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管理 » 宝鸡市自然资源在什么地方
扩展阅读
分料器价格怎么样 2025-08-02 03:57:06
康卡斯为什么价格这么高 2025-08-02 03:52:48
石油队爆炸组是干什么的 2025-08-02 03:48:26

宝鸡市自然资源在什么地方

发布时间: 2022-09-05 10:08:50

㈠ 宝鸡在我们中国的哪个地方

拼音:Baoji
英语:Baoji City
邮编:721000
代码:610300
区号:0917
车牌编号:陕C
市树:白皮松 市花:西府海棠
城市名片:
省级文明城市(陕西首家、也是陕西唯一一家获此殊荣的地级市,2006)
国家园林城市(陕西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西北五省仅有的三个国家园林城市之一,2006)
全国百强城市(名列第81位,2003;名列第78位,2004;名列第73位,2006)
中国品牌经济城市(中西部地区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2005)
全国人民防空先进城市(2005)
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1997-2000,2005)
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六连冠” (2000-2006)
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2005,2008)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2000)
省级园林城市 (2004)
国家卫生城市(使陕西实现了零的突破,2005)
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西北首批国家环保模范城市,2005)
全国知识产权试点城市 (2007)
第四届中华宝钢环境优秀奖(陕西惟一获此殊荣的城市,2007)
全国绿化模范城市(陕西省和西北地区唯一的城市,2007)
数字化城管试点城市(全国第三批数字化城管试点城市,全省唯一一家数字化试点城市)
全国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建设试点城市(全省唯一一家被确定为全国试点的地级市,2007)
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旅游城市(陕西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2008)
金融生态城市(2008)
中国人居环境奖(2009)
国家节水型城市(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2009)
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城市(全国仅三个城市:吉林松原,山东潍坊,陕西宝鸡;2009)
国家森林城市(2009,第六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中荣获)
宝鸡的城市精神:“崇德尚礼、和谐包容、闻鸡起舞、开放创新”宝鸡,古称陈仓,是华夏始祖炎帝的故乡,周秦王朝的发祥地,素有“炎帝故里、青铜器之乡、佛骨圣地、民间美术之乡”美誉。位于陕西关中西部,地处陕、甘、宁、川四省(区)结合部,处于西安、兰州、银川、成都四个省会(首府)城市的中心位置,陇海、宝成、宝中铁路在此交会,是中国境内亚欧大陆桥上第三个大十字枢纽。辖九县三区,市域面积1.8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76万,其中市区人口75万,宝鸡地处东经106°18′~108°03′,北纬33°35′~35°06′。东西长156.6公里,南北宽160.6公里。东连咸阳市,南接汉中市,西、西北分别与甘肃省天水市和平凉市毗邻,全市总面积18172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555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60.44平方公里。
宝鸡地质构造复杂,东、西、南、北、中的地貌差异大,具有南、西、北三面环山,以渭河为中轴向东拓展,呈尖角开口槽形的特点。山、川、原兼备,以山地、丘陵为主,山地占总面积56%,丘陵占总面积26.5%;川原占总面积17.5,呈现“六山一水三分田”格局。宝鸡市面积18175平方千米,常住人口375.7万人(2007年)人口出生率为9.97‰,死亡率为5.76‰,自然增长率为4.21‰
渭滨区面积 728平方千米,人口39万。邮政编码721000。
金台区面积 332平方千米,人口37万。邮政编码721001。
陈仓区面积2517平方千米,人口59万。邮政编码721300。区人民政府驻虢镇。
凤翔县面积1179平方千米,人口51万。邮政编码721400。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岐山县面积 855平方千米,人口46万。邮政编码722400。县人民政府驻凤鸣镇。
扶风县面积 751平方千米,人口46万。邮政编码722200。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眉县面积 863平方千米,人口30万。邮政编码722300。县人民政府驻首善镇。
陇县面积2418平方千米,人口25万。邮政编码721200。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千阳县面积 959平方千米,人口13万。邮政编码721100。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麟游县面积1606平方千米,人口 9万。邮政编码721500。县人民政府驻九成宫镇。
凤县面积3187平方千米,人口10万。邮政编码721700。县人民政府驻双石铺镇。
太白县面积2780平方千米,人口 5万。邮政编码721600。县人民政府驻嘴头镇。
* 此处区划地名资料截至2005年12月;面积、人口数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06)》,人口截至2004年底。 * 宝鸡地处东经106°18′~108°03′,北纬33°35′~35°06′。东西长156.6公里,南北宽160.6公里。东连咸阳市,南接汉中市,西北与甘肃省天水市和平凉市毗邻,全市总面积18172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555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33.1平方公里。
宝鸡地质构造复杂,东、西、南、北、中的地貌差异大,具有南、西、北三面环山,以渭河为中轴向东拓展,呈尖角开口槽形的特点。山、川、原兼备,以山地、丘陵为主,山地占总面积56%丘陵占总面积26.5%;川原占总面积17.5,呈显“六山一水三分田”格局。
宝鸡属于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全年气候变化受东亚季风(包括高原季风)控制。冬季,处于强大的西伯利亚、蒙古高气压南侧,受制于极地大陆气团,天气寒冷干燥;夏季,处于印度低气压和印缅低压槽的东北部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西侧,热带海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常在本区上空交绥,或被单一的热带海洋气团控制,温热多雨和炎热干燥天气交替出现;春、秋二季处在冬、夏季风调交替的过渡时期,使故里委升温迅速且多变少雨,秋季降温迅速又多阴雨连绵,成为关中秋季连阴雨最多的地区。日照比较充足,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日照时数在2000~2200小时之间。室内平均气温以渭河平原谷地为最高,达12~14℃。本市年平均降水理在590~900毫米之间,是关中降水量最多的地区。
[区域人口]
宝鸡市辖12个县区,138个乡镇(36个乡,102个镇),12个街道办事处。
宝鸡市辖9个县3个区。3个区:金台区、渭滨区、陈仓区;9个县:凤翔、岐山、扶风、眉县、陇县、千阳、麟游、太白、凤县。
[自然资源]
(一)矿产
宝鸡矿产资源丰富,现已发现各类矿产地126处,探明储量的85处;发现各类矿产26种,探明储量的18种;主要矿种探明储量的有:金5.242吨、铜8.6万吨、铅锌250万吨,另外还有大量的硫、磷、硅石、石灰石、大理石、红柱石、煤、石墨等非金属矿种,其中:铅、锌、金是宝鸡的优势矿种,已探明的储量在全省占有重要地位。今后探明储量可能更多,潜在的经济价值铅锌5.3亿元,金37.4 亿元。
(二)土地
全市土地总面积1817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总面积568万亩,有效灌溉面积279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53%。种植业面积较大,占66.4%,林业占4.4 %,牧业占14.4%,副业占14.7%,渔业仅占0.1%。
(三)水资源
全市的河流以秦岭为界,分属黄河、长江两大流域 。秦岭以北为黄河流域的渭河及基支流水系;秦岭以南为长江流域的嘉陵江上游河段及汉江部分支流河源段水系。黄河流域各河流的流域面积占全区河流面积的70%左右;长江流域各河流的流域面积约占30%。全市的水资源总量为48.8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径流量41.3亿立方米,地下水可采量7.5亿立方米。根据现有工程设施,可控制利用水资源量为11亿立方米,占水资源总量的23%。
(四)生物
宝鸡独特的地理和气侯条件,为各类植物 、鸟类、兽类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共有资源植物2100多种,动物近500 种,仅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就有植物1550多种,野生鸟类192种,兽类62种。 在野生动、植物中,有珍稀保护植物28种 ,占全省保护植物的75.7%,珍稀保护动物28种,占全省保护动物的93%。一类保护动物有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秦岭虎、朱鹮(朱缳)等5种,占全省一类保护动物的100%。森林和草地是生态系统的主体,全区森林面积935.8万亩,占全省森林面积的13%,森林覆被率达34%。
[旅游资源]
宝鸡古称陈仓,是华夏始祖炎帝的故乡,周秦文化的发祥地,名胜古迹众多,素有“青铜器之乡”,“民间艺术之乡”的美称。其中:周原遗址位于岐山、扶风交界处,是古周人早期都城岐邑所在地,出土了大量青铜器、陶器、甲骨文等;北首岭遗址位于市区金陵河对岸,距今7000多年,发现遗房32座、窑15个、墓439座及工具用具1700多件;市东的钓鱼台,为周朝姜太公钓鱼处;周公庙为西周周公旦的采邑;这些景点向人们显示了丰富的周秦文化。
位于扶风县法门镇的法门寺,素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称,建于1700多年前的东汉,是安放释迦牟尼真身舍利的着名寺院,是一个“世界级”的旅游胜地;金台观位于市区陵原北坡,洞内有张三丰塑像,内还展有周素文化和民间工艺品;麟游县的九成宫遗址,系隋唐皇家避暑胜地,现有众多古物书碑;此外,凤翔县的东湖、陇县的龙门洞,景色优美;市区南部的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山脚下有着名的汤峪温泉,山上风光秀丽,珍禽异兽、奇花古木繁多,还有芳香寺、玉皇地、南太门、太白庙等殿堂寺庙,形成了人间仙境般的景色。
[矿产资源]
宝鸡市自元古代至第四纪地层发育齐全,经历多旋回构造变动和岩浆活动以及复杂的质变作用,形成多种内生矿床和沉积矿床,矿产资源丰富。境内已发现矿产资源23种,产地255处,以有色金属矿占优势。有铁、铜、铅锌、镍、金银、钨、铂、汞、黄铁等金属矿产212种,石灰石、电石灰石、大理石、白云石、硅石、耐火粘土、萤石、磷块岩、石英岩等非金属矿产43种。宝鸡地区煤矿主要集中在凤县,有草滩沟、罗钵庵、扈家窑等煤矿,陇县娘娘庙、联游北马坊也有分布。境内地热资源比较丰富,主要分布在渭河谷地、渭河北岸断裂与秦岭山前断裂之间的狭长地带,眉县汤峪是陕西省内着名的温泉疗养地。
[贵重药材]
宝鸡地区是中药材的适生地,现有中药材1992种,其中动物药415种,植物药1478种,真菌药35种,矿物药12种。为了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在中药材种植与加工方面,实施中药现代化行动计划,加快建立地道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完善新药开发体系和产品生产体系,大力推进中药材种植产业化,中药生产集团化。在全市中药材种植适生区,以秦艽、红豆杉、越菊、柴胡、地灵、党参、花椒等品种为主,建立市级中药材种植基地,每个品种基地规划种植10-20万亩,建立省级中药材规模化种植基地县、示范县、示范园4个,争取秦艽、红豆杉、黄芪、越菊等品种进入国家级中药材示范基地。重点扶持晨鸡药业公司、岐山金方药业公司、秦岭国药厂和一批民营科技制药企业(宝鸡华西制药有限公司、宝鸡国豪制药有限公司、宝鸡市荣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太白山药用植物研究所),促使其上规模、上水平。
自然灾害
宝鸡市处于陕西省天气系统的上游,干旱、冰雹是宝鸡两种主要自然灾害,中部的眉县、扶风、岐山、陈仓区川塬地区气候适宜,但降雨量分布不均,每年都有干旱时段出现。北部山区的陇县、麟游、千阳、凤翔、陈仓区西部山区,冰雹、干旱自然灾害频繁,据历史记载,群众防雹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雹期最早三月份出现,最迟十一月结束。宝鸡属于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全年气候变化受东亚季风(包括高原季风)控制。冬季,处于强大的西伯利亚、蒙古高气压南侧,受制于极地大陆气团,天气寒冷干燥;
夏季,处于印度低气压和印缅低压槽的东北部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西侧,热带海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常在本区上空交汇,或被单一的热带海洋气团控制,温热多雨和炎热干燥天气交替出现;
春、秋二季处在冬、夏季风交替的过渡时期,使春季升温迅速且多变少雨,秋季降温迅速又多阴雨连绵,成为关中秋季连阴雨最多的地区。日照比较充足,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日照时数在2000~2200小时之间。室内平均气温以渭河平原谷地为最高,达12~14℃。本市年平均降水量在590~900毫米之间,是关中降水量最多的地区。
最佳旅游时间
气候:属温带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年平均气温13℃ ,极端最高气温42.7℃(扶风),极端最低气温-25.5℃(太白)。年降水量710-1000毫米。最佳旅游时间:春、秋季
文化背景
宝鸡,是华夏始祖炎帝的诞生地,也是周秦王朝的发祥地。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因市区东南鸡峰山有“石鸡啼鸣”之祥兆而改称宝鸡。这里是佛、儒、道三家文化的汇集地,以出土佛骨舍利而闻名于世的法门寺在盛唐时期已成为皇家寺院和世界佛教文化的中心。
宝鸡境内的文物资源丰富,其中以青铜器为最多,现已陆续出土毛公鼎、大盂鼎等五万余件青铜器,被誉为“青铜器之乡”。着名文物古迹有:炎帝活动过的天台山,佛教圣地法门寺,着名道人张三丰主持修道的金台观,典雅秀丽的五丈原诸葛亮庙,姜子牙隐居垂钓的钓鱼台,雄伟壮观的周公庙,隋唐帝王皇家温泉——汤峪温泉,一代名流苏东坡主持修建的凤翔东湖等。境内的自然景观更是独树一帜。有景观奇特的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原始风貌鲜明的嘉陵江源头和具有欧洲风格的陇县关山草原。宝鸡的民间艺术更是多姿多彩,独具一格。皮影、木偶、剪纸、刺绣、社火、脸谱、泥塑、草编等都始终散发着周秦文化的遗风古韵,闪烁着中华原始文明的奇光异彩。

㈡ 宝鸡市的水资源是丰富还是缺乏

宝鸡市是内陆最缺水的城市之一。近年来,随着宝鸡城市发展,对水资源消耗量日益增加,地下水因其方便经济,成为众多企事业单位的用水首选,不少企业自己打井,遍地取水现象十分普遍,仅市区各企事业单位就拥有自备水源井291眼,井群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6.56眼,年开采地下水5400万立方米,日平均开采量15万立米,占到市区日总需水量的70%左右,而利用地表水向市区供水的城市供水企业供水量只占到城市总需水量的三分之一。自备井过量开采地下水,造成市区地下水位持续下降,降落漏斗不断加深扩大,区域地下水位以平均2米—5米的年降幅下降,最大年份降幅8.05米。市区目前地下水位与1976年相比,下降了36.69米~69.22米,姜谭、十里铺、石坝河等地区,超量开采现象尤为严重,最大下降动水位达90多米。地下水资源的过度透支,使水资源持续性遭到很大破坏,影响和制约了城市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000年,宝鸡市政府从涵养水源,预防地质灾害发生,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高度出发,下发了《关于逐步封闭市区自备水源井》文件,由水利局、经贸委、城建局参加组成封井工作领导小组,决定逐步对市区内自来水管网覆盖范围内的自备井予以关闭,目标是在2008年使市区水位恢复到70年代初水平,为建设生态园林城市奠定基础。

㈢ 帮我介绍一下宝鸡

宝鸡古称陈仓,位于陕西关中平原的西部,与省会西安分处八百里秦川的东西两端,遥相呼应,是陕西的第二大城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
宝鸡地形复杂,山原俊朗,河路众多。境内主要有渭河、嘉陵江、千河、石头河等。渭河是黄河的第一大支流,穿行于宝鸡市中心。
宝鸡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由于地理环境的因素,宝鸡的自然风光景色斐然,绿意盎然的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飞马逐鹿的关山牧场、皇家御用的汤峪温泉、美不胜收的红河谷风景区等等构成了雄奇壮丽的秀美山河,更显现了自然的绚丽多姿。
此外,宝鸡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宝鸡是周秦王朝的发源地,出土了大量的西周青铜器,因此被誉为“青铜器之乡”。着名的古迹还有“佛骨圣地”法门寺、姜子牙直钩垂钓的钓鱼台、一代军事奇才诸葛亮病逝的五丈原以及道教名师张三丰所建的金台观等等。这些人文古迹存留到了今天,似乎依然还在轻声诉说着宝鸡辉煌的历史,“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和“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的一幕幕英雄画卷。
“文王穆,武王昭,上承尧舜禹汤,铸千秋中华道统;周公贤,召公惠,下启孔孟程朱,熔万代世界文明”正是对宝鸡以及宝鸡历史的一种宣召。
宝鸡位于关中平原西部,辖九县三区,总面积1.8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72万,其中,市区人口138万,是陕西省第二大城市.改革开放以来,宝鸡先后被国家确定为"综合经济体制改革"."机构改革"、"金融改革"和"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荣获全国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和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等称号。2000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203.1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24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475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43元,综合经济实力位居西北五省区第四位。
历史文化悠久
宝鸡古称陈仓,是华夏始姐炎帝的诞生地,也是周秦王朝的发祥地。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因市区东南鸡峰山有"石鸡啼鸣"之祥兆而改称宝鸡.境内文物资源丰富,其中以青铜器为最多,现已陆续出土毛公鼎,大盂鼎等五万余件青铜器,被誉为"青铜器之乡"。着名文物古迹有:炎帝活动过的天台山,佛教圣地法门寺,着名道人张三丰主持修道的金台观、典雅秀丽的五丈塬诸葛亮庙,姜子牙隐居垂钓的钓鱼台,雄伟壮观的周公庙,隋唐帝王皇家温泉--汤峪温泉,一代名流苏东坡主持修建的凤翔东湖等。境内的自然景观更是独树一帜。有景观奇特的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原始风貌鲜明的嘉陵江源头和具有欧洲风格的关山草原。宝鸡的民间艺术更是多姿多彩,独具一格、皮影戏、木偶、剪纸、刺绣、社火、脸谱、泥塑、草编等都始终散发着周秦文化的遗风古韵,闪烁着中华原始文明的奇光异彩。
陆路交通发达
宝鸡位于中国版图的几何中心,东接西安,南联成都,西去兰州,北达银川。陇海、宝成、宝中铁路在此交汇,南北纵深与各大铁路网相联,是亚欧大陆桥--陇海线上第三个大"十字";310国道、川陕路、宝平路、西宝高速公路,以及110条支线公路网,纵横交错,四通八达,资源调配十分便利。特殊的区位优势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区域经济技术协作的广泛开展,使其成为陕西西部重要的商贸中心
自然资源丰富
宝鸡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年均气温在7--13摄氏度之间,降水量在600到700毫米之间,平均无霜期214天。适宜的气候,为动植物生长创造了良好条件,这里是陕西重要的粮油和副食品生产基地,林副土特产品也是丰富多样,有苹果、辣椒、核桃、花椒、生漆等。太白山自然保护区更是一座神奇的动植物宝库,有植物2000多种,药材500余种,野生动物560种,其中,猕猴桃、五味子、板栗、沙棘果、天麻、黄芪、党参、柴胡等闻名全国,金丝猴、大熊猫、秦岭虎、大鲵(娃娃鱼)属稀世珍宝。境内的秦岭山脉是陕西重要木材产区。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已探明铅、锌、铜、铝、金、银、煤等30余种,其中铅锌矿品位高,储量达500万吨。太白县、凤县还是金矿富集区,年产3万两的太白金矿,是西北地区最大的黄金生产企业之一。
工业基础雄厚
"一五"和"三线"建设时期,国家在宝鸡布设了一批技术设备先进的大中型国防企业,奠定了宝鸡工业经济的雄厚基础,经多年发展,现已具备一定的规模和水平。全市形成了机械、电子、食品、有色金属加工四大优势产业和以68户国有大中型企业为骨干、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钛产量居全国第一,钢桥梁、铁路道岔居全国第二,灯泡居全国第三;通讯及导航设备、精密机床在国内也占有重要地位。陕西的许多全国名牌多数在宝鸡,如西凤酒、猴王香烟、宝鸡啤酒、长岭冰箱等。工业增加值在西北五省区大中城市排名第三,仅次于西安、兰州。
优越的投资环境
宝鸡市政务大厅,为区域外投资商提供“一厅式”办公服务。有基础设施完善,服务机构健全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市区城市基础设施完善,社会治安良好,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着。市政府制订了一系列鼓励投资的优惠政策,在企业税收、土地使用,投资方式及投资方向等方面,都提供了十分宽松和优惠的政策。日本住友集团公司、法国威望迪水务公司等世界500强企业已投资宝鸡发展。我们将抓住机遇,加强对外开放和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合作,以资源、市场、政策优势,吸引海内外和东部生产要素向我市流动,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西部大开发的热潮已经涌动,奋进的宝鸡正在腾飞,三百七十万勤劳朴实的宝鸡人民,热诚欢迎海内外朋友到宝鸡观光旅游,考察合作,共同发展。

㈣ 宝鸡是一个怎样的城市(最好能全面点)

宝鸡市位于“八百里秦川”西部,是关中西端的门户。宝鸡古称陈仓,以境内陈仓山得名,唐至德二年,以陈仓山(今鸡峰山)石鸡啼呜之瑞更名宝鸡。东西长156.6千米,南北宽160.6千米。面积18172平方千米。辖金台、渭滨2个区和宝鸡、凤翔、岐山、扶风、眉县、陇县、千阳、凤县,太白、麟游10个县,共有182个乡镇,12个街道办事处,2114个行政村,389个居委会。人口367万。

〔自然资源〕

地势:南、西、北三面环山,中部低平,东部敞开,以渭河为中轴,呈尖角开口槽形。地貌分山、川、原三类,以山丘为主,大体为“六山一水三分田”。南部秦岭东西横亘,海拔10003700多米。最高点为秦岭主峰太白山,海拔3767米,也是全省最高点,最低点扶凤揉谷,海拔438米。市区海拔590米。
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季风明显。受地形影响,山地和川谷温差悬殊,小气候差异较大。年均气温13℃,极端最高气温42.7℃,极端最低气温为-25.5℃。年平均降水量710毫米,号称“关中水龙头”。无霜期110-220天。易出现早春和伏旱,秋有连阴雨。
河流:主要有渭河、嘉陵江、千河,漆水河,石头河等。以秦岭为界,河流分属黄河、长江两大水系。
矿藏:己发现的有铅、锌、铜、金、铝、银、煤等23种,有色属矿占优势。境内地热资源丰富。

〔经 济〕

宝鸡塬、川、山相间,适于各类植物生长。有耕地40.5万公顷,盛产小麦、玉米、油菜、蔬菜等。现已形成辣椒,蔬菜,果品、豆类、油料、蚕桑和肉、蛋、奶等10个生产基地。是陕西省重要的粮油和农副产品生产基地。有林地面积64.3万公顷,天然森林分布在秦岭、关山;原始森林主要在太白县。经济树种有苹果、核桃、生漆、板栗、柿子、梨,桃等。野生果树有猕猴桃,五味子、山荆子、山楂、沙棘果等近百种。药材500多种,其中有党参、当归、黄芪、天麻、杜仲、山萸、贝母等大宗中药材。还有稀世珍宝金丝猴、大熊猫、秦岭虎、大鲵(娃娃鱼)等。
宝鸡是西北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形成了以机械、电子、航空、航天、电力、医药、有色金属、轻纺、食品,冶金、化工、建材、烟酒、黄金为支柱的35个工业门类,143个生产行业,可生产400多种主要产品的工业体系。目前钛材、钢桥梁、铁路道岔、灯泡产量在全国名列前茅;卷烟、石油钻采设备、石油钢管、重型汽车、叉车、摩托车、洗衣机、 电冰箱、优质白酒等,产量居西北地区和陕西省第一;“金丝猴”香烟倍受消费者青昧;金属切削机床等180多种产品已打入国际市场;火箭助推器、西凤酒等1l种产品获国家金质奖,9种产品获银质奖。宝鸡机床厂的“忠诚’牌系列车床,双菱化工集团的“菱花”牌过磷酸钙、北方照明电器公司的“秦”字牌普灯、汽车灯,东盛药业的“维奥欣”牌片剂、华祥食品公司的“华祥”牌三鲜伊面、宝鸡卷烟厂“好猫”牌香烟等6种工业品被评为1998年省名优产品。

〔交 通〕

陇海、宝(鸡)成(都)线和宝(鸡)中(卫)线铁路在此交汇,是连结中原和西南、西北的交通枢纽。公路形成以市区为中心,5条干线为主体的放射状运输网;随着西安至宝鸡高等级公路、宝天(水)高等级公路的通车,交通优势更加突出。

〔名胜古迹〕

宝鸡名胜古迹众多,有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62处,其中有闻名中外的佛教塔庙之祖法门寺,因青铜器着名的周原遗址,姜太公隐居垂钓的钓鱼台,诸葛亮殉职的五丈塬,周公旦采邑地周公庙,炎帝活动过的天台山,还有位于秦岭主峰太白山的大白国家森林公园等

㈤ 地理 !!!

肯定有@!!!!!!!

太白县地处秦岭腹地,因秦岭主峰太白山而得名。全县横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北连秦川,南通巴蜀,东距西安180公里,西距宝鸡64公里,姜眉公路、洋太公路穿境而过。为川陕之要冲,地理位非常优越。境内海拔在740——3767米之间,相对高差3027米各类地貌具备,山、川、河、谷兼有。我国青藏高原以东第一高峰太白山,第二高峰鳌山均以险、要、奇而着称,被户外运动爱好者奉为全国最佳的6条旅游线路之一。这两座秦岭高峰将太白县划分为南北两块,两山以北富有北方特色和风情;两山以南具有南方的特色和风韵,特别是以二郎坝为代表,稻田成片,水牛成群,素有“小江南”之美称。
县城所在地嘴头镇,海拔1543米,是陕西省海拔最高的县。全县辖 5镇3乡66个行政村,总人口5.2万,总面积2780平方公里,是全省人口密度最小的县之一,也是“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综合生产示范区”、“国家生态示范县”、“省级卫生县城”、“省级园林县城”和“省级平安县”。
县内气候差别很大,全县年平均气温7.8℃,夏季平均气温也就19℃,常冬无夏,春秋相连素有天然空调城之美称。自古就有“山前桃花山后雪”之说,“太白积雪六月天”是关中八景之一。
县植被覆盖率达到了95%以上 ,为发展生态休闲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春季,漫山遍野的杜鹃花及其他各种美丽的野花,争奇斗艳,非常漂亮。夏季,城市酷热难耐,太白气候凉爽,是避暑度假的胜地。秋季,别处地方的树叶枯黄掉落,而太白满山还是郁郁葱葱,一片绿色,而且不同海拔有着不同的景观,非常美丽,让游人流连忘返,特别是满山遍野的红叶更是具有代表性。冬季,白雪覆盖秦岭山脉,太白被冰雪覆盖,雪雾浓重,天地相接、四面八方都是雪花,在山上白绿相间看起来非常漂亮迷人。还有清风峡森林公园、石沟瀑布、大箭沟等自然风景区。景色优美,有时候还可以有幸一睹大珍稀野生动物的风采。
太白不仅有着美丽的自然风景,而且还有着丰富的人文景观。横跨县境的114公里的褒斜谷栈道,是我国历史上开凿最早、沿用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一条古栈道。佛教胜地青峰为唐朝的皇家寺院,山上有唐英灵公主墓、太子坟、舍身崖等古迹。县城南2公里处的方才关为诸葛亮病逝后的发丧之地。
太白也是动植物的天堂,素有“天然植物园”、“ 天然医药宝库”、“ 天然动物养殖场”之美称。境内有野生动物270余种,其中国家级保护动物有55种,像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等野生动物驰名中外。森林植物达2170多种,名贵中药材1900多种,党参、杜仲、天麻等中药材畅销国内外。
太白依托大自然恩赐的气候、物种、资源,借助天时地利人和之便,大力发展生态休闲产业。
近年来,太白立足于生态资源优势,围绕“雪域太白 秦岭夏都”主题,以全力打造“西部生态休闲名县”和“关中城市后花园为目标”,我县已由原来单一的避暑观光,发展到了现在的“春看山花、夏避酷暑、秋观红叶、冬赏瑞雪”四季都有看点的生态休闲目的地。

㈥ 宝鸡的特点

宝鸡地质构造复杂,东、西、南、北、中的地貌差异大,具有南、西、北三面环山,以渭河为中轴向东拓展,呈尖角开口槽形的特点。山、川、原兼备,以山地、丘陵为主,呈显“六山一水三分田”格局,巍峨峻峭的秦岭群峰与平畴沃野的渭河平原互为映衬,构成了宝鸡市的地貌主体。

1、地形特点

宝鸡地质构造复杂,东、西、南、北、中的地貌差异大,具有南、西、北三面环山,以渭河为中轴向东拓展,呈尖角开口槽形的特点。山、川、原兼备,以山地、丘陵为主,呈显“六山一水三分田”格局,巍峨峻峭的秦岭群峰与平畴沃野的渭河平原互为映衬,构成了宝鸡市的地貌主体。位于宝鸡市太白县境内的秦岭主峰太白山海拔3767米,是中国大陆东部的最高山峰。

2、气候特点

宝鸡市位于中国内陆中心腹地,关中平原西部,属于中纬度暖温带的半湿润气候区,为大陆性季风气候类型。冬冷夏热,春暖秋凉,四季分明。境内地形复杂,北部山区、中部川塬、南部秦岭,渭河横贯其中,因而气候类型多样,垂直差异明显,气象灾害频繁。宝鸡市年平均气温13度,全区在7.5-13.0度之间,4-9月为暖温期,10-3月为冷温期。全年无霜期在158-225天。极端最高气温42.7度(扶风),极端最低气温-25.5度(太白)。宝鸡市平均降水量700毫米,全区在610-780毫米之间,4-10月份降水占全年总量的90%,5-9月为多雨期,7-9月为主汛期,7-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60%。历史年雨量最多是秦岭,达1137毫米,年雨量最少是扶风,仅325毫米。

3、自然资源特点

野生动物资源主要分布在秦岭、关山山地,市境内有国家一级保护珍贵动物10种,即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秦岭虎、云豹、豹、朱鹮、大鸨、黑鹳、白肩雕;另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8种。宝鸡境内植物类型很多。植物区系以华北区系成分为主,华中、中国喜马拉雅区系成分也占重要地位。森林植物主要集中在秦岭和关山,秦岭山地随海拔递升,依次有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和高山灌丛草甸等植被类型。植物资源丰富,宝鸡境内有资源植物2100多种,仅秦岭主峰太白山就有种子植物1550多种。特别是宝鸡有极其丰富的经济植物,据统计共有经济植物1000余种,太白山已发现的药用植物就有510多种,有广阔的综合利用前途。

㈦ 初一地理调查报告,关于宝鸡的

试论宝鸡在秦史研究中的历史地位

宝鸡市位于八百里秦川的西部,这里是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故里,周秦王朝的发祥地,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本文想就宝鸡在秦史研究中的地位问题略作概述,以再证宝鸡为秦人发祥之地的科学论断,为秦史研究这朵奇葩再添芬芳。

一、政治、军事中心
1.汧邑

汧邑是秦人入陕后的第一个都邑。《史记·秦本纪·正义》引《括地志》云:“故汧城在陇 州汧源县(今陕西陇县)东南三里。《帝王世纪》云秦襄公二年徙都汧,即此城。”近几年, 考古工作者在宝鸡市陇县东南乡边家庄发现了一处范围较大的春秋墓区,墓主属春秋早期偏 晚的秦大夫级贵族,边家庄春秋秦墓的发现,为寻找汧邑地望提供了有益的线索,考古工作者根据都城应在陵区之南(边家庄墓地之南)的记载,认为距边家庄春秋墓地约五里的陇县牙 科乡磨儿塬春秋故城遗址当是襄公徙汧所都之城址[1]。磨儿塬遗址位于边家庄墓地东南五 里,与后者处于汧河西岸同一片台地上。遗址东濒汧河,南临川口河。两河交汇的塬地当即 汧邑城址,汧城原有多大,尚不清楚,在东南部的台地断崖上可以见到部分夯土城墙。其中东墙的南段保存约百米,南墙的东段保存约200米,东南角亦保存了部分残墙,残高1—2米 不等。残墙上可以看到的夯层一般厚10厘米左右。采集到的器物除春秋早期的罐、鬲等残片 外,还见有战国时期的陶盆残片,素面半瓦当及内饰麻点外饰绳纹的板瓦、筒瓦、空心砖等建筑材料残片,说明这一城址曾有较长的使用时间[2]。该遗址现为县 级文物保护单位。汧邑作为秦襄公的都邑不过14年时间,而且,从一定程度上说,它还只是一座军事性质的城池,但它作为秦早期都邑,为秦人向关中扩充势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且作为秦八都之一 ,理所当然地成为秦襄公时期的政治、军事中心而在秦史上居于一席重要之地。

2.汧渭之会

秦文公“四年,至汧渭之会”[3]。这是秦人的第二次迁都也是秦入关 中后建立的第一个都 邑,蒋五宝先生调查后认为,所营城邑当在今宝鸡县千河乡魏家崖村。笔者于1999年3月31 日,前往魏家崖村考察,发现这里关于秦都汧渭之会的传说自古流传至今,许多老人都能讲述秦人在这里建都的情况。此外,秦文公之所以要建都于汧渭之会,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其先祖非子曾“主马于汧渭之间,后卒获为诸侯”[4],他经 占卜,认为这个地方很吉利,才在此地建都的。 而非子养马的放马滩,据当地老人讲,就在魏家崖村西南的汧河与渭河之间的河滩上,这里水草丰美,是蓄养牲畜的好地方。再者,魏家崖正好位于汧河口的东北部,紧扼汧陇交通的咽喉,这里的二塬,形似石鼻,高出渭河平原有10—20米左右,若建城于此三角塬上,既可依汧河屏障阻止西来之敌,又可一望无余地看到东边沿渭河而来的敌人,后面又能清楚地观察到自北边来犯的敌军,军事地理位置相当重要,这对于刚入关中,又立足未稳的秦人来说,是建立以军事性质为主的都城的绝好选择,因此我同意蒋五宝先生的观点,认为汧渭之会就在今宝鸡县千河乡魏家崖村。关于这一点,还可以从这一地区及其周围出土的大量先秦时期的遗物上得到佐证,如1980年千河乡冯家嘴村村民冯川 省在这里取土时发现了先秦的青铜盘、青铜兽形壶、青铜甗等遗物[5]。魏家崖六组村民王志斌在这里取土时发现了极为珍贵的先秦金虎、金铺首等遗物;1991年当地群众在这里取土时又发现了先秦的壶、簋、盘、匜、鼎等八件青铜器及其他遗物等 等[6]。另外,这里耕地时还经常可以发现大量的先秦绳纹瓦片、残砖、陶器碎片和铜镞 等等[7]。从这些大量的先秦时期遗物来看,汧渭之会邑城当在今宝鸡县汧河乡魏家崖村一带,这种说法是能够站得住脚的。更为可贵的是在汧河入渭附近还发现了秦人早期遗址[8],这就更能证明这一点了。杨东晨先生认为“汧渭之会”城方九里,四周设门,周围有防御性 质的军事设施[9]。“汧渭之会”的邑城地处于先周古公居地的西南, 东距后稷的封国“邰”不远,自古就是先民劳动、生息的地方,也是经济发达的地区,秦以此作为政治、军事中心,无论是向北、向南、还是向东发展都比较有利,尤其是对秦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与军事力量的增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3.平阳

《史记·秦本纪》载:“宁(宪)公二年,公徙居平阳”。平阳是宪公新立的都邑,又叫“西新邑”[10]。武公“居平阳封宫”,如此则宪公、武公均以平阳为 都邑。平阳故址在今宝鸡县东杨家沟乡太公庙村一带[11]。这里出 土有武公铜钟五件,镈三件。且在钟、镈出土之处发现不少灰坑,显系长期居 住之故,再加之武公钟、镈系公室重器,故知宪公、武公所居之“平阳故城在岐州 岐 山县西四十六里”[12],即今宝鸡县杨家沟乡太公庙村一带。秦人 以此作为其政治、军事中心长达37年之久(前714—前677),宪公、武公、出子均在平阳处理 朝政,接见大臣,并以平阳为根据地向东发展,到秦武公时,秦人已东伐彭戏氏而至于华山之下。平阳都城的确立,
是秦文公历时12年扫除岐雍诸戎势力的结果,同时,秦都不断东移 的历史事实,也说明了秦人力量的壮大和向东征讨步伐的加快。

4.雍城

秦自“德公元年,初居雍城大郑宫”,至献公二年,城栎阳止,历时294年,先后有20位秦君建都于雍城,在此期间虽然秦灵公居泾阳,但20位君主(包括不享国的夷、昭子共22位)死后均葬于雍都南。司马迁在记述德公居雍后,接着说“后子孙饮马于河”,《正义》也说:“卜居雍之后,国益广大,后代子孙得东饮马于龙门之河”。足见雍城非同寻常,它是秦国发展史上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13]。

秦都雍城,早在20世纪30年代,我国考古工作者就对该城进行过调查,50年代又进行了试掘工作,1973—1986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对雍城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钻探和发掘,初步摸清了雍城的位置、形制规模,以及城内的三大宫殿区和城郊宫殿等建筑遗址,还在城南发

现了规模宏大的秦公陵园和小型墓葬区。

雍城遗址位于今凤翔县城南,雍水河之北,纸坊河以西的黄土台塬上。平面呈不规则方形,东西长3300米,南北宽3200米。在雍城内发现了与皇权相关的宫殿区和宗庙建筑,它们分别是:[1]姚家岗春秋宫殿区;[2]马家庄春秋宫殿—宗庙区;[3]铁沟、高王寺宫殿区。在姚家岗还发掘出可以藏冰190多立方米的凌阴(冰窖)遗址一处[14]。而 且,宫殿区、凌阴、窖藏均居同一区域,着名考古学家石兴邦先生研究后认为姚家岗春秋宫殿区可能为秦康公、共工、景公居住的雍高寝[16]。

从雍地发现这些大量的与王权相关的宫殿区和宗庙建筑,充分说明了雍都作为秦早期都城的繁华和建筑的雄伟、华丽。以上考古发现还说明了秦康公、共工、景工、桓公在雍都的寝宫也已基本确定,文献与文物资料的结合,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秦早期政治、军事中心的雄伟富丽之景象。

从公元前776年,秦襄公徙汧,到公元前383年,秦献公城栎阳,秦人先后在宝鸡地区的汧邑 、汧渭之会、平阳和雍城建都长达393年之久,而在这393年中,正是秦人由偏居西垂的小邦向统一六国的强秦积极迈进的时期,随着秦人入陕后都城由北向南,由西向东,再向北的迁徙路线,明显地反映出秦人政治上的日趋成熟和军事上的日益强大,为最后统一六国,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我们说,宝鸡作为秦人早期的都邑,其政治、军事中心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宝鸡是秦人和秦文化发祥之地的科学论断也是无须再作讨论的。

二、秦公陵园及祭祀中心

宝鸡曾长期作为秦人都邑,是早期秦国的政治、军事中心,根据秦人“陵随都移”的文化习俗以及出土的大量文物考古资料,同样可以证明宝鸡乃是早期秦国的秦公陵园及祭祀中心。

《史记·秦本纪》曰:“五十年,文公卒,葬西山”。“宁公(宪公)生十岁立,立十二年 卒,葬西山。”据高次若先生研究后认为,秦文公、宁公所葬之西山,又叫秦陵山,在今宝鸡市斗鸡台东边的戴家湾村[16]。又据《秦始皇本纪》载:出子“葬 衙”。据杨东晨先生研究后认为此“衙”疑为“衍”字之误,出子当葬宪公墓附近,不会葬于白水县地 [17]。据此,那么出子的墓当也在宝鸡西山陵无疑。再据《史记·秦本纪》载:“武公卒,葬雍平阳”。据杨东晨先生的观点认为,武公的葬地当在今宝鸡县杨家沟乡太公庙村北边二里的西高泉村一带[18]。这四位秦公的葬地,前三位在“西山陵区”,后一 位在“平阳陵区”。宝鸡地区安葬秦公最多的陵区在雍城,我们姑且把它叫做“雍城陵区”,该陵区是迄今发现的最大的一处先秦诸侯国陵地。

雍城陵区,位于秦都雍城之南,即今凤翔县尹家务乡至宝鸡县阳平镇的南塬(雍岭塬)之上,东西绵亘30余里,葬德公至出公等20位国君(包括不享国的夷、昭子共22位),雍城墓地与雍城遗址以雍水为界,南北相望。雍城陵地黄土深厚,水位极低,是一处经过精心选择的理想墓地。考古工作者经过十多年的辛勤工作,已在那里探出13个墓区,内有中字型、甲字型、目字型、凸字型大墓43座。墓上无封土。墓地内以开挖兆沟为界,墓与墓之间有内兆,整个墓地则以外兆环绕,形成了既各自独立,又完整统一的格局[19] 。雍城墓地,墓向均为东西向。现已发现有“中”字型大墓18个,这种形制的大墓在东周时期诸侯王国中是最高级别的墓制。最大的“中”字型大墓,称做“秦公1号大墓”,该墓全长300米,墓室东西长59.4米,南北宽38.45米。东墓道长156.1米,西墓道长84.5米,总面积5334平方米,比马王堆汉墓大20倍。秦公1号大墓是雍城秦公陵园中目前所知的43座大墓中最大的一个 [20]。

宝鸡地区,目前已知的秦公陵园有三处:

一处是“西山陵区”,一处是“平阳陵区”,另一处则是“雍城陵区”。三处陵区共葬有秦公24位(包括不享国的夷、昭子共26位),秦自襄公立国至子婴亡国共36代国君(其中静公、夷公、昭子不享国,实即33代),其中26代死后就葬在宝鸡,可见宝鸡是安葬秦公最多的地方,宝鸡作为秦公陵园确实是名符其实的。

宝鸡不仅是秦公陵寝重地,而且还是秦人至为重要的祭祀中心。《史记·秦本纪》载:“秦文公十年,初为鄜畤,……十九年得陈宝。”《史记·正义》引《括地志》曰:陈宝祠“在岐州陈仓县东二十里陈仓城中”。这就明确指出,陈宝祠在陈仓城内。据高次若先生 研究后认为,陈宝祠应是秦人祭祀先祖神灵的宗庙[21]。鄜畤是一 种宗庙性质的祭祀场所,秦宪公徙都平阳后,在平阳也修有宗庙、社稷及其他祭祀的设施[22] 。此外,《封禅书》云秦文公作鄜畤,襄公作西畤,灵公作吴阳上畤,这三畤都是祭祀秦人祖先白帝的。此三畤所在地,并称三畤原,据《括地志》载:“三畤 原在岐州雍县南二十里”。即今凤翔县南部高地上[23]。又据《史记·秦始 皇本纪》载:“王庙或在西雍,或在咸阳”。可见,即使雍城不作为秦都以后,秦的宗庙建筑大多仍留在雍城。以上文献记载告诉我们,秦人的庙祭及神祭场所大多也在宝鸡地区,宝鸡地区的考古发现也再次证明了文献记载的正确无误,如出土于宝鸡县杨家沟乡太公庙村的“武公钟”,当为秦武公“用以在宗庙祭天祭祖的一套礼器”[24]。发现于秦雍都遗址内 的马家庄春秋宫殿—宗庙区,也很能说明这一点。其中的1号建筑群即为一组宗庙建筑。还 有4号建筑,在这里发现了一些埋有动物骨骼的祭祀坑,石兴邦先生认为可能是与宗教礼仪有关的建筑。文献记载了秦人在宝鸡的祭祀情况,在宝鸡也确实发现了秦人的祭祀场所和遗物,可见文献记载与文物考古资料所反映的情况基本是一致的,宝鸡不仅是秦公陵园所在地,同时也是秦人非常重要的祭祀场所,就连秦始皇行冠礼时也还必须到雍城去,就很能说明这一点 [25]。

三、交通枢纽

宝鸡自古就是我国通往西北、西南的交通枢纽,在秦时也不例外。宝鸡是秦通往陇西及巴蜀的交通咽喉和向东发展、统一全国的根据地和大后方。首先,在秦国早期,秦人所经营的陇西通道,就是以宝鸡为辐射中心而向东西延伸的。这条通道西起今甘肃天水一带,秦人由此翻越陇山,沿汧河河谷向东南迁移,这时有汧城、汧渭之会和平阳城等秦故都均在汧水附近。秦人所经营的陇山通道,即循汧河流域而西去东连的这条道路,在西周 及春秋早期,就将陇西和关中两个文化区有机的联系在了一起。同时,这条道路也是秦人由西向东,由弱到强渐次发展壮大,直至统一六国,建立强秦的黄金通道,要是没有这条道路 的开辟的话,秦人也不可能入主关中,统一天下。到了战国中晚期,虽然秦的都城已迁至栎阳、咸阳,然而陇西通道仍然是秦都外线交通的主要干道之一。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陇西通 道成了秦回中道的重要组成部分,秦始皇沿回中道巡察,回程部分就是由陇西、天水(秦人 祖先的发祥地)再东北行越陇山,沿汧河经今陇县、汧阳、凤翔(秦故都雍城),再向东至首 都咸阳的[26]。由此可见,陇西通道在秦交通史上一直居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秦通往西北地区的主要交通干线。

说到宝鸡交通枢纽的地位,就不得不浓墨重彩地讲一讲雍城这个秦故都在秦交通史上的重要地位。春秋战国时期,秦德公迁都于雍城(今陕西凤翔县南),雍城位于关中西部的渭北高原上,这里交通位置十分优越,它南控汉中、四川通道,西边扼守着关中通往河西的门户,向东可由原上至西周故都岐邑周原,由原下又可沿渭水流域东达周都丰镐之地,并直达关东。另外,由宝鸡之南开创了穿越秦岭的金牛道、连云道,这些道路南可达汉中及四川盆地,加强了关中与秦岭之南的联系,同时可利于控制汉中及其附近地区[27] 。到战国中晚期时,褒斜、金牛、连云和故道(又称陈仓道)等栈道就成了连接关中和巴蜀的全国主干道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的“栈道千里,通于蜀汉”,赞美的就是秦昭襄王时所开凿的栈道的壮丽情景的[28]。同时,这句话也说明了宝鸡在有秦一代,的确是 秦通往西南的交通枢纽,这个地位是无可辩驳的。

综上所述,我认为,宝鸡乃是秦人通向西北、西南及关东的交通枢纽,该枢纽的核心就是 秦故都雍城,当然,汧邑、汧渭之会和平阳城则是这个交通网上的重要城镇,不管是通向西北、西南,还是关东的道路网均是以雍城为中心而向四周辐射的。宝鸡作为交通枢纽的历史地 位在秦时就早已奠定了。

四、经济都会

我们说,宝鸡在秦时是重要的经济都会。首先,从汧邑来看,汧邑初建于春秋早期,下限被 认为不晚于秦武公时期。汧邑的繁荣,不仅包括了襄公的十余年时间,而且很可能还要包括文公居于汧渭之会的50年间或更晚。从该城址现有的遗物看,该城址可以认为属于春秋时代 。但也有一些更晚的遗物,这说明该城有过较长时间的使用。汧邑作为秦人入主陕西后的第一个都邑,它不仅是秦的政治、军事中心,同时也毫无疑问应该是当时乃至以后相当长的一 段时期的经济都会。

汧渭之会、平阳,也和汧邑一样,在不作为国都以后,仍然是秦国的重要城镇。下面着重介 绍一下雍城作为经济都会的繁荣情景。史念海先生认为:“远在春秋战国之际……关中这时已有三个经济都会,即雍、栎邑和咸阳。雍和栎邑不作为政治都会之后,依然保持着经济都会的地位。”这就告诉我们,雍地作为经济都会,基本上一直保持了下来,并没有因为国都的迁徙而衰落。考古发掘也再次证实了雍地经济的繁荣情况。从1962年至今,考古工作者对凤翔雍城遗址进行了勘探和部分发掘,在东西长约4.5公里,南北宽约2公里的区域内,出土了2000多件文物,其中以陶器为主,有盆、罐、瓮、鬲、钵、豆、盂等生活用具,还有水道、筒瓦、瓦当等建筑材料,有用于生产的石犁、石磨、铜铲等工具。在青铜器方面,姚家岗出土的青铜建筑构件,为新出现的器形,其纹样为蟠螭纹,这是春秋时代秦国流行的纹样。在制陶领域,秦人立国后又有所创新和发展,突出地展现在砖瓦建材方面,如凤翔宫殿遗址出土的凹字型板瓦,以及瓦当等,鲜明地显示了秦文化的特征。在仿铜陶礼器方面,彩绘大耳壶、大口罐等,都是新出现的秦的典型代表性器物。秦公1号大墓出土的彩色丝织物及木胎髹漆猪、金鸟、金兽,以及玉器、骨器等,反映了秦国的丝织、漆器、金属细作等各种手工业都发展起来,且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由此也可以管窥出秦都雍城经济的繁荣程度亦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手工业门类比较齐全,工艺水平也相当高,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说,秦都雍城作为春秋战国之际关中地区着名的经济都会,其手工业已十分发达,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的商业贸易肯定也是比较繁荣的[29]。

我们说宝鸡在秦时为经济都会,是指汧邑、汧渭之会、平阳和雍城而言的,本文着重以雍城 为例说明了雍城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经济都会的繁盛情况。由于汧邑、汧渭之会、平阳都曾作为秦都而存在过,作为都城,肯定驻有军队和官僚机构,因而必然带动当地经济的繁荣,所 以,在秦国早期历史上,汧邑、汧渭之会邑和平阳城也是当然的经济都会,这是毫无疑问的。

五、文化中心

宝鸡在秦国早期历史上,不仅是政治中心,而且是文化中心。秦在西北高原复起立国前,文化是比较落后的,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和典籍。秦襄公立国后,积极汲取华夏文化,形成独具特点的秦文字。到秦文公时,开始设置史官,“初有史以纪事”,失传的《秦纪》就产生在秦文公时期[30]。着名的石鼓文,也产生在文公时期。石鼓文是以 诗歌形式纪赞秦国 初创时期秦文公20余年间重大活动的史实刻石文字,据蒋五宝先生研究、考证后认为,石鼓刻制于秦文公二十一年,出土于今宝鸡县汧河乡魏家崖村的石鼓寺。是秦文公有感于汧渭之 会国都落成而纪事志怀的原勒真迹[31]。由此可以看出,秦文公苦 心经营长达46年的汧渭之会,不但是当时秦国的政治、经济中心,而且,理所当然地也是当时重要的文化中心 。

我们说宝鸡是秦国早期的文化中心,其典型代表就是作为秦都长达294年的雍城。说雍城是当时秦国的文化中心,的确是名不虚传。产生于春秋时期的《诗经》中的《秦风》十篇就是在雍城完成的。例如,秦穆公在以国君之礼宴请晋公子重耳时,就采用赋诗对答的形式,当场做了《诗经·小雅·采菽》,并赋《鸠飞》和《六月》。此外,《尚书》中的《秦誓》篇,是秦穆公时期的作品,也是在雍地写成的[32]。再者,秦德公时 ,称热天为伏,“ 二年,初伏,以狗御蛊”,开创了六月三伏天的节令[33]。秦宣公 时秦人已“初志闰月”[34]。这些都可被视为秦人在天文、历算方 面的成就而载入史册。

以上,也可算是雍城作为文化中心的些许史籍见证。关于这方面的考古资料也有一些。比如在音乐、文学领域,有秦公1号大墓出土的石磬,其铭文是篇韵文,文辞优美,结合《诗经·秦风》中的诗歌文辞看,秦国的文学水平已不低于东方各国。秦穆公说,秦以“诗书礼乐法度为政”,考古资料证实此言不虚[35]。从秦文公时期的石鼓文到秦景公时期的石磬文,充分反映出了秦人在文化方面不断发展进步的脉络。

我们说雍城是秦的文化中心,还体现在美术作品方面的巨大成就上,这一时期的美术作品,主要是见于各种器物上的图案花纹,以及少数雕塑品。到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已开始出现一些独立的圆雕作品,如秦公1号大墓出土的金鸟、金兽、漆木猪,凤翔战国早期墓出土的 陶牛等。金鸟、金兽的造型逼真生动,是艺术佳作。漆木猪形体介于猪与兽之间,通体用黑、红色漆彩绘,风格有楚国的意味,可能接受了楚文化的影响。陶牛的造型古拙、质朴,仅求其形似,气韵不够生动。虽然如此,但在雕塑史上却具有重要价值,它表明雕塑艺术已渐次从器物的附属品中脱离出来,向独立的艺术部门发展[36]。

以上,我们概要地讲述了宝鸡作为秦人文化中心的历史地位。总括全文,我认为,宝鸡是秦国早期重要的政治、军事中心;秦公陵园及祭祀中心;交通枢纽;经济都会和文化中心,是早期秦人的四都所在地,因而在秦史上居于特殊而重要的历史地位,这一历史地位也再次向世人昭示了宝鸡是秦人发祥之地的科学结论。

㈧ 千阳县景点

毗卢寺古刹、千湖国家湿地公园、燕汲望鲁台、青崖洞、高洞沟道观等。
1、毗卢寺古刹:位于千阳县城西的冯家河口毗卢寺村,兴建于宋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78年),距今已有一千年的历史。后经宋、元、明、清,期间修复不断,被誉为千阳八景之一。寺内大雄宝殿里有释迦牟尼金身座像、地藏王菩萨金身座像、缅甸玉佛座像和十八罗汉塑像等。
2、千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千阳县千河谷地中游,是以河流湿地特征为主,集河流湿地、库塘湿地、沼泽湿地特征于一体,是中国西北地区典型的黄土高原湿地。生物资源丰富,良好的自然资源为水禽栖息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每年冬季有雁、鸭、鹭等多种鸟类在此栖息。同时湿地公园具有显着或特殊生态、文化、美学和生物多样性价值的湿地景观,生态特征显着。
3、燕汲望鲁台: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千阳县县城西关,距宝鸡市37千米,是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传是春秋时期燕汲所筑。燕汲为千阳县水沟镇燕家山人,是孔子的弟子,位列72贤之14。燕汲3次赴鲁跟随孔子17年。业就归里,在千阳西关裴家台设教授徒,传播孔子思想,设教期间,因思念恩师孔子,每日去教学堂后面,登高望远,用襟撩土垫足18年,日积月累,便形成了高约10米、底径30余米的土台,被世人尊称为中华尊师第一台。
4、青崖洞:位于陕西省千阳县水沟镇南,因山前卧一石虎又名“卧虎山”,青崖洞以石崖构成,山间及山顶自然生长众多松柏,郁郁葱葱,形成一道绿色的屏障。山前石崖有一险道,沿途呈现奇形怪状的山洞,洞中大小各不相,每个洞都有自己的名字。崖顶南边直泄下一瀑布为青崖洞增添了活力。青崖洞不仅自然景观,而且是道教圣地。相传丘处机曾到过此地,传授道家文化。
5、高洞沟道观: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千阳县城西1.5千米处,即城关镇段坊村境内宝平公路北侧的悬崖边,面积约6.67公顷,系一塬边半漏斗状冲刷槽。斗口约150米,高出千河河床70余米。东西两侧危崖壁立。箭筈岭东西延绵,千河水缓缓东流。据史料记载,此区内原有一座关帝庙。清同治年间陕甘回乱中,百姓躲难掘洞藏身于崖上,惊险之际,关帝显灵救了众生。此后,百姓敬奉神灵,捐资供果,兴建帝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