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北方水资源紧缺原因及影响
(一)北方水资源紧缺原因
1)天然水资源量偏少:北方地区水资源主要来源于降水,但年降水补给量偏少,最少40mm,最多800mm,华北地区约600mm。
2)水资源需求量急剧增加: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全国粮食生产基地逐渐北移,农业灌溉用水快速增加,工矿企业和城镇急速扩大,消耗淡水量也在快速增加。
3)工业布局不合理,工农业用水矛盾加剧。
(二)北方水资源紧缺产生的影响
1)污染造成水资源减少。目前,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已达50%以上,四级污染河段已占12000km,占干支流总长的60%以上;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造成水质恶化、水生态系统破坏和水资源短缺。
2)不合理开发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地质灾害不断发生。过量抽取地下水会引起地下水漏斗半径扩大,地面沉陷、咸水入侵等。我国36座城市地面沉降明显,主要有天津、通州、阜阳、秦皇岛、枣庄、泰安等城市,还有苏州、无锡、常州、淮北、开化、仁山、上海、三明、昆明等城市。其中,天津沉降区已达 7000km2,沉降幅度50~74mm/a。具有区域性连续下降特点的有16座城市,地下水位平均下降速率为1~2m/a,最大达8.24m/a。沿海城市地区大量开采地下水还引起海水倒灌。
3)水资源浪费严重。农业灌溉渠系利用系数仅0.4左右,单方水的生产效率仅为先进国家的1/2~1/4;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为45%,而先进国家为75%以上。
4)水资源开发利用缺乏有效管理,长期处于分散和无序状态。
5)用水规划不合理,助长了不科学、不合理的需求。
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水资源过度透支引发各种灾害频发的地区已难以挽回原有生态环境,而未造成严重灾害的地方还看不到面临问题的严重性。
(三)案例——黄河大断流
1995年黄河大断流,从3月4日到7月24日共断流4个月零20天,断流最长时山东和河南共622km河段无水,650万亩农田灌溉受到严重影响。黄河大断流的主要原因是黄河中下游大支流少,中上游修建了不少大中型水库和水利枢纽,拦截了大量的黄河水;另一方面,西北和华北地区干旱加剧,降水量减少使黄河干流径流量大大减少。黄河大断流将会导致:①黄河中下游地区缺水更加严重,地下水位进一步下降,许多耗费巨资修建的水流工程废弃无用;②进一步加速华北地区干旱化发展;③河口区缺乏淡水,同时海水内侵、岸线后退,土壤盐渍化加剧,造成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退化;④由于人口增加,经济开发强度增加,陕西万家寨引黄济晋引水工程将完工,黄河下游水资源更为短缺,黄河有可能成为内流河。总之,黄河大断流标志着我国北方水资源开发利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面临以整个流域大范围全面考虑综合开发利用水资源,公平合理分配和享用水资源,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率,用较少的水作更多的事。这样的严峻考验,也表明了人为因素在一定区域的水资源的变化中起到决定性作用。作为中华民族摇篮的黄河流域,人们对她的感情是十分复杂的。几千年来,人们一直与黄河水灾做斗争,新中国成立后连续3次加固加宽了黄河大堤,总投资数十亿元。40a来防止了18次决口泛滥,避免了数千亿元的洪灾损失——当然并未能从根本上完全排除洪灾的发生。然而,现在另一极端事件——干旱又同时出现了,而且情况越来越严重,目前还未有较好的解决方法,即使是南水北调也不能根本解决华北地区的干旱问题。我国面临着极其严峻的考验。
解决途径:①合理利用水资源必须进行全面的水资源供求评价和规划;②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强化以流域为单元的水资源管理体制;③从整体来考虑,保护流域水资源、水质和水生态系统,提高公众节水意识;④推广节水措施,包括生活、工业和农灌节水技术,特别是加快推广低压管道灌水、喷灌、滴灌、微灌等技术;⑤实行定额供水和收费供水等;⑥国家重点投资的水利工程建设以跨地区或跨流域的水资源调配为主。如南水北调东线和中线,解决京、津、冀西、豫等地供水;引黄入晋,解决太原、大同、塑州供水;引黄入烟,解决烟台、莱州缺水等。
B. 为什么山东半岛城市发展的瓶颈是水资源
地理地形限制水的来源 人为破坏造成水再生难 雨难下 ,水难存的现状
C. 水资源缺乏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中国水资源缺乏的原因分两方面
自然原因:1水资源人均量低.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但是我国人口众多,若按人均水资源量计算,人均占有量只有250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在世界排第110位.
2水资源分布不平衡.我国水资源分布同人口、耕地分布极不协调,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珠江流域、浙闽台诸河、西南诸河等流域,国土面积、耕地和人口分别占全国的36.5%、36%和54.4%,但水资源总量却占全国的81%,人均水量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6倍,亩均占有量是全国平均值2.3倍;辽河、海滦河、黄河、淮河流域,面积为全国的18.7%(相当于南方的一半),水资源总量却只为南方4片的10%;北方耕地占全国的45.2%,人口占全国的38.4%,水资源总量更少,特别是海滦河流域尤为明显,人均占有水量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6%,亩均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水资源这种不均衡分布,严重地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人为原因:水资源污染严重、用水效率低下.1.一些地区不顾自身的水资源条件,盲目发展高耗水、高污染项目;有些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没有充分重视节水问题,缺乏居安思危的意识。2节水设施的投入严重不足.3.宣传教育力度不够,公众节水意识不强,浪费水资源的现象普遍存在,还没有形成全社会节水的良好风气。
D. 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水资源及开发利用现状
在资源性条件中,水资源是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最关键的一种资源,因为山东全省年降水量平均只有600多毫米,通过山东北部入海的黄河地表水流量也在日益减少,而今后人口与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都在不断地增加。
1.山东省的基本水资源概况
山东省地表水资源主要有黄河及沂、沭、汶、泗4个水系。山东及邻区基本水资源量情况见表4。(据《中国水资源公报》,1997及2005)
表4 山东及环渤海其他地区水资源对照(1997年及2005年)
(据《中国水资源公报》)
除黄河干流外,其他主要发育于山东省的河流,密切受大气降水的补给影响,不同频率的年降水量对地表的水资源量影响明显,与多年均值相比,相差数量是很大的(表5)。
表5 山东半岛地区8个城市年降水量计算成果
注:Cs为偏差系数;Cv为变差系数。(山东省水利厅)
山东省地表水资源总量特征值见表6。
表6 山东半岛城市群地表水资源总量特征值
(山东省水利厅)
2.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地下水资源概况
山东省地下水资源主要有第四系孔隙含水层,分布在平原地区,此外是碳酸盐岩地区的岩溶裂隙管道流水,还有火成岩、变质岩地区裂隙地下水及其他碎屑沉积岩的裂隙地下水。
山东省及环渤海其他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对照见表7,各地人均水资源量对照见表8。
表 7 山东及环渤海其他地区地下水资源对照 ( 1997 年)
( 卢耀如,2002)
表 8 山东及环渤海其他地区人均水资源量对照 ( 1997 年)
(卢耀如,2002)
人口以2000年人口普查为准,所以水资源量也以相近时间1997年进行计算,当时山东省降雨相对少而干旱。1997年,山东省人均水资源量只有194.5m3/a,除了河南之外,比环渤海的津、冀、京地区都高;2005年,山东全省人口为9248万人,水资源总量为415.9×108m3/a,由于连续两年为丰水年,人均水资源量达499.71m3/a;反映出水资源量变化很大。但是,山东省人均水资源量195~499.71m3/a的数值,与联合国规定的人均1700m3/a相比,仍属缺水的地区。所以,山东和其他环渤海地区一样,都是严重缺水的地区。
在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济南、淄博、潍坊、东营4市,与岩溶地下水资源都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鲁中南山区的岩溶水资源,对周边城市有明显影响。鲁中南山地和环渤海其他地区岩溶水情况的对比见表9。
表9 鲁中南及华北其他地区岩溶水资源对比
(据陈鸿汉(2000)资料)
作为鲁中南山地而言,虽然尚存剩余的7.67×108m3/a水资源,实际上已经是超采了,如考虑生态流量系数QE,则
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地质-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式中:QE———水资源生态流量系数,%;QT———总岩溶水资源量,m3/a;Qd———开采岩溶水资源量,m3/a。
通常情况下,QE值应为>60%,以总岩溶水资源量为35.74×108m3/a计,应当有21.44×108m3/a的岩溶水资源量向下游排泄,以维护当地及下游的生态需求,而目前只剩7.67×108m3/a,则已超采了14×108m3/a的岩溶水资源量。
山东省地下水资源量虽然1997年据山东省地矿部门统计有119.36×108m3/a,但是目前计算天然补给的资源量只有39.84×108m3/a,其中淡水可开采资源量只有29.13×108m3/a。另外,山东省地下水资源中,除有淡水29.29×108m3/a之外,尚有微咸水65.1×108m3/a,半咸水9.35×108m3/a,共103.74×108m3/a,这情况表明,山东省地下水资源量在急剧减少,相应也引起了更多环境问题。
山东半岛城市群地下水资源以水文地质分区来综合考虑其资源量及开发利用较为妥当,因为一个城市的地下水资源量及开采方式应当与当地的水文地质条件相协调,应当从地下水系统来考虑。例如鲁中南山地,应以岩溶水系统作为评价的基础。
山东半岛地区地下水资源径流模数,与地表及岩性具有密切关系,岩溶山区可达(25~30)×104m3/km2·a;变质岩、岩浆岩、碎屑岩山区裂隙性地下水径流模数为(8~10)×104m3/km2·a,在胶莱大沽山区,只有(5~8)×104m3/km2·a;平原区孔隙性地下水的径流模数一般为(15~20)×104m3/km2·a。
2000年,山东半岛8个城市的地下水资源量见表10。
表10 山东半岛各城市地下水资源量(2000年) (矿化度≤2g/L)
(山东省地矿局)
3.山东省水资源主要供水源消耗用水结构
山东省主要水资源是以大气降水为主的地表径流及地下径流,它们构成主要的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严格地讲,地表水资源统计中不能把过境大河流的流量计算在内,山东省水资源中还有引黄河水这项内容,以及南水北调水源、海水淡化的水源。1998~2005年,山东半岛实际消耗水资源的水源结构情况是:地表水37%,地下水45%,引黄河水16%,其他2%,表明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占总水资源利用量的近一半,“其他2%”来源主要有污水处理后的二次水源及海水淡化的水源。目前,污水利用量分别只占1998年和2003年平均总供水量94.28×108m3/a中的0.96×108m3/a和0.93×108m3/a。山东半岛2005年供水结构见图12。山东半岛1998~2005年供用水量对比见图13。
图12 2005年山东半岛实际供水水源结构(据《水资源公报》)
图13 1998~2005年山东半岛实际供用水量对比(据《水资源公报》)
山东半岛地区水消耗结构与其他地区一样,包括工业、农业、居民生活用水。
山东半岛1998~2003年历年实际用水量为(76.7~98.0)×108m3/a,平均是:农业方面61.95×108m3/a(农田灌溉57.02×108m3/a,林牧渔4.93×108m3/a),工业方面18.31×108m3/a,生活用水共12.19×108m3/a(城镇生活6.32×108m3/a,农村生活5.87×108m3/a),总平均用水量为92.46×108m3/a。其中,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60%以上。
2003年,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地下水开采情况列于表11。
表11 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地下水开采量及用水情况对照
(山东省地矿局)
4.水资源量受气候条件控制出现旱涝现象
山东半岛处在渤海、黄海的海岸带,全年降水量只有600多毫米,受大气候变化特别是季风的影响,因而降雨在一年四季中是不均匀的,与我国其他地区一样,雨季多集中于6~8月份,这个时期降水量占全年总降水量的70%~80%,而冬、春季节少雨干旱,降雨量多数只占全年降水量的20%~30%。当然,一般常年的干旱,对农业及居民生活会有影响,但危害尚小些,如遇上其他气候条件的异常现象,如厄尔尼诺、拉尼娜等,其危害性就大了,因此,山东半岛地区也经常出现较大的洪涝和干旱现象。
根据有关历史记载,以济南、临沂及菏泽3个地区资料为据,500多年来,山东半岛出现的旱涝情况见表12。
表12 山东主要地区旱涝统计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1981)
表12 中的计算依据为:
式中:
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地质-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月多年平均降水量;Ri———逐年5~9月份降水量;σ———标准差。从表12可看出,500多年来,山东半岛济南、临沂及菏泽地区,一般正常年份占28%~30%,旱灾占30%~40%,涝灾占30%~35%,就是说3年中,只有一年正常,其余是平均一年旱、一年涝。
山东半岛地表水可供水量,P=50%时为43.67×108m3/a,P=75%时为28.90×108m3/a,P=95%时为10.89×108m3/a。仅依靠当地的地表水资源已不能满足目前对水资源的需求,地下水也已大量开采,黄河水已是主要沿河城市多年引用水源。根据前面论述,山东半岛地区在地表水资源减少的年份,地下水资源开采量也会受到限制,当地对水资源的需求,将会更加严重。
综上所述,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水资源性缺乏是一个客观的现象。
5.水污染概况
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地表水水质有重硫酸盐类型、氯化物型,分布最广的是重碳酸盐钠类型水,这与滨海地区的自然条件有关。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地表水化学类型见表13,不同水质分布面积见表14。
表 13 山东半岛 8 个城市地表水水化学类型、分布面积统计
续表
(山东省环保局)
表14 山东半岛地表水调查不同水质的分布情况
从水质上看,最主要的是碳酸盐类,占89.92%,而Cl-Na型水质分布面积虽然不多,只占10.08%,但主要在东营、烟台和青岛等沿海地带,对滨海地带的环境影响还是比较大的。
主要水库的水质,1976~1980年主要是重碳酸盐类型水,其中以HCO3-Ca型水为主,也有HCO3-Mg型水,但马尚水库有SO4-Ca型水,反映水质污染是严重的。2000~2004年,出现SO4-Na水的比例增大,如阎家山水库、藏格庄水库、马尚水库、南村水库、太河水库、黄台挤水库、福山水库,王屋水库为SO4-Ca型水,此外,还出现Cl-Na型水,如羊角沟水库、闸子闸水库、团旺水库、峡山水库、九台水库、白免丘水库等,米山水库有氯化钙型水。通过对比可看出,原先只有阎家山(氯化钙型水)和羊角沟(氯化钠型水)这两个水库的水质不良,占统计的28座水库的7.1%,至2004年,硫酸盐型水库有7座,占统计的28座水库的25%,而氯化型水质水库有8座,占28座水库的28.9%。这些数据表明,10多年的时间内,这些水库的水质已受到严重污染。
湖泊以总磷、总氮、叶绿素、高锰酸盐指数和透明度为主要水质评判项目。
以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的Ⅲ类水质为标准,在8个城市的地表河水中,济南、东营的河流超标率达100%,青岛为74.5%,日照最少,也达42.3%。8个城市的全年、汛期、非汛期评价河段超Ⅲ类水质的超标率见图14。
图14 8个城市地表河水超Ⅲ类水质的河流数量超标率
在水库水中,济南有1座水库,库水全年都是Ⅴ类和劣Ⅴ类水质;青岛有10水库,全年、汛期及排汛期有4座水质在Ⅳ、Ⅴ类;日照1座水库水质在Ⅲ类之下;威海2座水库,一座水质为Ⅳ类;潍坊10座水库,水质在Ⅳ类水以上的有3座;烟台7座水库,有6座以上为Ⅳ类水;淄博2座水库,有1座水库水质在Ⅳ类以上。8个城市共33座水库中,全年有7座水质在Ⅳ类以上,汛期有1座在Ⅳ类以上,非汛期有10座在Ⅳ类水质以上。这些数据表明水库水质的污染是严重的。
山东半岛地区,根据地矿及环保部门对地下水pH值、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硫酸盐、氯化物、铁、锰、铜、锌、挥发分、高锰酸盐指数、硝酸盐氮、亚硝酸氮、氨氮、氟化物、氰化物、汞、砷、镉、铬、铅等项目的检测,表明地下水的水质也已受到污染威胁,8个城市地下水质中主要成分超标率及最大超标倍数见表15。
表15 8个城市地下水主要成分超标率及最大超标倍数
目前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平原区地下水监测井有67口,山丘区有100口,水质类型见表16。
表16 山东半岛城市群水质类型综合
(山东省地质环境监测院)
在平原区地矿部门负责的地下水中,Ⅳ类和Ⅴ类地下水的监测井数占总监测井数的84.2%,山丘区占67%。这些数据表明,山丘区地下水水质比平原区稍好些,但地下水水质不良,已有严重污染的占84.2%和67%,已是不可忽视的客观事实。
据山东省地质环境监测院资料,将山东半岛地区地下水污染状况列于表17。
上述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情况表明,山东半岛地区不仅水资源数量不能满足需求,而且水质在恶化。目前山东半岛地区,污水处理厂总能力为173.5×104t/d,多是二级处理,而山东半岛实际供水量为92.46×108m3/a,则每日供水量为2560.6×104m3/d,污水处理量只占用水总量的6.7%。
表17 山东半岛城市群地下水污染状况统计 单位:km2
E. 烟台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但水资源却严重缺乏,你认为原因有哪些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和措施
降水量一般,春季容易干旱,近几年冬天也少有大雪,夏季降雨量也大不如前,水库蓄水量减少,城市近年扩容迅速,人口大量增加,民众节水意识差,等诸多原因 --请叫我雷疯
F. 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人口众多。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生态环境恶化,浪费严重。
中国水资源总量2.8万亿m³,居世界第五位。我国2014年用水总量6094.9亿立方米,仅次于印度,位居世界第二位。
1、由于人口众多,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2100m³左右,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28%。
2、另外,中国属于季风气候,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南北自然环境差异大,其中北方9省区,人均水资源不到500立方米,实属水少地区;
3、特别是城市人口剧增,生态环境恶化,工农业用水技术落后,浪费严重,水源污染,更使原本贫乏的水“雪上加霜”,而成为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瓶颈。
全国600多座城市中,已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
搜狗问问
(6)山东水资源为什么缺乏扩展阅读:
节约用水的措施:
1、要有惜水意识,只有意识到“节约水光荣,浪费水可耻”,才能时时处处注意节水,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2、养成好习惯,比如说关上滴水的龙头等等;
3、使用节水器具;
4、查漏塞流, 就生产而言,特别对一些高消耗水的行业,我们要围绕如何优化水系统的运行,如何提高循环水的浓缩倍数,如何提高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等作为节水工作的重点,积极组织技术攻关,提高水的综合利用率;同时制定切实可行的操作制度,对产品水消耗实行定额管理,并作为一项技术经济指标进行考核,减少浪费现象。
保护水资源,首先要全社会动员起来,改变传统的用水观念。要使大家认识到水是宝贵的,每冲一次马桶所用的水,相当于有的发展中国家人均日用水量;夏天冲个凉水澡,使用的水相当于缺水国家几十个人的日用水量。
G. 山东缺水的自然因素
山东是温带季风气候,季风气候具有不稳定性,再次位于黄淮海平原一部分,水资源较为短缺山东是农业大省,工农业蓄水旺盛;
H. 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
人口增长过快、生态环境恶化和水资源综合利用率低,浪费和污染严重。
水资源的稀缺是一种水资源匮乏的现象,因为地球上水的总量一定,饮用淡水的总量则更少,随着利用和不合理浪费越来越剧烈,水资源缺乏问题日益明显。
简介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再加上存在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开采和利用,很多国家和地区出现不同程度的缺水问题,这种现象称为水资源短缺。
水资源短缺主要分为两个方面:资源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资源型缺水主要是由于水资源分布的地域性差异性导致的局部区域水源分布较少而引起的缺水水质性缺水则是由于区域内水资源的物理形态或水质恶化导致水资源无法利用引起的缺水,水质性缺水往往发生在丰水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