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比较大理和丽江的民族旅游文化资源
摘要 云南历史文化名城丽江简介
❷ 云南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总所周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个民族通过一代又一代的人流传下来的文化以及相关实物场所,是民族独特、个性的审美习惯的表现。云南作为我国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拥有着除汉族外还有彝族、苗族、回族、傣族等25个少数民族,因此使得云南的民族文化非常多样性,成为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云南的非遗项目涵盖了民间文学、传统舞蹈及音乐、传统戏剧、传统美食、传统技艺、传统医学、游艺与杂技等十多个类别。
最后,除了上面所介绍的之外,云南省的非遗项目非常多,大家感兴趣的可以到云南亲自去体验一下。
❸ 云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哪些
录类别齐全,共有十大类: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含刺绣),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含服饰)。
❹ 云南民族历史文化的基本特征
一、云南民族文化特征的乡土性
自古云南地处闭塞,交通不便,即便有“蜀身毒道”、“茶马古道”这样联系外界的通道,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而滇道之难,又远远超过蜀道。因此造成了云南民族人口流动性小,社会开放程度低,形成了云南各民族社会发育程度的参差不齐。从原始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萌芽,人类社会发展经过的几种历史形态都有存在。由于历史上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加之自然资源又较为丰富,很容易形成封闭式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并由此形成了一种比较完备的“隔离机制”。这样,其文化形态都较少发生重大变革,决定了云南民族文化具有乡土性的特征。
但也正因为云南民族文化的乡土性,造就了云南民族文化的独有的魅力。云南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包括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及歌舞、风俗、工艺品、服饰、建筑、饮食、节祭等等,构成了云南特有的山山水水各见人间千秋的人文景观,为文化事业的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民族歌舞资源。云南人已经在民族民间歌舞的市场化运作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尝试,《云南映象》就是把展示、保护和开发云南民族歌舞资源融为一体的成功例证。
二是民族民间工艺品资源。如鹤庆县新华村的金属手工艺品,剑川的木雕,大理、巍山彝族、白族的扎染,会泽生斑铜工艺,香格里拉尼西制陶,建水紫砂陶,镇沅黑陶,大理石制品等等。
三是民族服饰文化资源。云南各民族在服饰上造型异彩纷呈,色彩缤纷艳丽,制作工艺多种多样。乡土性和个性化给民族服饰提供了生存拓展的空间和土壤。
四是民族节庆文化资源。傣族的“泼水节”, 白族的“三月街”,彝族白族的“火把节”,傈僳族的“刀杆节”,景颇族的“目脑纵歌”等。这些都是云南少数民族特有的、巨大的文化精神财富和审美需求的载体。
五是民族饮食文化资源。云南各民族的美食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这也体现了云南民族传统餐饮文化和特色。 云南独有的民族文化特色,再加上云南气候、地形、地貌以及生物的多样性造就了旖旎迷人的自然风光,使云南成为一片世界少有的令人向往的神奇乐土。要把云南建设成民族文化特色大省,云南民族文化的乡土性正是其木之本,水之源。
二、云南民族文化特征的边缘性
由于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和历史文化等原因,云南从社会政治意义上处于边缘地区。边缘性的原因是多样的,如少数民族有语言交流的问题,很多人不会普通话,而且他们的文化信仰、管理方法、技术,与汉族不同,和现代技术完全不一样。因此对于内地的主流文化来说,云南民族文化就成了一种边缘文化。
民族文化特征,除内在的民族认同等心理特点之外,有两个被文化人类学家公认的可以外显的特征:民族语言和民族艺术。二者被合称为民族文化母语。正是这种母语文化,孕育着民族的精神,塑造着民族的灵魂。新中国成立后,云南地区的民族文化得到空前繁荣,使人为之欣喜。但大好形势下的某些不足之处,也确实让人担忧。这里,我记述几件网上看到的事例。
其一:2002年,蒙自师专音乐系提供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该系出生于上世纪1982年前后的14名红河籍哈尼族、彝族等少数民族学生中,会讲本民族语的6人,占42.86%;会用本民族语言演唱自家民歌的只有2人,占14.28%。而60年代的少数民族学生,则全都会讲本民族语、会唱本民族民歌。两者相比,40年间上述民族文化母语消失的年均速度,分别为1.42%和2.14%。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让其放任自流,那么,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的2020年,在这样的少数民族学生中,会讲本民族话的
5
便不足20%;不用到2010年,在这样的少数民族学生中,就很难找到会用本民族语言演唱本民族民歌的人。这说明,单向的、换血式的教育,学生的民族特征必然会因文化母语的被置换而逐渐淡化。
其二,在一些民族地区,个别青年在外边学习或闯荡几年之后,突然觉得自己的民族文化落后、民歌难听,在家乡父老面前,宁肯洋洋得意地装做一个初来乍到的外地城里人,而耻于公开自己的真实族别,羞于启齿自己的乡音歌调。这说明,即使母语尚未完全丧失,若文化价值取向被误导,民族心理也会被扭曲而变态失衡。
因此,在看到云南民族文化的边缘性特征的同时,警惕各民族文化的彻底边缘化,保持云南民族文化这些独有的特色和传统。不让所谓的“现代文明”抹灭了宝贵的文化传统,失去了民族的灵魂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三、云南民族文化特征的和容性
云南各民族文化的精神,即兼容并蓄的包容性、多元并存的开放性、亲近自然的本源性和文化生态的和谐性,体现着一种和谐的生活方式。
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陲,毗连中南半岛,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是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地区。早在两千多年前,云南就是中国从陆上通向印度和东南亚、南亚的门户,是古代人民友好往来的重要链环。着名的“南方丝绸之路”、
“蜀身毒道”、“茶马古道”等都经由云南通往各地,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宗教和不同的文化在此交融,造就了云南文化的多元特点和包容性。
据历史文献记载,汉族文化与云南各少数民族的文化交流历来颇为频繁,现今我们听到的纳西古乐和通海洞经音乐中,就不乏唐宋汉家音律。在其它文化领域里,如耕作文化、食文化、茶文化等等。这里有过辉煌的青铜文化,是稻作文化和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这里的大小爨碑对汉字书法法度作了大胆突破,拾级而上的层层哈尼梯田更是将水田稻作移植到山坡的伟大创举;这里孕育出了蜚声海内外、成果骄人的南诏文化、贝叶文化、东巴文化;这里的民族民间文学创作含珠蕴玉,神话及史诗弥补了汉文化体系中的一个重大缺憾„„文化交流的例子也不胜枚举。云南民族文化特色就是在长期整合中,弃粗取精,取长补短,不断发展形成,从而达到包容合蓄的境界。 同时,也就是在长期的文化包容整合过程中,越来越强劲了云南民族文化的特征和能力。
地处中华文化圈、印度文化圈与东南亚文化圈交汇点的云南,不但是亚洲各民族文化系统网络最重要的节点,也是人类文化遗产最珍贵的共生宝库,各族文化的乡土性、边缘性、包容性,终催生出了今日洋洋大观的民族文化多样性,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中浓重而有力一笔亮彩。
❺ 谁可以告诉我云南文化有哪些特点
云南,从文化大省走向文化强省
云南省省委副书记、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丹增专访
2004年4月,着名舞蹈家杨丽萍担纲艺术总监的大型民族歌舞《云南映象》在北京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云南的缤纷“映像”于是进入我们的关注视野。《文化月刊》专题部记者对云南省省委副书记、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丹增同志进行了独家专访。在整个采访过程中,丹增同志向我们展现出了云南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发掘的巨大前景,以及云南省文化产业政策制定者的远见卓识。
云南民族间文化的多样性
记者:云南省少数民族民间文化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云南的少数民族文化有什么特点?
丹增:云南是民族民间文化、民族民间文学的宝库,云南同时是歌舞的海洋,文学的殿堂。云南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相当丰富的主要原因在于云南拥有众多的少数民族。在中国的56个民族中,包括汉族在内有26个民族世居在云南,其中15个少数民族是云南省所独有的。其次,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的自治州,自治县最多的省份,这就构成了悠久而丰富的云南民族文化。而在不同的民族之间,其文化具有差异性与多样性,不同民族在民族语言文化、民族历史文化、民族文学文化、民族饮食、民族服饰文化、民族习俗与风俗文化领域都是各自独立发展的。
即便是同一个民族,在云南由于不同的区域,也形成了很多“同族不同类”的文化特征。例如,藏族在云南拥有约10多万人口,但是靠近西藏的滇西北与滇中部的香格里拉县,所居住的藏族群众就显示出不同的文化特征,居住于云南丽江的藏族,居住于迪庆的藏族以及奔子兰的藏族之间在服装上有很大的差别。这就是由于地理位置不同,文化环境不同所产生的差异化的文化特征。云南的很多地方存在着“十里不同族,百里不同语”的景象,这进一步说明了云南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云南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发掘
记者: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云南省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丰富的省份。在这方面,云南省政府是怎样去保护和发掘当地的少数民族文化的?
丹增:现在的民族民间文化,特别是在某些边远地区,不少正在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例如舞蹈,云南的舞蹈种类有几千种,大约5000多个舞蹈的类型,但是现在有很多的舞蹈表现形式已经失传了,有的舞蹈也只有在极少数的村庄里有两三个人会跳,而且这些人都是八九十岁的老人,如果这些人不在了,这种舞蹈的形式可以说就从世界上消失了。
目前,当务之急是要对民族民间音乐、舞蹈、习俗、服饰以及饮食文化进行抢救。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民族民间文学的保护,抢救和继承问题。云南民族学院、云南大学都有一批关于民族民间文化集成的机构,云南省文化厅也专门成立了继承小组。但是仅仅继承下来还不够,以目前的形势来看,这些民族民间文化成果还可以发展,还可以被利用,使历史悠久的民族民间文化在当前条件下得到更好的发扬光大。
舞蹈家杨丽萍的《云南映象》之所以能够在北京引起这样大的反响与轰动,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这套舞蹈继承了即将消亡的一些民族舞蹈的精华并将其汇集在了一起,甚至对于某些表现形式已经失传了的舞蹈,杨丽萍听说过的,有点滴记忆的,能够模仿的,她也将这些舞蹈的表现形式汇集下来。现在看,为什么受到这样大的震撼和欢迎,就是因为这台舞蹈继承了民族的舞蹈。舞蹈是一个肢体的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仅靠舞蹈家关起门来,用思维编造来编舞,不可能受到这样大的欢迎。
记者:政府如何保证传统文化在市场化运作的过程中,不调色不失传不被人们改换?
丹增:除了民间出资保护、发掘传统文化以外,政府要投资进行保护,今年预计投入3000多万元,利用政府的研究机构,政府的文艺表演团体,公益性的文化机构保护民族民间文化。在市场化运作过程中,我们有政策和标准,为此,我们专门制定了《云南省发展文化产业的若干经济政策》和《云南省文化产业统计评估体系》。对什么是文化产业,什么样的才能够上演和继承,有文化产业的评估体系作为参照。在市场化的过程中,不能糟蹋民间民族文化,云南有民族民间文化继承保护条例。
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政府的角色职能
记者:云南在文化产业方面,政府做了很多的工作,有了很成型的经验,今年还会在云南做什么样的事情来促进云南文化产业的发展,使其更加具有产业化的优势?
丹增:现在云南有这样几个重大的项目。第一,是影视拍摄基地的建设,从2003年11月份开始到现在已经建设了3个影视拍摄基地,今年预计将建设5个影视拍摄基地,这些影视拍摄基地全部是基于民间资本运作的。另外,云南正在大理地区建设一座西南部地区最大的民族民间手工艺品基地,主要经营少数民族的银器制品,总投资为5至6亿元人民币,这也是民营企业在运作。第三,继北京、上海后,云南将要建设一座全国第三大的文物拍卖基地。其他文化产业的项目还包括:在云南红河州将筹建一座民族服饰工艺品的加工基地:腾冲建立一个腾冲文化旅游基地,在香格里拉建设文化基地,其中将包括藏族文化交流,藏族舞蹈的表演等项目,目前法国人已经在那里开办了几座酒店,并将藏族的马厩改造成为非常古朴的喝茶、喝咖啡的地方,生意很好。
记者:在文化产业化的过程中,文化企业的发展是利用市场多一些还是政府引导多一些?政府与企业应该做什么工作?艺术工作者应该做什么工作?在文化的发掘方面,这三方的角色、职能是什么?
丹增:我认为第一位的是政府引导。政府引导很重要的就是制定政策,完善政策,要制定一个对于文化产业发展有利的、宽松的政策环境。从现在文化产业的发展来看,政府没有过多的投资。通过制定优惠政策,进行免税、减税等方式的扶持之后,从表面上看,政府的投资不多,但是扩大了大量的就业,带动了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对群众是有利的。在3至5年后,云南的文化产业将占到云南GDP的8%至10%,这样就有望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
对于文艺工作者而言,我们把握一条很重要的原则就是:政府管导向,管方向。政府不允许文艺工作者做的,政府就要明确,除了不允许做的都可以做。在去年“非典”前,我们就听说了杨丽萍的《云南映象》。当时我听说这台舞蹈几乎没有办法进行演出了。原因在于:第一是“非典”的影响,其次是投入较大,运作非常困难,还有就是对这台舞蹈表现出来的一些东西也有不同的认识。但是云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是支持的,我带着云南省委宣传部,文化厅的领导审查后,我认为什么叫做艺术?这就是真正的艺术,什么叫做舞蹈?这就是真正的舞蹈。我认为这是一台有生命力的、人性化的、永恒的舞蹈,只要在遵守国家宪法,法律的前提下,只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不违背我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前提下,这些舞蹈的表现方式与形式,由杨丽萍本人自己来确定,我们免于审查。
记者:云南省政府如何引导艺术工作者走入民间走入传统文化?我们听说云南省政府对深入到民间的文艺工作者进行了资助,目前的状况如何?
丹增:我们鼓励艺术家深入生活。最近云南出了一本书叫做《水乳大地》,是云南一位汉族作家创作的,这个作品主要反映在滇藏结合部,澜沧江峡谷的藏族,纳西族交界的地带,藏传佛教与基督教的发展、碰撞与融合的历史,这部小说的作者在那个地方前后生活了3年。作品问世后,今年的1月28日第一次出版就销售了一万册,第二次出版销售了三万册,现在已经脱销了,现在又在第三次出版。最近北京召开了一个研讨会,大家都认为这是继《尘埃落定》后的又一部描写藏民族的优秀作品,甚至有一位知名学者将这部作品与《百年孤独》相比较。试想,如果该书的作者不利用3年深入生活,关在房子里创作的话,这部作品是不可能有的。
现在反映民族民间文化的作品太少了,长期积淀于民间的作品很多,但是经过艺术加工可以作为欣赏的作品却太少了。为了繁荣云南的艺术创作,云南在2003年投资了50万元,用于作者下乡,深入生活的差旅费。文艺工作者只要深入生活到老百姓中间去,往返的出差费用,在当地的住宿费用,吃饭费用,甚至采访别人的费用全部报销。今年,我们将这个预算增加到了150万。对于创作题材,我们不做要求干涉作者创作,只要在遵守国家宪法与法律的前提下,只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不违背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的前提下,我们提倡创作自由。
记者:我的父辈是通过《阿诗玛》、《五朵金花》等文学作品认识和了解云南的,这也能够看出一部文学作品尤其是一部反映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作品,对于云南对外推广的重大作用。今天,我们是否还能够从作家的笔下找到与当年《阿诗玛》、《五朵金花》一样有影响力的作品吗?在这个层面上,云南省委、中国作家协会有什么样的规划吗?
丹增:我们已经组织了一个5人创作小组,包括我本人在内,有国家一级作家,云南省作协副主席黄尧,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副院长,国家一级作曲家刘晓耕,云南民族歌舞剧院副院长,国家一级舞蹈编导陶春以及云南民族大学的民族学教授王四代。2003年,我们在佤族地区生活了20多天,现在他们四个人已经在那里生活了两个多月,我们计划拍摄一部类似于《阿诗玛》、《五朵金花》的歌舞故事片,现在剧本已经完成了。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关系
记者:云南如何看待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旅游产业在云南目前占有什么样的地位和作用?
丹增:旅游的种类很多,如休闲旅游、观光旅游和探险旅游等,但是文化则是旅游的灵魂,没有文化就没有旅游。所谓的旅游就是观光,几百年前的徐霞客、马可•波罗的旅游实际上是在欣赏自然风光与名胜古迹,在李白、杜甫时期,他们走遍了中国是在看文化。今天人们的旅游就是在看两种内容——生态、文化。如果一个地方既有文化又有生态,这就是最佳的旅游基地。丽江具备了这样的条件,所以丽江的旅游人口最多。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必须要有文化的内涵,也需要有生态。所以我们向国外推荐文化就是推荐旅游,这次《云南映象》在北京的演出就是在为云南做旅游的广告,吸引更多的人来云南。《云南映象》面向海外巡演的第一站可能会在法国,现在已经接到40多个国家的演出邀请,这是面向世界推广云南的好机会。2003年度,前往云南的旅游人数为5000万人左右,其中多数是国内游客,国外的游客仅有100多万人,我们的目标是主要吸引国外的游客来云南欣赏这里独有的少数民族民间文化。
记者:发展旅游的同时又能够更好的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在这方面云南是如何进行协调发展的?
丹增:文化是旅游的生命,旅游的发展对文化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尤其是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同样旅游也对民族文化的继承产生了威胁,很多人文性的旅游景点旅游人数太多,对历史文化古迹的破坏很大。所以我们现在贯彻文物保护条例,对于文物古迹、文化景点这类地方的旅游者人数进行限制,合理的发挥文化古迹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对于观光缆车这类破坏景点人文价值的建设项目是绝对不允许的。
云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目标
记者:作为文化大省,未来云南的文化产业将实现什么样的目标?云南什么时候才能够成为文化强省?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如何进行协调发展?
丹增:云南现在的定位是文化大省。文化大省与文化强省是两个概念,文化大省是从资源角度上讲的,文化资源丰富就是文化大省,而文化强省是指文化产业,文化成为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这就成为文化强省。现在,我们不敢说云南是文化强省,但云南绝对已经是文化大省了,文化资源非常丰富。2003年度,文化产业包括旅游产业占云南省的GDP估计在2%左右。按照现在制定的文化产业评估体系,今年的增长率将接近6%,明年文化产业在GDP中的比重有可能达到8%。我希望云南文化产业的年均增长率在8.8%左右。与经济发展所不同的是,文化产业如果以11%-12%的发展速度来增长的话,文化的根源将要受到威胁和破坏。经济社会要协调发展,所以目前云南的文化产业需要进一步投入和发展。
❻ 云南民族文化的特征500左右的描述
云南民族文化博大庞杂,精彩纷呈,为了便于认识,我们姑且将云南民族文化资源概括为以下的一些特点:
第一:云南民族文化由于历史的沉淀深厚,因此而带有珍贵的稀有性。
云南地处边疆,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再加上山高水远,交通不便。直到20世纪50年代,还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状态之中,因此许多极为原始的,极为古朴的民族文化资源,得以在各个民族中保留。例如:云南独龙族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公社制,摩梭人的母系制的家庭结构和阿注的婚姻,傈僳族“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普米族的“见者有份”的平等分配方式,拉祜族奇特壮观的大房子,哈尼族的“有饭同吃”,纳西族的东巴文字,洞经音乐,沧源彝族的壁画,剑川的石窟艺术等等,其古稀度、真奇度之高,可以说是“举世无双”。此外,在云南的许多少数民族中,至真、至纯、至善、至美的人与人相处的人际关系,也是一种少有的原始遗存。比如公平无私的分配制度;尊老爱幼的民风民俗;我为大家;大家为我的道德风尚;心心相印,质朴诚信的交往习惯;夜不闭户的山野客站,来者都是客的农家竹楼;不计较价值的无人交换等奇风异俗,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具有令人神往的吸引力。这些文化资源,一是具有“你无我有,你有我优”的区域优势,二是带有令人不可琢磨的神秘性和古朴性。从资源的利用和开发角度来讲,文化资源的古稀度、珍奇度越高,越具有世界级的观赏和保护价值。
第二:云南民族文化,由于什村的地理环境特殊,因而具有极其博大的包溶性。
云南民族文化的包溶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云南虽然地处边陲,但它气候温和,资源丰富,再加上山高水远,开发程度低,因此,自古以来就成了多个民族共居共存的一块宝地,到目前为止,一共25个少数民族生活繁衍在这块红土地上。悠久的历史沉淀、古老的民族习俗、浓厚的高原气息、封闭的社会环境,使得云南成了多民族生活的摇篮;二是云南虽然地处中国的西南边疆,但又位于中国半岛的北端,这样使云南成为中国边缘文化交汇区,早在公元前4世纪,存在于西南地区的南方陆上丝绸之路就成为中国和南亚、东南亚文化交往的传输带。在云南不仅汇聚着汉族为主的儒家文化,而且也汇聚印度的文化,东南亚文化,这么多的文化资源共生共存在这块神奇的红土地上,这在全世界也是极其罕见的,同时也生动地说明了,云南民族文化资源,本身所具有博大的包溶性。
第三:云南民族文化,由于民族种类构成繁多,从而形成极其丰富的多样性。
云南民族文化资源的多样性表现在多方面。从宗教文化资源来说,云南除了本土的原始宗教,还传入了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就本土的原始宗教而言,有自然崇拜,动植物崇拜,灵魂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生殖崇拜,巫及巫术等七个方面内容,这些宗教信仰,在云南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宗教文化信仰。从语言文字资料来说云南境内的25个少数民族,除通用汉语外,其他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从风俗习惯来说,云南25个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古老而庞杂,几乎涉及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各个民族有生产劳动方面的习俗,有宗教信仰方面的习俗,有出生丧葬方面的习俗,有衣食住行方面的习俗,有婚姻恋爱方面的习俗,有节日庆典方面的习俗,真所谓“十里不同风,百寨不同俗”。从民族服饰来说,民族服饰是从外部区分一个民族的主要表征,由于支系不同、区域不同,服饰又各具特点。从民族音乐舞蹈来说,乐器共二百种之多,可谓全国乐器之冠,被人称为“乐器博物馆”,在云南收集到的民族舞蹈有533字,四千一百八十多个舞种。以上的叙述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云南民族历史文化资源是何等的丰富,令人数不胜数。
第四:云南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它与人文资源的融合,又构成了云南民族文化资源的一大亮点。
云南悠久的历史,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是云南独特的风景名胜资源融为一体的,从而使云南的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显示出广阔良好的前景。
❼ 云南有些什么地方文化
民族戏剧。如:云南花灯、彝族花灯、滇戏、关索戏、端公戏、白剧、彝剧、傣剧、壮剧、彝族花灯、吹吹腔、大词戏、赞哈剧、傩戏、香通戏、梓潼戏、苗剧、佤族清戏、皮影戏。这些地方、民族戏剧绝大多数都与各民族的传统舞蹈文化有着割不断的千丝万缕的血脉联系。
❽ 云南江城的民族文化资源
江城县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6个世居民族中除哈尼族和拉枯族外都有文字。独特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民居建筑、民族服饰、传统节日、民歌民谣、民间舞蹈丰富多彩。各民族的传统节日有“哈尼年”、“火把节”、“泼水节”、“盘王节”和各种祭祀活动,舞蹈有跳笙、嘎尼尼、阿迷车、虎脊舞、孔雀舞、祭祀舞等10余种,乐器有葫芦笙、直箫、三弦、锯锣、鼓、竹筒、响蔑和地芦杆、吹叶子。哈尼人还喜欢用本民族语言编唱各类喜怒哀乐和婚丧娶嫁的曲调。现有保存完好的彝文手抄书23册,内容包括天文、地理、故事、医药、祭祀;瑶族文字使用汉字读瑶音,字形是在汉文上多一笔或少一画,主要用于记录经书或歌词,现存一部分手抄本;各民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有原始宗教、佛教和基督教。旅游资源
江城县是云南惟一与两个国家接壤的县。“一眼望三国”的区位条件和内环三江的水文地理特点,为江城县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三国交界的十层大山、李仙江畔的亚热带雨林、狮子岩大山的奇峰异石、曲水乡的万亩胶园、牛洛河的万亩茶园、中老边境的7号界碑、整董镇的傣家竹楼,可使旅游者饱览边疆的壮丽山河与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风土人情。边境旅游,从江城县水路可通越南的莱州(省)、河内,陆路可达老挝的丰沙里(省)、万象。
社会事业 全县已建立县、乡、村科技服务网络,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仅2000年就培训830期36324人次。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为32%。“九五”期间共投入教育经费7787万元,改善办学条件,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到2000年末,有完中1所,初中6所,职中1所,小学73所,幼儿园3所,共有教职工1171人,中小学在校学生19237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6%。实现了普及六年义务教育,力争在2002年完成普级九年义务教育。1988年以来,举办县级运动会39次,乡(镇)及各类学校运动会874次。2000年参加体育锻炼的经常性人口达2万余人,占总人口的20%。2镇6乡建立了文化站10个,各种群众性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88%、90%。共有各类医疗防疫机构26个,医务技术人员304名,病床235张,县人民医院达到国家“二级乙等医院”标准。20年人口出生率16.83‰,人口自然增长率10.1‰
❾ 多彩的云南民族风情,云南有哪些文化特色
在小编看来,云南是山的世界,河流的故乡。古人曾用“彩云南现”来遥指这片神秘的云岭高原。美丽的云南生活着许多民族,不同的民族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构成了云南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那么就由小编来带大家一起看看云南有哪些文化特色吧。
好了,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了解到这里吧,我相信大家的想法各有各的不同,如果大家有什么想要和我们分享的,都可以在评论区下方留言讨论哦。
❿ 云南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少数民族分别都是什么民族
众所周知,云南是我国西南边的一个特殊的省份,不仅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环境,还是我国最多少数民族聚居地。在这不到40万平方千米面积的地区居住着差不多5000万的常住人口,其中超过三分之一都是少数民族。据统计,云南省内除了汉族以外,居住着52个少数民族,皆因云南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使得云南地区有着如此多民族居住。
最后,云南省内的少数民族约占全国总数的80%,也因为极其丰富的少数民族使得云南的民俗文化如此的绚烂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