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管理 » gis如何做资源承载力分析
扩展阅读
两商品价格之比代表什么 2025-05-21 01:34:17
孔镜手术报销后费用多少 2025-05-21 01:29:07

gis如何做资源承载力分析

发布时间: 2022-05-02 07:40:53

㈠ 如何理解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有哪些意义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是指一定面积土地的食物生产潜力所能供养的一定消费水平的人口数量。

研究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探讨的是人口、食物和资源之间的关系,反映的是土地生产力对一定生活水平下人口增长的限制目标,其实质是研究人口消费与食品生产,人类需求与资源供给之间的平衡发展问题。

(1)gis如何做资源承载力分析扩展阅读

许多现代技术开始应用于土地人口承载力的研究,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解译,可以获取准确的资源空间信息并实现数据的空间化,研究的科学性和精确程度将会逐步提高。

像系统动力学(SD)的应用,可以对土地人口承载力系统进行动态的定量化计算,借助遥感技术(RS)能够得到快速、准确的数据,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可以对土地人口承载力进行空间分析,随着研究方法的成熟,SD、RS、GIS这三项技术必将在土地人口承载力的研究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

土地人口承载力仍多以粮食为标准定量测算,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开始通过建立更加综合的指标体系来更准确的反映土地人口承载状况。

如以热量或蛋白质为指标来衡量土地人口承载量,食物也从粮食扩展到粮、油、糖、水果、肉、蛋、奶、水产品等。使得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的纵向及横向可比性得到增强。

㈡ 学生该如何用gis软件做数据分析

先取决于你做数据分析的具体目的,“数据分析”这四个字太笼统了,其次看用哪款GIS软件,比如ArcGIS,MapInfo,超图等等。所谓数据处理分析无外乎最基本的矢量化,还有缓冲,叠加,插值等等空间分析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㈢  资源与环境研究中的GIS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其广泛应用,在地理学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工作手段和方法。该学科是介于信息科学、空间科学和地球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它是计算机科学、遥感技术、信息工程和现代化地理学理论与方法的有机结合,是它们应用的进一步延伸和发展,是地理学的又一新进展。

一、地理信息与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是指表征地理系统诸要素的数量、质量、分布特征、相互联系和变化规律的数字、文字、图像和图形等的总称。从地理数据到地理信息的发展,是人类认识地理事物的一次飞跃。地球表面的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人类活动等是最大的地理信息源。地理科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迅速地采集到地理空间的几何信息、物理信息和人为信息,并适时地识别、转换、存储、传输、再生成、显示、控制和应用这些信息。

地理信息属于空间信息,其位置的识别是与数据联系在一起的,这是地理信息区别于其他类型信息的最显着的标志。地理信息的这种定位特征,是通过经纬网或公路网建立的地理坐标来实现空间位置的识别;地理信息还具有多维结构的特征,即在二维空间的基础上实现多专题的第三维结构,而各个专题型实体型之间的联系是通过属性码进行的,这就为地理系统各圈层之间的综合研究提供了可能,也为地理系统多层次的分析和信息的传输与筛选提供了方便。地理信息的时序特征十分明显,因此可以按照时间尺度将地理信息划分为超短期的(如台风、地震)、短期的(如江河洪水、秋季低温)、中期的(如土地利用、作物估产)、长期的(如城市化、水土流失)、超长期的(如地壳变动、气候变化)等。地理信息的这种动态变化的特征,一方面要求地理信息的获取要及时,并定期更新;另一方面要从其自然的变化过程中研究其变化规律,从而作出地理事物的预测与预报,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认识地理信息的这种区域性、多层次性和动态性变化的特征对建立地理信息系统,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等的综合具有重要意义。

地理信息系统是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对空间相关数据进行采集、管理、操作、分析、模拟和显示,并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适时提供多种空间和动态的地理信息,为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服务而建立起来的计算机技术系统。因此,地理信息系统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

(1)具有采集、管理、分析和输出多种地理空间信息的能力。

(2)以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为目的,以地理模型方法为手段,具有空间分析、多要素综合分析和动态预测的能力,并能产生高层次的地理信息。

(3)由计算机系统支持进行空间地理数据管理,并由计算机程序模拟常规的或专门的地理分析方法,作用于空间数据,产生有用信息,完成人类难以完成的任务;计算机系统的支持是GlS的重要特征,它能使GIS得到快速、精确、综合地对复杂的地理系统进行空间定位和动态分析。

二、GIS的组成部分

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计算机技术系统,它由信息输入、存储、数据的分析处理和信息的输出等基本部分组成,并在计算机软、硬件支持下运行工作。各种组成在GIS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可以分为五个组成部分:

(1)计算机硬件:指GIS所需要的基本设备。这些设备用来存储、处理和显示。对象主要是数字地图或数字图像数据。

(2)计算机软件:包括机器运行所需的各种程序及有关资料,如操作系统、编译程序、汇编程序、专用程序、GIS数据库管理系统、各种分析程序及使用分册、说明等。主要作用是完成各种GIS应有的操作。

(3)数据:GIS研究所需要的各种地理空间数据,包括数字化了的地图数据、经过数字转换的图像数据、分析用的统计数据等等。

(4)过程:GIS工作时,为了得到问题的解答而执行的一步一步的动作。不少系统在执行时,为了方便用户使用目录选择方式,又称作点“菜单”方式,作哪个动作就点哪项;也有的系统使用命令方式,根据用户需要打入命令,由系统完成,可以一个命令做一个动作,也可以一个命令完成一系列动作,也就是命令过程。

(5)专家:了解GIS,知道怎样使用系统,这是最重要的。有些系统不能被人完全了解,因而不能发挥出全部作用,更不能进一步发展系统。创造GIS的工作量很大,常以“人年”作为计量工作的单位。

三、GIS的类型

(1)专题地理信息系统:是具有有限目标和专业特点的地理信息系统。为特定的专门的目的服务,如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矿产资源信息系统、农作物估产信息系统、草场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水土流失信息系统、环境管理信息系统等。

(2)区域地理信息系统:主要以区域综合研究和全面信息服务为目标。可以有不同规模,如国家级的、地区或省级的、市级或县级等为各不同级别行政区服务的区域信息系统,也可以按自然分区或流域为单位建立区域信息系统。区域信息系统如加拿大国家信息系统、美国橡树岭地区信息系统、圣地亚哥县信息系统、中国黄河流域信息系统等。

(3)地理信息系统工具:它是一组具有图形图像数字化、存储管理、查询检索、分析运算和多种输出等地理信息系统基本功能的软件包。它们或者是专门研究的,或者是在完成实用地理信息系统后抽去具体的区域或专题的地理空间数据后得到的。这些软件适于用来作为地理信息系统支撑软件,以建立专题或区域性的实用性地理信息系统,也可以作教学软件。由于地理信息系统设计技术较高,而且重复编辑比较复杂的基础软件也造成人力的极大浪费,因此采用地理信息系统工具,无疑是建立实用地理信息系统的一条捷径。

四、资源与环境研究中的GIS

进入21世纪,中国的GIS事业发展迅速,GIS的作用日益被大众所认识,并蓬勃应用到各种领域中。人类正在进入以信息技术和空间技术应用为特征的新型信息时代。作为新兴技术科学的地理信息系统,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已成为最活跃的信息产业之一。它涉及到GIS软件、硬件、数据、遥感与航空摄影、制图、野外数据采集、数据交换、系统集成和咨询等内容。其中,软件是GIS的技术核心,而从事软件开发和系统集成的公司或机构则往往成为GIS产业的主体。

早期GIS主要应用于自动制图、设施管理和土地信息系统(LIS),后来逐步扩展到资源与环境管理、森林清查、城市规划、市政管理、灾害监测与预测、科学研究和军事战略等众多领域。随着GIS技术的成熟,数据积累和应用环境的改善,它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展,应用程度不断深化。GIS在资源与环境研究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资源清查与管理

资源的清查、管理和分析是GIS应用中趋于成熟而重要的领域,包括土地资源、森林资源和矿产资源的清查、管理,土地利用规划,野生动植物的保护等。资源清查是地理信息系统最基本的职能,这时系统的主要任务是将各种来源的数据汇集在一起,并通过系统的统计和覆盖分析功能,按多种边界和属性条件,提供区域多种条件组合形式的资源统计和资源状况分析,为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以土地利用类型为例,可以输出不同土地类型的分布和面积,按不同高程带划分的土地利用类型、不同坡度区内的土地利用现状、不同岩性引起的土地利用差异以及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变化等,为资源的合理利用、开发和科学管理提供依据。又如中国西南地区国土资源信息系统,设置了三个功能子系统,即数据库系统、辅助决策系统、图形系统。资源数据存储了1500多项300多万个。该系统提供了一系列资源分析与评价模型、资源预测预报及西南地区资源合理开发配置的资料。可绘制草场资源分布图、矿产资源分布图、各地县产值统计图、农作物产量统计图、交通规划图、重大项目规划图等不同内容的专业图件。

2.区域与城镇规划

城市与区域规划中要处理许多不同性质和不同特点的问题,它涉及资源、环境、人口、交通、经济、教育、文化和金融等多个地理变量和大量数据。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管理有利于将这些数据信息归并到统一系统中,最后进行城市与区域多目标的开发和规划,包括城镇总体规划、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环境质量评价、道路交通规划、公共设施配置以及城市环境动态监测等。这些规划功能的实现,是以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搜索方法、多元信息的叠加处理、空间分析方法和网络分析功能等作为保证的。中国大、中型城市很多,根据加快中心城市的规划建设,加强城市建设决策科学化、现代化的要求,利用地理信息系统作为城市规划、管理和分析的工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环境灾害监测

利用GIS方法和多时相遥感数据,可以有效地用于森林火灾的预测预报、洪水灾情监测和灾情损失的估算,为救灾抢险和防洪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例如据中国大兴安岭地区的研究,通过普查分析森林火灾实况,统计分析十几万个气象数据,从中筛选出气温、风速、降水、温度等气象要素、春秋两季植被生长情况和积雪覆盖程度等14个因子,用模糊数学方法建立数学模型,建立微机信息系统的多因子的综合指标森林火险预报方法,对预报火险等级的准确率可达73%以上。又如黄河三角洲地区防洪减灾信息系统,在ARC/INFO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支持下,借助于大比例尺数字高程模型,加上各种专题地图,如土地利用、水系、居民点、油井、工厂排放工程设施及社会经济统计信息等,通过各种图形叠加、操作、分析等功能,可以计算出若干个泄洪区域及其面积,比较不同泄洪区域内的土地利用、房屋、财产损失等,最后得出最佳的泄洪区域,并制定整个泄洪区域内的人员撤退、财产转移和救灾物资供应等的最佳运输线路。

4.环境保护及管理

GIS技术也是进行环境评价、环境规划管理的有力工具。其内容包括:环境监测和数据收集,建立基础数据库和环境动态数据库,建立环境污染的有关模型,提供环境管理的统计数据和报表输出,环境作用分析和环境质量评价,环境信息传输和制图等。

环境管理涉及人类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的一切领域,一个大中型城市每年收集和监测的环境数据可能多达100万个,对如此大量的数据,应使其有效地为环境管理决策及其他用途服务。一个地方环境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有:为环境管理部门提供数据和信息系统存储方法——基础数据库系统;提供环境管理的数据统计、报表和图形编辑方法;建立环境污染的若干模型,为环境管理决策提供支持;提供环保部门办公软件;提供信息传输的方法和手段。

例如,上海市环境管理雅息系统具有如下主要特征:①建立了动态数据库,可存储环境监测数据(如包括污染源和环境质量)和其他有关数据(如环境标准、水文、气象等),对大多数环境管理功能来说,实现了数据共享;②面向环境质量管理,可以对环境质量状况的统计、评价、预测、规划以及其他管理提供支持;③为实现面向污染源的污染控制管理提供支持,可以实现排污收费、排污许可证制度的管理;④为便于用户使用,系统设计一个界面友好的窗口菜单系统,使用方便,可以提供不同形式的输出,包括屏幕显示、表格打印、图形绘制、磁盘输出等,还预留了远程通讯接口。

5.宏观决策

GIS利用有效的数据库,通过一系列决策模型的构建和比较分析,可为国家或区域的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例如GIS支持下的土地承载力的研究,可以解决土地资源与人口容量的规划。中国在三峡地区研究中,通过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机助制图的方法等多种功能建立了环境监测系统,为三峡宏观决策提供了建库前后环境变化的数量、速度和演变趋势等可靠依据。又如,通过水土流失监测系统数据库中的水土流失强度、地质岩性、坡度及其他资源与环境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利用图形叠置等功能和变化的规律模型,可以进行水土流失的预测,为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及实施生态环境治理等提供坚实的数据基础,为宏观决策提供依据。

㈣ 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及其主要问题剖析

齐亚彬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河北三河,101149)

摘要本文概述了环境承载力研究历史、概念及其与环境容量的区别,并进一步探讨了环境承载力衡量指标和各种类型的环境承载力的定义、范畴及其应用。

关键词环境承载力区域环境承载力环境要素承载力环境承载力类型集合

1环境承载力研究的历史

环境承载力是环境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是衡量环境质量状况和环境容易受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干扰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早期的承载力研究首先与生态学的发展密切相关。1921年,帕克和伯吉斯就在有关的人类生态学杂志中提出了承载力的概念,即“某一特定环境条件下(主要指生存空间、营养物质、阳光等生态因子的组合),某种个体存在数量的最高极限。”[1]后来这一术语被应用于环境科学中,便形成了“环境承载力”的概念。

国内较严格的“环境承载力”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北京大学完成的《福建省湄洲湾开发区环境规划综合研究总报告》中,即“在某一时期、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某地区的环境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的阈值”[1]。这里“某种状态或条件”是指现实的或拟定的环境结构不发生明显向不利于人类生存的方向改变的前提条件。所谓“能承受”是指不影响环境系统正常功能的发挥。由于环境所承载的是人类的活动(主要指人类的经济活动),因而承载力的大小可以用人类活动的方向、强度、规模等来表示。

环境承载力概念的提出及其深入研究,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随着研究的深入、环境定量技术的开发和信息技术的运用,特别是,系统动力学(SD)所具有的对环境承载力系统进行动态的定量化计算的优点,遥感技术(RS)所具有的快速、准确的数据采集能力,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所具有的对环境承载力进行空间分析的功能,使得环境承载力定量化研究更加深入。

2环境承载力研究的三要素

进行环境承载力研究就必须分清环境承载体和环境承载对象,并计算出环境承载体的承载率,即承载体、承载对象[2]和承载率是进行环境承载力研究的三要素。

2.1承载体

自然环境承载体,又叫第一环境承载体——由生命支持系统和物质生产支持系统组成。生命支持系统:空气、水、土壤、生物等;物质生产支持系统: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等。

人造环境承载体,又称第二环境承载体——如社会物质技术基础、经济实力、公用设施、交通条件等。

总之,某时刻某区域存在的全部有形、无形物质都可能作为载体。它们不但是生命存在的基础,而且为人类物质生产提供了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以及生产过程得以进行的空间场所,还为人类的生产生活废料提供了排放的空间和净化条件。

2.2承载对象

(1)承载污染物。承载污染物的概念既是经典的,又是狭隘的。

(2)承载人口规模。由于不同群体间的人均消费水平有差别,很难找到一个统一的标准,用承载人口规模表达难免失之偏颇,甚至不公平。

(3)承载人口消费压力。即I=P×A×T。式中,I为人口消费对环境影响;P为人口规模;A为人均能源消费量;T为每一消费单位所造成的环境消耗量。这样,以人的消费为最终衡量数据,概念简单明了。但它只是一个独立性的、静态的量,只体现了人对环境的消耗作用,无法表现出人对环境积极的、能动作用的一面。

(4)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由于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所造成的,环境规划的目标是使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相应的环境相协调,使人类生存、发展基础的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所以,承载对象应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这就体现了环境承载力是社会、经济、环境协调作用的中介。

2.3环境承载率(EBR)

环境承载率(EBR)=环境承载量(EBQ)/环境承载力(EBC)≤1

环境承载率(EBR)是客观和科学地反映一定时期内区域(或城市)环境系统对社会经济活动的承受能力的实际情况的指标。

其中,环境承载量是指某一时期环境系统实际承受的人类系统的作用量值,可通过实际调查或监测得出;环境承载量数值分为两类:一类是能较容易得到的理论最佳值(如地下水最佳开采量),则采用此数值;另一类是不容易直接得到的理论最佳值,则采用预定要达到的目标值(标准值)来间接表示。

根据环境承载力的定义和特点,从环境的本质出发,其可量性的指标体系应当包括:自然资源指标(淡水、土地、矿产、生物等)、社会条件指标(人口、交通、能源、经济状况等)和污染承受能力指标。如果一个区域,0<EBR≤0.80,表示开发强度不足,适宜大量开发;0.81≤EBR<1.0,表示达到开发平衡,需注意控制开发;EBR≥1.0,表示开发强度过度,不宜进一步开发。所以环境综合承载力分析是进行宏观调控,促进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

3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的区别

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环境容量是指在人类生存和自然不致受害的前提下,某一环境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环境容量只反映环境消纳污染物的一个功能。

环境容量原来是一个生物学术语,指某给定生态系统所能容纳(养活)某物种的最大个体数,1968年被日本学者首先借用到环境科学中,目的是为制定某一区域环境的污染物控制总量提供可量化的依据。

在实际操作中,一般避开环境的自净机理,把环境系统当作一个黑箱来研究。

环境容量Wa=Ws-B

式中,Ws为环境目标,B为环境污染物背景值。它以污染的允许排放量作为简化定义并大量应用于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中。这种理论上的简单化处理有很大的局限性。

首先,它直观的表述了以牺牲环境质量为代价来发展经济,这不但违背了“在不降低环境质量的基础上求发展”的原则,而且给公众以不好的影响。

其次,它掩盖了环境是一个复杂的自我组织、自我调节系统,仅仅表述了环境有容纳污染物的一个功能,并且机械地把环境当作一个藏污纳垢的“容器”。这虽然方便了工作,但弊端有:①不足以涵盖环境对人类发展的全面支持功能;②客观上鼓励末端治理,夸大背景值;③规避了人类对环境自净机制的深入研究,从而影响人们对环境生产力的认识和利用;④以环境容量作为环境规划理论核心,不能全面地协调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发展。

我们知道,环境系统结构指环境要素(大气、水、土壤、生物)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和作用方式,包括各环境要素的赋存量及其有规律的运动变化。环境系统功能指环境与外部介质(主要依靠能量、物质和信息的输入、输出维持其自身稳定运动的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环境容量只反映了环境消纳污染物的一个功能,环境承载力将在此基础上全面表述环境系统对人类活动的支持功能,可以认为前者是后者概念的理论雏形。

环境承载力(EBC)的科学定义可表达为:在某一时期,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某地区的环境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的阈值。这里讲的“某种状态或条件”,是指现实的生态环境条件;“能承受的阈值”是指不影响其生态环境系统正常功能发挥的外界作用强度极限;“人类活动”是指人类的经济和社会活动,特别是指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环境承载力表示的是环境系统对人类活动的支持功能。

某一环境所能支持人类活动的能力是有限的,即环境承载力应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确定的量。

环境承载力派生于牧场对家畜的合理承载量,后被引用来表示土地、环境对人口的承载力,初期如杜享(Durham)和加恩佩特曼(Giampietro)都强调其“可长期持续性”,倾向以“在不损害环境的条件下,地球可长期支持的人口规模”作为定义。[3,4,5]

4衡量环境承载力的指标

对环境承载力的量化研究,实质上就是对环境承载力值进行计算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保持或提高的方法与措施。一般来说,环境承载力指标与经济开发活动、环境质量状况之间的数量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因此是很难确定的。另外,所选取的指标不仅与人类的经济活动有关,而且还受到许多偶然因素的影响。这些都给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带来了一定困难。目前,对环境承载力科学性和普遍性的量化研究仍未有突破性进展。人们一般是针对某一具体的区域来进行环境承载力的量化研究。[5,6]一般来说,环境承载力实际是一个由N维向量支起的N维空间,它的矢量形式可以表示为ECC=(E1,E2,…,En)。

在理论上而言,这个N维空间的体积实际上就是对环境承载力的范围度量,该承载空间包含了无穷多个状态点。环境承载力要体现环境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之间在物质、能量和信息方面的联系,要表示这样复杂的多维矢量,必须要有一套指标体系。

北京大学的洪阳、叶文虎等专家对环境承载力的体系做了大量研究。他们认为环境承载力的指标体系可以分为三类[2]:

(1)自然资源支持力指标。自然资源支持力指标包括不可再生资源以及在生产周期内不能更新的可再生资源,如化石燃料、金属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等。

(2)环境生产支持力指标。环境生产支持力指标包括生产周期内可更新资源的再生量,如生物资源、水、空气等、污染物的迁移、扩散能力、环境消纳污染物的能力。

(3)社会经济技术支持水平指标。社会经济技术支持水平指标包括社会物质基础、产业结构、经济综合水平、技术支持系统等。

因此,某区域的环境承载力(ECC)可以表示为

ECC=F(R,P,N)

式中,R为自然资源支持力变量;P为环境生产支持力变量;N为社会经济技术支持力水平变量。

R、P是内生变量,N是外生变量。可以认为外生变量(社会经济技术水平)是其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子,其作用机制也最为复杂,它不但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手段,而且还可以通过它改变R、P的组合范围和程度,进而来改变环境承载力的大小,使其产生质的跃降。如在同一区域,即自然资源本底值和环境生产力相同的情况下,由于外生变量如资金技术、物质基础设施、人口条件的不同,环境承载力可能有较大差异。

5环境承载力的类型集合

目前,根据各种实际情况和研究对象,研究人员提出了各种各样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和内涵,这些环境承载力范畴有的互相独立,有的互相交叉,但不完全重合,这些不同的环境承载力又不能互相代替,在实践中都有自己的用途,因此,可以说,各种类型的环境承载力形成了一个环境承载力集合,从而丰富和发展了环境承载力理论。总结一下,目前最重要的环境承载力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5.1区域环境承载力

5.1.1区域环境承载力及其研究内容

区域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和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在维持区域环境系统结构不发生质的改变,区域环境功能不朝恶性方向转变的条件下,区域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它可看作是区域环境系统结构与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的适宜程度的一种表示。

区域环境承载力具有客观性和可变性的两重性。对某一区域来说,在某一时段内它的环境承载力是客观存在的量,同时,区域环境承载力会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人们对环境质量的不同要求而变化。区域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包括:①区域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②区域环境承载力大小表征模型及求解;③区域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估;④与区域环境承载力相协调的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的方向、规模和区域环境保护规划的对策措施等。

区域环境承载力的量化研究使区域承载力理论研究深入,而建立合理的指标体系又是量化研究的基础。目前区域承载力的量化研究主要是对指标体系的研究。

一般可以把指标体系中的指标因子分为两类:一类是发展类变量指标因子,即对区域社会经济活动起支持作用的环境资源条件,通常用这些环境资源条件的可开发利用量来描述;另一类是限制类变量指标因子,即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起限制作用的区域环境条件指标,通常用社会经济发展规模的大小来描述。在此基础上可以建立各项指标的灰色关联度模型及各项指标的灰色预测模型,并且应用它对某一区域环境承载力进行分析研究。[7,8,9]

5.1.2区域环境承载力的构成

从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高度看,区域(或城市)综合环境承载力的分析,实质上就是寻求在特定时空条件下,对区域(或城市)环境系统和社会经济进行深入研究,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来表征区域(或城市)环境系统对社会经济的承受能力。

目前人类所依存的环境是自然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所形成的人工生态环境(如城市生态环境、水利工程生态环境等)的复合环境系统,其环境承载力就成为这两种环境系统的复合承载力。[10,11]

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理解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和内涵,也不能只考虑区域自然生态环境所固有的自然环境承载能力,也要充分考虑由人类经济社会活动所产生的人工生态环境的环境承载力。

(1)自然环境承载力。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其承载力是自然环境的固有属性,与自然资源的稀缺和环境容量的有限性紧密相关,因此就要求要根据自然环境条件来确定人类活动的方向、规模和速度。一般来讲,自然环境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因而使自然环境系统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但是,当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系统的作用超过一定的限度时,自然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就会发生质的变化,它将反过来危及人类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

(2)由经济社会发展所形成的人工环境承载力。人类在经济社会发展等活动中,总要伴随着各种有利于人类自身的人工生态环境,如城市中的各种建筑物、园林绿化、各种交通、通信、电力等,均属于人工生态环境的组成部分。由于受自然、经济、技术等条件的影响,人工生态环境也有其固有的环境承载能力,超过了其极限,就会带来交通拥挤、噪声和汽车尾气排放等严重城市问题。

环境承载力除包括自然环境承载力和人工环境承载力外,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对生态环境需求和对环境变化的忍耐程度的不同,因而对环境承载力所形成的作用也不同。如现代城市居民大量使用空调设备后,对城市夏季高温的忍耐程度大大降低,同时,居民住宅大量使用空调设备,不但由于供电量的增长加重了发电厂污染,而且还由于大量空调设备把热量释放到城市中,加重了城市的热岛效应。这就要求人类的消费活动应保持在社会可持续发展所能承受的限度之内。

5.2资源与环境综合承载力

资源与环境综合承载力可由一系列相互制约又相互对应的发展变量和制约变量构成。①自然资源变量: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的种类、数量和开发量;②社会条件变量:工业产值、能源、人口、交通、通讯等;③环境资源变量:水、气、土壤的自净能力。计算资源与环境综合承载力时可采用专家咨询法针对5个要素:大气、水质、生物、水资源、土地资源分别选取了发展变量和制约变量组成发展变量集和制约变量集,然后将发展变量集的单要素与相对应的制约变量集中的单要素相比较,得到单要素环境承载力,再将各要素进行加权平均,即得到资源与环境综合承载力值。

5.3环境要素承载力

环境系统是由各个环境要素子系统组成的,因此环境承载力与环境要素承载力的研究密切相关。目前环境要素承载力研究有:土地资源承载力、矿产资源承载力、城市水环境承载力、大气环境承载力、生态环境承载力等。其中目前研究得最深入的是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

5.3.1土地资源承载力

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委员会对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定义是: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和一定生活水平下所承载的人口限度。这一定义明确了土地承载力的四个要素:生产条件、土地生产力、人的生活水平和被承载人口的限度。

国内计算土地承载力的方法主要有经验模型法、遥感方法、系统动力学方法等。经验模型法主要包括:陈国南测算我国生物生产量时所采用的迈阿密模型;周白、郑剑非在内蒙古武川旱农实验区自然降水生产潜力的研究中采用的瓦赫宁根法、联合国粮农组织农业生态区域项目研制的模式是:农业生态区域(AEZ)法;聂庆华、戴进分别进行的陕西省洛川县土地生产潜力及人口容量研究;陕北黄土高原土地生产力与人口适宜容量研究采用的模式是:Doorenbos模型等。

利用遥感技术建立一定的估产模型估算作物产量的研究也十分丰富,如:李付琴以北京顺义县为例,建立了冬小麦遥感信息——气象因子综合模型;杨星卫的研究将遥感与动力估产相结合来估算水稻总干物质重和产量;池宏康利用叶面积持久期(LAD)建立了LAD——产量模型;王乃斌提出了以绿度指数、温度和绿度变化速率等因子,构建出大面积冬小麦遥感估产模型。张志良、童玉芬、范小琴等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在西北五省区,包括新疆、宁夏、青海、甘肃、陕西等进行了土地承载力和城市人口承载量研究的实践。[12,13,14]

5.3.2矿产资源承载力

矿产资源的承载力主要是指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通过利用矿产资源,在保证正常的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条件下,用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表现的资源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15]

5.3.3城市水环境承载力

崔凤军采用系统研究方法,对城市水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实质、功能及定量表达方法作出了分析,他认为,城市水环境承载力是指某一城市、某一时期内在某种状态下的水环境条件对该区域的经济发展和生活需求的支持能力,它是该区域水环境系统结构性的一种抽象表示方法。它具有时空分布上的不均衡性和客观性、变动性、可调性的特征。作者选择了8个变量指标构建了水环境承载力,利用系统动力学模拟手段进行了实证研究,利用水环境承载力指数变化对拟定的调整策略变量作出了预测、优化。[16,17]

5.3.4大气环境承载力

王民良对大气环境承载能力的理解局限在大气环境对污染物的消纳能力。他认为,“在一定标准下,某一环境单元大气所能承纳的污染物最大排放量”。他以SO2为代表污染物,对上海市的现有大气污染源进行归类,应用大气扩散模型,计算出在不同环境质量目标下全市范围大气污染物的环境承载能力。

5.3.5旅游环境承载力

崔凤军对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定义为,“在某一旅游环境的现有状态和结构组合不发生对当代人及未来人有坏变化的前提下,在一定时期内旅游地所能承受的旅游活动强度”。它由环境生态承载量、资源空间承载量、心理承载量、经济承载量四项组成,具有客观性和可量性、变易性与可控性,存在最适值和最大值等特征。作者设定了三类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子:社会文化环境因子——游客密度指数;社会经济环境因子——旅游经济收益指数;生态环境因子——土地利用强度指数。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旅游环境承载力指数的数学表达式,对泰山风景区进行了实例研究。[18]

5.3.6生态环境承载力

生态环境承载力是指在某一时期某种环境状态下,某区域生态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它是生态环境系统物质组成和结构的综合反映。生态环境系统的物质资源以及其特定的抗干扰能力与恢复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度,即一定组成和结构的生态环境系统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持能力有一个“阈值”。这个“阈值”的大小取决生态环境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两方面因素,在不同时间、不同区间、不同生态环境、不同社会经济状况下,“阈值”的取值是不同的。

生态环境承载力体现了一定时期、一定区间的生态环境系统,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各种需求(生存需求、发展需求和享乐需求)在量(各种资源量)与质(生态环境质量)方面的满足程度。

5.4可持续环境承载力与可持续环境承载率

5.4.1可持续环境承载力

根据前面的论述可知,某区域的实际环境承载力(ECC)指在某一时期、某种环境状态下、某区域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实际利用的环境承载力。即ECC=F(R,P,N)。

式中:R为自然资源实际支持力数量;P为环境生产实际支持力数量;N为社会经济技术实际支持力水平。

这样,在R、P、N三变量不同的组合水平下,一般可将环境承载力分级为(R为自然资源支持力变量;P为环境生产支持力变量;N为社会经济技术支持力水平变量)。

(1)弱载——不完全利用环境生产支持力时,P取0~Pmax的一个量,R、N取适应量;

(2)满载——完全利用环境生产力,P取最大可能量,R、N取适应量;

(3)强载——完全利用环境生产力和自然资源支持力,R、P均取最大量,N取适应量;

可见,对于一个区域来说,环境承载力存在一个是否可持续的阈值——可持续环境承载力(ECCs)。在可更新自然资源的再生产力和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替代能力建设方面取得综合平衡的前提下,选用可持续发展模式对R、P、N进行组合所产生的环境承载力的大小,称为可持续环境承载力ECCs。

即ECCs=F(Rs,Ps,Ns)

式中:Rs为不可再生资源的替代技术开发能力和可持续利用量;Ps为污染物允许排放量、环境纳污能力、可再生资源的持续利用量;Ns为环境无害经济技术体系,如清洁生产工艺、生态农业技术、环境友好技术等。

可持续环境承载力是研究环境、经济、社会是否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判据。当今环境问题多是由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压力超过此阈值造成的,即所利用的环境承载力超过了可持续的界限。那么,可持续环境承载力的特点有:

(1)利用现在实际的环境承载力减去可持续环境承载力的差值来判断某区域的发展是否可持续。

即,ECC-ECCs>0,发展不可持续;≤0,发展可持续。

5.4.2可持续环境承载率(ECP)

可持续环境承载率ECP=实际环境承载力/可持续环境承载力=ECC/ECCs

ECP>1,超载;=1,全载;<1,弱载。

环境系统是具有负反馈的自我调节系统。在人类的保护和建设下,全载可取得较快的经济效益,可以为急于经济腾飞的发展中国家所采用的,但前提是在一定的环境基底条件下[2]

参考文献

[1]毛显强,冉圣宏.国内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10(3).

[2]洪阳,叶文虎.可持续环境承载力的度量及其应用.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8,8(3).

[3]唐剑武.环境承载力的理论雏形—环境容量.北大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版),1995,(2).

[4]叶文虎等.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5]王中根,夏军.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的量化方法研究.长江职工大学学报,2003,16(4).

[6]王中根,夏军等.多级灰关联评价方法在宁夏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生态学研究,1998,4.

[7]夏军,王中根.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多级灰关联评价方法.生态学研究,1998,4(2).

[8]陈加兵,章宪.福州市辖区综合环境承载力研究.福建地理,2002,17(4).

[9]夏军,王中根.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多级灰关联评价方法.生态学研究,1998,4(2).

[10]彭再德等.区域环境承载力研究初探.中国环境科学,1996,16(1):6~10.

[11]胡晓林.生态环境系统结构模型解析及其应用.生态学研究,1991,10(1).

[12]石玉林主编.中国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能力研究.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13]王乃斌等.大面积小麦遥感估产模型的构建与调试方法的研究.环境遥感,1993,8(4):250.

[14]刘湘南,黄方.农业信息系统支持下的玉米遥感估产模型研究.地理科学,1992,12(4):322.

[15]徐强.区域矿产资源承载能力分析几个问题的探讨.自然资源学报,1996,11(2):136~140.

[16]崔凤军.城市水环境承载力及其实证研究.自然资源学报,1998,13(1):58~62.

[17]邢大韦等.干旱地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1998.

[18]崔凤军,刘家明.旅游环境承载力理论及其实践意义.地理科学进展,1998,17(1):86~91.

㈤ GIS空间分析方法是什么

指在GIS(地理信息系统)里实现分析空间数据,即从空间数据中获取有关地理对象的空间位置、分布、形态、形成和演变等信息并进行分析。

根据作用的数据性质不同,可以分为:

1、基于空间图形数据的分析运算;

2、基于非空间属性的数据运算;

3、空间和非空间数据的联合运算。空间分析赖以进行的基础是地理空间数据库,其运用的手段包括各种几何的逻辑运算、数理统计分析,代数运算等数学手段,最终的目的是解决人们所涉及到地理空间的实际问题,提取和传输地理空间信息,特别是隐含信息,以辅助决策。



(5)gis如何做资源承载力分析扩展阅读

空间分析源于60年代地理学的计量革命,在开始阶段,主要是应用定量(主要是统计)分析手段用于分析点、线、面的空间分布模式。后来更多的是强调地理空间本身的特征、空间决策过程和复杂空间系统的时空演化过程分析。

实际上自有地图以来,人们就始终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着各种类型的空间分析。如在地图上量测地理要素之间的距离、方位、面积,乃至利用地图进行战术研究和战略决策等,都是人们利用地图进行空间分析的实例,而后者实质上已属较高层次上的空间分析。

㈥ 简述GIS有哪些空间分析功能并说明这些功能的作用。

GIS空间分析有哪些内容?分别介绍其功能和意义并举例说明。
一、GIS空间分析的功能
前面已经介绍过GIS,大家已经知道空间分析就是对分析空间数据有关技术的统称。所以我们根据作用的数据性质不同,可以经空间分析分为:
1、空间图形数据的拓扑运算; 2、非空间属性数据运算;
3、空间和非空间数据的联合运算。
空间分析赖以进行的基础是仰仗于地理空间数据库,其运用的手段包括各种几何的逻辑运算、数理统计分析,代数运算等数学手段,最终的目的是解决人们所涉及到地理空间的实际问题,提取和传输地理空间信息,特别是隐含信息,以辅助决策。
GIS中可以实现空间分析的基本功能,包括空间查询与量算,叠加分析、缓冲区分析、网络分析等,并描述了相关的算法,以及其中的计算公式。
1、叠加分析
叠加分析至少要使用到同一区域,具有相同坐标系统的两个图层。所谓叠加分析,就是将包含感兴趣的空间要素对象的多个数据层进行叠加,产生一个新要素图层。该图层综合了原来多层实体要素所具有的属性特征。叠加分析的目标是分析在空间位置上有一定关联的空间对象的空间特征和专题属性之间的相互关系。多层数据的叠加分析,不仅仅产生了新的空间对象的空间特征和专题属性之间的相互关系,能够发现多层数据间的相互差异、联系和变换等特征。
根据GIS数据结构的不同,将GIS叠加分析分为基于矢量数据的叠加分析和基于栅格数据的叠加分析。 在GIS的矢量数据结构中,地理孔吉对象由点、线、面等要素来表示,所以基于矢量数据的叠加分析又可以分为点与多边形的叠加分析、线与多边形的叠加分析和多边形间的叠加分析三大类。
点与多边形的叠加,就是研究某一矢量数据层中的点要素位于另外一个矢量数据层中的哪个多边形内,这呀就可以根据点与多边形的空间关系,确定给点要素添加哪些属性特征。
线与多边形叠加,就是研究矢量数据层中的线要素与其他数据层中的多边形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而判定线要素与多边形的相离、相交、包含等空间关心。
多边形的叠加,就是要研究两个或多个多边形矢量数据层的叠加操作,生成一个新的多边形数据层。 栅格数据的叠加分析可以表达为地图代数的元算的过程。所谓地图代数,就是指在GIS中将数据层作为方程变量的函数运算,通常情况下都是指栅格数据层运算。栅格数据中,地理实体都是通过规则网格单元来表示的,层与层之间的叠加操作是通过逐个网格单元之间的运算来实现的。在栅格数据叠加分析中,地图代数运算又分为代数运算与逻辑运算。
栅格叠加分析与多边形叠加分析一样,是求两组或两组以上空间图形的交集,但是多边形叠加分析得到的是合成多边形,而栅格叠加分析得到的是合成数据串,这些合成的数据文件是进一步进行空间聚类或聚合的依据。
类型叠加:将两组或两组以上的地理编码数据,求它们的交集,以建立新的数据文件,根据分析任务,设置命令,得到最后的类型叠加结果。
统计叠加:将区域界线(政区、自然区域或经济区域等),与专题数字地图叠加,建立的合成数据串,作出各区专门内容的数量统计。
动态分析:将同一种要素在不同时期的两组属性数据叠加,建立合成数据串,它们之差就是该要素在该时段内的变化,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常要使用这种分析方法。
2、缓冲区分析
缓冲区是根据点、线、面地理实体,建立起周围一定宽度范围内的扩展距离图,缓冲区的作用是用来限定所需处理的专题数据的空间范围。一般认为缓冲区以内的信息均是与构成缓冲区的核心实体相关的,及邻接或关联关系,而缓冲区以外的数据与分析无关。 缓冲区生成步骤: 1、明确目的和标准 2、数据准备 3、空间操作 4、统计分析 5、结果输出
缓冲区分析是在已有的实体对象周围形成一定范围的多边形,即任何实体对象的缓冲区都是多边形,且这些多边形构成了一个新的数据图层。矢量数据的缓冲区分析又根据矢量数据结构中的数据描述分为点缓冲、现缓冲和面缓冲3种缓冲方式。其分别是矢量数据结构中的点或线或面要素,根据给定的缓冲区半径,生成相应的点或线或面数据层。在栅格数据中可以将缓冲区卡诺是对网格单元向其周围8个方向进行一定距离的扩展,种子扩展算法是一种典型的建立栅格数据缓冲区的方法。
3、网络分析
网络分析是根据结点与结点、结点与线、线与线这3种实体对象的拓扑关系来研究构成网络模型的空间实体对象的空间特征和属性特征,进而对网络模型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和分析的一种空间分析方法。 网络分析的数学基础是计算机图论和运筹学,它通过研究网络的状态以及模拟和分析资源在网络上的流动和分配情况,对网络结构及其资源等的优化问题进行研究。
网络模型是对计算机数据结构中图的模型的扩充,因此构成网络模型的各个基本组成部分与图模型的组成部分也基本相同。

㈦ gis可以做哪些神奇的

GIS已经愈来愈多地为世界各国地质调查部门所采用,并在区域地质调查、区域矿产资源与环境评价、矿产资源与矿权管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
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顾名思义,地理信息系统是处理地理信息的系统。地理信息是指直接或间接与地球上的空间位置有关的信息,又常称为空间信息。一般来说,GIS可定义为:"用于采集、存储、管理、处理、检索、分析和表达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是分析和处理海量地理数据的通用技术"。从GIS系统应用角度,可进一步定义为:"GIS由计算机系统、地理数据和用户组成,通过对地理数据的集成、存储、检索、操作和分析,生成并输出各种地理信息,从而为土地利用、资源评价与管理、环境监测、交通运输、经济建设、城市规划以及政府部门行政管理提供新的知识,为工程设计和规划、管理决策服务"(陈述彭,1999)。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80%以上的信息与地球上的空间位置有关。GIS的出现是信息技术及其应用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地理信息系统萌芽于上世纪的60年代。1962年,加拿大的Roger F. Tomlinson提出利用数字计算机处理和分析大量的土地利用地图数据,并建议加拿大土地调查局建立加拿大地理信息系统(CGIS),以实现专题地图的叠加、面积量算、自然资源的管理和规划等;与此同时,美国的Duane F. Marble在美国西北大学研究利用数字计算机研制数据处理软件系统,以支持大规模城市交通研究,并提出建立地理信息系统的思想。70年代是地理信息系统走向实用的发展期。美国、加拿大、英国、西德、瑞典和日本等国对GIS的研究均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到1972年CGIS全面投入运行与使用,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运行型的地理信息系统;在此期间美国地质调查局发展了50多个地理信息系统,用于获取和处理地质、地理、地形和水资源信息;1974年日本国土地理院开始建立数字国土信息系统,存储、处理和检索测量数据、航空像片信息、行政区划、土地利用、地形地质等信息;瑞典在中央、区域和城市三级建立了许多信息系统,如土地测量信息系统、斯德哥尔摩地理信息系统、城市规划信息系统等。但由于当时的GIS系统多数运行在小型机上,涉及的计算机软硬件、外部设备及GIS软件本身的价格都相当昂贵,限制了GIS的应用范围。
80年代是GIS的推广应用阶段,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在性能大幅度提高的同时,价格迅速下降,特别是工作站和个人计算机的出现与完善,使GIS的应用领域与范围不断扩大。GIS与卫星遥感技术相结合,开始用于全球性问题的研究,如全球变化和全球监测、全球沙漠化、全球可居住区评价、厄尔尼诺现象及酸雨、核扩散及核废料等(李德仁,1994);从土地利用、城市规划等宏观管理应用,深入到各个领域解决工程问题,如环境与资源评价、工程选址、设施管理、紧急事件响应等。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大批代表性的GIS软件,如ARC/INFO、GENAMAP、SPANS、MAPINPO、ERDAS、Microstation等,其中ARC/INFO已经愈来愈多地为世界各国地质调查部门所采用,并在区域地质调查、区域矿产资源与环境评价、矿产资源与矿权管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
90年代为GIS的用户时代,随着地理信息产业的建立和数字化信息产品在全世界的普及,GIS成为了一个产业,投入使用的GIS系统,每2~3年就翻一番,GIS市场的增长也很快。目前,GIS的应用在走向区域化和全球化的同时,己渗透到各行各业,涉及千家万户,成为人们生产、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和助手。与此同时,GIS也从单机、二维、封闭向开放、网络(包括Web GIS)、多维的方向发展。
我国地理信息系统方面的工作始于80年代初。地理信息系统进入发展阶段的标志是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开始,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作为政府行为,正式列入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开始了有计划、有组织、有目标的科学研究、应用实验和工程建设工作。许多部门同时展开了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与开发工作。1994年中国GIS协会在北京成立,标志中国GIS行业已形成一定规模。九五期间,国家将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应用作为重中之重的项目予以支持,1996年,为支持国产GIS软件的发展,原国家科委开始组织软件评测,并组织应用示范工程。这一系列的举措极大的促进了国产GIS软件的发展与GIS的应用。1998年,国产软件打破国外软件的垄断,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达25%。同年,在抽样调查25个省市19个行业的1000多个单位中,全部使用了地理信息系统(秦其明、袁胜元,2001)。地理信息系统在资源调查、评价、管理和监测,在城市的管理、规划和市政工程、行政管理与空间决策、灾害的评估与预测、地籍管理及土地利用,在交通、农业、公安等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 地理信息系统的组成
GIS的应用系统由五个主要部分构成,即硬件、软件、数据、人员和方法。

㈧ 怎么用gis做用地坡度分析

ARC/INFO是美国ESRI公司推出的GIS软件,是目前GIS软件行业中最具代表性的产品。该产品可进行土地坡度、坡向高程的分布统计。其具体工作流程是这样的:
第一步是利用国土资源调查结果,提取土地信息,在ARC/INFO中生成土地图层,根据分析情况对土地属性进行分类。然后获取该地区的
DEM数据。目前常用的获取DEM数据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用航天、航空遥感影像立体像对提取DEM,另一种是用现有地形图扫描数字化等高线,获取高程数据生成DEM。用高程数据生成DEM,精度高于立体像对生成的DEM,但更新慢,周期长,仅对高程变化不大的地区适用。用ARC/INFO 生成DEM的方法是先利用数字化地形图,获取高程数据,包括高程点、等高线、软断线(如边界线等)、硬断线(如,河流、山脊、陡崖线等),生成TIN(不规则空间三角网),再由TIN内插成DEM。ARC/INFO软件生成的TIN对点、软断线、硬断线有不同的插值处理方法。
第二步是利用DEM数据分别生成坡度分布图层、坡向分布图层和高程带分布图层。在ARC/INFO中,坡度、坡向是这样计算的:DEM上每个格网点的坡度由相邻8个格网点计算而成。高程的最大变化率即为该部分表面的坡度。坡向为用于计算坡度的那条线的方向。运用TIN模块的分析功能可计算坡度、坡向和高程带,使用命令的关键是建立好坡度、坡向、高程带的分级定义查找表(LOOKUP-TABLE)。
第三步是将耕地图层与坡度图层、坡向图层、高程带图层进行叠加分析。图层叠加,是将土地利用图与坡度图、坡向图、高层分带图依次叠加,研究它们之间的共同区域。运用OVERLAYEVENTS命令可进行叠加分析。图层叠加后,根据各种分类条件提取耕地的坡度、坡向、高程属性,然后可得到耕地的坡度、坡向、高程带的分布图,利用ARC/INFO的面积计算功能进行面积统计。值得注意的是,在坡度较大的地区,平面面积与三维地形表面积相差较大。
对生成的耕地坡度、坡向、高程带等各种分布图,再叠加河流、行政区划、道路、居民点等基础地理信息,然后生成专题图输出。

㈨ 怎样用arcgis计算生态承载力绝对值

要在arcgis中计算任何指标,都需要该指标对应的计算方法和小指标,这样才可以进行计算
具体你说的 生态承载力绝对值 也是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计算
相关专业知识需要专业背景的人提供,软件方面不会的问题可以私信加我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