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管理 » 如何开发木星资源
扩展阅读

如何开发木星资源

发布时间: 2022-04-21 17:16:01

㈠ 如果人类想要点燃木星,需要突破哪些技术

说起双星星系,很多人都会想到天狼星,因为这就是一个双星系统,其中的天狼星A是距离地球最近,同时除了太阳以外,最亮的恒星。但其实其的质量和体积是远远超过太阳的,只不过是由于其距离地球较远,所以导致其在地球上看它会觉得没有那么亮。

所以,从这里来看,用物理开发的方式来点燃木星难度极大,有可能施展不开。而且,即使我们开发成功了,我们可以想象下,木星会发生什么样的状态?按照木星的质量来看,其即使成为恒星,也只会是一枚棕矮星,也就是恒星等级中最低的,其温度,亮度暗,给周边的星球带来不了上面好处。

㈡ 人类能开发木星吗

开发木星还是木卫,这是不一样,木星中心温度有3W度左右,类似太阳的大火球,所以这个,少则400年,多则数千年,木卫吗,也要看你开发哪颗了,固态的150年以上,气态的300年以上 别开玩笑了,开发木星也得你上的去才行啊,50年,别说你了,侦查器都上不去,更别说开发了

㈢ 木星是怎样被发现的

如果以离太阳由近至远的顺序排列,木星排第五。木星是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中体积和质量最大,它有着极其巨大的质量,是其他七大行星总和的2.5倍还多,是地球的318倍,而体积则是地球的1,321倍。同时,木星还是太阳系中自转最快的行星,所以木星并不是正球形的,而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木星是天空中的亮度仅次于太阳、月亮和金星(不过有时会比火星稍暗,有时要比金星亮),木星为第四亮的星星。木星主要由氢和氦组成,中心温度估计高达30,500℃。在木星表面有一个大红斑,从东到西有40,000千米,从北到南有13,000千米,面积大约453,250,000平方千米。这个红斑仍有不少的猜测,很多人认为它是一个永不停息的旋风,它的范围可以吞没3个地球,但最终未得到证实。

木星的发现

早在史前,木星就为人所知了。根据伽利略1610年对木星四颗卫星:木卫一,木卫二,木卫三和木卫四(现常被称作伽利略卫星)的观察。第一个发现就,这些卫星是不以地球为中心转,也是赞同哥白尼的日心说的有关行星运动的主要依据。许多年来人们一直认为木卫三是1609年由伽利略通过他自制的望远镜发现的,于是连同其他三卫都被称为伽利略卫星。其实木卫三是中国战国时代的天文学家甘德发现的,比伽利略早了将近2000年。他着有《岁星经》和《天文星占》两书,可惜均已失传。在唐朝天文学家瞿昙悉达编着的《开元占经》第二十三卷中有这样的记载“甘氏曰:单阏之岁,摄提格在卯,岁星在子,与须女、虚、危晨出夕入,其状甚大有光,若有小赤星附于其侧,是谓同盟”。

木星释放的力量

对于要星的多年考察,人们发现木星正在向其宇宙空间释放巨大能量。它所放出的能量是它所获得太阳能量的两倍,这说明木星释放能量的一半来自于它的内部。木星本身就存在着热源,在加上它不断的吸积着太阳所释放的高能粒子,因此他所具有的能量就越来越大。

众所周知,太阳不断放射出的光和热是因为太阳内部时刻进行着核聚变反应,在核聚变的过程中就会释放出大量的能能量。而木星是一个巨大的液态氢星球,本身已具备了无法比拟的天然核燃料,加之木星的中心温度已达到了28万K,具备了进行热核反应所需的高温条件。至于热核反应所需的高压条件,就木星的收缩速度和对太阳放出的能量及携能粒子的吸积特性来看,木星在经过几十亿年的演化之后,中心压可达到最初核反应时所需的压力水平。一旦木星上爆发了大规模的热核反应,以千奇百怪的漩涡形式运动的木星大气层将充当释放核热能的“发射器”。所以,有科学家猜测,几十亿年后,木星就会从一颗行星一颗名副其实的恒星。

木星光环

木星也有一个与土星相似的环,不过又小又微弱,如上图。其实木星光环的发现纯属意外,它的发现是由于两个旅行者1号的科学家一再坚持航行10亿千米后,应该去看一下是否有光环存在。其他人都认为发现光环的可能性为零,但结果证明它们是存在的,如果当时不是当这两个科学家的坚持,想必我们就不会知道木星上原来也的光环,不过木星光环中的粒子可能并不是稳定的在,大概是由于大气层和磁场的作用,因此,要想操持光环,它们需要被不停地补充。处在光环中公转的两颗小卫星木卫十六和木卫十七应该是光环资源的最佳候选。

在木星渔和最外层的大气层之间还有一个强辐射带,这是伽利略号飞行器对木星大气的探测是时惊人的发现。这个辐射带大致相当于电离层辐射带的十倍强,而且还发现,这一辐射带里含有不知来自何处的高能量的氦离子。在1994年7月,苏梅克~利维9号彗星碰撞木星,有着惊人的现象。这种现象用业余的望远镜都能看地很清楚,而且在一年后,依然可以用勃望远镜观察到。

我们知道,木星的亮度仅次于金星,四个伽利略的卫星用双筒望远镜就容易观察到,而且木星表面的带子和大红斑可由小型天文望远镜观测。迈克?哈卫的行星寻找图表显示了火星以及其他行星在天空中的位置。越来越多的细节,越来越好的图表将被如灿烂星河这样的天文程序来发现和完成。过去有人猜测,在木星附近有一个尘埃层或环,但一直未能证实。1979年3月,“旅行者1号”考察木星时,拍摄到木星环的照片,不久,“旅行者2号”又获得了木星环的更多情况,终于证实木星也有光环。木星光环的形状像个薄圆盘,其厚度约为30公里,宽度约为6500公里,离木星12.8万公里。光环分为内环和外环,外环较亮,内环较暗,几乎与木星大气层相接。光环的光谱型为G型,光环也环绕着木星公转,7小时转一圈。木星光环是由许多黑色碎石块构成的,石块直径在数十米到数百米之间。由于黑石块不反射太阳光,所以一直我们都没发现。

木星的大气层厚而浓密,它的主要成分为氢,大约占80%以上,其次是氦,约占18%,其余还有甲烷、氨、碳、氧和水汽等,总含量不足1%。由于木星的内部能源较较,因此赤道与两极的温差并不大,不超过3℃,因此木星上南北风很小,主要是东西风,最大风速达130~150米/秒。木星大气中充满了稠密活跃的云系。各种颜色的云层像波浪一样在激烈翻腾着。在木星大气中还观测到有闪电和雷暴。由于木星自转很快,因此能在它的大气中观测到与赤道平行的、明暗交替的带纹,其中的亮带是向上运动的区域,暗纹则是较低和较暗的云。

木星离太阳的平均距离为7.78忆公里,所以它表面的温度比地球的温度小很多。从木星接受太阳辐射计算,其表面有效温度值为-168℃,而地球观测值为-139℃,“先驱者11号”宇宙飞船的探测值为-148℃,仍比计算值高,这也说明木星有内部热源。“先驱者号”探测器对木星考察的结果表明,木星没有固体表面,它是一个流体行星。主要是氢和氦。木星的内部分为木星核和木星幔两层,木星核位于木星中心,主要由铁和硅构成,是固体核,温度达3万K。木星幔位于木星核外,以氢为主要元素组成的厚层,其厚度约为7万公里。木幔外就是木星大气,再向外延伸1000公里,就到云顶。木星的光环是存在的,只不过比较小比较微弱。

木星大红斑

木星的表面特征变化很大,但它也前持久和半持久的特征,其中最显着最持久,也最为人们所熟悉的就是木星表面的大红斑了。木星的大红斑位于南纬23°处,东西长4万公里,南北宽1.3万公里。它位于赤道南侧、长达2万多公里、宽约1.1万公里的一个红色卵形区域。探测器发现,大红斑是一团激烈上升的气流,呈深褐色。这个彩色的气旋以逆时针方向转动。在大红斑中心部分有个小颗粒,是大红斑的核,其大小约几百公里。这个核在周围的反时针漩涡运动中维持不动。大红斑的寿命很长,可维持几百年或更长久。

从17世纪中期,人们就开始对它进行时断时续的观测。从1879年以后,人们就对它进行了连续的记录,并发现它在1879~1882年,1893~1894年,1903~1907年,1911~1914年,1919~1920年,1926~1927年,特别是在1936~1937年,1961~1968年,以及1973~1974年这些年代中,变得显眼和色彩艳丽。在其他时间,显得暗淡,只略微带红,有时只有红斑的轮廓。那为什么这个斑是红色呢?它又是什么结构?如何能持续这么长的时间?对于这些问题,仅凭地面上的观测是无法解答的。

根据科学家雷蒙?哈依德的理论,大红斑是木星上某种像山的有永久我特征所造成的大气扰动。但是“先驱者”发现木星表面是流体,完全排除木星外层具有固态结构表面的可能性,因此上面的理论自然就不成立了。“旅行者1号”发回的照片使人们更清晰地看到,大红斑宛如一个以逆时针方向旋转的巨大漩涡,其浩瀚宽阔足以容纳好几个地球。从照片上还可以分辨出一些环状结构。仔细研究后,科学家们认为,在木星表面有着厚厚的云层,大红斑就是一个耸立于高空、嵌在云层中的强大旋风或者是由一团激烈上升的气流所形成的。其实,在木星与大红斑相信的特征还是有的。大红斑的偏南处,有3个白色卵形结构,它们首次出现于1938年。

在1972年,地面观测发现木星的北半球上出现一个小红斑,18个月以后“先驱者10号”到达木星时,发现其形状和大小几乎同大红斑相似。再过一年,“先驱者11号”经过木星时,这个红斑竟踪迹皆无,由此我们发现,那个红斑只存在了两年。木星上的斑状结构一般持续几个月或几年,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在北半球作顺时针方向旋转,在南半球作逆时针旋转。气流从中心缓慢地涌出,然后在边缘沉降,遂形成椭圆形状。它们就像地球上的风暴一般,但规模要大得多,时间持续的也很长。

木星云色彩斑斓说明了木星的大气中有着十分活跃的化学反应。在探测器拍摄的照片上,可以看到木星大气明暗交错的云带图形。从南极区到北极区依稀可辨17个云区或云带。它们的颜色、亮度均不相同,也许是氨晶体所组成;褐色云带的云层要深些,温度稍高,因而大气向下流动;蓝色部分则显然是顶端云层中的宽洞,通过这些空隙,方可看到晴朗的天空。蓝云的温度最高,红云的温度最低。由此判断,大红斑是一个很冷的结构。如按平衡状态而言,所有的云彩都应该是白色的,只有化学平衡被破坏后,才会出现不同的颜色。那么,在木星上,到底是什么破坏化学是什么平衡呢?科学家们推测,可能是荷电粒子、高能光子、闪电,或是沿垂直方向穿过不同温度区域的快速物质运动。

在大红斑中,有一种橙红色使人一直很困惑。有人认为这种颜色的大红斑是升气流形成的云中放电的现象。对此,美国马里兰大学的一位名叫波南贝罗麦的博士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在一只长颈瓶中放上木星大气中存在的一些气体,如甲烷、氨、氢等,对这些气体施加电火花作用,结果发现原先无色的气体变成云状物,一种淡红色的物质沉淀在瓶壁上。这个实验为人们解开大红班颜色之谜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很多天文学家认为磷化物就可以说明大红斑的颜色。自从卡西尼发现大红斑以来,到今天已有300多年了,对于大红斑持续了这么长的时间的原因,有些人认为是由于木星又密又厚的大气,但这只是一种猜测。

因为木星上的大红斑与其他卵形结构的长寿,主要包括两个问题:这些斑状结构必须是稳定的,不然它们只能存在几天;还有另一个能源问题,一个稳定涡流如果没有能源维持,很快就会下沉。木星大红斑每小时时速可达400千米,而地球上的龙卷风最高时速连它的3/4都达不到,而且持续时间与木星大红斑大小都比地球龙卷风长和大。至于为什么,至今依然没能解答。

㈣ 开发木星的氢气足够人类使用好几十亿年吗

首先对于您的问题,我认为:
1,如果只是简单的以木星上的氢气的量为标准,可以认为开发木星的氢气足够人类使用好几十亿年。
2,不过对于该方案的可行性目前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问题过于复杂,如氢的运输等。
3,最后,木星上的氢是非常多的,开采时要考虑木星乃至宇宙的问题。

㈤ 能否开采木星的金属氢呢有什么难点

现在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不再会为了一顿饭而烦恼,衣食住行都有很大的改善,但是对于我们来说现在的问题还是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供应不足,所以各个国家都在努力开采更多的资源,但是现在能够开采的地表资源几乎都开采了,所以很多人都把目光看向了其他星球,那么能否开采木星的金属氢呢?有什么难点?可以,唯一的难点就是科技实力不够,不然太阳的资源都可以开采。

我们做为现在已知的最高只会生物,不管外星人是否存在,那些没人居住的星球默认都是我们的,但我们想要上面的资源不是简单的事情,登陆火星最近的天问一号才开始发射,想要登陆木星开采资源只有人类文明的大进步才行。

㈥ 怎么样开发土星 和木星 的巨大氢气储存量

建议用吸星大法直接把那两颗星球上的资源吸过来

㈦ 如何开发和利用身边的科学资源

一、开发和利用农村的植物资源。
在我们农村,有着丰富的植物资源。在农村的田野里、桑地上、小河边等一些地方,生长着无数有名的、或不知名的植物,为我们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在科学教学中,能形象直观地进行教学,提供直接感知的植物,让学生对所要研究的植物形成正确的概念,为学生提供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有很好的帮助。在这过程中,不但能使学生掌握好科学的理论知识,而且让学生了解到科学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如教关于花的知识,第一次上课时,我叫学生课前采集一些花,课堂上进行仔细观察,虽然也能掌握有关花的知识,但跟我第二次带学生去米丘林实验基地(学校实验基地)上课相比,无论是兴趣也好,还是创新发散思维也好,都比第一次关在教室里上好得多。课前学生一听说要各自带好自己所需的观察工具去校外观察,上课铃声前,他们早就带好工具,排着队等候发“兵”了。一到园地,他们各自拿出自己的观察工具,根据小组分工进行认真仔细观察,有的用放大镜观察,有的用照相机拍摄,有的干脆用手摸一摸花柱柱头有没有黏液,闻一闻花香,还有的一位学生拿着数码摄像机拍摄小蜜蜂采花的过程……,总之一句话,学生非常投入,组员之间配合默契。我从他们的课堂反馈中发现,他们不但知道了花的结构,而且了解了花的几种传粉方式(风媒传粉、虫媒传粉、人工传粉),并懂得了什么样的植物开什么花,花是怎样的?像这样的学习,既学到了知识,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
在教学《植物的一生》这一章时,为了让学生能清楚地了解植物一生的变化,观察它一生成长的过程,我利用学具袋中的几颗凤仙花的种子,让每位学生将种子种到可以携带的罐子中,给凤仙花浇水、除草的同时观察凤仙花一生成长的变化,并每天带到课堂中予以科学观察。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观察到了凤仙花从种子变成芽,芽长成苗到凤仙花开花、结果,以及收集到了种子。学生在观察凤仙花一生成长变化时,同时也对身边其他的很多植物进行了对比观察,切实了解到了植物一生的变化。学生通过这种活动,既观察到了植物一生的变化,又培养了动手的能力。
在教学《有生命的物体》这一章的植物部分时,为了要使学生清晰地观察到植物是怎样通过体内“导管”将水分输送到全身各部分的情形,我预先布置学生采集内质较肥厚、叶子较宽大的植物。学生采来后把它洗净,然后把它的根浸泡在盛有红色墨水和蓝色墨水的瓶中。经过一段时间后,学生就能够清楚观察到植物通过“导管”将红色液体和蓝色液体吸收到茎和叶片上,从而让学生了解到植物是怎样喝水的。
二、开发和利用农村的动物资源。
在农村,有着极其丰富的动物资源。学生可以充分接触的非常多的动物,通过对动物的饲养、观察,就可以充分地了解动物,并进行科学研究。我充分利用这一科学资源进行教学,变枯燥无味的课堂为生动活泼的课堂,让学生人人参与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理论联系实际,生动形象地学到科学知识,激发学生对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学《有生命的物体》这一章的动物部分时,我就让学生课前准备捉一些蜗牛、蚂蚁、蜻蜓等动物,上课时带到教室里进行仔细观察、比较,既诱发了学生从小有研究科学的兴趣,又为学生深刻认识动物提供感性材料。通过对这些动物的学习研究,使他们认识了这些极小的动物,并产生了爱怜之情。我还在课上出示了金鱼、公鸡、青蛙等动物,让学生观察研究,学生显示出了极大的兴趣。我就根据学生的这个特点,并参照家乡丰富的动物资源,让学生饲养一种小动物。每个学生都饲养了一种小动物,并能成功养殖。通过学生的这种行为,既让他们观察到了动物一生的变化和生活的习性,又培养了他们热爱家乡,热爱小动物的情感。
教学《动物的生命周期》时,讲到了蚕的一生。由于不可能在课堂中看到蚕的一生完整的变化过程,我提前指导学生制定养蚕的计划,让学生按计划去观察蚕的变化,认真写观察日记。学生通过饲养、观察,对蚕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记得一清二楚。等到我上这些课时,对学生养蚕的情况和记录进行考查,针对学生所记录的情况,观察到的现象展开讨论,课堂上同学们各抒己见,学习的兴趣高涨,课堂非常活跃,学生很快地概括出蚕的一生要经过四个阶段的特点。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上课的热情,还培养了学生怎样有计划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
三、开发和利用农村的自然环境。
农村自然条件丰富,山青水秀,河道纵横,岩石、土壤到处都是;春、夏、秋、冬的物候变化多端;瞬息万变的电闪雷鸣,云、雾、雨、露、霜、雪等自然现象司空见惯,蜿蜓的河流,广阔的田野,悦耳的虫鸣鸟叫,都为科学教学提供了活生生的素材。假如这些探究只局限于课堂上,单凭标本、直观教具或CAI课件是远远不够的,这样既会束缚学生探究的思维空间,又会造成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减弱。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合理取材,让学生接触大自然,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去观察、去实验、去考察、去感知自然现象,学生科学课既能上得生动活泼、学到许多科学知识和方法,又能受到爱家乡、爱大自然的教育。
在教学《空气》这一章时,我让学生先去呼吸不同地方的空气,感受不同的气味,并用各种方式收集空气,感受空气。让学生到户外感受空气的流动,看看空气在不同的地方是如何流动的。再在课堂中用各种实验加以验证,为学生了解空气的流动提供了更广泛的依据。空气是无所不在、无处不在的,学生通过身边的万物对空气的需求,了解到了空气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并懂得了要注意不能污染空气。把大自然当做课堂进行教学,使学生受到爱科学、爱大自然的教育。如教学《天气》这一章时,讲到了云、雨、风和气温等有关自然现象,我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学习课本知识,看看云的样子,品尝雨的味道,感受风的力量,体验气温的变化。我经常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进行实验,当今天天空的云特别多时,我就让学生去看云的样子,说说它们的名字,认识它们。当天下雨时,我让学生到外面去测测雨量,尝尝雨的滋味,真正去感受雨带给我们的一切。我还让学生每天记录风向和风力的大小。学生还每天记录气温的高低,感受大自然气候的变化。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使他们明白平时熟视无睹的这些事物,就是大自然的一角,其中包含着无穷无尽的科学知识,等着他们去研究。同时也认识到只有通过仔细观察,才能揭开其中的奥秘,并让学生陶醉在大自然这美妙的环境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
四、开发和利用校本资源
1、 建立实验室,允许自行实验。
要使小学生的科学探究真正落到实处,就必须像科学家那样为其准备一个能自行实验研究的“实验室”,而学校里的实验室则是学生自行实验的最好场所。因此,农村学校必须要建立一个专用的实验室,购进必需的实验器材,除了科学课上进行实验探究,还可以利用午间活动和放学后时间开放,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设想,自行实验,由值班实验教师提供所需的器材和相应的指导,学生在没有压力的环境里,轻松自在,会设想出许多奇思妙想的实验设计,通过互相合作、自主实验,他们定会发现许多有价值的科学现象,领悟书上学不到的科学知识,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 发挥网络、图书室优势,扩大信息收搜范围。
在探究中,学生经常会碰到这样那样的疑问,说实在的,有些疑问连老师都难以解释清楚,而学生恰对这些问题最感兴趣。比如学习太阳系时,许多学生提出了:“有没有外星人?木星、火星上有哪些物质?”等问题,像这些问题,单凭书上是没办法解决的,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从图书馆借来大量有关这方面的书刊,以便上课查询,同时还开放因特网,让学生带着对宇宙的神秘向往自主收搜信息,并把收集到的信息,随时记录下来,然后集体交流总结,通过这样的自主收集信息,可以扩大学生探究的范围,激发学生探究宇宙科学的兴趣。
3、 建立实验基地,直接参与实践活动。
许多科学教师可能对教材中的生物学部分内容教学感到头疼,尤其是种植部分内容。一方面由于现在学生缺乏社会实践,对动物的生活习性、植物的生长过程知道的甚少;另一方面由于各学校缺少种植和养殖基地,使得教学只是一种“纸上谈兵”。因此,我校发挥自身优势,腾出校园中的一块空地,开垦成实验基地——米丘林实验基地,分成二部分:养殖区和种植区。养殖区主要是饲养着教材上出现的动物,如鸡、兔之类的动物,当上这部分内容时,便可提供活生生的实物,供学生观察探究。种植区除了种植教材上出现的植物外,还可以从田地里引进许多新品种。种植这部分作为学校生物探究的主要部分,凡是种植类的课,都在基地内上,并要求学生对所种植的植物进行精心管理、仔细观察、认真做好观察记录。米丘林实验基地既为学生提供了各种活生生的动物、实物和植物材料,又成了学生生物探究的主要场所。
五、开发和利用家庭资源
在实验探究中,往往有许多实验不是马上就能知晓它的结果,而需很长一段时间才有结果,如蚕、青蛙的一生观察、种子发芽的观察,像这样的观察,单在课堂里拿几件标本或实物是很难解决问题的,让学生在家里自己亲手动手养一养,种一种,这样更利于学生的探究。我教《蚕》时,课前先请学生自己在家养几条蚕,精心饲养,仔细观察,并做好详细的记录,课内进行集体交流汇报。这样一来,学生对蚕的一生非常了解,课堂上人人有话说,个个举手发言。在交流会上,各学生纷纷拿着自己的实验记录,选择自己最擅长的表述方法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用文字表格形式,有的用生动图画形式。另外,丰富家庭的科普读物,关注科技资讯信息,引导学生建立自己的小小图书馆,并提高其利用率。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对家庭饲养与种植的动植物进行一些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这样通过课内与家里互相结合,使知识从感性认识自然上升到理性认识,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还激发了学生们探究科学的兴趣。
六、开发和利用社区资源
与本街道社区科研、企事业单位建立联系,共建科技活动场所,开展现场科技教学活动;聘请科技人员和专家担任学校科技活动的指导老师,聘请家长中的科技工作者定期向学生作科普讲座。例如把学生带到果园,了解果树的栽培与嫁接;到工厂参观产品是怎样生产出来的等等。

㈧ 人类能开发宇宙资源吗

茫茫宇宙是产生人类新文明的摇篮,在那儿人们可以寻找新的生活和生产资源,从而建立起崭新的生存环境,创建更加辉煌的第二文明——“人类地外文明”。毋须想象,人类进入太空开发宇宙资源,绝不是幻想,从60年代起,人类灵感的探针就已伸进了茫茫宇宙,几十年来,人类大胆地打开了一个个太空的窗口,用现代科学的手段,俯仰太空的各个角落:阿波罗号宇宙飞船登月征服了月球,美丽传说中的嫦娥仙子不再寂寞;人们又将视线转向火星、金星、木星、土星等太阳系的各大行星乃至太阳本身,继而探测的目光又穿出了太阳系,甚至进入了河外星系。一个个航天器在太空自由地漂行着,当然它们也肩负着人类付予的神圣使命:了解宇宙,认识宇宙,继而开发宇宙。“哈勃”望远镜是地球人类奔赴宇宙的视觉前沿,“伽利略”探测器监控着木星,“尤利西斯”探测器也时刻注视着太阳——这颗与现代人类最直接的恒星。太阳系下的行星始终在人们的认识与了解中,这其中,人类对火星的认识最为全面,仅美、俄的各种火星探测器(如“水手”系列、“火星”系列、“海盗”、“火卫”、“观察者”等),自60年代以来数十次(至少26次以上)的发射,对火星的诸多情况都有了认识和了解,比如基本的大气参数、土壤结构、地形地貌等,甚至推测那儿可能曾经有生命的存在,相对于其他球体,那儿的温度(火星赤道温度为20℃,平均-60℃)、大气等环境,比较起来是最适合人类生存的第二天体,暂可算作是人类可能生存的第二支点、第二时空。火星对人类有着重要意义,人们不仅开始探测火星,连开发火星的计划也正在实施中,俄罗斯的“火星漫游车”计划开始实验,美国的“火星开拓者”也在开始建造,“火星94计划”、“火星96计划”相继出台,预计在2035年前后人类就可以在火星上居住了。火星基地的建成,也是人类飞出太阳系,奔向宇宙的“跳板”。

人们已经行动起来了,开发火星如此,开发其他星球、星系人类同样充满了雄心壮志,航天飞机、宇宙飞船、“和平”号航天站能在太空中自由地穿梭和遨游,总有一天,人类的航天器能够飞出银河系,去那更加遥远的“世界”。我们相信,那边风景一定独特有趣,说不定那些飞碟的主人——外星人正等着我们去做客呢!他们会殷勤待客,在他们的时空下为我们展示一种更加灿烂壮观的“地外文明”。人类正需要创建一个崭新的文明,到时我们就可以和星系间的外星人自由来往了,那又将是一个更加辉煌无比的时刻,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桃花源”也不过如此了。我们可以尽情地想象那时我们的生活是怎样一种情景:地球、火星乃至太阳系、银河系都是我们遥远的故乡了,在茫茫宇宙中,我们并不孤立固定地生活在某一个星球上,我们可以旅行生活般地在各个星系驻足,根据星系间距离的远近,我们将对一个个的星球、星系进行探索和开发,那时将获得许多现代人思想不可及、理论不可述的各种物质和材料,当然同时也包括各种现代人不可理喻的思想体系和时空观念,那时展示于人们面前的将是五维、六维乃至更多维的空间,再融入一种更加高级的文字,甚至根本不用文字,而代以一种更加高级先进的抽象工具。所有这些将是那时的人们创建高度发达的文明的基本元素与工具,它们在现代人眼里就像那古埃及金字塔作为镌刻着人类史前文明的丰碑,让现代人感到震惊和无法理喻。

我们现在还生活在太阳系里,生活在地球上,但我们的故乡却在逐渐苍老。太阳系中这个椭圆的梨,已在逐渐失去其光泽,人类生存的空间变得越来越狭小,越来越贫瘠,原来美好的生态环境逐渐被破坏,日渐恶劣,人们已经不敢想象百年、千年后的地球居民将在怎样的一种环境下生存,人们已变得忧心忡忡。忧思、徘徊之后,人们找到了新的曙光,人类把目光投向了宇宙:茫茫宇宙是多么广袤无垠呀,那儿有无穷无尽的资源,而相比之下,地球却是苍老了(相较于自身可能存在的年龄),需要水、石油和其他资源,以满足其表面芸芸众生的需要,我们到哪儿去寻找呢?唯有把探索的目光伸向空间,伸向宇宙,去开发、去掘取。于是现代的地球文明面临着一场巨大的生存变革,犹如一场飓风刮起来了,人们将告别地球这古老的故乡、古老的摇篮,去那茫茫宇宙,寻找新的时空,创建新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