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我国自然资源丰富,人类该如何利用自然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可持续发展建立在资源的 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上。国家保护整 个生命支撑系统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保护生物多 样性;解决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等重大生态环境问题 ;保护自然资源,保持资源的可持续供给能力,避 免侵害脆弱的生态系统;发展森林和改善城乡生态 环境;预防和控制环境破坏和污染,积极治理和恢 复已遭破坏和污染的环境;同时积极参与保护全球 环境、生态方面的国际合作活动。到2000年,使环境 污染基本得到控制,重点城市的环境质量有所提高 ,自然生态恶化的趋势有所减缓,逐步使资源、环 境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互协调。到2000年的具体目 标如下:
(a)工业废水排放量控制在300亿吨 左右,工业废水处理率达到84%,城市污水集中处理 率达到20%左右;
(b)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2100~ 2300万吨,工业废气处理率达到90%,城市居民燃气 化率达60%,集中供热面积达到4.7亿平方米;
(c)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 45%-50%,控制有毒有害废物污染;
(d)交通干线噪声等效声级维持1990 年水平,城市环境噪声达标率比1990年提高15~20个百 分点;
(e)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大力植 树造林,1991~2000年净增有林地面积1900万公顷左右, 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15%~16%左右;
(f)预防和控制荒漠化扩展;加强 水土保持工作,今后每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4万 平方公里;
(g)保护耕地资源,控制建设占用 耕地,2000年耕地保有量不少于1.22亿公顷,扩大耕地 面积,1991~2000年新增耕地面积330万公顷;
(h)全国各类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 1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7%;同时注意保护所有自 然生态系统。
2.4 保证上述目标实现的主要对策 应包括: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化改革 开放,加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b)加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特 别是规范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行为的政策体系、 法律法规体系、战略目标指标体系的建设,以及资 源环境、生态综合动态监测和管理系统、社会经济 发展计划统计系统,信息支撑系统,以及发展教育 事业,提高全社会可持续发展意识和实施能力在内 的能力建设;
(c)实行计划生育,提高人口素质 ,控制人口数量,改善人口结构;
(d)因地制宜,有步骤地推广可持 续农业技术;
(e)重点开发清洁煤技术,大力发 展可再生和清洁能源;
(f)调整产业结构与布局,推动资 源的合理利用,减少产业发展对交通运输的压力;
(g)大力推广清洁生产工艺技术, 努力实现废物产出最小量化和再资源化,节约资源 、能源,提高效率;
(h)加速“小康住宅”建设,改善 城乡居民居住环境条件;
(i)组织开发、推广重大环境污染 控制技术与装备;
(j)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和污水处 理,保护、扩大植被资源,以生物资源合理利用支 持物种保护和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努力提高土 地生产力,减少自然灾害。
B. 1.当前我国的资源现状是什么+2.余村的变化体现了什么基本国策+3.从余村的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11-17
C. 人类应如何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关系的纽带,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开发利用程度,会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该节教材以水资源作为案例,说明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教材首先介绍世界和我国的水资源的状况,介绍的重点是水资源分布的不均匀;接着阐述水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关系,紧扣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影响,在活动中安插以色列水资源的利用作为案例分析,让学生明确和巩固以上的观点,把知识及时归纳总结,并应用到实际问题的探究中去。又在此基础上说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会随之改变,强调人类社会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而可用的水资源却不断的减少,最后提出要从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促进水资源的持续利用。
D. 我国水资源现状是怎样的我们应该怎么保护水资源
由于超过1/3的土地面临着高或极高的水资源压力,中国面临的水资源压力属于中高水平,但中国在水资源管理方面的巨大进步。
节约用水已成为中国水资源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需求管理的重要性也逐渐得到重视,中国正努力满足日益增长的淡水和其他可再生能源的需求。
中国政府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明确要求从三个方面对水资源进行更严格的管理,即“三条红线”:
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加强用水效率控制,加强水功能区限制纳污。随后,中国政府又发布了《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进一步要求提高工业、农业、城市等不同领域的用水效率。
(4)如何发展资源状况扩展阅读:
水资源的重要性
在地球上,人类可直接或间接利用的水,是自然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天然水资源包括河川径流、地下水、积雪和冰川、湖泊水、沼泽水、海水。按水质划分为淡水和咸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被人类所利用的水增多,例如海水淡化,人工催化降水,南极大陆冰的利用等。
由于气候条件变化,各种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天然水资源量不等于可利用水量,往往采用修筑水库和地下水库来调蓄水源,或采用回收和处理的办法利用工业和生活污水,扩大水资源的利用。
与其他自然资源不同,水资源是可再生的资源,可以重复多次使用;并出现年内和年际量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周期和规律;储存形式和运动过程受自然地理因素和人类活动所影响。
E. 现阶段,我国的资源现状是怎样的它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1、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
2、长期以来,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由此造成的浪费、损失十分严重,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形势。
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形成可持续发展意识。
F. 我国的生态环境和资源现状如何怎样处理发展与环境、资源的关系
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 良好的生态环境系统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也是人类发展的源泉。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我国也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今后我国在社会发展中必须遵循生态环境发展的规律, 制定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 我国生态环境现状
(一)土地沙漠化。中国的沙漠及沙漠化土地面积约为160.7万km[2],占国土面积的16.7%,其中,干旱区沙漠化土面积87.6万km[2],半干旱区沙漠化土地面积约49.2万km[2]。有关专家研究表明,50年代初至70年代中期,我国沙漠化土地面积年均扩大1560km[2],年均增长率为1.01%,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年均扩大面积2100km[2],年均增长率为1.47%,而目前我国沙漠化土地面积正以每年2460km[2]的速度扩展,而且还有加速扩大的趋势。[1]
(二)水土流失。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中国工程院调查显示,中国是全世界水土流土最严重的国家,截止2004年,已有4200万公顷的耕地出现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约占中国耕地总面积的43%;每年约有五十亿吨泥沙流入江河湖海,其中62%左右来自耕地表层。[2]
(三)大气污染。我国大气污染属于煤烟型污染,北方重于南方;中小城市污染势头甚于大城市;产煤区重于非产煤区;冬季重于夏季;早晚重于中午。目前我国能源消耗以煤为主,约占能源消费总量的四分之三。煤是一种肮脏能源,燃烧产生大量的粉尘、二氧化碳等污染物,是我国大气污染日益严重的主要原因。近年来,被称为“空中死神”的酸雨不断蔓延,不仅影响大陆,而且也影响港澳和邻近国家。
(四)森林资源锐减,生物物种加速灭绝。中国许多主要林区, 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植物种有15%-20% 处于濒危状态,有4000-5000 种高等植物处于濒危边缘。属于我国特有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达300多种。[3]
(五)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积缩小,水质污染加重。华北地区地下水位每年下降12cm; 湖泊自1949 年以来已减少500 多个, 面积减少186 万km2, 占现有面积的263%, 蓄水量减少513 亿m3; 42% 的城市饮用水源地受到严重污染, 80% 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六)农业环境污染。土质退化严重,我国酸雨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40%以上;重金属污染面积至少2 000万公顷,农药污染面积约l 300万~1 600万公顷;我国因固体废弃物堆放而被占用和毁损的农田面积已达200万亩以上.农田退化面积占农Hj总面积的20%。此外,遗传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如山东黄河入口和黑龙江三汀源的野生大豆,云南、广东、海南的野生稻,由于石油开发、农田开垦和人畜侵害,其面积不断缩小,有的地方已经绝迹。另外,近年来转基因生物环境释放面积和商品化品种的扩大,对我国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构成潜在威胁与风险也随之增加。[4]
二、原因分析
造成目前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复杂的。它主要来自于三大压力: 人口压力。我国现代人口数量异常迅猛增长,既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最大障碍,又成为我国生态环境的最大压力。迫于生存,人们毁林开荒,围湖造田,乱采滥挖,破坏植被,众多人口的不合理活动超过了大自然许多支持系统的支付能力、输出能力和承载力。 工业化压力。我国发动工业化时间晚,发展起点低,又面临赶超发达国家的繁重任务,不仅以资本高投入支持经济高速增长,而且以资源高消费、环境高代价换取经济繁荣,重视近利,失之远谋;重视经济,忽视生态,短期性经济行为为生态环境带来长期性、积累性后果。市场压力。我国正处在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市场经济本身会产生许多外部经济效应或者外部不经济效应,环境污染就是最明显的例子。环境作为一种公共财产,这种公共财产的提供(例如清洁水,良好的大气环境),对所有人都有好处且多一些人享受它的好处并不会加大总成本。但是如果没有公共财产,所有人的利益都会受损。公共财产或者公共财产受到破坏(例如污染水,污染大气等)的特点决定了个人或市场都不会提供控制环境污染的费用和服务,只有政府是公共财产的提供者。来自市场经济的压力愈大,政府对防治环境污染、整治国土资源的责任就愈大。[5]
三、 对策分析
我们应从我国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构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潜力和目前的现实出发,遵循生态环境的发展规律, 并结合与经济和社会系统的相互作用, 制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6]
(一)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确立保护环境的经济发
(二) 优化产业结构, 促进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升级
(三) 建立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调控系统
(四) 控制人口增长, 增强环境意识, 保持人口规模与环境容量协调
(五) 建设生态农业, 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
(六) 完善城市建设, 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