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封丘县国土资源局
封丘县隶属新乡市,南临黄河,与古都开封隔河相望。区域面积1225.5平方公里,耕地130万亩,辖8个镇、11个乡(其中荆乡回族乡是豫北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乡),605个行政村,总人口75万。除汉族外,有回、满、朝鲜、蒙古、苗族等少数民族,其中回族占总人口的2%。封丘县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省定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县。封丘县农业优势明显,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之一,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省定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县,是着名的优质小麦、优质水稻生产基地和“国家级绿色肉牛、肉羊养殖科技示范区”,作为金银花原产地,全县种植面积稳定在20万亩,在全国享有大田种植面积、单位产量、管理技术、品质和出口数量“五个第一”。
马绍文 党组书记、局长
刘成海 副局长
王素梅 副局长
郭忠仁 副局长
刘进萍 副局长
孙秀菊 工会主席(副主任科员)
李庆良 副主任科员
范士宝 副主任科员
王龙 副主任科员
马绍文简介:河南封丘人,1958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汉族,大专文化。1974~1983年,在部队服役,历任战士、副班长、班长、排长、助理员;1983年,转业分配到封丘县城关乡政府,任党委秘书、副乡长;1993年,调到陈固乡任党委副书记兼纪检书记;1996年~1999年,任陈固乡乡长;1999~2002年,任孙庄乡党委书记、人大主任;2002年至今,任封丘县国土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
【机构设置】封丘县土地局成立于1989年6月,正科级规格,内设4个职能科室,主要负责全县土地管理工作;封丘县国土资源局于2002年6月批准成立,内设6个职能科室;2004年,实行省以下垂直管理时,副科级以上干部由市局任免,县土地管理局更名为县国土资源局。辖城关镇、城关乡、陈桥镇、赵岗镇、留光镇、冯村乡、王村乡、回族乡、荆隆宫、居厢乡、黄德镇、黄陵镇、曹岗乡、李庄乡、陈固乡、应举镇、鲁岗乡、尹岗乡、潘店镇19个国土资源所,1个矿产资源所(荆隆宫乡矿产资源所)。
【土地资源】截至2009年底,封丘县有耕地76354.45公顷,园地.85公顷,林地5642.57公顷,草地382.82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5458.32公顷,交通运输用地6967.6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5689.1公顷,其他用地401.9公顷。
【耕地保护】2010年,对耕地保护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耕地保护责任制得到全面落实,共同责任机制更加完善,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面积保持73440公顷和66507公顷。2010年,被新乡市政府通报表彰“耕地保护先进县”,并奖励人民币10万元。实行耕地保护行政首长负责制,在年初县政府分别与各乡(镇)政府签订基本农田保护目标责任书,乡(镇)与各村签订保护目标责任书,同时,在全县每个村明确1名土地协管员,把基本农田保护责任明确到具体责任人,落实到地块,形成了“层层有责任”的基本农田保护格局。按照《河南省关于贯彻国土资源部与土地整理标示使用和有关标志牌设立规定的意见》文件要求,截至2010年底,封丘县耗资150多万元规范和更新了基本农田保护标志,在醒目位置设立标示牌、区片、地块,位置统一编号,内容统一规范,数字准确。
【国土资源规划管理】2010年11月,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复了《封丘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10年)》,在此基础上,加快了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将该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同时把规划中确定的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等约束性指标根据各个乡镇的实际情况,结合县政府的意见,层层分解到乡镇,不得突破。截至2010年底,上报房管所、档案馆、污水处理厂、河南省美日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20个单位(项目),占地面积共计65.2408公顷。
【新农村建设】封丘县重点社区共24个,其中王村乡大马寨社区、城关乡三里辛社区等5个社区使用的是存量建设用地;应举镇前蒋寨阳光社区、尹岗乡大庄社区等11个社区通过申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区,已被省国土厅批准;剩余的鲁岗乡和寨社区、黄德镇黄德社区等8个社区通过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于2010年11月15日上报新乡市国土局。
【地政地籍管理】2010年,全面开展对城镇国有土地使用证、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证、使用权证的登记工作。全年共发放国有土地使用证103份,发放集体土地使用证2102份。采取日常变更与集中汇总相结合的方法,做到外业实地随时变化,日常及时调查登记,内业集中统一汇总,图、表、册、台账与实地一致,按时准确汇总上报。随着群众土地意识的不断增强,土地权属争议案件也逐年增多,为解决这些问题专门成立了土地争议案件调处领导小组,2010年,共受理各类土地权属争议案件26起,调解和处理24起,有效地保护了土地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化解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社会稳定。
【第二次土地调查】按照国家、省、市“二调”办要求,进一步核查完善了本县“二调”资料,农村土地调查入库工作已完成,等待国家验收;其中城镇地籍外业调查成果已经省国土厅预检组预检通过。
【建设用地管理】2010年,封丘县以“招拍挂”方式出让土地3宗,面积18.43亩,土地出让金总收入341.02万元,全县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比例、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拍挂”比例均达到了100%。
【节约集约用地】2010年,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对闲置土地、空闲土地、低效利用的土地进行了认真清查,共清查出闲置土地6宗,面积130余亩,依法进行收回,纳入政府储备。对城市建设供地,大力推行旧城改造和住宅小区建设,变分散的单家独院为高层住宅楼,有效地提高了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
【南水北调渠首及沿线土地整治重大项目】河南省南水北调渠首及沿线土地整治重大项目(第一期)Ⅱ片区封丘县第一年度工程于2010年10月19日开工,该项目总建设规划为4534.91公顷(合68023.65亩),总投资9359.11万元,项目区位于封丘县西南部,东以汪寨加斗及村界为边,西接原阳县交界,南至黄河大堤,北临S311省道。共涉及应举镇、荆隆宫乡、城关乡3个乡镇37个行政村,计划工期200天,项目实施后,封丘可净增耕地234.29公顷,新增耕地率为5.17%。
河南省南水北调渠首及沿线土地整治重大项目(第一期)Ⅱ片区封丘县第二年度工程项目区位于封丘县西部。项目区南至黄河大堤,西部、西北部接原阳县、延津县界,地跨应举镇北半部、陈固乡全乡、城关乡南半部、荆隆宫乡东北部。项目区南北长约25.45公里,东西宽约12.98公里,共涉及陈固乡、应举镇、城关乡、荆隆宫乡共4个乡镇100个行政村(厂),该项目建设规模为13940.87公顷,总投资30726.83万元。项目实施后,项目区建设规模中除了农村道路、农田水利用地以外均为耕地,整个项目区将增加耕地739.87公顷,新增耕地率5.31%,此项工作目前正在进行规划设计及预算编制,预计在2011年7月进行招投标。
【执法监察】严格落实土地动态六级巡查制度,将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管理的轨道。加大对耕地、沿路两侧等重点部位的动态巡查频率,坚持打防并举的原则,分片包干,责任到人,做到早发现,早制止,将各类土地违法行为消灭在最初时期。2010年,共巡查发现土地违法案件15宗,制止10宗,拆除违法建筑2000平方米,恢复耕种81.9亩;立案查处5宗,拆除违法建筑4300平方米。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土地执法共同责任机制,继续推行查处土地违法案件联席会议制度的同时,认真执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土资源部关于在查处国土资源违法犯罪工作中加强协作配合的若干意见》(国土资发〔2008〕204号),不断增强执法合力,严厉打击各土地违法违规行为。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做到了依法行政,完善听证制度,充分保障当事人的知情权、陈述和申辩权。2010年共下达听证告知书78份,下达听证通知书12份,参与行政诉讼7次,案件复议和诉讼维持率在95%以上。
【信访工作】利用节假日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深入乡村,接触信访群众,了解和掌握信访形成的各种因素,当场调解。由群众被动上访变为干部主动下访。每月25日为信访工作汇报分析日,召开由各基层所长、各股室负责人以上人员参加的信访专题会议,分析排查上月信访案件的处理情况,研究制定重点案件的处理方案,明确包案的责任人员,布置下月任务。2010年,共排查出24起信访案件,解决22起,1起进入司法诉讼程序;接待来局咨询1起,在办理信访案件中,做到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
(王胜 陈志国)
❷ 全国土地调查多少年进行一次
国家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每10年进行一次全国土地调查;根据土地管理工作需要,每年进行土地变更调查。
❸ 土地一调二调三调时间
国家安排的全国土地调查,第一次是87年,称一调,第二次是09年,称二调,目前正在进行的是三调。
土地调查是全面查清土地资源和利用状况,掌握真实准确的土地基础数据,为科学规划、合理利用、有效保护土地资源,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提供依据,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调查方式一般可分为:
土地普查。在全国或较大范围内进行全面调查,查明在某一时点或一瞬间的土地数量、质量及其利用状况。
土地重点调查。一种非全面性调查,即在拟调查单位中选择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重点单位进行调查。
土地抽样调查。按随机原则在用地单位总体中选取一部分单位为样本进行调查。
土地典型调查。在拟调查单位中选择若干典型单位进行深入的、系统的调查。通过土地调查可以从整体上认识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❹ 第一次全国土地调查的时间
我国第一次全国土地调查于1984年5月开始一直到1997年年底结束。2007年7月1日起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截至2009年上半年全部完成。
第一次全国土地调查是由《国务院批转农牧渔业部、国家计委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开展土地资源调查工作的报告的通知》国发〔1984〕70号下发的通知,于1984年5月开始一直到1997年年底结束。
介绍
第一次调查为什么从1984年5月开始一直到1997年年底结束,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领导重视和政府支持的问题,更直接地说就是调查经费落实的问题。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为领导重视不够,财政有钱但不愿把钱花在这种见不到直接效益的地方。二是有些贫困县财政确实拿不出钱来。
基础图件
第一次调查采用的基础图件,是由各县到测绘部门收集,往往要跑几个单位才能收齐,主要是不同比例尺的普通航摄照片和部分正摄影像图(一般是经济条件较好的县采用) ,而且很多是1980年—1987年期间拍摄的。
大多数的外业调查是在九十年代初进行的,中间间隔了五六年,大大增加了外业调绘的难度和新增地物补测的工作量,影响了调查进度和质量。
❺ 第一次土地调查相关资料
第一次调查的通知是 , 《国务院批转农牧渔业部、国家计委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开展土地资源调查工作的报告的通知》国发〔 1984 〕 70 号。
第一次调查为什么从 1984 年 5 月开始一直到 1997 年年底结束 , 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领导重视和政府支持的问题 , 更直接地说就是调查经费落实的问题。一般有两种情况 , 一是因为领导重视不够 , 财政有钱但不愿把钱花在这种见不到直接效益的地方。二是有些贫困县财政确实拿不出钱来。笔者所在地区某贫困县 , 因为经费不足直到 1993 年底靠贷款才开展土地调查工作。
第一次调查采用的基础图件 , 是由各县到测绘部门收集 , 往往要跑几个单位才能收齐 , 主要是不同比例尺的普通航摄照片和部分正摄影像图 ( 一般是经济条件较好的县采用 ) , 而且很多是 1980 年— 1987 年期间拍摄的。大多数的外业调查是在九十年代初进行的 , 中间间隔了五六年 , 大大增加了外业调绘的难度和新增地物补测的工作量 , 影响了调查进度和质量。
第一次调查时由于计算机应用刚刚起步 , 大部分内业工作是人工操作 , 如航片转绘、编图绘图、图件缩编等。仅面积量算采用了当时较先进的计算机扫描计算技术 , 但仍有少数单位采用求积仪人工计算的。工作量大耗时长 , 这是第一次调查用了十几年才完成的另一原因。由于计算机运用程序五花八门各地不一 , 图件一般是薄膜成图 , 使后续的市级、省级数据汇总、图件缩编困难重重、进度缓慢。
❻ 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资源调查
2.3.1.1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壤调查
1955~1956年,由水利部和中国科学院主持对华北平原土壤进行了调查。其调查范围包括河北平原及山东、河南部分平原地区,调查面积为132000平方千米,参加人员共计500余人,主要由河北及有关省区领导和技术骨干组成。
通过这次调查,查清了华北平原以及石家庄市平原县的全部土壤类型,有4个土类23个亚类284个土种变种;解决了整个华北平原和石家庄市平原县区土壤形成演变、分类命名、改良利用的重大问题。这次调查提供的主要成果有1:20万土壤图集,1:150万土壤、养分、盐分、质地、地下水、积水、土地利用现状、土地改良利用分区图集及《华北平原土壤》。《华北平原土壤》着重论述了华北平原包括石家庄市平原县区土壤的形成条件、土壤分类及性态,以及土壤的理化性质和土壤的农业特征;特别对地下水及土壤盐渍的关系收集了大量资料,进行了分析化验工作,并据此做了土壤改良分区规划;讨论了盐渍土壤改良防治等问题。为石家庄市及整个华北平原地区的土壤改良及土地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2.3.1.2 石家庄市第一次土壤普查
为摸清全国各地的土壤状况,1958年冬,在全国土壤普查办公室的领导下,开展了全国第一次群众性土壤普查工作。1959年,石家庄市首次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土壤普查,对土壤类型、土壤耕层养分和利用方式进行了普查和资料整理,为合理施肥、培肥改土和因土种植提供了依据。这次调查的队伍主要由技术人员及基层干部组成。调查的重点是耕地土壤,调查的内容一是采用群众认土、辨土、改土的经验进行土壤分类,并用群众语言进行土壤命名;二是进行土壤养分化验,包括土壤有机质、速效氮、磷、钾的简易化验。河北省省级汇总由农业、科研、教学等单位合作完成,经汇总全省分4个土区、13个土片、74个土组、218个土种。提交的主要图件成果有1:50万河北省彩色土壤图和土壤肥力图,主要文字成果有《河北农业土壤》和《河北省土壤分类概况》。《河北农业土壤》主要内容包括自然条件,农民种地、养地、改良土壤的经验、土壤分类等。《河北省土壤分类概况》集中介绍了每个土区、土片、土组的面积、分布、地形、土壤特点、土壤肥力、宜种作物、耕作技术要点。为因地种植、因地施肥、因地灌溉、因地改良提供了依据。
2.3.1.3 石家庄市第二次土壤普查
根据国务院(〔1979〕111号)文件精神,按照河北省农业厅及有关部门的安排部署,石家庄市从1979年5月份开始进行第二次土壤普查与土地利用现状概查。本次土壤普查是石家庄市规模最大的一次土壤普查,历经7年时间,在这次对井陉县、获鹿县、郊区和矿区的土壤普查中,取得有效数据224250个,编绘了土壤分布图、养分图、改良利用分区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分布图等17套共68幅图件,编写了《石家庄土壤》一书。通过这次土壤普查,查清了石家庄市土壤类型、分布、理化状况、肥力状况以及障碍因素,提出了各类土壤的改良利用方案。
这次普查有别于历次普查的突出特点,一是各级政府都以政府名义下达正式文件召开有关部门领导会议进行安排部署,在普查期间,市、县、乡都成立了土壤普查领导小组,组长一般由主管农业的市、县、乡长担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主任一般由市、县、农业局长担任,在普查期间专职专责,为做好普查工作提供了组织保证;二是全国土壤普查办公室制订了有关技术规程,统一了认识,统一了方法,统一了步骤,统一了标准,从而保证了全国普查的一致性和质量要求;三是成立了技术指导组,负责检查指导普查工作;四是建立了检查验收制度,提高了普查精度;五是边普查边应用,提高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六是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比较多。据统计,全市共建土壤化验室20个,参加普查人员近300人,总投资达150万元;七是野外调查的内容比较多,室内化验项目比较多。耕层养分不仅化验了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速效磷、速效氮、速效钾,还化验了有效硼、锌、锰、铜、铁等微量元素。
这次普查共挖取土壤剖面66028个,耕层养分化验样品14647个,水样47个,剖面化验样品8241个,取得有效数据328280个,取岩石标本1套,整段剖面标本9个,取剖面纸盒标本32040个。县级提供的成果有1:5万土壤分布图,土地利用现状图,耕层有机质含量分布图,全氮、全钾、全磷含量分布图,速效氮、磷、钾含量分布图,土壤普查报告等。市级汇总提供的成果资料有1:20万土壤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分布图,速效氮、磷、钾含量分布图,1:50万土壤速效铁、铜、锌、锰含量分布图,土壤普查报告等。
通过普查,摸清了石家庄市的土壤类型(表2.1)及其分布、面积特征特性、养分含量、生产性能。在土壤普查的同时,还进行了土地利用现状概查,用1:1万地形图或航片为工作底图上调绘土壤界线和土地利用现状界线。室内分斑量算土地利用现状的面积,并逐级汇总。通过概查,全市总土地面积概查数为1410191.53公顷,其中,耕地656776.8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6.57%;园地36173.2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58%;林地面积107234.3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60%;疏林草地面积330607.8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3.44%;草地面积72194.0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12%;城乡居民点占地面积85213.2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04%;工矿占地7918.8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56%;交通占地32253.1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29%;水域面积75165.6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33%;特殊用地面积2448.2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17%;未利用土地4206.2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30%。
表2.1 石家庄市土壤分类系统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2.3.1.4 第一次土地利用调查
为彻底摸清我国土地资源状况、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及分布,更好地开发、利用和管理土地,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国务院(国发〔1984〕70号)文件批转了农牧渔业部、国家计委《关于进一步开展土地资源调查工作的报告的通知》。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冀政〔1985〕56号文件和河北省土地管理局〔1986〕冀土政字第3号文件也都对此作了具体安排和部署。
石家庄市土地利用详查以1985年8月鹿泉市作为河北省土地详查试点为起始点,1986年10月栾城县作为石家庄市试点开展土地详查,1987年10月赵县作为石家庄地区开始试点,至1988年10月全部试点完成,并通过省级检查验收。此后又经过4年多时间,分4批陆续开展了全市19个县(市、区)的土地详查工作,于1992年5月全部完成,并通过省级验收。其中,第一批无极、正定两县1987年10月开始外业调查,1989年底完成内业工作,1990年初通过省级验收;第二批元氏、新乐、高邑、深泽、藁城、辛集、晋州、井陉矿区、井陉9县(市、区),1988年9月开始外业调查,1990年初内业全部结束,并陆续通过省级检查验收;第三批赞皇县、郊区分别从1989年3月、12月开始外业调查,1992年7月陆续完成内业并通过省级检查验收;第四批灵寿、平山、行唐3县,从1990年3月开始外业调查,1992年3月完成全部内业工作,1992年5月通过省级检查验收。
石家庄市县级土地详查主要经过准备工作、外业调查、内业整理等几个工作阶段。外业调查底图西部山区利用1:1万地形图和航片,丘陵、平原地区大部分利用1:1万平面影像图。共利用航片455张,平面影像图865张,地形图600余张。外业调查采取现状调查与权属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包括地类图斑、线状地物和零星地物调绘,境界与权属界调查等几方面内容。内业工作包括分幅图清绘、面积量算统计、成果图件绘制、文字资料编写等内容。其中,面积量算多采用求积仪和方格法结合的方法进行,原则以图幅理论面积为基本控制,分幅进行量算,按面积比例平差。面积汇总统计以分幅为单位统计图幅内各村各地类面积,由各村各地类面积逐级汇总至县级。成果图件绘制以复照透绘的方法缩图,编绘了乡级1:1万、1:2.5万土地利用现状图、权属界线图、乡级边界接合图表;编绘了县级1:7.5万、1:5万土地利用现状图和边界接合图表等。
石家庄市土地详查市级汇总工作从1992年上半年开始,经历汇总准备、县级成果检核、数据接边、面积分类汇总、编绘成果图件、撰写文字报告、成果验收鉴定等几个阶段,历时3年多时间完成。详查汇总对涉及县级境界的图幅进行了接边,对重调和漏调情况进行了核实和地类面积调整,针对图幅内各部分图斑面积与理论面积不等情况进行了平差处理。涉及线状地物接边一般只作图面处理,面积不参与变化。数据汇总统计采用市县结合的方法进行,由县级对本县数据进行接边调整后填写表格汇总至县级,市汇总组在县级接边统计的基础上汇总到市级,数据汇总统计初步采用了计算机进行工作。
汇总图件绘制以接边后县级详查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底图,采用复照缩图、蒙绘透绘的方法,编绘了1:10万土地利用现状图,1:15万土地利用现状彩色挂图等图件成果。在数据汇总及图件编绘的基础上,市级汇总撰写了《石家庄市土地详查资料汇总报告》、《石家庄市土地详查成果应用总结》、《石家庄土地资源》等文字成果。详查结果显示,全市辖区总面积1406238.93公顷,其中,耕地634306.19公顷,园地50657.37公顷,林地156653.40公顷,居民点及工矿用地122033.74公顷,交通用地26802.01公顷,水域67407.95公顷,未利用地348378.27公顷。整个调查工作从1984年10月开始,到1994年底全部结束,历时9年。总投资近200万元,投入人力近400人。
2.3.1.5 土地利用更新调查
2000年底,河北省国土资源厅要求全省在3年内完成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建设,11个设区市建成区和经济发达的县(市)要基本完成城镇地籍信息系统建设,逐步推行建制镇和村庄地籍调查工作。石家庄市国土资源局为坚决落实部、厅领导的指示精神,积极完成上级确定的工作目标,在着手抓地籍信息系统建设的同时,认真查清辖区工作底数,制订周密计划,突出工作重点,抓住关键环节,严格按计划分步实施,全程跟踪与监督检查并重。
(1)土地利用更新调查的原因。往日资料陈旧过时、变更调查工作做的不及时,图形、属性与土地利用现状严重不符、陈旧失真。如灵寿、赞皇、行唐、藁城、原郊区等县(市)、区,图形资料大多以纸质载体存放,极易折损,失真变形,图面又污浊不清。个别地方的台账、外业手簿等资料缺页。
初始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失真。由于手段落后,造成面积量算、图形数据接边发生重合或隙缝及线状地物偏移等现象。
原有详查资料丢失损坏。晋州市国土资源局在1997年搬家时将原来的详查资料全部丢失,必须通过更新调查来弥补过失,重新查清土地利用现状,以适应地籍管理的需要,最终才能完成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建设。
土地权属信息不完整,不能满足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的要求。通过调查摸底,大多数县(市)在初始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时,只进行了各行政村的权属界线调查,而未对有土地占有权和处分权的自然村或村民小组等集体经济组织的权属界线进行调查,也没有进行集体土地与道路等线型国有土地的权属调查,不能满足线型国有土地使用权和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的需要。
满足建立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的需要。建立一个数据精确并能正常运行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必须做到:原始数据可靠、工艺流程科学和对各类复杂问题的科学处理。原始数据是建库的根本,但限于当时的条件,一些原始数据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如图形的缺号、重号、图与台账不一致等,这些在当时看来是影响不大、数量不多的问题,但对建库来说则必须逐一彻底解决。为此,国土资源部于2002年8月7日发文明确要求,建立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之前必须进行更新调查。
满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需要。由于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不够准确,造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制定、建设用地的会审、农用地复垦项目的立项和实施等工作陷于被动,在各级国土资源管理中留下了深刻的教训。要改变这一被动局面,唯一的途径就是进行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工作。
(2)城镇地籍更新调查的原因。初始地籍调查手段落后,方法不统一。
没有采用统一的控制坐标进行地籍测绘,形成地形图。如石家庄市所辖各区,分别采用解析、半解析、勘丈法进行地籍调查,而且大多采用自由坐标进行地籍测量,所形成的成果仅能满足当时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初始登记,没有形成地籍图。有的虽已形成了地籍图,但却束之高阁,未进行变更调查或变更工作不彻底。各地所形成的地籍图,由于历年变更登记任务繁重,繁琐的手工作业影响了地籍图的变更。
由于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和规程要求,大多数地方初始地籍调查目的单纯,只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初始登记确权发证,因此采用“开天窗”的方法,只单一调查了国有土地。如鹿泉市、辛集市、无极县、赵县、晋州市、藁城市、新乐市、元氏县等,均采用“开天窗”的方式,星星点点地调查国有土地,与目前的城镇地籍管理要求相差甚远,必须进行地籍更新调查。
城镇土地变更大,现有地籍资料不能满足建库的要求。近十几年来,石家庄市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城镇土地利用强度较高,土地产权交易、变更频繁。
本次调查工作石家庄市政府和县(市)政府及国土资源管理局共筹措资金总计1000多万元,作为土地更新调查及建库的专项资金。
在城镇地籍更新调查方面,将城镇地籍更新调查的县(市)以最新版1:1000地形图作为工作底图,采用全解析方式进行地籍测绘,形成了规范的地籍图。其中,栾城县将更新调查成果录入计算机,在MapGIS软件支持下成功建成了城镇地籍信息系统。市内5区则以2002年初夏的最新1:500正射影像图为工作底图,充分利用原地籍资料进行权属调查,采用全野外数据采集的方法进行地籍测量,形成电子地形图和电子地籍图,并统一将此数据转入到MapGIS软件平台上,再录入属性数据,通过图形与属性的衔接整合归档形成地籍信息系统。
石家庄市地籍更新调查工作启动于2002年。由于测量控制成果陈旧,不能继续使用,为此,与石家庄市房管局合作完成了石家庄市数字房地产控制成果。同时,由于机构职能的转变,基础测绘已划归国土资源局,因而,此次调查以新的“数字房地产”航飞资料为工作底图,采用全野外数字采集的方式进行测绘,范围达153平方千米(包含地籍调查125平方千米),得到1:500的数字地形图和数字地籍图。为使此项工作能全面地推开,首先在裕华区进行了2平方千米的试点,通过试点总结出地形图测绘、权属调查、地籍测量同时进行,全外业采集数据向MapGIS软件安全转入并成功建库的经验,为编制《石家庄市数字地形图测绘和更新地籍调查技术设计书》、《工作计划》以及数字地形图、城镇地籍信息系统的建立,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
2.3.1.6 第二次土地调查
为了全面查清石家庄市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并对调查成果实行信息化、网络化管理,建立和完善土地调查、统计和登记制度,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土地宏观调控的需要,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根据国家第二次土地调查的统一部署和省级统一安排,2007年石家庄市开展了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调查的目的是全面查清石家庄市所辖的23个县(市、区)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翔实可靠的土地基础数据,并对调查成果实行信息化和网络化管理,建立和完善土地调查和登记制度,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土地宏观调控及石家庄市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通过本次调查,查出石家庄市辖区总面积1406014.13公顷,其中,耕地面积582267.05公顷,园地面积77056.37公顷,林地面积211226.32公顷,草地面积215580.58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185683.75公顷,交通运输用地面积33001.12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57794.52公顷,其他土地面积43404.42公顷。
石家庄市开展的第二次土地调查所取得的调查成果为制订国民经济计划和有关政策、基本农田保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提供准确的土地资源信息,加快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过程,确保土地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❼ 二次土地调查的开始和结束的时间范围是什么
A、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于2007年7月1日全面启动,于2009年10月31日完成
B、看看具体安排 1.2007年7月至2009年6月,开展农村土地调查,逐地块查清全国土地的位置、类型、面积、分布等利用状况。
2.2007年7月至2009年6月,查清农村部分的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国有土地使用权状况,确权达到90%以上。
3.在w现有工作基础上,全面开展城镇土地调查,到2009年底,完成城市建成区、县城所在地建制镇的城镇土地调查。
4.到2009年底,在农村土地调查和城镇土地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汇总统计调查,查清工业、基础设施、金融商业服务、开发园区和房地产等用地的分布和利用状况。
5.到2009年底,在农村土地调查基础上,依据基本农田划定和调整资料,完成基本农田的上图、登记、造册,查清全国基本农田的数量、分布和保护状况。
6.在调查的基础上,2010年上半年,完成包括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基本农田数据和城镇地籍调查数据的国家、省、地(市)、县四级土地利用数据库的建设,建立土地利用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实现全国土地调查信息共享。
7.进行土地调查成果统一时点变更,将成果统一到2009年10月31日同一时点,逐级汇总土地调查成果,建立土地资源变化信息的调查统计、及时监测与快速更新机制。
(二)实施计划
国家负责第二次土地调查方案和技术标准、技术规程的制定,负责全国的技术指导、省级培训和质量抽查,组织建设国家级土地利用数据库等。同时,国家负责1:1万比例尺以及小于1:1万比例尺的遥感影像购置及正射影像图制作,为农村土地调查提供基础图件。另外,国家对农村土地调查成果进行全面的
各省(区、市)负责本地区土地调查工作的组织实施。各省(区、市)按照土资源部批准。各省(区、市)在土地调查实施方案的基础上制订土地调查的实施细则,通过招投标方式统一选择专业队伍,利用国家下发的基础图件,负责组织各地实地开展土地调查及数据库建设工土地检查和成果验收。
(三)宣传培训
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和渠道,大力宣传本次调查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以及促进资源、环境、社会持续和谐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提高全社会对本次调查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