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管理 » 教师应如何对待课堂的生成资源
扩展阅读
加仓基金为什么成本高了 2024-05-19 18:52:37
质量成本的5m1e是指什么 2024-05-19 18:52:36
苗家无斑哪个产品好 2024-05-19 18:42:00

教师应如何对待课堂的生成资源

发布时间: 2022-08-23 03:22:34

Ⅰ 在教学过程中,你如何处理课堂中的生成的

所谓“预设”即老师根据教材与假定学生情况预先设定的教学思路、程序、环节等,它对保证课堂教学过程的顺畅开展,起了一定的导向作用。 “生成”,是指在具体教学中,因学情的变化,对目标、内容、过程、方法的适当调整,以及在教学中由于教师的教学机智和合理调控,产生的有价值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学生出色的、出人意料的回答,教师精当的点拨或讲解,由于这些资源的出现和适时运用,使课堂闪光,使学生顿悟,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或方法上实现自我建构。

一、提高教师自身素养

二、精心预设,准备生成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必须进行充分的预设。因此,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而针对性的处理好教材,合理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是进行教学预设的重点。

三、多种预设,促进生成

教师不但要预设学生的“已知”,还应该注重预设学生的“未知”。因此,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预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乃是科学预设的一个重要前提。在教学方案设计中要有“弹性区间”,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与空间。

四、应对课堂生成要关注学生的起点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而我们所说的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个发展又是学习主体(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的发展。因此数学课堂上要真正获得发展,惟有在学习主体积极参与构建数学的活动中才能实现。建构是学习主体已有知识经验对课程资源的意义的加工和重组,由此数学教学过程中准确把握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调集学生已有的经验并促成其与要学的知识进行能动建构是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这一点已成为很多数学老师的共识。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教师在教学方案的预设中,可能已经对学生的现实起点的逻辑归纳和引申,增加教学的体验性和生成性。

五、应对课堂生成要有效提炼信息

对于生成的每一个新问题教师如果逐一详细解答的话,势必影响学生对教材重点的开掘和难点的突破,挤掉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然而,教师却不得不直面各种突发的情况,并做出判断:哪些信息需要通过讲解以强化正确认识?哪些问题可以在课堂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哪些问题涉及面较广,可以让学生在课外继续研究?因此需要我们对学生的生成信息作有效的提炼。而这些问题的圆满解决都需要教师具有教学机智,即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善于根据情况的变化,随机应变,敏锐果断地处理问题,给予学生的引导和教育。

六、应对课堂生成要善待学生错误资源

我们认为应站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错误资源”,要在当堂的评价的过程中注重发展性评价,这样才能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知识水平,弥补缺陷,纠正错误,完善知识系统和思维系统,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发展。

Ⅱ 怎么处理课堂中的生成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会产生各式各样的问题,不同的学生由于不同的家庭背景、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对相同的历史现象会有不同的看法,可能很多时候学生的看法不同于老师和书本上的观点,但闪耀着孩子思想的火花,教师应在给予肯定的同时鼓励其进一步探究。

课堂生成性的教学资源对于教师来说宛如一个个从不同角度飞来的发球,如何稳稳地接住它们需要深厚的史学功底和史学素养,面对课堂生成性资源也需要一定的教学策略和技巧,下面的一段话或许能给我们以启发:“感谢或称赞提问的学生;鼓励学生试着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教师回答不了时要承认,并采取以下某一种方法:
l.问班里是否有同学可以解答;
2.告诉学生可以利用哪些资源找到答案;
3.告诉学生应如何对问题进行思考;
4.主动承担查找答案的任务,然后在下一堂课上告诉学生。

Ⅲ 如何处理课堂教学资源的“预设”与“生成”

一、课前充分预设。我们在讲授一节新课之前,应该充分的去预设在教学中可能会出现的答案或者问题。设计时,我常常假设自己是学生,用两个问题来问自己:1、这节课我愿意来听吗?2、这些问题我会解决吗?充分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去预设可能出现的问题,这样设计的课才能更好的便于学生去学习。

二、生成灵活处理。当然,充分的去预设教学并不代表着要去按预设的步骤一步一步来,学生是鲜活的生命,我们不能用固定好的教案来限制学生活跃的思维。所以,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升华。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因势利导,达成预设,促其生成。在“精心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动态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努力达成“精心预设”与“动态生成”的平衡,让“动态生成”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绽放教学的精彩。

Ⅳ 如何把握生成性教学资源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已经体验到:理想的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课堂的精彩往往来自精心预设基础上的绝妙“生成”。当“无法预约的精彩”成为一句熟语后,课堂中那些极富“生成”价值的因素,被当作无比可贵的教学资源。我们知道“生成性资源”不会凭空而至,却往往会稍纵即逝。那么,面对“生成性资源”,我们该如何把握呢? 一、抓住契机------做有效生成的催发着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从宏观课程的观点看,课堂中的各种因素:教师本人、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学中的各种信息,都可看作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当师生围绕教学内容展开真情互动时,相互启发、相互感染、相互促进,使学生求知的欲望被激发、情感的闸门被打开、思维的火花被点燃。这时,师生间的互动对话就可以催发、生成许多教学契机。教师要善于抓住并加以利用,从而使课堂充满活力。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教师先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已备的学具),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从而发现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的体积的三分之一,据此推导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这时,有一组学生提出质疑:“刚才的实验与书上的实验都只能说明圆锥的容积是等底等高圆柱的容积的三分之一,而不是体积。”这时教师抓住契机,充分利用这个生成的教学资源,反问道:如果这等底等高圆锥与圆柱的容器,我们想象它是实心铁质的物体,那么,大家想一想怎样算出圆锥的体积?圆柱与圆锥之间又有什么关系?这时课堂又活跃了,学生又投入到新的探索中。因此,对于课堂生成的资源,需要教师敏锐地加以捕捉、放大。否则,契机稍纵即逝。 二、扬沙拣金 ------做生成信息的提炼者 教师在积极诱导学生使他们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的同时,必须加强引导,及时调控,充分发挥教师参与者、组织者、指导者和激励者的作用,为“生成性资源”定向导航。教师要不断捕捉、判断、重组从学生那里获取的各种信息,见机而作,适时调整。教师不能随波逐流,要有拨乱反正的胆识、要有取舍扬弃的智慧,要在课堂上不断锤炼,炼就出一身扬沙拣金的真功夫,使学生能在活而不乱、趣而不俗、新而不谬的空间里畅所欲言,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如一位教师教学“三角形的面积”,他首先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说出底与底所对应的高。 生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生2:得到两个三角形,是完全一样的两个三角形。 教师出示课题“三角形的面积计算”。 这时有一位学生就喊出来,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高÷2。 生3:从刚才老师演示中就可以看出三角形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生4:从书上知道的,用…… 学生拿出学具,在学生动手操作之后,教师指名让学生展示。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讨论交流,说一说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与原来三角形的联系,并得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学生又开始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地学习新知,教师适时进行调整,促进预设与生成的融合,使课堂教学向着纵横方向发展。在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虽层出不穷,然而并不都是有效的资源,这需要教师慧眼识金、果断取舍,让有价值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三、拓展延伸------做生成资源的拓展者 新教材中提供了一些思考题,可在一定程度上拓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在教学时要充分加以利用,给学生一片新的天地,培养他们求异思维与创新能力。 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归一应用题”之后,设计一道练习题:新华书店最近隆重推出小学生必读的《故事大王新编》,可是数量有限,不少小朋友前去购买时,该书已经售完。没有买到《故事大王新编》的小明,到同学那里借来看,这本书共有500页,要求在10天时间内归还。结果,小明前3天看了120页,照这样计算,他能如期归还吗?如果不能,你认为该怎么办? 生3:10天时间到了先归还,因为做人要守信用,以后再向同学借来看。 生4:后面几天可以看得快一点。 一名学生赞成:这倒是个好办法,那么后面几天又该看得多快?请动动脑筋。学生七嘴八舌地小声议论,但是没有正确结论。 生5:我认为前面3天看得太慢。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讨论得越来越热闹了。 生6:如果前3天看150页,照这样计算,这本500页的故事书,就刚好在10天内看完。 教师适时点拨引导、进行引伸,促进预设与生成的融合。即:“那么,你认为前面3天应该看多少页,才能保证按期归还?”这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议论起来,从而推进课堂动态不断生成。这样的课堂也必将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和无穷的魅力。

Ⅳ 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处理生成性教学资源

小学科学学习强调以探究为核心,科学探究离不开师生、生生互动、生本互动,然而,由于价值多元化的存在,在师生和生生互动中自然而然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生成性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教师如果处理不当,就可能会影响教学内容的传授和预期教学效果的实现,甚至会影响课堂教学进程。因此,教师应重视课堂中出现的生成性问题,运用教育智慧合理地应对这些问题。

一、小学科学课堂生成性问题的特点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地位日益凸显,课堂的开放程度更高,生成性问题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产生的。课堂教学生成性问题是指在一定的课堂教学情境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互动中,随机出现的超出教师预设内容之外的影响课堂氛围、师生思路及教学进程的即时信息。这些生成性问题一般都具有动态生成性、多样性、情境性和隐蔽性。那么,在小学科学的课堂上,生成性问题除了拥有这些一般的特点之外,还具有哪些独有的特点呢?
(一)探究性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学习要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科学探究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做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的科学思维。然而,问题意识的培养并不是能依靠教师的知识传授得来的,它需要学生主动思考、自主探究,特别是在小学科学的课堂上,不管是科学概念的学习和科学实验的操作,都需要学生自己动手探究,所以,即使教师的预设很充分,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系列的生成性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的探究、实验去验证,所以这些问题都有探究性。
(二)创新性
小学科学课堂生成性问题的产生一般是在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上,从学生自身角度出发提出的、超出教师预设的问题和想法,这说明学生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思考没有跟上教师的节奏,或者是没有与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衔接上,或者是不能接受新知识、新观点;或者是对科学实验的设计产生了新的、创新性的想法,等等,这些都是学生在科学学习过程中,思维水平的一次飞跃。

Ⅵ 如何有效利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生成资源

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转变课程功能,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着重要意义,而在课堂教学中由学生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可以超越教师的思维,就更显珍贵。因此教师一方面利用教材资源,精心设计,促成智慧的火花;另一方面要善于捕捉、放大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瞬间,一旦发现学生有什么奇思妙想,我们要有教学资源意识,认识到这种课堂上生成资源的宝贵,并有效地加以利用,让学生在亲历探究的过程中,增强实践和创新的能力。我是从以下两方面加以阐述的:
一 课前为生成而准备
生成并不是盲目地生成,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现有的学习水平,使教学有的放失。
1、 课前认真备课,了解教材,熟透自己要上的内容。切忌仓促上阵。预则立,不预则废。为能有效、高效的应对生成,教师应有积极对待可能的生成性问题的心态,通过积极的应急预案减少“无措”现象。这样一来老师自己也有信心。
2、教师不仅仅要钻研教材,了解课程标准,还必须充分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了解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即知识起点问题。在教学前要了解学生能够使教师在进行本节课宏观设计的时候更具有可行性。
3、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无论是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理解能力,应用能力都不同,因此,在教学之前应充分了解每个孩子的特点,以便做到因材施教。
二、善于捕捉课堂教学中闪光点,促成学生再创造
课堂教学中,到处都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在奇思妙想,甚至是胡思乱想中;在顺水推舟中,甚至是逆水行舟中;在锦上添花,甚至是画蛇添足中……只要蕴含着闪光点、生长点、转折点、链接点,哪怕是微乎其微,教师就可挖掘、开发、引伸、利用,见机行事,不断优化教学。
例如:“千克的认识”教学
生:老师,我看我妈买蔬菜、水果时,总是讲买了几斤,斤就是千克吗?
师:这位同学真善于开动脑筋,给我们提出了一个这么好的问题。因为我们所生活的区域,都习惯用“斤”作计量单位,因此,日常生活中我们几乎很难听到“千克”这个计量单位。其实,“千克”是国家法定的计量单位,而“斤”是日常生活中我们中国习惯使用的计量单位,同学们有谁知道“千克”与“斤”的关系吗?……
在教学过程中,尽管要学生“掂一掂”、“称一称”去感知1千克物体有多重,但学生还是觉得抽象。当把“千克”与他们生活中很熟悉的计量单位“斤”联系起来时,再要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1千克物体大约有多少,学生就争先恐后地回答。
生:16个鸡蛋大约1千克,8个苹果大约1千克……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发展的过程,也是师生、生生之间交流互动的过程。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正是积极捕捉信了学生的这一意外,充分用了这一教学资源,不仅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知识,而且还弥补了教师教学中的漏洞和不足,教学也因此才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三、课末为生成而升华
动态生成的时间不仅仅在课前,课中,也发生在临近结束。例如:在结束课堂后再次回顾同学们在课中发现问题和难点,加以巩固。
总之,面对生成性的问题,教师的应对要热情、理性、科学、自如。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需要教师有这样的勇气和胆量,有应对的能力和智慧。而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储备量,不断催生新手段,这一切才能变为现实。

Ⅶ 怎样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预设”是预测和设计,是教师在课前对教学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设想和安排。“生成”是生长和构建,是师生在与教学情境的交互作用以及师生对话互动中超出教师预设方案的新问题、新情况。两者看似一对矛盾,实质上相辅相成,只有使“预设”与“生成”达到平衡,才能较好地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这应该是现代课堂教学的一种境界,更是一种教学艺术。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背景、生活经历与情感体验,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吸引学生的主动参与,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关键。
一、精心“预设”
1、准确把握教材。教材是“大纲”或“标准”的具体体现,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因此教师在分析教材进行教学预设时,应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本人的教学风格对教材进行适当的重组。这样的预设既不违背教材的理念,也能够很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2、“生成”留白。传统的预设中,教师为了追求课的“完美”,甚至会设计好课堂上要说的每一句话,并且在上课过程中决不容许“节外生枝”。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很少用心、耐心地倾听学生真实的想法,而是一味地把学生的回答生拉硬扯到预设的答案上去。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是因为教师备课时构建的是“直线型”教学方案,忽视了课堂教学应该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因此,预设要有弹性,要适当“留白”。
二、理智“生成”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再优秀的教师也不能做到“一切尽在掌握中”。面对课堂上的提问,孩子们从各自的视角出发,总有着一份属于自己的发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预设之外的“生成”是必然的。当学生的回答偏离了教师的预设,就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整合乃至放弃原有的预设,随机生成新的教学方案,使静态的预设方案变成动态的、富有灵活性的实施方案。正确地处理课堂中的动态生成,不仅不会偏离教学目标,反而能为之前的预设增添光彩。要正确处理课堂中的动态生成,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当课堂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时,我们应该沉着应对。当学生的回答超出自己的预设时,教师一定要相信自己能够应对这一切,根据情况及时调整方案。并且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将自己放在一个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上,尊重学生的生成,给学生的生成营造氛围,在平等的立场上给予学生指导,而不能居高临下,一棒子打死。
2、教师要对课堂生成的信息进行重组。当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就会在课堂上生成大量信息,而对于这些信息,我们又要区别对待。有一部分信息是学生的独特见解,这时教师不能打压学生的观点,要顺应学生思维走向。对于那些即兴闪现出来的火花,教师应敏锐捕捉,顺水推舟,给以适当的鼓励,以此让所有的学生都积极的参与进来,共同研究。还有一部分信息,是学生对于文本本身超出文学范畴的理解和认知。对于这部分信息,教师必须加以正确的指引。我们不能一味地为了生成,而忘了我们在做什么。在数学课堂上,一切的生成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其他的超出本课教学内容的生成,无论多么精彩,教师都应该用巧妙的方式将学生的视角引回到“正题”上来。
教学应当在预设与生成的和谐中发展。只有架起教学预设与动态生成和谐的桥梁,才能让智慧之火“激情”燃烧在课堂教学之中。所以,作为教师惟有不断钻研,及时反思,扬长避短,才能使预设与生成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作为教师只有尊重学生,为学生学习服务,课堂才能呈现预约的精彩。

Ⅷ 如何处理课堂生成性问题

课堂生成性的教学资源对于教师来说宛如一个个从不同角度飞来的发球,如何稳稳地接住它们需要深厚的史学功底和史学素养,面对课堂生成性资源也需要一定的教学策略和技巧,下面的一段话或许能给我们以启发:“感谢或称赞提问的学生;鼓励学生试着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教师回答不了时要承认,并采取以下某一种方法:l.问班里是否有同学可以解答;2.告诉学生可以利用哪些资源找到答案;3.告诉学生应如何对问题进行思考;4.主动承担查找答案的任务,然后在下一堂课上告诉学生。”

Ⅸ 如何应对“生成”的课堂

应对“生成”的课堂的方法:
首先是要认真倾听。教师不要一听学生的回答不对自己的路子,就武断地打断学生的回答,一般情况下都要让学生说完,这是对学生话语权的尊重。

其次是赞许鼓励。这里的赞许鼓励是针对学生勇于发言的态度。而且这也是学生思维活跃的表现,反映了学生的创造性。
第三是利用。教师要善于运用敏锐的思维,去捕捉到学生意见中闪光的东西,去把捉其中体现的新颖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推理过程,从而梳理它,完善它,强化它。长此以往,会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大有裨益。如果学生的生成与教师的预设大方向是一致的,那么,教师还可以利用它来完善自己的预设目标。 一位老教师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节课,如果课堂上发生了争议,那么这节课一般是成功的。”这其中有深刻的道理。我们反过来想一想,如果一节课是完完全全按照教师的预设从头至尾走完,那么这节课是不是存在很大问题了?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激活学生的思维,使课堂产生更多的变数,出现更多的课堂生成。同时,教师也要努力活跃自己的思维,也要有自己的生成。师生互相激发,教学相长,这样的课就有灵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