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洛宁旅游
洛宁县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西部,洛河中游,居北纬34°05′~34°38′,东经111°08′~111°49′之间。最高海拔为2103米,年平均气温13.7℃,日照2217.6小时,年平均无霜期216天,年降水量600---800毫米。东与宜阳县接壤,南与嵩县、栾川县为邻,西与卢氏县、灵宝市相连,北与陕县、渑池县比肩。东西长64公里,南北宽59公里,总面积2306平方公里,占洛阳市总面积的15.2%。自然特点为“七山二塬一分川”。全县辖18个乡镇,386个行政村,44.5万人。县城居县境东部川区地带,北依凤翼山,南临洛河水,西至中原村,东到北寨桥,总面积10.06平方公里。东距郑州195公里,洛阳89公里,宜阳县城55公里;西距卢氏县城134公里,灵宝市176公里;南距栾川县城176公里,嵩县县城90公里;北距陕县县城86公里,渑池县城73公里。境内交通干线为郑州至卢氏公路(郑卢路),其次洛宁至三门峡(洛三路)、洛宁至渑池(洛渑路)、洛宁至栾川(洛栾路)、洛宁至宜阳(宜故路)公路四通八达。县城通往各乡(镇)有班车和公交车,交通条件比较便利。1996年经国务院批准,洛宁县被确定为全国对外国人开放县之一。洛宁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版图似灵龟翘首迎曦,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仓颉造字台、洛书出处碑彰昭历史悠久,仰韶、龙头文化遗址凸显底蕴厚重。历代骚人墨客、学士名流在此流下了许多珍贵的诗篇。古老而灿烂的历史文化,富饶而优美的自然风光,使这片土地成为镶嵌在豫西山区的一颗璀璨明珠。
悠久的历史,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的特殊地理环境,造就了洛宁丰富的旅游资源。
人文资源方面不胜枚举,而河洛文化又是中华文明的第一个高峰。有饮誉中外的河洛文化标志“河图洛书”的洛书之源“洛出书处”,汉文字之源“仓颉造字台”;乐津之源黄帝乐师伶伦取竹为管之“嶰溪谷”,大禹劈山导洛之龙头山、禹门河和大禹治水遇鹿之处夏鹿台,元惠宗敇赐匾额之“洛西书院”,清帝敇修之程颢、程頣祠及其后裔总兵程福亮故居,元代朝廷所建规模最大、以英宗尊号命名的寿安山昭孝寺主持光禄大夫大司徒释源宗主云麓和尚塔;明末清初神笔王铎与其姻亲张鼎延书信往来酬答之墨宝琅华馆贴碑刻珍藏之所琅华馆;隋炀帝陵,工部尚书宋礼墓、吏部尚书耿裕墓等百余处帝王将相、文人墨客陵墓;明末李闯王义军女将红娘子长眠山川之青冢和保存完好的多处官宦故宅和古民居,以及独具风格的古寺宇等等。仓颉是洛宁人,创造了文字。
神灵寨风景区位于洛阳西南90公里的洛宁县,在县城东南26公里处。景区总面积5300多公顷,有2200多种植物,300多种动物,不但山水奇特意境美,又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神灵寨风景区内山峻、峰异、石怪、水秀、泉清、瀑壮、林茂、竹修、峡幽、春夏秋冬景色各异风景如画,尤以壮观的石瀑风景,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景区分神灵游园、神灵秀水、神灵名山、神灵古刹四个浏览区,160余个景点。开发神灵寨以来,先后投资5189万元,建成了神灵山庄、紫竹园宾馆、办公楼、游客服务中心、地质博物馆、生态停车场及绿化、亮化工程,景区交通、电力、通讯、环保等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功能完备。
景点交通
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城东南26公里处。
景区门票:35元/人
景区电话:0379-66139888
② 洛宁有哪些乡镇
全县辖12镇6乡,城关镇、王范回族镇、上戈镇、下峪镇、河底镇、兴华镇、东宋镇、马店镇、故县镇、赵村镇、长水镇、景阳镇、城郊乡、小界乡、罗岭乡、底张乡、陈吴乡、涧口乡。
洛宁县,隶属河南省洛阳市,地处豫西山区,洛河中上游,隶属十三朝古都洛阳市,全县总面积2306平方公里,地貌总体呈“七山二塬一分川”,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林业县。
洛宁古称崤地,是中国古代沟通东(洛阳)西(西安)两京的官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在北魏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设崤县,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改称永宁,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更名洛宁。
上戈镇概述:
上戈镇,隶属于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地处洛宁县西部,东接罗岭乡,西连灵宝市,南邻故县镇,北交界三门峡市陕县,行政区域面积220.5平方千米。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8月,卢洛灵边区政府曾一度设在此地;1999年9月,上戈乡撤乡建镇。截至2018年末,上戈镇户籍人口为17560人。截至2020年6月,上戈镇辖18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上戈村。
2011年,上戈镇完成财政总收入435.75万元,比上年增长15%。2018年,上戈镇有工业企业4个,其中规模以上2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6个。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洛宁县、网络-上戈镇
③ 陕县国土资源局
陕县古称陕州,位于河南省西部,东与渑池县交界,西与灵宝市接壤,南依甘山与洛宁县毗邻,北临黄河与山西省平陆县隔岸相望。地处豫西地台区的华熊上元拗褶带上,是华北地台的组成部分,又在秦岭纬向构造带的延北支——崤山和黄河地堑之间,陕县在地质构造体系上还属“祁连山、吕清山、贺兰山”字形构造的前孤,又接中条山向东北偏转的地段。二种地质构造,即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境内出露的地层从老到新主要有太古界、下元古界、中元古界、上元古界、古生界、新生界。岩石类型以沉积岩和火山岩为主。岩浆岩以石英闪长玢岩最为发育,次为斑状花岗岩、花岗斑岩等。陕县地势南高北低,东峻西坦,呈东南向西北倾斜状。
房瑞民 党组书记、局长(正科级)
张宗俭 党组成员、副局长(正科级)
李绍轩 副局长(正科级)
水铁军 党组成员、纪检组长
范英锋 党组成员、副局长
房瑞民简介:江苏省沛县人,1963年6月出生,汉族,1984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0年11月参加工作本科学历;1980年11月~1984年11月部队服役;1984年12月~1990年2月在三门峡市副食品公司工作;1990年2月~1993年9月,在三门峡市监察局工作;1993年9月~2000年8月,在三门峡市土地局工作,其中,1998年3月~1999年6月,任副所长(副科级),1999年7月~2000年8月,任所长(正科级);2000年8月~2001年11月,兼任地产交易管理中心主任;2001年12月~2008年9月,历任三门峡市国土资源局地价评估事务所所长、兼任市地产交易管理中心主任、办公室副主任、财务科科长;2008年10月至今,任陕县国土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
【机构设置】局内设办公室、执法监察室、信访办、财务股、规划科技股、耕保农宅股、用地审批股、土地利用股、土地储备中心、地籍测绘股、矿产开发及储量、勘查与地质环境股、信息中心、党办、纪检监察室、审批中心、土地开发中心、地产交易管理中心、执法检查大队、测绘大队、国土资源管理站21个股室。下辖大营、原店、张汴、张湾、西张村、菜园、张茅、硖石、王家后、观音堂、西李村、宫前、店子13个国土资源所。2010年,全局干部、职工总人数208人,行政人员12人,事业全供46人,自收自支130人,退休19人。局长1名,副局长3名,纪检组长1名。
【土地资源】据2010年度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显示,辖区总面积161078.94公顷。其中,耕地33022.08公顷,园地10703.22公顷,林地54173.63公顷,草地41767.03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0775.9公顷,交通运输用地2931.86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2830.55公顷,其他4874.67公顷。
【耕地保护】全县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耕地保有量稳定在35836公顷以上、30037公顷以上。大力实施土地整理,全面完成2007、2008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土地整理项目并通过验收,新增耕地面积335公顷,连续9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编制《2008—2020年陕县矿产资源总体规划》,整合省定非煤矿区矿业权10个,经过矿产资源整合后非煤矿区矿业主体3个,有效促进该县矿产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组织实施《陕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7—2020)》,排查地质灾害隐患点53处,落实监测责任人53名,全年未发生一起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
【土地利用】建成标准厂房25000平方米,入住企业9家。充分挖掘存量土地潜力,盘活存量土地28宗,面积107.47公顷。
【地籍管理】加强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土地登记165宗,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使用权登记300宗,发证率100%。
【建设用地管理】上报省政府审批建设项目用地6个单选、4个批次,面积262.93公顷,其中:农用地197.9公顷(耕地118.95公顷),为34个项目提供了用地需要。
【土地市场】国有建设用地划拨7宗,面积367.7063亩,出让26宗,面积1777.2742亩,出让价款28297.2678万元,出让宗数、面积和出让金价款分别是去年同期的371%、379%、412%。土地二级市场受理土地使用权转让123宗,面积389.91亩,土地使用权转让宗数、面积分别是去年同期的176%、208%;土地使用权抵押21宗,抵押面积2098.49亩,抵押金额21323万元,土地使用权抵押宗数、面积、贷款金额分别是去年同期的150%、139%、125%。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依据《第一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区实施规划》,3年内可拆除旧区面积20公顷,实现新增耕地面积15公顷。
【矿产资源】陕县矿藏资源丰富,已发现矿产地164个,其中中型矿床13处,已发现矿藏32种,探明储量的3种,保有储量居全市前三位的有2种,已开发利用的有8种。黄(黄金)、白(铝土)、黑(煤炭)、水(地热矿泉水)是本县的4大优势资源。黄金矿主要分部在陕县南部崤山腹地,矿产储量和产量均居全市第二位,已探明储量30余吨,已知金矿床、矿点、矿化点总计17处;铝土矿已发现矿产地10处,总储量约1亿吨;煤炭有9个煤田,探明储量近3亿吨,保有储量约为2.2亿吨,年产量约200多万吨,居全市第3位;石灰石矿探明储量近2亿吨,年产量近200万吨。地热矿泉水分布区域面积约4.1平方公里,泉口水温65℃左右。
【矿产资源管理】加强矿山企业的年检工作,应检矿山企业59家,实检矿山企业59家,年检率100%,合格率100%。开展矿山储量动态检测工作,与各采矿权人签订矿山储量动态检测协议34份,辖区内应检测甲类矿山34个,实检测矿山34个,动态检测率达到100%。积极争取上级专项资金,加强山体恢复治理,成功申报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3个。
【矿产资源整合】按照省、市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整合总体方案要求,编制《陕县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整合实施方案》,整合省定非煤矿区矿业权10个,经过矿产资源整合后非煤矿区矿业主体3个。
【执法监察】开展动态巡查530次,累计出动1500人次,发现违法占地行为35起,制止35起,总面积4800平方米;打击各类违法违规开采行为105起,取缔105起,并对其中情节严重的13起进行立案查处,全部处理到位。
【信访工作】受理信访事项40起,办结40起,结案率100%,办结案件40起,36起案件群众满意,群众满意率90%,全年无进京、赴省涉国土资源上访案件。
【“两整治一改革”专项行动】将专项行动工作分解为7个大项,28项具体工作,落实到8名局领导成员和21个股室。做到了“五个明确”:即任务明确、责任明确、时限明确、方法明确、具体要求明确,使治理工作更具操作性。确保了“六个知道”,即知道“两整治一改革”的重要性和时间步骤、知道本职工作的政策依据、知道自己的岗位职责、知道岗位规范程序、知道岗位的风险点、知道风险点的防范措施,为我局专项行动的扎实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全局通过排查及“回头看”活动4轮认真排查,共排查出廉政风险点495个,其中:A级风险点89个,B级风险点178个,C级风险点228个。
(范恩茂)
④ 宜阳县国土资源局
宜阳县位于洛阳市西部,属洛阳市辖县,地跨东经111°45′~112°26′,北纬34°16′~34°42′。东连洛阳,西接洛宁,南与嵩县、伊川交界,北与新安、渑池为邻。地处豫西浅山丘陵区,西高东低,南山北岭,洛河自西向东流经全县。全县地貌特征为“三山六陵一分川,南山北岭中为滩,洛河东西全境穿”。辖8镇、8乡、1个工矿办事处、353个行政村。县平均海拔360米,县城海拔195米。境内有花果山、灵山、锦屏山等22座知名山峰,花果山主峰海拔1831.8米,为全县最高峰。
张洪银 党组书记、局长
鲍丰 党组副书记、副局长
陈保军 党组成员、副局长
刘智敏 党组成员、副局长
张新有 党组成员、副局长
马希祥 党组成员、副局长
程宣伟 党组成员、副局长(女)
朱会宗 党组成员、副局长
李智勇 党组成员、副局长
周石墩 党组成员、副局长
杨明钦 党组成员、纪检组长
张洪银简介:河南正阳县人,1961年5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1981年10月参加工作。1988年4月~1992年7月,任宜阳县董王庄乡政府副乡长、党委副书记;1992年7月~1995年1月,任宜阳县莲庄乡党委副书记;1995年1月~1995年4月,任宜阳县丰李镇党委副书记;1995年4月~2002年1月,先后任宜阳县盐镇乡乡长、党委书记;2002年1月~2005年5月,任宜阳县检察院副检察长;2005年5月~2006年3月,任宜阳县国土资源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正科);2006年3月至今,任宜阳县国土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
【机构设置】局机关内设办公室、人事教育科、财务科、总师室、法规监察科、信访综治科、耕保用地科、土地利用科、地籍科、资源与环境科、纪检监察室、规划科、地质勘查科、矿产开发科、目标办、测绘科、矿产整顿办、征收办18个科(室);下设土地监察队、矿产监察队、土地整理中心、土地储备中心、评估所、测绘队、土地交易登记中心7个事业单位;辖城关镇、丰李、锦屏、樊村、赵保、白杨、董王庄、莲庄、张午、上观、穆册、高村、盐镇、三乡、韩城、柳泉、寻村17个国土资源所及锦屏、莲庄、白杨3个矿管站。2010年全系统在职干部职工总人数327人。
【土地资源】根据宜阳县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2010年底,宜阳县土地总面积为165042.09公顷。农用地面积132802.1公顷,其中,耕地73943.6公顷,园地1410.2公顷,林地27860.49公顷,草地28587.81公顷;建设用地24457.51公顷,其中,城镇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14166.07公顷,交通运输用地3077.66公顷,水利设施用地7213.78公顷;其他土地7782.48公顷。
【耕地保护】2010年,宜阳县健全完善了基本农田保护月报制度、日常巡查制度和定期督导制度等6项制度,完善县、乡、村三级耕地责任目标考核体系,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块3337块,全县耕地面积稳定在98.79万亩,面积保持在86.97万亩。全年实施土地开发项目14053.35亩,新增耕地面积8751.45亩。2010年3月10日,宜阳县代表洛阳市迎接省政府耕地保护考核检查督导组的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履行情况检查并顺利通过验收;7月23日,洛阳市补充耕地现场会在宜阳县召开,宜阳县国土资源局补充耕地做法得到市、县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国有土地使用权处置】全年拟订国有土地处置方案24宗,面积1666.5亩;严格执行各类建设项目控制指标,为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产业集聚区和重点项目先后供地1350余亩;全年公开出让28宗国有土地,其中,挂牌出让27宗,拍卖1宗,累计收取土地出让金2.46亿元,创宜阳县土地出让收益历史新高。
【建设项目用地保障】2010年,组织上报7个批次建设用地报件,获省市政府批复征收土地、农转用3306.5亩,争取调剂用地指标2780余亩,获省市批复征收、农转用建设用地3306.5亩,组织清查补办用地手续1311.271亩和卫片执法监察用地手续、完善“百日行动”用地报件等。2010年,共获批各类建设用地9446亩,保障了县级以上重点重大项目及时用地,其中,洛栾高速、郑西铁路、西气东输等市级以上重点工程建设征地6355亩,全面实施征地区片综合地价政策,各项征地补偿近1.6亿元已足额赔付到位。
【土地收购储备】2010年,通过征用集体土地、破产企业土地收购、收回、置换等方式,累计征收、储备土地2573.7306亩,其中,重点工程阳光水岸399.09亩,丰李镇储备土地759.34亩,宜东新区环岛518.11亩,阳光水岸配套收购储备土地1260.280亩。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申报】2010年,宜阳县抓住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机遇,利用已入库的“三项整治”置换指标1860.9亩,上报省国土资源厅挂钩项目6个批次,共22个项目,涉及土地面积1846亩,获批用地面积356亩。
【创建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活动】2010年,从标准化厂房建设、盘活土地存量、滩涂开发、资源整合四个方面展开创建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活动。全年建标准化厂房100100平方米,累计建成标准化厂房48万平方米,在建和规划建设的标准化厂房面积达20万平方米;清查闲置、低效土地760.4亩,处置批而未用土地777.93亩,投资8亿元实施10个“城中村”、城郊村改造,拆迁面积40万平方米,建设新型住宅小区27个;充分利用滩涂土地1000余亩,使滨河公园绿化种植总量17.5万立方米,总面积22.3万平方米,建成了一条横向500米、纵向3公里的洛河风景水系景观;将辖区内非煤矿山由53家整合为34家,开采规模由原来的几万吨提高到20~30万吨,开发利用率由原来的60%左右提高到85%以上。
【地籍与测绘服务】2010年,共办理土地登记932宗,面积3080.9亩。其中,国有土地登记102宗,面积2273亩;集体土地登记790宗,面积230.6亩;乡镇企业40宗,面积577.3亩;补证14宗;查询登记18宗;抵押登记7宗;评估各类用地80宗。其中,县重点项目用地51宗,其他29宗,评估总面积2214.5亩,评估总地价2.49亿元;全年测绘测量87宗地,面积9284亩,出技术报告185份。
【基本农田示范区建设】2010年,建设基本农田示范区两个,分别为省投柳泉镇土地整理项目和省投莲庄土地整理项目,总投资3863万元。其中,省投柳泉镇土地整理项目涉及柳泉镇10个行政村,面积1054.8公顷,总投资2120万元,新增耕地44.96公顷,已全部竣工,顺利通过市级验收;省级基本农田示范区莲庄土地整理项目涉及莲庄乡8个行政村,总面积891.15公顷,总投资1743.67万元,已完成总体工程95%。2010年下半年,积极申报新增费三乡镇和张午镇土地综合整理项目,项目建设规模10546.8亩,预算总投资2476万元,两个项目规划已获省厅批复。
【矿产资源】宜阳地处熊耳山北中部,跨两个三级地质构造单元,区内矿产资源比较丰富。以陈宅—漫流断层为界,东部是形成以外生(沉积)矿产为主的地区,西部是形成内生矿产的有利地区。境内已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有42种,矿产地85处。其中大型矿床7处,中型矿床2处,小型矿床9处,矿(化)点92处。分为能源、金属、非金属和水资源四大类。矿产比较集中地分布在宜阳县南部山区,其中,优势矿产为煤、石灰岩、硅石(石英砂和脉石英)、铝土矿、铁矿、蛭石、长石、白云岩、重晶石等。其他还有铁锰矿、陶瓷粘土、水泥粘土、方解石矿、铸石原料、石墨矿、熔炼石英、铜矿、铅锌矿、蛇纹岩、伊利石、天然油石、沸石、萤石等。自2010年起,辖区进行了矿产资源整合,目前,全县共有煤矿企业15家、非煤矿山企业63家。
【矿业秩序治理整顿】2010年,查处各类矿产违法行为62起,下达《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通知书》30份,扣押通知书19份,没收空压机、风镐钻、钻杆等工具70余件,遣散民工50余人,拆除电瓶及电脑板6个、工棚5个,依法扣押运输车辆25辆、矿石3000余吨,国土资源警察大队先后出警60余次,办理涉嫌非法采矿案件4起,刑拘9人,逮捕6人,取保候审8人,起诉14人,判刑5人。
【矿业权管理】2010年,上报洛阳市关于宜阳县采矿权挂牌出让计划一期17个,发布采矿权出让公告七期10宗,成交6宗,办理采矿登记手续22个。其中,新立采矿权9个,延续4个,变更1个,临时延续8个。依法征收矿产资源补偿费300余万元,收缴采矿权价款55余万元。对全县矿山企业进行了年检,年检率达100%,矿业权实地核查率达100%,矿山年度报告审查率达100%,储量报告拥有率达100%,辖区内应发证矿山企业采矿持证率达100%。
【地质灾害防治】2010年,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地质灾害联络员体系,深入开展“十有模范县”活动,完善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预报预警等7项制度,印发了《宜阳县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建立和完善了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机制,排查地质灾害隐患点84处、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域9处,发放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明白卡636份、防灾工作明白卡247份。
【地质环境治理】2010年,宜阳县编制锦屏山矿区地质环境治理工程(三期)和宜阳县花果山省级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上报省国土资源厅待批,两个项目申报资金4000余万元。
【执法监察】2010年,设立了23个违法案件举报电话,24个举报信箱,规定执法监察队和各国土资源所对辖区内,对重点区域每周巡查一次,其他区域两周巡查一次,将各类轻微违法案件消灭在萌芽状态。期间出动巡逻车280余次,立案查处各类土地违法案件12宗,涉及违法违规用地总面积465.2亩,收缴罚没款10余万元,拆除临时建筑12处7200多平方米,制止轻微违法案件42起,均消灭在萌芽状态;办结省信访案件1起,办结市转案件2起,结案率100%。辖区违法占用耕地面积没有超过上级下达的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总面积的8%的指标。
【第十次土地卫片执法检查】2010年,全县共监测新增建设用地图斑15个,16宗土地,总面积716.90亩,占用耕地672.70亩。其中,已批合法图斑4个,4宗土地,面积613.7亩;违法图斑11个,12宗土地,面积52亩,占用耕地52亩;实地伪变化图斑3个,3宗土地,面积59.5亩,违法用地占用耕地面积比例为7.76%。经过彻底整治,现有合法图斑11个,15宗土地,面积716.90亩;违法图斑3个,4宗土地,面积30.46亩,所占用的都是建设用地;实地伪变化图斑3个,3宗土地,面积59.5亩。宜阳县的违法用地面积占新增建设用地总面积的比例降至4.25%。
【信访稳定】全年共接待来访群众100批次,147人次,立案27起;接县信访局、法制办批转案件19起,市局批转案件5起,均按期结案,上级批转案件按期结案率100%。开展涉土信访老户专项治理活动,共办理12起案件,结案率达100%。被省国土资源厅评为“全省国土资源系统信访稳定先进单位”。
【依法行政与窗口办件】2010年,梳理行政征收依据13项44种,行政处罚项目土地类17种、矿产类25种,将16类行政许可审批项目全部纳入县行政服务大厅窗口办理。窗口全年受理行政审批件17件,总办件559件,发放采矿许可证10个,办结率100%。全年审查规范性文件200多件、网络信息11起,行政处罚16宗,违法违规处置期间行政处罚案件100余宗、纠错10余起,备案率达100%,移送移交纪委、公安3起1人次。办理政协提案2起,办结率100%,满意率100%。全年依法行政工作未出现重大违法和负面影响的行政行为,2010年12月28日,宜阳县国土资源局被洛阳市政府授予“洛阳市依法行政示范单位”。
【基层站所建设】2010年3月,启动开展创建“群众满意基层站所”活动,先后为基层所骨干举办6期业务培训班,参训人员150余人次,投资5万余元加强基层站所软件建设,17个国土所、3个矿管站全部实现了“统一化、专业化、规范化、人性化”四化管理的目标。12月,宜阳县基层国土所全部达到省国土资源厅规定的标准,4个所被省国土资源厅评为优秀国土资源所、5个所为先进国土资源所、7个所为达标国土资源所,在全省国土资源系统基层国土所建设中被评为先进县。2010年12月中旬,河南省国土资源厅、财政厅拨予宜阳县38.39万元作为基层国土所建设专项资金。
【主要荣誉】2010年,宜阳县国土资源局成功开展了节约集约模范县创建活动,组织召开了全市补充耕地现场会,先后被授予“省信访稳定工作先进单位”、“全省测绘系统先进集体”、“洛阳市依法行政示范单位”、“洛阳市双保工作先进单位”、“洛阳市土地开发整理提速工作先进单位”、“全市国土系统信息工作先进单位”、“县直绩效考核综合类二等奖”等36项荣誉称号,其中,省级2项、市级10项、县级24项。
(李明)
⑤ 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样区的选择
8.1.1 评价区域概述
根据国内外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安全研究的工作成果,可以发现,生态安全评价区域选择主要有基于面状的矢量评价单元和点状的栅格评价单元两类。
面状评价单元是以矢量面元作为评价的信息载体,数据获取尤其是社会经济数据的获取较为方便,评价结论亦便于应用于环境管理之中。面状评价单元主要类型分为行政单元、小流域和景观单元等。
(1)行政区单元:行政区单元在以国家、省域、市域、县域等为尺度进行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时采用较多,社会、经济指标均以行政单元进行统计,统计数据容易获取,所得的结论便于各行政单元生态保护与建设政绩的确定与比较。
(2)流域单元: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区域生态安全评价主要根据是区域生态系统的地貌分异以及小流域范围水文过程形成的生态空间格局。由于小流域是一个独立的地貌单元,流域内的生态系统具有从上游至下游的生态完整性,对于以水生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为目标的区域生态安全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3)景观单元:景观由土地单元镶嵌构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自然、社会复合区域生态系统,由基质、镶嵌于基质上的拼块体,以及线状连接景观内生态系统的廊道构成。构成景观的下一级单位是土地单元,上一级单位是构成地理分异的生态区划基础单位。因此,它是连接生态区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中间环节,采用景观为单元的区域生态安全评价对于生态功能区划分和区域生态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点状评价单元是以栅格单元作为评价的信息载体和评价单元。由于栅格单元具有空间“精确位置”的含义,就使得评价结果具有“真正空间性”的意义。但是评价结论不能直接在区域之间进行比较,评价结论在环境管理中不具有区域性,不能直接应用。
8.1.2 评价区域划分原则
评价区域是研究的基础,区域选取的多少和选取的代表性都直接影响生态安全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在选择和划分过程中应遵循综合分析性原则、主导性原则和可操作性原则。
8.1.2.1 综合分析性原则
生态安全系统是一个多层次、多因素的复杂系统,要对这样一个复杂的系统进行评价,作为基本的评价区域要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性,既能反映生态安全的现状,也能表现出存在的生态问题,为保障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提供决策依据,达到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的。
8.1.2.2 主导性原则
影响生态安全的区域有很多,而区域选取的多少和选取有代表性的区域都会直接影响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在评价区域的选取时一定要优选代表性区域。
8.1.2.3 可操作性原则
评价区域的选择应要充分考虑其获取数据的难易程度,并保证数据准确可靠。尽量利用统计资料数据、已有规范标准、相关规划的数据和相关部门的调查数据完整的区域作为评价区域。这样既保证能全面地反映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现状及其变化趋势的各种内涵,又便于操作。
8.1.3 评价样区选择结果
根据矢量面状评价单元以及栅格点状评价单元各自的特点,结合河南省的实际情况,在本次研究中采用矢量面状评价单元中的行政区单元作为综合评价分析单元,具体操作主要通过数据库功能和GIS技术实现。
运用GIS技术,采用MAPGIS软件的多边形叠置分析法进行评价区域的选择和划分。多边形叠置分析是指将同一地区、同一比例尺的两组或两组以上的多边形要素的数据文件进行叠置,根据两组多边形的交点来建立具有多重属性的多边形或进行多边形范围内属性特征的统计分析。其实质是把两层或多层要素(面状或线状)进行叠加产生一个新的要素层。新要素层综合了原来两层或多层要素所具有的属性。
本次研究中进行空间分析的底图采用的是河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基础研究中的“土地生态环境适宜性分区图”和“自然经济分区图”。在进行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区域的选择时,将土地生态环境适宜性分区图和自然经济分区图通过MAPGIS软件进行叠加形成新的生态安全评价分区图。由于在叠加过程中会出现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的特征值个体,为消除这种特殊值个体或极值个体对评价结果的影响,综合考虑地形地貌条件、水资源分布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其进行了修正,确定了合理科学的生态安全评价分区图。最后在不同的区域内,按照均质性原则、独特性原则等,以县(市、区)为单位选取代表性样点,展开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修正后的生态安全评价分区图分为5个区域,分别是太行山地丘陵区、秦岭-伏牛山山地丘陵区、桐柏-大别山山地丘陵区、南阳盆地区和黄淮平原区,共选取34个样点(区)。
8.1.3.1 太行山地丘陵区
太行山地丘陵区位于河南省北西部,包括安阳市(林州、安阳县)、鹤壁市(市区、淇县)、新乡市(辉县、卫辉、获嘉县)、焦作市(修武县、博爱县、沁阳市)和济源市。本区系太行山脉展布区,由一条向东南凸出的弧形山脉、东部的低山丘陵及山前平原组成。区内地貌属于陡坡中山,海拔一般在1000~1500m,山势陡峻,山坡呈梯级状陡壁,悬崖峭壁极为发育,沟谷切割深达50~200m。由于地势较高,平均气温为13℃左右,是河南省冷期最长地区之一。区内北部属海河流域,安阳河、淇河、汤河均发源于此;西部属黄河流域,黄河支流沁河、蟒河等发源于此。年降水量700mm左右,大部分集中于夏季,而且多暴雨,易引起山洪暴发、山坡塌方,水土流失严重。区内东部的低山丘陵,海拔一般400~800m,低山坡度较陡,丘陵坡度较缓,在中山或低山之间,分布着一些断陷盆地,海拔300m左右,盆地内地面平坦,土层深厚。
根据本区的地势、气温和水土等条件特征,从土地利用可持续的生态安全角度出发,以加强山地丘陵的水土流失防治为目标,考虑样点选取的均质性,选取的样点依次为林州市、辉县、修武县和济源市。8.1.3.2秦岭-伏牛山山地丘陵区
秦岭-伏牛山山地丘陵区包括崤山、小秦岭、熊耳山、外方山和伏牛山脉等,海拔一般为1000~2500m,向东和东南部逐渐降低为低山和丘陵。由于地势陡峭,宜耕地很少,但林地、荒山面积较大。区内气候复杂,各地差异很大,栾川、鲁山、南召等地降水量较多,在800~900mm之间;卢氏一带较少,仅600mm上下,年降水量有50%以上集中在夏季,降水强度大,暴雨多,易形成洪水灾害。由于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各地差别较大。北部的义马、渑池、陕县由于矿产开发导致基岩裸露和地面沉降,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和水污染,频发地质灾害;中部的灵宝、卢氏、洛宁、栾川和嵩县,由于深山区植被覆盖率高,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地貌复杂加之浅表的矿山开发,易发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卢氏县内的熊耳山、崤山和伏牛山之间海拔标高在500~1000m的山涧河谷地带,自然地势的密闭条件造就了稳定的生态环境,但耕地资源比较匮乏;南部的淅川、西峡、内乡和南召4县,河流密布,分属淮河流域源头和长江流域汉水中下游的主要支流源头,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源头,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水土保持区,加之植被异常丰富,属生物多样性保护高度敏感区,但是有中低度的建筑石材和工艺石材开采,对生态有一定的破坏。
本区生态特征明显,从土地利用可持续的生态安全角度出发,考虑样点选取的均质性和区域性,从区内北部、中部、南部选取的样点依次为义马市、渑池县、陕县、卢氏、栾川、嵩县、淅川和西峡。8.1.3.3桐柏-大别山山地丘陵区
桐柏-大别山山地丘陵区位于淮河以南,南阳盆地以东,包括桐柏山的大部、大别山的北部和南阳盆地东侧的丘陵地。区内大部分为山丘,海拔1000m以上的中山分布在南部边缘。由于流水侵蚀切割,地形比较破碎,地势低缓,尤其是低山丘陵区,大部分海拔300~600m,山间谷地开阔,坡度平缓,引水方便。部分中山比较陡峻,除河谷和沟谷底部外,耕地很少,但植物资源丰富。区内处于北亚热带北部,气候温和,为全省水热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河流众多,水能资源丰富,土壤潜在肥力高。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开发和部分矿产资源开发及过度猎捕野生动物,是导致水土流失、物种灭绝速度加快和植被覆盖率降低、土壤沙化的主要原因,是本区亟待解决的生态安全问题。
本区生态安全问题明确,从土地利用可持续的生态安全角度出发,考虑样点选取应具有集中体现本区生态问题的特性,选取的样点为泌阳、新县、商城和信阳市区。
8.1.3.4 南阳盆地区
南阳盆地区位于河南省西南部,为南襄盆地的一部分。盆地的西、北和东三面为伏牛山和桐柏山所环绕,中间为堆积平原。地势向南倾斜,比降1∶3000至1∶5000,海拔由200m降到80m。区内属于北亚热带的北缘地带,气候温和,热量资源丰富,盆地冷空气不易入侵,作物越冬条件良好,低温寒害甚少。年降水量900mm左右,有50%集中在夏季,并多暴雨,常常发生洪涝灾害;春冬季节,雨水稀少,往往出现干旱现象。区内气候条件优越,水源充足,土地生产潜力较大,是河南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主要生产区。土壤主要为黄棕壤和砂姜黑土,质地黏重,结构不良,耕作性能较差,是发展农业的有害因素。
从土地利用可持续的生态安全角度出发,本区应搞好改良土壤工作,选取的样点为邓州市和镇平县。
8.1.3.5 黄淮平原区
黄淮平原区由淮河平原区和黄河泛滥冲积平原区组成,其中淮河平原区位于沙颍河以南,淮河干流以北,西接豫西山地,东至省界。地面平坦,海拔大都在40~50m,是全省最低的地方。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平原上地形多有起伏,尤以沿河地带为最大。整个平原西部稍高,有低缓岗地;东部偏低,多浅平洼地和湖积洼地。河道曲折,排水不畅,容易发生洪涝灾害,尤其是洪汝河两岸,是河南省水灾最严重的地区。本区地处暖温带南部,属于半湿润气候,热量充足,年降水量800~900mm,为河南省降雨最充沛地区。区内河流众多,地下水比较丰富,水质较好,为河南省粮、棉、油的重要产地。但是区内工业生产规模大,水环境容量有限,工业污染排放量大,水环境质量严重超标,对生态安全造成很大的威胁,因此工业应进行技术改造,严格控制污水排放。
黄河泛滥冲积平原区位于河南省东北部,西临豫西山地、黄土台地丘陵区和太行山地丘陵区,南到沙颍河,东面和北面至省界,属黄河冲积三角洲的上部,黄河从平原中部穿过。由于泥沙沉积,河床一般高出两岸平地3~7m,个别地段可达10m以上,成为地上悬河。黄河平原地势平坦开阔,只是由于黄河历史决口泛滥和改道,才形成了一些低缓起伏的微地貌形态。另外,在不同的地段,还存在面积不等的沙丘、沙地和丘间洼地,以及呈带状分布的黄河故道与古前河洼地。本区属于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在13~14℃,热量资源充足。年降水量多在600~700mm,气温和雨量都有由南向北递减的趋势。黄河水量充足,水质良好,是引水灌溉的主要水源。平原上的地下水,大部分水质较好,且埋藏较浅,水量丰富,易于开采,是良好的灌溉用水。区内是沿黄经济带和中原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交通条件优越,城市和工业建设初具规模,工农业发展基础好。但是旱涝、风沙、盐碱等自然灾害较严重,大气和水环境污染较重,因此决口冲积扇区应防止土地沙化,背河洼地区应预防土壤盐渍化,同时应进行大气和水环境污染防治,工业发展应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控制污染排放总量是解决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生态安全问题的关键。
根据本区自然和特有的生态环境条件,从土地利用可持续的生态安全角度出发,保障工农业发展,选取的样点为新密市、巩义市、内黄县、延津县、兰考县、滑县、封丘、虞城、夏邑县、永城、息县、正阳县、新蔡县、宝丰市、鲁山县和叶县。
评价样区总共选择了34个样点(区)(表8.1)。河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区域及样区分布见图8.1。
表8.1 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样区
图8.1 样价区域及评区分布图
⑥ 洛宁县国土资源局
洛宁古称崤地,原名永宁。地理坐标为北纬34°36′~34°38′、东经111°8′~111°50′。东与宜阳县接壤,南与嵩县、栾川县为邻,西与卢氏县、灵宝市相连,北与陕县、渑池县比肩。县城距省会郑州215公里,距洛阳市93公里,总面积2305.5平方公里。2009年底辖8镇10乡、389个行政村、3048个村民组。有汉族、回族、蒙族、满族等10个民族,46万人。境内地形复杂,山川原岭皆备,山区占69%,丘陵原区占22.3%,川涧区占8.7%,东西长64公里,南北宽59公里,总面积2306平方公里,占洛阳市总面积的15.2%。地貌特点为“七山二塬一分川”。洛宁历史悠久,版图似灵龟翘首迎曦,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仓颉造字台、洛书出处碑彰昭历史悠久,仰韶、龙头文化遗址凸显底蕴厚重。
刘宝成党组书记、局长
李智武 党组副书记、副局长
孙少波 党组成员、副局长
王红海 党组成员、副局长
郑元文 党组成员、副局长
吴红岩 党组成员、副局长
辛云坤 党组成员、纪检组长
刘宝成简介:栾川县三川镇人,1965年3月出生,男,汉族,中共党员,大学学历。1985年8月~1990年3月,栾川县三川乡政府招聘干部;1990年3月~1993年3月,任栾川县三川乡党委委员(1992年7月,录为国家干部;1992年7月~1994年7月,任河南大学中文专业函授学习);1993年3月~1996年1月,任栾川县三川乡政府副乡长;1996年1月~1997年2月,任栾川县合峪镇党委副书记;1997年2月~1999年5月,任栾川县石庙镇党委副书记;1999年5月~2000年5月,任栾川县秋扒乡党委副书记;2000年5月~2002年1月,任栾川县农委副主任,期间,2000年7月~2002年12月,在省委党校法律专业函授学习;2002年1月~2004年8月,任栾川县农机管理总站副站长;2004年8月~2008年4月,任栾川县外贸局局长;2008年4月~2008年12月,任栾川县人大常委会城建环保委主任;2008年12月~2009年9月,任洛宁县国土资源局党组书记;2009年9月至今,任洛宁县国土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
【机构设置】局机关设办公室、财务股、建设用地股、政策法规股、地政地籍股、土地规划股、矿产开发股、地质勘查股、资源与环境股、土地监察大队一队、土地监察大队二队、土地权属信访股、土地利用股、矿山稽查大队一队、矿山稽查大队二队、政工股(纪检监察人事宣教)、土地开发中心、土地评估所、测绘管理股、土地储备中心、安全股、年租金征收办公室22个股室,辖城郊乡、城关镇、回族镇、马店乡、长水乡、罗岭乡、上戈镇、故县镇、下峪镇、兴华镇、底张乡、山底乡、赵村乡、陈吴乡、涧口乡、东宋镇、河底镇、小界乡18个乡(镇)国土资源管理所,设下峪、兴华、山底、陈吴、长水、崇阳、大原7个矿管站。
【土地资源】至2010年底,洛宁县土地总面积230568.93公顷,其中耕地面积55651.37公顷(其中:基本农田面积稳定在52565公顷),占23.8%;林地面积90899.10公顷,占39.42%;园地面积3333.05公顷,占1.45%;草地面积4.61公顷,占0.001%;其他农用地14094.36公顷,占4.55%;居民点、工矿用地10819.27公顷,占4.69%;交通运输、水利用地1450.39公顷,占0.63%,其中交通用地417.72公顷,水利用地1032.66公顷;未利用地58426.66公顷,占25.34%。
【耕地保护】2010年,进一步完善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各项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五不准”和建设用地“六不批”制度,坚定不移地落实耕地保护责任目标,确保省、市下达的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一是组织召开了洛宁县耕地保护工作会议,成立洛宁县耕地保护工作领导小组;二是分别与各乡(镇)长签订了2010年度耕地保护责任书,将全县55651.37公顷耕地保有量和52565公顷的基本农田通过目标管理形式分解落实到乡镇,实行乡(镇)长负责制,县与乡、乡与村、村到户分别签订了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三是建立县、乡、村三级监管网络,建立动态巡查机制,做到了监管员、任务、责任“三落实”;四是强化宣传,在基本农田保护区设立保护标志,在沿乡公路、川区乡镇的基本农田保护区设立大型保护标志牌,营造良好的保护耕地工作社会氛围;五是为加大投资力度,认真落实《土地开发五年规划》,通过土地整理和补充耕地储备,确保了耕地占补平衡。
【建设用地管理】2010年度,上报用地11个批次,面积250.0499公顷,其中,2010年度第一批城市建设用地2.27公顷、第二批城市建设用地33.861公顷、第三批城市建设用地征收29.1875公顷、第四批城市建设用地33.5788公顷、第一批乡镇建设征收土地7.4977公顷、第二批乡镇建设用地农用地转用14.1955公顷、2010年度第三批乡镇建设用地未利用转用52.8376公顷、第一批补办城市建设用地31.3559公顷、第二批补办城市建设用地23.8834公顷、第一批补办乡镇建设征收土地17.0991公顷、第二批补办乡镇建设用地农用地转用4.2834公顷。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2010年,洛宁县完成县、乡两级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规划成果已通过省、市审批实施,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完成,将为洛宁县更好地统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和促进洛宁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保障。
【土地整理】2010年,完成投资720万元的东宋乡中河堤村(土地总面积110.48公顷)和河底镇大明村(土地总面积147.77公顷)两个乡镇土地整理项目。完成2009年新增费787万元土地整理项目施工前期所有准备工作。
【地籍管理】2010年,积极开展地籍更新调查工作,完成15个乡镇外业地籍更新调查和内业数据库建设工作;全年土地登记发证30宗。
【土地二次调查】2010年,在全县18个乡镇345.853395万亩土地范围内继续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完成了全县农村土地调查及数据库建设工作;完成了全县基本农田调查上图工作。2010年6月13日,洛宁县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通过市级预检。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2010年,依照法律程序供地12宗,共计面积260.962公顷,收取出让金1.8119亿元。其中,挂牌出让7宗,面积11.2593公顷,收取出让金3998.25万元;协议出让1宗国有建设用地,规划用途为采矿用地,面积235.3333公顷,收取出让金1.4121亿元,划拨用地4宗,面积14.3694公顷。
【卫片执法检查】2010年,洛宁县土地卫片执法检查涉及12个图斑、14宗地,总面积250.1亩,其中新增占用耕地143.1亩。经过实地核查,14宗中7宗为合法用地,占地156.46亩,其中耕地138.9亩;2宗为违法用地,占地23.4亩,其中耕地4.2亩;5宗为实地伪变化(农业结构调整或地貌发生变化,不属新增建设用地),占地70.24亩。洛宁县对2宗违法用地及时进行了纠正,收回违法用地19.2亩,补办用地手续4.2亩。洛宁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卫片执法检查工作,组织国土、城建、公安、法院等有关部门50多人,出动大型机械两台,依法对东关万基新型建材厂违法占用的15.15亩耕地上的所有建筑物和其他设施进行强制拆除,并恢复耕种条件,使洛宁县违法占用耕地面积占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面积比例下将为2.94%。
【矿产资源】洛宁县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各类矿产25种。金属矿产有金、银、铅、锌、铁、钼等12种。其中金储量:矿石量746.32万吨,金属量46.35吨;银铅储量:矿产量597.32万吨,金属量银1094.45吨,铅316400.15吨;锌储量:金属量37778.84吨,金、银矿产储量在河南全省储量中均占重要地位,已探明大型金矿床1处,中型金矿床3处;大型银矿床1处,中型银矿床1处。全县共有矿山企业20家(有采矿证),矿区总面积114.7537平方公里;共有勘查区45个,总面积408.78平方公里。
【矿山资源整合】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场运作、依法办矿、有偿有序、合理布局、优化配置、集约高效”的原则,充分结合洛宁县矿产资源布局状况,开展全县矿产资源整合,完成洛宁县矿产资源整合方案编制工作,使全县矿产资源配置更加科学合理。被市局授予“矿产资源整合工作先进单位”。
【矿业秩序整顿】2010年,以理顺秩序,规范开发、持续发展为目标,坚持加强监管与严厉打击并重,继续深入开展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治理整顿,对矿山秩序的规范管理常抓不懈,对44个勘查区、21个采矿区及非法采矿点进行全面整治,取缔无证开采洞口20余个,拆除工棚46个,遣返工人200余人次,有效化解了一批矿权纠纷,进一步规范了全县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建立矿业秩序和矿山安全监督员制度,各矿管站在矿山企业派驻驻矿员,在矿产资源较多的乡、村设立了监督员,形成了县、乡、村、矿四级联动的监督管理网络,有序依法开采,维护了矿山安全。
【采矿权管理】2010年,根据洛阳市国土资源局文件精神,结合洛宁县现有矿权人的实际情况,对全县21个采矿证实施了年检工作;同时,对矿山实行储量动态管理,有效预防了企业越界开采等违法现象的发生。
【地质勘查管理】全县有45个勘查区,涉及金、银铅、铜、钼等矿种。为规范探矿权人的勘查行为,洛宁县结合本地实际,采取相应措施,加强探矿权的监督管理:一是实行探矿权人勘查实施方案备案制;二是向各勘探区派驻监督员,对勘探工作进行全程监督;三是强化矿山稽查,从严查处以采代探、圈而不探、非法转让探矿权和越界探矿等违法行为;四是加强勘查区内地质灾害隐患排除和治理工作,确保矿山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地质灾害防治】2010年,认真编制《2010年洛宁县突发性地质灾害防治应急预案》,建立和完善各项制度,健全领导机构,成立县应急处置指挥部,建立完善了县、乡、村群测群防网络体系,严格落实汛期值班、巡查、监控等制度,全年无地质灾害发生。
【地质环境治理】2010年,指导18个采矿企业完成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工作;完成虎沟金矿、吉家洼金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神灵寨地质公园环境保护项目施工任务。
【执法监察】为维护土地市场秩序,不断加大土地动态巡查力度,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动态巡查机制,制订了切实可行的国土资源动态巡查方案,建立土地执法发现机制、制止机制、部门联动机制,严格执法、严格管理,力争把违法用地消灭在萌芽状态。2010年度,立案查处各类违法案件25起,下达处罚决定25起,结案率达95%。
【信访稳定】2010年,全年接待来信来访群众140余人次,处理信访案件19起,结案率98%,做到事事有答复、件件有回音,全年有效控制了涉土、涉矿方面赴京、赴省和集体上访案件,被省国土资源厅授予“信访工作先进单位”。
【政务信息】2010年,洛宁国土资源局政务信息采编水平明显提高,全年采编上报各类政务信息170余篇,完成调研报告12篇,其中《洛宁县保护和利用土地资源的调查与思考》一文在河南省《县域经济》上发表,被洛阳市国土资源局授予“政务信息工作先进单位”。
【精神文明建设】2010年,洛宁县国土资源局坚持把“内练素质,外树形象”贯穿于各项工作全过程,建立完善了工作台账,设立了荣誉室、图书阅览室、文体活动室等,开展争创先进股室、关爱空巢老人、向玉树灾区献爱心、青年自愿者服务等文明单位创建主题活动,全面提升干部职工文明程度,被洛阳市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市级文明单位”。
(韦天虎)
⑦ 洛宁县在哪里
洛宁县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西部,洛河中游,居北纬34°05′~34°38′,东经111°08′~111°49′之间。最高海拔为2103米,年平均气温13.7℃,日照2217.6小时,年平均无霜期216天,年降水量600---800毫米。东与宜阳县接壤,南与嵩县、栾川县为邻,西与卢氏县、灵宝市相连,北与陕县、渑池县比肩。东西长64公里,南北宽59公里,总面积2306平方公里,占洛阳市总面积的15.2%。自然特点为“七山二塬一分川”。全县辖18个乡镇,386个行政村,44.5万人。县城居县境东部川区地带,北依凤翼山,南临洛河水,西至中原村,东到北寨桥,总面积10.06平方公里。东距郑州195公里,洛阳89公里,宜阳县城55公里;西距卢氏县城134公里,灵宝市176公里;南距栾川县城176公里,嵩县县城90公里;北距陕县县城86公里,渑池县城73公里。境内交通干线为郑州至卢氏公路(郑卢路),其次洛宁至三门峡(洛三路)、洛宁至渑池(洛渑路)、洛宁至栾川(洛栾路)、洛宁至宜阳(宜故路)公路四通八达。县城通往各乡(镇)有班车和公交车,交通条件比较便利。1996年经国务院批准,洛宁县被确定为全国对外国人开放县之一。洛宁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版图似灵龟翘首迎曦,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仓颉造字台、洛书出处碑彰昭历史悠久,仰韶、龙头文化遗址凸显底蕴厚重。历代骚人墨客、学士名流在此流下了许多珍贵的诗篇。古老而灿烂的历史文化,富饶而优美的自然风光,使这片土地成为镶嵌在豫西山区的一颗璀璨明珠。
⑧ 洛阳市国土资源局
洛阳市位于河南省西部,介于东经111°8′~112°59′,北纬33°35′~35°05′之间,北依黄河,南邻秦岭,地理位置险要,自古以来乃兵家必争之地。洛阳市东与郑州市接壤,西与三门峡市为邻,南连平顶山、南阳二市,北与焦作市相接,总面积15208平方公里。辖九县(市)六区,人口654.4万人。洛阳是我国着名新兴工业城市,又是享誉海内外的历史文化名城,素有“九朝古都”美称。洛阳地处秦岭山脉东段,地势总体南高北低,南部山区有伏牛山、熊耳山、外方山等山脉,最高山峰为栾川县鸡角尖山峰,海拔2212.5米。北部为伊洛盆地及邙山丘陵。最低点为偃师市伊洛河河床,海拔118米。全区相对高差为2094.5米。洛阳市跨黄河、长江两大水系,主要流域面积为黄河水系,洛河、伊河为主干河流。二者在偃师境内交汇后称为伊洛河,汇入黄河。南部老灌河、白河、汝河自北西向南东汇入长江。
赵建国 党组书记、局长
赵力争 党组副书记、副局长
张耀虎 党组副书记、调研员
高士义 党组成员、副局长
陈卫平 副局长(市政协副主席)
李登峰 党组成员、副局长(正县级)
王跃欣 党组成员、副局长
陶洲 党组成员、纪检组长
赵建国简介:汉族,山西省左权县人,本科学历,中国共产党党员。1972年入伍,在部队历任排长、作战参谋、作训科长,两次荣立个人三等功;1987年,任焦作市山阳区常委、武装部部长;1992年,任焦作市中站区委常委、副书记;1997年,任山阳区委常委、区长;2001年,任焦作市国土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2007年3月至今,任洛阳市国土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
【机构设置】2004年,根据中共洛阳市委、洛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洛阳市人民政府机构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洛发[2004]14号),撤销洛阳市国土资源与城市规划局,成立洛阳市国土资源局,撤销市地质矿产局,其职能并入洛阳市国土资源局。洛阳市国土资源局为主管全市土地、矿产、测绘工作的市政府工作部门。2010底,全局实有在职人员266人,退休人员41人,其中,局机关编制55人,实有62人。局机关内设办公室、调控和监测科、人事教育科(机关党委)、财务科、总师室、法规监察科、信访科(首问服务科)、耕保用地科、土地科用科、地籍管理科、规划科、测绘管理科(洛阳市测绘局)、矿产开发科、地质勘查科、资源与环境科15个职能科室。市局下辖13个二级机构,参照公务员管理单位7个,分别为监察支队、涧西分局、西工分局、老城分局、瀍河分局、龙门分局、伊洛产业聚集区国土资源分局,编制人数共72名,实有113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6个,分别为洛阳市土地储备整理中心、洛阳市地产交易中心、洛阳市土地登记评估中心、洛阳市矿业发展中心、洛阳市国土资源信息中心、洛阳市国土资源局机关后勤服务中心,编制人数共84人,实有91人。
【土地资源】洛阳市土地总面积15235.8平方公里。东部陵谷川地区位于洛阳市东北部,主要包括洛阳市4个城市区,洛龙区的7个乡镇,吉利区及偃师市的15个乡镇,孟津县的6个乡镇,新安县的1个镇。总土地面积19.01万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2.48%。该地区主要是海拔300米以下的平原地区,土壤较肥沃,以褐土、潮土为主。地下水位较浅,农田水利设施好。光照热量条件较差。由于耕作条件好,农业生产历史悠久,靠近城市,是洛阳市粮食、蔬菜高产区。有发达的交通条件,工业基础雄厚,乡镇企业、集市贸易有一定规模,非农业人口集中,工副业比较发达。
北中部丘陵区位于洛阳市北中部,包括新安、孟津、宜阳、伊川、嵩县、汝阳和偃师的67个乡镇,土地面积52.41万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34.41%。该区大部分地貌为海拔500米左右的丘陵和浅山,地势起伏,切割严重,多为黄土覆盖。土壤以褐土为主,质地黏重,有机质含量小,肥力差。农业是该区的主导产业。
中南部低山区包括宜阳、洛宁、嵩县、栾川、汝阳五县的23个乡镇。土地面积29.33万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9.26%。该区大部分为海拔1000米以下的低山区,土壤主要是褐土、棕壤两大类。光照资源丰富,无霜期长,年降水量600~800毫米。荒山荒坡较多,耕地资源较少,种植业发展受自然条件特别是水土条件的限制。该区以低山为主,各种地形均有分布。
西南部中山区包括洛宁、栾川、嵩县、汝阳四县的29个乡镇,土地面积51.55万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33.85%。该区地处伏牛山和熊耳山腹地,山高坡陡,地形复杂,一般海拔1000~2000米。由于地形起伏,土壤、气候、降水明显表现出地域分异和垂直分异规律,土壤根据海拔由低到高依次为褐土、山地褐土、山地棕壤等。
【国土资源规划修编】2010年,《洛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已上报国务院,通过了国土资源部等大多数部委的审查,待国务院审批。继2009年全市十个县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获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后,全市142个乡级规划分别通过了省、市联合组织的初审、复审,2010年5月,洛阳市人民政府批准实施。编制完成了《洛阳市矿产资源规划(2008~2015)》(送审稿),2010年12月23日由河南省国土资源厅组织专家对该矿产资源规划进行了初步审查,洛阳市国土资源局正按初步审查意见修改完善矿产资源规划,并择机上报河南省国土资源厅预审。
【建设用地报批】2010年,全市共上报国务院、省政府、市政府审批建设用地86个批次,用地总面积3140.8263公顷。其中,上报国务院审批单独选址项目4个,土地面积1137.4411公顷(含单独选址项目用地);上报省政府审批建设用地67个批次,土地面积1743.0845公顷;上报市政府审批农用地转用15个批次,土地面积260.3007公顷,报件一次通过率达98%。全市共经国务院、省政府、市政府批复建设用地79个批次,用地总面积2585.4138公顷。其中,国务院批复单独选址项目4个,土地面积7003.0666公顷;省政府批复建设用地60个批次,土地面积1624.8033公顷;市政府批复建设用地15个批次,土地面积260.3007公顷。
【耕地保护】2010年,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五不准”制度,把基本农田落实到了地块和农户。对基本农田规划调整、占用和补划,洛阳市始终坚持“总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布局更优化”的原则。2010年,全市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稳定在37.52万公顷以上,耕地面积稳定在42.73万公顷以上。实现了先储备后使用,基本农田质量达到了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2010年,省厅下达洛阳市补充耕地883.0公顷,全年批准补充耕地项目立项27个,立项面积6634.3210公顷;验收补充耕地项目20个,验收面积3028.1059公顷,验收的20个项目均已经省厅核查确认并列入补充耕地储备库,超额完成了省厅下达的完成883.0公顷补充耕地任务指标。严格执行建设用地项目与补充耕地项目挂钩制度,严格加强耕地占补平衡项目管理,已建立了耕地后备资源库、年度占补平衡项目库和耕地储备库,建立了耕地占补平衡台账。绘制了各县(市、区)补充耕地位置图。2010年,洛阳市共经国务院、省政府、市政府批准占用耕地1710.5690公顷,补充耕地1710.5691公顷,连续11年实现占补平衡有余。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2010年,全年供应土地255宗,1613.2028公顷,土地出让收入59.4999亿元,创历史新高。按土地使用类型划分,工业76宗,939.28公顷;商住123宗,278.2225公顷;保障性住宅9宗,34.6025公顷;其他47宗,361.0978公顷。按供地方式划分,划拨54宗,387.6029公顷;协议出让42宗,571.0215公顷;“招拍挂”出让159宗,654.5784公顷。其中,市本级全年供应土地87宗,537.7651公顷,土地出让收入47.0438亿元。按土地使用类型划分,工业19宗,190.9341公顷;商住40宗,157.8728公顷;保障性住宅7宗,27.2437公顷;其他21宗,161.7145公顷。按供地方式划分,划拨29宗,190.2799公顷;协议出让13宗,91.5293公顷;“招拍挂”出让45宗,255.9559公顷。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2010年,启动了国土资源节约型城市创建工作,市政府成立了国土资源节约型城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洛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创建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型城市活动的实施意见》(洛政[2010]45号),召开了国土资源节约型城市创建工作动员大会。同时,开展了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模范县(市、区)创建活动,洛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国家级创建试点,河南洛阳工业园区、宜阳县产业集聚区、宜阳县、孟津县为省级创建试点。加大了产业集聚区标准化厂房建设力度,全年新建标准化厂房179.52万平方米。
【土地开发整理】2010年,全市范围内共实施了69个国家、省、市投资以及使用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安排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这些项目分布在8县1市4区,项目建设总规模22033.26公顷,总投资47632.2018万元,新增耕地面积2149.46公顷。该批项目中已有55个项目通过了竣工验收,14个项目已经完工或接近完工,准备接受竣工验收。此外,利用河南省财政下达洛阳市的2009年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申报批准了13个土地整理项目,建设总规模5319.24公顷,新增耕地面积187.52公顷,预算总投资12625.77万元,目前该批项目正在进行实施前期准备工作,即将开工建设。
【第二次土地调查】2010年,按时保质完成了全市第二次土地调查各项任务。2010年1月,完成了全市第二次土地调查统一时点更新和变更调查工作;5月,全面完成全市第二次土地调查自查整改及基本农田调查数据库修改上报工作;11月,完成各县(市、区)乡镇地籍调查外业调查成果预检,市区及各县城城镇地籍调查数据库基本完成;11月30日至12月3日,省第二次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组成专家组,对全市15个县(市、区)第二次土地调查农村土地调查成果进行预检,经专家组评审,全部通过省级预检。
【地籍管理】2010年,按照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全国地籍管理规范化建设的通知》要求,对照《地籍管理规范化建设内容及标准》逐条进行认真落实。截至2010年底,市本级以及各县(市)区均已经达到了省级地籍管理规范化建设标准。在土地登记发证方面,截至2010年12月31日,全市国有土地使用权累计发证数469781本,发证率为88.3%;集体土地所用权累计已发证数为2870本,发证率为97.1%;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累计已发证数为17813本,发证率为89.8%;宅基地累计已发证数为1363271本,发证率为92.5%。市本级年度共办理单位土地登记390宗,总面积10766023.2平方米;办理土地抵押登记276宗,抵押面积7876843.8平方米,抵押金额565018.27万元;办理城镇住房分割登记发证22525本,变更登记发证13692本。2010年,受理土地纠纷案件3起,已调查报政府处理决定2起,协调处理1起;代理市政府诉讼案件3起,2起胜诉,1起在开庭审理中;处理信访案5起,结案4起;共处理、答复市长热线、诉求热线事项32起。
【地产交易】2010年,全市进行了57宗土地的公开挂牌交易,成交53宗,总成交面积276.68万平方米,成交金额42.43亿元。土地市场竞争激烈,洛阳新区土地价格出现639万/元亩的新高,涧西区土地卖到621万/元亩,瀍河区土地卖到361万元/亩。
【矿产资源】2010年,全市已探明矿产4大类76种,其中金属矿产22种,非金属矿产45种,能源矿产7种,水汽矿产2种。共发现矿床(点)1067个,其中大型矿床41个,中型矿床69个,小型矿床415个。矿产资源潜在经济总价值(不包括水汽矿产)20250亿元。在已探明矿产资源中,钼、钨、金、铝、煤、耐火粘土和白云岩在河南省占重要地位。矿产资源的分布以下特征:一是门类齐全、远景较大。北部伊洛盆地以沉积矿产为主,是煤炭、铝土矿、耐火粘土等外生矿产的重要成矿区和矿产地;南部熊耳山—外方山地区是金、银和有色金属成矿集中区和资源基地。在已发现的76种矿产中,包含了能源、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稀有金属、冶金辅助材料、化工、建材等特种非金属、地下水资源等矿产。二是蕴藏丰富、储量集中。洛阳市的主要优势矿产资源储量在河南省均占重要地位,其中钼矿占全省探明储量的91%,钨矿占99%,金矿占26%,银矿占24%,锌矿占18%,萤石矿占38%,耐火粘土占25%,冶金用石英岩占84%。主要矿产分布集中,形成了一批着名的大型、特大型矿田和矿床,主要包括1大银矿(洛宁铁炉坪)、2大铝矿带(新安、偃师)、3大煤田(新安、偃龙和宜阳)、5大钼矿(栾川上房沟、三道庄、南泥湖、嵩县雷门沟和汝阳东沟)、7大金矿(洛宁上宫、青岗坪、嵩县祁雨沟、庙岭—牛头沟、前河、栾川潭头、康山)。三是组分复杂、一矿多用。许多矿床都含有多种有益组分,多数已达工业要求,可用为共生或伴生矿床综合利用。如金矿中伴生的银、铅、碲,铅锌矿中伴生的银、铟,钼矿中伴生的钨、铼,伴生的硫和硅灰石,铝土矿中伴生的镓、锂等。此外还有一区多矿即复式矿床现象,如铝土矿层顶底板共生的煤炭、熔剂灰岩、高岭土、耐火粘土、铁矾土、硫铁矿和山西式铁矿等。四是交通便利、易于开发。洛阳地处陇海、焦枝两大铁路干线交会处,境内公路四通八达,同时伊、洛两大河流水量充沛,煤电资源充足,为矿山建设提供了相当优越的外部条件。
【矿产资源整合】2010年,积极稳妥推进矿产资源整合,完成《河南省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整合总体方案》规划的12个省定重点整合矿区整合工作任务。整合矿区内原有采矿权44个,整合后设采矿权12个,减少采矿权32个;整合矿区内原有探矿权16个,整合后设探矿权2个,减少探矿权14个。按照省政府关于煤炭企业兼并重组政策要求,在市煤炭兼并重组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协助市煤炭局研究制定了洛阳市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实施方案。全市54个小煤矿由义煤集团等省重点骨干煤炭企业兼并重组。
【采矿权管理】2010年,全市共有各类采矿证702个。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额连续三年超过亿元,2010年全市征收矿产资源补偿费12104.523万元。
【地质勘查管理】2010年度,洛阳市范围内共有地质勘查项目477个。其中,3个项目为国土资源部发证,其余全部为河南省国土资源厅发证。省国土资源厅在洛阳市共设立50个地质周转金计划勘查项目,投入计划勘查基金32亿元。全市共有各类探矿权人263个。在洛阳市工作的地勘单位共有56家,分别来自地矿、化工、核工业、煤田、武警黄金部队等行业部门和地矿中介机构。2010年度,全市共完成勘查市场投入11814.04万元,完成技术人员投入4152个人月。具体投入勘查工作量:机械岩心钻探65274米;槽探82257立方米;坑道施工23490米。另外还完成了部分地质填图、剖面测量、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测量及样品分析等工作。在勘查项目监督管理方面,2010年度共完成勘查项目转让审查13个,延续项目审查92个。共完成412个勘查项目年度报告审查。
【地质环境治理】2010年,在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做好2010年省两权价款矿山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中,洛阳市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类2个,省财政下拨资金911万元,中央财政资金488万元;地质遗迹保护(地质公园)项目类2个,省财政下拨资金845万元;同时争取到一个国家级矿山环境治理类项目,中央财政下拨补助资金3500万元。这些项目的实施将使一些矿产资源勘查开采活动造成的矿山地质环境破坏得到恢复,地质遗迹得到有效保护,使一些地质灾害隐患得到消除或减弱。
【测绘管理】2010年,全市具有测绘资质的单位共有66家,其中甲级1家,乙级15家,丙级17家,丁级33家。2010年3月15日,市政府制定印发了《洛阳市测绘管理办法》。制定了洛阳市基础测绘“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研究制定了“十二五”期间洛阳市测绘发展的总体目标。进一步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基础地理信息服务的需求,加强测量标志保护工作,测量标志完好率达到90%以上。洛阳市国土资源局获2010年“全省测绘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乡所建设】2010年,全市对基层国土资源所实行统一化、专业化、规范化、人性化“四化”管理。积极筹措资金,先后争取县(市、区)财政资金近3000万元,全市146个乡所有128个乡所拥有独立的办公场所;按照“六个必备”的要求,87%的乡所配齐了执法巡查车辆,购置了电脑、传真机、打印机、复印机、扫描仪等办公办案器材;严格落实“四本五簿八上墙”规范化建设标准,114个乡所达到了省定标准,达标率为78.1%;大力实施“人才工程”,努力提高基层国土资源管理队伍业务素质,共有450名基层乡所工作人员参加了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培训。2010年,积极开展基层乡所“创先争优”活动,全市16个乡所被省国土资源厅表彰为优秀乡所、24个乡所为先进乡所、69个为标准乡所,共获上级奖励资金297.615万元。
【执法监察】2010年,不断强化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力度,充分发挥联合执法机制对资源的保护作用。一是全力做好第十次土地卫片执法检查工作。第十次土地卫片执法检查监测图斑405个,519宗地,面积12089.91亩。其中,军用土地4宗,151.23亩;实地伪变化193宗,2684.52亩;新增建设用地322宗,9254.16亩(耕地8845.94亩)。新增建设用地中,合法用地289宗,8977.69亩(耕地8643.21亩),违法用地33宗,276.47亩(耕地202.73亩),全市违法占用耕地面积占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总面积的比例为1.95%。在土地卫片执法检查中,罚款238.8万元,没收违法所得1.34万元,没收违法建筑物面积8.97万平方米,拆除违法建筑物面积1.42万平方米,复耕土地面积21.4亩。2010年11月,此项工作顺利通过国家验收。二是完善联合执法制度。完善国土资源监察队伍和警察队伍合署办公、联合办案等各项工作制度,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细化工作流程,建立奖惩措施,构建快速反应机制,严厉打击各类国土资源违法行为。2010年,共依法查处各类国土资源违法案件29宗,收缴罚没款1000余万元。市国土资源监察支队先后被国土资源部、洛阳市人民政府表彰为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先进单位和依法行政先进单位。三是进一步完善了“12336”国土资源违法举报电话制度。充分发挥了群众对国土资源违法行为的监督举报作用,与卫星遥感监测、动态巡查等共同构成发现和查处国土资源违法行为的快速反应平台。
【年度荣誉】2010年,洛阳市国土资源局获得全国“双保”先进单位;再创省级文明单位称号;“全省测绘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洛阳市政府给市国土资源局记集体二等功一次。
(周天龙)
⑨ 洛阳市洛宁县兴华镇土地管理电话是多少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09-29
⑩ 河南洛阳有哪些自然资源
洛阳物产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广阔。已探明有钼、铝、金、银、钨、煤、铁、锌、水晶、铅等甲类矿产资源26种,这些矿藏储量大,品位高,易于开采利用。其中钼矿储量居全国首位,为世界三大钼矿之一。洛阳市森林植物中有高等植物173科、830属、2308种及198个变种、6个变型。洛阳市野生动物资源丰富,全市有陆栖脊椎动物342种,其中有珍稀动物190余种,天然药物理学480余种。水资源也很丰富,境内有黄河、洛河、伊河、廛河、涧河等河流和陆浑、故县两座大型水库。洛阳位于豫西山区,东临嵩岳,西依秦岭,南望伏牛,北靠太行,地形、地貌复杂多变,孕育了名山大川、河湖瀑布、溶洞温泉、原始森林等风景名胜。北25公理有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及举世瞩目的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270平方里浩淼水面与崇山峻岭融为一体,构成一幅北方千岛湖的壮观画面。东80公理有中岳嵩山及少林寺名胜,青山叠翠,峰峦耸峙,寺庙巍巍,武校林立。南部和西部50到160公里范围内,分布有国家森林公园白云山、龙峪湾、花果山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伏牛山,有栾川老君山、洛宁神灵寨、嵩县天池山、新安青要山等8个省级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还有“北国第一溶洞”鸡冠洞、“北国水乡重度沟和陆浑水库旅游度假区等景点。这些胜景密布且景景相连的自然景观,或山巍水澈,或峰奇水石怪,或谷狭洞幽,或竹翠林茂,或泉清瀑壮,融雄峻、奇险、秀丽于一炉,集豪野刚阳、明秀阴柔为一体,兼具南北自然风光之神韵。随着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步完善,特别是小浪底至南部自然景区旅游快速通道的建设,这些久违人间的于生丽景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洛阳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驰名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居“天下之中”,素有“九州腹地”之称。北临嵯峨逶迤的邙岭,南对亘古耸黛的嵩山。境内伊、洛、涧、湹诸水并流,其地广衍,平夷洞达,土质肥美,物产丰饶。周山环绕,雄关林立,自古形势甲于天下。
洛阳市地处河南省西部,横跨黄河中游南北两岸,东连郑州市,西接三门峡市,南邻南阳市、平顶山市,北界焦作市。市境东西最大横距170公里,南北最大纵距168公里,总面积1.5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9%,其中耕地面积554万亩。总人口636万,其中市区人口146万。现辖1市(偃师市)8县(孟津县、新安县、伊川县、宜阳县、汝阳县、栾川县、嵩县、洛宁县)8区(郊区、吉利区、涧西区、西工区、老城区、湹河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省经济技术开发区),�洛阳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全市有汉、回、满、蒙古等32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约占全市总人口的98.8%。少数民族人口中,回族人口最多,占少数民族人口的70%以上。成立于1962年的廛河回族自治区是全市唯一的少数民族县级行政区。
“永怀河洛间,煌煌祖宗业”。数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开始在这块美丽富庶的土地上,繁衍生息,渔猎稼穑,创造着人类幼年时期的文化。“崤函帝宅,河洛王国”,当中国进入阶级社会时,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就在洛阳一带立国。之后,商朝、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等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建都历史长达1529年。建国以来,考古工作者,在洛阳发掘出十余座古城遗址,其中的二里头夏朝都城、偃师商城、东周王城、汉魏洛阳城、隋唐东都城,集历代都城建设之精华,代表营国制度的发展进程,被誉为“洛阳五大古 城遗址”。洛阳是我国“七大古都”中,建都最早、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的历史文化名城。
洛阳在历史上相当长的时期内,曾经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亦是道路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西周初期,在中国建立了第一个大公路网,洛阳是其中心,驰道驿路,其直如矢,无远不达;隋唐大运河上,舳舻相接,帆影联翩,从洛阳东达于海,西至关陇,南下苏杭,北朔幽燕;以洛阳为东端起点的“丝绸之路”,可以直驰地中海东岸,明驼宛马,络绎不绝。
“天下名园重洛阳”,“洛阳牡丹甲天下”,名园代出,别饶幽趣,国色天香,艳冠群芳。西周至北宋,洛阳园囿,数以百计,或凤阁龙楼,上连霄汉;或剔透玲珑,姹紫嫣红。历代文人骚客,泼墨古刹,挥毫岩壁,为古城增添诗情画意。
洛阳是文化的读本。中华民族最早的历史文献“河图洛书”就出自洛阳,被奉为“人文之祖”的伏羲氏,根据河图和洛书画成了八卦和九畴。从此,周公“制礼作乐”,老聃着术文章,孔子入周问礼,班固在这里写出了中国第一部断代史一《汉书》,司马光在这里完成了历史巨着--《资治通鉴》,着名的“建安七子”、“竹林七贤”,“金谷二十四友”曾云集此地,谱写华彩篇章,左思一篇《三都赋》,曾使“洛阳纸贵 ”..... .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文化和河洛文明,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更成为海外游子寻根问祖的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