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土地资源包括什么
土地资源指的是目前或者可以预见到的将来可供于农、林、牧业或者其它各业利用的土地。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资料与劳动对象,它具有质和量两个方面的内容。在土地资源的利用过程中,有可能需要采取不同程度与不同类别的改造措施。土地资源还具有一定的时空性,在不同地区与不同历史时期的技术经济条件之下,所包含的内容可能是不大一致的。例如,大面积的沼泽因为渍水而难以治理,在小农经济那时的历史时期,不适宜被农业利用,不能够将其视为农业土地资源。但是在已经具备治理与开发技术条件的今天,就称之为农业土地资源。由此,有学者认为土地资源是包括土地的自然属性与经济属性两个方面。
二、土地资源包括哪些内容?
土地资源是在目前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被人类利用的土地,是一个由地形、气候、植被、土壤、岩石和水文等其他因素组合而成的自然综合体,也是一个人类过去和现在生产劳动的产物。因此,土地资源不仅具有自然属性,还具有社会属性,是名副其实的“财富之母”。土地资源的分类有很多种方法,在我国比较普遍的是采用地形分类与土地利用类型分类两种。
按照地形分类,土地资源可以分为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和平原,这种分类展示了土地利用的自然基础。一般来说,因地制宜。山地比较宜发展林牧业,而平原、盆地宜发展耕作业。
按照土地利用类型分类,土地资源可以分为已经利用土地枣耕地、草地、林地、工矿交通居民点用地等;比较宜开发利用土地枣宜垦荒地、宜林荒地、宜牧荒地、沼泽滩涂水域等;暂时难利用土地枣戈壁、沙漠、高寒山地等。这种的分类是着眼于土地的开发与利用,着重研究土地利用而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评价已经利用土地资源的方式、生产潜力,调查分析宜利用土地资源的质量、数量、分布及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方向途径,查明目前暂时不能够利用土地资源的数量和分布,探讨今后改造利用的最大可能性,对于深入挖掘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合理的安排生产布局,提供最基本的科学依据。
2. 土地、水资源属于什么资源
这个提问比较笼统,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答案:从大类上讲,土地、水属于自然资源。
按资源的固有属性来看,属于可再生的自然资源;
按资源的利用限度来看,属于可更新的资源;
按资源的来源看,属于陆地自然资源
3. 与矿产资源不同,森林、水、土地都属于什么资源
森林、水、土地都属于自然资源。水资源属于可再生自然资源,森林资源属于生物资源,人类使用之后可以通过本身的生产繁殖再生产出来,如能合理开发利用能持续利用。土地资源具有双重性。
4. 土地资源类型的种类及其划分依据是什么
土地资源类型种类:
土地资源利用类型。土地资源利用类型一般分为耕地、林地、牧地、水域、城镇居民用地、交通用地、其他用地(渠道、工矿、盐场等)以及冰川和永久积雪、石山、高寒荒漠、戈壁沙漠等。
土地类型利用。土地资源可分为已利用土地耕地、林地、草地、工矿交通居民点用地等;宜开发利用土地、宜垦荒地、宜林荒地。宜牧荒地、沼泽滩涂水域等;暂时难利用土地枣戈壁、沙漠、高寒山地等。这种分类着眼于土地的开发、利用,着重研究土地利用所带来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
按地形。土地资源可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这种分类展示了土地利用的自然基础。一般而言,山地宜发展林牧业,平原、盆地宜发展耕作业。
土地资源类型的划分依据:
景观法:以景观形态单元为基础划分土地类型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在国内外应用尤为广泛。该方法依据土地因素在各地段的结合方式及憨作用强度的差异,通过综合分析,选取其中对土地单位个体分异起主导作用的因素确定土地类型个体的空间界线。
参数法:根据土地成分的特征值划分土地类型的一种方法。即在选取的相对重要参数分类的基础上进行土地单位划分的方法。
5. 什么是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是指已经被人类所利用和可预见的未来能被人类利用的土地。土地资源既包括自然范畴,即土地的自然属性,也包括经济范畴,即土地的社会属性,是人类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
土地资源指目前或可预见到的将来,可供农、林、牧业或其他各业利用的土地,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资料和劳动对象,具有质和量两个内容。在其利用过程中,可能需要采取不同类别和不同程度的改造措施。土地资源具有一定的时空性,即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技术条件下,所包含的内容可能不一致。如大面积沼泽因渍水难以治理,在小农经济的历史时期,不适宜农业利用,不能视为农业土地资源。但在已具备治理和开发技术条件的今天,即为农业土地资源。由此,有的学者认为土地资源包括土地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两个方面。
土地资源是在目前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可以被人类利用的土地,是一个由地形、气候、土壤、植被、岩石和水文等因素组成的自然综合体,也是人类过去和现在生产劳动的产物。因此,土地资源既具有自然属性,也具有社会属性,是“财富之母”。土地资源的分类有多种方法,在我国较普遍的是采用地形分类和土地利用类型分类:
(1)按地形,土地资源可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这种分类展示了土地利用的自然基础。一般而言,山地宜发展林牧业,平原、盆地宜发展耕作业。
(2)按土地利用类型,土地资源可分为已利用土地如:耕地、林地、草地、工矿交通居民点用地等;宜开发利用土地如:宜垦荒地、宜林荒地、宜牧荒地、沼泽滩涂水域等;暂时难利用土地如:戈壁、沙漠、高寒山地等。这种分类着眼于土地的开发、利用,着重研究土地利用所带来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评价已利用土地资源的方式、生产潜力,调查分析宜利用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以及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方向途径,查明目前暂不能利用土地资源的数量、分布,探讨今后改造利用的可能性,对深入挖掘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合理安排生产布局,提供基本的科学依据。
它有如下7个特征:
(1)土地资源是自然的产物。
(2)土地资源的位置是固定的,不能移动。
(3)土地资源的区位存在差异性。
(4)土地资源的总量是有限的。
(5)土地资源的利用具有可持续性。
(6)土地资源的经济供给具有稀缺性。
(7)土地利用方向变更具有困难性。
我国的内陆土地面积为960多万平方千米,在世界上继俄罗斯、加拿大之后居第三位。
根据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全国耕地12208.27万公顷;园地1154.90万公顷;林地23574.11万公顷;牧草地26214.38万公顷;其他农用地2553.09万公顷;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2601.51万公顷;交通运输用地230.85万公顷;水利设施用地359.87万公顷;其余为未利用地。与2004年相比,耕地面积减少0.30%,园地面积增加0.31%,林地面积增加0.30%,牧草地面积减少0.21%,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面积增加1.11%,交通运输用地面积增加3.37%,水利设施用地面积增加0.26%。2005年全国耕地净减少36.16万公顷。其中,建设占用耕地13.87万公顷,另外,查出往年已经建设但未变更上报的建设占用耕地面积7.34万公顷;灾毁耕地5.35万公顷;生态退耕39.04万公顷;因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1.23万公顷,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30.67万公顷。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面积为建设占用耕地的144.56%。
全年新增建设用地43.2万公顷。其中,新增独立工矿(包括各类开发区、园区)建设用地15.11万公顷,新增城镇建设用地9.82万公顷,新增村庄建设用地6.66万公顷,新增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用地10.76万公顷。
切实加强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省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明确各省(区、市)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负责。会同农业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建设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等六部委制定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基本农田保护有关工作的意见》。下发《关于开展设立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工作的通知》,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全面提升基本农田保护工作水平。下发《关于加强和改进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通知》和《2005年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指南》。全年共备案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1326个,项目建设总规模129.12万公顷,其中,位于粮食主产区项目个数和建设规模分别占47%和53%。下发《关于开展补充耕地数量质量按等级折算基础工作的通知》,采用更加严格的措施改进耕地占补平衡工作。
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开展全国存量用地调查,查明到2004年底,全国城镇规划范围内共有闲置土地7.20万公顷,空闲土地5.48万公顷,批而未供土地13.56万公顷,三类土地总量为26.24万公顷,占城镇建设用地总量的7.8%。切实执行建设用地“六个不报批”和“八个必须”要求,核减建设用地4631.9公顷。总结和大力推广100个节约集约用地典型,制订促进节约集约用地新政策。从严控制土地供应总量,严格审核开发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等24个。
土地管理为经济建设服务。全年审批建设用地34.68万公顷,其中国务院批准用地14.93万公顷,省级批准用地19.75万公顷;工矿仓储、住宅等分批次建设用地16.00万公顷,交通运输、水利设施等单独选址建设用地18.68万公顷。
土地管理基础业务建设明显加强。《土地利用分类》国家标准已正式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制定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方案。18个省(区、市)开展土地更新调查,1526个县(市)建立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城市市区地籍调查完成82.24%。国有土地使用证发证率达76.38%,集体土地所有权证发证率达33.19%,集体土地使用证发证率达70.69%。25个省(区、市)开展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工作,其中13个省(区、市)通过验收。
完善土地市场体系和制度。继续扩大土地有偿使用覆盖面。继续完善国有土地出让制度。全国共出让土地面积16.32万公顷,出让价款5505.15亿元。其中,招拍挂出让面积和出让价款分别为5.72万公顷和3920.09亿元,分别占出让总面积和总价款的35.06%和71.21%。加强土地储备制度建设。加强土地市场监测和地价管理。根据1000多个县(市、区)土地市场动态监测结果,土地供应来源结构56%属于存量用地,44%属于新增用地;用途结构43.33%属于工矿仓储用地,30.56%属于房地产开发用地,26.11%属于其他用地;房地产开发用地中,商业服务业用房占29.2%,普通商品住宅占48.7%,经济适用房占9.3%,高档公寓占0.2%,其他住房占12.6%。系统提出房地产市场土地供应政策。
目前我国土地问题严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植被破坏。森林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支柱。一个良性生态系统要求森林覆盖率达13.9%。尽管新中国成立后开展了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但森林破坏仍很严重,特别是用材林中可供采伐的成熟林和过熟林蓄积量已大幅度减少。同时,大量林地被侵占,1984~1991年全国年均达837万亩,呈逐年上升趋势,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植树造林的成效。草原面临严重退化,沙化、碱化,加剧了草地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
2.土地退化。我国是世界上土地沙漠化较为严重的国家,近十年来土地沙漠化急剧发展,20世纪50~70年代年均沙化面积为1560平方千米,20世纪70~80年代年均扩大到2100平方千米,总面积已达20.1万平方千米。多年来我国初步治理了50多万平方千米,而目前水土流失面积已达179万平方千米。我国的耕地退化问题也十分突出。如原来土地肥沃的北大荒地带,土壤的有机质已从原来的5%~8%下降到1%~2%(理想值应不小于3%)。同时,由于农业生态系统失调,全国每年因灾害损毁的耕地约200万亩。
我国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类型多,目前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超过262.2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27.3%,其中沙化土地面积为168.9万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西北、华北和东北等13个省区市。
荒漠化及其引发的土地沙化被称为“地球溃疡症”,危害表现在许多方面,现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环境问题。据统计,我国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相当于1996年西北五省区财政收入总和的3倍,平均每天损失近1.5亿元。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共有1000万公顷的耕地不同程度地沙化,造成粮食损失每年高达30多亿千克。在风沙危害严重的地区,许多农田因风沙毁种,粮食产量长期低而不稳,群众形象地称为“种一坡,拉一车,打一箩,蒸一锅”。在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旗,30年间流沙压埋房屋2200多间,近700户村民被迫迁移他乡。
目前我国耕地的特点是:
1.人均耕地面积小我国虽然耕地面积总数较大,但人均占有耕地的面积相对较小,只有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1/4。到1995年,人均耕地面积大于0.13公顷的省、自治区,主要集中于我国的东北、西北地区,但这些地区水热条件较差,耕地生产水平低。相对自然和生产条件好的地区如上海、北京、天津、湖南、浙江、广东和福建等人均耕地面积小于0.07公顷,有些地区如上海、北京、广东和福建等甚至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人均0.05公顷的最低界限。该组织认为低于此限,即使拥有现代化的技术条件,也难以保障粮食自给。
2.分布不均匀综合气候、生物、土壤、地形和水文等因素,我国耕地大致分布在东南部湿润区、半湿润季风区、西北部半干旱区、干旱内陆区和西部的青藏高原区。东南部湿润区和半湿润季风区集中了全国耕地的90%以上。
3.自然条件差我国耕地质量普遍较差,其中高产稳产田占1/3左右,低产田也占1/3。其中涝洼地有约400×104公顷,盐碱地有约400×104公顷,水土流失地670×104公顷。而且耕地地力退化迅速,加上由于污水灌溉和大面积施用农药等原因,耕地受污染严重,都加剧了耕地不足的局面。
这一特点使我国耕地面临的压力是巨大的:中国依靠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是一项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成就。但另一方面,这一现实也表明中国耕地资源面临的严峻形势,耕地不足是中国资源结构中最大的矛盾。
总之,中国单位面积耕地的人口压力巨大,目前已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因此,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耕地的保护。
6. 土地和土地资源是同一概念吗
土地是指地球表面陆地和水面的总称,它是由气候、地貌、土壤、水文、岩石、植被等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并包括人类活动的成果。
土地资源(Land Resources)是指土地作为自然要素,于现在或可预见的将来,能够为人们所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的那部分土地
以上是比较权威的说法,通俗的说就是,土地是客观存在的,不管能否利用,都应该是土地。土地资源是在相对而言的,举个例子类比一下就是:石油,以前人们不知道用处,所以不算资源,但现在知道用处了算资源了。
7. 什么是生产资料——地球上的土地资源
土地是最基本的自然资源,是农业的根本生产资料,是矿物质的储存所,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场所,以及野生动物和家畜等的栖息所。总之,土地是陆地上一切可更新资源都赖以存在和繁衍的场所。
在农业自然资源中,土地资源是核心,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离开了土地资源,农业生产就无法进行;有了土地资源,不能合理利用或保护不当,农业生产也不能很好地进行。例如,一片土地,由于没有给以合理的利用和必要的保护,在人类生产活动作用下,加速和扩大自然因素作用引起的土壤侵蚀,从而破坏土壤肥力,危害农业生产。如今,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地污染已成为世界土地的三大重要问题。另外,地力衰退、土壤盐碱化和水资源枯竭也是当前世界土地存在的主要问题。
8. 土地资源是怎样的
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为工农业生产提供了基础、原料、动力,是经济建设不可缺少的物质保证。但是,人类活动又在同时影响着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特别是由于人口的迅猛增长和科技的进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自然资源,已经是摆在人类面前的重大课题。
土地是位于地球陆地表层的自然综合体,它由气候、地质、地形、水文、植被、土壤等多种要素影响构成,是自然界与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产物。土地资源通常包括耕地、林地、草地、滩涂、沼泽、湖泊等,它是宝贵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进行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基础和场所。
耕地是作物、蔬菜、花卉、苗木等种植用地的总称,包括种植作物的土地、休闲地、新开荒地、近期抛荒的土地等。全世界耕地总面积约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1/10。由于全世界人口的迅猛增长和土地使用不合理等原因,耕地面积仍在继续缩小。
林地指以林业生产为主的地区,包括成片的原始林和人工林。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以及中、低纬度山区。温暖湿润的中纬度平原地区,多已被开垦为耕地。
植被由禾草或类似禾草的植物构成,是各类草原、草甸、稀树干草原等的泛称。主要分布在各大陆内部降水量较少的地区,是天然动物王国的牧区。
沼泽是地面长期潮湿并多有泥炭堆积的洼地,生产有喜湿植物,如苔藓、灌木丛,也有的地方生长小乔木或森林。
9. 土地和土地资源的区别是什么 为什么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而土地资源是可再生资源
土地是指地球表面陆地和水面的总称,它是由气候、地貌、土壤、水文、岩石、植被等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并包括人类活动的成果。
土地资源(Land Resources)是指土地作为自然要素,于现在或可预见的将来,能够为人们所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的那部分土地。
土地作为乐观的存在,地球上仅有那么多,当然不可再生。土地资源是地球上可以利用的那一部分,而可以利用的那一部分,当然是有待开发的,这一块资源出现问题,可以寻找在一块土地资源
10. 土地资源包括哪些写8个
土地资源是指已经被人类所利用和可预见的未来能被人类利用的土地。分类不同有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已利用土地耕地、林地、草地、工矿交通居民点用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