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找有用的行情資料,學習更多百科知識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管理 » 北京资源勘查有多少家

北京资源勘查有多少家

发布时间: 2022-04-11 17:01:12

A. 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的资源勘查工程(能源)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的资源勘查工程(能源)到目前的就业率为92.65%。该专业在全国排名靠前,在前三名以内。女生有报这个专业的,人数不是很多。这个专业属于艰苦专业,应该有个心理准备。

B. 地质类院校资源勘查专业的,全国有几个好一点的

中国地质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项目的大学;是国家批准设立研究生院的大学;是以地球科学为主要特色,拥有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两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理、工、文、管、经、法、教、哲、农、艺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 特色培养 地球科学菁英班 “地球科学菁英班”2012年开始面向全国招生。根据高考成绩和学生志愿,选拔自主意识强、综合素质优秀、有志于开展地球科学研究的高考优秀学生进入菁英班学习。菁英班管理采取大学二年级分流补进,大学三、四年级只分流不再补进。入选菁英班的学生,将在本科阶段采取“双导师制”和“2+1+1”人才培养模式,即大一、大二集中学习基础课,大三分四个专业自主选择学习,大四进入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地质科学院相关所跟随导师进行研究性学习。本科期间有机会参加由中科院、地科院相关专家开设的专题课程和讲座学习。本科学习期间,成绩优秀者可获得专项奖学金,并可获得推荐保送攻读中科院和地科院相关研究所及本校研究生的机会。 李四光计划 参加“李四光计划”的学生以夯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不受现行专业教学计划限制,突出基础理论学习、科学素养培养、科研方法与技能训练。学生修完各类规定学分(理论课、实践教学、自主学习)可以毕业,毕业专业由学校根据其学习的主体内容确定。每年5月学校组织专家从全日制大一学生中选拔30名课程成绩优秀,英语水平高,具有较强自主意识和自学能力的学生,从大学二年级开始进入“李四光计划”。入选“李四光计划”的学生享受与在校硕士研究生同等的借书、阅览待遇,学校每学期免费为其提供60学时的上机学习机时,学校各实验室免费为其提供实验条件,优先安排实验研究。对成绩优秀,外语成绩达到国家英语六级(或TOEFL成绩达到90分,或雅思成绩达到6.0)合格以上的学生获得免试推荐研究生资格,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科研究方向和导师。 地质学国家理科基地班 国家地质学理科基地班是全校唯一国家级研究型人才培养基地,是地质学专业全国仅有的四个基地之一。自1995年招生以来,国家每年投入专项资金进行人才培养,重点培养地球科学领域高层次、研究型人才,毕业生有80%左右进入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深造。 国家地质学理科基地班在教学、课外科研、国际交流等方面享受特殊优惠政策,如英语教学、高额奖学金、专用阅览室、优先获得本科生国际交流机会等。其课程体系包括自然科学、地球科学、人文科学三大部分,重视培养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和专业基础。国家地质学理科基地班实行分流补进的动态优秀人才选拔模式,补进时在全校范围内择优选拔。 资源勘查工程(基地班) 1996年经国土资源部(原地矿部)批准创办资源勘查工程基地班(固体),是为适应地球科学发展和实现全球找矿战略需要,探索培养适应国外、国内两个市场的宽口径外向型、复合型高端人才而开设的;主要培养能运用现代地质理论和先进科技手段,从事固体矿产资源成矿过程成矿规律研究,固体矿产资源勘查评价、开发与管理、并获得其工程基本训练的高级研究或工程技术人才。是我国地质工科面向现代化、国际化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学校对该基地学生有特殊的优惠政策:如人均奖学金不低于1000元/年;毕业生免试推荐研究生的指标不低于40%;免费提供计算机上机机时不低于320小时;部分专业课进行英语教学等。该基地班实行末位淘汰、分流与动态补进这一优秀人才培养模式,在全校范围内择优选拔补进。 水资源与环境工程实验班 依托优势学科,按照“宽口径、厚基础、个性化、复合型”的原则进行培养。前两年的“宽口径、厚基础”教学使学生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和扎实的理论基础;后两年采用“一对一”或“一对二”的导师培养模式,在教授指导下参与科研和实践训练,使学生具有更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个性得到充分发挥,并具有学科交叉融合的知识背景,具备主动学习、接纳新知识、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和提高的发展潜力。该班50%以上的学生可以获得免试推荐攻读硕士学位资格,同时在推荐出国联合培养或深造等方面将优先考虑。 地质工程实验班 “地质工程实验班”以国家级重点学科地质工程为依托,旨在培养地质工程专业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实验班”是我校工科专业新型人才重点培养基地,已被列入学校的重点建设项目,采用创新培养方案,实行导师制,“完全学分制”与"分流-补进"制相结合的动态学籍管理办法。历届“实验班”毕业生80%以上都进入地质工程、土木工程等学科硕士研究生阶段学习。 地质与地球物理实验班 地球物理学实验班已成为我国培养从事固体地球科学研究人才的重要基地。本专业师资力量在全国名列前茅,硬件条件优越。学生需掌握数学、物理学、地质学及信息科学等基础学科知识,系统地学习地球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技术,熟悉从地面、地下、空间及实验观测所获得地球物理数据的处理与解释方法,初步具备认识和理解、模拟和解释地球系统的知识和能力。实验班实行分流补进的动态优秀人才选拔模式,补进时在全校范围内择优选拔。 强调地球物理学、地质学与现代高新技术结合,将地球内部圈层作为统一系统来认识其结构与动力学过程,是本专业的办学特色。本专业50%学生可以免试推荐攻读硕士研究生,部分进入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中科院等着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学习,10%学生获得进入国外着名学府深造的机会

C. 北京市地质勘查行业情况调查报告

按照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勘查行业管理的通知》(国土资发〔2006〕288号)和《关于开展地质勘查行业调查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7〕25号)的要求,我局认真开展工作,并于2007年1月底将制定的年度工作计划按时报部。于2007年3月6日将25号文转发至北京市属地化及其他有资质的51家地勘单位(不包括有色、煤炭、建材、冶金、石油化工),调查材料于3月底收齐,经过统计、汇总、整理、分析,现将北京地区地质勘查行业的基本情况、改革发展情况、相关优惠政策落实情况、问题与建议汇报如下。

一、行业基本情况

截止到2006年底,北京地区共核发地质勘查资质85家,统检后有业务269项,其中2006年共核发17家地勘单位资质。85家单位的资质情况如下:

取得一项以上甲级资质的单位42家,占49.4%;取得一项以上乙级资质的单位23家,占27%;取得一项以上丙级资质的单位20家,占23.6%。在269项业务中,甲级81项,占30.1%;乙级121项,占45%;丙级67项,占24.9%。

本次调查的主要对象是北京市属地化管理的地勘单位及其他在北京地区注册登记的有资质的单位51家(不包括有色、煤炭、建材、冶金、石油化工等中央部委的地勘单位及科研院所),其中国有地勘单位19家,其他地勘单位32家,以下同上。

(一)地勘单位人员状况

2005年,调查对象为41家。其中:国有地勘单位18家,职工总数4957人,专业技术人员2312人,高级技术人员695人,中级技术人员877人,劳动者报酬10073万元.离退休人员2337人。离退休费用4146万元。其他地勘单位23家,职工总数2379人,专业技术人员990人。其中高级技术人员455人,中级技术人员485人,劳动者报酬5243万元。

2006年,调查对象为51家。其中:国有地勘单位19家,职工总数5232人,专业技术人员2599人,高级技术人员802人,中级技术人员993人,劳动者报酬12730万元;离退休人员2599人,离退休费用4770万元;其他地勘单位32家,职工总数2761人,专业技术人员1154人,高级技术人员569人,中级技术人员596人,劳动者报酬6446万元。

(二)地勘单位基本经济情况

2005年,调查对象41家。其中:国有地勘单位18家,总资产216412万元,生产性固定资产50596万元,地质勘查专用仪器设备16261万元,总负债88798万元,所有者权益124594万元,节约与收益467万元;23家其他地勘单位总资产167572万元,生产性固定资产46182万元,地质勘查专用仪器设备18071万元,总负债105624万元,所有者权益651980万元,节约与收益10706万元。

2006年,调查对象51家。其中:国有地勘单位19家,总资产272247万元,生产性固定资产56021万元,地质勘查专用仪器设备19435万元,总负债128013万元,所有者权益145452万元,节约与收益314万元;32家其他地勘单位总资产278146万元,生产性固定资产79343万元,地质勘查专用仪器设备23607万元,总负债199560万元,所有者权益85739万元,节约与收益16709万元。

(三)单位收入与支出情况

2005年,41家调查对象中,18家国有地勘单位总收入101086万元。其中:地勘业收入9983万元,矿业权转让收入10156万元,工程勘察收入28298万元,其他产业收入44797万元。总支出76946万元,地质找矿支出1861万元。23家其他地勘单位总收入117606万元,其中:地勘业收入5023万元,勘查劳务收入2681万元(涉外129万元),工程勘察收入14679万元,其他产业收入92301万元。总支出92410万元,其中地质找矿支出1070万元。

2006年,51家调查对象中,19家国有地勘单位总收入133616万元。其中:地勘业收入10319万元,矿业权转让收入14879万元,工程勘察收入40632万元,其他产业收入54553万元。总支出111816万元,地质找矿支出3234万元。32家其他地勘单位总收入180308万元,其中:地勘业收入8838万元,勘查劳务收入8449万元(涉外706万元),工程勘察收入25420万元,其他产业收入142723万元。总支出147742万元,其中地质找矿支出6010万元。

二、国有地质勘查单位各项优惠政策落实情况

1999年,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规定,2000年北京市地矿局实行属地化管理,由中央在京单位划归北京市管理,地矿局所属地质勘查单位同时划归北京市管理,另外,首钢地勘院也划归北京市实行地方管理。2001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家经贸委管理的国家局所属地质勘查单位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地质勘查队伍改革有关问题的通知》等重要文件,为地质勘查队伍改革指明了方向,给地质勘查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据,为地质勘查单位的改革发展提供了动力,使地质勘查行业得到蓬勃发展。同时,他们也为国家找寻到了大量的矿产资源,为国家经济建设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可靠依据。近年来,地勘单位依靠国家政策,结合国家公益性、基础性地质工作和市场工作的需要,在队伍、经济发展方面得到了较大的提高,职工收入得到稳定提高。

(一)地质勘查费基数与年增长幅度(以下同上)

2005年,18家国有地勘单位共获得中央财政、地方财政的地质勘探费,中央财政及地方财政的国土资源大调查、矿产资源补偿费共计9983万元,2006年增长到10319万元,增加336万元。

(二)矿业权价款转国家资本金

由于近年来北京地区所设固体矿产探矿权很少,基本为矿产资源补偿费项目,一年1至2个,其他主要是地热资源勘查,为社会资金投入,国有地勘单位无探矿权。所以,没有矿业权价款转国家资本金问题。

(三)转产贷款财政贴息政策、税收优惠政策

基本没有政策优惠。

(四)离退休职工养老金保障政策

由于北京地区属地化管理的地勘单位部分已企业化,参加了北京市社会养老统筹,按照北京市养老保险政策执行。但北京地勘局所属地勘单位,由于没有改制成企业,未能参加北京市养老保险,实现社会统筹,还是按事业单位离退休政策执行,享受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待遇。

(五)基本医疗保险、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政策

北京地勘局所属地勘单位的医疗问题基本还是实行公费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基本能得到保障。其他企业化地勘单位都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失业、工伤保险,各项政策基本得到落实。

(六)增加工资

北京地勘局及所属地勘单位增加工资是按照北京市事业单位的政策执行,包括离退休人员的工资,都按照北京市的政策统一执行。

三、国有地勘单位改革发展情况

到2006年底,北京地区有资质的地勘单位达到85家,包括地矿、有色、冶金、建材、煤炭、石油天然气、科研、高校、外资等多种行业及经济类型,其中国有地勘单位42家(不含国有控股单位),除北京地勘局所属单位外,其他大部分都在京外开展工作,部分在国外开展工作。在得到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持下,地质勘查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地质勘查单位的实力不断得到加强。已调查的51家地勘单位,2006年的资产规模达到55亿元以上,人员规模达到8000人,特别是一些新成立的地勘单位,资金雄厚,不少单位注册资金均在5000万元以上。中地海外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底,2005年初取得勘查工程施工甲级资质,各类中高级技术人员60余人,注册资金2.1亿元。公司成立以来,主要在非洲及亚洲开展勘查工程施工及能源开发,特别是在尼日尔爾利亚,已成为在尼第二大外国公司,拥有职工2000余人,到2006年底,职工总数300余人,资产总额超过20亿元。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取得地勘资质,发挥优势,面向国家找矿突破主战场,在理论与实践和培养人才方面大显身手。到2006年底,从事地质勘查的技术人员达到800余人,资产总计超过14亿元,地质勘查业年收入4.5亿元,不仅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同时为国家地质找矿及科研做出了较大贡献。

在地质勘查行业的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各项工作,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精神,以北京城市地质工作为中心,加强基础性、公益性地质工作的精度和深度,为首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大力开拓商业性地质市场,鼓励技术创新,勤练“内功”,在管理上下功夫,不断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特别提出加快地质人才开发,为地质人才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保障。各单位结合本身的实际提出了“十一五”人才战略发展规划,以重大地质勘查和科技攻关项目为契机,以相关人才政策为保障,培养和引进各类管理、技术人才。

四、问题与建议

(一)问 题

(1)北京地区注册登记的地质勘查单位较多,但北京的地质勘查工作较少。在京注册登记的大部分单位实力较强,包括各部委、科研院所、高校等,但由于北京地区以往地质工作程度较高,为适应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市委市政府决定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已整顿关闭了相当部分固体矿山企业。所以,北京地区地质工作减少,在京注册登记的地勘单位主要在外地或境外工作,在北京开展工作的单位以北京地勘局所属单位为主,主要围绕北京的城市地质、环境地质开展工作,为北京的城市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服务,为改善北京的城市环境和生态环境服务。

(2)体制问题。全国事业单位分类体制改革已经全面展开,公益性地质工作与商业性地质工作分体运行的方向基本明确。为深入推进地勘单位体制改革,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建实建强”两支队伍还需要相关配套政策的支持。

(3)专业技术人才出现紧缺问题。由于20世纪90年代地质工作的不景气,地质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少,加上部分人才流失,老同志退休。虽然这些年接收了一些毕业生,但他们还需要有一个过程才能担当重任,独当一面。

(二)建 议

(1)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的教育与培养,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整体专业技术水平,尽快解决专业技术人员紧缺问题。

(2)进一步制定完善相关政策,加快推进体制改革。

(3)结合当前地质勘查行业发展、管理现状,尽快出台适合我国实际的地质勘查资质管理法规,做到依法行政。

(北京市国土资源局地勘处)

D. 中国资源总公司有多少个局

摘要 亲,有17个子公司,中国资源集团有限公司(China Resources Group Co., Ltd.) 简称“中国资源” 集团(CRG)是国资委管理的重要骨干企业 ,前身是1982年7月成立的中国资源勘探总公司。2003年4月,以其为核心组建中国矿山资源勘探公司,中国水资源保护开发公司,中国煤炭资源勘探公司,中国石油资源勘探公司等。2009年4月,经重组准备在香港上市的大型企业。2011年5月更名为中国资源集团有限公司,并正式进驻香港。 中国资源集团(CRG)是集煤炭生产和贸易、煤化工、煤矿装备制造、坑口发电、煤矿设计、矿山开采、矿石贸易、有色金属开采、有色金属提炼、稀有金属贸易、石油贸易、天然气开采及贸易、矿山设备、空压机等相关工程技术服务业务于一体的大型能源企业。

E. 北京有哪些测绘类公司

北京爱地地质勘察基础工程公司
中国石油集团工程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市地质工程勘察院
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
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
北京长地友好制图技术有限公司
北京国电水利电力工程有限公司
铁道部专业设计院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
中国地图出版社
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
中国四维测绘技术总公司
中航勘察设计研究院
北京市城建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国家测绘资料档案馆)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建设部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建设部遥感制图中心)
北京国电华北电力工程有限公司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
北京勘察技术工程公司
北京城市空间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四维图新导航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北京华星勘查新技术公司
北京航天勘察设计研究院
中兵勘察设计研究院
高德软件有限公司
易图通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北京灵图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地质出版社
北京苍穹数码测绘有限公司

不止这些,以上都是甲级测绘资质的 多了去了

F. 北京市年国土资源综合统计分析报告

2005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国土资源部的指导下,北京市国土资源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经济运行宏观调控的一系列决策,加强了土地参与经济宏观调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确保土地供应支持北京市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基础上,以“职责清、情况明、数字准、作风正、效率高”为目标,完善体制、提高素质,不断加强国土资源基础管理工作,注重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一年来取得了显着成效,圆满地完成了全年的各项工作任务。

一、土地资源

(一)土地资源状况

据2005年北京市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统计,北京市现有土地面积1 641 053.70公顷,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0.17%。土地利用率达87.05%。农用地1 105 495.3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7.37%,其中耕地233 400.93公顷,园地124 213.93公顷,林地690 996.11公顷,牧草地2 044.22公顷,其他农用地54 840.11公顷;建设用地323 022.9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9.68%,其中居民点及工矿区用地267 894.73公顷,交通运输用地28 900.98公顷,水利设施用地26 227.22公顷;未利用土地212 535.2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2.95%(图1)。

图1 2005年北京市土地利用现状

2005年北京市农用地面积比去年减少2 349公顷,减幅为0.21%;建设用地面积比2004年增加3 300.03公顷,增幅为1.03%。各类土地面积变化情况是:耕地面积比2004年净减少3 036.28公顷,减幅为1.28%;园地面积比2004年增加275.88公顷,增幅为0.22%;林地面积比2004年增加676.09公顷,增幅为0.10%;牧草地面积比2004年增加0.88公顷,增幅为0.04%;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比2004年增加1 209.46公顷,增幅为0.45%。

(二)土地利用情况

1.农用地

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十五”期间,北京市经济保持快速发展,GDP年均增长11.9%,其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分别增长2.7%、11.7%、12.3%。第一产业实现了战略性结构调整,都市型现代化农业强势发展。

当前城市发展外延增长较快,粗放式用地现象尚未得到扭转,节约、集约用地水平还较低,土地资源利用如何转向注重内涵、挖潜存量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需要下大气力,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从统计数据来看,发挥土地资源参与经济宏观调控等措施初步显现,与2004年同期相比北京市耕地面积减少速度趋缓(图2)。

图2 1999~2005年北京市耕地面积变化趋势

(1)2005年耕地减少的去向主要有四个方面:①建设占用。各类建设用地占年内减少耕地面积的33.06%,主要是首都机场扩建、六环路、京承高速、机场北线高速等国家重点工程和与奥运相关的重点工程。②农业结构调整。全市农业结构调整占年内减少耕地面积的54.91%,主要是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以推进生态农业、设施农业和创汇型农业为重点以及进一步调整农产品种植、养殖结构,优化农村经济结构等。③生态退耕、灾毁(包括自然损毁和退耕还林、还牧)占年内减少耕地面积的8.03%。生态退耕主要集中在怀柔区怀北镇、密云县西田各庄镇和北庄镇的丘陵地区;灾毁耕地主要原因是房山区十渡镇河道水毁等;④其他原因减少耕地占耕地年内减少面积的4%。如列入北京市政府重点工程,门头沟区永定河水源治理项目工程等。

(2)耕地占补平衡情况 加强了土地开发整理和 “占补平衡” 工作。北京市国土资源局制发了《北京市土地开发整理暂行办法》、《北京市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为科学合理、持续推进土地的开发整理,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提高耕地质量提供了体制和机制上的保障。2005年年内土地整理开发复垦补充耕地面积2 485.89公顷,其中整理土地686.17公顷,土地复垦258.47公顷,土地开发659.03公顷,农业结构调整654.09公顷,其他增加耕地228.13公顷,分别占年内耕地增加面积的27.60%;10.40%,26.51%,26.31%,9.18%。这些项目的组织和实施,提高了当地群众保护基本农田的意识,促进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2005年实现了新增建设占用耕地和土地整理开发复垦补充耕地总量平衡。

2.建设用地

2005年实际征收土地5 982.23公顷(含国务院批准920.89公顷),其中耕地2 918.93公顷(含国务院批准532.1公顷),北京市批准的项目征地5 061.34公顷,需占用农用地3 605.15公顷,其中耕地2 386.83公顷(见表1),2005年实际占用农用地面积接近国土资源部下达的指标。保障了首都经济建设发展的8个目标:①保证了中央在京机关单位和国防用地的需求;②保证了国家级重点工程(如首都机场东扩项目等)的用地需求;③保证了市级重点工程(如2008年奥运会场馆及其配套基础设施,五环路、六环路、京承一、二期等交通项目)的用地需求;④保证了本市现代制造业、电子、高科技产业类项目(如奔驰汽车项目、现代汽车配套项目、摩托罗拉公司迁址项目等)的用地需求;⑤支持了各区县经济发展建设的用地需求;⑥保证了本市房地产业均衡发展的用地需求;⑦保证了城市生态建设(如绿化隔离带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等)的用地需求;⑧保证了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旧村改造的用地需求。

图7 2005年国土资源管理从业人员学历构成

2005年行政管理经费78 766.47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拨款10 120万元,地方财政拨款55 312.21万元,其他收入13 334.26万元。

2005年北京市国土资源局系统参加两周以上各种院校培训毕业或结业人数共316人次,占从业人员总数的49.53%。其中党校学习44人次,行政学院学习15人次,参加其他院校学历教育及培训257人次。

截至2005年底,北京市国土资源局系统参加各种院校学历教育在校学习人数为126人,其中研究生1人、硕士生9人、本科生73人、大专生43人。

七、问题及建议

1.土地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北京市为加强土地管理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工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全市违法违规用地仍有发生 通过最新的卫星遥感监测显示,在不断加大执法力度、严格土地管理的大形势下,仍有一些区县发现了新的违法违规占地行为。

(2)土地利用的效率总体上不够高 主要表现在土地资源利用中,严格实行投入产出效益评测不够得力,粗放型外延式用地现象仍然存在。

(3)土地管理的力度有待提高,基础性工作需进一步加强 由于多年来土地管理的体制和机制等原因,全市的土地管理队伍相对薄弱,素质有待提高,运用高科技管理思想和手段,对土地实施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管理还存在一定差距,基础性工作仍需进一步加强、夯实。

“十一五”时期是首都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将举办2008年奥运会及庆祝建国六十周年等大型活动。同时,北京市经济发展正处于产业结构战略调整、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改善和郊区城市化加速阶段,未来几年,北京市的建设用地需求仍然呈现强劲增长态势。面对这种形势,针对当前土地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需要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节约集约用地,才能实现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严格土地管理工作的建议

结合北京市实际情况,对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工作,我们有以下三点建议。

(1)为落实《国务院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批复》的精神,努力实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和“十一五”规划纲要紧密衔接,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大纲已经基本完成。希望尽早受理并批复北京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利于全市“三规”同步、有序衔接、协调实施。

(2)鉴于北京市的土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保有数量确定方面,遇到较大困难。建议国务院有关部门能够研究考虑北京市实行易地土地开发整理、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试点,并希望得到国家有关部委的指导和帮助。

(3)目前的土地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不能适应目前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下产生的新情况、新问题,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生的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强劲需求、新村建设中发生的村民上楼的住宅、旅游观光的农民居住与经营结合的“宅基地”分配等问题,国有土地使用原划拨土地改变用途(居民楼住宅办商业、公司,办公楼等行政房部分开办经营性行业等),建议国土资源部能够加快研究有关法律法规的研究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