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广东一般什么月份开始热
广东一般是5月底开始热起来。
广东省属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资源十分丰富。由于地处低纬,面临广阔的海洋,因此海洋和大陆均对广东气候有非常明显的影响。
年中最热的月份是7月,全省的月平均气温达到28~29℃。极端的最高气温曾出现过42℃(1953年8月12日,韶关市)。广州市多年来的极端最高气温为38.7℃,出现在1953年8月12日。
❷ 中国各地区什么自然资源最丰富
西南地区水能资源,生物资源丰富
西北地区油气资源,光热支援丰富
北方地区煤炭资源,石油资源,森林资源丰富
南方地区有色金属资源,水资源丰富
山西煤炭资源丰富。陕西矿产资源丰富。武汉水资源,生物资源丰富。湖南,江西有色金属资源丰富。安徽钢铁资源丰富。云南,四川,重庆,贵州水力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丰富。广东,广西,福建水资源,森林资源丰富。新疆,青海,甘肃光热资源,油气资源丰富。西藏地热资源丰富。黑龙江,吉林,辽宁石油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丰富。江苏,山东,浙江海洋资源丰富。
❸ 广东省光温、气候生产潜力分析
广东省各地由于纬度、距海远近和地形的不同,各地气候有一定差异。首先,广东省年均气温从北向南逐步升高,从粤北平均气温 19℃升至西南雷州半岛的 23℃。从北至南各地平均气温分别为:韶关20.3℃,广州21.8℃,深圳22.4℃,湛江23.1℃。夏季广东各地都处于高温天气,7 月份平均气温都在 28℃~ 29℃左右,南北差异不大。由于地势北高南低,夏季风来自热带海洋,温暖湿润气流长驱直入,全省各地普遍多雨,很少酷热天气。按平均气温高于 22℃为夏天计算,西南部雷州半岛夏季长达 7 个月,往北夏季天数减少,珠江三角洲夏季 6 个月,粤北夏季有 5 个多月。1 月份是全年气温最低的月份,广东省内冬季气温差别较大,其规律仍是从北到南逐步升高。1 月份平均气温从粤北的 9℃逐步升高到雷州半岛的 16℃,南北相差 7℃。广东全省 1 月份气温大多数都在 10℃~ 20℃之间,一般来说温暖宜人,但每年有 5 ~ 6 次北方寒潮(24 小时内气温下降 10℃以上)侵入,影响全省大陆,所以广东冬天也偶有奇寒,有霜冻现象。寒潮从北至南逐步减少,极端低温从北向南逐步升高。北部连县极端低温为-8.9℃,韶关为- 4.3℃,广州为 0℃,深圳为 0.2℃,湛江为 2.8℃。英德以北山区霜冻期有 60 天以上,往南霜冻期逐步减少,英德以南至西江——清远——紫金一线之间,霜日约 30 天,南部沿海地区霜日一般只有 1 ~ 10 天,早上偶有轻霜。按每候(5 天)平均气温低于 10℃为冬天计算,广东没有气候学严格意义上的冬天。广东省各地热量分布也有所不同,年辐射平衡数值北部为 54 千卡 / 平方厘米,依次向南递增,达到 65 千卡 / 平方厘米。全省除粤北连山外,绝大部分地区日温≥ 10℃的连续积温都在 6000℃~ 8000℃以上,10℃的持续期一般超过 300 天。
由于受各种地理因素的影响,广东省地形多样、地势多变,产生了区域性小气候和垂直气候的变化。随着海拔的增加,各种气候因素一般都呈规律性变化,如气温随海拔增加而递减,降水量随海拔增加而增加。广东省北部山区各县年平均气温垂直递减率为 0.61 ~ 0.72℃ /100 米之间,由于受地形因素的影响,在气候上各地之间存在较明显的差异,形成了各种山地小气候。高大的山脉往往是气团和锋面活动的障碍,在山脉的东南坡面往往为多雨区,而西北坡则为少雨区。另外,由于山脉的影响,在冬季由北向南入侵的冷空气受山地阻隔而下沉,使温度降低,在向南开口的盆地或倚北地形,冬季高峻山地阻挡冷空气南侵,夏季承接东南季风带来的丰富的热量和降水,因而这些地方往往形成温暖湿润、年变化较小的良好小气候。
广东省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为南岭山地,向南逐渐降为低山、高丘陵、低丘陵、台地、平原。广东的山地均属于中低山地,以东北至西南走向为主,其次为西北至东南走向,相互形成弧形山地,只有少部分为东西或南北走向的山脉。北部山地为南岭山地,东部山地大多由与海岸平行的山脉组成,从沿海向内陆依次排开。丘陵分布在山地周围,与山地相连成片,是山地的延伸。盆谷地交错分布于山丘之间,多由地质构造凹陷和断裂经剥蚀和冲积而成,其走向往往与山地走向一致。较大的山间盆地主要有粤北的南雄、韶关、连州、星子、英德等盆地;粤东的灯塔、兴宁、梅县、五华等盆地;粤西的怀集、罗定、新兴、阳春等盆地。广东省平原主要分布于各大江河的下游,由河流冲积物发育而成,主要有位于东、北、西江下游的珠江三角洲,是全省最大的平原,其地势低平宽广,水网密布;其次为韩江、榕江、练江下游的潮汕平原,还有粤西的鉴江平原和漠阳江平原。
从广东省的光热资源分布和地形走向可以看出,广东省光热资源随着地形的走向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从低海拔到高海拔、从背风面到迎风面、从阳坡到阴坡,总体上具有递减的趋势。也就是说,广东省光热资源自东南部的雷州半岛至潮汕平原连线到西北的清远北部、韶关、肇庆西北,总体上呈递减趋势。
水稻是广东省大宗粮食作物,也是广东省农用地分等的基准作物。根据国家计算出的广东省指定作物光温(气候)生产潜力指数,分析广东省水稻的光温生产潜力指数,不难看出,自东南部的雷州半岛至潮汕平原连线到西北的清远北部、韶关、肇庆西北,总体上呈递减趋势。其分布规律与广东省光热资源的分布规律基本一致,且韶关市水稻光温生产潜力指数突高的小异常,也与韶关盆地小气候异常相吻合。
土地利用水平反映农用地潜力的发挥程度,由于不同标准耕作制度二级区的最大产量不一样,虽然相同二级区内和最大产量水平相近的二级区间的土地利用系数的高低反映了指定作物产量水平的高低,但最大产量水平差异较大的二级区之间的土地利用系数的高低仅反映各地农用地潜力的发挥程度。从广东省二级区最大产量及最大“产量-成本”指数表可以看出,潮汕平原和雷州半岛地区水稻的土壤生产潜力最大,接近 700 千克 / 亩;其他二级区之间相差不大,在 630 千克 / 亩左右。考虑到冬种作物,潮汕平原的冬甘薯的最大产量远远高于其他二级区,造成潮汕平原水田粮食作物的最大产量高居省内首位。
广东省水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 70% 左右,水稻是全省的大宗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全省的80% 以上;旱地仅占 27% 左右,主要分布在湛江和清远,其他零星分布在省内各地。因此,水田利用水平的分布规律基本代表广东省农用地利用水平的分布规律。纵览广东省水田利用系数等值区表,可看出全省水田利用水平有以下分布规律:
(1)粤北二级区(除部分石灰岩地区)、粤中南二级区、粤西南二级区以及粤东沿海二级区的大部分地区,土壤肥沃,灌溉条件好,水稻耕作栽培技术成熟,经营管理水平高,投入高,作物单产水平高,水稻平均单产可达 440 千克/亩左右,土地利用水平居全省中上水平。其中,高州市、信宜市、南雄市、仁化县、梅县、梅江区、兴宁市水稻平均单产达 550 千克/亩以上,综合土地利用系数大于 0.75,是广东省高产、稳产地区。
(2)潮汕平原二级区平原由韩江、榕江、练江下游冲积而成,是省内第二大平原,区内除惠来外,农业生产集约程度高,水稻平均单产 480 千克/亩左右,其中,揭阳的榕城、揭东、潮州的潮安水稻单产大于 500 千克/亩,是省内着名的农业高产区。但是由于该二级区水旱作物的最大产量位于全省之首,导致该区的土地利用水平仅处于全省中上水平。
(3)雷州半岛地区(湛江地区)、石灰岩地区(英德、连山、乐昌、乳源县、清新北部等)以及部分山区县(大埔、陆河、揭西等)由于水源缺乏或土壤条件较差,受土壤条件和水利设施不足的限制,土地利用水平低下,水稻平均单产仅 360 千克/亩左右。尽管雷州半岛地区是广东省光热条件最好的地区,光温生产潜力大,但因降水少、蒸发大、水源缺乏,水稻产量水平低下。
(4)整个珠江三角洲地区,尤其是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虽然地处广东省最大的河流冲积平原,地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条件好,水稻耕作栽培技术成熟,历史上曾是广东省的主要粮食生产区。但近十几年,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该地区已成为我省乃至全国经济较发达的地区。由于受比较利益的影响,农民粮食作物种植粗放,水田基本不冬种,土地利用水平偏低,水稻平均单产水平只有 360 千克/亩左右。
(5)佛冈、清远、清新、龙门、五华、丰顺等处于粤北和粤中南两个二级区的过渡区,划为粤中南二级区。由于两个二级区熟制和最大产量不同,粤北水田为两熟,粤中南为三熟,造成虽然与相邻的县(区)水稻产量水平相差不大,但却处于相邻的两个等值区。
农用地经济系数反映农用地生产经济效益水平,是单位投入的产出效果评价。农用地产量高,效益不一定高。因此,农用土地经济系数与农用地质量及社会经济条件不呈正相关关系。水田经济系数的分布规律基本代表广东省农用地生产的经济效益水平分布规律。广东省水稻的生产成本主要由物质费用和用工作价两大部分组成,物质费用主要包括种子秧苗、农家肥、化肥、农膜、农药、畜力、机械作业、排灌、折旧、小农具购置修理和其他费用,根据广东省物价局成本调查队对分布在全省上千个农户多年的调查数据,常规水稻的物质费用平均在 170 元 / 亩左右,各地变化幅度不是很大。而用工作价取决于用工量和劳动日工价,全省劳动日工价平均为 18 元左右,地区劳动日工价介于 14 ~ 28 元;用工量平均 12 个左右,各地用工量在 6 ~ 18个之间变化。全省常规水稻平均生产成本为 380 元 / 亩左右,珠江三角洲二级区由于用工量少,生产成本为 360 元 / 亩左右;粤东沿海二级区平均为 365 元 / 亩左右;粤西南二级区平均为 390元 / 亩左右;潮汕平原二级区平均为 400 元 / 亩左右;粤北、粤中南、雷州半岛二级区平均为410 元 / 亩左右。综合全省水稻产量和投入水平,可看出全省水田生产效益水平有以下分布规律:广东省北部土地经济系数普遍较高,基本在 0.6 以上;中部和南部地区土地经济系数普遍较低,基本在 0.6 以下。粤北二级区经济水平不太发达,农民主要以土地为生,整体投入、产出水平都较高,经济系数基本处于 0.6 以上。其中,连南、蕉岭、兴宁、梅县、龙川、翁源、梅江区、南雄等地的经济系数达 0.7 以上。粤中部和南部地区,除高州、信宜、高要、揭东、揭阳、番禺、封开、阳西、雷州、徐闻、海丰等地因为产量高或成本较低等原因经济系数大于 0.6 外,其余地区经济系数基本小于 0.6,部分还不到 0.5。
❹ 关于广州的资料..急用
广州是中国的南大门,华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广东省的省会。广州位于东经113°17',北纬23°8',地处亚热带,横跨北回归线,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常青,风光旖旎,素有“花城”的美誉。
广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相传在远古时候,曾有五位仙人,身穿五色彩服、骑着嘴衔稻穗的五色仙羊降临此地,把稻穗赠给百姓,祝愿这里永无饥荒。从此,广州便有“羊城”、“穗城”的美称,“五羊”也成为广州的象征。据史籍记载,早在公元前214年, 这里便修筑了城垣,建城至今已有2210年的历史,留下了许多文化古迹,生动地反映了广州在各个历史阶段的发展。
广州又是一座英雄城市,近代和现代轰轰烈烈的中国革命风云,同样在此留下辉煌的过去。英雄的史迹,令人缅怀追思,肃然起敬。同时,广州还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现谖夜?酝饪?诺难睾V匾?劭诔鞘校嚅?俳釯酝饩?梦幕狎涣骱陀押猛?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呈现出千古不衰的繁荣、兴旺、美好的景象。
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别具特色的南国风情,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为数众多的名胜古迹,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以及发达的商贸旅游服务行业,使广州成为全国重要的旅游城市之一。今日广州,百业繁荣,日新月异。这一座迈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历史名城、旅游胜地,正以迷人的风采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海内外游客。
广州古称“楚庭”,据史书记载,早在公元前9世纪的周朝,生活在这里的“百越之族”就和长江中游的楚国人来往甚密,当地人以“楚庭”来纪念这种友谊,这是广州最早的名字。
古代广州曾是三朝古都,汉初时赵佗在广州建立南越国;到五代十国时期,这里又建有“南汉国”;另外,文学名着《桃花扇》中提到的“南明”王朝(建于明朝末年,该政权仅维持40天)也在广州建都。 广州是一座充满现代感的大都市,既充满活力,又保留着悠远的古风,它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这里山明水秀,风光旖旎,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市井风情与现代都市景观相衬托,是一个很值得一去的地方。
广州在远古时曾是一片热带和亚热带的森林,如今这里仍是植物的王国。华南植物园、云台花园、流花湖公园、人民公园、麓湖公园、东山湖公园等充分展现了南国的园林特色,市郊还有从化温泉风景区、从化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芙蓉嶂风景区等等。
当地的主要人文景观有南越王墓、镇海楼、西关大屋、三元里抗英斗争旧址、黄埔军校旧址、中山纪念堂等,可供后人缅怀先人的英雄事迹。
地理位置和范围
广州市是广东省省会,广东省政治、经济网站、科技、教育和文化的中心。广州市地处中国大陆南方、广东省的中南部、珠江三角洲的北缘,接近珠江流域下游入海口。其范围是东经112度57分至114度3分,北纬22度26分至23度56分。东连惠州市博罗、龙门两县,西邻佛山市的三水、南海和顺德市,北靠清远市的市区和佛冈县及韶关市的新丰县,南接东莞市和中山市,隔海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相望。
由于珠江口岛屿众多,水道密布,有虎门、横门、磨刀门等水道出海,使广州成为中国远洋航运的优良海港和珠江流域的进出口岸。广州又是京广、广深、广茂和广梅汕铁路的交汇点和华南民用航空交通中心,与全国各地的联系极为密切。因此,广州有中国“南大门”之称。
土地资源及基本特征
广州市总面积为7434.4平方公里,其中农业耕地面积12.27万公顷,林业用地面积30.92万公顷。广州市土地资源数量有限,但土地类型多样,适宜性广。地形复杂,地势自北向南降低,最高峰为北部从化市与龙门县交界处的天堂顶,海拔为1210米。东北部为中低山区,中部为丘陵盆地,南部是沿海冲积平原,是珠江三角洲的组成部分。由于受各种自然因素的互相作用,形成多样的土地类型,根据土地垂直地带可划分为以下几种:
1、中低山地。是海拔400~500米以上的山地,主要分布在本市的东北部山区,一般坡度在20~25度以上,成土母质以花岗岩和砂页岩为主。这类土地是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基地,宜发展生态林和水电。
2、丘陵地。是海拔400~500米以下垂直地带内的坡地,主要分布在山地、盆谷地和平原之间,在增城市、从化市、花都市以及市区东郊、北均有分布,成土母质主要由砂页岩、花岗岩和变质岩构成。这类土地可作为用材林和经济林生长基地。
3、岗台地。是相对高程80米以下,坡度小于15度的缓坡地或低平坡地。主要分布在增城市、从化市和白云、黄埔两区,番禺区、花都区、天河区亦有零星分布,成土母质以堆积红土、红色岩系和砂页岩为主。这类土地可开发利用为农用地,也很适宜种水果、经济林或牧草。
4、冲积平原。主要有珠江三角洲平原、流溪河冲积的广花平原,番禺沿海地带的冲积、海积平原。土层深厚,土地肥活,是本市粮食、甘蔗、蔬菜的主要生产基地。
5、滩涂。主要分布在番禺市南沙、万顷沙、新垦镇沿海一带。
气候特征
广州地处南亚热带,属南亚热带典型的季风海洋气候。由于背山面海,海洋性气候特别显着,具有温暖多雨、光热充足、温差较小、夏季长、霜期短等气候特征。由于水热同期,极利于作物的生长,但自然灾害威胁也较大。常给工农业生产带来不利的影响。
广州光热资源充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875.1~1959.9小时,年太阳总辐射量105.3~109.8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气温为21.4~21.8℃,日均气温都在0℃以上。无霜期北部290天,南部346天。
广州雨量充沛,年降水量为1689.3~1876.5毫米,雨季(4~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85%左右;因受地形影响,山区多于平原,北部多于南部。同时,雨季与强光和高热同期,形成了相当高的气候生物潜力(光温水潜力),达77865~97950千克/公顷。
冬夏季风的交替是广州季风气候突出的特征。冬季的偏北风因极地大陆气团向南伸展而形成的,干燥寒冷。夏季偏南风因热带海洋气团向北扩张所形成的,温暖潮湿。夏季风转换为冬季风一般在9月份,而冬季风转换为夏季风在4月份。
水源特征
广州市本地水资源较少,人均占有量不高。全市水域面积7.44万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10%,主要河流有增江、流溪河,东江流经本市汇合珠江入海。本地水资源总量81.29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60.1亿立方米,浅层地下水20.37亿立方米,深层地下水0.82亿立方米。以河川径流量计,每平方公里有108.2万立方米,人均1375立方米,公顷均49425立方米,与广东全省平均相比,每平方公里占有量多6.3万立方米,人均少1808立方米,公顷均少19830立方米。广州南部河网区处在潮流区范围内,珠江的虎门、蕉门和大洪奇沥3个口门在本市南部入伶仃洋出南海,径流量大,潮流作用也很强。
广州市地处南方丰水区,属珠江水系河口区范围,过境水资源相对丰富,总量达1245亿立方米,为本地水资源的15倍。其中,东江北干流经增城市境204亿立方米;北江经芦苞、西南两闸和平洲水道、大石涌等流入广州水道共300亿立方米;西、北江分别经思贤窖、甘竹滩和东海水道调节后流入番禺河网水道共741亿立方米。
从化温泉一带有丰富的地下水,水温摄氏50℃—70℃,含有丰富的矿物质。
生物资源
广州市的自然条件为多种生物栖息繁衍和作物种值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生物种类繁多,生长快速。地带性植被为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但天然林已极少,山地丘陵的森林都是次生林和人工林。
栽培作物具有热带向亚热带过渡的鲜明特性,是全国果树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包括热带、亚热带和温带3大类、40科、77属、132种和变种共500余个品种,更是荔枝、橙、龙眼、乌(白)榄等起源和类型形成的中心地带。蔬菜向以优质、多品种着称,共有14类近400个品种。花卉、盆景是本市的特产,包括观花、观叶和观叶赏果三大类,主要有白兰、桂花、茉莉、米仔兰、含笑、剑兰、菊花、金桔、四季桔等150余个品种。
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一年两熟。经济作物以甘蔗、花生、蔬菜、水果为主。广州是“水果之乡”,共有500多个品种,其中荔枝、香蕉、木瓜和菠萝誉称“岭南四大佳果”。畜禽、水产和野生动物种类也很多,且不乏名优特品种。
矿产资源
广州市的地质构造相当复杂,有较好的成矿条件。目前已发现52个矿种,探明或作远景评价的35种;主要产地396处,其中大中型矿点17处,其余均为小矿点。矿种包括黑色金属和冶金辅助原料、有色金属、贵重金属、稀土、稀有金属,以及能源、化工、建筑材料等非金属矿种,其中主要有煤、铁、铅、锌、稀土、瓷土、黄金、大理石、钽、坭等,尤以建设材料资源最为丰富。
建筑材料包括建筑石材、水泥石灰岩、水泥配料粘土、水泥配料砂岩、高岭土、霞石、正长石、钾长石、石墨、陶土、石英砂等。其中,建筑石料储量6.5亿立方米,河沙1.74亿立方米,装饰石材可采储量100万立方米。水泥石灰岩18处,探明储量3.699亿吨。品位平均含氧化钙51%。水泥配料粘土7处,探明储量294万吨。水泥配料砂2处,探明储量2443万吨。
旅游资源
广州山青水秀,风光旖旎,旅游资源丰富,文化旅游景点达数十处,其中以百粤冠祠(陈家祠)、云台花园(白云山风景名胜区)、五羊仙庭。镇海楼(越秀公园、广州博物馆)、辛亥之光(中山纪念堂、黄花岗公园)、莲花晓晴(莲花山旅游区)、珠江两岸景观带、越秀山、中信广场(瀑布)、广东奥林匹克中心、广州新体育馆、广州艺术博物院、西关商廊(广州商业步行街)、六榕花塔(六榕寺)、洪秀全故居、宝墨园、番禺香江野生动物园、广州长隆夜间动物世界等景点最具盛名。
广州是一座有22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早在公元前九世纪的周代,这里的“百越”人和长江中游的楚国人已有来往,特建“楚庭”,这是广州最早的名称。秦始皇33年(公元前年214年)统一岭南后建南海郡(郡治设在“番禺”,即今天的广州),到公元226年,孙权为了便于统治,由原交州分出交州和广州两部分,“广州”由此得名。直至1921年成立市府厅,才特指广州这个城市。
广州又称为“羊城”、“穗城”,因四季花开不败故称花城。相传周朝时,广州连年灾荒,民不聊生。一天,南海天空飘来五朵彩色祥云,五仙人骑着五只羊,各携带一串谷穗降临此处,赠谷穗给居民,祝福此地五谷丰登、永无饥荒,后仙人飘然而去,留下五羊化为石头,今越秀公园建有以此传说为题材的“五羊石像”。
广州是秦汉繁华都会。在世界历史名城中,除故罗马、雅典等少数几个城市外,巴黎、伦敦、莫斯科等名城均比广州年轻。广州是汉唐以来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作为中国最早对外和从未关闭过的贸易通商口岸,在世界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广州的名胜古迹众多。国家、省、市三级文物保护单位共156处。其中国家级16各,省级28个,市级112个。城区中山四路一带发掘秦汉造船遗址和西汉南越国宫署御花园遗址,已被评为1997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现正向联合国申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
广州是中国近代和现代革命的策源地。着名的三元里抗英斗争、黄花岗民主革命战役、广州公社起义均发生在广州。革命先驱孙中山在广州创办了黄埔军校,曾经三次建立了政权。毛泽东在这里举办了农民运动讲习所,培养了大批革命骨干力量。张太雷、叶挺、叶剑英等在这里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广州起义。鲁迅、郭沫若、郁达夫等也曾来广州传播先进文化
❺ 为什么广东省的黑山羊再大的80斤至100斤呢
雷州山羊是我国广东省以产肉、板皮而着名的地方山羊品种,原产于雷州半岛一带,因此而得名。雷州山羊是广东省山羊品种资源群体数量较大的一个品种。全省各地都有零星饲养,越南、广西等地也曾有过引种。雷州半岛的徐闻县为中心产区。
雷州半岛位于我国广东省大陆最南端,海拔26.4米,属坡伏状台地区,地势平缓。该半岛属热带范围,年平均温度23.2℃左右;雨量充沛,年降雨量为1400毫米,以8—9月降雨最多;湿度大,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4%,以3月份为最高达92.9%;光热资源丰富。该半岛牧草繁茂,到处有浓绿的灌木林,大部分为丘陵地带,有不少的大片草坡,极适于养山羊。加上当地群众一向有养山羊习惯,经验丰富,是广东省着名的山羊基地之一。
雷州山羊的外貌特征:毛色多为黑色,角蹄则为褐黑色,也有少数为麻色及褐色。麻色山羊除被毛黄色外,背浅、尾及四肢前端多为黑色或黑黄色,也有在面部有黑白纵条纹相间,或腹部及四肢后部呈白色的。
雷州山羊面直,额稍凸,公、母养均有角,公羊角粗大,角尖向后方弯曲,并向两侧开张,耳中等大,向两边竖立开张,颌下有髯。公羊颈粗,母羊颈细长,颈前与头部相连处角狭,颈后与胸部相连处逐渐增大。背腰平直,乳房发育良好,多呈球形。
产区群众根据体型将雷州山羊分为高脚种和矮脚种两个类型。矮脚种多产双羔;高脚种多产单羔。群众喜欢矮脚种。
雷州山羊体重,成年公羊平均为54.1公斤,母羊平均为47.7公斤,阉羊平均为50.8公斤。
雷州山羊的生产性能是:屠宰率为50—60%,肉味鲜美,纤维细嫩,脂肪分布均匀,膻味小。雷州山羊板皮,具有皮质致密、轻便、弹性好、皮张大的特点。熟制后可染成各种颜色。性成熟早,4月龄即可性成熟,11—12月龄即可初配,产羔率为150—200%。具有繁殖力强,适应性强,耐粗饲,耐湿热等特点。
❻ 广州自然条件的分析
你想问的是哪方面的问题呢?最好把问题列出来。我都不知道你指的是什么
(一)地理位置和范围
广州市是广东省省会,广东省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的中心。广州市地处中国大陆南方,广东省的中南部,珠江三角洲的北缘,接近珠江流域下游入海口。其范围是东经112度57分至114度3分,北纬22度26分至23度56分。东连惠州市博罗、龙门两县,西邻佛山市的三水、南海和顺德区,北靠清远市的市区和佛冈县及韶关市的新丰县,南接东莞市和中山市,隔海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相望。
由于珠江口岛屿众多,水道密布,有虎门、蕉门、洪奇门等水道出海,使广州成为中国远洋航运的优良海港和珠江流域的进出口岸。广州又是京广、广深、广茂和广梅汕铁路的交汇点和华南民用航空交通中心,与全国各地的联系极为密切。因此,广州有中国“南大门”之称。
(二)土地面积和土地资源特征
2005年,广州市总面积为7434.40 平方千米。其中,市辖10区面积为3843.43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的51.7%;2个县级市面积为3590.97平方千米,占48.3%。
广州市耕地面积为13.01万公顷,林业用地面积25.7万公顷。广州市土地类型多样,适宜性广,地形复杂。地势自北向南降低,最高峰为北部从化市与龙门县交界处的天堂顶,海拔为1210米;东北部为中低山地;中部为丘陵盆地;南部是沿海冲积平原,为珠江三角洲的组成部分。由于受各种自然因素的互相作用,形成多样的土地类型。根据土地垂直地带可划分为以下几种:(1)中低山地。是海拔400~500米以上的山地,主要分布在广州市的东北部,一般坡度在20~25度以上,成土母质以花岗岩和砂页岩为主。这类土地是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基地,宜发展生态林和水电。(2)丘陵地。是海拔400~500米以下垂直地带内的坡地,主要分布在山地、盆谷地和平原之间,在增城市、从化市、花都区以及市区东部、北部均有分布,成土母质主要由砂页岩、花岗岩和变质岩构成。这类土地可作为用材林和经济林生长基地。(3)岗台地。是相对高程80米以下,坡度小于15度的缓坡地或低平坡地,主要分布在增城市、从化市和白云、黄埔两区,番禺区、花都区、天河区亦有零星分布,成土母质以堆积红土、红色岩系和砂页岩为主。这类土地可开发利用为农用地,也很适宜种水果、经济林或牧草。(4)冲积平原。主要有珠江三角洲平原,流溪河冲积的广花平原,番禺和南沙沿海地带的冲积、海积平原,土层深厚,土地肥沃,是广州市粮食、甘蔗、蔬菜的主要生产基地。(5)滩涂。主要分布在南沙区南沙、万顷沙、新垦镇沿海一带。
(三)气候特征
广州地处南亚热带,其气候属南亚热带典型的季风海洋气候。由于背山面海,海洋性气候特征特别显着,具有温暖多雨、光热充足、温差较小、夏季长、霜期短等气候特征。由于水热同期,极利于作物的生长,但自然灾害威胁也较大,台风、暴雨、寒潮、雷电、雾霾等灾害性天气,常给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带来不利的影响。
光热资源充足。2005年,广州各地的年日照时数在1288.5~1780.0小时之间,年平均气温在21.9℃~22.8℃之间,年极端最高气温在38.6℃~39.3℃之间,年极端最低气温在0.0℃~2.3℃之间。本年度夏季各区(县级市)均出现高温酷热天气,冬季除从化市和增城市出现霜冻和冰冻外,其余地区基本无寒害。
雨量充沛。是年广州各区的总降水量在1384.4~2278.3毫米之间,除番禺区比历年平均偏少15.0%外,其他各区分别偏多5.0%~18.8%,增城市总降水量为2278.3毫米,居全市首位,比历年平均偏多18.8%。雨季(4~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80%~83%。因受地形影响,降水量山区多于平原,北部多于南部。是年的降水时间分布极不均匀,4~6月各区降水明显偏多。6月,由于本地暴雨和上游来水的影响,增城市出现洪涝灾害。同时,雨季与强光和高热同期,形成相当高的气候生物潜力,达77865~97950千克/公顷。
季风气候突出。冬夏季风的交替是广州季风气候突出的特征。冬季的偏北风因极地大陆冷气团向南伸展而形成,天气较干燥和寒冷;夏季偏南风因热带海洋暖气团向北扩张所形成,天气多温热潮湿。夏季风转换为冬季风一般在每年9月,而冬季风转换为夏季风一般在每年4月。
(四)水源特征
广州市地处南方丰水区,境内河流水系发达,大小河流(涌)众多,水域面积广阔,集雨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21条,老八区有河涌231条,总长约913公里。不仅构成独特的岭南水乡文化特色,也对改善城市景观、维持城市生态环境的稳定起到突出的作用。
广州市水资源的主要特点是本地水资源较少,过境水资源相对丰富。全市水域面积7.44万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10%,主要河流有北江、东江北干流及增江、流溪河、白坭河、珠江广州河段、市桥水道、沙湾水道等,北江、东江流经广州市汇合珠江入海。本地平均水资源总量79.79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78.81亿立方米;地下水14.87亿立方米。以本地水资源量计,每平方公里有106.01万立方米,人均1139立方米,是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二分之一。过境客水资源量1886.15亿立方米,为本地水资源总量的23倍。客水资源主要集中在南部网河区和增城市,其中由西江、北江分流进入广州市区的客水资源量达1591.5亿立方米,由东江分流进入东江北干流的客水资源量为142.03亿立方米,增江上游来水量28.28亿立方米。南部河网区处于潮汐影响区域,径流量大,潮流作用也很强。珠江的虎门、蕉门、洪奇沥三大口门在广州市南部入伶仃洋出南海,年涨潮量2710亿立方米,年落潮量4088亿立方米,与三大口门的年径流量1377亿立方米比较,每年潮流可带来大量的水量,部分是可以被利用的淡水资源。
(五)生物资源
广州市的自然条件为多种生物栖息繁衍和作物种植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生物种类繁多,生长快速。地带性植被为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但天然林已极少,山地丘陵的森林都是次生林和人工林。
栽培作物具有热带向亚热带过渡的鲜明特征,是全国果树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包括热带、亚热带和温带3大类、40科、77属、132种和变种共500余个品种,更是荔枝、橙、龙眼、乌(白)榄等起源和类型形成的中心地带。蔬菜向以优质、多品种着称,共有14类400多个品种。花卉包括观叶植物、鲜切花、盆花、盆景、盆桔、观赏苗木、工业用花等,传统品种和近年引进、开发利用的新品种共300多个。粮食、经济作物、畜禽、水产和野生动物种类也很多,且不乏名优特品种。
(六)矿产资源
广州市的地质构造相当复杂,有较好的成矿条件。已发现矿产46种,矿产地794处,其中进行过地质调查工作的43种,探明有储量的29种。在探明有储量的矿产中,规模大、中型以上的15种,矿区111处。主要矿产有建筑用花岗岩、水泥灰岩、陶瓷土、钾、钠长石、耐火粘土、石英砂、芒硝、霞石、正长石、大理石、矿泉水和地下热水等,其中,建筑用花岗岩储量210816万吨,水泥灰岩储量37604.97万吨,陶瓷土储量2449.53万吨。区内燃料矿产和金属矿产十分短缺,规模均属小型且零星分散。
❼ 广州属于什么地形
广州属于丘陵地带,地势东北高、西南低,背山面海,北部是森林集中的丘陵山区,最高峰为北部从化市与龙门县交界处的天堂顶,海拔为1210米狂藏东北部为中低山地,有被称为“市肺”的白云山;中部是丘陵盆地,南部为沿海冲积平原,为珠江三角洲的组成部分。
广州市地处南方丰水区,境内河流水系发达,大小河流(涌)众多,水域面积广阔,集雨面积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22条,河宽5米以上的河流1368条,总长5597.36千米,河道密度达到0.75千米/平方千米,构成独特的岭南水乡文化特色。
(7)广东为什么光热资源丰富扩展阅读
广州的山丘
1、白云山
白云山,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为南粤名山之一,自古就有“羊城第一秀”之称。山体相当宽阔,由30多座山峰组成,为广东最高峰九连山的支脉。面积20.98平方公里,主峰摩星岭高382米。
2、莲花山
莲花山堪称神奇。300多年前的着名爱国主义诗人屈大均在《广东新语》地语篇中,赞莲花山为“牂牁大洋之捍门,南越封疆之华表,一郡风水之所系。”近年来,获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广东省省级风景名胜区、新世纪羊城八景之一,是您访古、祈福、赏花、度假之首选。
❽ 广东省的优势资源有哪些
地处沿海,有地理优势;
物华天宝,有旅游资源;
内引外联,有商贸资源;
改革前沿,有人才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