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管理 » 黑龙江的水资源有多少
扩展阅读
物流企业成本构成有哪些 2025-05-18 04:16:36
直接人工费用怎么分配 2025-05-18 04:12:06

黑龙江的水资源有多少

发布时间: 2022-05-13 19:57:31

㈠ 黑龙江地理环境

1、位置境域

黑龙江省是中国位置最北、最东,纬度最高,经度最东的省份,西起121°11′E,东至135°05′E,南起43°26′N,北至53°33′N,东西跨14个经度,南北跨10个纬度,2个热量带;东西跨14个经度,3个湿润区。面积47.3万平方千米(含加格达奇区和松岭区)。

2、地形地貌

黑龙江省地貌特征为“五山一水一草三分田”。地势大致是西北、北部和东南部高,东北、西南部低,主要由山地、台地、平原和水面构成。西北部为东北—西南走向的大兴安岭山地,北部为西北—东南走向的小兴安岭山地,东南部为东北—西南走向的张广才岭、老爷岭、完达山脉。

3、气候特征

黑龙江省属于寒温带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省从南向北,依温度指标可分为中温带和寒温带。从东向西,依干燥度指标可分为湿润区、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

4、水文概况

黑龙江省境内江河湖泊众多,有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绥芬河四大水系,流域面积50平方千米及以上河流2881条,总长度为9.21万千米。

(1)黑龙江的水资源有多少扩展阅读:

植物资源

黑龙江省连绵起伏的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张广才岭、老爷岭构成了全省以山林为主的自然景观,全省林地面积占整个土地面积的近一半。此外,还有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在这些复杂的地域中分布着2100余种的植物,其中具有经济价值的有1000余种。

这些植物资源按用途可分为药用植物、食用植物、野果植物、淀粉植物、油料植物、色素植物、芳香植物、蜜源植物、饲料植物、木材植物、树胶植物、树脂植物、纤维植物、环保植物、观赏植物、农药植物、蹂料植物等17大类。

在木材植物中有全国十分珍贵的红松、黄菠萝、核桃揪、水曲柳、东北红豆杉等,黑龙江省林区每年都为国家生产大量的木材。食用植物是黑龙江省野生经济植物中分布较多、贮量较大的一类,其中以蕨菜、薇菜、老山芹等产量为最大。

动物资源

黑龙江省野生动物共476种,其中兽类88种、鸟类361种、爬行类16种、两栖类11种。属国家一级保护的兽类有东北虎、豹、紫貂、貂熊、梅花鹿5种,鸟类有丹顶鹤、大鸨、白獾、中华秋沙鸭等12种;

属国家二级保护的兽类有马鹿、黑熊、棕熊、雪兔等11种,鸟类有大天鹅、花尾榛鸡、鸳鸯等56种。其中有许多都是黑龙江省乃至全国十分珍贵的野生动物,如东北虎、紫貂、梅花鹿、马鹿等。鸟类中久负盛名的“飞龙”即是分布在全省的花尾棒鸡。

㈡ 黑龙江的长度是多少千米

黑龙江:全长约5498公里

1、黑龙江是亚洲流经蒙古, 中国和俄罗斯的大河之一,中国在古代被称为黑水,浴水、望建河,黑龙江有南北两个源头。俄中界河流域面积184.3万平方公里,长2854公里,其中中国的流域面积89.1万平方公里。黑龙江有一个巨大的分水岭,包括中国,俄罗斯,蒙古、朝鲜和15个一级行政区。河源是蒙古地带,大部分下游地区位于大小兴安岭林区的低山和平原上。这条河水资源丰富,航运的条件更好。

2、南部的源额尔古纳河是河源,全长4440公里。它在俄罗斯的尼古拉耶夫斯克流入鄂霍次克海峡。黑龙江全长4370公里(有差异,与测量时间有关),总排水面积184.3万平方公里。它横跨中国,前苏联和蒙古,从海拉尔河的河源算起。我国全长3474公里,流域面积88.7万平方公里。

黑龙江

㈢ 东北有一大河流经四国,含水量比黄河高7倍,为何却一直不被重视呢

早在殷商时期,黄河就已经被先人记录下来,它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其流域面积约有752443平方公里,遍布九个省市,在我国境内河流中排名第二,而长江则是我国排名第一的河流,当然它也是亚洲的第一长河。和黄河一样,长江也发源于青藏高原,流域面积足足有180万平方千米,流经我国11个省市。

黑龙江落日风景

根据相关史料的记载,额尔古纳河一共分为南北两个源头,河流全长一共有4440公里。额尔古纳河的右岸是茂密的森林山野,而它的左岸则是水草丰美的天然牧场,还有传言说,此处也是成吉思汗的家乡。若是在清朝最为辉煌鼎盛的时期来看的话,黑龙江总长足有5498公里。

㈣ 东北地区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分析

邸志强1苗英1金洪涛1贾伟光1,2

(1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沈阳,110032;2东北大学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沈阳,110004)

摘要该文在分析研究东北地区水资源现状的基础上,核算水资源量多年平均为1600.65×108m3/a,水资源可利用量为880.21×108m3/a,其中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为483.08×108m3/a;指出从整体来看水资源似乎尚有潜力,但是与人口、耕地资源和经济的分布不相匹配,致使相当大的国土面积水资源短缺,可持续利用的基础已经非常脆弱;将东北地区地下水过量开采诱发的环境问题,归纳为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地面变形等,提出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并重的对策。

关键词地下水资源环境问题东北地区

前言

地下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之一,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所不可替代的战略性经济资源。我国东北地区幅员辽阔,水资源总量虽然比较丰富。但水资源时空分布的极不均匀,人口、资源、生产力布局的严重失衡,造成局部地区严重缺水;地下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产生了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理清东北地区水资源现状,分析研究其环境问题,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实现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水资源现状

1.1水资源总量

东北地区地表水资源量多年平均为1134.65×108m3/a,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量多年平均为766.98×108m3/a,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重复计算量为300.98×108m3/a,水资源总量多年平均为1600.65×108m3/a(表1)。

由于受气象水文、山川地貌、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区内水资源分布极不均匀。黑龙江省水资源量最大为653.12×108m3/a,辽宁省平均水资源量最小为273.92×108m3/a。水资源量排序为黑龙江省>吉林省>内蒙古东部>辽宁省。

全区人均拥有水资源量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8,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2,为中度缺水地区。按人均占有水资源量排序为内蒙古东部>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其中辽宁省为重度缺水地区。

表1东北地区多年平均水资源量(108m3/a)统计表[1]

注:据1999~2002年《全国水资源公报》和《中国地下水资源——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成果》计算。

全区可利用水资源量多年平均为880.21×108m3/a,其中地表水可利用资源量为397.13×108m3/a,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为483.08×108m3/a。

1.2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东北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见表2。由于不同地区人口、产业结构、城市规模和布局不同,而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一。1999~2002年黑龙江省平均水资源利用量最大,为295.94×108m3/a,内蒙古东部平均水资源利用量最小,为70∶34×108m3/a。水资源利用量排序为黑龙江省>辽宁省>吉林省>内蒙古东部(表2)。

表2东北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量及其用途分析表[1]单位:108m3/a

注:据1999~2002年《全国水资源公报》数据编制。

近年来,在东北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地表水利用量在下降,而地下水开采量有上升的趋势,但水资源开发利用总量呈下降的趋势(图1)。

图1东北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分析图

从总体来看,区内水资源开发利用尚有潜力。但地区分布上极不平衡,与人口、耕地资源和经济的分布不相匹配。因此,有相当大的国土面积水资源短缺,可持续利用的基础已经非常脆弱。

2环境问题分析

2.1水资源短缺

随着生产经济活动的加剧和城(镇)人口的急增,城(镇)供水紧张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东北地区许多城市以地下水作为重要、甚至是唯一的供水水源,城市化的提高扩大了对水资源的需求,造成城市水资源短缺,导致地下水过量开采,诱发地下水环境问题。

部分地区因不合理开采地下水,出现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形成区域地下水位降落漏斗。且降落漏斗面积不断向外围扩展,对水资源的正常循环产生了不利影响。致使部分供水水源地和一些供水井吊泵趋于瘫痪[2]。2001年度,东北地区普遍降雨量较小,主要城市开采量增加,造成地下水水位急剧下降,与2000年度相比,大部分地区下降幅度在1m左右。

辽宁鞍山市多年平均水资源量35.71×108m3,市区人均占有水资源量126m3,仅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1%。本溪市区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4.36×108m3,人均水资源量仅为451m3。此外,不合理利用破坏了地下水流场,造成地下水资源浪费。如抚顺西露天矿坑年排水量达3000×104~4000×104m3,老虎台矿年排水量700×104~900×104m3

大庆地表水资源贫乏,地下水允许开采量为2.3×108m3/a,现用水已达3.9×108m3/a,地下水处于超采状态。局部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水位持续下降,产生地下水降落漏斗,降落漏斗影响面积达5560km2,水位埋深达45m,同开采初期相比平均年降幅为0.96m。

同时,地下水水质恶化,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程度。

2.2水环境污染严重

由于工业和生活污水排放量增加,以及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远远超越了区域环境容量,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据不完全统计,2002年松辽流域三废排放总量62.87×108t,其中松花江流域为32.75×108t,辽河流域为30.12×108t。三废的排入,致使松花江、辽河流域的江河水质受到较严重污染。地表水主要污染物有氨氮、硝酸盐氮、石油类、挥发酚、氰化物、砷、汞和生化需氧量。

据资料分析,2002年全年期评价总河长14869.4km,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Ⅰ、Ⅱ类水质河长1438.3km,仅占总评价河长的10%;Ⅲ类水质河长5017.6km,占总评价河长的34%;属于Ⅳ类以上水质河长8413.5km,占总评价河长的56%。可见地表水质量总体上比较差。而且近年来的监测结果表明Ⅰ、Ⅱ类水质和Ⅳ类水质在减少、Ⅲ类水质呈增加的趋势(图2)。

图2东北地区地表水水位变化曲线图

随着地表环境的污染,地下水污染日趋严重。严重地区主要分布在城镇周围、地表污染水体分布区及引污农灌区等;地下水环境污染呈现出由点向面、由城市向农村扩展的趋势。浅层水主要污染物有氨氮、硝酸盐氮、石油类、挥发酚、氰化物、砷、汞等,并且在地下水中的含量多数超过饮用水标准。

大庆油田目前有开采油井2万余眼,采取注水采油新工艺。采出的油水混合物在地表初步分离净化后,一部分水又被回注到地下,含油水进入潜水含水层,造成地下水污染;一部分水与工业和生活污水排放到地表水体,致使地表水体污染,同时地表水体与地下水相互渗透、补给,造成地下水污染。

抚顺市地下水化学类型在人为活动作用下改变了其天然状态,由重碳酸型变化为硫酸型、重碳酸硫酸型、硫酸氯化物型等多种复合类型。SO4-2最高值达11449.5mg/l,超标41.8倍,超背景值80.6倍;NO3-最高含量达714.15mg/l,超标8.1倍,超背景值22倍;矿化度最高值达25283mg/l,超标25.3倍,超背景值51.4倍。大面积堆放的煤矸石经降水淋滤、入渗使附近地下水受到污染,而地下水流场的变化加速了污染物的扩散,地下水的污染更趋严重。据监测分析,阜新矿区大新线铁路以南新邱至韩家店一带,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已由原来重碳酸钙型水逐渐变为重碳酸硫酸钙型水、硫酸重碳酸钙型水和硫酸钙型水。新邱露天矿煤矸石山周边地区地下水总硬度高达2170mg/1,硫酸盐高达710mg/l,远远超出背景值。

沿海地区的大连、营口等地区地下水超采水位下降,破坏了地下淡水与海水的压力平衡,引起海水内侵,导致地下水水质恶化等。

2.3生态环境恶化

区域地下水位下降还使生态可用水量减少、湿地萎缩或消失、地表植被破坏,土地荒漠化,导致生态环境退化。洪河保护区地下水埋深2002年与1999年同期比较平均下降了1.2m左右[3]。水位下降加剧了湿地水量与地下水的交换,使湿地水体大量补给地下水,以达到新的水量平衡,致使湿地面积衰减。黑龙江省原始湿地面积达850×104ha,现存湿地面积434×104ha[4]。又如,20世纪60年代初松嫩平原草原面积280×104ha,80年代减少到223.3×104ha,平均每年减少1.87×104ha。目前,松嫩平原沙化土地面积已达5960km2,每年还在以100km2的速度扩展[5]

河流水质的严重污染,湿地也面临着严重威胁。

农田大量施用农药化肥,水土受到污染。据统计,三江平原每年施化肥量约32×104t,农药量约0.46×104t[6]。由于病虫害时有发生,会进一步加大农药用量从而对水土产生污染。

污染物随着水循环过程的运移,湿地水土受到污染,致使湿地功能下降,进一步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

2.4地面变形

平原区第四系发育较厚,结构松软,加之近年来持续超量开采地下水,形成大面积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局部水位下降至含水层顶板以下,静水压减小,破坏含水层的应力结构,产生土体重力压缩变形,从而引起地面下沉。由于下沉不均匀又造成地裂缝。大庆采油一厂楼区,个别楼基已下沉了20cm以上[7]

3对策

3.1综合规划,科学管理

根据水资源时空分布特点、水资源环境的承载力,结合国民经济区域发展布局和生态环境建设需要,以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及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为目标。综合规划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技术保障体系,以实现区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2联合调蓄,统筹兼顾

水资源调蓄要实行地表、地下联合调蓄的战略,坚持地表水、地下水资源,上、中、下游用水统筹兼顾的原则。充分发挥地表水库和地下水库各自的优势,综合开发利用水资源,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顾及生态环境用水,使水与自然资源得以良性循环、永续利用。

3.3开源节流,综合利用

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全面节约水资源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目标的重要措施。要把节约用水放在首位,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发展节水型产业,建设节水型社会;要科学开源、多渠道开源,大力提倡开发利用雨水、海水和微咸水,实行分质用水,综合利用水资源,实现污水资源化。

3.4优化环境,保护水资源

自然环境是生命的摇篮,而环境的优劣则直接影响到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可持续发展要以保护自然环境为基础,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水资源的可利用性包括水质和水量两方面内容,没有合格的水质,就等于没有水量。优化自然环境,保护水资源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所在。

要进行全民水资源价值观教育,唤醒公众的环保意识;加强环境保护,改善和优化环境,保护水资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要依靠科技进步,加强污染源的综合治理,从源头治起,严格限制废弃物排放,保护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改善并重。

4结语

东北幅员辽阔,水资源量多年平均为1600.65×108m3/a;水资源可利用量为880.21×108m3/a;其中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为483.08×108m3/a;地下水现状开采量为266.69×108m3/a。各地区之间自然条件的差异,导致水资源丰富程度出现显着的差别。从整体来看水资源似乎尚有潜力,但在地区上分布极不平衡,它与人口、耕地资源和经济的分布不相匹配。地下水过量开采,诱发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地面变形等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已经非常脆弱。要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前提,采用综合措施,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优化自然环境,开发利用与保护改善并重。

参考文献

[1]邸志强,苗英,贾伟光.东北地区水资源现状及可持续利用对策.地质与资源,2004,13:112~115.

[2]贾伟光,邸志强等.松辽西部地区缺水现状及对策.地质与资源,2003,12:233~236.

[3]刘正茂,马志杰.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资源需求研究.水资源保护,2003,5:23~26.

[4]程岭,孔祥伟等.黑龙江省湿地保护与生态旅游开发.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3,3:57~58.

[5]孟令钦.松辽流域沙尘暴天气的起因与防治对策.中国水土保持,2001,6:26~27.

[6]那守海,张杰,莽虹.三江平原湿地生态环境建设刍议.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4,3,32(2)78~80.

[7]韩成满,马晓龙.大庆油田采矿区环境现状及治理建议.黑龙江国土资源,2002,3:23~24.

㈤ 黑龙江的简介——最好从农、林、湿地、水资源、野生动植物等方面来说。

网络呀!
生物资源:
黑龙江省土地条件居全国之首,总耕地面积和可开发的土地后备资源均占全国十分之一以上,人均耕地和农民人均经营耕地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左右。全省现有耕地990.5万公顷,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全国其它地区,黑土、黑钙土和草甸土等占耕地的60%以上,是世界着名的三大黑土带之一。黑龙江省盛产大豆、小麦、玉米、马铃薯、水稻等粮食作物以及甜菜、亚麻、烤烟等经济作物。
全省草原面积约433万公顷、草质优良、营养价值高,适于发展畜牧业。其中松嫩草场是世界三大羊草地之一。
森林资源:
全省林业经营总面积3175万公顷,占全省土地面积的2/3。有林地面积2007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15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43.6%,森林面积、森林总蓄积和木材产量均居全国前列,是国家最重要的国有林区和最大的木材生产基地。森林树种达100余种,利用价值较高的有30余种。黑龙江省是全国最大的林业省份之一,林业生态地位十分重要。天然林资源是黑龙江省森林资源的主体,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脉及完达山。
动植物:
全省野生动物共476种,其中兽类88种、鸟类361种、爬行类16 种、两栖类11种。属国家一级保护的兽类有东北虎、豹、紫貂、貂熊、梅花鹿5种,鸟类有丹顶鹤、大鸨、白獾、中华秋沙鸭等l2种;属国家二级保护的兽类有马鹿、黑熊、雪兔等ll种,鸟类有大天鹅、花尾榛鸡、鸳鸯等56种。其中有许多都是本省乃至全国十分珍贵的野生动物,如东北虎、紫貂、梅花鹿、马鹿等。鸟类中久负盛名的“飞龙”即是分布在全省的花尾棒鸡。全省有东北虎l0只、紫貂2100只、貂熊60只、原麝920只、马鹿2200只、驼鹿4600只、丹顶鹤500只、黑嘴松鸡l 200只、大鸨l20只、白鹤90只。
黑龙江省连绵起伏的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张广才岭、老爷岭构成了全省以山林为主的自然景观,全省林地面积占整个土地面积的近一半。此外,还有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在这些复杂的地域中分布着大约2100余种的植物,其中具有经济价值的达l 000余种。这些植物资源按用途可分为药用植物、食用植物、野果植物、淀粉植物、油料植物、色素植物、芳香植物、蜜源植物、饲料植物、木材植物、树胶植物、树脂植物、纤维植物、环保植物、观赏植物、农药植物、蹂料植物等l7大类。在木材植物中有全国十分珍贵的红松、黄菠萝、核桃揪、水曲柳等,本省林区每年都为国家生产大量的木材。食用植物是本省野生经济植物中分布较多、贮量较大的一类,其中以蕨菜、薇菜、老山芹等产量为最大。
水资源:
黑龙江省有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和绥芬河四大水系,有兴凯湖、镜泊湖、连环湖和五大连池4处较大湖泊及星罗棋布的泡沼。全省流域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l 918条,全省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686.0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297.44亿立方米,扣除两者之间重复计算量l73.14亿立方米,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810.3亿立方米,人均水量2160立方米,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006年全省年平均降水深为523.0毫米,折合水量2378.57亿立方米,比上年多4.3%,比多年平均少2.O%,为平水年份。全省年平均径流深为l32.4 毫米,折合水量为602.24亿立方米,比 E年少l.6%,比多年平均少l2.2%。 全省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为l71.59亿立方米,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为ll9.51 亿立方米,山丘区与平原区重复计算量为11.85亿立方米,全省地下水资源量为279.25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与地表水资源重复计算量为l25.69亿立方米,全省水资源总量为727.93亿立方米。全省总用水量为286.23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用水量l71.82 亿立方米,地下水用水量114.41亿立方米。
环境保护
2006年,环境保护力度加大。年末全省环境保护系统共有职工4447人,各级环境监测站106个。建成烟尘控制区285个,总面积1139.7 平方公里;建成噪音达标区238个,达标区面积911.3 平方公里。8个城市的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2个城市的空气质量达到三级标准。松花江流域综合治理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主要治污工程开始启动。

㈥ 中国有一条河,水资源是黄河6倍,它是哪条

“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这是着名歌手张明敏曾在1984年春节联欢晚会上演唱的《我的中国心》。歌曲一经唱响,便火遍了大江南北,几乎成为了每个中国人的必会曲目。长江、黄河都是我国的长河之一,它们见证了中华民族起源与发展,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然而,中国有一条河流,水资源总量是黄河的7倍,流域面积比长江还大,但是却鲜有人知。

黑龙江干流上有许多冲积而成的岛屿,包括古城岛、鸥浦老街基岛、抚远三角洲等。其中最着名的岛屿就是抚远三角洲,抚远三角洲又称“黑瞎子岛”,它是一个三面环水的封闭岛屿,也是代表中俄两国友谊的岛屿。

㈦ 现在中国水资源的情况

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名列世界第四位。

但是,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然而,中国又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国家。仅2002年,全国淡水取用量达到5497亿立方米,大约占世界年取用量的13%,是美国1995年淡水供应量4700亿立方米的约1.2倍。

世界水资源利用率

目前全世界的淡水资源仅占其总水量的2. 5%,其中70%以上被冻结在南极和北极的冰盖中,加上难以利用的高山冰川和永冻积雪,有86%的淡水资源难以利用。

人类真正能够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江河湖泊和地下水中的一部分,仅占地球总水量的0.26%.目前,全世界有1 /6的人口、约10亿多人缺水。专家估计,到2025年世界缺水人口将超过25亿。

㈧ 我国水资源现状

一、我国水资源的总体特点

(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偏少

我国水资源的总量不算少,但按 2001 年人口统计,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为2162m3,相当于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25%;亩均水资源量为1900m3,相当于世界亩均水资源量2353m3的81%。

(二)时空分布很不均衡,水土资源分布不相匹配

水资源问题与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衡,与水土资源不相匹配有密切关系。按全国十个流域位置,将划分三个不同类型区:南方、北方、西北。

(1)南方,包括长江、珠江、华东华南沿海、西南诸河四个流域,属于人多、地少,经济发达,水资源相对丰富地区。耕地面积只占全国的35.9%,但水资源却占总量的81%,人均水资源约为全国平均值的1.6倍,亩均水量为全国平均的2.3倍。

(2)北方,包括长江以北的松花江、辽河、黄河、淮河、海河五个流域,属于人多、地多,经济相当发达,而水资源严重短缺地区。淡水资源只有全国的19%,人均占有水量只有全国平均值的15%,亩均水量仅为全国平均值的15%。

(3)西北,除额尔齐斯河外都属于内陆河流域,涉及土地面积337×104km2,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35%,属于地广人稀、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地区。该地区人均水资源不算少,耕地资源也十分丰富,但水土资源的开发利用受到生态环境的严重制约。

(三)气候变化对我国水资源的影响

1980年以来,北方干旱缺水与南方洪涝灾害同时出现,形成北旱南涝的局面,初步估计对全国水资源多年平均总水量的影响不大。但水资源在地区上的不均衡,进一步加剧了北方水资源供需失衡的矛盾。

二、水资源的区域特征

我国水资源区域按地区可分为四个区域: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南方地区。

(一)东北地区

1.总体情况

东北地区幅员辽阔,自然资源丰富,是中国重要的工农业基地。由于受气象、水文、山川地貌、水文地质条件等的影响,区内水资源分布极不均匀。东北地区水资源短缺,几年来地下水供水连年占总供水量的45%以上,表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东北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地表水利用量在下降,而地下水开采量有上升的趋势,但水资源开发利用总量呈下降的趋势。总体来看,区内水资源开发利用尚有潜力,但在地区分布上极不平衡,与人口、耕地资源和经济的分布不相匹配。近年来,东北乃至全国地下水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过度的开采已带来某些区域地下水降落漏斗、水污染等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

2.水资源状况

东北地区可利用水资源量多年平均为880.21×108m3/a,其中地表水可利用资源量为397.13×108m3/a,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为483.08×108m3/a。黑龙江省水资源量最大,辽宁省平均水资源量最小。东北地区地下水分布广,水质较好,调蓄能力强,供水保证程度高,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东北是我国的老工业区,在工业污染的控制方面虽然作了相当大的努力,但还远远没有达到要求。据东北振兴网报道,辽宁境内主要的324家重点污染源(日排废水百吨以上或日排化学需氧量10kg以上)中,有40%多的重点污染源不能实现稳定达标排放,其中还有30家重点污染源的废水直排河流。

多数城市地下水仍受到不同程度的点状或面状污染,一些元素在局部地段超标。大量城镇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河流中,污染物的排放强度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造成河流、湖泊等水体的严重污染。松辽流域城市河段的有机、有毒污染非常突出,主要污染物是高锰酸盐、挥发酚和氨氮等。

城市地下水资源环境遭受破坏,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等城市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已形成明显的地下水降落漏斗。沈阳市为区域地下水降落漏斗严重城市之一,市区地下水位1949年平均为3.80m,2006年为35.37m。其中2006年沈阳市地表建设超采地下水使局部地区地下水位下降很快,甚至在1个月内某些观测点水位下降超过3m。地下水水位下降可引发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引起地面塌陷、加剧土壤沙化;沿海地区导致海水入侵等。大连由于地下水采补失调,导致海水入侵淡水含水层,地下水水质受到严重破坏,同时水利工程受损严重,大量机井报废。大连等沿海城市的海水倒灌面积达728km2,严重影响地下水水质并对区域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

(二)西北地区

1.总体情况

西北地区系贺兰山以西、昆仑山和秦岭以北的广大地区,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五个省(区)和内蒙古自治区的西北部分。这一区域面积广阔,山川纵横,地形十分复杂,地势西高东低,总面积308×104km2,占全国面积的1/3,山区面积占70%以上。就常年降水量而言,大部分属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和严酷。该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蒸发量大,水资源平均只有5.3×104m3/km2,不足全国平均值的1/5。降水和地表水时空分布极度不均,降水量分布总体上自南东的1200mm向西北逐渐减少为200mm左右。同时受高程和地形制约,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带性,降水主要分布于山区,山区降水量可达300~700mm,甚至更高。一部分降水在高山堆积成冰川积雪,另一部分汇入河流或侵入地下。西北冰川面积达2.8×104km2,储水量28.5×108m3,积雪储水约361×108m3。这些固体水库和冰雪融水是平原区水资源的重要补给来源,同时对水资源的时空调节起到一定作用。而平原区降水量大都只有100~200mm,盆地中心降水一般小于50mm,而蒸发量达1000~3500mm,干旱指数可大于50以上,成为极度干旱区,因此形成山区的“湿岛”与平原的“干盆”相间分布的格局。其中降水分布明显制约着水资源的区域分布,地下水资源各地贫富状况相差极大,东部外流区地下水资源平均模数为5.9×104m3/(km-2·a-1),西部内陆区地下水资源平均模数为3.03×104m3/(km-2·a-1)。这与降水、地形及地面水文网密切相关。

气候特征和地形特征决定了西北地区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西北地区地处内陆,远离海洋,受高山阻隔,降水量少,有限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春冬缺水严重。吐鲁番盆地、哈密盆地、河西走廊、柴达木盆地西北部一带最为干旱,新疆西北50%土地面积的水资源量占全自治区水资源总量的93%,而其东南部50%土地面积的水资源量仅为7%。

2.水资源状况

西北全区水资源总量约为2338×108m3,占全国8.3%。水量较丰富的长江与黄河分水岭以北流域的山区及澜沧江源头区水资源量共计710×108m3,绝大部分难以利用。内陆河区水资源中,地处青藏高原高寒地带约140×108m3的水资源无法利用,跨境河流的水资源量不能全部支配。因此内陆河流域的水资源可利用量不足887×108m3。综上所述,西北地区在人类经济活动范围内用于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水资源量在1070×108m3之内。从地区分布看,缺水量较大的是新疆和关中盆地。从缺水程度看,新疆、关中盆地与河西走廊石羊河流域较高。

西北地区水资源基本特点主要是生态环境脆弱,干旱少雨。西北地区是全国降水最低值地区,也是唯一降雨量少于农田作物需水量的地区。时空分布不均衡,水土矛盾突出,不利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地表水、地下水转化频繁。生态对水分依存度高,生态需水量大、水资源国民经济可利用量相对较少。

西北地区地下水受人类活动影响相对较小,地下水污染总体较轻。内陆盆地地区的主要污染物为硝酸盐氮;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地区的主要污染物有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铬、铅等,以点状、线状分布于城市和工矿企业周边地区。

由于该地区气候干旱、降雨稀少、沙漠戈壁广布,使得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水土流失加剧,河湖萎缩、干涸,生态环境遭受破坏,恢复困难。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水资源必须控制在一定的生态利用量,超过该量,就会产生更多的生态环境问题,如地面沉降、地面裂缝、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

(三)华北地区

1.总体情况

华北地区总面积约185×104km2,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全部及河南省、山东省、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共有大中城市30余个,总人口3.35×108(2002年),是我国政治、文化、交通的中心地区,也是重要的经济区和能源基地。华北地区人口稠密,工业发达,同时又是我国重要的粮、棉、油产区,但水资源的严重不足已越来越明显地制约着这一地区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甚至对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产生重大影响。

华北地区水资源主要属于海河、黄河和淮河三大流域。1994~2001年,华北地区生产、生活总用水量占全国用水总量的比例基本在13.3%~14%,用水结构变化情况是: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比重基本上是逐年下降,工业用水比重少许上升。到2001年,开始出现工业用水的比重下降、城乡生活用水的比重出现快速增长的走势。

2002年,华北地区工业总产值为29305.1×108元,是全国工业总产值的26.45%,粮食产量为1.25×108t,是全国粮食总产量的27.32%。全区共有耕地面积43995×104hm2,占全国耕地总面积(154636×104hm)的28.45%,其中灌溉耕地面积为1832.74×104hm,占耕地面积的41.66%。华北地区是带动中国中西部地区发展的主要地区,是解决中国3.35×108人温饱问题的主要粮食产区,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大,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2.水资源状况

该区域水资源的主要补给来源是大气降水,平均降水量为547mm,人均水资源量为342m3,不及全国平均数的1/6,世界平均数的1/24,属严重缺水地区。华北平原属季节性干旱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多年平均降水量500~600mm,因受中高纬度西风环流周期变化的影响,年际降水量很不稳定,呈现湿润地区的特点。降雨集中在夏季,主要是7~8月,其余为旱季,形成春旱夏涝、秋冬又旱、旱涝交替的特点。这个地区蒸发量大于降水量。

水资源年际、年内分配不均也增加了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难度,加之日益严重的水污染,致使水资源不足成为该地区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水资源供需的矛盾将日益突出。干旱、渍涝、盐碱、咸水成为华北平原东部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而且互相影响,交替为害。因此,加强水资源管理,合理开发、利用、保护水资源,已成为保持该地区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而做好废污水现状调查分析与防治对策研究则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

华北地区地下水污染普遍呈加重趋势。华北地区人类经济活动强烈,从城市到乡村,地下水污染比较普遍,主要污染物有硝酸盐氮、氰化物、铁、锰、石油类等。此外,某些地区地下水总硬度和矿化度超标严重,大部分城市和地区的总硬度超标。

该区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1685.2×108m3,其中,地表水1254.1×108m3,地下水873.8×108m3,地表水与地下水重复量为452.7×108m3。目前,由于山区与平原径流明显减少,为了满足生产和生活用水需要,多年来,华北平原地区采取了大量开采地下水的方式,使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海河流域水已严重超采。地下水减少威胁华北城市平原地区的安全用水储备,引起严重的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已造成的地下水漏斗、平原区河道干涸、湖泊湿地萎缩、地表和地下水污染等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严重影响到该区水安全,并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

(四)南方地区

1.基本情况

南方地区的水资源十分丰富。近20年来,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认识不足,水环境管理和水资源保护工作滞后,致使当今水环境恶化和水质性缺水已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南方地区的水资源量可观,但由于对于水环境缺乏有效的监控和管理,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水长期排入江河和水库,造成地表水体的严重污染。同时,由于地表水与浅层地下水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从而使浅层地下含水层不同程度地受到与地表水相同类型的污染,导致水环境的整体恶化。水环境问题引起的水质性缺水,已由过去的隐性转化为今天的显性。

虽然,南方地区水资源存储量十分丰富,但我们不能盲目乐观,不能因为南方的人均占有水量大而用起水来毫无节制。一方面,虽然南方大部分地区经济基础发达,但是,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地区用于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资金是有限的。同时,水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周期较长,回收效益不高,引进资金相对困难。另一方面,我们在加强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要切实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大量的废污水排入水域或渗入地下,一旦超过了水体自身的净化,污染难以逆转。因此,南方经济加快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今天,必须未雨绸缪,加紧对水资源的研究,努力把除害与兴利、开发与保护、建设与管理紧密地结合起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南方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2.水资源状况

根据水利部2006年的水资源评价统计数据,中国的水资源总量为25330×108m3。其中,北方六区(指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西北诸河六个水资源一级区)的水资源量为4761×108m3,占全国的18.8%;南方四区(指长江(含太湖)、东南诸河、珠江、西南诸河四个水资源一级区)水资源量为20569×108m3,占全国的81.2%。也就是说,南方的水占到全国总量的4/5。

受水资源时空分布不一致性的影响,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必须体现区域发展需求。我国南方地区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河道水体污染严重,季节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十分明显。

由于有些地区以森林为主的植被资源遭到大量破坏,以及人们在陡坡地盲目开垦,如在陡山坡上乱砍滥伐树木用来种茶,从而导致水土流失不断加重,特别是造成局部地区的生态失去平衡,造成自然灾害更加严重。由于乱砍滥伐,森林植被遭受大量破坏,由此而引起的洪涝灾害的频率较大。在水资源丰富的皖南山区,由于水量的时空分布不均,同时又缺乏水利工程调节,因此造成比较严重的洪涝和旱灾。

南方地区地下水局部污染严重,但地下水水质总体较好。西南地区的主要污染物有亚硝酸盐氮、氨氮、铁、锰、挥发性酚等,污染组分呈点状分布于城镇、乡村居民点,污染程度较低,范围较小。中南地区主要污染物有亚硝酸盐氮、氨氮、汞、砷等,污染程度低。东南地区主要污染物有硝酸盐氮、氨氮、汞、铬、锰等,地下水总体污染轻微,但城市及工矿区局部地域污染较重。特别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达,浅层地下水污染普遍,已出现了因水体污染而导致的水质型缺水。

三、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

(一)供水能力

我国的供水能力从1980年的4432×108m3增加到2000年的5497×108m3,其中,地表水供水量约4440×108m3;地下水开采量1069×108m3(表1-4)。

表1-4 1980~2002年我国供水能力对比表 单位:108m3

注:2003年数据(未包括台湾省)。

从表1-4可见,总供水量、地表水供水量在1997年前为逐渐增大的趋势,在1997年后有所减少,但减少的幅度不大。地下水供水量一直处于增加的趋势,从1980年的619×108m3到2002年的1072×108m3,可见地下水的开采逐渐加大。随着水处理技术的发展,海水淡化为人类提供了新的水源。我国的海水利用出现在2000~2002年间,而且近年越来越得到重视。

(二)用水现状

我国用水增长迅速,1980年估计约4437×108m3;年达5566×108m3,人均用水450m3;年下降到5498×108m3,人均用水428m3,其中,农业用水占67.96%,工业用水占20.77%,生活用水占11.3%(表1-5)。

表 1-5 1980 ~2002 年我国用水现状对比表 单位:108m3

注:2003年数据(未包括台湾省)。

从表1-5可知,全国用水多年来呈持续增长,农业、工业、生活用水一直呈增长的趋势。改革开放以后,国民经济开始进入持续稳定的发展阶段。此时,启动了水费改革,推行了计划用水,厉行节约用水,这些综合因素促使全社会用水从高增长转向低增长(即低于人口增长)。1993年后,国家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调整经济结构、加大节水力度,使全国用水增长率进一步降低。

(三)用水效率

随着用水量的增加,我国用水效率逐年有所提高(表1-6)。但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工业万元增加值平均用水量为120m3,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5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节水尚有较大潜力。

表 1-6 1980 ~2002 年用水效率对比表 单位:m3

(四)与其他国家用水情况对比

1995年,全球人口57.35亿,用水36000×108m3,人均用水628m3(表1-7)。其中,农业人均用水437m3(占69.6%);工业用水131m3(占9.7%);生活用水60m3(占2.1%)。我国的人均用水量低于世界水平,仅为美国用水量的24%。

表1-7 中国与其他国家用水情况对比表

续表

注:PPP(Purchasing Power Purity)为购买力评价。

㈨ 全国各省水资源总量排名

河流长度超过
1000km
的有
10
条,依次为长江、黄河、黑龙江、珠江、
雅鲁藏布江、
澜沧江、
怒江、
辽河、
淮河及海河。
如果按流域面积大小排位,则为长江、
黑龙江、黄河、松花江、珠江、淮河、海河、雅理藏布江、辽河。
中国主要河流年径流总量及其它特征值

(
水利系统按
1956

1979
年同步期资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