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管理 » 陕西省西安市有多少淡水资源
扩展阅读
物流企业成本构成有哪些 2025-05-18 04:16:36
直接人工费用怎么分配 2025-05-18 04:12:06

陕西省西安市有多少淡水资源

发布时间: 2022-05-13 05:54:45

㈠ 陕北的水有多少

随着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步伐的加快,基地水资源供需平衡的矛盾愈来愈突出,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基地的建设。那么,基地建设所需的水资源到底有没有保证,如何合理配置水资源?日前,记者带着这些问题走访了为陕北勘查了30多年水资源的908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水队。陕北虽然地表水严重短缺,但地下水蕴藏比较丰富。只要加大勘查力度,改进取水手段,一定能找到所需地下水资源。908队队长王力说,缺水主要有三种情况:资源性缺水、水质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在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的建设中,主要是工程性缺水。这种缺水是由于工作不到位或取水手段不适应造成的。根据估算,到2010年,陕北能源化工基地需水量3.77亿立方米/年,加上人畜生活用水量和农业用水量,总需水量为7.99亿立方米/年,王力说,在对陕北地下水多年的研究、分析基础上,通过二次开发地质资料,加大地下水资源勘查力度,采用新的取水手段,肯定能为陕北能源化工基地找到新的供水水源地,预计可新增地下水资源量2亿立方米/年,最终全区地下水资源总量将达到8.2亿立方米/年。这样,除部分地表水外,仅地下水资源就可满足陕北能源化工基地近期建设的用水需求。王力的这一判断,是以908队掌握的大量翔实可靠的水文地质资料作支撑的。908队从1974年建队起就在陕北开展水文地质勘查工作,足迹踏遍榆林、延安两市的25个县区,先后完成地质普查面积10万平方公里,绘制1:2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图12份,提交水文地质报告30多份;完成1:5万、1:2.5万水文地质详查和勘探面积15634平方公里,提交详查报告30多份、勘探报告100多份。榆林找到的33个水源地中,该队提交的就有32个,探明的可开采资源量6.2亿立方米/年。王力还特别举了府谷清水川电厂水源地勘查的例子,来论证“只要加大地下水资源工程勘查力度,在陕北建设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是有一定的水资源作保障”的论点。2003年6月,陕西银河电力集团公司计划在府谷清水川建电厂,最大难题是电厂用水。如果到几十公里外的天桥取水,不仅投资巨大,管线埋设还要占耕地,日常运行和管理等费用都非常高。银河集团公司请来908队寻找水源地。清水川一带地质条件十分复杂。908队组织技术人员集体“会诊”,提出最佳设计方案,凭借综合水文勘查方法,打出了高出地面1-7米的自流井;同时,查清了当地地下水分布情况,提交了日出水量2.4万立方米的水源地,满足了电厂建设用水需求。打开陕北地下水资源的大门,要靠科学的找水量论指导和不断创新的找水、取水技术手段。总工程师马思锦向记者介绍说,从宏观上讲,陕北属贫水区,但贫水区绝不是无水,只是难找水而已。30多年的勘查实践说明,打开陕北地下水资源的大门,靠的是科学的找水理论指导和不断创新的找水、取水技术手段。打管井不行,就打高压渗流井。榆林市榆阳区供水严重不足,曾有地勘单位在那里进行过论证和施工,但都没能达到目的。908队接受勘查任务后,集中科技骨干,反复论证,认为用普通的管井取水,投资大,难管理,运行成本高,提出了用高压渗流井技术成井的方案。采用这一技术,仅用10个月就打成一口日出水量超过1万立方米的高压渗流井,解决了当地人民吃水难的问题。在陕西省重点项目——榆林镇川真空盐厂,常规取水工程根本无法解决其用水问题。最后还是靠908队的高压渗流井取水方法,建成了一口日出水量超过4500立方米的高压渗流井。当打管井无法解决问题,打高压渗流井又因工期相对较长不能满足用水企业需要时,他们就打大口径辐射井。在908队找水之前,府谷县郭家湾工业园区是个多家地勘单位判定的“无水”之地。而908队在承揽项目后,立即组织技术人员分析当地水资源的赋存条件,研究水资源的分布规律,借助多年的找水经验,开展技术攻关,终于找到了相对丰富的地下水赋存带。经过一个月的施工,两眼大口径辐射井打下去,取得了日出水量近万立方米的可喜成果,而且水质好、水量大、便于管理、费用低,为基地开发建设探索了一条新的找水途径。同样运用管井取水方法,也需在施工工艺改进上狠下功夫。在咸水淡水不清的地下取淡水,他们的绝招是“测打结合”。在实施陕西省严重缺水地区地下水勘查示范工程和陕西省国土资源厅实施的专项找水工程中,908队采取“一井一策,一井一法”,不断改进施工工艺,“测打结合”,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在靖边县席麻湾乡塘坝渠村的深井工程施工中,他们仅用两个月,就在当地的“四十里火焰山”上打出一口深820米、日出水量900多立方米的深井,解决了3000多人的饮用水问题。吴旗县铁边城镇是个咸水淡水不清的地方,要在这里取水淡水,是对908队的严峻考验。通过两次测井、三层段抽水试验和分析化验等方法,908队终于找到了相对较好层段的地下水,成功打出一口深778米、日出水量1365立方米的水井。验收组认为这是水文地质勘查在该地区的重大突破。当地群众高兴地说:“再也不用喝咸水了,这是党为咱办的大好事。”

㈡ 试从地理角度分析近年来西安市水资源供应紧张的原因

1、泾渭两河上游地区用水量的增加,造成来水量减少。
2、区域近几年气候的变化,比如降水的减少,全球变暖造成蒸发的加强等。
3、西安城市的发展及周边地区农业的扩大造成用水矛盾的加剧。
4、水质破坏造成用水量也在减少。
以上是主要方面,当然可能还有一些其他影响(比如高)。不过,有主要影响我想就够了。

㈢ 西安水资源

你在网上搜有都是,你还用上这里提问吗?

西安地裂缝多达11条 面临水资源短缺且污染严重

目前我市水环境形势严峻,暴露于地面的地裂缝有11条之多,面临着水资源短缺、污染严重及淤积引发小水大灾等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同时北京奥运会备用水源、引黄入津等多项国家大型计划仍需以渭河治理为前提,关中渭河流域水环境列入国家治理重点已成当务之急。日前在西安交大召开的海峡两岸环境保护学术研讨会上,我省学者司全印、贺延龄的观点一经提出,即引起与会代表的强烈反响。

据了解,关中地区是渭河冲积平原,关中地区目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集中在水资源上。两位学者提出,首要问题是资源性缺水。关中地区年人均水资源量仅350立方米,尚不足国内人均占有量的1/6。其次,水污染严重。渭河是关中惟一的排污通道,年接纳城市污水6.2亿立方米,部分河段和城市附近支流腐败黑臭,群众反映强烈。再次,泥沙淤积使渭河行洪能力锐减,小水大灾频发,而更为严重的是,地下水超采已使西安市地下水形成250平方公里的降落漏斗,深度达140米以下,全市暴露地裂缝达11条,累计暴露长度64.6公里,延伸长度101.37公里。

两位学者针对此提出“节水、治污、调水、清淤”的综合治理对策,如着手农业污染治理,降低目前关中地区每亩为全国平均值1.8倍的化肥施用量;逐步调整产业结构,目前以农副产品加工形成的造纸、酿造、果汁企业占全省产业绝对数量,而这些企业均属重污染行业和用水大户,通过调整使产业向其他方向过渡等等。这些观点引起会议代表的广泛关注。

㈣ 西安的自然条件特点

西安市的自然条件及其特点如下:

水资源

西安是水资源缺乏的西部城市,西安地下水储量估算,总计约19.91亿立方米。2001年12月,黑河水利枢纽主体工程建成,每年向西安供水4亿立方米,形成日供水能力120万吨,加上地下水资源,市区日供水能力可达172万吨,基本满足城市生产生活用水。

秦岭以北平原地区具有良好的储存地热水的地质条件,仅城区可以开发的地热面积约780平方公里,地下热水可采储量约为5.39亿立方米。

土地资源

西安市土壤分布形成南北两个差异明显的区域,北部的渭河平原以黄褐土、褐土为代表,南部的秦岭山地以黄棕壤、棕壤为代表。据1980~1986年土壤普查,全市有12个土类,24个土壤亚类,50个土属,181个土种。土壤类型的复杂多样,为区内农作物的多品种组合提供了有利条件。

生物资源

西安的自然植被未遭受第四纪大陆冰川直接侵袭,尚保留若干第三纪古老的孑遗植物,如银杏、水青树、连香、马甲子等。秦岭山地从高海拔向低海拔垂直分布有高山灌丛草甸、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落叶阔叶林等自然植被类型。自然植被中野生植物资源丰富,计有野生植物138科、681属、2224种,为中国种子植物的重要“基因库”之一。渭河平原主要为大田农作物、蔬菜、果园和城市绿化等栽培植物类型。野生动物资源主要分布在秦岭山地,有兽类55种,鸟类177种,包括有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秦岭亚种、鬣羚、大鲵、黑鹳、白冠长尾雉、血雉、金鸡等珍稀动物。为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珍稀动植物资源,境内已建立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矿产资源

西安境内地层发育复杂,构造类型多样,为各种矿产资源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已发现的矿产资源共47种,其中金属矿产21种,非金属矿产22种,能源矿产2种,其他矿产2种。大部分金属和非金属矿产分布在南部秦岭山区。

㈤ 西安是全国40个严重缺水城市之一。

是C
中新社西安三月二十四日电(张珂 冽玮)记者今天从有关部门获悉,古城西安的水资源近年供需矛盾突出,人均地表水资源量约为三百二十五立方米,仅相当于中国人均占有量的六分之一,世界人均量的二十四分之一。此间政府正采取一系列开源节水的措施,重塑城市绿色氛围。

据了解,中国水资源严重短缺,居世界第一百零九位,被列为全世界十三个人均水资源匮乏的国家之一。而西安地处内陆,更是多次发生“水荒”,水土流失严重,整体水质呈恶化趋势,地下水多年超采,人均地表水资源量远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临界值。有关官员指出,西安一方面水资源不足,一方面在生产、消费的各个环节存在严重的浪费现象,目前中国水利部已经同意将该市列为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城市。

据西安市水务局的工作人员介绍,西安市将再建一批新的水源控制工程,同时加大水环境治理力度,开展城市工业节水和生活节水工作,加强中水和雨水的利用,争取到二0二0年使城市供水能力达到每天三百万立方米,污水处理率达到百分之八十以上。彻底改善西安市区的水环境及生态环境,逐步恢复“八水绕长安”的美景。

有专家一再强调,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必须坚持开源节流并举,并把节约用水放在首位,鉴于西安普遍存在生活用水浪费现象,除了提倡大量使用节水洁具以外,一种新型的数码预付费水表还将逐步取代传统水表,该水表采用代码控制技术完成自来水的计量,具有防碰功能,可以杜绝人为破坏和盗水行为。(完)

㈥ 西安市区是否水资源不足

咋可能,西安市的水都是从周至水库引过去的水,税源很充足

㈦ 有西安市的朋友吗随着西安市这几年人口越来越多,各地区的人们都拥住西安市,西安市今后用水怎么样呢大神

11月30日举行的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经验交流会上,西安4年来的节水成果和经验受到来宾的关注。目前西安每年节约的工农业用水总量相当于一个黑河水库的库容量,万元GDP耗水量由125吨下降到98吨,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由159吨下降到85吨。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承载能力和效益不断提高,已逐渐由经济社会的制约因素向支撑因素转变。 95亿元打造地表水工程 上世纪90年代,西安曾出现严重水荒,数十家工厂因无水而停产,几万居民在缺水中恐慌度日。水荒导致市区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纷纷自掘深井,高峰时市区自备水源井发展到2300多眼,日最高开采量达42万立方米,致使市区承压水位急剧下降、大量地面建筑物和地下设施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大雁塔也出现倾斜。 2004年以来,我市创造性地提出了“群峪协井、二水联调”解决水荒的最佳方略并付诸实践。先后投资95亿元,全面系统地规划和建设了一批地表水水源工程,建成并利用黑河供水系统对秦岭北麓石头河、沣河等7个峪口的地表水进行联合调度,地表水已成为城市供水主水源。 西安有计划地启动了自来水网管覆盖区域自备水源井封停工作,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地下水保护行动”。全市封停自备水源井,实现了城市供水以地下水为主向以地表水为主的转变,全市地下水位稳步回升,地面沉降、地裂缝环境地质灾害得到有效遏制。 工农业用水年省一个“黑河水库” 西安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324立方米,人均占有量不足全省的1/3、全国的1/6,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城市。2004年1月,西安市被列入全国第一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城市。 4年多来,西安市制定下发了涉及地下水管理、地热水保护等30余项规范性文件和11部专业规划,对科学合理开发水资源起到了有力保障作用。 通过实施产业规划,采取政策措施,压缩印染、纺织、炼钢、造纸、机械加工等高耗水行业,全市年工业用水量从5.4亿立方米下降到3.9亿立方米,关停规模以下造纸厂300余家,建成污水处理厂3座,在建6座。农业灌溉用水量年减少4400万立方米。 4年里,我市国民生产总值从946亿元增长到1763亿元,用水总量却由每年17.72亿吨下降到17.25亿吨。同时,在全市73家三星级以上宾馆推广了节水改造技术,全市三成高校节水设施安装到位,新建12座新校区全部建成污水处理和回用系统,每年节水0.18亿吨。粗略计算,西安每年工农业节水总量相当于一个黑河水库的库容量。 八水”进城 打造生态化城市 “大水兴市,小水富民。”西安大力实施“大水大绿”工程,重构城市水系,延续历史文脉,先后建成了一大批生态基础设施项目。 在不到4年的时间,西安完成了浐灞生态区生态化堤防18.6公里,铺设截污管道21公里,新增绿地5000亩、水面6500亩。恢复再造了广运潭、曲江南湖、曲江流饮等历史文化景观。 全面启动了渭河城市段22.2公里综合治理工程,为城市北移创造良好环境。先后投资20亿元,对氵皂河、漕运明渠、幸福渠进行综合治理。 经过几年的治理,不但彻底解决了城市西北郊排水问题,还形成了城市生态景观长廊。将南山水系引至曲江遗址公园、大唐芙蓉园、兴庆湖、护城河、团结水库等,形成连续串联运行模式,使涓涓细流穿城而过,变 “八水”绕城为 “八水”进城,使西安兼具自然山水景观与历史人文景观,形成地域特色的生态化城市。 未来10年水资源缺口仍较大 经过对西安市中长期供水需求情况进行分析,预计到2020年,即使全市26亿立方米水资源全部开发利用,供需缺口仍有19亿立方米,要保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节水问题仍很迫切。 为长久解决水问题,西安将实行开源与节流并重,在转变观念中求突破,在优化配置上做文章,在高效利用上下工夫,在全面节水上找出路,在节约用水中求发展,用节约用水来保发展,以走出一条人水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之路。

㈧ 简要描述西安的地理环境特征

西安市位于中国大陆腹地黄河流域中部的关中盆地,东经107°40′~109°49′和北纬33°39′~34°45′之间。东以零河和灞源山地为界,与华县、渭南市、商州市、洛南县相接;西以太白山地及青化黄土台塬为界,与眉县、太白县接壤;南至北秦岭主脊,与佛坪县、宁陕县、柞水县分界;北至渭河,东北跨渭河,与咸阳市市区和杨凌区、三原、泾阳、兴平、武功等县和扶风县、富平县相邻。辖境东西204公里,南北116公里;面积9983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066平方公里。面积9983平方公里。西安地处陕西省关中平原偏南地区,北部为冲积平原,南部为剥蚀山地。大体地势是东南高,西北与西南低,呈一簸箕状。秦岭山脉横旦于西安以南,山脊海拔2000~2800米,是我国地理上北方与南方的重要分界。
中国的大地原点和国家授时中心就在西安。
·地形特征西安以北,陕甘黄土高原边,由梁山、黄龙山、药王山、陇山组成的北山山系,与秦岭山脉遥相对应,共同构成环绕关中平原的自然屏障。黄河的最大支流渭河横贯关中平原。关中平原由渭河及其众多支流冲积形成,因而又称渭河平原。它西起宝鸡,东到黄河,号称“八百里秦川”。
·气候 西安属于暖温带半湿润的季风气候区,雨量适中,四季分明。无霜期平均为219~233天。1月份最冷,平均气温-0.5℃~1.3℃;7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6.4℃~26.9℃;年平均气温13.3℃。年降水量平均为507.7毫米~719.8毫米。年平均湿度为69.6%。年平均降雪日为13.8天。
·矿产资源西安地质发育史复杂,构造类型多样。秦岭山区大片的火成岩、变质岩以及渭河盆地巨厚的新生代沉积层,为各种金属、非金属以及能源资源的集聚奠定了基础。现已查明的各类矿产共47种,其中金属矿产21种,非金属矿产22种,能源矿产2种,其他矿产2种。主要金属矿有:铁、锰、铬、钛、铜、铅、锌、锌铜、钼、金、钨、铀和高铝矿物原料。非金属矿主要有:大理石、长石、白云岩、水泥灰岩、石墨、建筑砂砾、脉石英、“蓝田玉”、砂线石、硫矿等。

㈨ 西安是什么地方!

西安,古称长安、镐京,是陕西省省会、副省级市、特大城市、关中平原城市群核心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工业基地。

西安市位于渭河流域中部关中盆地,东经107.40度~109.49度和北纬33.42度~34.45度之间,北临渭河和黄土高原,南邻秦岭。

西安市东以零河和灞源山地为界,与渭南市华州区、渭南市、商州市、洛南县相接;西以太白山地及青化黄土台塬为界,与眉县、太白县接壤;南至北秦岭主脊,与佛坪县、宁陕县、柞水县分界;北至渭河,东北跨渭河,与咸阳市区、杨凌区和三原、泾阳、兴平、武功、扶风、富平等县(市)相邻。

西安的自然资源

1、水资源

西安是水资源缺乏的西部城市,西安地下水储量估算,总计约19.91亿立方米。2001年12月,黑河水利枢纽主体工程建成,每年向西安供水4亿立方米,形成日供水能力120万吨,加上地下水资源,市区日供水能力可达172万吨,基本满足城市生产生活用水。

秦岭以北平原地区具有良好的储存地热水的地质条件,仅城区可以开发的地热面积约780平方千米,地下热水可采储量约为5.39亿立方米。

2、土地资源

西安市土壤分布形成南北两个差异明显的区域,北部的渭河平原以黄褐土、褐土为代表,南部的秦岭山地以黄棕壤、棕壤为代表。据1980~1986年土壤普查,全市有12个土类,24个土壤亚类,50个土属,181个土种。土壤类型的复杂多样,为区内农作物的多品种组合提供了有利条件。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