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国哪些城市有保留完好的护城河
最好是西安的护城河,克林顿去参观兵马俑前,花巨资修了一次。
㈡ 请问什么叫护城河
伟大的城市都有护城河。古时候,引水注入人工开挖的壕沟,形成人工河作为城墙的屏障,一方面维护城内安全,另一方面阻止攻城者的进入,这是古人的智慧。天下护城河,以襄阳护城河宽度为最。据史料记载,早在宋代,它的平均宽度就超过了180米,最宽处达到250余米,已经演变成护城湖,也难怪郭靖在几十万的蒙古铁骑前可以守住襄阳城二十多年。
伟大的企业也要有护城河。巴菲特老爷爷在2007年指出:“一家真正称得上伟大的企业,必须拥有一条能够持久不衰的‘护城河’,从而保护企业享有很高的资本收益率。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导致竞争对手们必定持续不断地攻击任何一家收益率很高的企业‘城堡’。因此,企业要想持续不断地取得成功,至关重要的是要拥有一个让竞争对手非常畏惧的难以攻克的竞争堡垒,回顾整个商业历史,很多企业只是像‘罗马焰火筒’一样辉煌一时,它们的护城河事实证明虚弱得不堪一击,对手很快就轻松跨越。”
其实护城河在管理学的术语应该是“竞争优势”,发表波特五力模型的大师波特认为:公司竞争优势“归根结底来源于企业为客户(即消费者)创造的超过其成本的价值。价值是客户愿意支付的价钱,而超额价值产生于以低于对手的价格提供同等的效益,或者所提供的独特的效益补偿高价而有余”。波特认为全球任何行业竞争战略本质上只有三个:差异化战略,成本领先战略,聚焦战略。
而巴菲特把护城河分为两大类:“一种竞争堡垒是成为低成本生产商(如GEICO保险公司和Costco超市),另一种竞争堡垒是拥有强大的全球性品牌(如可口可乐、吉列和美国运通公司)。”可以说跟波特倒是异曲同工。
然而护城河只有此两类吗?
2
从初善君有限的水平下,个人觉得护城河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竞争优势可以说是资源,比如旅游业的靠山吃山,比如中石油和中石化的垄断资源,比如金融业的牌照资源。但是这种资源优势并不靠谱,靠山吃山不具有复制性,而两桶油放到全球的范围来看,并没有明显的竞争优势,而任何牌照都有放开的可能。那么招商银行、中国平安、中信证券的护城河在哪里呢?
第二种专利和技术。毫无疑问技术是竞争优势、是护城河,但是很难说是长久的护城河。这点在手机行业体现的淋漓尽致,那些消逝的品牌告诉我们:千万别迷恋技术,技术永远是用来淘汰的。可是如果技术不是护城河,那么历久弥新的科技企业如英特尔、微软等是如何屹立不倒的呢?此外每天一度电的美的和格力他们的护城河又是什么呢?说是技术好像也没那么强,低成本更是算不上,那么是品牌?
第三种是低成本。波特都认为低成本是竞争优势,在全球化浪潮中,中国企业正是凭借低成本打开全球制造业的市场。但是在差异化不那么明显的情况下,低成本的护城河似乎也是伪命题。比如京东,它其实更应该是说是运营能力或者叫商业模式。我们都知道规模经济的概念,可是规模不经济的也有很多。
第四种是品牌。比如茅台、苹果,除了耳熟能详,还是耳熟能详。初善君私以为越是to C的产品和消费品,品牌的护城河效用越发明显,这是很直观的感受。但是在to B客户中,品牌肯定也会是企业选择需要考量的重要因素,只是我们选择性忽略了。
3
有机构调研2000多家上市公司发现,与硬件企业相比,更容易在软件公司里发现护城河。媒体行业强大的品牌和内容对渠道的掌控力,造就了媒体企业的竞争优势,如迪士尼。直接面对消费者的企业往往难以形成竞争优势,如餐饮和零售商,但是也并非不可实现,比如星巴克、海底捞,他们的问题在于低转换成本。相反面对公司业务的企业,则具有更高的护城河,他们容易把自己的业务跟企业客户的业务做结合,从而形成很高的转换成本。
护城河究竟是什么呢?群友的一句话似乎点醒了初善君:行业属性决定护城河,而品牌是护城河的终极表现形式(由弱到强)。
不同的行业具有不同的护城河,但是再把护城河不断加宽、加深的过程中,品牌会成为护城河的表现形式,资源、技术、成本都将逐渐被弱化。
比如格力,格力在最早和春兰们竞争的时候,依靠的是质量和领先不多的技术,然后是渠道,在渠道被苏宁国美占领前已经塑造了足够大的品牌,因此现在格力的护城河就是品牌。
在投资中,任何品牌或者说护城河都是随着时间形成的,选择有护城河的公司并非易事。而在成长股投资中,护城河可能刚开始挖或者挖的很浅,靠护城河来选择,可能就会错过了。
在强大的护城河也不会永远不变,即使强大如汉唐也有衰落的一天,因此一切都是动态的,不能死板的去看待。
以上仅仅是初善君和群友们的一些思考,说的远远不对,各位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说说看法。
㈢ 开封城墙护城河
黄河在开封地段因为流速下降,泥沙沉淀淤积而致使河床高出地面很多,形成了地理上"悬河"的奇观!所以黄河在这里一旦"开封",开封就会被水封了!历史上开封曾被黄河水封过多次.
因此以前的开封护城河是非常宽的,但是在解放后开封市政府在进行城市规划时未考虑城墙与护城河为“城池”这一城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将部分淤塞河道填平形成街道及居民区。
但是几乎在每个城门处你都可以发现城门与河道的距离是非常近的,这是因为古代吊桥受到长度的限制,因此在城门处,河道就会变窄,到后来政府也无法过多填埋河道,才会形成这种现象。
所以古代的护城河并不是像现在这样距城墙比较远的。
究其原因,主要是河道淤积与政府填埋两方面的原因
㈣ 南京护城河都有哪些
秦淮河啊,还有就是玄武湖延伸出来的河流,都是绕着明城墙的~~
㈤ 企业护城河都包括哪些方面
企业的护城河,是指可以抵御竞争对手侵袭的坚实稳固的壁垒。
有这么几类:
一、成本优势
成本优势是指产品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成本递减的优势,行业的新玩家想进来,利润空间比不上拥有成本优势的先发者。一旦竞争到焦灼状态打起价格战,没有成本优势的企业很难坚守住。
早年间的家电行业,行业增长放缓打起价格战,格力的财务报表就相当难看,利l润率下滑严重,但过了群雄混战的草莽阶段,行业集中度提高,格力反倒活得非常好,重拾利润空间,可见价格战是短期的,断绝外来者后,家电行业造就了如今格力美的海尔三寡头并立的有序竞争局面,没人再打价格战,行业寡头都有了丰厚的利润空间,而新玩家没有成本、品牌、规模优势,进来也是送死。这就是成本优势带来的竞争壁垒。
关于成本优势的护城河,容易有一个误解,误将性价比当成护城河。成本优势的本质,是拥有更低的成本,从而提高了利润率,但比如小米主打性价比,雷总对外宣称学的是好市多模式,走的低利润高周转模式,但好市多只是在零售环节薄利多销,生产等环节还是有利润保证的,而小米的定价是涵盖了生产制造、营销等全部环节,没有充足的利润意味着难以在服务等其他模块迅速升级,并且好市多是收取会员费的。因此小米的性价比不能算是护城河,原因是并没有深度整合产业链,拥有明显高于竞争对手的成本优势,只是牺牲了自己的利润让利给消费者,长期看不是健康的商业模式。
早期的小米,通过性价比策略,在互联网打造了现象级的产品爆款,吃到了互联网的红利,电商渠道的低成本高周转策略,确实能玩转薄利多销模式。
但一旦线上增长到达瓶颈,开始线下扩张,OV等品牌就迎头赶上,核心的一个因素,其实是定价策略,OV品牌有着线下渠道优势,可以快速在三四五线城市将产品分发出去,但走经销商模式的前提是要高毛利和过硬的产品品质,小米没有足够利润空间给到经销商,经销商是提不起动力去卖小米手机的,因此虽然小米之家的坪效做的高,但是点位太少,在线下竞争中完全落于后手,可见性价比不是护城河,没有高毛利的性价比甚至是企业很大的短板。
二、无形资产
无形资产中,首屈一指的当属品牌优势。比如王老吉的“怕上火喝王老吉”,瓜子二手车的“没有中间商赚差价”,农夫山泉的“我们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当品牌在消费者心中占有一席之地,就拥有了一定的溢价空间,农夫山泉占领了“山泉”的心智定位,就不再是普通的矿泉水,而是在消费者心中留下了“山泉清冽甘甜”的印象,同样当你感觉到燥热想喝饮料时,可能王老吉会进入你的脑海。
这都是品牌的价值,需要长久的营销和历史文化来积累。国内品牌溢价最高的,恐怕要属茅台,90%以上的毛利,成本极低,而且商品还有投资属性,白酒是越陈越香,几十年的飞天茅台,已经是天价,这就是企业拥有品牌的魅力。
除了品牌,专利技术和行业准入许可也是无形资产,比如保险牌照,就是极难的行业许可证,能拿到已经意味着极高的行业壁垒,再比如高通在芯片领域的专利技术,让高通吃下了手机产业链的丰厚利润。
三、转换成本
在《赢家通吃的互联网行业,是不是好赛道?》一文中,特别提到了腾讯的强大护城河:熟人关系链。对用户来讲,迁移成本太高,换一种社交工具,意味着要将整个熟人关系链同时迁移过去,就算你愿意费时费力迁移,指望你的熟人朋友也一起迁移,是不现实的。
腾讯的这一护城河很难被颠覆,就算微信、QQ过时了,出现新的社交工具,比方未来通讯都是通过虚拟投影交流,但拥有熟人关系链的腾讯,依旧有强大的竞争优势,因为重构熟人社交链,需要很长的时间,这给了腾讯充分的时间去开发适应新时代的社交形态。我们不妨复盘下移动互联网初期,米聊等新事物对腾讯的社交壁垒造成了威胁,但随着微信的推出,尤其是在微信可以导入QQ好友的时候,腾讯又在移动互联网的社交领域,获得垄断性地位。
四、网络效应
网络效应是指随着用户规模的增加产品价值也随之增加。最有代表性的是互联网的平台效应,诸如BAT等头部企业,当用户规模到达一定程度,成了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就像互联网的水、电一样,你无法离开,所以互联网是赢家通吃的行业,当你做成了平台,就能收取平台的“保护费”。
五、渠道优势
渠道优势算是国内独有的护城河,和欧美发达国家不同,中国地域宽广,人口密度大,有着复杂网络式分布的三四五线下沉城市,网络的触角几年内很难完全触达,至少十年内,渠道优势还将拥有很强的竞争壁垒,前面提到的小米例子,就在互联网的红利吃得差不多的时候,进军线下拼刺刀时,被OV等有渠道优势的企业,迎头赶上。渠道优势的核心,在于对经销商的把控力,但前提是有高毛利的产品以及过硬的产品品质,毕竟保证经销商有充足的利润空间才能激发他们的能动性。而对经销商的把控,体现在能否避免不同区域经销商的窜货现象,以及避免经销商随意提价对品牌的损毁。而经销渠道是需要时间经营的,没个几年功夫,难以建立起四通八达的渠道网络。
比如洋河的1+1模式,格力的专卖店模式,一旦建立渠道优势,形成特有文化,同行根本难以复制。
但互联网时代,随着物流体系的完善,渠道优势慢慢淡化,但也难以完全取代,水乳交融才是未来方向。
六、虚假的护城河
还有一些容易迷惑投资人的虚假护城河。意指那些属于企业的竞争优势,但这种优势长期看是不稳定的,比如优质的产品、能力强悍的管理团队,极高的市占率,往往只是一时优势,长期看不能借此抵御竞争对手进攻。
以上,是我理解的护城河,长期看,拥有护城河的企业,回报率远高于没有护城河的。
因为有护城河的企业,往往赚钱不辛苦,比如茅台,甚至“傻子”都能经营好,而没有护城河的企业,则是赚点辛苦钱,或者是看天吃饭,更有甚者,辛苦也不赚钱。
如果投资了有护城河的企业,就可以闭着眼睛躺着赚钱,相反,怕是得时刻关注企业基本面变化,睡觉也不踏实。
来源:雪球
㈥ 苏州的护城河的资料
苏州环城水系和道路一直在城市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城南一段则最具历史文化及景观价值。明清以来,南城河沿岸一带商贾云集、市肆林立、水陆交通繁忙。近代以后,沿河一带建起许多现代化的纺织、染织工厂,成为苏州近代工业的重要发祥地。
随着大规模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建设,护城河沿岸一带已经从城市边缘转变为中心区的一部分,交通压力不断加大,而老化了的工业企业也对城市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为了改变护城河沿岸景观与古城风貌不谐调的状况,苏州市委、市政府启动了苏州环护城河风貌保护工程,南门路段改造首先启动。
在此方案设计中,笔者对如何贯彻可持续发展原则,使环城水上旅游、道路交通、绿化休闲、古城保护、城市防洪等系统有机结合;怎样正确对待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强化和创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城市环境等问题,进行了认真地探讨。
1、环境分析
规划区位于苏州古城的南护城河南岸,规划范围北起护城河,南至规划辅路中心线,西起盘门路,东至原十苏王路,总用地面积为89.68hm2,分A、B两区,南门路北侧为A区,用地面积为15.8hm2,南门路南侧为B区,用地面积为73.88hm2。南门路规划路幅宽34m,全长约4km。该路段与古城河、城墙遗址、盘门景区和桂花公园遥相呼应,是环古城道路中最具自然、人文景观的一段。
南护城河两岸现状用地功能混乱,有大量工业仓储用地,一些居住用地混杂其中。护城河岸线被货运码头、民居建筑等占据,公共开放性较弱,建筑质量较差。交通、管网等基础设施老化。现状面貌未能体现苏州历史文化名城水网发达、景色优美的传统风貌
2、城市结构的转型与功能的整合
按1996年的城市总体规划,南护城河南岸一带主要为二类工业用地。目前,苏州新一轮的总体规划正在编制中,原吴县市将被撤销,在城南城北分别设吴中区和相城区,这种城市总体格局的变化无疑将对城市发展战略产生巨大的影响。在宏观上,城市南北片区所形成的合力会有所加强,吴中区是苏州的历史文化腹地,苏州重要的名胜古迹以及历史文化名镇基本位于此处,应在已有基础上大力培育城南在历史文化方面的品位和吸引力,使南护城河一带成为重要的文化汇聚点和居住发展用地
环护城河风貌保护区南门路段的功能定位是:集水上旅游、道路交通、绿化休闲、古城保护、城市防洪等系统为一体的,围绕苏州古城的一条新的城市景观精品地带,同时也是对旅游、居住及相应配套设施进行合理安排的综合区。由此,方案形成了“三区一带”的功能区划与总体结构形态
(1)旅游商业服务区:在从盘门至裕棠桥西侧的范围内(包括A-1、A-2、B-1、B-2号街区)增加以旅游服务业为主导功能的综合用地,A-1号街区安排旅游文化娱乐展示功能用地,主要布置旅游传统作坊展示、水陆戏台、书场及其它娱乐设施;A-2号街区安排旅游商业服务功能用地,布置旅游品市场和具有地方特色的餐饮服务;B-1号街区为保留现状住宅及商业用地,布置社会停车场及交通换乘系统;B-2号街区安排旅游服务功能用地,设置品位较高、体现传统风貌的旅馆及相应的商业服务设施。
(2)地段性商贸闹市区:在人民桥两侧的规划范围内(包括A-3、A-4、B-3、B-4、B-5、B-6、B-7号街区),保留位于东南处的中学,延续城市级商业功能。将交通换乘站设于B-3-05地块(现小商品市场南侧);B-4、B-5号街区为南门路与人民路立交的互通匝道间的桥头公园,以绿化景观为主;北侧的A-3、A-4号街区以休闲绿地为主。
(3)生活居住区:在人民桥东侧至觅渡桥范围内(包括A-5~A-8、B-8~B-13号街区),安排以居住、休闲功能为主的综合用地。人民桥和南园桥之间的中段以居住为主,北侧以休闲绿地为主;觅渡桥和南园桥的东段以居住为主,北侧以生态绿地为主;基本保留南园桥东西侧住宅区,在翠湖公园西侧设交通换乘站;觅渡桥西侧设置体现生态思想、具有地方特色的住宅组团。
(4)环城旅游观光绿带:即以古城外城河两岸为主,集交通、绿化、旅游(水上、岸上)功能为一体的旅游观光带。外城河滨水地带作为旅游者与市民共享的开敞型休闲观光绿带,既是居住区与外城河水面之间的过渡空间,也是古城景观和自然景观的观赏地带,达到“城在景中,景在城中,城景交融”的效果。
3、重构道路交通与城市防洪体系
3.1原则
两条水陆交通带(河道、南门路)和以横向为主、纵向为辅的步行绿带各司其职,同时又在空间上互相联系,构建符合该地区旅游、交通、商业和居住发展需要的综合运输、公交、步行交通体系,并将南门路作为沿外城河的防洪道路(图6)。
3.2交通系统规划
(1)完善交通系统,进一步区分交通功能与游览功能、步行系统与车行系统、居民流线与游客流线。通过加强管理,减少穿越城区的交通。
(2)采用由步行绿带与人行道构成的综合步行系统,整合旅游功能及居民休闲功能,使之适宜逗留、休闲和观景,沿河强调亲水性。
(3)以现有道路网络为基础,在南门路南街区组织开辟辅道以解决该街区内部的交通可达性问题,并起到对南门路车流适当分流的作用。
(4)组织由水上旅游和公交、公共汽车、出租车以及小汽车多人合乘等方式组成的多元化公交系统。
(5)结合城市与景区设施的规划布局和交通组织的需要,按照有关规范和服务对象的性质与规模,合理配置社会停车场和公共站场,设置交通集散广场、码头和船闸等。在规划设计和开发建设这些场所时,应把它们作为景区环境风貌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6)遵循生态城市的基本原则,开辟环城自行车专用道路。在沿河一侧采用林荫道形式设计有适当蜿蜒曲折和高低起伏的专用自行车道路。
3.3南门路规划
南门路西起盘门路,东接原十苏王路,中间与古城主干道人民路和南园路相交,全长约3 200m,为环城河路的南段,是城南沿外城河的一条次干道,道路等级为城市次干路Ⅱ级。南门路是沟通城西南与城东南工业、商业及居民出行的通道,有效地拦截和分流穿越古城的交通,减轻古城交通的压力,对中环快速路的交通也起到一定的集散作用。同时,南门路又承担了防洪大堤的角色,路中心最低高程为3.12m(按百年一遇防洪标准设防,标高为黄海高程3.12m)。
4、整合空间景观系统
4.1原则
空间景观组织以展现苏州古城历史风貌,强化“水陆平行、河街相邻”的典型水城景观特色为原则,整合该地区的古城河、盘门景区、城墙遗址、公园等景观要素,沿护城河突出展现盘门、古塔、古城墙的古朴历史风貌,沿南门路则展现古典风格与现代气息交融的古城新貌,营建与功能结构、路网系统和绿地系统相辅相成的空间景观体系。
4.2空间构成要素
(1)“一带”指环城旅游观光带。南门路段是围绕古城外城河的、集交通、绿化、旅游(水上、岸上)功能为一体的景观道路。它作为环城旅游绿带的一部分,在设计中十分重视形态的整体性,力求恢复使用水上游览空间和强化两岸景观设计。
(2)“二线”指合理组织陆上、水上游览路线。通过调整原有沿外城河车行道路的路线,使沿河岸线的步行与车行交通分离,并与环城水系的游览路线合理组合,形成水陆并行的游览线系统。规划设计中除对局部景观进行调整外,重点对水上游览空间进行设计,增加一个近水空间层次,突出动态景观效果,这样做既满足了水陆游览、休闲的活动需要,也丰富了环城水系的空间形式。
(3)“三区”指盘门、南门、南园3个景区,其中盘门景区包括月色江声、瑞光塔影、龙蟠水陆、吉水揽胜、双桥烟雨、清风杨柳等景点,南门景区包括荷蒲熏风、淡烟疏雨、曲径寒梅等景点,南园景区包括南园春晓、觅渡揽月、桂花公园、翠湖公园、青枫绿屿等景点(图7)。这些景区是南门路段空间与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中采用视廊、观景点、对景等手法,充分运用“景在城中”的理念,并在整体布局时,注重空间结构与自然的结合。
(4)“四点”指盘门、人民桥、南园、觅渡桥4个重要空间节点,其中又包括各种形式的空间节点,如:文物古迹点、历史遗迹点、街道广场以及环城水系沿岸的观景点等(图8)。这些空间节点的设计,使空间层次更加丰富多彩。
(5)“五纵”指盘门(清风杨柳景点)、觅渡桥沿河纵向绿带、人民路、南园路沿街林荫道、翠湖公园纵向绿带这5条纵向绿轴,根据河网水系以及街区道路组织,布置纵向绿带,并将其引入沿城河绿带,活跃南部街区内部景观,构筑区域整体网络状绿地系统。
5、强化古城风貌特色
5.1空间格局
遵循“保持路河平行的双棋盘格局和道路景观,路网河道格局基本保持不变”的原则,与苏州古城“水陆平行、河街相邻”的城市双棋盘格局一脉相承,形成古城河-环古城绿带-南门路-临路街区四线逐步改造开发的模式,突出以河道为中心、街巷与之平行、建筑临水而建的城市空间形态和格局。
5.2空间意象
(1)布局特色。南门路段规划设计强调“亲水性”,突出水与建筑、街巷、桥梁的密切关系,尤其在盘门入口地段和其它水湾节点处继承建筑贴水、临水、枕水和街巷沿河的传统布置手法,保留街区中原有古桥,使之在河道上成为空间的焦点。由街到房、由房到河、由河到桥,建筑布置高低起伏、错落有致、虚实相间,河道与街巷、商店、民居、桥梁浑然一体。创造多处水与绿化、亭榭曲廊等密切结合的“亲水空间”,使整个街区形态充满浓郁的水乡风情(图9,图10)。
(2)建筑形态。苏州建筑尺度较小、造型轻巧、立面简洁、体态玲珑,南门路段规划设计抓住其体量、尺度、比例都较小的特征展开建筑空间,布局方式主要为院落式空间、组群式布局,强调以人的尺度为基本尺度进行规划设计。
(3)建筑风格与色彩。建筑风格除把握较小的空间尺度外,注重继承造型轻巧柔和、体态小巧玲珑、粉墙黛瓦和坡屋面等传统建筑风格之精华,体现秀丽的苏州建筑艺术风貌。建筑色彩运用粉白墙面、黛色瓦屋面、淡米黄色花岗石桥梁、河岸和码头、踏步、粟色门窗等要素组成淡雅素洁的街区建筑基调。
5.3空间环境
(1)整体空间面貌。规划力图在盘门-人民桥地段塑造既有苏州古城传统特点,又有城市绿地开阔、疏朗特色的沿河景观,烘托盘门、古塔、古城墙的古朴历史风貌(图11)。
在人民桥-觅渡桥地段营造绿地景观与建筑景观相融合、古典风格与现代风格和谐有致、相得益彰的沿南门路景观,展现发展中的古城新貌。
(2)措施。①滨河绿带:在滨河沿街地段划出用地进行较大面积的绿化,结合地形建设滨河步行绿带,点缀湖石假山,栽植花木,形成多层次的驳岸,局部设置亲水台阶或线型亲水平台,并结合码头以及其它观景节点构筑观景平台(图12,图13)。驳石材选择传统材料,步行绿地的铺地材料选择具有本土特色、与传统材料质感相似的石材和砖材。
综合考虑防洪、景观和空间利用等方面的因素,将道路标高定为3.12m,道路北侧堤岸、花池、栏杆标高3.32m,整个道路可抵御200年一遇的洪水。滨河岸线结合相邻地面与水位的高度差(百年一遇防洪标高为黄海高程3.12m,现状设防为2.2m,常水位为1.2m~1.4m),按视觉景观、步行游憩和护坡工程技术要求,采用人工护坡或自然植被护坡、单级护坡或多级护坡等多种形式,形成“亲水”环境。
②街区街景:建筑布局既整齐又有凸出缩进,建筑层次高低错落,建筑造型轻巧柔和,建筑立面既不雷同又避免过于复杂。商店的招牌、幌子、照明、橱窗造型、店铺立面、入口布置等均努力体现浓郁的苏州传统特色和地方风格。
③水巷景观:多创造优美的水景观,为河道的水环境和街区空间环境增色,如在轻巧空灵的二层跨河廊桥、滨河地带挑出供休憩的亭和廊等,使水与建筑、桥梁、滨河绿地等都能精巧、适宜地有机结合,从而使街景和水巷景观具有动人而丰富的艺术魅力。
5.4历史文化保护和历史资源的再利用
街区的规划设计不但保持而且强化了苏州的历史风貌,将联结历史、延续文脉、对具有心理意象的环境和文物古建筑等加以保护,并将其有机地组织在街区整体环境之中。
在现有民居群落的基础上对传统空间加以整治改造,适当恢复盘门水-陆商业文化旅游街,形成具有传统风格的沿河建筑景观。建设水-陆戏台、评弹茶室、传统手工艺作坊群等等,充分展示苏州优秀传统文化。
从长远看,城南一带的现状工业将会实施功能置换,以利于新城市功能的发展以及有活力的产业的兴起。考虑利用现有纺织厂中一些有价值的建筑及其环境,建设以传统纺织工业博物馆为主,辅以配套的休闲游憩场地及设施的主题休闲公园,使传统城市肌理在新的城市格局中延续并发挥新的作用。
5.5街区建筑小品
南门路段规划设计力求在继承传统“城中园”布局形态的基础上创造“真山真水园中城”。因此规划要求街区的每一处小品、雕塑、路面铺设、驳岸形式以及植物配置、种植方式等都需经过城市设计,使街区环境进一步园林化。为了在街区建筑中体现苏州传统文化的特色,研究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道路景观,创造具有浓郁地方文化特色的环古城道路空间景观,需设计一组具有传统意味的街道家具,包括路灯、座椅、公交车站、电话亭、广告牌、垃圾箱、栏杆、道路铺地等,并以多种方式、方法如游艇码头设计、候车亭设计、大门入口设计、建筑灯光设计等融入苏州的文化艺术。这样做既丰富了建筑空间,又提高了街区建筑的文化品位。
㈦ 护城河的作用
古代的护城河作用:
城池是我国古人发明的一种独特的集军事、政治、文化等为一体的特殊军民设施。城池其实是两个词,城就是城市和城墙,而池就是水百池、护城河,很多地方特别是北方由于缺水就挖沟,这种没有水的叫壕度。护城河有自救功能,不仅能防范敌人的火攻,还能满足城里用水的需要,又是防洪排涝的重要水利工程,有的靠近江河还能承担运输功能,护城河可不单单是军事用途。挖护城河的泥土可以烧砖填土、修城墙,如此一来连运知费都省了,大大节省了修城墙的成本。
㈧ 独特资源护城河包括哪些
摘要 独特资源护城河包括:政府牌照类,独特地理性如有些白酒类。
㈨ 至今保留护城河的城市,除了北京、南京、西安,还有哪些
应该大家都知道护城河吧,护城河就是古代保护城池的一个防御工程,大家应该在电视剧里都看过,在古代打仗的时候,护城河会发回很大的作用!大部分的护城河都是人工建成的,围绕着城池,做一个最后的防御工作,每一座城市,应该都有一条这样的河,但是最后保留下来的,为数不多,山东济南,有一条上千年的护城河,再古代,也是一条相当宽的护城河里,随着时间的变更,济南的护城河已经成了一道景观,一个供大家旅游玩乐的地方!济南的护城河,全程6.9公里,他最后的流向是大明湖,而且护城河连着很多的景点,坐在护城河的旅游船里,你可以感受到趵突泉、五龙潭、大明湖、黑虎泉的各个美丽的景色!
国内不仅仅这些护城河,每个城市应该都有一个自己防御性的城墙和河流,在这个和平的年代,护城河早以不是以往起到防御的作用,更多的变成了一个城市的象征,成为了我们学习历史更重要的参考!
㈩ 古代的护城河起什么作用
古代的护城河作用:
城池是我国古人发明的一种独特的集军事、政治、文化等为一体的特殊军民设施。城池其实是两个词,城就是城市和城墙,而池就是水池、护城河,很多地方特别是北方由于缺水就挖沟,这种没有水的叫壕。
护城河有自救功能,不仅能防范敌人的火攻,还能满足城里用水的需要,又是防洪排涝的重要水利工程,有的靠近江河还能承担运输功能,护城河可不单单是军事用途。挖护城河的泥土可以烧砖填土、修城墙,如此一来连运费都省了,大大节省了修城墙的成本。
(10)独特的资源护城河有哪些扩展阅读:
护城河,亦作濠,定义为人工挖掘的围绕城墙的河,古代为防守用,是古时由人工挖凿,环绕整座城、皇宫、寺院等主要建筑的河,具有防御作用,可防止敌人或动物入侵。
这样的以天然为主、人工为辅的护城河在中国和世界就比较多了,最典型的城市有南京、西安、襄阳、重庆、衡阳、常德、赣州、洣水镇、遥田镇等。
世界各国在古代已有开凿护城河,中国北京紫禁城、西安明城墙,南京明城墙,济南护城河(济南环城公园)、襄阳护城河、台湾新竹古城、左营旧城、亿载金城,日本古城如松本城、江户(今东京)的皇居、以至欧洲各国的城堡及皇宫等等地方都建有护城河。
护城河_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