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阿以冲突的焦点是 A.石油资源 B.水资源 C.波斯湾 D.巴勒斯坦地
D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阿以冲突的相关知识。阿以冲突的焦点是巴勒斯坦地区。
Ⅱ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阿以冲突
一.中东阿以冲突的由来中东是一个政治地理概念,也是“欧洲中心论”的产物。“中东”一般指西亚、北非国家,包括22个国家,其中18个是阿拉伯国家,阿拉伯人约占中东总人口的70%。
中东位于亚、非、欧三洲汇合处和地中海、黑海、里海、阿拉伯海、红海五海之间,古代非、亚、欧兴起的几乎所有强国都想占据这个交通枢纽。中东石油储量丰富,其已探明的石油储量占全世界的70%以上,仅沙特阿拉伯的石油储量就占世界总储量的25%。中东石油年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34%左右,销售量占世界总销售量的65%左右。石油被视为现代工业的“血液”。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战略资源令任何强国不能轻视中东地区。近现代欧美列强都竭力向中东扩张势力。冷战时期,中东成了美、苏争霸冲突的热点。
中东历史、地理、政治、宗教、民族关系复杂,冲突不断,最严重的是阿拉伯人与以色列犹太人的冲突,其冲突的主要根源是民族矛盾和领土之争。
中东阿以冲突由来已久,如果从1897年犹太复国主义者集会算起,也已超过百年了。阿以冲突包括巴勒斯坦领土之争、耶路撒冷城归属问题、约旦河水资源分配问题、叙利亚戈兰高地问题等等,其中,巴勒斯坦领土之争是阿以冲突的焦点和核心。阿拉伯人和犹太人都声称自己是巴勒斯坦的主人,到底谁是主人?
巴勒斯坦位于地中海东岸,最早的居民是属于闪族的迦南人(属于阿拉伯人),他们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即建国。公元前14世纪,来自两河流域南部的希伯来人(犹太人的前身)侵入并征服了迦南人,在那里形成了以希伯来人为主的两大部落联盟。希伯来人到巴勒斯坦不久,一度因旱灾迁往埃及,由于不堪法老的压迫,他们又在其首领摩西率领下逃回巴勒斯坦,据说是上帝“启示”他们回来的,巴勒斯坦是上帝为他们选中的宝地。公元前12世纪,希伯来人受到来自克里特岛等地的腓力斯丁人的攻击和驱赶,后者占据一块地,以此为据点,他们长期与希伯来人争夺地盘。公元前11世纪,希伯来人打败腓力斯丁人,建立了统一的希伯来王国。公元前10世纪末,希伯来人国家分裂为两个国家,即南部的犹太和北部的以色列。公元前722年,以色列国被亚述帝国征服,公元前586年,犹太国也被新巴比伦王国征服。数万犹太人被掳至巴比伦,犹太人首次大离散;公元前332年,马其顿王国的亚历山大征服波斯,占领巴勒斯坦,犹太人第二次大规模向外流散;公元前63年,罗马国占领巴勒斯坦,开始迫害犹太人。此后直至2世纪,罗马统治者前后屠杀了150万犹太人,幸存的犹太人几乎全部逃离或被驱赶出巴勒斯坦。7世纪,阿拉伯帝国赶走罗马人,占领巴勒斯坦,来自半岛的阿拉伯人与当地居民(迦南人、腓力斯丁人、希腊人、罗马人等)逐渐融合成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后来还与土耳其人融合)。16世纪初,巴勒斯坦被奥斯曼土耳其统治,直到20世纪初。
在冲突历史和犹太教、伊斯兰教影响下,两个民族都形成了“有你无我”的排他意识,这是古代阿以冲突的根源。不过,本世纪阿以的严重冲突,与欧美列强插手有关。
散居世界各地的犹太人逐渐在国际和地区贸易上活跃起来,但常常遭到侨居国的排挤、岐视甚至屠杀(英、法、西、葡、俄、德等国都曾大规模驱逐和屠杀犹太人)。因此,犹太人中逐渐兴起了复国主义思潮。1897年,以赫茨尔为首的犹太复国主义者在瑞士集会,通过了《世界犹太人复国主义纲领》,号召犹太民族在巴勒斯坦建立家园,这时犹太人国家还只是个梦。
二.五次中东战争和阿以冲突 1948年5月14日,犹太复国主义者本·古里安在特拉维夫宣告以色列国成立(几分钟后美国即宣布承认它),次日,埃及、约旦、叙利亚、黎巴嫩等阿拉伯国家联合进攻以色列,阿以第一次中东战争(即巴勒斯坦战争)爆发。由于美国大力支持以色列,加上阿拉伯国家团结协作不佳,战争后期以色列反攻得手,占据了巴勒斯坦五分之四的土地。此后中东枪声、爆炸声不断,流血冲突事件频频发生。
第二次中东战争也称苏伊士战争。1956年,埃及宣布收回苏伊士运河,同年10月,英国、法国和以色列联合入侵埃及,遭到顽强抵抗。在阿拉伯各国和全世界人民的广泛反对和美国、苏联干预下,侵略军被迫退出埃及。
1964年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宣告成立,不久, 巴解打响反以武装斗争的第一枪。1967年6月,以军在美国支持下,对埃及、叙利亚、约旦发动突然袭击,连连得手,六日之内占据了包括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东耶路撒冷等几乎整个巴勒斯坦和埃及的西奈半岛、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图5—303),百万阿拉伯人流离失所。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要求以色列撤离侵占土地和双方互相承认(即以“土地换和平”),阿以双方均拒绝接受。
第四次中东战争也称十月战争。1973年10月,埃及、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游击队突然袭击以色列,约旦、伊拉克、沙特等国也出兵助战。阿拉伯国家首次使用石油武器,对美国和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国家实施石油禁运。初期阿拉伯国家军队进攻顺利,后来以军在戈兰高地挫败叙军,南线夺回部分西奈半岛并攻过运河,
双方相持一段时间后停火。经多年谈判,1979年埃及总统萨达特与以色列签订和约(1981年萨达特因此被伊斯兰极端分子刺杀),1982年以军撤出埃及。此战使西方经济损失惨重。此后,以、叙成为对抗的主角。
长期的冲突使阿、以双方均损失惨重。埃及、约旦等国先后退出大规模冲突。阿、以双方一些人逐渐认识到:谁也消灭不了谁,只有承认对方,和平共处;若再斗下去,会丧失经济发展的机会。阿以冲突的关键是巴勒斯坦问题之争。20世纪80年代中期,埃及、约旦和巴勒斯坦主流派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提出了“归还(1967年以来占领的)领土换取和平”的原则来解决阿以冲突。近年来,巴积极寻求和谈解决途径,巴解断断续续与以色列举行多轮谈判。1993年、1997年和1998年,巴以双方在挪威、约旦、美国等国的调解下三次达成和平协议,以色列在巴勒斯坦打击恐怖主义、保障以色列安全的条件下,同意从约旦河西岸的部分地区撤军。但是,协议遭到巴勒斯坦强硬组织“哈马斯”和以色列极右分子的反对。“哈马斯”继续制造恐怖事件,打击犹太人;以色列极右分子也不满协议,于1995年刺杀了鸽派总理拉宾。强硬派的内塔尼亚胡上台后,以色列继续扩建犹太移民定居点,虽然与巴勒斯坦谈判,但并不认真执行已达成的和平协议,只撤出约旦河西岸的小部分巴勒斯坦人口稠密地区的驻军,阿以冲突仍时有发生。1999年7月,鸽派的巴拉克就任以色列新总理,以色列停止了修建移民定居点的行动,并表现出与阿拉伯人和平共处的愿望。同年9月,巴以达成了执行怀伊和平协议的备忘录,以方承诺在几个月内使约旦河西岸42%的土地(约2300平方公里)成为巴方单独控制或双方联合控制区,开通加沙至约旦河西岸的安全通道。巴以双方还表示在一年内签署一项永久性和平协定。中东和平再现生机。
巴勒斯坦人要收回1947年联合国划给的全部领土已没有多少希望,有限的自治离独立自主也还有很大距离。此外双方还有难于调解的耶路撒冷之争和水资源之争等。巴勒斯坦人决不甘罢休,而以色列经济实力雄厚,犹太移民不断增多(1995年已达到457.5万),不会轻易放弃强权。看来,阿以冲突在可以预见的一段时间里难于得到解决。
Ⅲ 阿以之间的冲突,是不是中东地区一直以来不稳定的导火索
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之间的冲突,一直以来就是中东地区不稳定的导火索。双方在领土争端以及宗教矛盾上都有非常大的分歧以及冲突,而且双方也发生过多次的中东战争。但是由于以色列他的军事实力非常的出色,而且背后也有美国人的支持,所以每次中东战争的胜利者都是以色列。然而由于阿拉伯国家并不是铁板一块,所以经常因为利益矛盾不攻自破。
中东地区的乱局也掺杂着一些大国之间的博弈,比如说美国和俄罗斯在中东事务上的博弈。所以说现在中东地区的局势并不单单是地区性的纷争,而是一个全球性的纷争,更重要的是由于中东地区的石油资源对于世界经济太过于重要,所以也引起了很多的国家关注中东局势。
Ⅳ 阿以战争原因
中东战争,或称阿以战争、以阿战争,是指以色列与埃及、叙利亚等周围阿拉伯国家所进行的5次大规模战争(1948年、1956年、1967年、1973年、1982年)。
阿以冲突交织着民族、宗教和利益等矛盾,在外来干预下就更加错综复杂。无论战争还是和谈、军事或是政治,不过是反复较量的手段。谈不下去便打,打不下去了便再谈,民族和解之途起伏曲折,矛盾积累必然会爆发。这个缓慢转换过程有长有短,取决于国际环境、突发事件等偶然性,但大致为8年。这个必然性是阿以基本矛盾所决定的。
Ⅳ 阿以冲突原因是什么
阿以冲突的历史根源
历史上的犹太人 阿以冲突自然是从以色列国建立后才开始的,但其历史根源却可以追溯到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甚至更久远的年代。
据《圣经》记载,亚伯拉罕是希伯来人的始祖,生于迦勒底的乌尔。 后随其家族迁往哈兰。 公元前1900—1850年,亚伯拉罕带领家人和随从来到迦南。公元前1720年,喜克索斯统治埃及时期,迦南发生特大灾荒,雅各(亚伯拉罕之孙)率希伯来人进入埃及,居住在尼罗河三角洲附近的歌珊地区。约在公元1290年,希伯来人在摩西带领下出埃及辗转来到迦南,后在迦南南方形成了原始的以色列联盟。公元前1200年—1020年为士师时期,希伯来人征服了迦南许多地区,但直到大卫王(公元前1000—961年)时代也未能实现对迦南的完全控制。 所罗门(公元前961—922年)时代是古以色列的极盛时期,在耶路撒冷建立了圣殿,它逐渐成为犹太人的宗教中心、精神生活中心。以后王国瓦解,分裂成以色列王国(公元前922年—722年)和犹太王国(公元前922年—586年),又先后被亚述和巴比伦所灭。耶路撒冷和圣殿均被摧毁,犹太人也成了“巴比伦之囚”。当巴比伦为居鲁士所陷时,犹太人又处于波斯人的统治下。直到公元前166年犹太人解放了耶路撒冷,建立了马卡比王国。公元前63年,罗马帝国先后占领了耶路撒冷和整个巴勒斯坦。为镇压犹太人的反抗,罗马皇帝摧毁了耶路撒冷,圣殿遗址被翻耕成田,几十万犹太人被杀害,幸存者也被迫离开巴勒斯坦,逃亡到欧洲、北非和世界各地。从此犹太人结束了在巴勒斯坦的生活,开始了犹太历史上的大流散时期。(从那时起)“犹太人的历史早已不再是巴勒斯坦的历史,……”。
巴勒斯坦在此后的不同历史时期,又依次为波斯帝国、阿拉伯帝国和土耳其奥斯曼帝国所统治。
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产生、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始于19世纪末。1897年犹太复国主义代表大会召开、世界犹太复国主义组织成立,标志着犹太复国主义运动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有组织的政治运动。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产生在19世纪并在进入20世纪后能进一步发展决非偶然,其原因是极其复杂的,但最主要的是:
1.反犹排犹的社会背景及由来以久的回乡观念。历史上的反犹排犹浪潮最初主要是源于宗教上的分歧及由此产生的宗教歧视和迫害。犹太教徒认为犹太教是高于一切的宗教,耶和华是神力无比的唯一真神,犹太人则是上帝的特选子民,是最优秀的种族。而基督教徒却认为,犹太人对基督之死犯有罪行。早期基督教神父圣约翰.克里苏斯敦就宣布,犹太人是永远背叛了上帝,终于被上帝所抛弃的人。 这种宗教上的尖锐对立必然导致各种各样的迫害。久而久之,对犹太人的各种禁令和限制便“渐渐的编进了中世纪法律和宪章的结构中了。”公元4世纪,君士坦丁大帝发布法令,宣布犹太人和其他异教徒在公诉中不能成为有效证人;5世纪,提奥多西二世的法典也包括了反犹太人的内容;两次特兰特会议后,犹太人不能再担任公职,还必须佩戴醒目的标志;多明我会建立的宗教裁判所更加深了犹太人的苦难。在苦难中挣扎的犹太人更加相信从宗教中得到的启示,笃信加路特(GALUTH)和苟拉(GEULLAH)的观念, 相信犹太人终将在弥赛亚(MAHSIAH)解救下,回到上帝应允的土地。在长期的流散生活中,每当犹太人的境遇变坏和遭到迫害时,这种回乡观念就愈强烈。反之也就比较淡薄。例如二战期间,纳粹对犹太人实行种族灭绝大屠杀,数百万犹太人惨遭杀害的血腥现实就使更多的犹太人投身于犹太复国主义运动。
2.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和欧洲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直到法国大革命前,占世界犹太人口大多数的欧洲犹太人是在“格都”(GHETTO)里生活的,几乎与非犹太社会隔绝。保守的犹太人不仅满足格都内的生活,还把格都当作抵制同化的堡垒。法国大革命以后,欧洲犹太人逐步得到解放、争取到人权。获得解放的犹太人,尤其是犹太知识分子阶层在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和欧洲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下,通过着书立说提出了建立犹太国家的主张和理论,为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兴起做了思想和理论准备。对复国运动影响最大的是摩西·海斯、平斯克、西奥多·赫茨尔 等人的理论与主张,其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
犹太民族是优秀的种族,犹太人不应也不可能与非犹太人融合,以保持犹太人优秀的种族属性;反犹排犹不是个别的历史现象,而是根深蒂固的,永远不会消失;犹太人问题涉及许多国家的犹太人,它不是社会问题,也不是宗教问题,而是种族问题;由于具有优秀种族特性的犹太人不应、也不能与其他民族融合,那么摆脱迫害的唯一途径就是建立犹太国家;建立犹太国是犹太人的历史性权利,这种历史性的权利只有在历史性的国家(巴勒斯坦)才能实现。犹太复国主义者还利用《圣经》和《犹太法典》中的某些记述作为复国并在巴勒斯坦建国的理论依据。
3.大国政治游戏中的赌注。19世纪末,资本主义体系在全世界已经确立,欧洲大部分国家已完成民族民主运动,自由资本主义基本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世界三大矛盾空前尖锐。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诞生与投靠迎和了西方列强争夺、保护海外殖民地的需要,因此,它得到大国的支持和庇护,同时也成为大国政治游戏中的赌注。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成为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同西方大国“结盟”的开端。犹太复国主义运动领袖钱姆.魏茨曼曾在1914年向英国政府献媚说,“巴勒斯坦将落入英国的势力范围……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在此后的50至60年内向巴勒斯坦移入100万犹太人,这样英国就将有一道坚强而有效的防线”。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组织了大批犹太人参加英国军队,为帝国主义战争充当炮灰。英国为了拉拢、控制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于1917年发表了《贝尔福宣言》,使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得到一个大国的公开承认和支持。在服务于大国利益的同时,复国运动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复国运动的发展与以色列国的建立 如前所述,曾在巴勒斯坦生活过的犹太人已有二千多年的流散史,与巴勒斯坦已经没有什么联系。因此,从第一次犹太复国主义代表大会召开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20多年中,虽然先后召开了6次犹太复国主义代表大会,并做了大量的“思想”和组织工作,但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并没有什么“实质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巴勒斯坦人口约有100万,其中犹太人约有2.5万(为当时世界犹太人口总数的0.2%),约占巴勒斯坦人口总数的2.5%,犹太人与阿拉伯人的人口比例为1:40。尽管犹太复国主义运动极力组织向巴勒斯坦移民,但直到1918年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口也才增长到5万人。 犹太复国主义运动投靠大国,使大国看到它是一支可以利用的力量。而正是在大国的庇护和支持下,犹太复国主义运动才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最终实现了其政治目标——建立犹太国。1918年英国占领了巴勒斯坦全境,并在1920年得到国际联盟给予的“委任统治权”。在此之后的20多年中,在英国殖民当局的支持和鼓励下,犹太人向巴勒斯坦移民的规模迅速扩大。到1946年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口已经达到60.8万,与19世纪末相比增长了20多倍。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区人口总数中占31.4%, 与阿拉伯人的比例为约为1:2,改变了巴勒斯坦的人口结构,使犹太复国主义运动有了“实质性内容”。美国作为“后起的、爆发的”帝国主义为同老殖民主义争夺势力范围也积极支持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利用犹太人问题作为其插手中东事务的契机。复国主义运动领袖也看到“美国已获得世界领导地位”,便从英国的怀抱转向美国。1942年5月,犹太复国主义者在纽约开会,通过了旨在结束英国的统治,建立犹太军队和犹太国的“比尔特摩尔纲领”。它很快得到美国的支持。1945年杜鲁门又两次致函英国政府,要求英撤消对犹太人迁入巴勒斯坦的限制,允许10万犹太人立即迁往巴勒斯坦。第二年又发表“赎罪日声明”,支持犹太建国会关于建国的要求。
与此同时,进入二十世纪的中东社会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从“中东的觉醒”到中东地区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中东地区相继出现了一批民族独立国家。中东民族国家的建立和阿拉伯民族主义的发展使一些踌躇满志的阿拉伯国家的领导人再次萌发了统一阿拉伯世界的构想。当然,这种统一构想往往伴随着统治者扩张势力的个人欲望,例如,沙特家族的崛起和统一阿拉伯半岛的活动,外约旦埃米尔阿卜杜拉的“大叙利亚计划”,伊拉克的“肥沃新月计划”等,但阿拉伯国家联盟的成立(1945年)在客观上加强了阿拉伯各国之间的团结合作及自身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作用,对日后中东地区政治局势的发展也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在西方大国的支持和犹太复国主义组织的具体安排下,大批犹太人涌入巴勒斯坦,引起阿拉伯国家的恐慌,于1931年、1937年先后在耶路撒冷和布卢丹召开会议,商讨在巴勒斯坦问题上的对策。当时刚刚取得独立的阿拉伯国家(有的尚未取得独立)还没有来得及组成反对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统一阵线,但阿拉伯民族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与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形成尖锐对抗。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大会在美国的操纵下通过了181号决议即关于巴勒斯坦问题的分支决议。分治决议无视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民族权利,却使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在巴勒斯坦建国的活动“合法化”,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宣告成立,仅16分钟之后美国就宣布承认以色列,其速度之快在外交史上是罕见的。英国甚至认为,以色列“这个新国家……可以说是在纽约诞生的”。
Ⅵ 阿以冲突 和 巴以冲突(关系搞不懂)
阿以冲突简介 阿以冲突即阿拉伯国家(包括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之间的冲突,冲突实质是领土问题的矛盾,双方的领土争端由来已久,主要是在过去几十年中陆续形成的。
巴以冲突,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冲突,领土,民族,宗教的冲突
巴以冲突可是说是阿以冲突的一部分
Ⅶ 阿以冲突时怎么回事,简练些,谢
一.中东阿以冲突的由来中东是一个政治地理概念,也是“欧洲中心论”的产物。“中东”一般指西亚、北非国家,包括22个国家,其中18个是阿拉伯国家,阿拉伯人约占中东总人口的70%。 中东位于亚、非、欧三洲汇合处和地中海、黑海、里海、阿拉伯海、红海五海之间,古代非、亚、欧兴起的几乎所有强国都想占据这个交通枢纽。中东石油储量丰富,其已探明的石油储量占全世界的70%以上,仅沙特阿拉伯的石油储量就占世界总储量的25%。中东石油年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34%左右,销售量占世界总销售量的65%左右。石油被视为现代工业的“血液”。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战略资源令任何强国不能轻视中东地区。近现代欧美列强都竭力向中东扩张势力。冷战时期,中东成了美、苏争霸冲突的热点。 中东历史、地理、政治、宗教、民族关系复杂,冲突不断,最严重的是阿拉伯人与以色列犹太人的冲突,其冲突的主要根源是民族矛盾和领土之争。 中东阿以冲突由来已久,如果从1897年犹太复国主义者集会算起,也已超过百年了。阿以冲突包括巴勒斯坦领土之争、耶路撒冷城归属问题、约旦河水资源分配问题、叙利亚戈兰高地问题等等,其中,巴勒斯坦领土之争是阿以冲突的焦点和核心。阿拉伯人和犹太人都声称自己是巴勒斯坦的主人,到底谁是主人?长期的冲突使阿、以双方均损失惨重。埃及、约旦等国先后退出大规模冲突。阿、以双方一些人逐渐认识到:谁也消灭不了谁,只有承认对方,和平共处;若再斗下去,会丧失经济发展的机会。阿以冲突的关键是巴勒斯坦问题之争。20世纪80年代中期,埃及、约旦和巴勒斯坦主流派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提出了“归还(1967年以来占领的)领土换取和平”的原则来解决阿以冲突。近年来,巴积极寻求和谈解决途径,巴解断断续续与以色列举行多轮谈判。1993年、1997年和1998年,巴以双方在挪威、约旦、美国等国的调解下三次达成和平协议,以色列在巴勒斯坦打击恐怖主义、保障以色列安全的条件下,同意从约旦河西岸的部分地区撤军。但是,协议遭到巴勒斯坦强硬组织“哈马斯”和以色列极右分子的反对。“哈马斯”继续制造恐怖事件,打击犹太人;以色列极右分子也不满协议,于1995年刺杀了鸽派总理拉宾。强硬派的内塔尼亚胡上台后,以色列继续扩建犹太移民定居点,虽然与巴勒斯坦谈判,但并不认真执行已达成的和平协议,只撤出约旦河西岸的小部分巴勒斯坦人口稠密地区的驻军,阿以冲突仍时有发生。1999年7月,鸽派的巴拉克就任以色列新总理,以色列停止了修建移民定居点的行动,并表现出与阿拉伯人和平共处的愿望。同年9月,巴以达成了执行怀伊和平协议的备忘录,以方承诺在几个月内使约旦河西岸42%的土地(约2300平方公里)成为巴方单独控制或双方联合控制区,开通加沙至约旦河西岸的安全通道。巴以双方还表示在一年内签署一项永久性和平协定。中东和平再现生机。
Ⅷ 阿以冲突的由来、经过及前景
一.中东阿以冲突的由来
中东是一个政治地理概念,也是“欧洲中心论”的产物。“中东”一般指西亚、北非国家,包括22个国家,其中18个是阿拉伯国家,阿拉伯人约占中东总人口的70%。
中东位于亚、非、欧三洲汇合处和地中海、黑海、里海、阿拉伯海、红海五海之间,古代非、亚、欧兴起的几乎所有强国都想占据这个交通枢纽。中东石油储量丰富,其已探明的石油储量占全世界的70%以上,仅沙特阿拉伯的石油储量就占世界总储量的25%。中东石油年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34%左右,销售量占世界总销售量的65%左右。石油被视为现代工业的“血液”。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战略资源令任何强国不能轻视中东地区。近现代欧美列强都竭力向中东扩张势力。冷战时期,中东成了美、苏争霸冲突的热点。
中东历史、地理、政治、宗教、民族关系复杂,冲突不断,最严重的是阿拉伯人与以色列犹太人的冲突,其冲突的主要根源是民族矛盾和领土之争。
中东阿以冲突由来已久,如果从1897年犹太复国主义者集会算起,也已超过百年了。阿以冲突包括巴勒斯坦领土之争、耶路撒冷城归属问题、约旦河水资源分配问题、叙利亚戈兰高地问题等等,其中,巴勒斯坦领土之争是阿以冲突的焦点和核心。阿拉伯人和犹太人都声称自己是巴勒斯坦的主人,到底谁是主人?
巴勒斯坦位于地中海东岸,最早的居民是属于闪族的迦南人(属于阿拉伯人),他们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即建国。公元前14世纪 ,来自两河流域南部的希伯来人(犹太人的前身)侵入并征服了迦南人,在那里形成了以希伯来人为主的两大部落联盟。希伯来人到巴勒斯坦不久,一度因旱灾迁往埃及,由于不堪法老的压迫,他们又在其首领摩西率领下逃回巴勒斯坦,据说是上帝“启示”他们回来的,巴勒斯坦是上帝为他们选中的宝地。公元前12世纪,希伯来人受到来自克里特岛等地的腓力斯丁人的攻击和驱赶,后者占据一块地,以此为据点,他们长期与希伯来人争夺地盘。公元前11世纪,希伯来人打败腓力斯丁人,建立了统一的希伯来王国。公元前10世纪末,希伯来人国家分裂为两个国家,即南部的犹太和北部的以色列。公元前722年, 以色列国被亚述帝国征服, 公元前586年,犹太国 也被新巴比伦王国征服。数万犹太人被掳至巴比伦,犹太人首次大离散;公元前332年,马其顿王国的亚历山大征服波斯,占领巴勒斯坦,犹太人第二次大规模向外流散;公元前63年,罗马国占领巴勒斯坦,开始迫害犹太人。此后直至2世纪,罗马统治者前后屠杀了150万犹太人,幸存的犹太人几乎全部逃离或被驱赶出巴勒斯坦。7世纪,阿拉伯帝国赶走罗马人,占领巴勒斯坦,来自半岛的阿拉伯人与当地居民(迦南人、腓力斯丁人、希腊人、罗马人等)逐渐融合成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后来还与土耳其人融合)。16世纪初,巴勒斯坦被奥斯曼土耳其统治,直到20世纪初。
在冲突历史和犹太教、伊斯兰教影响下,两个民族都形成了“有你无我”的排他意识,这是古代阿以冲突的根源。不过,本世纪阿以的严重冲突,与欧美列强插手有关。
散居世界各地的犹太人逐渐在国际和地区贸易上活跃起来,但常常遭到侨居国的排挤、岐视甚至屠杀(英、法、西、葡、俄、德等国都曾大规模驱逐和屠杀犹太人)。因此,犹太人中逐渐兴起了复国主义思潮。1897年,以赫茨尔为首的犹太复国主义者在瑞士集会,通过了《世界犹太人复国主义纲领》,号召犹太民族在巴勒斯坦建立家园,这时犹太人国家还只是个梦。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借口对土耳其作战,侵占了土属巴勒斯坦。为了利用犹太人力量巩固自己在中东的地位,英国采取“扶犹压阿”的方针,积极支持犹太复国主义运动。1917年11月,英国政府发表《贝尔福宣言》,表示“赞成在巴勒斯坦为犹太人建立一个民族家园”。土耳其战败后,许多领土被瓜分,1922年巴勒斯坦成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地。英国一方面支持犹太人向巴勒斯坦移民,一方面将巴勒斯坦分为两块:巴勒斯坦和外约旦酋长国(1949年定名“约旦哈希姆王国”)。犹太人纷纷涌入巴勒斯坦。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希特勒德国对犹太人的迫害,使犹太人向巴勒斯坦的迁移再次达到高潮。巴勒斯坦犹太人从1918年的5万人增至1948年的65万人 图5-102 1947年联合国建议分治的巴勒斯坦
(占巴勒斯坦人口的31.5%)。
美国为了插足中东,也竭力扶植犹太复国主义势力,并逐渐取代英国成为犹太人的主要支持者。 美国为了插足中东,也竭力扶植犹太复国主义势力,并逐渐取代英国成为犹太人的主要支持者。1947年,在美、英操纵下,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建立阿拉伯国和以色列国的决议(60万犹太人获57%土地而120万巴勒斯坦人仅有43%土地,参见图5—102—102),这一决议遭到阿拉伯各国的反对,次年犹太人建立以色列国,多个阿拉伯国家即向以色列发动进攻,阿以大规模冲突全面爆发。
二.五次中东战争和阿以冲突
1948年5月14日,犹太复国主义者本·古里安在特拉维夫宣告以色列国成立(几分钟后美国即宣布承认它),次日,埃及、约旦、叙利亚、黎巴嫩等阿拉伯国家联合进攻以色列,阿以第一次中东战争(即巴勒斯坦战争)爆发。由于美国大力支持以色列,加上阿拉伯国家团结协作不佳,战争后期以色列反攻得手,占据了巴勒斯坦五分之四的土地。此后中东枪声、爆炸声不断,流血冲突事件频频发生。
第二次中东战争也称苏伊士战争。1956年,埃及宣布收回苏伊士运河,同年10月,英国、法国和以色列联合入侵埃及,遭到顽强抵抗。在阿拉伯各国和全世界人民的广泛反对和美国、苏联干预下,侵略军被迫退出埃及。
1964年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宣告成立,不久, 巴解打响反以武装斗争的第一枪。1967年6月,以军在美国支持下,对埃及、叙利亚、约旦发动突然袭击,连连得手,六日之内占据了包括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东耶路撒冷等几乎整个巴勒斯坦和埃及的西奈半岛、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图5—303),百万阿拉伯人流离失所。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要求以色列撤离侵占土地和双方互相承认(即以“土地换和平”),阿以双方均拒绝接受。
第四次中东战争也称十月战争。1973年10月,埃及、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游击队突然袭击以色列,约旦、伊拉克、沙特等国也出兵助战。阿拉伯国家首次使用石油武器,对美国和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国家实施石油禁运。初期阿拉伯国家军队进攻顺利,后来以军在戈兰高地挫败叙军,南线夺回部分西奈半岛并攻过运河,
双方相持一段时间后停火。经多年谈判,1979年埃及总统萨达特与以色列签订和约(1981年萨达特因此被伊斯兰极端分子刺杀),1982年以军撤出埃及。此战使西方经济损失惨重。此后,以、叙成为对抗的主角。
第五次中东战争也叫黎巴嫩战争。1982年,以色列为彻底摧毁巴解在黎巴嫩的武装力量,出兵侵略黎巴嫩。最后,叙利亚支持下的黎巴嫩失败,被迫赶走境内的巴解(巴解总部迁往突尼斯)。1985年以军撤出黎巴嫩,并强行把黎巴嫩南部边境线以北10公里范围划为“安全区”。
除五次中东战争以外,阿以之间中小规模的冲突数不胜数。阿拉伯人的宗教文化和政治意识与西方迥异,如果阿拉伯人团结一致,西方列强就无机可趁,故西方列强为了自身利益,利用支持以色列、制造阿拉伯人之间的矛盾两种手段,设法保持在中东的存在,控制中东战略要地和资源。这是阿以冲突久久不能解决的重要原因。
1948年以色列建国时,名义上有57%的土地,实际仅控制6%。经过五次中东战争,以占领了整个巴勒斯坦和叙利亚的戈兰高地,控制了黎巴嫩南部。为什么以色列能战胜众多的阿拉伯国家?首先,以色列和整个犹太民族较团结,他们深感没有祖国而寄人篱下的痛苦,复国、强国欲望特别强烈,世界许多国家的经济界、科技界、政治界中有不少犹太巨头,他们以各种形式支持以色列。其次,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大力支持以色列。其三,阿拉伯人不够团结,不能经常协调一致,甚至想利用以色列和西方力量来遏制地区强国或维持本家族在国内的统治地位。连巴勒斯坦人也“窝里斗”,其抵抗组织分成很多支,如一盘散沙,从未统一。1946年独立的约旦这个巴勒斯坦人占六成的国家在1970年因与寄居约旦的巴解分歧扩大,竟出兵重创巴解游击队并驱逐其出境;1982年巴解又被叙利亚、黎巴嫩抛弃,被迫撤出黎巴嫩;1983年,困境中的巴解又发生内部争战,一些成员主张用强硬的甚至用恐怖手段对付以色列和西方,而阿拉法特为代表的温和派主张走向和谈。1988年约、巴重归于好,但仍有分歧。不管谁是谁非,阿拉伯人不团结起来,就难斗赢西方势力。
长期的冲突使阿、以双方均损失惨重。埃及、约旦等国先后退出大规模冲突。阿、以双方一些人逐渐认识到:谁也消灭不了谁,只有承认对方,和平共处;若再斗下去,会丧失经济发展的机会。阿以冲突的关键是巴勒斯坦问题之争。20世纪80年代中期,埃及、约旦和巴勒斯坦主流派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提出了“归还(1967年以来占领的)领土换取和平”的原则来解决阿以冲突。近年来,巴积极寻求和谈解决途径,巴解断断续续与以色列举行多轮谈判。1993年、1997年和1998年,巴以双方在挪威、约旦、美国等国的调解下三次达成和平协议,以色列在巴勒斯坦打击恐怖主义、保障以色列安全的条件下,同意从约旦河西岸的部分地区撤军。但是,协议遭到巴勒斯坦强硬组织“哈马斯”和以色列极右分子的反对。“哈马斯”继续制造恐怖事件,打击犹太人;以色列极右分子也不满协议,于1995年刺杀了鸽派总理拉宾。强硬派的内塔尼亚胡上台后,以色列继续扩建犹太移民定居点,虽然与巴勒斯坦谈判,但并不认真执行已达成的和平协议,只撤出约旦河西岸的小部分巴勒斯坦人口稠密地区的驻军,阿以冲突仍时有发生。1999年7月,鸽派的巴拉克就任以色列新总理,以色列停止了修建移民定居点的行动,并表现出与阿拉伯人和平共处的愿望。同年9月,巴以达成了执行怀伊和平协议的备忘录,以方承诺在几个月内使约旦河西岸42%的土地(约2300平方公里)成为巴方单独控制或双方联合控制区,开通加沙至约旦河西岸的安全通道。巴以双方还表示在一年内签署一项永久性和平协定。中东和平再现生机。
巴勒斯坦人要收回1947年联合国划给的全部领土已没有多少希望,有限的自治离独立自主也还有很大距离。此外双方还有难于调解的耶路撒冷之争和水资源之争等。巴勒斯坦人决不甘罢休,而以色列经济实力雄厚,犹太移民不断增多(1995年已达到457.5万),不会轻易放弃强权。看来,阿以冲突在可以预见的一段时间里难于得到解决。
Ⅸ "巴以冲突"指什么它与"阿以冲突"有什么区别
巴以是指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他是由于二战之后世界因为对犹太人的愧疚所以应犹太人的要求将巴勒斯坦人的一片区域划给了犹太人建国,也就是今天的以色列。而这片区域里有个地方叫耶路撒冷,好像是伊斯兰教和犹太教的圣地,所以双方都要争,结果就成了现在这个状况。阿以可能是指阿富汗和以色列,双方的冲突应该是因为石油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