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自然风景旅游有哪些资源
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条件,是旅游业的基础。旅游资源主要包括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
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包括高山、峡谷、森林、火山、江河、湖泊、海滩、温泉、野生动植物、气候等。可归纳为地貌、水文、气候、生物四大类。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包括人文景物、文化传统、民情风俗、体育娱乐四大类。
⑵ 气候和气象旅游资源主要有哪些类型
常见的气象旅游资源类型很多,主要有雨景、云雾景、冰雪景、霞景、日月景、幻景、极光景等等。
(一)雨景
雨景是旅游中经常遇到的一种自然景观。雨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往往给周围旅游资源增添无穷的韵味。首先,细雨蒙蒙,使山石林木、小桥流水若隐若现,别具一番朦胧美或意境美。自古以来,我国形成了许多雨景胜迹,如峨眉山十景之一的“洪椿晓雨”,蓬莱十景之一的“漏天银雨”,还有江南烟雨、巴山夜雨等。其次,雨滴声声,雨打“芭蕉”,“雨滴残荷”,也会增添一份宁静和韵律美。
然而,雨景作为一种美景,离不开季节的配合,春雨最令人神往,江南的春雨更为迷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雨景还需地形的配合,在一些地形起伏较大的山区,雨景的朦胧美更是多姿多态。
(二)云雾景
山区云蒸雾聚,变幻翻腾,历来就是极具吸引力的胜景,所谓“山无云则不秀”。黄山云海为四绝之一。庐山瀑布云“或听之有声,或嗅之欲醉,团团然若絮,蓬蓬然若海”,奇妙万状。苍山的玉带云,三清山的响云,泰山的云海玉盘,都是奇景。
云雾景常给人一种身处神仙境地、飘飘欲仙的美妙感受,在山地最为常见,主要是由多变的山地气候造成的。
(三)冰雪景
雪景配合其他的自然景观可构成奇异的冰雪风光。雪是纯洁的象征,雪景常把人间装扮成一个纯真无私的世界。自古以来,冰雪景一直是人们乐此不疲的旅游活动内容。旅游资源区中以雪命名的景点俯拾皆是,如九华山的“平岗积雪”,嵩山的“少室晴雪”,燕京八景之一的“西山晴雪”,西湖十景之一的“断桥残雪”等都是着名的雪景,足见雪在构景中所占地位。世界上许多冰雪资源丰富的地方,先后建设起滑雪运动场,寓观景与运动于一体,爱好者日众。我国哈尔滨的冰雪、冰雕盛会是该地最有号召力的旅游节目。
(四)霞景
霞是日月斜射光,经空气色散使云层呈现红橙黄等彩色,多出现在日出或日落时,常与山地水气、云雾相伴随,主要形式有朝霞、晚霞、彩霞、雾霞等。这种景致瞬息万变,五彩缤纷,对游人很有吸引力。以霞景命名的景点,如泰山岱顶的“晚霞夕照”,浙江东钱湖的“霞屿锁岚”,江西彭泽的“观客流霞”等。
(五)日月景
日月景从本质上说属于天文旅游资源的一种,但由于日月景的观赏与气候、气象、季节和地理环境有很密切的关系,且其景观与其他天文旅游资源相比,规律性很强,周期很短,观赏手段十分简单,因此在气象旅游资源中描述更为恰当。
日月景包括旭日、夕阳、满月和残月。游人到高山、海滨旅游,都希望能看到日出和日落的景色。有些名山已经形成固定的观日点,如泰山的观日峰,庐山的含鄱口,黄山的翠屏楼,峨眉山的金顶。游人常披星戴月,在日出或日落前赶到上述地点。“旭日东升”是泰山奇观之一,知名度极高。庐山的旭日景和夕阳景也极尽瑰丽,因有鄱阳湖水光的衬托,更是与众不同。观日以晴天和少云天气最佳,故需掌握天气状况和观景时间,否则会徒劳跋涉。
月到中秋分外明,满月象征着圆满美好,是人人都喜爱的,如西湖十景之一的“乎湖秋月”等。此外,日月景常常与霞景相伴而生,后者的映衬,使日出、日落景致更为丰富多彩。
(六)幻景
佛光与蜃景,因其形成机理及成像性质的相似性,我们可以通称为幻景。二者均由于大气分子或其中的水汽分子对太阳光线的折射或反射作用而形成。所形成的景观均为虚像,虚无飘渺,给人一种神秘怪异的感受,但二者出现的区域有很大差别。佛光,是山岳顶峰出现的一种特殊的光学现象。蜃景则常见于海湾、沙漠、江河及湖泊的上空,有时在山顶也可以发生。
1.佛光景观
佛光又称宝光,庐山、峨眉山、泰山、黄山都是有名的观赏佛光的名山.。峨眉金顶佛光是峨眉十景之一,在无风的晴天下午,日光透过云层,便会出现以金顶上观赏者的头像为中心的七色光环,“光环随人动,人影在环中”,景色之神异绚丽,莫可名状。庐山佛光与峨眉山类似,当小天池雾气弥漫之际,在太阳对方向的云屏雾墙之上,会出现道道彩色光环。佛光的出现是云雾中小水滴对光线的折射和衍射作用造成的一种光学现象,但由于各山的环境条件不同,佛光的出现次数及美丽程度也不同。峨眉山云雾天数最多,湿度最高,风速最小,所以出现次数最多,也最美丽。泰山每年出现佛光七八次,而峨眉山金顶每年可以看到七八十次。
2.蜃景
蜃景即海市蜃楼,是空气密度在垂直方向的变化而产生折射和全反射,导致远处地面景物出现在空中或海面上空的一种幻景。(梦溪笔谈)云:“登州海中,时有云气,如宫室、台观、城堞、人物、车马、冠盖,历历可见,谓之海市。”又传说中龙所生九子之一的蜃能吐气为楼,故曰海市蜃楼。山东海边蓬莱阁是最有名的观看海市蜃楼之地。游人立于阁前,凝望雾气蒸腾的海面,会看到(梦溪笔谈)中所述的种种幻景。它由隐达显,由显转隐,持续几分种到几十分钟。此外,庐山五老峰偶尔也可看到这种奇景。
(七)极光景
极光景指高纬度地区高空出现的一种辉煌瑰丽的彩色光像,一般呈带状、弧状、幕状或放射状等,明亮时多为黄绿色,微弱时一般为白色,有时带红、蓝、灰、紫色,或兼而有之。它是由太阳发出的高速带电粒子使高层空气分子或原子激发而致的发光现象。这些带电微粒因受地球磁场作用折向南北两极附近,分别形成“北极光”和“南极光”,北极光出现在距地球磁极22--27度的地带,大体上是通过阿拉斯加北部、加拿大北部、冰岛南部、挪威北部、新地岛南部和新西伯利亚群岛南部的一个环状地带,每年有2/3的天数(245天)可以看到极光,成为该地区吸引游客的主要自然景观之一。我国黑龙江的漠河地区、新疆阿尔泰地区也能看到极光。
(八)其他气象旅游资源
除上述气象旅游资源外,我国还有一些在特定区域条件下才能出现的气象旅游资源,如雾凇景、雨凇景和“下关风”等旅游资源。
雾凇又名树挂,是在寒冷的天气里形成于树枝、电线等物上的白色而松软的水滴凝结物。这水滴比降下来的雨滴小得多,实际上就是构成云雾的水滴,雾凇中这些小水滴凝结物之间的空隙很多,因此呈不透明的白色,我国雾凇分布特点是:高山多于平原,湿润地区多于干旱地区,北方多于南方。雾凇出现最多的地方在吉林省。吉林市松花湖下的滨江两岸,由于气温低,多偏南风,空气湿度大以及受水电站泄水增温的影响,常在行道树上结成洁白冰莹的雾凇,在柳条上像白链银丝,在松针上像朵朵白菊,姿态各异。吉林雾凇花色众多,分布密集,出现日数多,有“江城树挂”之称。
雨凇是由小雨滴在物体上冻结起来的透明或半透明的冰层。雨凇的产生必须是低层空气有逆温现象。从上层气温高于零度的空气中下降的雨滴到下层气温低于零度的空气中,便处于过冷却状态。过冷却水滴附着到寒冷的物体表面便立刻冻结成雨凇。雨凇密度小时,为混浊无光泽的冰层;密度大时则成透明的冰层。雨凇的分布是高山区多于平原区,湿润区多于干旱区,但南方多于北方,这一点与雾凇相反。我国雨凇日数最多的地方是峨眉山,每年有135天(峨眉山的雾凇有142天)。庐山雨凇也很有名,一到冬季风和日暖时,碧绿的松柏竹杉都披上了银装,人称玻璃世界。
“下关风”是我国云南大理四景之一,每年的秋冬季节出现,这种景只能感受而不能观赏,大多用以衬托其他旅游资源。奇景的形成,是由于苍山西侧的气压大于东麓,冷气流从苍山横谷或低缓处越脊而过往下沉,而东侧洱海暖湿空气上升所产生的一种定向风。这种风是大理自然景观形成的重要因素。
⑶ 旅游资源包括哪些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是旅游业的基础。旅游资源主要包括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包括高山、峡谷、森林、火山、江河、湖泊、海滩、温泉、野生动植物、气候等,可归纳为地貌、水文、气候、生物四大类。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包括历史文化古迹、古建筑、民族风情、现代建设新成就、饮食、购物、文化艺术和体育娱乐等,可归纳为人文景物、文化传统、民情风俗、体育娱乐四大类。
旅游资源
1.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现象和因素,均称为旅游资源。(国家旅游局2003年颁布《旅游规划通则》)
旅游资源
2.旅游资源是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保继刚,1993)
3.凡是足以构成吸引旅游者的自然和社会因素,亦即旅游者的旅游对象或目的物都是旅游资源。(邓观利,《旅游概论》,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
4.从现代旅游业来看,凡是能激发旅游者旅游动机,为旅游业所利用,并由此产生经济价值的因素和条件即旅游资源”。(邢道隆,《谈谈旅游资源》)
5.凡能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为旅游业所利用,并由此产生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现象和事物均称为旅游资源。(高教版与上基本同)
6.对旅游资源的定义比较确切和规范的是:“所谓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有吸引力、能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具备一定旅游功能和价值,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事物和因素”。(国家旅游局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制定的《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稿)》)
外国理解
西方国家将旅游资源称做旅游吸引物(tourist attractions),与中国不同的是,它不仅包括旅游地的旅游资源,而且还包括接待设施和优良的服务因素,甚至还包括舒适快捷的交通条件。
⑷ 自然旅游资源可以分为哪几类
根据《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自然旅游资源分为四大类,即地貌景观类、水域风光类、天气气象类和生物景观类。自然旅游资源按其形态特征和成因归纳为以下几类:
(1)地貌景观旅游资源,如山地景观、喀斯特景观、丹霞景观、砂岩峰林景观、风成地貌景观、火山景观、冰川景观、海岸景观等。
(2)水体景观旅游资源,包括海洋、河流、湖泊、瀑布、海滨和各类泉水。
(3)生物景观旅游资源,包括森林、草原和各种野生动植物、海洋生物。
(4)自然地带性景观旅游资源,如热带景观等。
(5)气候旅游资源,如避暑、避寒胜地和四季宜人的温带与副热带游览地。
(6)天气气象类旅游资源,特殊的天象景观,如泰山日出、庐山云瀑、黄山云海以及虽可遇不可求但出现频率较高的峨眉佛光、沙漠海市蜃楼、极地极光等。
(7)其他自然旅游资源,如特殊自然现象等。在众多的自然风景旅游资源中,那些分别以水光山色、奇石异洞、流泉飞瀑、阳光海滩、宜人气候和珍禽异兽、琼花瑶草为特色的景象组合,往往形成不同风格的着名风景区,成为人们观光览胜、避暑消夏、度假疗养和开展各种体育活动的旅游胜地。
⑸ 气候及天气旅游资源有哪些
气候和天气旅游资源比如吉林的雾凇,泰山日出,黄山日落等
⑹ 我国的气候旅游资源
我国幅员辽阔,气候类型多种多样,因而具有丰富多彩的气候旅游资源。
我国东半部具有大范围的季风气候,即冬季盛行大陆季风,寒冷干燥;夏季盛行海洋季风,湿热多雨。青藏高原海拔高,面积大,形成独特的高寒气候。西北地区则因僻处内陆,为海洋季风势力所不及,具有西风带内陆干旱气候。而这种多样化气候的形成,与我国的地势分布有直接关系。
因此,国大部分国土位于温带和亚热带,四季分明,春夏秋冬景观变更明显、反叛强烈,这也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的气候旅游的资源。但是同时我国大陆性季风气候的特点,对旅游产生了很不利的影响,形成了旅游业的冷旺季。
我国的气候旅游资源主要有:云雾雨 、冰雪、雾凇、雨凇、佛光、海市蜃楼。
⑺ 气候条件旅游资源
气候旅游资源是指具有能够满足人们正常的生理需求和特殊的心理需求功能的气候条件。满足人们正常生理需求的气候条件是指,人们无须借助任何消寒、避暑的装备和设施,就能保证一切生理过程正常进行的气候条件,即人们俗称的“宜人的气候”。是否具备“宜人气候”条件及其条件持续时间的长短,是非特殊功能的旅游地开发的先决条件,也是旅游季节长短的决定条件。因此,气候旅游资源不仅存在于以优越的气候条件为主要吸引力的消寒避暑胜地,而且也是任何一个旅游环境必不可少的重要构成因素,故称其为背景旅游资源。气候旅游资源的分布既具有地带性、特定性特点,又具有普遍性特征。这是其不同于其他旅游资源的特殊性。[1]
气候旅游资源的特点[2]
(1)持续性和有限性
气候旅游资源是一种可再生、可持续利用的资源。一个地区的气候旅游资源,每年都有一定量,不及时开发利用就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2)季节性和地域性
气候类型在同纬度地区较为相似,但由于下垫面及大气环流、地貌形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年际、月际、日夜之间均有着规律性变化。气象学上以5天为一候,用候平均气温来划分四季,小于10℃为冬季,大小20℃为夏季,10~20℃为春秋季。每个季节呈现不同的景观,故气候旅游资源在时问上有季节性特点。由于地形、位置、海陆分布等因素影响,各地气候又出现明显差异,因此地球上的气候资源千差万别,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地域性的特点,包括了纬度地带性、干湿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
(3)整体性和脆弱性
气候旅游资源作为构成某一地区地理环境和旅游景观的主要因素,对其他旅游资源的形成往往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许多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观赏都必须借助一定的气候背景。气候旅游资源与旅游地其他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互为补充,形成天、地、人、物四维立体的旅游资源。气候旅游资源的脆弱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气候旅游资源的有效性降低,风险增大;另一方面是人类的旅游活动破坏了旅游地原有的小气候环境。
气候旅游资源的类型[3]
1.世界主要气候旅游资源类型。由于世界各地地理纬度,大气环流,海陆位置及地形条件的差异,导致世界各地气候类型各不相同,表现出不同的气候特点,使不同地区具备有不同的气候旅游资源。只有了解和认识旅游资源,才能因地制宜地开展旅游活动:世界主要的气候旅游资源类型如下:
(1)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气候多在赤道及其附近出现,又称赤道雨林气候。年平均气温26℃左右。最冷月平均气温大于20℃,年降水1500~3000毫米,相对湿度80%左右。主要分布于南美亚马逊河流域、北非刚果河流域及马来群岛赤:直两侧其它岛屿。我国南沙群岛属于此类气候。
(2)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气温年较差及H较差均大于15℃,夏半年气候与热带雨林相似,年降水量1000~1500毫米,有明显干湿季。典型地区分布在印度、泰国、缅甸。及我国的云南南部、西沙群岛及海南岛等地。
(3)亚热带干旱及温带千旱气候,此气候气温年较差大干20℃,日较差大于30℃左右。空气干燥,降雨少,甚至一至数年无雨。主要分布于北非撒哈拉、南非的卡拉哈里、阿扯伯半岛、澳大利亚中部及中国西部等地。
(4)亚热带季风气候。此气候特点为夏雨冬于,夏季气温高雨水多,冬季气温低雨水少。主要分布于亚欧大陆东岸。
(5)亚热带地中海式气候。主要分布于亚欧大陆西岸、地中海沿岸地区。夏季晴朗干燥,冬季温暖湿润。
(6)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东北部地区。
(7)温带海洋气候。冬季温暖,夏季凉爽,年较差小,降水适中,分配均匀。主要分布于西欧的不列颠群岛、丹麦、荷兰等国及南美的智利和北美太平洋沿岸。
(8)副极地气候。冬季寒冷漫长,最热月平均气温为0~10℃,无夏季。包括亚洲北部、北美北部和北冰洋沿岸地区。因只适于生长苔藓、地衣,又叫苔原气候。
(9)极地气候。又称冰原气候,分布于南:比两极地区,气候严寒,全年气温在0℃以下,绝对低温可在-70℃左右,冰盖终年不化。
(10)山地气候。一种出现于山区的特殊气候类型。气候特点因海拔、山峰分布、坡向及山系走向而变化,内部差异大。
2.中国气候旅游资源及类型。中国气候旅游资源类型多样,按纬度位置从南到北可分为赤道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和寒温带六个热量带。按水分条件,全国自东南向西北可分为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和千旱四个类型。此外山区气候的垂直分异也很明显。虽然我国气候类型多,但决定我国气候基本恪局的是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我国大部分地区为冷高压控制,风向偏北,气温低,降水少,多晴冷天气;夏季,受夏季风影响,气温较高,降水充沛。
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适于旅游活动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从气温和干湿状况来说气候条件十分优越,我国从南到北,从东南到西北,气候类型很多,还有不同高度山地气候和海滨气候。由于下垫面的影响,小气候类型更为复杂多样,因此可以发展多种气候旅游。华北平原四季分明;云贵高原四季如春;南岭以南终年少见霜雪,长夏无冬;东北北部冰封雪盖,长冬无夏。各地气候的差异,便于组织与气候条件相适应的多种旅游活动。即使在同一季节,也可以在全国开展多种气候旅游:隆冬季节在海南岛可以避寒,还可以进行滑水、帆船等水上娱乐活动;而在哈尔滨可以观赏“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也可以组织滑雪、冬猎、观赏冰雕等旅游。
3.小气候旅游资源。近地1~2米高度空气层内因土壤、植被等差异所产生的特殊气候统称小气候。小气候特征的空间水平尺度一般不越过10公里,垂直范围不越过1公里。近地1~2米高度层称“贴地层”,故亦称“贴地气候”。这一层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旅游活动的主要场所,故小气候与人类旅游活动的关系极为密切。小气候的形成与下垫面的关系极为密切,因此,人类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小气候。小气候的差异是引起人们近距离旅游的一个主要因素之一,如从城市气候转到湖滨气候、森林气候、乡村农田气候、洞穴气候等气候环境中。人们在开发利用气候旅游资源时,一定要注意对小气候的开发与保护,改变不利于旅游的小气候,使其向对旅游者有吸引力的气候类型发展。
⑻ 什么是气候旅游资源
气象与气候类旅游资源一般包括:宜人气候与天气气象
某一地多年的气压、气温、湿度、风、降水、日照等的大气物理现象的综合,包括平均状况和极端状况,称为气候。上述各要素称为气候要素。
大气中有各种各样的光现象、声现象和电现象。其中不乏奇妙的气象景观。
(1)霞光万道
(2)佛光蜃景
(3)云雾雨露
⑼ 自然旅游资源包括什么
(1)地球的圈层构成自然旅游资源。
(2)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组合规律决定旅游区、旅游点的形成。
(3)自然旅游资源受地球景观带的分异规律控制。
(4)地质作用是自然旅游资源形成的本底。
(5)地球水体的水文特征。①海洋:海滩、海岛、珊瑚礁、海洋生物资源。②河流:上流急流峡谷众多,中游波涛滚滚,下游水网密布,形成不同的资源特色。③瀑布:形、色、声三态变化,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④泉:千姿百态。⑤湖泊:形形色色,绚丽多姿。
(6)气候的差异性。①由于气候的区域差异,形成了康乐气候、避暑胜地、避寒胜地等旅游资源。②与其他要素组合,形成具有特色的吸引物,如热带雨林景观、干旱沙漠景观、寒带冰雪景观。③垂直变化可形成“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旅游资源。④气候要素变化:蒙蒙细雨、山间云雾、林海雪原、朝霞晚露、旭日夕阳、雾凇雨凇。
(7)地球生物的多样性。①生物化石旅游资源。②孑遗动物和植物。③不同的植物群落,形成不同的景观。④绿色植物是构成景区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