串演故事的戏曲动作,如骑马、勒马、望楼、磨镜、照镜、穿针、引线、绣花、相会等。两套动作糅合一起,天衣无缝。可以说,钱鼓舞是民间歌舞、说唱音乐向戏曲艺术过渡的绝妙范例,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科学价值。
陆丰皮影戏是南宋末年由闽南移民带到海陆丰地区,潮俗民间亦称为“皮猴戏”。中国皮影有北路、南路之分,陆丰皮影戏是南路影戏仅存的一支、是我国三大皮影系统之一。
陆丰皮影是以兽皮(通常为牛皮)雕镂成影人,借灯光显影于屏幕来表演故事,是中国民间最古老的戏曲形式之一,是集绘画、雕刻、制作、表演、音乐、舞台技艺于一体的综合艺术。皮影的绘画、雕刻精致、色彩鲜艳。表演剧目大多是白字戏,唱白字曲调,唱腔丰富,地方特色浓厚;表演细腻生动、形象逼真、传统古朴。
陆丰皮影戏作为海陆丰百姓镇鬼、驱邪、敬神、谢土等的民间信仰形式,在民间宗教活动中必不可少;海外许多华人对这一古老剧种也有着特殊的感情,对加强华人之间的沟通,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起到一定的作用。
海陆丰地区的许多文化习俗,可溯源于中原,寻根于浙、闽,有些发源于中原、浙、闽等地的古老民俗事象,在南方很多地方不易找到,而在海陆丰地区却盛行不衰。海陆丰地区的正字戏、西秦戏、白字戏、皮影、滚地金龙五个项目被国务院颁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里的民俗风情,常成为专家学者探讨文化积淀的宝贵资源。
民间戏曲是海陆丰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艺术。明代以来,海陆丰保存着4个被誉为“活化石”的古老稀有剧种:
正字戏,本名正音戏,用“中州官话”(正音)唱念,是一个多声腔、古老稀有的剧种。明初流入粤东,后扎根海陆丰。
正字戏有传统剧目2600多个,分文戏和武戏。文戏有唱腔,以曲牌体的正音曲(大板曲)、唱牌子(也称昆腔)为主,杂以乱弹、小调等。正音曲以“奚琴”领奏,唱牌子以笛子、大小唢呐伴奏;武戏(即提纲戏)没有或少有唱腔,用吹打牌子伴奏,渲染气氛。正字戏传统有红面、乌面、白面、正生、武生、白扇、正旦、花旦、帅主、公、婆、丑等十二行当。脸谱有毛面、水龟目、鹰咀、虎目等200多种图案。有“四大喜戏”《三元记》《五桂记》《满床笏》《月华缘》;“四大苦戏”《荆钗记》《葵花记》《琵琶记》《白兔记》和“四大弓马戏”《义忠烈》《千里驹》《铁弓缘》《马陵道》,统称十二真本戏。
正字戏表演风格古朴、气派宏大,尤其擅演“三国”连台本戏。
西秦戏系明代西秦腔(即琴腔、甘肃调)流入海陆丰,又与地方民间艺术结合,至清初逐渐游离本腔而自立门户,形成了别具风格的西秦戏剧种(属乱弹系统)。音乐唱腔为齐言对偶句的板式变化体,有老生、武生、文生、正旦、花旦、红面、乌面、公末、丑、婆等十个行当,主要声腔有正线、西皮、二黄,还有少量昆腔、杂调。正线为本腔,唱、白沿用中州音韵,男女异声同调,男唱真嗓,女唱假嗓。乐队分“文畔”(管弦乐)、“武畔(打击乐)。传统剧目有1000多个,表演风格粗犷豪放,雄浑激昂,长于武打。西秦戏与台湾北管戏(又称乱弹)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
白字戏,元末明初从闽南流入海丰,与当地方言、民间艺术结合形成海丰白字戏,潮人为区别潮州白字(潮剧)而称之为“南下白子”。分生、旦、丑、净、公、婆、贴7个行当,以演文戏见长,亦从正字戏中吸收部分提纲武戏;一般在上半夜演正字(讲官话),至下半夜才唱白字(讲方言),俗称“半夜反”。唱腔委婉深情,表演温柔细腻。
白字戏共有剧目1000多个,其中传统剧目200多个,多为传奇故事。全连戏(整本戏)较多,折子戏较少。有固定的脸谱、服饰、道具、曲牌等。音乐属曲牌连缀体,唱曲衬词多用“啊衣嗳”。分小锣戏、大锣戏两大类,小锣戏又分正板小锣戏、反线戏和民歌小调戏三种。小锣戏唱腔活泼明快,富有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大锣戏音乐庄重典雅,具有高腔音乐特点。
在海陆丰地区,长期以来,正字戏、西秦戏、白字戏三个稀有剧种,除原有的国营专业剧团外,业余剧团遍布各处,蔚为大观,成为一种颇具特色的文化现象。几个稀有剧种本都来自外省,流行过许多地方,但最后都根植于斯,活跃于斯,充分说明海陆丰这个地区,善于兼容外来文化,同时也善于把外来文化融会创造为本土文化。
作为研究戏曲源流的“活化石”,海陆丰的几个稀有剧种一直备受专家学者的重视,盛赞之辞不绝于耳。独具特色的西秦、白字、正字等三个古老剧种,被称为是我国艺苑中三朵仍然喷发着浓香的奇葩,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戏曲瑰宝的组成部分。
海陆丰地区流传了大量的民间口头文学,大体有神话、传说、故事、说唱、笑话、谚语、谜语、歇后语及民歌等。民歌分为北部的客家山歌、西部的尖米歌、东南部的渔歌和平原地区的福佬歌。
海陆丰地区民间音乐以管弦乐的“八音”、曲班、吹班最为常见有名,均可以说是从戏曲艺术中衍生出来的,与戏曲艺术一道,营造了极为浓厚的音乐氛围。“八音”以弦索为主,一般有八样乐器,设有馆址,称“八音馆”或“八音班”。所奏弦诗,与白字戏同。
民间舞蹈有狮子舞、钱鼓舞、英歌舞、红色妇女舞等,有不少经典之作,成为表演、参赛的保留节目。狮舞包括独角的麒麟和无角的“师姨”,以及客家地区的木头狮,统称“舞虎狮”。
此外,较着名的还有陆丰大安镇的“滚地金龙”和海丰公平的舞象。“滚地金龙”近年多次在表演中夺魁。钱鼓舞上世纪五十年代师承于汕尾镇一位叫李火奕的老人,从小镇跳到县城、省城、北京,赢得了声誉。李火奕因保留、传授钱鼓舞有功,被省文史馆聘为馆员,享受终身制薪金待遇。英歌舞以陆丰甲子镇最为有名,取材于梁山泊好汉的故事,108人画眉擦脸,双手执短棍,边舞边敲,互相呼应,配合默契,节奏强烈,十分壮观,最适宜在广场或游行时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