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管理 » 中国地下水资源有多少需要净化
扩展阅读
中石油最新消息涨了多少 2025-05-21 01:41:03
中石油礼品卡怎么换油卡 2025-05-21 01:39:14

中国地下水资源有多少需要净化

发布时间: 2022-05-02 03:04:13

㈠  地下水资源的污染、治理和保护的研究现状

现在全世界都在关注水资源的危机。1994年在芬兰召开的“地下水资源未来危机”国际学术讨论会主要围绕水质污染及超量开采两大问题。会议认为只要对水资源正确评价,合理规划,严密监测,科学管理,超量开采的问题是可以避免的。而日益严重的水质污染和恶化却成为威胁水资源持久开发的主要危机。国际水文计划(IHP-5)已把“脆弱环境下的水文学与水资源开发”列为1996~2001年的主要研究课题,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专题,即“地下水资源的未来危机”的内容则包括:地下水污染的研究范畴,探测地下水质的监测策略,包气带地下水供水水质化学作用规律,滨海地区地下水水质恶化,以及城市发展与水质污染等。由此可见,地下水的质量问题是当前水文地质研究的重要内容。

长期以来,人们对地下水资源重开发利用,轻保护。而地下水资源在受到人类活动,如农业生产、垃圾填埋、废水排污等影响时极易被污染。地下水一旦受到污染,其补救和恢复是非常困难的,而且治理费用代价昂贵。因此如何保护地下水不受污染受到各国的重视。

美国于1991年开展了全国水质评价计划。英国、澳大利亚近年来也对地下水水质进行评价研究,对人类活动包括农业活动、工业活动、废物处置、填埋等造成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地质过程与生物相互作用等问题设立了专题研究。

1)地下水的污染和治理

对于已造成地下水污染的地区,国内外许多学者致力于研究污染的物质来源、污染的途径和范围、污染机理等问题,并取得大量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为查明地下水污染情况和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方向。

80年代以来,地下水污染研究的重点已从无机物(重金属)的污染转向微量有机物的种类、物化特征及其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以及污染控制治理技术等。这与整个环境污染的发展进程是一致的。西方国家在治理环境污染的进程中,大致经历了重金属污染、易降解有机物与富营养化污染以及毒害性有机污染3个阶段。目前能基本控制第一、二阶段的污染,开始重视毒害性有机污染的治理。中国无论在有机物污染的理论还是治理技术方面的研究却刚刚开始。有机化合物种类多、数量大,绝大多数难溶于水,在水中含量很低,仅为10-6~10-9级或更低,降解慢,中间产物复杂。它们进入包气带和含水层后,不仅其残留物可维持数十乃至上百年,而且其降解后的中间产物亦对环境有污染。有机污染物通常分为2类:第一类是量大易降解(包括生物降解和化学降解)的有机物;另一类是有毒有害难降解有机化合物。农业活动造成的地下水污染后果也很严重。由于硝酸盐中氮在作物-土壤-水系统中的运动,进入含水层的氮就可能增加。捷克在过去的30年内,地下水中氮含量增加了一倍。现地下水中已发现各种烃类、卤化物、醇、酚、醚、醛、酮等各类有机化合物。据报导,至1987年美国地下水中已发现175种不同的有机物,其中很大部分对人体有毒性效应。荷兰在232个地下水抽水点中检出113种有机物。中国京津唐地区地下水初步调查检出有机物种类达133种,可见地下水有机污染已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

地下水中危害最大而又最为常见的有机污染物为非极性难溶挥发性有机物(VOC’s),主要由氯代脂肪烃(CHC)和单环芳香烃(BTEX)构成。现已查明,多数水溶相VOC’s在地质环境中不易被吸附,具有很强的迁移性,在适当条件下可生物降解。非水溶相VOC’s对微生物有毒性,不易生物降解。非水溶相CHC常在地下水中积聚,其迁移不受地下水运动的控制,因此常汇集在含水层底板;非水溶相BTEX则相反,飘浮于地下水的表面。

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就有不少论文涉及地下水污染监测、参数测试;对Pb、Cu、Zn等污染物的实验室研究;污染物运移趋势预测;地质统计方法与随机理论在地下水污染研究中的应用;某些污染物(如氮污染)的研究实例以及一些模拟理论,例如以保护含水层为目的的河流-含水层相互关系模拟;非均质含水层与裂隙岩溶水污染研究;土地利用过程中的水土污染;污水灌溉的环境生态效应等等。其中美国Yun-Sheng Yu运用地质统计法进行地下水中盐污染的研究,大大提高了计算精度,是一个成功的实例。

最近美国报道了关于在地下水生态领域里应用无脊椎动物群结构的变化作为浅层地下水/地表水环境污染的指示剂;以及用CFCs确定年轻地下水年龄(50年以内或更小)和用氚/氦-3研究地下水运移时间、水流类型和补给速度,为测试和校核模型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此外,在发展生物治理技术方面,通过微生物降解作用、吸收、转化有毒化合物,消除污染,取得显着成效。

地下水的污染治理美国在80年代就先于其它国家开始着手进行。当时以“抽汲处理法”较为普遍,即抽出已被污染的地下水,在地表进行深度处理,但含水层不能彻底净化,且处理费用高。对于大规模的污染治理还没有成功的经验。80年代后期地下生物处理工程技术迅速发展,地下水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开始形成一套体系。如“对于包气带污染,可进行原位处理或开挖处理。原位处理包括物理法(通气法、蒸汽法、热趋法……)、化学法(表面活性剂溶液冲洗、特殊化学冲洗)和生物法(驯化生物处理、强化生物处理);对含水层污染可进行原位处理或抽汲处理,前者又包括物理控制(泥墙、防渗帷幕控制法、水动力控制法、暗渠、井孔收集法),化学处理(表面活性剂溶液冲洗法、试剂法、渗床法)和生物处理。采用何种处理工艺,主要取决于处理的对象、目标、水文地质条件和经济承受能力。”在各种方法中,现场处理技术包括多种形式的好氧处理和厌氧处理,发展较快。

为了进一步发展地下水污染控制理论和技术方法,急需加强引进多种学科如地质微生物学、有机地球化学、表生地球化学的理论和方法,加强对有机污染物的来源、迁移、转化或降解机制,以及它们与腐殖酸、金属元素的相互作用的了解,加强土壤和地下水污染治理的新技术开发利用研究,突破解决目前缺乏能快速准确鉴别有机物种类和定量分析的仪器设备的局面,发展治理工程技术方法。

2)地下水资源的保护

为了防患于未然,首先要防止地下水供水水源地受到污染。一方面是保护水源补给区不受污染,另一方面是设立圈定地下水供水水源地的保护区(带),以加强对潜在污染的限制。这里涉及的主要是点源、井源区保护。而非点源整个水流域的水质监测、保护和污染治理技术要困难得多。

圈定地下水源保护区(带)的研究,由最初为确保饮用水卫生条件防止细菌污染的概念已扩大到防止非降解性有机物以及有毒化学成分的污染为目的,在欧美一些国家取得进展。德国对地下水源保护区的圈定是先将流域分为4个保护带,重点探讨第Ⅱ带随时间变化边界的概念,它采用地下水在50天内运行的距离范围。英国根据50天(一区)和400天(二区)运移时间以及整个汇水盆地(三区)确定出地下水保护区。其它如美、捷、爱尔兰、荷等国研究的主要特点是逐步向应用数学模型的方向发展,以提高成果的精度。德国提出可利用环境同位素3H、14C建立动态模型,用地下水环境同位素的滞留时间作为新的水文地质参数以反映地下水特征,并作出定量污染程度分析。中国也有人用时间滞留法来定量研究确定地下水源地保护区。

不少国家已认识到,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必须提到战略、政策及管理的高度来认识和实施。捷克专家提出,地下水保护战略是政府部门进行管理、协调、投资和贯彻执行的长期任务,要得到有关法律法规的支持,正规的监督检查,甚至包括对技术负责人员的培训以及对公众教育和提供信息。地下水保护政策的制定取决于地下水资源的价值需求、土地利用规划及经济发展和人体健康等因素。地下水保护的管理目标应是确保饮用水水源的质量、安全和可持续性。

地下水保护管理可分为一般性保护和公共供水方面的综合性保护。前者需要编制地下水脆弱性图件并进行评价。评价地下水脆弱性的主要特征为非饱和带的补给、土壤性质、厚度、渗透性和稀释能力以及饱和含水层的稀释能力。受到综合性保护的地下水保护区的范围主要取决于含水层的渗透性、复杂性和脆弱性、非饱和带的特性及厚度、地下水水流方向、污染源离水井或井田的距离及污染质的特性。英国开展了对地下水资源的脆弱性的全面评价,认为其脆弱性受多种因素制约,如上覆土壤和冲积层的存在和性质,水文地质单元的特性以及非饱和带的厚度,因此需要详细的水文地质现场调查。英国现已编制了1:100万地下水脆弱性图件作为战略性土地利用规划的指导,目前正编制大比例尺图件。美国、意大利、荷兰、德国、瑞典、捷克也都编制了大比例尺的地下水脆弱性图为决策、管理层制定地下水保护的战略和方针服务。90年代美国开始倡导使用水流域的综合保护方法,共同解决水污染和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好地实现环境综合管理目标。

㈡ 地下水资源保护与利用

焦作市地处豫西北,北依太行,南临黄河,总面积6014km2,全区总人口348万,有煤炭、石灰石、铝土及铁矿石等矿产资源,工业以电力、化工、机械和煤炭为主,目前已发展成为以能源化工为主的新兴工业城市。焦作矿区工农业和生活用水,主要依靠地下水。焦作地区的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量为10.583m3/s,其中喀斯特水补给量为8.86m3/s,孔隙水补给量为1.723m3/s。

一、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焦作市地下水资源由喀斯特水、孔隙水组成,且以喀斯特水为主,喀斯特水资源约占全部地下水资源85%左右。焦作矿区山前地区是九里山泉域喀斯特水的集中排泄区,地下水资源极为丰富。近年来,随着城市及工农业的发展及煤矿区的大量开采,在局部地段出现了小范围的降落漏斗,地下水位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尽管如此,降落漏斗范围及漏斗中心水位稳定,多年来地下水位基本上处于动平衡状态,在丰水期、丰水年因地下水位回升,降落漏斗范围缩小乃至消失[4]

目前人工开采已成为孔隙水、喀斯特水的主要排泄方式。地下水的开采方式有厂矿自备水源地(井)集中和分散式开采、焦作市自来水公司水源地集中开采、矿井排水和农业零星分散式开采。

1.自备水源地(井)开采地下水状况

1994年全市共有自备井234眼,年开采地下水量6347.86×104m3,平均2.013m3/s。其中全年开采孔隙地下水1939.36×104m3,平均0.615m3/s;喀斯特地下水4408.50×104m3,平均1.4000m3/s。1994与1993年相比减少了5.77%,1993年自备井开采地下水量6736.86×104m3。自备水源井除焦作电厂、中州铝厂、焦作铝厂、热电厂、焦作市水泥厂、化工一厂、造纸厂等厂矿企业属井群开采地下水外,其余多属零星分散式开采,且多以喀斯特水做供水水源。

(1)孔隙水开采量:受气候及人工开采双重因素影响,近年来焦作市区内孔隙水位呈下降趋势,焦作市区南部形成了孔隙水水位下降漏斗,且水质变差。为改善这一状况,自1990年开始对孔隙水的开采进行了限制,自备井开采量有所下降。1992年降至1466×104m3,1993年有所增加,达1765×104m3,1990年自备井开采孔隙水1991×104m3。1994年孔隙水开采量为1989.36×104m3,比1993年增加了173.86×104m3。自备井地下水开采总量年际变化较大,月最大采量为566.092×104m3(7月),月最低开采量为484.562×104m3(12月)。

(2)喀斯特水的开采量:焦作市喀斯特水资源丰富,水质好,是城市工业及居民生活的最佳供水水源。焦作市区各用水大户多开采喀斯特水。1994年自备井共开采喀斯特水4408.50×104m3,占自备井开采地下水总量的70%。1993年自备井开采喀斯特地下水4972.31×104m3,1994年与1993年大致相同。

2.焦作市自来水公司开采地下水状况

焦作市自来水公司现有6座水厂,其中第一水厂、第四水厂开采喀斯特地下水,第二水厂由新东公司(矿井排水)和焦作电厂岗庄自备水源联合供水,第三水厂由焦西公司(矿井排水)和东小庄水源地(开采喀斯特水)联合供水。焦作市自来水公司开采地下水的水源地只有第一水厂、第四水厂、东小庄水源地(岗庄水源地因属焦作电厂自备水源地,未计入其中)共三处。1994年焦作市自来水公司总供水量5425.74×104m3,其中地下水开采量2071.68×104m3,占总供水量的38.2%。

第一水厂位于焦作市中心新华街,利用已报废的2号、3号矿井供水,与1993年的142×104m3相比,增加了160.53×104m3,1994年共开采喀斯特地下水310.53×104m3,全年平均开采量0.0985m3/s。

第四水厂位于焦作市区北部近山前地带,现有开采井22眼。该水厂是焦作市自来水公司以地下水做水源的主要供水水源地,占焦作市自来水公司开采地下水总量的53.68%,占焦作市自来水公司总供水量的20.46%。1994年全年共开采喀斯特水1112×104m3,平均0.3527m3/s。

东小庄水源地位于焦作市区西部东小庄,现有开采井19眼,全年开采喀斯特地下水649.00×104m3,平均0.2058m3/s,比去年增加了15.89%左右。

3.矿井排水及利用

(1)矿井排水:分为焦东矿区和焦西矿区两部分。

焦东矿区的演马庄矿、九里山矿井排水量居各矿之首,多年来矿井排水量一直超过1.0m3/s。相比之下,中马村矿、小马村矿、冯营公司、方庄矿等矿井,矿井水文地质条件相对简单,矿井排水量小。1994年焦东矿区内的7个矿井,年平均排水量总计为3.3778m3/s,与1993年以前相比,略有下降。焦东矿区矿井排水总量季节变化不明显,相对稳定。

1994年焦东矿区内的演马庄矿矿井排水量仍居各矿之首,为1.0847m3/s,该矿近年来发生2次恶性煤层底板突水灾害,矿井排水量比较稳定。九里山矿井排水量平均为0.7903m3/s,该矿由于对煤层底板突水点进行了注浆堵水和工作面煤层底板注浆改造,因此自5月份起矿井排水量有所减小。其他矿如韩王公司、冯营公司、小马村矿、中马村矿等矿井,排水量比较稳定,多年变化不明显。1994年韩王公司矿井平均排水量为0.3840m3/s,冯营公司为0.3098m3/s,小马村矿为0.1248m3/s,中马村矿为0.6535m3/s,位村矿为0.0307m3/s。

焦西矿区的王封公司由于矿井关闭停产,矿井排水量呈下降并逐步稳定趋势,平均排水量1989年为1.50m3/s,1990年为1.26m3/s,1991年为1.02m3/s,1994年为1.0915m3/s。王封公司矿井排水量年内变化比较明显,月最高排水量1.1605m3/s,月最低排水量1.0182m3/s。焦东公司矿井排水量因矿井报废,矿井排水量呈下降至逐步稳定趋势。1991年为0.38m3/s,1992年为0.35m3/s,1994年则降为0.3033m3/s。朱村矿矿井排水量相对较大,并呈逐年增加趋势。1990年为0.80m3/s,1991年增至0.84m3/s,1994年则增至0.9013m3/s。1994年焦西公司矿井排水量是0.5970m3/s,与1993年相比,略有增加。焦西矿区的焦东公司、王封公司已经关闭停止采煤,没有开采新的工作面,整个矿区矿井排水量呈逐年减少并趋于稳定的状况,原煤层底板突水点已经作为供水井水源。1989年平均排水量3.25m3/s,1990年减至3.09m3/s、1991年进一步减至2.85m3/s,1994年略有增加,达2.8931m3/s。

(2)矿井水利用情况:目前,焦作市地下水开采的主要方式是矿井排水及农业灌溉利用,矿井排水量6.2707m3/s,综合利用矿井排水是开发利用地下水的有效途径。焦作市矿井水的利用有3个方面:

一是焦作市自来水公司利用矿井水情况。焦作市自来水公司所属的第五、第六水厂全部以矿井水做供水水源,第二、第三水厂部分利用的矿井水做供水水源。1994年,焦作市自来水公司四座水厂累计用矿井水3363.04×104m3,占焦作市自来水公司总供水量的61.8%。

第二水厂位于焦作市东北部,以焦东公司井排水做供水水源,1993年供水量1456×104m3,1994年供水量1571.66×104m3,较1993年略有增加。由于焦东公司已经关闭,矿井水的利用量一定会受到限制,目前,第二水厂正在建设新的水源地。

第三水厂位于解放西路,主要利用焦西公司矿井排水,1993年供水量1821×104m3,1994年为1288.50×104m3,较1993年相比减少了532.5×104m3

第五水厂位于焦作市马村区,利用中马村矿矿井水作为供水水源供给马村区居民生活用水。1993年供水量239×104m3,1994年为297.68×104m3,比1993年增加了24.55%。

第六水厂位于焦作市中站区,利用李封公司矿井排水向焦作市中站区供水,1993年总供水131×104m3,1994年为196.2×104m3,较1993年增加了49.79%。

1994年焦作市自来水公司各水厂利用矿井总计达3363.04×104m3,全年平均1.0664m3/s。1993年矿井利用量3570×104m3,1994年较1993年减少了206.96×104m3

二是焦作煤业集团公司各矿自用矿井水量。焦作煤业集团公司的朱村矿、九里山矿和演马庄矿,生产及生活用水全部或部分依赖矿井水做水源,据1994年调查,各矿利用矿井水量为0.282m3/s。

三是焦作市农业灌溉引用矿井排水。矿井排水除部分被焦作市自来水公司及焦作煤业集团公司各矿及焦作电厂、焦作市化工三厂等厂矿利用外,剩余部分经河渠排出矿外。流出矿外的矿井排水部分做为区内农田灌溉的水源,剩余部分则流出矿区。据河南省焦作市水利局资料,1994年焦东灌区和焦西灌区共利用矿井水1971.0×104m3,平均0.625m3/s。经过综合计算,矿井水利用总量平均为1.973m3/s,占矿井排水总量的31.47%。因而,矿井水资源利用程度较低。

4.焦作市农业开采地下水量

焦作市现有耕地面积16.7万亩,其中井灌面积6.7万亩,据河南省焦作市水利局资料,1994年农作物灌溉7次,灌水定额一般为75m3/亩次,由此算得1994年焦作市区各乡农业开采孔隙水3517.5×104m3,平均1.1154m3/s。加上焦作市修武县境内方庄乡、周庄乡、李万乡和五里源乡孔隙水农灌开采量0.7746m3/s,全区农业共开采浅层地下水平均1.89m3/s。

5.焦作市全区地下水开采总量

综合上述各项,1994年全区工农业生产及生活共开采地下水14379.73×104m3,平均4.56m3/s,其中开采喀斯特水6480.07×104m3,平均2.055m3/s,开采浅层孔隙水7899.66×104m3,平均2.505m3/s,焦作市自来水公司开采喀斯特水2071.68×104m3,平均0.6569m3/s,自备井开采地下水总计6347.86×104m3,平均2.013m3/s,农业灌溉开采浅层孔隙水5960.30×104m3,平均1.89m3/s(表3-18)。

表3-18 1993、1994年地下水排泄量 (单位:1000m3

二、影响焦作地区地下水资源的主要因素

1.地下水补给量减小和排泄量增大

焦作地区除矿井排水和地下水污染严重影响着地下水资源外,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入渗和河流渗漏补给。因此,降水量和河流流量的大小是影响地下水资源的直接因素。

降水量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地下水资源量,降水入渗是焦作地区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源。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工农业的快速发展,地下水的开采量愈来愈大,地下水位愈来愈低,地表水资源枯竭,河流断流等,破坏水循环系统比较严重,大气降水量趋于下降趋势。1952~1964年平均降水量为826.1mm,1965~1977年平均降水量为681.56mm,1978~1982年平均降水量为662.55mm,1982~1988年平均降水量为642.4mm,1989年以来降水量一直偏低,影响了地下水资源的补给比较严重。

焦作市地下水位下降表现为4个阶梯,1952~1964年为第一阶梯,地下水位105m,1965~1977年为第二阶梯,地下水位91~98m,1978~1988年为第三阶梯,地下水位85~92m,1982年以来为第四阶梯,地下水位72~89m。主要原因为由于降水量的减小和开采量的增大,其地下水位与降水量和开采量关系见图3-36。

图3-36 地下水位与降水量和开采量关系图

丹河、西石河、山门河、纸坊沟、新河和翁涧河均为流经焦作矿区的河流,由于地表喀斯特发育,河流渗漏量比较大。例如,1994年对丹河480电厂至后陈庄段,取3个断面分枯水期、丰水期两次实测丹河流量,480电厂至后陈庄段河流漏失量平均为1.7338m3/s。近十几年来除丹河渗漏补给地下水外,尽管丹河流量也在逐年减小,新河和翁涧河为排污河,其他河流均已断流,因此,总的来说河流渗漏量也在减小。

焦作矿区所采煤层为石炭系、二叠系煤层,其直接充水水源主要为石炭系薄层灰岩,底部奥陶系灰岩喀斯特水间接充水水源,该层富水性好,补给水量大,严重威胁着煤炭的安全生产。为此对石炭系薄层灰岩进行疏水降压排水,对O2灰岩采取断层防水煤柱,实施“立足矿井、以防为主、疏堵结合、分类治理”的防治水方针。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石炭系薄层灰岩煤层底板突水频率增高,O2灰岩水参与发生恶性煤层底板突水,排水量也越来越大,从用水角度来看,O2灰岩水开采量也与日俱增。例如,1952~1964年O2灰岩水开采量为1.501m3/s,1965~1977年O2灰岩水开采量4.964m3/s,1978~1982年O2灰岩水开采量5.5m3/s,1983以来O2灰岩水开采量8.463m3/s。据不完全统计,历年来煤层底板突水达1000余次,最大煤层底板突水量达320m3/min。因此,煤层底板突水是造成地下水资源枯竭的另一因素。

2.地下水污染状况

焦作地区河流中,丹河、西石河、山门河和纸坊沟水质好,符合饮用水标准。翁涧河水化学类型

型,总硬度、氯化物超标;新河河水矿化度2782.99mg/L,总硬度1669.63mg/L,Cl-含量149.21mg/L,均已超过标准。因而,翁涧河和新河有不同程度的污染。据河南省焦作市监测站资料,翁涧河非离子氨、高锰酸钾指数、生物耗氧量、化学耗氧量、六价铬均超标。翁涧河和新河均已成为严重污染的河流,成为地下水污染的源头。

孔隙水污染主要表现在焦作市区以南孔隙水的径流和排泄区,该区岩性细,渗透性差,水位埋深浅,长期蒸发浓缩作用,水中的离子含量特别是Cl-、K++Na+升高,矿化度增加。更为严重的,该区农业采用矿井水及工业生活污水灌溉,致使孔隙水水质恶化。焦作市区南部东王褚至恩村一带及焦作市区东南部仇化庄至焦作市修武杨楼、大高村一带的孔隙水水质类型为

型、

Mg2+型和

型,水质最差,本区所检测的18种项目中,超过饮用水标准的项目有总硬度、矿化度、氯化物、硫化物、硝酸盐、氟化物,各污染组分的超标率见表3-19。

表3-19 孔隙水水质状况统计表

根据近几年的监测与研究,喀斯特水水质正在逐渐恶化,且恶化速度也愈来愈快。主要表现在离子Cl-增加,水质变咸,个别水井水已失去饮用价值。据前人研究,本区喀斯特水Cl-背景值为26.69mg/L,到1998年喀斯特水Cl-已达到40~75mg/L,最高为128.73mg/L,2000年至少有三口喀斯特水源井Cl-含量超过国家饮用水标准(≤250mg/L),最高达1191.22mg/L。焦作地区内某单位喀斯特水自备井1999年Cl-含量为141.1mg/L,2000年为517.61mg/L,2001年为1258.6mg/L,2002年4月上升至2135mg/L,是国家饮用水标准的8.54倍。喀斯特水Cl-超标的水源井虽然是个别的,但由于整个焦作地区的喀斯特地下水同属于一个喀斯特水系统,水质如按目前速度继续恶化,整个焦作矿区喀斯特水未来都有被严重污染的危险。造成喀斯特水Cl-污染的原因为:喀斯特水补给区地表污水的渗漏;孔隙水、矿井排水通过O2灰岩“天窗”污染喀斯特水;受污染的河水渗漏补给喀斯特水[21]

三、地下水保护与利用对策

1.防治水污染,污水资源化

对于没有处理能力的厂、矿、企业,应交纳污水处理费,由城市有关部门统一处理。按照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和淘汰落后生产工艺、技术和装备,重点进行冶金、化工、水泥、电力、采选等重污染行业的结构调整。污水可以被认为“待生资源”,对于污水治理,应本着谁排放谁治理的原则,企业自建小型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的水可重复利用,以节约水资源。焦作市是以能源、化工为主的重工业城市,污水排放量相当大,并已对地下水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使可利用的水资源量减少。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从严掌握建设项目的审批,执行限期治理制度,坚持实行“关、停、禁、改、转”的方针。

2.排供环保三位一体

武强教授认为,采用排供环保结合优化管理,不仅考虑了排水系统的疏降效果和安全运营,而且供水系统的供水需求和环境系统的质量保护也同样是优化模型设计的重要约束指标,同时还要充分利用矿井排水,以及将排出的矿井水经过一定水质处理后,全部或部分用来代替矿区正在运行中的不同目的的供水水源[27,9,26]。焦作矿区为了安全生产,大量疏排地下水,矿井排水量为6.2707m3/s,占总开采量10.8134m3/s的58%。而且矿井排水的利用率仅为31.47%。

排供环保三位一体的优化模型除涉及地下水水力技术方面的管理外,同时也牵涉经济评价和环境保护以及产业结构规划等的管理。排供环保三位一体,就是在保证环境质量和矿井安全的前提下,提供给矿井和其周围地区一定数量的水资源,可用于生活、工业和农业等方面的供水。排供环保三位一体结合模型,不仅实现了将保证环境质量的矿井排水和地面抽水用于供水目的,而且通过选择多种供水用户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最大的目标函数和适当的约束条件,完成了利用一个模型,同时综合制订排水、供水、环保三位一体的具体水资源优化管理方案。该模型已应用于焦作矿区九里山矿[27]

3.加强水利价费改革

按照国家发改委改革水价促进节约用水指导意见通知的要求,进行水价调整,否则浪费水的问题不可能根本解决。逐步提高工程水价(自来水价、水利工程供水水价),水资源费(资源水价),水污染处理费(环境水价)。以水为主要的生产原料和生产手段,应制定较高的水价。水利工程水价要逐步到位,水资源费要适时调整。按照不同的行业实行不同的基本水价和不同的阶梯式水价标准,生活用水应有最低保障数量。工业用水要参照国内外先进用水定额定出适应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工业产品的用水定额,超定额用水要加价,并责令限期改造设备,降低用水定额。农业水资源费的征收将会使最有潜力的用水大户提高节水意识,促进井灌节水,以水养水[33]。利用经济杠杆调整用水需求,促进节水工作。调整水价和水资源费,这是节约用水最重要的手段。

4.节约用水

提高重复利用率,节约水源,逐步实现“零”排放。加快工业节水新技术、新工艺和废水资源化的开发研究以及城市节水设施的研究制造;制定行业节水规划和用水标准定额,不断降低耗水量和排水量,提高水的利用率;搞好废水综合利用,实现废水资源化是提高水资源重复利用率的重要措施;通过产品结构、产业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工业布局的调整实现节约用水,达到水资源的供需平衡,也是水污染防治的重点。这是城镇工业节水应该考虑的几个重要方面。

大面积发展适合精耕细作特点的高效节水形式,重点发展喷灌。要因地制宜采用管灌、渠灌、滴灌、喷灌等多种节水措施。搞好地面水灌渠的综合节水措施,发展井渠双灌。推广秸秆还田、覆膜栽培、集雨保水等农艺节水措施。无论是旱作农业,还是灌溉农业都必须采用农艺节水措施,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农业节水的农艺措施、工程措施要和科学管理结合起来。

节约用水是一项长期的根本措施,关系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发展农业节水灌溉和工业节水为重点,采取行政、经济、法制、管理等多项措施,千方百计地提高水的利用率和效益。

四、矿井水的水质处理技术

煤矿巷道是煤炭开采的主要场所。巷道中污染物质主要包括废机油、废酸液、煤尘、岩屑颗粒和病源菌以及井下的人工废弃物、粪便等。如果一些老窑积水与巷道相连通时,矿井水易被酸化。如果矿井接受地表水的补给,它们可能还会受到各种农药液和工业废水的污染,工业废水大都含有有机磷、酚、醛等有毒物质。大量涌入巷道的地下水必然会受到这个采煤环境的不同程度的污染。

因此,矿井排水的综合利用必须首先解决水质问题,它是排供环保结合的一个很重要环节。解决这个问题既要在井下巷道的输水过程中,既要根据不同污染类型矿井水和综合利用的不同供水对象,在地面实施矿井水的水质预处理,以便为各供水用户提供符合其具体水质要求的矿井排水资源,又要注意清浊水分流,尽量减轻矿井水的污染程度。矿井水的实用性处理技术和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类:

1.矿井浑浊水的净化处理

矿井水中所含杂质大致可以划分为3类,即悬浮物、胶体物和溶解物[5]。矿井浑浊水净化处理的主要去除对象则是悬浮物和胶体物两类,它们是造成矿井水浊度的主要因素。浑浊水的一般常用净化处理流程为:

(1)澄清:澄清是指去除引起水浑浊的悬浮物和胶体物等杂质的过程,一般可划分为3个骤步,即混凝、沉淀和过滤。

(2)消毒:矿井浑浊水经过混凝、沉淀和过滤作用之后,便可着手对其进行消毒处理(消毒处理也可在过滤之前进行)。

矿井浑浊水一般的净化处理流程,如图3-37为其流程示意图。对于某些特殊类型的矿井浑浊水或特殊要求的供水用户,可根据其具体情况分别予以灵活处理,不必完全照搬以上的全部净化处理流程。

图3-37 矿井浑浊水净化处理流程示意图

例如,如果矿井排水的浑浊度较低,又无藻类繁殖时,浑浊度经常在100度以下,投放混凝药剂后可不经过混凝和沉淀作用,直接采用一次性过滤处理,将过滤后的矿井水加氯气消毒,随之经泵站送入供水管网。

再如,如果矿井排水的浑浊度较高,既要设法达到预期的净化目的,又要节约混凝药剂的投放量。可以在混凝、沉淀前采用自然沉淀方法,将原高浑浊度的矿井水中的粒径较大的泥沙颗粒预先沉淀掉一部分,所用构筑物可以是预沉淀池,也可以是沉砂池。最后,再进行混凝,沉淀、过滤和消毒处理。

2.矿井高硬度水的软化处理

水的硬度主要是指溶解于其中的Ca2+、Mg2+离子含量,溶解于水中的Fe2+、Mn2+、Sr2+离子也是影响水硬度的一个因素。下面介绍3种常用的软化方法:

(1)微生物方法:该种方法包括硫酸盐还原菌去硫法和铁细菌去铁法。

(2)化学方法:化学软化处理包括石灰、石灰乳中和法和石灰、苏打软化法。

(3)物理方法:该种软化处理方法包括蒸馏法、电渗析法和冲淡法3种。

3.矿井酸性水的中和处理

在煤层或其顶、底板中常含有硫化矿物,它们在氧化条件下形成硫酸化合物。矿井水中一旦溶解了这些硫酸化合物,便导致其

离子含量增高,成为酸性矿井水。

矿区酸性水的形成,对于大多数具有较强破坏性的酸性水,是随着煤矿开采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形成的。而有的酸性水是在煤矿开采之前,即在硫化矿床氧化带处就已经富集了酸性水。

酸性水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在俄罗斯布利亚矿区勘探中,由于酸性水的腐蚀作用,在8h内钻杆直径减少1mm,套管局部被腐蚀,在强酸性水分布地段,经12昼夜,套管壁就被腐蚀穿孔。矿井与储集酸性水的老窑、老空区沟通,酸性水便可沿通道进入矿井,因而酸性水就会污染井下生产环境。

对于已经形成的酸性水和受其污染的矿井,应采用石灰石中和法或微生物法加以治理。对于酸性的老窑积水,应设立防水煤柱等工程,使其与矿井系统完全隔离;对于含硫矿层要设法消灭充水充氧的环境,使其封闭并失去形成酸性水的环境。消除酸性矿井水的污染,预防和治理应同步进行。

4.矿井高铁高锰水的处理

当日处理100m3高铁、高锰水时,滤池可采用钢制圆形双级压力滤池,将滤池分成上、下两室,上、下室均采用锰砂作滤料。为了达到充分曝气,尽可能驱散水中游离CO2,且提高pH值,可采用叶轮式表面曝气装置,曝气池可做成矩形,水在曝气池停留时间约为20分钟。表面曝气双级滤池过滤除铁、锰工艺是一项比较经济且效果良好的技术方法。

除铁方法主要有两种,其一是莲蓬头曝气、石英砂过滤除铁,或者用河砂、卵石、木炭卵石层过滤除铁,其二是用天然锰砂接触氧化除铁,该方法简单经济,效果良好,已被广泛推广利用,这些工艺都能达到预期除铁的目的,使水中铁的含量达到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标准。

20世纪70年代末发展了一种两级过滤处理系统的处理方法,该方法经过曝气、两级过滤,一般水中铁、锰含量均可被控制在国家生活饮用水标准之下。可同时消除水中的铁、锰离子含量,其工艺过程是首先将水充分曝气,然后经第一级滤池除铁,再经第二级滤池除锰。在除锰技术方面,最初采用的是接触氧化法除锰工艺,效果也良好。

㈢ 我国水资源现状

一、我国水资源的总体特点

(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偏少

我国水资源的总量不算少,但按 2001 年人口统计,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为2162m3,相当于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25%;亩均水资源量为1900m3,相当于世界亩均水资源量2353m3的81%。

(二)时空分布很不均衡,水土资源分布不相匹配

水资源问题与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衡,与水土资源不相匹配有密切关系。按全国十个流域位置,将划分三个不同类型区:南方、北方、西北。

(1)南方,包括长江、珠江、华东华南沿海、西南诸河四个流域,属于人多、地少,经济发达,水资源相对丰富地区。耕地面积只占全国的35.9%,但水资源却占总量的81%,人均水资源约为全国平均值的1.6倍,亩均水量为全国平均的2.3倍。

(2)北方,包括长江以北的松花江、辽河、黄河、淮河、海河五个流域,属于人多、地多,经济相当发达,而水资源严重短缺地区。淡水资源只有全国的19%,人均占有水量只有全国平均值的15%,亩均水量仅为全国平均值的15%。

(3)西北,除额尔齐斯河外都属于内陆河流域,涉及土地面积337×104km2,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35%,属于地广人稀、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地区。该地区人均水资源不算少,耕地资源也十分丰富,但水土资源的开发利用受到生态环境的严重制约。

(三)气候变化对我国水资源的影响

1980年以来,北方干旱缺水与南方洪涝灾害同时出现,形成北旱南涝的局面,初步估计对全国水资源多年平均总水量的影响不大。但水资源在地区上的不均衡,进一步加剧了北方水资源供需失衡的矛盾。

二、水资源的区域特征

我国水资源区域按地区可分为四个区域: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南方地区。

(一)东北地区

1.总体情况

东北地区幅员辽阔,自然资源丰富,是中国重要的工农业基地。由于受气象、水文、山川地貌、水文地质条件等的影响,区内水资源分布极不均匀。东北地区水资源短缺,几年来地下水供水连年占总供水量的45%以上,表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东北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地表水利用量在下降,而地下水开采量有上升的趋势,但水资源开发利用总量呈下降的趋势。总体来看,区内水资源开发利用尚有潜力,但在地区分布上极不平衡,与人口、耕地资源和经济的分布不相匹配。近年来,东北乃至全国地下水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过度的开采已带来某些区域地下水降落漏斗、水污染等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

2.水资源状况

东北地区可利用水资源量多年平均为880.21×108m3/a,其中地表水可利用资源量为397.13×108m3/a,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为483.08×108m3/a。黑龙江省水资源量最大,辽宁省平均水资源量最小。东北地区地下水分布广,水质较好,调蓄能力强,供水保证程度高,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东北是我国的老工业区,在工业污染的控制方面虽然作了相当大的努力,但还远远没有达到要求。据东北振兴网报道,辽宁境内主要的324家重点污染源(日排废水百吨以上或日排化学需氧量10kg以上)中,有40%多的重点污染源不能实现稳定达标排放,其中还有30家重点污染源的废水直排河流。

多数城市地下水仍受到不同程度的点状或面状污染,一些元素在局部地段超标。大量城镇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河流中,污染物的排放强度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造成河流、湖泊等水体的严重污染。松辽流域城市河段的有机、有毒污染非常突出,主要污染物是高锰酸盐、挥发酚和氨氮等。

城市地下水资源环境遭受破坏,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等城市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已形成明显的地下水降落漏斗。沈阳市为区域地下水降落漏斗严重城市之一,市区地下水位1949年平均为3.80m,2006年为35.37m。其中2006年沈阳市地表建设超采地下水使局部地区地下水位下降很快,甚至在1个月内某些观测点水位下降超过3m。地下水水位下降可引发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引起地面塌陷、加剧土壤沙化;沿海地区导致海水入侵等。大连由于地下水采补失调,导致海水入侵淡水含水层,地下水水质受到严重破坏,同时水利工程受损严重,大量机井报废。大连等沿海城市的海水倒灌面积达728km2,严重影响地下水水质并对区域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

(二)西北地区

1.总体情况

西北地区系贺兰山以西、昆仑山和秦岭以北的广大地区,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五个省(区)和内蒙古自治区的西北部分。这一区域面积广阔,山川纵横,地形十分复杂,地势西高东低,总面积308×104km2,占全国面积的1/3,山区面积占70%以上。就常年降水量而言,大部分属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和严酷。该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蒸发量大,水资源平均只有5.3×104m3/km2,不足全国平均值的1/5。降水和地表水时空分布极度不均,降水量分布总体上自南东的1200mm向西北逐渐减少为200mm左右。同时受高程和地形制约,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带性,降水主要分布于山区,山区降水量可达300~700mm,甚至更高。一部分降水在高山堆积成冰川积雪,另一部分汇入河流或侵入地下。西北冰川面积达2.8×104km2,储水量28.5×108m3,积雪储水约361×108m3。这些固体水库和冰雪融水是平原区水资源的重要补给来源,同时对水资源的时空调节起到一定作用。而平原区降水量大都只有100~200mm,盆地中心降水一般小于50mm,而蒸发量达1000~3500mm,干旱指数可大于50以上,成为极度干旱区,因此形成山区的“湿岛”与平原的“干盆”相间分布的格局。其中降水分布明显制约着水资源的区域分布,地下水资源各地贫富状况相差极大,东部外流区地下水资源平均模数为5.9×104m3/(km-2·a-1),西部内陆区地下水资源平均模数为3.03×104m3/(km-2·a-1)。这与降水、地形及地面水文网密切相关。

气候特征和地形特征决定了西北地区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西北地区地处内陆,远离海洋,受高山阻隔,降水量少,有限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春冬缺水严重。吐鲁番盆地、哈密盆地、河西走廊、柴达木盆地西北部一带最为干旱,新疆西北50%土地面积的水资源量占全自治区水资源总量的93%,而其东南部50%土地面积的水资源量仅为7%。

2.水资源状况

西北全区水资源总量约为2338×108m3,占全国8.3%。水量较丰富的长江与黄河分水岭以北流域的山区及澜沧江源头区水资源量共计710×108m3,绝大部分难以利用。内陆河区水资源中,地处青藏高原高寒地带约140×108m3的水资源无法利用,跨境河流的水资源量不能全部支配。因此内陆河流域的水资源可利用量不足887×108m3。综上所述,西北地区在人类经济活动范围内用于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水资源量在1070×108m3之内。从地区分布看,缺水量较大的是新疆和关中盆地。从缺水程度看,新疆、关中盆地与河西走廊石羊河流域较高。

西北地区水资源基本特点主要是生态环境脆弱,干旱少雨。西北地区是全国降水最低值地区,也是唯一降雨量少于农田作物需水量的地区。时空分布不均衡,水土矛盾突出,不利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地表水、地下水转化频繁。生态对水分依存度高,生态需水量大、水资源国民经济可利用量相对较少。

西北地区地下水受人类活动影响相对较小,地下水污染总体较轻。内陆盆地地区的主要污染物为硝酸盐氮;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地区的主要污染物有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铬、铅等,以点状、线状分布于城市和工矿企业周边地区。

由于该地区气候干旱、降雨稀少、沙漠戈壁广布,使得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水土流失加剧,河湖萎缩、干涸,生态环境遭受破坏,恢复困难。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水资源必须控制在一定的生态利用量,超过该量,就会产生更多的生态环境问题,如地面沉降、地面裂缝、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

(三)华北地区

1.总体情况

华北地区总面积约185×104km2,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全部及河南省、山东省、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共有大中城市30余个,总人口3.35×108(2002年),是我国政治、文化、交通的中心地区,也是重要的经济区和能源基地。华北地区人口稠密,工业发达,同时又是我国重要的粮、棉、油产区,但水资源的严重不足已越来越明显地制约着这一地区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甚至对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产生重大影响。

华北地区水资源主要属于海河、黄河和淮河三大流域。1994~2001年,华北地区生产、生活总用水量占全国用水总量的比例基本在13.3%~14%,用水结构变化情况是: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比重基本上是逐年下降,工业用水比重少许上升。到2001年,开始出现工业用水的比重下降、城乡生活用水的比重出现快速增长的走势。

2002年,华北地区工业总产值为29305.1×108元,是全国工业总产值的26.45%,粮食产量为1.25×108t,是全国粮食总产量的27.32%。全区共有耕地面积43995×104hm2,占全国耕地总面积(154636×104hm)的28.45%,其中灌溉耕地面积为1832.74×104hm,占耕地面积的41.66%。华北地区是带动中国中西部地区发展的主要地区,是解决中国3.35×108人温饱问题的主要粮食产区,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大,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2.水资源状况

该区域水资源的主要补给来源是大气降水,平均降水量为547mm,人均水资源量为342m3,不及全国平均数的1/6,世界平均数的1/24,属严重缺水地区。华北平原属季节性干旱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多年平均降水量500~600mm,因受中高纬度西风环流周期变化的影响,年际降水量很不稳定,呈现湿润地区的特点。降雨集中在夏季,主要是7~8月,其余为旱季,形成春旱夏涝、秋冬又旱、旱涝交替的特点。这个地区蒸发量大于降水量。

水资源年际、年内分配不均也增加了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难度,加之日益严重的水污染,致使水资源不足成为该地区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水资源供需的矛盾将日益突出。干旱、渍涝、盐碱、咸水成为华北平原东部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而且互相影响,交替为害。因此,加强水资源管理,合理开发、利用、保护水资源,已成为保持该地区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而做好废污水现状调查分析与防治对策研究则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

华北地区地下水污染普遍呈加重趋势。华北地区人类经济活动强烈,从城市到乡村,地下水污染比较普遍,主要污染物有硝酸盐氮、氰化物、铁、锰、石油类等。此外,某些地区地下水总硬度和矿化度超标严重,大部分城市和地区的总硬度超标。

该区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1685.2×108m3,其中,地表水1254.1×108m3,地下水873.8×108m3,地表水与地下水重复量为452.7×108m3。目前,由于山区与平原径流明显减少,为了满足生产和生活用水需要,多年来,华北平原地区采取了大量开采地下水的方式,使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海河流域水已严重超采。地下水减少威胁华北城市平原地区的安全用水储备,引起严重的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已造成的地下水漏斗、平原区河道干涸、湖泊湿地萎缩、地表和地下水污染等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严重影响到该区水安全,并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

(四)南方地区

1.基本情况

南方地区的水资源十分丰富。近20年来,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认识不足,水环境管理和水资源保护工作滞后,致使当今水环境恶化和水质性缺水已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南方地区的水资源量可观,但由于对于水环境缺乏有效的监控和管理,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水长期排入江河和水库,造成地表水体的严重污染。同时,由于地表水与浅层地下水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从而使浅层地下含水层不同程度地受到与地表水相同类型的污染,导致水环境的整体恶化。水环境问题引起的水质性缺水,已由过去的隐性转化为今天的显性。

虽然,南方地区水资源存储量十分丰富,但我们不能盲目乐观,不能因为南方的人均占有水量大而用起水来毫无节制。一方面,虽然南方大部分地区经济基础发达,但是,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地区用于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资金是有限的。同时,水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周期较长,回收效益不高,引进资金相对困难。另一方面,我们在加强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要切实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大量的废污水排入水域或渗入地下,一旦超过了水体自身的净化,污染难以逆转。因此,南方经济加快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今天,必须未雨绸缪,加紧对水资源的研究,努力把除害与兴利、开发与保护、建设与管理紧密地结合起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南方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2.水资源状况

根据水利部2006年的水资源评价统计数据,中国的水资源总量为25330×108m3。其中,北方六区(指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西北诸河六个水资源一级区)的水资源量为4761×108m3,占全国的18.8%;南方四区(指长江(含太湖)、东南诸河、珠江、西南诸河四个水资源一级区)水资源量为20569×108m3,占全国的81.2%。也就是说,南方的水占到全国总量的4/5。

受水资源时空分布不一致性的影响,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必须体现区域发展需求。我国南方地区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河道水体污染严重,季节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十分明显。

由于有些地区以森林为主的植被资源遭到大量破坏,以及人们在陡坡地盲目开垦,如在陡山坡上乱砍滥伐树木用来种茶,从而导致水土流失不断加重,特别是造成局部地区的生态失去平衡,造成自然灾害更加严重。由于乱砍滥伐,森林植被遭受大量破坏,由此而引起的洪涝灾害的频率较大。在水资源丰富的皖南山区,由于水量的时空分布不均,同时又缺乏水利工程调节,因此造成比较严重的洪涝和旱灾。

南方地区地下水局部污染严重,但地下水水质总体较好。西南地区的主要污染物有亚硝酸盐氮、氨氮、铁、锰、挥发性酚等,污染组分呈点状分布于城镇、乡村居民点,污染程度较低,范围较小。中南地区主要污染物有亚硝酸盐氮、氨氮、汞、砷等,污染程度低。东南地区主要污染物有硝酸盐氮、氨氮、汞、铬、锰等,地下水总体污染轻微,但城市及工矿区局部地域污染较重。特别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达,浅层地下水污染普遍,已出现了因水体污染而导致的水质型缺水。

三、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

(一)供水能力

我国的供水能力从1980年的4432×108m3增加到2000年的5497×108m3,其中,地表水供水量约4440×108m3;地下水开采量1069×108m3(表1-4)。

表1-4 1980~2002年我国供水能力对比表 单位:108m3

注:2003年数据(未包括台湾省)。

从表1-4可见,总供水量、地表水供水量在1997年前为逐渐增大的趋势,在1997年后有所减少,但减少的幅度不大。地下水供水量一直处于增加的趋势,从1980年的619×108m3到2002年的1072×108m3,可见地下水的开采逐渐加大。随着水处理技术的发展,海水淡化为人类提供了新的水源。我国的海水利用出现在2000~2002年间,而且近年越来越得到重视。

(二)用水现状

我国用水增长迅速,1980年估计约4437×108m3;年达5566×108m3,人均用水450m3;年下降到5498×108m3,人均用水428m3,其中,农业用水占67.96%,工业用水占20.77%,生活用水占11.3%(表1-5)。

表 1-5 1980 ~2002 年我国用水现状对比表 单位:108m3

注:2003年数据(未包括台湾省)。

从表1-5可知,全国用水多年来呈持续增长,农业、工业、生活用水一直呈增长的趋势。改革开放以后,国民经济开始进入持续稳定的发展阶段。此时,启动了水费改革,推行了计划用水,厉行节约用水,这些综合因素促使全社会用水从高增长转向低增长(即低于人口增长)。1993年后,国家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调整经济结构、加大节水力度,使全国用水增长率进一步降低。

(三)用水效率

随着用水量的增加,我国用水效率逐年有所提高(表1-6)。但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工业万元增加值平均用水量为120m3,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5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节水尚有较大潜力。

表 1-6 1980 ~2002 年用水效率对比表 单位:m3

(四)与其他国家用水情况对比

1995年,全球人口57.35亿,用水36000×108m3,人均用水628m3(表1-7)。其中,农业人均用水437m3(占69.6%);工业用水131m3(占9.7%);生活用水60m3(占2.1%)。我国的人均用水量低于世界水平,仅为美国用水量的24%。

表1-7 中国与其他国家用水情况对比表

续表

注:PPP(Purchasing Power Purity)为购买力评价。

㈣ 地下水有多少

1、水资源现状 北京市多年平均降水 585mm ,年均降水总量 98.28亿m 3 ,形 成地表径流 17.72亿m 3 ,地下水资源25.59亿m 3 ,当地自产一次水资源总量37.39亿m 3 。 境内五大水系除北运河发源于本市外,其他四条水系均发源于境外的河北、山西和内蒙古。多年平均入境水量 16.06亿m 3 ,出境水量14.52亿m 3 。 北京属资源型重度缺水地区, 属 111个特贫水城市之一,是水库存水量全国下降最快的三个城市之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 300立方米 ,是世界人均水资源量的 1/30、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1/8, 远远低于国际人均 1000m 3 的缺水下限。水资源紧缺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第一瓶颈。 2003年北京市总用水量35亿m 3 ,地表水、地下水、其它水源用量分别为8.33、25.42、1.25亿m 3 ,分别占全市总用水量的24%、73%、3%。 工业、生活、农业、河湖环境用水分别为 7.96、12.43、13.66、0.95亿m 3 ,分别占全市总用水量的23%、35%、39%、3%。 地下水长期超采,使用率由 2000年的67%上升到2003年的76%,致使水位年均下降 1.29米 ,水环境和水生态平衡受到威胁;全市每年仍有 4亿方污水直接排放,再生水利用率也不足 40%;大量宝贵的水资源还未有效利用,不仅污染城乡环境,也加剧了水资源紧缺的局面。 2、用水特点 城市生活用水水平呈上升趋势,由 1980年的 194L /人 · d,增加到2003年的 316L /人 · d,年增长率2.2%。 工业用水呈现负增长趋势。万元产值用水量由 1980年的 279m 3 /万元下降到2003年的 21m 3 /万元,万元产值用水量的下降率11%。 农业用水由 1980年的31.8亿m 3 降到2003年的13.66亿m 3 ,降低了57%。 2003年用水总量35亿m 3 ,比1980年降低了27%。用水构成发生较大变化,农业用水比例由1980年的65%下降到2003年的39%;生活用水的比例由8%增加到35%;工业用水量比例有所减少。 环境用水在总 用水 中所占比重很小, 2003年仅占全市总用水量的3%。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状况表明,近些年表面上的水资源供需水平衡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 3、节水潜力 北京市万元 GDP取水量由1995年的 322 m 3 /万元下降到2002年的 108 m 3 /万元,我国 平均 水平的 23%,在国内属领先水平,只低于天津市。但与国外节水水平还有一定差距。 市区生活用水中,公共建筑用水占 55%,公共建筑用水构成中机关、院校、部队、宾馆饭店、医院用水量所占比例较高,还有节水潜力。居民住宅节水中淋浴及个人洗漱、冲厕、衣物洗涤及市政绿化节水潜力较大。 工业节水方面,工业用水量和增加值投入产出较好的产业是电子信息产业、机电产业;较差的产业是冶金、石油化工和建材产业;市区一般工业用水结构中,高耗水行业还占据一定比例。从节水潜力看,电力行业用水,复用率提高的潜力已不大,但万元产值用水还有一定提升空间;冶金行业节水水平有进一步提高的可能性;机电、建材、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已具备较高节水水平,节水潜力不是很大,在复用率上还有一定提升空间。 参考资料: http://210.73.64.56:6666/rwbj/yjzs/qmjy/zydqxz/t355847.htm

㈤ 我国地下水资源的情况

我国地下水资源及开发情况介绍

水资源与能源、人口、生态环境等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在我国,水资源已成为城市建设规划、工农业生产布局及国土整治规划的制约条件之一。建国以来,国家有关部门一直重视我国地下水的数量和质量,以期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有利的数据保证。

一、我国地下水资源及开发情况

地下水资源在我国水资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其分布广、水质好、不易被污染、调蓄能力强、供水保证程度高,正被越来越广泛地开发利用。尤其在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许多地区和城市,地下水成为重要的甚至唯一的水源。据计算我国可更新地下淡水资源总量为8700亿方,占我国水资源总量的31%,其中地下淡水开采资源为2900亿方。微咸水开采资源130′108m3/a(见表1)。平原区(含盆地)地下水储存量约23万亿立方米,10米含水层中的地下水储存量相当于840毫米,水层厚度,略大于全国平均降水量648毫米,这个比例与世界地下水储存量的平均值相近似。

目前,我国地下水开发利用主要是以孔隙水、岩溶水、裂隙水三类为主,其中以孔隙水的分布最广,资源量最大,开发利用的最多,岩溶水在分布,数量开发均居其次,而裂隙水则最小。在以往调查的1243个水源地中,孔隙水类型的有846个占68%,岩溶水类型的有315处,占25%,而裂隙水类型的只有82处,仅占7%。

从目前的供水情况看,全国地下水的利用量占全国水资源利用总量的16%,其中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最高的是华北地区,其地下水供水量占全区总用水量的52%。预计在21世纪,我国淡水资源供水需矛盾突出的地区仍是华北、西北、辽中南地区及部分沿海城市。

受我国水资源及人口分布、经济发达程度、开采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相对于区域我国城市特别是北方城市地下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尤为突出。目前全国有近400个城市开采地下水作为城市供水水源,300多个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缺水,每年水资源缺口大约为1000万方,据不完全统计其中以地下水水源地做为主要供水水源的城市超过60个,如:石家庄、太原、呼和浩特、沈阳、济南、海口、西安、西宁、银川、乌鲁木齐、拉萨等;以地下水与地表水联合供水的城市有:北京、天津、大连、哈尔滨、南京、杭州、南昌、青岛、郑州、武汉、广州、成都、贵阳、昆明、兰州、长春、上海等。

目前城市地下水资源遭受污染的情况较为严重,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136个大中城市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比较严重的有包头、长春、郑州、鞍山、太原、沈阳、哈尔滨、北京、西安、兰州、乌鲁木齐、上海、无锡、常州、杭州、合肥、武汉等城市。主要污染源均为工业和生活污染,局部农业区地下水也受到污染,主要分布在城近郊区的污灌区,目前有污水灌溉农田2000多万亩,直接污染了地下水,也有的还受到农药和化肥的污染。

二、城市开发利用分布特征

1、地下水水资源分布及人均占有量呈现明显的地区性差异

南方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约占全国地下水资源总量的71%,而占全国国土面积60%的北方地区仅占到29%,尤其是约占全国三分之一面积的西北地区,地下水天然资源和开采资源分别为1100′108m3/a和300′108m3/a,只占全国地下水天然资源量和开采资源量的13%,但地下水天然资源和开采资源却分别为2600′108m3/a和800′108m3/a,约占全国地下水天然资源和开采资源的30%。

此外,受各地人口、耕地和经济发达程度的不一,各地的人均、亩均地下水资源占有量有较大的差异。其中以华北片、东北片占有量最小,人均地下水天然资源量占有量分别为351 m3和545 m3,亩均地下水资源量分别为228 m3和219 m3。东南和中南片地下水占有量仅高于华北、东北片。地下水资源占有量最高的是西南和西北片,西南片的人均地下水资源占有量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亩均地下水天然资源占有量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7倍。人均、亩均地下水资源平均占有量的差异对各地经济发展有至关重要的制约作用。

2、北方地区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较高

首先,地下水是北方地区的重要供水水源,在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中,地下水占80-90%,农业用水中,地下水平均占38%左右,其中河北省占75%,山西和河南省都在50%以上。

其次,在城市供水结构上,北方地区地下水所占份额较大,如山东省城镇工业及生活用水中地下水供水比例高达95%,在河南省17个省辖市中有14个城市地下水的供水比例超过50%。在北方17省以地下水作为主要供水水源的大中城市中,呼和浩特市的地下水是城市的唯一供水水源,而铁岭、锦州等城市的地下水的供水比例也超过80%。

此外,北方地区的城市地下水开采强度也普遍处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华北地区地下水开采程度最高,河北省高达126%,北京109.38%,其它省(区、市)都在70%以上,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大中城市处于超采或严重超采状态,(据统计地下水的实际开采量与允许开采量之比大于1的城市已超过百余个,如山东省的淄博、烟台、潍坊等城市其地下水的实际开采量与允许开采量之比均已大于1),其中,呼和浩特是以地下水为唯一供水水源的城市,该市开采总量为18351万方/年,而该地区地下水可采资源量为9478万方/年,开采量占可采量的193.6%,区内已严重超采。

3、南方地区地下水开采程度较低,开发利用的潜力较大。

南方地区雨量充沛,地表水资源比较丰富,区内的大中城市多以地表水为主要供水水源或以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供水,除个别城市外,地下水供水比重较低,如长沙、岳阳、昆明、南宁等其地下水供水比例均在20%以下。同时,目前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一般较低,地下水资源可采余量较大,有较大的开发利用潜力。如广西的南宁、玉林等城市,地下水的开采量仅占其可采量的15%左右。

4、因地区间开采程度不平衡,引起局部超采的现象较为普遍。

在许多地区和城市,虽然总体上地下水资源的开采量并未超过允许开采量,但由于地区间开采程度不平衡造成,导致局部开采强度分布不均,特别是城区及局部地段过量集中开采,开采强度过大,导致过量开采,形成地下水降落漏斗。例如,在北方地区虽然有37个地市处于严重超采,但仍有1027.16亿立方米/年的地下水可开采资源剩余量,尚有较大潜力可挖。而在城市中这种现象也极为普遍,如济宁地下水资源相对比较充沛,但在建城区水源地由于日开采34.5万方/天,超过允许开采量22万/天,从而造成局部地区严重超采,产生地面沉降及水质污染问题。

5、地下水使用中城市生活用水的比例呈上升趋势

目前城市地下水的使用主要包括为工业、农业及生活用水三个方面。以往工农业用水往往占据主要部分,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由于许多地表水饮用水源容易遭受外界不同程度的污染,城镇居民对饮用优质地下水的需求正在不断增长,使得城镇用水中生活用水的比例正逐步增大的趋势。如福建省福州市及浙江省的部分城市等都出现类似现象。

三、城市地下水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仍很突出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工农业及生活用水需求量将逐年增加,这对我国特别是北方地区的大中城市本已十分严峻的水资源的供需形势带来更大的压力,如甘肃省天水市目前地下水可采量仅为8957′104m3/a,而其城市发展规划预测城市总需水量达33154′104m3/a,存在巨大的供需缺口,水资源已成为影响当地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制约因素。

2、不合理的开采布局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仍很突出

部分城市由于缺乏科学合理开采布局和调蓄,各地区开采程度很不平衡,使得有限的地下水资源无法得到充分有效的开发利用,造成有些地区严重超采,而有些地区则尚未合理开发。

3、持续过量开采,降水漏斗不断扩大

由于持续高强度的过量开采,使得地下水资源不能得到及时补充,使得降落漏斗不断扩大,甚至造成含水层的疏干。石家庄市由于长年过量开采地下水降落漏斗逐年扩大,漏斗中心水位埋深89年为36.06m,99年已发展到为39.98m,并形成区域性水位下降。西峰市的十里湾水源地超采极为严重,其允许开采量为24.7′104m3/a ,而实际开采量达到206′104m3/a,是可采资源量的7倍,其开采是不断清耗静储量的疏干式开采,如不控制,含水层面临疏干的危险。

4、地下水资源浪费严重

城市远近郊区农业生产过程中水资源浪费问题最为突出,北方地区每年灌溉用水约1400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80%左右。多数地区保持传统的灌溉方式,灌溉定额居高不下,华北还有许多地区毛灌溉定额维持在400—600立方米/亩.年,西北内陆盆地有的高达700—1000立方米/亩.年,大水漫灌,有效利用率平均只有30—40%。我国工业用水量的浪费也很大,大部分城市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平均在30—40%,远低于发达国家70%以上的水平。

5、地下水污染较为严重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药、化肥、生活污水及工业“三废”的排放量日益增大,而这些污水大部分未经处理直接排入环境,构成了地下水的主要污染源。而过量开采造成地下水位的不断下降,客观上为废污水的加速入渗创造了有利条件。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发现水质污染的地区及城市已有136座,其中污染较为严重的有包头、沈阳、兰州、西安等城市。

四、过量开采引发严重的环境地质问题

由于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开发与不合理利用,不仅加剧了供需矛盾,而且引发了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主要有:

(1)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是由于超量集中开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水位的大幅度下降,含水介质压密所至,在我国地面沉降比较严重的有北方的天津、沧州、西安、太原、南方有上海、阜阳市以及苏锡常地区。

(2)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主要发生在岩溶水分布地区,特别是城市地下水集中开采局部地段较为多见。地面塌陷问题在我国分布较广,但受岩溶水分布的控制,南方的发生率高于北方,在南方地面塌陷问题比较严重的地区有水城、遵义、咸宁、黄石、湘潭等地,北方有临沂、泰安、枣庄等。

(3)海水入侵

海水入侵主要发生在我国沿海城市地区,主要是由于大量开采地下水以后,引起海入回灌,问题比较严重的地区主要有辽宁的大连市、河北的秦始岛市,山东的青岛市、福建的厦门市以及广西的北海等。

此外,由于不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造成的环境地质问题还有地裂缝、矿区地质灾害等。

自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网

㈥ 净化水资源重要么。

水资源净化当然重要,从资料来看:从当前和21世纪的发展看,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生态环境恶化三大问题,特别是水资源短缺问题,将越来越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水资源状况形势严峻 我国水资源总量28000多亿立方米,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230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干旱缺水成为我国尤其是北方地区的主要自然灾害。
20世纪70年代全国农田年均受旱面积1.7亿亩,到90年代增加到4亿亩,增加了2.3倍。1998年冬至1999年1月27日,我国越冬作物受旱面积为1.42亿亩,受旱面积是九十年代以来同期最大的一年。目前,全国仅灌区每年就缺水300亿平方米左右。干旱缺水已成为我国农业稳定发展和粮食安全供给的主要制约因素。
我国城市供水不足现象始于20世纪70年代,以后逐年扩大,并且愈来愈严重。据统计,全国666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供水不足,日缺水量1600万立方米,年缺水量约60亿立方米,平均每年因缺水影响工业产值2000多亿元。 当前全国农村还有3000多万人和数千万头牲畜吃水困难。全国有1/4的人口饮用不符合卫生标准的水,直接影响到人民的健康水平。 在水资源本已短缺的情况下,我国水环境也日益恶化,其主要表现在: 水体污染十分严重。据统计,1997年全国工业、城市污水总排放量为584亿吨,经过集中处理达标的只占23%,处理后的回用率更低,其余的大都未经处理或处理尚未达标就排入江河或用于农业灌溉。在全国水资源质量评价的约10万公里河长中,受污染的河长占46.5%,其中海河达62.3%。据1997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我国大淡水湖和城市湖泊均为中度污染。全国90%以上的城市水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北方河流断流情况加剧,尤以黄河下游为甚。黄河下游自1972-1998年的27年中,利津站断流21年,共计1050天;其中90年代就有8年连续断流,共计859天,黄河断流的频繁发生、加剧了主河槽的淤积,导致了河道排洪能力下降;使工农业生产遭受损失,城乡居民饮水困难。严重地破坏了生态平衡。恶化了河口地区的生态与环境。 局部地区地下水大量超采。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形成地下水区域性降落漏斗56个,漏斗面积87000平方公里,有的漏斗中心水位埋深已达60-80米,辽宁、山东、河北等沿海一些城市与地区,地下水含水层受海水入侵面积在1500平方公里以上;天津、上海、常州、西安等20多个城市出现地面沉陷、地面塌陷、地裂缝。

㈦ 中国水资源还有多少还能用多少年

中国水资源量评估 20世纪80年代初,在水利部的支持下,全国开展了第一次水资源评估工作,并根据1956-1979年的水文气象资料,对全国水资源量进行了评价,其成果见表5、表6。 (1)降水总量。1956-1979年间的平均年降水总量为6.2万亿立方米,折合降水深为648mm,比全球陆地平均值低约20%。受气候和地形影响,降水的地区分布极不均匀,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台湾省多年平均年降水为2535mm,而塔里木盆地和柴达木盆地的多年平均年降水深则不足25mm。 (2)河川径流量。在我国,降水量中约有56%通过陆面蒸发返回空中,其余44%形成径流。全国河川径流量为2.7万亿立方米,折合径流量深为284mm。其中地下水排泄量为6780亿立方米, 约占27%;冰川融水补给量为560亿立方米, 约占2%;从国境外流入的水量约为172亿立方米。 (3)土壤水通量。根据陆面蒸散发量和地下水排泄量估算,全国土壤水通量约为4.2万亿立方米(约占降水总量的67%),其中约有16%通过重力作用补给地下含水层,最后由河道排泄形成河川基流量,其余3.5万亿立方米消耗于土壤和植被的蒸散发。 (4)地下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系指与降水、地表水有直接补排关系的地下水总补给量。根据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全国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约为8288亿立方米,其中有6762亿立方米分布于山丘区,1874亿立方米分布于平原区,山区与平原区的重复交换量约为348亿立方米。 (5)水资源总量。扣除地表水和地下水相互转化的重复量,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其比河川径流量多的1009亿立方米水量,是平原、山间河谷与盆地中降水和地表水补给地下水的部分水量。在不开采地下水的情况下,这部分水量以潜水蒸发的形式消耗,通过地下水开采,可以从蒸发中夺取部分水量加以利用。经过计算,平均年潜水蒸发量在北方平原地区为844亿立方米,在南方平原地区为119亿立方米。 中国水资源现状 中国的水贫穷到什么地步呢?联合国一项研究报告指出:全球现有12亿人面临中度到高度缺水的压力,80个国家水源不足,20亿人的饮水得不到保证。预计到2025年,形势将会进一步恶化,缺水人口将达到28亿~33亿。世界银行的官员预测,在未来的5年内“水将像石油一样在全世界运转”。 我国属于缺水国之列,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量的1/4,居世界第109位。中国已被列入全世界人均水资源13个贫水国家之一。而且分布不均,大量淡水资源集中在南方,北方淡水资源只有南方水资源的1/4。据统计,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一半以上城市不同程度缺水,沿海城市也不例外,甚至更为严重。目前我国城市供水以地表水或地下水为主,或者两种水源混合使用,有些城市因地下水过度开采,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有的城市形成了几百平方公里的大漏斗,使海水倒灌数十公里。由于工业废水的肆意排放,导致80%以上的地表水、地下水被污染。 专家们警告:“20年后中国将找不到可饮用的水资源”。美国民间有影响的智囊机构———世界观察研究所发表的一份报告中称:“由于中国城市地区和工业地区对水需求量迅速增大,中国将长期陷入缺水状况。”中国的黄河在过去的10多年年年断流,其中1997年断流226天。流经中国一些人口稠密集地区的淮河去年也断流了90天。根据卫星拍摄的照片,数百个湖泊正在干涸,一些地方性的河流也在消失。目前全国600多座城市中,有300多座城市缺水,其中严重缺水的有108个。其中北京市的人均占有水量为全世界人均占有水量的1/13,连一些干旱的阿拉伯国家都不如。 但是广大老百姓能感受到我们如此的窘境吗?没有。 就生产用水来说,在宁夏的一些地方,每亩水稻一年大约需要浇2000多立方米水,一亩小麦得1200多立方米水。中国农村普遍的水资源利用率只有40%左右。在宁夏,每公斤大米耗水超过两吨。大水漫灌如果真的对庄稼有好处,倒也罢了,但事实上这种做法是引起土地盐碱化的最根本原因。 工业用水方面,我国炼钢等生产过程的单位耗水量比国外先进水平高几倍甚至几十倍。水的重复利用率不到发达国家的1/3。 如此缺水又如此挥霍,那么我们靠什么维持这种虚假的富有呢? 以河北省为例,据《望》周刊的报道,这个人均水资源比以色列还少的地区,靠大量超采地下水,掩盖着极度缺水这一重要事实。全省累计超采地下水600亿立方米,其中深层地下水300亿立方已无法补充。再有15年,石家庄的地下水就能采完。现在,华北平原已拥有全世界面积最大的地下复合漏斗区,达四五万平方公里。西部的许多地区,因地下水超采严重,大片已成活多年的树木枯死。 专家说:我们是用惨重的代价维持苟安,虚假的绿色使我们依然悠然自得。

㈧ 请问谁知道 中国水资源减少和水资源污染每年的具体数据

近年来,为有效监控水资源污染防治状况,国家和自治区水资源控制监测网分别对我区黄河、西辽河、额尔古纳河等6个外流河水系,以及黑河、艾不盖河等7个内流河水系的干、支流共计26条河流,3个湖泊,2座水库的地表水水质进行长期监测。同时,对呼和浩特、包头、赤峰、通辽、鄂尔多斯等10个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进行了定期或不定期监测。

截止到2005年上半年,我区主要河流大部分河段为Ⅲ类、Ⅳ类水质,有轻度或中度污染,但有些河段或支流为劣Ⅴ类水质,属重度污染。如:黄河入境段、额尔古纳河的支流海拉尔河水质均为劣Ⅴ类水质,属重度污染。有些湖库水质明显变差,水质出现富营养化。如:乌梁素海、岱海等。监测10个市的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除呼和浩特、赤峰、满洲里3市的水质无超标外,其余7个市的饮用水源地水质均有不同程度的超标,主要是氨氮、总大肠菌群指数超标。包头市、呼伦贝尔市的城市饮用水主要是地表水,包头市地表水源水质超标主要是氨氮和高锰酸盐指数超标,呼伦贝尔市地表水源水质超标主要是铁、锰指数超标。这7个市的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超标的主要原因,除呼伦贝尔市为天然本底偏高所致外,其他6个城市均为工业废水、生活污水超标排放和渗漏所致。

2004年全区废水排放量为5.2568万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为2.2848万吨,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2.9720万吨,分别占废水排放总量的43.5%和56.5%。全区12个盟市中,工业废水排放量较大的地区依次为包头市、呼伦贝尔市、赤峰市,排放量分别占全区排放总量的33.5%、18.5%、9.4%。全区工业废水中COD排放量较大的依次是巴彦淖尔市、呼伦贝尔市、兴安盟、呼和浩特市,分别占全区排放总量的26.0%,20.4%、13.3%、10.5%。

由此可见,目前我区几乎所有河流、湖泊直至地下水程度不同的被污染,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大量排放所致。

二、我区水资源污染防治状况

我区各地对水资源污染防治工作重视的程度正在逐步加强。各级党委、政府和环保、水务等相关部门已经把防治水资源污染作为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一项重要工作来做,从实际出发,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认真执行《水污染防治法》,加强配套法规和制度建设。近年来,我区各级政府在认真执行国家《水污染防治法》的同时,依法制定了配套的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治理的法规及制度措施。包头市先后制定出台了《包头市水环境功能区划》、《包头市饮用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和《黄河包头段水源水质污染应急预案》;通辽市根据国家《辽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九五”计划及2010年规划》,结合西辽河通辽段的水污染实际状况,编制了《通辽西辽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巴彦淖尔市针对在水污染防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并实施了《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工作方案》;乌海市为切实加强水环境管理、水污染防治、水污染排放总量控制等工作,在编制出台《乌海市饮用水源保护规划》、《乌海市水环境功能区划》的基础上,又编制完成了《乌海市水环境容量技术报告》、《乌海市焦化废水治理技术》和《黄河石嘴山——乌海段氨氮污染现状调查报告》。所有这些都为我区有效地防治水资源污染提供法律和制度保障。

(二)加快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对重点污染企业进行重点整治,取得较为显着的效果。“十五”期间,全区各地从提高城市污水净化处理能力着手,大力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有计划地扩建和兴建了一批城市污水处理厂,并对重点污染企业污水处理排放工程进行了重点整治,从源头上加大水资源的防治力度。包头市利用2.65亿元的日元贷款,在完善原污水处理厂功能的基础上,又建设了北郊水质净化厂和东河东、西污水处理厂,以及城市生活污水处理配套工程。同时,还投资3.81亿元,完成了包钢总排污治理、包头啤酒厂废水治理、明天科技山泉化工厂高浓度含酚废水治理、亚麻厂含果胶有机物废水治理等一大批重点污染源治理工程。通辽市计划投资4.54亿元建设7个城市污水处理厂。其中总投资1.44亿元日处理污水13万吨的通辽污水处理厂已建成,部分旗县的污水处理厂正在建设中。乌海市、巴彦淖尔市在改建或扩建原有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城市污水处理设施配套工程建设,并投入巨资对沿河重点污染企业进行重点治理。乌海市累计投入1250万元对沿黄的9家重点污染企业污水排放工程进行了重点改造,还建设了150个污水储备井,以缓解工业废水对地下水的污染。巴彦淖尔市为解决华章纸业和美利北辰纸业两个重点污染源,2004年投资近1.2亿元完成了境内黄河中段污水达标排放治理工程。2005年投资1700万元完成了沿黄河污染企业的污水处理工程。近两年内,还积极引导上述两家造纸企业投资1.1亿元建设碱回收工程,以降低水污染排放总量,努力改善水环境质量,解决了污水不进黄河的问题。

(三)积极开展面源污染防治工作,保护浅层地下水。通辽市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加大自然保护区和生态示范区建设和管理力度,实施“5820”工程,推行退耕还林还草、舍饲禁牧轮牧,以及封育山林、禁樵禁采等措施,使科尔沁沙地在全国四大沙地中率先实现了沙化总体性逆转的趋势。同时加强对农药化肥的合理使用及畜禽养殖的污染控制,制定相应的政策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缓解面污染源对水资源的污染。呼市根据奶牛数量增加、粪便污染日趋严重的现状,不失时机提出奶牛进小区实行规模化饲养,并出台了提高小区里收奶价格的政策,控制饲养业的面源污染。

(四)完善水质监测体系,有效监控重点水源地水质变化。近几年,我区各级环保、水务部门从当地水资源管理实际出发,充分应用高科技监测手段,积极建设水质监测预警体系,在重要水源地及面积较大的水域设立自动监测站,全天候地对水质进行有效监测,实时掌握各站(点)的水质监测信息。包头市对黄河包头段的三个水源地建立了完善的水质监测体系,并在画匠营子建立了水质自动监测站,对黄河包头段水质实时连续监测和远程监控,随时可以得到黄河水质变化监测数据信息。乌海市、巴彦淖尔市等地也在境内河段设立了水质监测站(点),建立起了水质监测网络,加大对饮用水水质监测力度。乌海市根据水质监测报告,严禁饮用自备井、浅层水,及时封闭污染严重水源井。巴彦淖尔市对黄河总干渠水质及受砷污染地区的水质实施定期不定期的监测。

三、我区水资源污染防治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区在水资源污染防治方面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随着各地经济发展,尤其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生产、生活过程中的水资源污染问题仍十分突出,全区水资源污染防治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一)黄河等河流污染问题。一是黄河在进入内蒙境内已属于劣Ⅴ类水体,主要污染物中氨氮严重超标。直接原因就是黄河上游宁夏石嘴山市有10多家企业的污水未经处理直排黄河,造成黄河水进入乌海市时常年Ⅴ类或劣Ⅴ类水质。二是存在着两个潜在的黄河污染源。一个是巴彦淖尔市前旗成千吨的污水被高出黄河水面两米的拦污水坝挡在坝内。另一个是包钢尾矿坝(工业旅游森林)有上亿吨的洗矿废水存放,人们形象地称之为“污染黄河的两颗定时炸弹”。一旦出现险情,必然污染黄河水,后果不堪设想。三是黄河水功能区划不尽合理。黄河包头段上游主要是工农业用水,水质目标为地表水Ⅳ类,包头是内蒙古唯一生产、生活都用黄河水的城市,上游来水到达包头断面时达不到Ⅲ类水质的要求,饮水安全难以得到保障。四是国家设在乌海市的黄河水质监测断面,远离黄河水进入乌海市的入境断面,监测结果难以证明黄河水进入乌海市境内的实际情况。为了及时掌握入境的黄河水污染最新情况,乌海市在黄河水入境处,专门设立人工监测点位点,定时监测黄河入境段水质。目前,此项工作经费严重短缺,难以继续维持下去。

西辽河、海拉尔河等河流的污染问题,虽不如黄河严重,但应引起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采取有效措施,抓紧进行综合治理。

(二)湖泊水库的污染问题。我区湖泊较多,其中水面在100平方公里的湖泊仅有7个。目前,这7个湖泊水质不同程度遭受污染。其中乌梁素海污染最为严重。其主要污染源为农田退水、城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湖内水生植物腐烂沉积造成水体恶化和富营养化,水质已成为劣Ⅴ类水体。乌梁素海由于营养物质的增加和积累,水生植物过量生长,致使湖底每年以6—9毫米的速度抬高,据专家推测,若不及时有效治理,40年内,乌梁素海将退化为沼泽地,将失去调节生态的重要功能。而解决乌梁素海水富营养化问题,一是要严禁向该地区湿地排放污水;二是要给乌梁素海进行水质置换,每年需要补给水量1亿多立方米,按现在收取资源费标准过高,本地区无能力承受。三是要进行水草综合利用,这是目前治理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一个有效途径。乌梁素海先后进行了草鱼转化水草试验和水草收割试验,均取得明显成效。特别是底泥氮磷含量高的湖泊水库,更易于发展草鱼转化水草项目,实现生物治污,但因政策和资金的原因,上述两个成果还不能大面积推广。乌梁素海是我区黄河流域最大的淡水湖泊,内蒙古第二大湖泊。也是河套地区7000平方公里耕地灌溉排水系统中唯一的蓄排水通道。根治乌梁素海污染问题刻不容缓。另外,呼伦湖、黄旗海、岱海、莫力庙水库等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水体富营养化问题,需要极早防治。

(三)工业污染问题。当前,我区一些地方追求经济指标,忽视环保指标的现象非常突出。有些企业由于受地方保护主义和经济利益的趋使,环保意识非常差,多数企业水污染治理措施不到位。有的企业甚至根本不执行“三同时”制度。通辽市的开鲁兴利药厂、天蒙羊绒集团、万顺达淀粉有限公司、草原兴发公司在通辽市的几家屠宰厂,都是在没有任何污水治理措施的情况下进行生产,排放污水严重超标。有些被环保部门责令整改的重点污染企业,虽表面上执行了“三同时”制度,但在经济利益的驱动和成本核算的影响下,非法停止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行,偷排污染物的反弹现象时有发生。有一些老企业虽经过不同程度的改造,但污染治理设施与现有生产能力不配套,排污口不规范,废水采取明渠、漫流等方式排放。有的企业在“一控双达标”过程中,已经被政府批准和法院裁定停破产企业,但在未进行任何治理的情况下,通过招商、转制等形式重新恢复生产。还有个别企业无视国家法律法规,擅自新建、扩建项目,造成老污染源治理尚未完成,又产生新的污染源。

(四)城镇农村地下水污染问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配套,有的城镇尚未建设污水处理厂,集中排放入网率普遍较低,个别旗县没有集中排污管网,污水基本处于无组织排放自流漫渗。有的已建成污水处理厂的,不能正常运行或半运行,处理后的污水不能达到排放标准,变分散排污为集中排污。多数盟市所在地的城区及下属各旗县所在地,地下浅层水污染呈逐年加重趋势。通辽市城区地下50米以上地下浅层水由西到东污染越来越重。乌海市浅层水污染较为严重。

(五)思想认识方面的问题。近几年,环保问题虽已成为百姓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但由于种种原因,全社会特别是一些地方和企业负责人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较低,地方保护主义在某种程度上比较盛行,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依然存在。一些地方领导“重经济、轻环保、重眼前、轻长远、重局部、轻全局”的观念还没有根本转变。不少污染企业宁交排污费也不愿治理的现象比较普遍。环境管理上,出现的经费不足,手段落后,措施不利,赏罚不明,已成为水资源污染防治工作的“软肋”,所有这些都应引起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

四、几点建议

(一)尽快建立全区水污染防治应急预案体系,做到防患于未然。自治区政府应尽快制定全区水污染防治应急预案,形成水污染防治应急体系。加强应急队伍建设,配备应急设备,保障应急信息畅通,建立专家和技术支持系统,提高流域突发性污染事故的应变能力。特别是黄河上游两颗“定时炸弹”,即巴彦淖尔前旗污水坝和包钢尾矿坝应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加紧制定相应预案,防患于未然。

(二)科学编制水资源保护规划,实施有效管理。我区要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大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工作力度,要科学编制我区的黄河等河流、湖泊和浅层地下水的保护规划。各地还应紧紧围绕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进一步加强水资源污染防治的相关工作,科学规划,完善制度,规范执法,有效管理。

(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水型社会。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进行产品和工业区的设计与改造,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在生产环节,要严格排放强度准入,鼓励节能降耗,实行清洁生产,并依法强制审核;在废物产生环节,要强化污染预防和全过程控制,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合理延长产业链,强化对各类废物的循环利用;在消费环节,要大力倡导环境友好的消费方式,实行环境标识、环境认证和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要加强技术指导,引导农民科学施用化肥、农药,防止面源污染;严格监管规模化畜禽养殖,大力发展节约型生态农业,建设有机食品基地,进一步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以改善农村的环境质量。建立科学的用水机制,确保河流合理的径流量,统筹安排流域各段的生态保护,控制水土流失。

(四)加大资金投入,制定优惠政策,发展壮大环保产业。全区各地水资源污染防治方面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欠账太多,污水处理基础设施滞后,污水处理后的中水利用缺乏有效的补偿机制,污水处理仍处于低水平状态下运行。治污企业市场化运作程度低,环保产业没有形成现代化规模。因此,各级政府应切实加大水资源污染防治的资金投入,制定和完善配套的优惠政策,运用价格、财税等有利于水资源保护的经济杠杆调控社会环境行为,积极培育环保产业形成、发展和壮大。

(五)实行“一票否决制”,依法遏制水资源污染。全区应严格执行国家《水污染防治法》和《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依法加强水污染防治工作。重点抓好黄河内蒙古段、西辽河及海拉尔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以环境功能区达标为基础测定环境容量,进行总量核定与分配,确定污染物削减目标任务并分解到各排污单位。推行综合排污许可证制度,做到依证管理,按证排污,违证处罚。按照《清洁生产促进法》对不达标企业进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计,严把新上项目审批关。逐步建立科学评价发展与环境保护成果的制度,包括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环保考核制度、环境目标责任制度和问责制度。要把环境保护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的主要内容,在实绩考核中,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同时,要进一步加强环保执法、监测队伍建设,强化专业培训,增强法制观念,提高执法能力。

㈨ 中国水资源污染资料

浅谈水污染的影响与防治

(一)中国水污染分布与水污染现状
有人说,地球的颜色是绿色的,她孕育着生命,预示着人类的诞生和未来。我说,她是生命的摇篮,人类的母亲,她把全部的爱无私地奉献给人类的子子孙孙。她的确很大,幅员辽阔,但不是无边无际;她的确很美,山青水秀,但不是青春永远;她的确很富,资源广博,但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如今,地球生态环境已被人类活动严重破坏。尤其是水的污染更为突出。
水是地球上万物的命脉所在,水滋润万物、哺育生命、创造文明。中国水资源的分布极其不均匀。中国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于500立方米,远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所需1000立方米的临界值。北方许多大中城市因缺水造成工厂停产或限产,损失的年产值达1200亿元,南方一些城市也陆续出现水荒。目前全国600多座城市中,有300多家缺水,其中严重缺水的有108个,缺水量约为1000万吨/天左右。几百万人生活用水紧张。。。。。。
面对“滴水贵如油”的水资源,而人类对它的浪费和污染却是令人痛心的:据统计,全世界污水排放量已达到4000亿立方米,使5.5万亿立方米水体受到污染,占全世界径流总量的14%以上。
(二)水体污染
水是怎样被污染的呢?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自然的,一是人为的。由于雨水对各种矿石的溶解作用,火山爆发和干旱地区的风蚀作用所产生的大量灰尘落入水体而引起的水污染,这属于自然污染。向水体排放大量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各种废弃物,造成水质恶化,这属于人为污染。而人们通常所说的水污染主要是指后一种,而且也是最主要的。
1:水体受污染的过程
一般来说,水自身有自净能力。水的自净能力包括稀释扩散、沉淀堆积、氧化还原以及水中微生物对有机物的分解等。大体可以分四段:第一为污染段,由于大量污染物混入,河流水质恶化,水中溶解氧极少,除了细菌以外,其它生物较少,特别是几乎不存在自氧性生物;第二是分解段,分解有机质的生物逐渐繁殖,生物分解活动激烈,大量消耗溶解氧,鱼类难以生存,出现藻类和需氧较低的原生生物等,而在生化需氧量逐渐降低后,水中溶解氧又逐渐增加;第三为恢复段,藻类、鱼类和其它大型生物重新又活泼起来,水质逐渐变清;第四为清水段,溶解氧接近饱和,水质清洁,自净过程到此完成。
2:水体受污染的原因
人类生产活动造成的水体污染中。工业引起的水体污染最严重。如工业废水,它含污染物多,成分复杂,不仅在水中不易净化,而且处理也比较困难。
工业废水,是工业污染引起水体污染的最重要的原因。它占工业排出的污染物的大部分。工业废水所含的污染物因工厂种类不同而千差万别,即使是同类工厂,生产过程不同,其所含污染物的质和量也不一样。工业除了排出的废水直接注入水体引起污染外,固体废物和废气也会污染水体。。。。。。
农业污染首先是由于耕作或开荒使土地表面疏松,在土壤和地形还未稳定时降雨,大量泥沙流入水中,增加水中的悬浮物。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近年来农药、化肥的使用量日益增多,而使用的农药和化肥只有少量附着或被吸收,其余绝大部分残留在土壤和漂浮在大气中,通过降雨,经过地表径流的冲刷进入地表水和渗入地表水形成污染。
城市污染源是因城市人口集中,城市生活污水、垃圾和废气引起水体污染造成的。城市污染源对水体的污染主要是生活污水,它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各种污水的混合液,其中包括厨房、洗涤房、浴室和厕所排出的污水。
世界上仅城市地区一年排出的工业和生活废水就多达500立方公里,而每一滴污水将污染数倍乃至数十倍的水体。
3:水体污染对人类的危害
污染的水对人体的影响有很多不利的因素:人体中70%—80%是水分,因此长期饮用不良的水质,而导致体质不佳抵抗力自然减弱,则百病发生乃必然,再者长期累积之污染物到达身体无法承受时,再高明的医生、再有效的药物恐怕也难奏效,所以“水是百药之王”的说法一点都不假。
常见的饮用水水质项目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铅: 对肾脏、神经系统造成危害,对儿童具高毒性,致癌性已被证实
镉: 对肾脏有急性之伤害
砷: 对皮肤、神经系统等造成危害,致癌性已被证实
汞: 对人体的伤害极大,伤害主要器官为肾脏、中枢神经系统
硒: 高浓度会危害肌肉及神经系统
亚硝酸盐: 造成心血管方面疾病,婴儿的影响最为明显(蓝婴症),具致癌性
总三卤甲烷: 以氯仿对健康的影响最大,致癌性方面最常发生的是膀光癌
三氯乙烯(有机物): 吸入过多会降低中枢神经、心脏功能,长期暴露对肝脏有害
四氯化碳(有机物): 对人体健康有广泛影响,具致癌性,对肝脏、肾脏功影响极大
近年来美国环境保护署(EPA)针对1971-1994年间由水所引起的疾病进行一项调查,在740件案例中,其中因原生动物所引起共148件,共有448,486人因而致病,是所有原因中最高者。研究发现,原生动物种类中以隐孢子虫及梨形鞭毛虫二种需要特别注意,最常出现在游憩风景区及畜牧养殖地区,其中又以养猪、养鸭二种最多。统计也显示,23年内所造成的死亡病例共89件,而原生动物造成的死亡案例高达70件。
水不仅是生命之源,对人类极其重要,而污染又是这样厉害。因此我们更应该预防和保护好水资源,合理并利用好水。
(三)水体污染的防治措施
对于污水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1: 资金、行政、法律保障措施
(1) 资金支持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显然,资金支持是污染治理重要的条件之一,没有资金,一切治理措施就无法实施。
(2) 政府的支持是后盾
城市水系污染治理涉及面很广,不但涉及到居民,还涉及到外地人员,涉及到部队系统,涉及到少数民族,也会涉及到权利持有者的利益。因此,单靠水利部门是无法解决问题的,即使再加上环保部门,力量依然是苍白无力的。需要市政府的强力支持,市政府也需要中央政府的支持。没有一个强大政府的支持,许多强制性措施就难以行得通。
(3)污染治理需要法制
法律法规是人们共同遵守的准绳,应制定保护城市水环境的地方性法律,让水系管理部门有法可依,依法行政,这样一些事情做起来会容易一些。
2:工程保障措施
(1)必须实施彻底截污、污/雨分流
根据实地调查结果,生活污水是水系最严重的污染源,将生活污水完全截留是治污的根本。另外,由于雨水管经常被用作排污管,所以实施污/雨分流也是重要措施。污水送入污水处理厂处理,雨水则可直接排入自然水体中,降低污水处理厂处理负荷,污水可以通过河道排放。
(2) 对老平房区进行搬迁改造
一般来说,城镇新建居民区都有完备的下水道系统,都实施了污/雨分流。但是,老平房区房屋破旧,多数没有下水道系统,而且污/雨不分,是造成河流污染的主要来源。不管从污染治理的角度还是从城市建设的角度,都需要对老平房区进行搬迁改造。
3: 市政管理措施
(1)加强城市卫生综合管理
加强城镇的综合卫生管理,使街面保持干净,减少因风吹、雨水等因素将脏物带入河流。对自由市场、餐馆、外来人口聚居区进行严格的卫生管理,对建设工地卫生实行严格监督,对产生污染的路边小生意、洗车点或进行环境改造、或取缔。
(2)环卫部门应提高管理水平
鉴于环卫部门职工向河道倾倒所收集的垃圾、大粪的情况客观存在,环卫部门应提高管理水平,严格要求职工遵守规矩,教育职工明确自己的责任,对不守规矩、擅自污染环境的职工给与相应的处罚。
(3)合理布置垃圾处理站点、公共厕所
应健全垃圾处理站点网络(尤其是公共场所),让人们垃圾有处可弃,减少因无垃圾站(箱)而导致的垃圾随意丢弃。应在沿河设置一些公共厕所,让在外活动的人们感到方便,减少因为没有厕所而将河沿当厕所的现象。
(4)拆除一切造成污染的违章建筑
对一切形成污染的沿河餐馆、水上游乐厅等应取缔。
4: 水资源调控措施
加强水源调配方面的研究
水资源不足是影响水质的重要因素,河水不流,水质就会恶化。应加强水源调配方面的研究,如何既节约水源又保护水环境是必须研究的课题。建设一批污水处理厂,应加强处理水的应用,处理厂与输水管道应同时规划、同时设计,将处理后的洁净水引入河道,这样既节约水资源又可保护水环境。
5: 公众参与措施
(1) 让公众参与河道环境管理
河道管理部门应建立与沿线居民的沟通渠道,定期访问居民,公布举报电话,让居民有机会参与对污染源的监督,及时发现问题,进行处理。也可以实行“门前三包”等措施,目的是充分发挥群众保护水环境的巨大热情,对水环境实行有效的监督和保护。
(2)搞好大众教育
对大众加强保护水质的教育,沿河树立一些警示牌,呼吁人们注意保护水质。另外,新闻媒体继续对大众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
(四)目前依然存在的问题
然而在此过程当中有几方面问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或未能有效执行:
首先,治理水污染的过程中要避免将水环境整治工作同行政强制措施完全等同起来。应该在整治的过程中更多地采用经济手段,调动排污单位的内部积极性,使污染物达标排放和综合治理成为企业主动的自发的自愿的行为。这样不仅能够减少行政强制执行的费用,而且可以减少以至杜绝企业弄虚作假、追求形式上的达标和保留实质上的污染行为的发生,从而有效地提高有关法律法规执行的有效性。在通常意义上的引进经济激励措施、奖励达标先进单位、为其提供政策优惠的做法之外,是否可以将水环境治理与清洁生产工艺技术的市场开发有效的结合起来,在停产、关闭数以千计的污染企业的同时创立和新建于环境保护有利的新企业新市场,使水环境整治工作同社会经济其它方面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环保工作不再对于工业企业的发展只是一味的否定,而是肯定与否定相结合。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工业走向环境健康化是世界发展的总体趋势,清洁生产工艺的开发利用将在不久的未来占据巨大的市场份额。因此我们应该把握时机,争取利用后进优势,在促进环境质量改善的同时获得经济的更大发展。
其次,水污染的治理过程中还应避免将水污染防治与工业企业达标排放等同起来。中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到70%的农业大国,且农业现代化程度较低。美国着名的化学家和环保主义者蕾切尔·卡逊在上个世纪60年代所关注的农业污染问题在今天的中国仍然具有极为现实的指导意义。当我们对于我国大多数流域污染情况寻根求源的时候都会发现干流和支流沿岸的农药化肥及其它农业废弃物肆意地向水体抛弃是构成水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往往正是这些不经任何处理就排向江河湖海的大量农业污染物在很大程度上须对水体的毒化问题负责。然而在水环境治理的实际操作中,我们几乎看不见有关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举措,更没有像“零点行动”那样富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治污行为发生。当然并不否定工业企业污染治理与农业污染控制本身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对于“15小”企业的治理一定范围内断绝了农业污染物的来源,然而从现实的角度来看,这还远远不够;也并不否认农业的面源污染较之工业企业通常情况下的点源污染而言,控制的难度大得多,甚至近乎不可操作,然而不能因为该问题解决起来有极大困难而视其不存在。这样只能造成对农业污染的默认,从而使问题扩大化。

最后
水污染治理过程应当同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紧密结合起来。环境问题以其固有的全方位、多因子的特点区别于其它任何部门法所调整的对象,这就要求在整治水环境问题的过程当中首先要考虑到水污染问题的流域性,加强河流湖泊沿岸省市地区之间的协调和合作。这一点在淮河治理过程当中已经获得重要的实践经验,应该在全国范围内加以推广。其次,水资源作为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成分对于人类生产生活都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价值,因而将水环境整治与水权概念的开发相结合,明确水资源使用的受益者和水环境问题的治理者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对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实行全流域统筹兼顾的方针 ,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综合平衡,做到微观与宏观相结合,促进水环境问题的根本解决。
自古以来,人类就是在水的滋养下生存和繁衍,今后也将同样依赖于水资源而继续存在和发展。无论社会如何进步,时代如何发展,我们都不可以水环境的恶化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发展,因为那将造成人类无法承受的恶果,并最终导致一切人类文明化为乌有。如果说过去的水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的无知导致的,那么今天,我们已经逐渐清醒地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如果说已经造成的水污染及水生态环境的破坏是我们疏于管理的结果,那么今天,我们已经在水环境治理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如果说已经完成的治理工作在遏制水环境恶化方面起到了可喜的积极作用,那么今后的工作将更加艰巨和繁重,需要更完善的立法支持、更广泛的社会参与以及更持久的全方位投入。水环境的现状要求我们不懈地坚持治理工作,已取得的成绩激励我们更有信心地将治理工作开展下去。
水污染治理比防洪、抗旱难度更大,因为洪水的发生在时间上偶然性、在地域上有局限性,而水污染则是每时每地都存在。洪水、干旱是天灾,面对天灾,人类更能团结一致,更能吃苦耐劳,更能相互帮助,更能激起一股热情,1998年长江大水就是一个例证。水污染是人祸,是人引起的,治污会影响到部分人的利益,会涉及到社会中的方方面。总之:
节水从点滴做起!

㈩ 全国地下水资源中有多少是不适宜

1/3 。全国地下水资源中有1/3是不适宜或需经过处理才可以饮用的咸水。

4748个城镇饮用水水源地中,有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1817个,水质达标率为85%左右。2014年,175个供水人口50万以上的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中共有33个地下水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总的来看,我国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良好。

南水北调中线供水规模分别占北京城区、天津中心城区供水总量的70%左右和80%以上,水质达到Ⅱ类,南水北调水置换了部分地区地下水水源,显着提高了城市供水保障能力,有效缓解了部分地区用水紧张问题。

新建改建地下水监测站点

2014年起,水利部和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在河北启动了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采取置换水源、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推广节水灌溉、加强地下水管理等措施压采地下水,已形成7.6亿立方米的地下水压采能力,同时也减缓了地下水污染趋势。

同时,2015年,水利部与国土资源部联合启动了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新建改建地下水监测站点20401个,建设期为3年,该项工程完工后,将大大提高地下水监测的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