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管理 » 调动全国资源需要什么
扩展阅读
石油倒贴钱是什么原因 2025-05-15 07:06:39

调动全国资源需要什么

发布时间: 2022-08-18 14:36:09

1. 教师调动需要办哪些手续

农村教师调动需要办理的手续如下:

要求调出县外的教职工,由个人提出书面申请,经所在学校和乡镇教育组领导同意,单位负责人签字并加盖公章后报县教育局,县教育局研究通过后,报县人保局审批。

审批通过后将填写《拟引进人才表格》,此表格由新调入单位提交当地教育局人事科,由人事科集中提交教育局讨论审核。需要耐心等待,主管部门需要验证各证件原件。验证通过后会通知到人事社会劳动保障局领取《商调函》。

拿到《商调函》之后,本人凭《商调函》去调出学校的教育局人事科取《商调登记表》,然后逐一签字(调出单位[学校]最高领导签字同意——调出单位主管部门[教育局]最高领导签字同意——当地人事社会劳动保障局最高领导签字同意)。

凭《商调函》和已完成签字的《商调登记表》在调出地人事社会劳动保障局干部科(人力资源科)开介绍信到调出单位教育局人事科,协商调动档案的事情。调入地人事社会劳动保障局干部科(人力资源科)在收到档案之后,再开一封“调令”(也是《商调函》但内容不一样)。

拿上《商调函2》之后,再回调出地人事社会劳动保障局干部科(人力资源科),开介绍信和告诉调出时相关要转移的手续。 拿人事社会劳动保障局干部科(人力资源科)开的介绍信到主管部门(教育局)人事科,人事科再开介绍信回原单位去办理相关手续。

拿介绍信回原单位(学校)去办理相关手续:如常住户口登记表、工资证明、近三年表现考核手册、工会关系、组织关系、单位财产移交表等等,其中最关键的是工资证明非常重要。一切办妥后,原单位开介绍信再回主管部门(教育局)人事科。

回人事科后,人事科在处理工资证明相关手续后,再开介绍信回调出地人事社会劳动保障局干部科(人力资源科)。凭调出地人事社会劳动保障局干部科(人力资源科)开的正式调令(调出)和工资福利证明等材料回到新调入地人事社会劳动保障局干部科(人力资源科)办理相关手续。

在新调入地事社会劳动保障局干部科(人力资源科),相关人员会开正式调令(调入)。拿到正式调令后,再去新单位主管部门(教育局)人事科,由人事科开报到证。

拿到报到证后,就可以到新单位报到了。

(1)调动全国资源需要什么扩展阅读:

农村教师调动可以解决一些地方教育资源短缺的问题,使地区教育均衡发展。各地通过各种方法、采取多种渠道来充实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据各地报的情况看,五年补充的教师中音体美信息技术教师就有31万人,占新补充教师总数的18%。各地还特别重视了教师的培训,包括改进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开展“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等,特别是健全校长教师的交流机制,让教师资源动起来、活起来、优起来,来推动师资均衡配置。

还有一些地方采取一些措施,努力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问题,让广大农村教师能长期在艰苦的地方、在农村留得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均衡发展中,公平和质量是重要的内容,抓联盟办学资源有新的共享。

各级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采取集团化办学、委托管理、学区制管理、名校办分校、结队帮扶等多种办学体制,包括信息化平台利用,使学校之间共享资源,以强带弱,整体提升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推动所有学校共同发展。

2. 造成我国资源问题(能源短缺)的原因很多,分别从自然因素和认为因素的分析三点是什么

自然因素:

一、我国能源总量大,但人口多,人均占有量少

二、我国资源地域分配不均衡,存在西多东少等情况.

人为原因:

一、我国能源效耗量大。

二、我国的科技水平较低,资源利用率低,浪费多。

三、资源开采有限。

3. 中国特殊政体究竟有哪些优势

中国快速的、大规模的、史无前例的兴起是如何办到的?简单地说,中国发展模式得力于三个特殊条件:第一是特殊的政治体制,第二是充分发挥“大”的优势,第三是在全球化时代发挥了“后发优势”。
一、中国特殊的政治体制带来的优势
很多研究中国发展经验的学者,都忽视了特殊的政治体制带来的优势。一般流行的看法都认为,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这前面30年都浪费掉了,走了很长的冤枉路,甚至可以说完全是“黑暗时期”。这个认知并不正确,至少是以偏概全。客观来说,这个时期不完全是白费,中国在这个时期以极为高昂的社会代价,牺牲了很多人,建构了日后改革开放的政治与社会基础,这个基础让其他发展中国家根本没有办法模仿,只能理解而难以复制。
1978年之前的30年,中国建设了动员能力特别强的现代国家体制,这个体制在中国历史上、在这片土地上从来没有出现过,其动员、渗透的能力达到社会的最底层。中国建立了非常强的国家意识,可以将社会中多数人的意志力凝聚在需要最优先发展的目标上;在民族复兴的大旗帜下,中央政府享有调动全国资源集中使用的正当性。另外,中国完成了一场相当彻底的社会主义革命,它把私有财产权,尤其是最重要的土地资本与工业资本国有化或集体化。除了农村土地外,这个庞大国家的集体资产大部分是国有资产,这成为中国后来30年快速发展的资本。其他很多国家没有走这条激进的革命道路,很难复制这个历史条件。
如果拿中国与印度相比,政治与社会体制对经济结构转型的提振或制约作用就很明显了。1950年代的中国与印度几乎处于相同的贫穷与落后状态,但经过一甲子之后,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编列的“人类发展”(human development)所有指标上,中国的长期表现明显优于印度。2011年印度的成人识字率仍未达到中国1990年的水平,2013年印度成年人平均受教育年数仅仅与1985年时的中国相当。在民众的健康、卫生和平均寿命等各种指标上,印度落后中国的幅度都超过20年以上。两者在经济发展水平与经济规模上的差距,更是日益扩大。1991年印度的名义GDP为2 900亿美元,中国是4 150亿美元;2001年,印度达到4 980亿美元,中国则为13 240亿美元;2013年印度为1.8万亿美元,中国则突破了9万亿美元,差距拉大为四倍之巨。
西方媒体总是给印度冠上“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这个头衔,但印度的民主只是空有其表,无法有效增进大多数民众的福祉;大多数印度百姓的人身安全(尤其是妇女与穆斯林)与基本需求仍得不到保障,还必须长年忍受贪污横行、效率极低的官僚体制。尽管印度过去15年的经济发展速度十分亮眼,但是在减少城市贫困人口,解决农村土地分配严重不均,消除贱民阶级与妇女受到的社会歧视,化解族群间暴力冲突,消弭黑社会对贫民窟的渗透与宰制等问题上,进展十分缓慢。
大多数在中国与印度两地均深入做过田野考察的学者都承认,中国的政治体制在引导社会追求“最佳的选择”,以及在增进社会绝大多数群体的福祉上,要比印度更具优势、更具效能。
二、上海与孟买的对照
印度总理辛格(Manmohan Singh)在2004年视察印度第一大城孟买时,曾发下豪语:“孟买在数年时间内将出现惊天动地的变化,使人忘记上海,转而只谈孟买。”他心目中的目标是,让孟买在2015年超越上海。这只是政治人物的口头支票,不能当真。
2008年,由于《贫民窟的百万富翁》(Slumdog Millionaire)这部奥斯卡金像奖名片一夕爆红,让从来没有去过印度的人对孟买贫民窟的实况大开眼界。不过大家可能不知道,当时孟买的1 400多万的人口中,有60%的人是住在贫民窟。有一个叫达拉维(Dharavi)的贫民窟,紧靠着孟买金融中心,可能是亚洲最大的贫民窟,居住着100万人,每一个人平均居住面积不到3.3平方米,没有正常供水,平均1 400多人使用一间厕所,苍蝇乱飞、老鼠横行,各种传染病频发,堪称人间炼狱。孟买的贫民窟里有很多民间志愿者组织,真心诚意地为贫民服务,例如办教育与提供医疗服务等,但真正在贫民窟里呼风唤雨的势力是黑社会老大。黑社会控制水电,掌握像奴隶一般的童工与娼妓,他们长期包养警察,还与政客勾结,让孟买的贫民窟成为一些政客的稳定票仓。孟买市政府过去15年推动的贫民窟改造计划,像蜗牛爬行一样慢,还比不上重庆市一季的棚户改造进度。
孟买在印度经济体系里的核心地位,与上海相当。孟买集印度金融中心、经贸中心、海运中心与创意产业中心于一身。这里汇聚了印度将近一半的财富,高达92%的股票在此交易;这里也是印度对外贸易的中心,全国一半的进出口集装箱都经由孟买港吞吐。孟买的影艺娱乐事业特别发达,音乐厅、艺廊、剧院与夜总会不计其数;这里更是电影工业中心,别号“宝莱坞”,每年制作1 000多部影片,数量上已超过美国的好莱坞。
孟买的人口规模迟早会超过上海,不过在城市建设上,孟买想要追赶上海,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上海现在已经拥有世界级的基础设施,而孟买的基础设施仍停留在第三世界的水平,还有将近一半的人口居住在贫民窟。根据麦肯锡公司在2010年所做的估计,孟买在未来十年需要投资2万亿卢比(注:约合人民币1 946亿元),大刀阔斧改造城市基础设施,才有可能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化大都市。但是孟买很难复制上海过去20年的神速建设。
首先,中国高效率的政经体制可以大幅缩短公共建设的时间。上海建设一条地铁线,从规划、征收、发包到完工平均只要4年,这在行政效率低下的印度是不可想象的。
其次,孟买根本没有足够资金全面改造基础设施。中国的一项制度优势,就是都市土地原来都是国家拥有,地方政府是靠“土地批租”来筹措基础建设资金的。例如,上海浦东新区开发完全不靠中央政府的财政挹注,由于当地的土地批租价格不断上升,政府的建设财源就滚滚不断。孟买有大批纺织厂用地可以再利用开发,不过这些土地是由地主直接转卖给民间开发商,造就不少富翁,但对地方政府的财政帮助有限。中国绝大多数城市建设所需要的公共设施建地原来就是国有的,只需要给予原使用单位或当地农民拆迁补偿或土地交换,不需要经过漫长的征收程序。过去中国在强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越性时,很多人无法理解,但将上海与孟买两相对照,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何有学者主张,中国经过前30年的社会主义阶段并非全然是一场历史错误。社会主义让城镇土地全面国有化,改革开放又让国有土地重新进入市场,成为最重要的资本来源与城市建设资源,此乃中国城市得以快速发展的独门秘诀。

4. 事业单位工作调动

事业单位调动有三个关键:
(1)掌握好时机是关键,平时没事说我想调你单位去,没合理理由,谁都不好办;看好了哪个单位,想去哪个岗位,都要事先调研一番,摸清情况:哪个自己关注的位置有人快退休了?什么时候搞领导岗位公开竞争上岗?专业技术岗位招聘?机构调整?都是调入的好机会,这个时候你和一群人混在一起,起码在表面上是公平竞争,领导才好操作,调入理由很充分:工作需要。
记住:没有哪个当领导的愿意在没有充分理由的情况下,为你破例单独办调动,私交再好也不行。时机掌握好了,不需要太深的交情也能办:反正进谁也是进,何不卖个人情?
(2)操作层面上的关键,人事部门主要领导,要保证你能入围,除非你自身条件非常过硬,有舍我其谁的把握,在程序进行中还是要和人事部门密切沟通,自己出面不行,找和人事部门领导关系不错的人,了解每个环节的进展情况,保证不要被剔除出局。这个时候送礼没有用,人家见过的多了,不会为这点小利败坏自己名声,弄不好还对你产生反感。
记住:这些人虽然没有决策权,但影响决策的能量很大,搞个小动作即使不能把你踢出局,也让你提心吊胆折腾半个月。不能动之以利的时候,只能动之以情。
(3)决策层面上的关键,当然是一把手,还有你想要去的哪个部门的分管领导,这个要事先搞清楚,班子内部都有分工,不是分管领导,说话没有什么分量。你前面所有环节都通过以后,算入闱了,最后一步就是把你和竞争对手的情况一起摆到最上层会议桌面上,讨论敲定,这个会议是决定性的,会前领导们一定要进行沟通,你在这个会议之前就要发动你所有的关系进行游说和打招呼,特别是头天晚上效果最佳。
如果打过一遍招呼以后,你还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被选上,悬了。
反之,成了。
哈哈,官场如战场,变化无常,我写的你觉得有理就做参考,果真照此办理,搞砸了别怨老FU,只能怨你那里水更深。

补充一点: 对于有才干的人,调动不用费那么大劲,也许有些人不信,确是千真万确的.
你想一想: 事业单位的领导也要向上走, 难道不需要工作业绩? 全把自己的亲朋好友调进来, 活儿谁干? 目前许多事业单位已经出现了很多 " 光吃军饷不打仗" 的领导亲友团, 换做你, 你还敢继续这么玩下去吗? 你至少要有50%的人具备真才实学,要靠他们完成85%以上的工作量吧?

5. 事业单位工作调动手续怎么办理

调动手续:

  1. 首先调动对象要联系好接收单位,并填写《事业单位干部流动申请表》(一式三份)。

  2. 由调入、调出单位及主管部门签署意见并加盖公章后,送调入单位所在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

  3. 政府人事调配部门根据调入单位所在地的编制部门出具的《进人核编审批通知单》,对进人单位的申请报告、《事业单位干部流动申请表》进行审核后。

  4. 发调档函至调出单位所在的政府人事调配部门或主管部门。

  5. 由其将调动人员的人事档案发至调入单位所在的政府人事调配部门审核。

  6. 符合调动条件的,由调入单位所在地政府人事调配部门开具《调干通知单》。

  7. 调动对象凭《调干通知单》到调出单位所在地政府人事调配部门开具调离《行政介绍信》。

6. 银行内部可以跨省调动吗要什么手续

原则上是可以的,但申请手续到逐级上报到审批下达,中间极其繁琐,银行又是出了名的系统森严,前后耗时参照我国着名的“相关部门”。
银行作为这种事业单位,在里边工作是非常吃关系门路的,普通中低层员工申请调动起来极其麻烦耗时,更别说跨省。而有关系或者是说话有分量办事有权力的上层,又根本不会申请调到人生地不熟的外省搞工作。

工行员工调动调一般没有跨省调动,具体调动离难度是分情况的,不能一概而论。
1、如果是员工自己申请调离,一般是比较难;但是银行调离的要求就是很容易的。
2、研究表明,具有下述特征的员工往往具有较强的接受工作调动的意愿:
(1)较高的职业抱负;
(2)对自己在公司中的未来充满较大的信心;
(3)认为接受工作调动是一个人在公司中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6)调动全国资源需要什么扩展阅读:
1、可以跨市异地调动,中国银行省级属于省分行,旗下就是指各地市分行和县级中心支行,如果你要调动工作要战备两个方面,一是你的能力、二是人际关系。
2、银行、农信社的薪酬待遇相对来说是非常优厚的,银行的待遇由四部分组成:基础工资+福利+补贴+绩效奖金。五险一金,国家规定的必然不会少。另外,银行的发展和晋升空间大,而薪水也会因此增加。银行业职工的公积金额度非常高,基本不用担心住房问题,这也是有着吸引力的一方面。银行业在对员工的培训方面做的也比较好,按照岗位职责分别培训,主要旨在提高员工岗位技能,同时也算是一种对员工的福利,个人增值。